超越板块构造学_大陆流变学和造山作用的主要研究课题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三大重要理论,对于解释地球表面现象和地质结构变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陆漂移理论是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
他发现地球上的大陆形状相互契合,如南美洲的东岸与非洲的西岸形状相似。
同时,他还发现了相同类型的岩石和化石在南美洲和非洲之间出现的情况。
这些观察使得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设,即地球上的大陆是在地壳上漂浮移动的。
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由一个超大陆分裂形成的,这个超大陆被称为“盘古大陆”,后来分裂成了现在的各个大陆。
大陆漂移理论后来得到了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成为现代地质学的基础。
海底扩张理论是由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在这个时期,科学家开始利用声纳技术对海底地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他们发现,海底脊是地球表面最长的山脉,它们从大洋中央延伸,形成了一个环绕地球的蛇形结构。
在海底脊的两侧,地壳表面呈现出一系列的断层和裂谷。
通过对这些断层和裂谷的研究,科学家发现,海底脊是由地壳从中间裂开,新的地壳不断从裂隙中涌出,使得海底地壳不断扩张。
这个过程被称为海底扩张,它是地球表面构造变化的重要证据之一。
板块构造学说是对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地壳是由一系列的地质构造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的发生。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上的地壳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种类型。
大陆板块主要由大陆地壳组成,而海洋板块主要由海洋地壳组成。
这些板块之间以海底扩张区和板块边界为界,通过相互碰撞、分离和滑动等运动方式相互作用。
这些板块构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总结起来,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三大重要理论。
大陆漂移理论解释了大陆形状的契合和相似性,海底扩张理论解释了海底脊的形成和海底地壳的扩张,而板块构造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前两者的观点,并提出了地壳板块运动的概念。
超越板块构造学_大陆流变学和造山作用的主要研究课题
自源侧向运移聚集成藏、它源断层垂向运移聚集成藏和混合运移聚集成藏。
参考文献:[1] 王启军,陈建渝.油气地球化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8.[2] 洪志华,周光甲.济阳坳陷低熟原油特征及成因[J].沉积学报,1997,15(2):89-94.[3] 王铁冠,钟宁宁,侯读杰,等.低熟油气形成机理与分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4] 张林晔,张春荣.低熟油生成机理及成油体系[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FEATURE OF LOW-MATURE CRUDE OIL AND ACCUMULATION MODEL IN GUNAN SAG,SHANDONG PROVINCEYANG Xiao-ming,LIAO Lin,JIANG Xiao-jian(1.Geoscience Dep artment,Zhej iang University,H angz hou Zhej iang310027,China;2.Gudao PetroleumPr oduction Factory,Shengli P etr oleum Comp any,Dongying S handong257231,China)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es the features o f low-mature crude oil based on the spectrum o f GC,GC-M S,as w ell as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composition o f oil sampled from near ly one hundred productive w ells in Gunan Sag.T he result indicates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low Ph/Pr r atio,hig h co ntent of gamm ac-er ane and lo w ratio s of C29steranes20S/(20S+20R)and /( + ).T he oil-source cor relation by bio marks proves the First m em 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to be the sour ce rock of low-mature crude oil. There exist3kinds o f accum ulation m odels of low-mature crude oil,namely authi-so urcing lateral m igra-tio n-accumulation,allo-sour cing vertical m igration through fault-accumulation and mix ed migration-accu-mulation.Key words:low-mature crude oil;oil-source cor relation;accum ulation m odel;Gunan Sag;Shandong Pro vince超越板块构造学——大陆流变学和造山作用的主要研究课题 2002年9月,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地学部大地构造分部赞助,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召开了一次构造学研讨会。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研究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研究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演化和地球内外力学相互作用的科学。
其中,板块构造研究是地质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主要关注地球上的地壳板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化过程。
本文将介绍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研究,并探讨其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和演变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地球的地壳被划分成了多个大型板块,它们以不断移动、相互碰撞、分裂和边界相互摩擦为特征。
这一理论是通过对地震、火山和地壳形变等现象的观测和研究得出的。
最早的板块构造理论是由美国地质学家A.道斯提出的。
他基于地震分布以及地壳形变的观测结果,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的雏形。
随后,美国地质学家W.杜松和雅克-奥利维尔等人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建立了现代板块构造理论体系。
二、板块构造的类型与边界地壳板块的类型主要分为大陆板块和洋底板块。
大陆板块位于地球上的大陆地壳上,洋底板块则位于海洋地壳上。
根据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板块边界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 地壳构造边界:这种边界是指地壳板块间发生的碰撞、挤压或分离的地区。
地壳构造边界可以进一步分为板块碰撞边界、板块挤压边界和板块分离边界。
2. 海底扩张中心:海底扩张中心是地壳板块分离的地区,通过海底的脊部扩张使两个板块分离。
这种边界呈现出类似于缝合线的形态。
3. 板块滑动边界:在这种边界上,两个地壳板块不相互挤压、碰撞或分离,而是相对滑动。
这种边界通常伴随着大量的地震活动。
三、板块构造的动力学机制板块构造的动力学机制是指引起地壳板块运动的原因和力学过程。
这一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引起板块运动的力和驱动板块运动的动力。
引起板块运动的力包括地震活动、中央山脉的推力以及地热活动等。
这些力使得地壳板块在地球上移动、碰撞、分离和滑动。
驱动板块运动的动力主要是地球内部的对流运动和岩石圈的重力滑移。
岩石圈是地球上具有固态的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的层状结构,它以某种形式覆盖在上部的软流圈上。
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
收稿日期:2009-11-16;改回日期:2009-12-02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1212010711816)资助。
作者简介:杨经绥,男,1950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造山带蛇绿岩和超高压变质岩研究;E-mail :yangjingsui@ 。
中国地质GEOLOGY IN CHINA第37卷第1期2010年2月Vol.37,No.1Feb.,2010前言中国中部存在一条堪称“中国脊梁”的东西向巨型中央造山带,西起昆仑、阿尔金和祁连山,经秦岭、大别至苏鲁地区,是中国大陆一条十分醒目而又极其重要的巨型(5000km )构造带[1,2](图1)。
该造山带将中国大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制约了中国的南、北大地构造和表生地球系统的分野。
中央造山带是在众多地学家长期工作和研究的基础上确立的[1-10]。
中央造山带的形成经历了新元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杨经绥1许志琴1马昌前2吴才来1张建新1王宗起3王国灿2张宏飞2董云鹏4赖绍聪4(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4;3.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4.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00)提要:在全球大陆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造山带纪录了板块汇聚的历史和碰撞造山的过程,因此,造山带的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经久不衰的重要领域。
研究表明,世界上许多造山带是长期活动(>300Ma )的复合造山带,活动域的宽度可超过1000km ,并具有造山前的热结构,是大陆生长的最好见证。
近10年来,全球造山带的研究已摆脱传统地质学和经典板块观念的束缚,面临一个新的起点,即由单一造山带向复合造山带研究转轨,由造山类型、造山作用向造山动力学研究聚焦。
复合造山带长期活动的原因、大陆增生机制、造山带的流变学结构和造山热对造山作用的控制等已成为当前大陆复合造山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复合造山动力学已成为当今地球科学前沿———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发展阶段与特征的分析
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发展阶段与特征的分析发布时间:2021-03-16T11:39:45.313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2月作者:刘炜[导读] 本文查阅了大量文献,对秦岭造山带的演化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秦岭造山带的发展、演化可分成3个阶段,即晚太古代—中元古代造山带基底的形成阶段;晚元古代—中三叠世以现代板块构造体制为基本特征的板块构造演化阶段;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与构造演化,且各阶段都具有明显的地质构造特征。
青海西宁青海省地震局刘炜 810001摘要:本文查阅了大量文献,对秦岭造山带的演化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秦岭造山带的发展、演化可分成3个阶段,即晚太古代—中元古代造山带基底的形成阶段;晚元古代—中三叠世以现代板块构造体制为基本特征的板块构造演化阶段;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与构造演化,且各阶段都具有明显的地质构造特征。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构造特征0前言秦岭—大别造山带(Qinling Dabie orogenic belt)又称中央造山带(Central Orogenic Belt of China),是一个大陆碰撞型造山带,由华北地台南部大陆边缘(北秦岭带)、扬子地台北部大陆边缘(南秦岭带)和位于其间的包含古洋壳残余的对接带组成。
华北地台南缘的演化始自中元古代的裂陷作用,熊耳群火山岩自北向南由陆相变为海相,指示当时的被动陆缘是向南倾斜的;早古生代时出现蛇绿岩系和火山弧系,显示洋壳已在消减。
扬子地台北侧被动大陆边缘的历史持续到早、中三叠世,其地层类型与扬子地台相同,如南华纪的冰碛层、下寒武系中的石煤层等,沉积深度从南向北增大。
南北大陆边缘之间的对接带沿天水、商县、桐柏、金寨一线分布,出露了蛇绿岩系和混杂堆积带。
泥盆系复理石位于其南侧的前陆盆地中。
洋壳的闭合是一个穿时过程,在东秦岭至大别山段,南、北大陆在泥盆纪对接,石炭纪海陆交互相煤系为最老的未变质盖层。
西秦岭下,中三叠统仍为巨厚的海相复理石,上三叠统才是陆相磨拉石。
超越板块构造我国构造地质学要做些什么?
超越板块构造我国构造地质学要做些什么?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国家对于地质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也越来越重视。
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结构、地球历史、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产资源等方面的学科,构造地质学在我国的地质勘查、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拥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要更好地发挥构造地质学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展超越板块的研究,探索更广阔的领域。
一、推进区域性构造演化研究区域性构造演化研究是构造地质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在国家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中,地质环境复杂多变,如何准确判断不同层次的构造演化历史,评价矿产资源潜力,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建立合理的构造演化模型,深入探究区域构造演化的演化机制,有利于更加有效地指导国家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二、推动地质灾害研究发展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构造地质学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深入研究,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为地质灾害的预测、预警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构造地质学还可以探讨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方面的问题,可以提高城市建设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发展水平。
三、推进海洋地质学研究我国的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海洋构造研究是海洋地质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海洋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对于海洋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力度,深入研究海底构造、环境演变规律,为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提供科学支持。
四、深入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基础科学研究是构造地质学发展的基石。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各类地质问题,需要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构造地质学基础研究,提高课题的学术含量和实际应用性。
我们需要在板块构造进化和动力学研究、流体岩石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以探索构造地质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之,超越板块构造是构造地质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高中地理教案:探究板块运动对山地形成的作用机理
地球上的地形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板块运动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地壳由多个大板块和小板块组成,它们相对运动,从而使地球上产生各种地形和自然灾害。
在自然地理学这门学科里,板块运动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地理学的高中教育中,板块运动对山地形成的作用机理的探究则更是重要。
在地理教学中,探究板块运动机理对山地形成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板块运动导致造山带的形成造山带是指在板块运动过程中,由于板块之间的碰撞和挤压,形成的一系列山脉的集合。
这里所说的板块,主要是指地球上的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高温状态,地震和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经常发生。
在板块运动过程中,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形成各种地貌类型,其中包括山脉地貌。
当海洋板块被大陆板块挤压,海洋板块的地壳向内倾斜,形成弧形的山脉,在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之间形成了不断减小的海沟,构成了典型的弧形山系。
而当大陆板块碰撞时,常会形成大陆性山脉,山脉与山脉之间会形成山间盆地,使大陆的地形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2、板块运动对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影响板块运动并不只是在地球表面形成地形,它还会产生大量的能量。
而这些能量会导致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地震和火山爆发。
这也是为什么火山和地震常常与板块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原因。
在板块运动过程中,板块之间常常会发生断裂,这就是地震的形成原因。
在地壳断层带之间的摩擦导致了地震的爆发。
而火山爆发则是由于板块运动中,地球内部的岩浆被挤压到地球表面,使得火山口喷出熔岩和火山灰。
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火山爆发,将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玄武岩和流纹岩等岩石,进而影响这些地区的地貌和生态系统。
3、板块运动对河流、湖泊和海岸线的影响板块运动对地形高低的改变还会影响水系的改变,即河流、湖泊和海岸线等。
河流的形成和演变,往往和板块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随着山脉的抬升和河床产生地质变化,河流的形态和长度也会随之改变。
湖泊的形成也常与板块运动有关。
版块构造学说(3篇)
第1篇一、引言地球作为一个庞大的行星,其表面形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到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化。
版块构造学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科学理论,对地球的构造、演化、灾害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版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内容以及在我国的应用。
二、版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1. 地壳与板块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圈,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与地幔之间存在着一个被称为软流圈的过渡层。
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在物理性质、化学成分、运动状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根据地壳和地幔的物理性质,可以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个板块。
板块是地壳和地幔在地球表面上的运动单元,它们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板块的边界通常具有活动性,是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的发生地。
2. 板块类型根据板块的形态、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可以将板块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大陆板块:主要包括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澳大利亚板块等。
(2)海洋板块:主要包括太平洋板块、大西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等。
(3)边缘板块: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交界处的板块,如太平洋板块的边缘板块、欧亚板块的边缘板块等。
三、版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1. 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在远古时期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大陆板块的漂移,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2.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哈里·哈克和威廉·福布斯提出了“地壳板块说”,认为地壳由若干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
3.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詹姆斯·海斯和威廉·弗利特提出了“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表面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四、版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1. 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板块在地球内部热流的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论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理论是20世纪初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它描述了地球上大陆的运动与漂移现象。
这一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地球构造和大陆演化的认识,对于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魏格纳在1912年出版的《大陆漂移与海洋地质》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大陆漂移理论。
他观察到地球上大陆的形状相互吻合,如南美洲的东岸线和非洲的西岸线可以拼接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魏格纳进一步研究发现,不仅是南美洲和非洲,其他大陆也存在着相似的拼合关系。
基于这些观察,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理论,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以类似冰块一样的方式漂移在地球的表面。
他认为地球的外壳由多块大陆板块构成,这些板块像拼图一样相互嵌合,进行漂移的过程被称为大陆漂移。
二、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地质学家们的广泛讨论和研究。
后来的科学研究进一步验证了魏格纳的理论,并且逐渐发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外壳由众多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板块系统。
这些板块静止或以缓慢的速度移动,造成了地球上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表面被分为了七大板块,包括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板块。
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相对运动关系:边缘碰撞,边缘扩张和边缘滑动。
三、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的影响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地球的认知。
这一理论解释了地球上大陆的分布、地震和火山活动等现象,而且对于石油和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的研究还揭示了地震与火山活动的分布规律,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于地球的演化和生物进化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总结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它们的提出和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地球构造和大陆演化的认识。
地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论
地理漂移理论的主要内容
地球上存在多个大陆块,它们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水平移动。 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力和重力作用。 大陆漂移对地球的板块构造和气候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陆漂移理论是目前对地球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动的重要解释之一。
地球板块相互作用:地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相对较小的,而板块构造理论则 认为地球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强烈的,可以引起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灾害。
地球板块分布:地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板块的分布是均匀的,而板块构造理论则认为地球板块的分 布是不均匀的,有些地方存在大量的海洋板块和陆地板块。
互作用机制。
地理漂移与板块构造 理论的关联:地理漂 移现象与板块构造理 论相互关联,共同揭 示了地球板块的运动 规律和地球历史演变
过程。
相互影响的意义:地 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 论的相互影响对于地 球科学的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有助于深入 理解地球的演变历程 和地球系统的复杂性。
地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论在地质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地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 论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地理漂移理论
01
02板块构造理论03地理漂移与板块构造 理论的关联
04
添加章节标题
地理漂移理论
魏格纳提出地理漂移理论
时间:1912年
人物:魏格纳
内容: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大陆,后来分裂漂移形成了现 今的七大洲、四大洋
地理漂移理论的影响:推动了地质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 为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
成都理工大学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整理(必考)
第一章绪论大地构造学tectonics:研究地壳、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的演化和运动规律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其主要研究问题: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地壳和岩石圈的运动样式;推动地壳和岩石圈运动的动力学机制。
主要的大地构造学派:1、槽台学说、多旋迴学说、地洼学说2、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海陆的起源》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3、海底扩张赫斯(Hess)和迪茨(Dietz)瓦因(Vine)和导师马修斯发现磁异常条带4、板块构造威尔逊提出转换断层摩根、麦肯齐法国的勒皮松等进一步发展5、地质力学6、其他:深大断裂、地球膨胀说、收缩说、波浪镶嵌学说、断块学说等槽台学说--强调地壳物质的垂直运动。
地洼学说--强调地块垂直运动的强弱变化。
地质力学--强调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造成的影响。
大陆漂移--强调大陆的水平运动。
海底扩张--强调洋壳的诞生和消亡。
板块构造--强调地幔物质热的对流运动。
其他:地球膨胀说、收缩说、波浪镶嵌学、断块学说。
中国五大构造学派:地质力学——李四光多旋回学说——黄汲清断块学说——张文佑地洼学说——陈国达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张伯声板块构造学说经历了从大陆漂移假说、海底扩张假说,经过发展、完善,形成系统的板块构造理论,不断补充最新的观测资料,目前得到绝大多数地质学家的接受。
但在解释某些陆内变形时,显得力不从心。
(?)槽台学说、地质力学等其它大地构造理论,从不同的方向入手,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解释部分地质现象,早期文献应用的是这些大地构造理论,甚至现今仍有人使用其中的某些概念。
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力学分析法、地球物理方法、遥感遥测、高温高压试验、数理统计和数值模拟实验、深海钻探、行星类比地质事件的回剥法(属于历史分析法):在研究区域构造演化过程中,首先分析晚期的构造变形,在将最新的构造变形恢复之后,再进一步分析早期的构造变形,建立从新到老的构造演化序列。
超越板块构造_我国构造地质学要做些什么_金振民
陆深 俯冲板块深度提供了重要的示踪标志 ( Xu et
占压倒优势发展到地质 、海洋和大气三足鼎立新局 al . , 1992 ; Green et al . , 2000 ; Hw ang et al . , 2000 ; 面. 地球系统科学穿越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 . 21 世 Z hu and Ogasawara , 2002 ; Chopin , 2003 ; Zhao et , 2004) . 纪地球科学面临的最大可能突破是在地球系统变化 al . 的理论( 汪品先 , 2002) .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 , 美 国第四纪地质学家 F . R. F lint 曾经将 19 世纪的达 ( 3) 拆沉和底侵作用在大陆地壳增生 、 岩石圈厚 度 、结 构和 壳 -幔交 换 所起 的 作用 已 倍受 关注 .
最近十年来全球构造学和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1全球和洋壳俯冲带地震3d层析图像与地幔热结构和化学成分所反映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特征揭示了俯冲板块可以延伸到地幔底部和巨型地幔柱低速体的存在这些地球内部深部构造的重大成果既不是板块构造理论所能预测到的也不是计算机热模拟结果vanderhilstetal
seismic f ossil) , 被称为构造 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 SG & T) 未来发展的新方 “ 指示器”和“ 地震化石”( Ribe , 1992 ; M cNam a向. 本文在学习上述 2 个材料的基础上 , 结合我国构 地质学和地震学之间的桥梁( 造地质学目前现状和发展方向 , 提出一些讨论性意 见. ra , 1994 ; 金淑燕 , 1997 ; Silver and Chan , 1998) . ( 7) 岩石圈应变局部化( st rain localization) 和应 变弱化( st rain weakening) 是导致全球板块构造边界 和大 陆构 造 流变 分层 的主 因 ( Vissers and Drury , 1995 ; Drury and Vissers , 1996 ; Kohlstedt and Zimmerman , 1996 ; Pili and Ricard , 1997) . ( 8) 流体 、熔体和名义上无水矿物对岩石圈地幔 流变强度 和岩石物 理性质有 重要约束 作用 ( New ton , 1989 ; Ahrens , 1989 ; Bell and Rossman , 1992 ; Bai and Kohlstedt , 1992 ; T hom son , 1992 ; 夏群科等 , 1999 ; Z hang et al . , 2001) . 近十年来研究表明 , 大 洋俯冲带和大陆俯冲带中的流体( 特别是名义上无 水矿 物中 的结 构水 : nominally anhy drous minerals , 简称 NAM S) 对壳 幔交换作用 、 岩浆形成 、岩石圈 流变强度 、 岩石物理性质和深源地震有着重要影响 . 最近 Zhang et al . ( 2004) 通过榴辉岩高温高压实验 石榴石中晶格缺陷含有大量结构水( OH ) . 这些构造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在地球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它们为我们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以及地形地貌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本文将对这两种学说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探讨,并分析它们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发展历程以及对现代地质学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大陆漂移学说。
这一学说起源于20世纪初,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
魏格纳在观察世界地图时,发现南美洲和非洲的海岸线形状非常吻合,这引发了他对大陆之间可能存在相对运动的猜想。
他进一步通过古生物、古气候和地质学等多方面的证据,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形成了一个超级大陆——盘古大陆。
后来,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地球内部物质的流动,盘古大陆开始分裂并漂移至现在的位置。
然而,大陆漂移学说在提出之初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
当时的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大陆是固定不动的,地壳是一个坚固的整体。
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海底扩张理论的提出和海底磁异常现象的发现,大陆漂移学说才逐渐得到证实。
海底扩张理论认为,海底地壳不断从大洋中脊处产生并向两侧扩张,这使得相邻的大陆板块逐渐分离。
同时,海底磁异常现象也支持了地壳板块的运动性。
接下来,我们探讨板块构造学说。
这一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更全面地描述了地球地壳的运动和变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地壳被划分为若干个巨大的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地球的上地幔之上,并相互之间发生运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俯冲、碰撞、分离等,这些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山脉隆起以及海沟形成等多种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得到了多方面的证据支持。
首先,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与板块边界的位置密切相关。
大多数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处,尤其是俯冲带和转换断层。
火山活动也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附近,特别是在大洋中脊和岛弧地区。
其次,海底地形和地貌特征也反映了板块运动的影响。
超越板块构造——我国构造地质学要做些什么?
超越板块构造——我国构造地质学要做些什么?金振民;姚玉鹏【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年(卷),期】2004(29)6【摘要】对近十年来全球构造学和构造地质学的重要进展进行了简要评述 .30年前建立的全球构造理论改变了人们对地球及其演化的认识 .作为固体地球统一理论的板块构造主要涉及刚性板块边界之间的变形、地震活动和火山作用 .至今还没有完整理论阐明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和地幔对流机制 .板块边界和板内变形等许多问题仍然无法回答 .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在成分、厚度和力学强度方面有明显的差别 ,因此现有板块构造不完全适合于大陆构造 .大陆地壳和地幔流变学的综合研究是认识大陆构造和超越板块构造的最佳途径 .流变学是大陆造山带几何学和动力学的桥梁 .大陆岩石圈对构造作用、重力作用和热作用的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流变强度 .岩石圈流变性质是岩石圈分层和塑性流动的主导因素 .大量透入性变形和巨型大陆造山带内部构造显示非刚性特征 .大陆构造和力学行为主要由地壳强度而不是地幔强度所控制 .从大陆岩石圈多层性和力学强度不均匀性表征看 ,现在是抛弃传统“三明治”构造模式的时候了 .面对地球系统科学和地球动力学新思维发展趋势 ,多学科综合研究大陆构造 (造山带 )【总页数】7页(P644-650)【关键词】块构造;超越板块构造;大陆构造;流变学;构造地质学;人才建设【作者】金振民;姚玉鹏【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相关文献】1.我国构造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问题讨论——"第三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研究生论文分析 [J], 高卫;耿英英2.在第二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上不同观点的构造地质学家,各抒己见 [J],3.同位素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一个新的分支学科 [J], 王璐4.全国构造地质学年会暨“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J], 张进江;张波5.全国构造地质学年会暨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J], 张进江;张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大地构造发展史及主要学术观点
浅谈大地构造发展史及主要学术观点发表时间:2017-12-13T11:03:29.4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7期作者:周琪[导读] 摘要:作为地质学的分枝,大地构造学自19世纪成立以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现在多学派共存、新理论不断出现的格局。
通过回顾大地构造学的发展简史,探讨分析主流学术观点,分析各自成因机制,最终一种解释大地构造格局的板块地幔流运动机制观点。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摘要:作为地质学的分枝,大地构造学自19世纪成立以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现在多学派共存、新理论不断出现的格局。
通过回顾大地构造学的发展简史,探讨分析主流学术观点,分析各自成因机制,最终一种解释大地构造格局的板块地幔流运动机制观点。
关键词:大地构造史;大地构造学派及观点;全球构造格局1前言大地构造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时间并不长,直到21世纪的初期,大地构造学才逐渐从地质学中分出,发展为一门以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的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学科[1]。
虽然成立的时间不长,但是大地构造学涌现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像奥地利地质学家的修斯、德国气象学家A•魏格纳、英国地球物理学家霍姆斯,经过一代又一代地质学家的不懈努力[2],提出了槽台说、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等一些类解释大地构造的学说。
虽然大地构造学是从地质学分化出来的,但是它研究的对象与研究方法还是与地质学有明显的区别。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各种不同构造单元中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以及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等诸多方面的特征[3]。
因此我们需要用大地构造学区域性、历史性、综合性的学科特点来审视相关问题。
大地构造学理论是地球科学中地质学的基础理论支柱,大地构造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在地质科学发展历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大地构造学科发展历程任何理论体系都不是瞬间突然完成的,大地构造学也是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摸索,才逐渐形成现在的科学体系。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在地球科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为我们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以及地貌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两种学说的起源、发展、核心内容以及对地球科学的影响。
一、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20世纪初提出。
魏格纳通过观察全球各地的地质和古生物证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地球上的大陆块曾经是一个整体,称为“泛大陆”,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它们逐渐分离并漂移到了现在的位置。
这一学说的核心证据包括:一是各大陆边缘的吻合性,例如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能够较好地拼接在一起;二是古生物和古气候的一致性,魏格纳发现远离的大陆上存在相似的古生物化石和古气候记录,这暗示它们在过去可能曾紧密相连;三是地质构造的连续性,不同大陆上的岩石类型和地层结构也存在相似性。
然而,魏格纳的学说在提出之初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地壳是固定不动的,而魏格纳的学说挑战了这一传统观念。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例如,海底扩张的发现、古地磁学的应用以及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进步,都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通过对海底地形、地震活动以及地热流等数据的综合分析,逐渐认识到地球表面并非固定不动,而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力量的驱动下不断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内容包括:一是地球表面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包括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二是板块之间的边界存在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包括汇聚边界(如地震带和山脉的形成)、离散边界(如海底扩张和新洋壳的生成)以及转换边界(如转换断层和洋中脊);三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地幔对流。
板块构造学说为我们理解地震、火山喷发、山脉形成等自然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
大陆漂移的影响
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地貌和 地形
形成了山脉、火山、地震 等地质现象
影响了气候和生物多样性
推动了地球演化和生命演 化的进程
03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
1912年,阿尔弗 雷德·魏格纳提出 大陆漂移假说
1960年代,哈 里·赫斯、罗伯 特·迪茨等人提出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认 为地球表面是由 多个板块组成的
大陆漂移理论:由魏格纳提出,认为大陆板块在地球表面移动
板块构造理论:由赫斯等人提出,认为地球表面由板块组成,板块之间相互运动
相互印证:大陆漂移理论为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基础,板块构造理论为大陆漂移理论提 供了科学依据
证据:海底扩张、地震带、火山活动等现象都支持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论的相互印证
板块运动对大陆漂移的影响
地震:板块边界 处地壳运动导致 应力积累,当应 力超过岩石强度 时发生地震
火山活动:板块 边界处地壳运动 导致岩浆活动, 当岩浆喷出地表 形成火山
板块构造与地震、 火山活动的关系: 板块边界处的地 壳运动是地震、 火山活动的主要 原因
04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 论的关联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论的相互印证
大陆漂移的证据
海岸线形状:大 陆边缘的相似性
化石分布:不同 大陆上相同化石 的出现
地磁异常:大陆 边缘的地磁异常 分布
地震波速度:大 陆边缘地震波速 度的变化
大陆漂移的机制
地壳板块:地球表面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可以移动 地幔对流:地幔中的热对流推动地壳板块移动 板块边界:板块边界是板块移动的主要区域,包括俯冲带、转换断层和扩张中心 板块运动:板块可以向不同方向移动,包括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旋转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源侧向运移聚集成藏、它源断层垂向运移聚集成藏和混合运移聚集成藏。
参考文献:
[1] 王启军,陈建渝.油气地球化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
社,1988.[2] 洪志华,周光甲.济阳坳陷低熟原油特征及成因[J].沉积学
报,1997,15(2):89-94.
[3] 王铁冠,钟宁宁,侯读杰,等.低熟油气形成机理与分布[M].北
京:科学出版社,1995.
[4] 张林晔,张春荣.低熟油生成机理及成油体系[M].北京:地质
出版社,1999.
FEATURE OF LOW-MATURE CRUDE OIL AND ACCUMULATION MODEL IN GUNAN SAG,SHANDONG PROVINCE
YANG Xiao-ming,LIAO Lin,JIANG Xiao-jian
(1.Geoscience Dep artment,Zhej iang University,H angz hou Zhej iang310027,China;2.Gudao Petroleum
Pr oduction Factory,Shengli P etr oleum Comp any,Dongying S handong25723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es the features o f low-mature crude oil based on the spectrum o f GC,GC-M S,as w ell as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composition o f oil sampled from near ly one hundred productive w ells in Gunan Sag.T he result indicates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low Ph/Pr r atio,hig h co ntent of gamm ac-er ane and lo w ratio s of C29steranes20S/(20S+20R)and /( + ).T he oil-source cor relation by bio marks proves the First m em 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to be the sour ce rock of low-mature crude oil. There exist3kinds o f accum ulation m odels of low-mature crude oil,namely authi-so urcing lateral m igra-tio n-accumulation,allo-sour cing vertical m igration through fault-accumulation and mix ed migration-accu-mulation.
Key words:low-mature crude oil;oil-source cor relation;accum ulation m odel;Gunan Sag;Shandong Pro vince
超越板块构造学——大陆流变学和造山作用的主要研究课题
2002年9月,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地学部大地构造分部赞助,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召开了一次构造学研讨会。
2003年4月美国在网上以“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的新航程”(new departures in structural geolog y and tectonics)为题,发布了会议讨论的核心内容和理念。
2003年10月在西北大学召开的“21世纪新构造地质学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专家详细介绍了美国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未来10年的研究战略规划和构想。
西北大学的郭安林和张国伟先生,还及时把原稿草译成中文。
现只列出其中的“超越板块构造学——大陆流变学和造山作用”(beyond plate tectonics rheolog y and o rog enesis of the con-tinents)未来10年的主要研究课题和方向: 大陆流变学结构如何导致其非板块行为? 大陆下地壳是否是岩石圈构造柱中最强的部分?大陆下地壳与地幔间相对强度如何? 大陆岩石力学性质是如何随应变而变化的?这些变化的力学性质又是如何影响变形局部化(localization)的? 在上、中、下地壳及地幔中的变形是如何分布和局部化的? 什么样的本构关系制约断裂及其深部连续而柔弱的剪切带发育机制? 岩石的扩容变形、流体运移和流体压力增大间的反馈关系是什么? 岩性学和流体化学是如何影响大陆流变学及其与构造背景的关系? 从原子到颗粒尺度,什么样的物理和化学机制约束宏观岩石的流变学?它们与深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的相关性是什么? 如何在实验室的应变速率条件下,采用小而均一样品的测试结果,去分析研究在地质应变速率环境下复杂的大陆岩石变形? 部分熔融作用是否在地壳深部岩石的流动中起很大的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中变形和变质反应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变形和变质作用是如何导致流变学的各向异性和组构形成的?
尽管上述研究课题不能涵盖大陆流变学和造山作用的全部,但是,通过对这些课题的长期研究,必将在流行半个多世纪的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创新出以大陆流变学为核心内容的全新固体地球科学及大陆构造理论。
中国是一个以大陆为主体的国家,理应在该领域作出新的贡献。
同时,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科学研究方向、主攻目标及地质科学教育诸方面,也应作必要的调整。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索书田 钟增球报道(2004-02-11)
72地质科技情报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