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原文及译文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原文及译文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是中国古代文人张长史所著的一本书,主要介绍了书法的技法和艺术原则。
以下是《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一、意者,心之所存也。
二、意者,笔之所指也。
三、意者,气之所宣也。
四、意者,骨之所依也。
五、意者,神之所归也。
六、意者,形之所变也。
七、意者,理之所达也。
八、意者,势之所发也。
九、意者,韵之所寄也。
十、意者,墨之所浓也。
十一、意者,光之所映也。
十二、意者,意之所全也。
译文:
一、意即心中所存的思想和情感。
二、意即笔尖所指向的方向和轨迹。
三、意即书写时所宣泄出的气息和气势。
四、意即书法作品所依托的骨架和结构。
五、意即书法作品所蕴含的神韵和灵气。
六、意即书法作品所呈现出的形态和变化。
七、意即书法作品所表达的理念和思想。
八、意即书法作品所展现的力量和气势。
九、意即书法作品所寄托的韵律和韵味。
十、意即书法作品所使用的墨色和深浓。
十一、意即书法作品所映照出的光华和光辉。
十二、意即书法作品所完整呈现的意境和内涵。
这些原文和译文共同揭示了张长史对书法创作的理解和追求,强调了书法作品需要具备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同时注重笔墨的运用和形态的变化。
这些原则和意义对于书法创作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启示。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原文及译文余罢秩醴泉,特诣京洛,访金吾长史张公,请师笔法。
长史于时在裴儆[jǐng]宅憩止,有群众师张公求笔法,或存得者,皆曰神妙。
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皆不蒙传授,人或问笔法者,皆大笑而已,即对以草书,或三纸、五纸,皆乘兴而散,不复有得其言者。
仆自再于洛下相见,眷然不替。
仆因问裴儆:“足下师张史有何所得?”,曰:“但书得绢、屏、素数十轴,亦偿请论笔法,惟言倍加功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
箐莛注:结合颜真卿的年谱可以大略得知此次拜师是指颜真卿在天宝二年的罢官期间。
天宝(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天宝二年是743年。
张旭传世楷书《郎官石柱记》据此不远,写于开元29年,即741年。
“访金吾长史张公”,此时张旭六十大多,正是书艺老成,名声日盛之时。
颜真卿在这里点出地点是在张旭在京师一带,官职是金吾长史。
仆自停裴家,因与裴儆从长史月余。
一夕前请,曰:“既承兄丈奖谕,日月滋深,夙夜工勤,溺于翰墨,倘得闻笔法要诀,则终为师学,以冀至于能妙,岂任感戴之诚也!”。
长史良久不言,乃左右眄[miǎn]视,拂然而起。
仆乃从行来至竹林院小堂,张公乃当堂踞床而坐,命仆居于小榻而曰:“笔法玄微,难妄传授。
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也。
书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之,可须思妙”。
箐莛注:有点菩提老祖传授悟空的意思。
难难难,道德玄,不对知音不可谈。
对了知音谈几句,不对知音枉费舌尖!“张旭指出草书和真书双修的学书主张,在《唐人书评》所列的十二位唐朝草书大家中,有着“唐朝第一妙腕”之称的孙过庭(排名第二,位列张旭之后)在《书谱》中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草一起学习的观点在这里得到了草圣张旭的再一次明确印证。
”乃曰:“夫平谓横,子知之乎?”,仆思以对之曰:“尝闻长史示令每为一平画,皆须令纵横有象,非此之谓乎?”,长史乃笑曰:“然”。
箐莛注:这句话和下面直谓纵,结合理解,颜体字和张旭的行草书,横画的确很“平”,运行缓慢,有点平推之剑,起剑起笔的韵味。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真实客观、全面正确。
在书写史料时,应尽量严格依照历史事实,并不作任何偏颇和夸大其词的言论,保有各方想法的平衡。
不要虚构、夸大或改变历史事实,要以客观、全面正确的态度来书写史料。
二、坚持正谊。
在书写史料时,应力求展现君臣之正,不可沉迷私心、计较势利,贻笑大方,陵污上贤。
必须坚持正谊,平衡君臣情谊,以示世人,做到无私公正。
三、和气礼让。
在书写史料时,应当把人物处事的精神性、和谐性放在笔法的突出位置,不要夸大激烈的气氛,要尽量减少责难、冷嘲热讽等得失,把礼让放在首位,把和气、关心和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四、宽容平和。
在书写史料时,应当把人物处事的宽容平和性作为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偏狭、强硬的态度,在处理历史问题和人物关系时,要以宽容平和的态度,努力凝聚共同发展的知性力量。
五、凝聚共识。
在书写史料时,应当尽量积极建言,联结发展历史各方,凝聚各方的共识和共担,使历史事件能够朝着发展的方向前进,解决文化冲突,做到历史可以连接集合的新生态客观。
六、文字明确。
在书写史料时,应当用清晰明确的文字表达,使叙述流畅易懂,以减少不必要的歧义和争议,使读者清楚的看到历史发展的方向,更容易理解历史事件流变的过程及根源。
七、崇尚尊严。
在书写史料时,应当力求把人物行为做法的尊严性放在突出的位置,不可只以细节描述,避免无意令人受伤害,就人物的行径,尽量表现出尊严的精神,以展现更好的人性。
八、因事由文。
在书写史料时,应当因事由文,针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本质、原因、病灶等进行剖析,使叙述更为细致详尽,并且不可扭曲文意或将苦难转移,以展示历史真相。
九、规范设置。
在书写史料时,应当努力根据历史事件的规律性、发展性实现史料的规范设置,避免不必要的司马昭之心、不准确的判断,保持历史性与文笔上的统一和比例。
十、精雕细琢。
在书写史料时,应当妥善调节每一段落的篇幅,把史料的主要结构逻辑提炼出来,经过精雕细琢,使史料表达更加清晰鲜明,在保留历史内容的同时,追求文字的精美。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译文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译文张长史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笔法独特而精湛,被誉为"笔法十二意"。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对张长史的笔法进行意译。
1. "飞翔之意",张长史的笔法给人一种飞翔的感觉,字迹流畅而有力,宛如飞鸟翱翔蓝天,展现出自由和轻盈的意境。
2. "奔腾之意",他的笔触有时如激流奔腾,有时如狂风暴雨,给人一种奔放和激情的感觉,仿佛能听到水流的声音和风的呼啸。
3. "沉稳之意",尽管张长史的笔法有时激烈有力,但他也能展现出一种沉稳和稳重的意境,字迹端庄而有力,给人以安定和信任的感觉。
4. "秀美之意",他的笔法有时如山泉般清澈秀美,有时如花朵般娇媚绽放,给人一种清新和优雅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美丽之中。
5. "变幻之意",张长史的笔法变化多端,有时如云卷云舒,有时如水波荡漾,给人一种变幻莫测的感觉,让人难以捉摸他的下一笔会如何展现。
6. "悲壮之意",他的笔法有时如雷霆万钧,有时如山崩地裂,给人一种悲壮和雄浑的感觉,仿佛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威严。
7. "细腻之意",尽管张长史的笔法有时激烈有力,但他也能展现出一种细腻和精致的意境,字迹纤细而清晰,给人以温柔和细腻的感觉。
8. "深邃之意",他的笔法有时如深渊般深邃,有时如星空般神秘,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仿佛能够探索到无尽的奥秘。
9. "豪放之意",张长史的笔法有时如烈火燃烧,有时如狂风骤雨,给人一种豪放和激情的感觉,仿佛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激荡和张扬。
10. "静谧之意",尽管张长史的笔法有时激烈有力,但他也能展现出一种静谧和宁静的意境,字迹平和而安详,给人以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11. "挺拔之意",他的笔法有时如峰峦耸立,有时如松柏挺拔,给人一种挺拔和坚定的感觉,仿佛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坚韧和决心。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及沈尹默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及沈尹默予罢秩醴泉,特诣东洛,访金吾长史张公旭,请师笔法。
长史于时在裴儆宅憩止,己一年矣。
众有师张公求笔法,或有得者,皆曰神妙,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皆不蒙传授,(使知是道也)。
人或问笔法者,张公皆大笑而已,即对以草书,或三纸,或五纸,皆乘兴而散,竟不复有得其言者。
仆自再于洛下相见,眷然不替。
仆因问裴儆:“足下师张史有何所得?”曰:“但书得绢素屏数十轴。
亦偿论(请)笔法,惟言倍加功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
”仆自停裴家,因与裴儆从长史月馀。
一日前,请曰:“既承兄丈奖,谕日月滋深,夙夜工勤,溺于翰墨,倘得闻笔法要诀,则终为师,学以异至于能妙,岂任感戴之诚也!”长史良久不言,乃左右眄视,拂然而起。
仆乃从行来至竹林院小堂,张公乃当堂踞床而坐,命仆居乎小榻,而曰:“书法玄微,难妄传授。
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也。
书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予,可须思妙。
”乃曰:“夫平谓横,子知之乎?”仆思以对之曰:“尝闻长史示令每为一平画,皆须令纵横有象。
非此之谓乎?”长史乃笑曰:“然。
直谓纵,子知之乎?”曰:“岂非直者纵,不令邪曲之谓乎?”曰:“然。
均谓间,子知之乎?”曰:“尝蒙示以间不容光之谓乎?”曰:“密谓际,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谓乎?”曰:“锋为末,子知之乎?”曰:“岂非末以成画,复使其锋健之谓乎?”曰:“然。
力谓骨体,子知之乎?”“岂不谓[走+翟]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
”曰:“轻转谓曲折,子知之乎?”曰:“岂非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曰:“然。
次谓牵掣,子知之乎?”曰:“岂非谓牵掣为撇,锐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之谓乎?”曰:“然。
补谓不足,子知之乎?”“岂非谓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别点画旁救之谓乎。
”曰:“然。
损谓有余,子知之乎?”曰:“岂长史所谓趣长笔短,虽点画不足,尝使意气有余乎。
”曰:“然。
巧谓布置,子知之乎?”曰:“岂非欲书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乎。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原文及译文汇编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原文及译文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本文从网上搜得,原作者王翔宇。
搜遍网上,也没有白话译文。
传的较多的是沈尹默的译文,但也没有直接译成白话文,为意译。
本文也没有直译,也为意译。
不过,静心仔细阅读原文,发现本文不像其它文言文一样难以理解,是可以读懂的。
我想这也许是无人将其直译成白话文的原因。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努力读读它吧。
)余罢秩醴泉,特诣京洛,访金吾长史张公,请师笔法。
长史于时在裴儆[jǐng]宅憩止,有群众师张公求笔法,或存得者,皆曰神妙。
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皆不蒙传授,人或问笔法者,皆大笑而已,即对以草书,或三纸、五纸,皆乘兴而散,不复有得其言者。
仆自再于洛下相见,眷然不替。
仆因问裴儆:“足下师张史有何所得?”,曰:“但书得绢、屏、素数十轴,亦偿请论笔法,惟言倍加功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
——在这一节里,颜真卿叙述了得到张旭笔法的不易:一是颜真卿两次求师笔法。
即“余罢秩醴泉”和“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这两次。
二是“人或问笔法者,皆大笑而已”,包括裴儆在内,张旭只给作品,不作正面回答,更可以看出笔法的珍贵。
本节有两个字需加以注意:一是“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的“顷”字,“顷”为顷刻之意,引申为不久以前。
颜真卿在长安用二年的时间“师事张公”,结合颜真卿的年谱可以大略得知此次拜师是指颜真卿在天宝二年的罢官期间。
二是在原文中“或存得者”,有将“存”字写为“有”的,对比“或存得者”与“或有得者”之意,前者有仅得到只言片语之意,后者则是似乎已经得到了张旭的论书的全部。
当时李白、李阳冰、贺知章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张旭的影响,颜真卿和崔邈是写在史书上张旭的嫡传弟子,又“存”字为拓片所固有,故认为“存”字比较符合此节的文意,也符合情理。
仆自停裴家,因与裴儆从长史月余。
一夕前请,曰:“既承兄丈奖谕,日月滋深,夙夜工勤,溺于翰墨,倘得闻笔法要诀,则终为师学,以冀至于能妙,岂任感戴之诚也!”。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是一部诸多历史学家研究的研究书,由清朝学者张长
史写成。
张长史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学者,他的笔法基于八位官僚,用简单明快的语言表达,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
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主要指以和、节、字、规、文、俊、潜、调、照、隐、意、趣等十二种原则,涵盖未成、微显、括扬两种心境,倡导文章要笔法练达、言之有物,通袭前古,不断超越自身的潜能。
首先,和是最为根本的原则,主张文章风格要柔和、优美,字要饱满清晰,有
气势,句子要得当,表达准确,令人享受;其次,节要简洁、善用,字常多,但不要拘泥于字;另外,规要严格,重视文章的逻辑性,句子要互连,结构要严密;此外,文要丰富,充满文采,不断求新,勇于表达;再者,俊要抒发诗情,意指文人风趣的文章;潜则涵盖暗喻、象征等写作手法,要有足够的沉思和潜力;调则要学会熟练的使用句子结构,做到语意精辟,使人感受到文中的魅力;照则学会运用古代文章的文体,深挖古代文化中的知识底蕴;隐指学会从深层次分析,把握文章语义;最后,意即重要意思应当突出,要有艺术风格,趣涵元丰富。
从深层次来讲,张长史的笔法十二意,要求文章必须注重句子的机灵,文章的
魅力要透彻,更需融合古代文化的精髓,寓意凝练,这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明拓本(传)各纵28厘米横15厘米上海朵云轩藏《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释文:予罢秩醴泉,特诣东洛,访金吾长史张公旭,请师笔法。
长史于时在裴儆宅憩止,己一年矣。
众有师张公求笔法,或有得者,皆曰神妙,仆顷在长安师事张公,竟不蒙传授,使知是道也。
人或问笔法者,张公皆大笑,而对之便草书,或三纸五皆乘兴而散竟不复有得其言者。
予自再游洛丁,相见眷然不替。
仆问裴儆: “足下师敬长史,有何所得?"曰: “但得书绢素屏数本。
亦偿论请笔法,惟言倍加工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
”仆自停裴儆宅,月馀,因与裴儆从长史言话散,却回长史前请曰·“仆既承九丈奖诱,日月滋深,夙夜工勤,耽溺翰墨,虽四远流扬,自未为稳,倘得闻笔法要诀,则终为师学,以冀至于能妙,岂任感戴之诚也!"长史良久不言,乃左右盼视,怫然而起。
仆乃从行归于东竹林院小堂,张公乃当堂踞坐床,而命仆居乎小榻,乃曰: “书法玄微,难妄传授。
非志士高人,讵可言其要妙?书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予,可须思妙。
"乃曰: “夫平谓横,子知之乎?"仆思以对曰: “尝闻长史九丈令每为一平画,皆须纵横有象。
此岂非其谓乎?"长史乃笑曰: “然”。
又曰: “夫直谓纵,子知之乎?"曰: “岂不谓直者必纵之不令邪曲之谓乎?"长史曰: “然"。
又曰: “均谓间,子知之乎?"曰:“尝蒙示以间不容光之谓乎?"长史曰: “然"。
又曰: “密谓际,子知之乎?"曰: “岂不谓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 “锋谓末,子知之乎?"曰: “岂不谓末以成画,使其锋健之谓乎?"长史曰: “然"。
又曰: “力谓骨体,子知之乎?"曰: “岂不谓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长史曰: “然,'。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译文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译文余罢秩醴泉,特诣京洛,访金吾长史张公,请师笔法。
长史于时在裴儆宅憇止,有群众师张公求笔法,或存得者,皆曰神妙。
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皆不蒙传授,人或问笔法者,皆大笑而已,即对以草书,或三纸、五纸,皆乘兴而散,不复有得其言者。
仆自再于洛下相见,眷然不替。
仆因问裴儆:“足下师张史有何所得?”,曰:“但书得绢、屏、素数十轴,亦偿请论笔法,惟言倍加功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
仆自停裴家,因与裴儆从长史月余。
一夕前请,曰:“既承兄丈奖谕,日月滋深,夙夜工勤,溺于翰墨,倘得闻笔灋(fǎ,同法)要诀,则终为师学,以冀至于能妙,岂任感戴之诚也!”。
长史良久不言,乃左右眄视,拂然而起。
仆乃从行来至竹林院小堂,张公乃当堂踞床而坐,命仆居于小榻而曰:“笔法玄微,难妄传授。
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也。
书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之,可须思妙”。
乃曰:“夫平谓横,子知之乎?”,仆思以对之曰:“尝闻长史示令每为一平画,皆须令纵横有象,非此之谓乎?”,长史乃笑曰:“然”。
“直谓纵,子知之乎?”,曰:“岂非直者从,不令邪曲之谓乎?”,曰:“然”。
“均谓间,子知乎?”,曰:“常蒙示以间不容光之谓乎?”。
曰:“密谓际,子知之乎?”,“岂不为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意乎?”。
曰:“锋谓末,子知之乎?”,曰:“岂非末已成画,复使锋健之谓乎?”,曰:“然”。
“力谓骨体,子知之乎?”,“岂非谓䟐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
曰:“转轻谓展折,子知之乎?”,曰:“岂非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闇过之谓乎?”,曰:“然”。
“次谓牵掣,子知乎?”,曰:“岂非谓为牵为制,次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之谓乎?”,曰:“然”。
“补谓不足,子知乎?”,“岂非谓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别点画旁救应之谓乎?”,曰:“然”。
“损谓有余,子知之乎?”,曰:“岂长史所谓趣长笔短,虽点划不足尝使意气有余乎?”,曰:“然”。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书籍简介史”。
楷法精深,尤擅狂草,逆笔涩势,连绵回绕,体态奇峭、奔放,有“草圣”之誉。
生性嗜酒,往往大醉后呼叫奔走,挥毫狂草,故又号“张颠”。
文宗时诏以李白歌诗,裴曼舞为未稳,三十五岁时,又特往洛阳拜访张旭,继续求教。
以后在写给怀素的序文中曾追叙云: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详,特为真正。
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
”是知张旭的书法造诣得到颜公如此的敬佩,所以想要把他继承下来,以广流传。
此文就是基于这种基础上形成的。
此书始叙请教笔法的经过:“长史时在裴儆宅憩止,已一年矣。
众有师笔法,或有得者,皆曰神妙。
”进而介绍张公的观点:“笔法玄微,难妄传授。
非志士高人,讵可言其要妙?书之求能,且攻真草口今以授子,可须思妙。
”继乃以问答式概述运笔的“平、直、均、密、锋、力、转、决、补、损、巧、称”等十二法。
其大意为:一、“横”者,“皆须纵横有象”;二、“直”者,“必纵之不令邪曲之谓”;三、“均”者,“间不容光之谓”;四、“密”者,“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谓”;五、“锋”者,“末以成画,使其锋健之谓”;六、“力”者,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七、“转”者,“钩笔转用,折锋轻过,亦称转角为暗过之谓”;八、“决”者,“为擎,锐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以谓之九、“补”者,“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别点画旁救之谓”;十、“损”者,“趣长笔短,长使意气有余,画若不足之谓”;十一、“巧”者,“欲书先预想字形,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十二、“称”者:“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为称”。
关于学书的关键,总结为五点:“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纸笔精佳”和“变化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
若此“五者备矣,然后能齐于古人”。
至于运笔的奥妙,具体依据为:“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书籍简介《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是一部书法用笔论著,该书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传授笔法,分析古今书法之异同,对踵繇的“笔法十二意”详加阐说,逐条论证。
张长史,名张旭,唐代著名书法家。
锋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官金吾长史,一作率府长史,人称“张长史”。
楷法精深,尤擅狂草,逆笔涩势,连绵回绕,体态奇峭、奔放,有“草圣”之誉。
生性嗜酒,往往大醉后呼叫奔走,挥毫狂草,故又号“张颠”。
文宗时诏以李白歌诗,裴曼舞佥y,张旭草书为“三绝”。
鲁公二十多岁时,曾游长安,师从张长史二年,略得笔法,自以为未稳,三十五岁时,又特往洛阳拜访张旭,继续求教。
以后在写给怀素的序文中曾追叙云:“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
迨乎伯英(张芝),尤擅其美。
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详,特为真正。
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
”是知张旭的书法造诣得到颜公如此的敬佩,所以想要把他继承下来,以广流传。
此文就是基于这种基础上形成的。
此书始叙请教笔法的经过:“长史时在裴儆宅憩止,已一年矣。
众有师笔法,或有得者,皆曰神妙。
” 进而介绍张公的观点:“笔法玄微,难妄传授。
非志士高人,讵可言其要妙?书之求能,且攻真草口今以授子,可须思妙。
”继乃以问答式概述运笔的“平、直、均、密、锋、力、转、决、补、损、巧、称”等十二法。
其大意为:一、“横”者,“皆须纵横有象”;二、“直”者,“必纵之不令邪曲之谓”;三、“均”者,“间不容光之谓”;四、“密”者,“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谓”;五、“锋”者,“末以成画,使其锋健之谓”;六、“力”者,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七、“转”者,“钩笔转用,折锋轻过,亦称转角为暗过之谓”;八、“决”者,“为擎,锐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以谓之九、“补"者,“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别点画旁救之谓”;十、“损”者,“趣长笔短,长使意气有余,画若不足之谓”;“巧”者,“欲书先预想字形,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十二、“称”者:“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为称”。
颜真卿叙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译文)
颜真卿叙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译文)展开全文颜真卿叙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译文)颜真卿叙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张旭把功真书和草书的用笔妙诀,无隐的告诉了真卿下面这一段话是沈尹墨先生篇撰的---唐。
颜真卿[叙张旭笔法十二意]:张旭字伯高。
颜真卿字清臣。
[唐书]皆有传。
世人多以他们的官爵称之为张长史,颜鲁公的。
张旭极精笔法,真草俱妙。
后人论书,对于,欧,虞楮,陆都有异词,惟独于张徐没有非短过。
真卿二十岁时,曾游长安,师事张旭两年,略得笔法,自以为未稳,三十五岁,又特往洛阳去访张旭,继续求教,真卿后来在写给怀素的序文中有这样一段追叙:“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缓、始以妙闻。
迨乎伯英(张芝),尤擅其美。
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楷模精详,特为真正。
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
”看了上面一段话,就可以了解张旭书法造诣何以能达到无人非短的境界,这是由于他得到正确的传授,功力又深,所以得到真卿的佩服,想要把他继承下来。
张旭也因真卿是可教之材,因而接受了他的请求,诚恳的和他说:“书之求能,且功真草,今以授子,可须思妙。
”思妙是精思入微之意。
乃举出十二意来和他对话,要他回答,借做启示。
笔法十二意本是锺繇提出的。
锺繇何以要这样提出呢?那就得了解一下锺繇写字的主张。
根据前人传下来的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一文所记,有涉及锺繇的事情,可以由此探得一点他学字的主张。
记载是这样的:“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想象中的字形包括静与动、实和虚两个方面的]大小偃仰,平直震动[大小平直是静和实的一面,偃仰震动是动和虚的一面],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尔[就是说仅能成字的笔画而已]。
”接着就叙述了宋翼被锺繇谴责的故事:“昔宋翼常作此书[即方整平齐之题]。
翼是锺繇的弟子,繇乃叱之。
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颜真卿行书《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颜真卿行书《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释文】予罢秩醴泉,特诣东洛,访金吾长史张公旭,请师笔法。
长史于时在裴儆宅憩止,己一年矣。
众有师张公求笔法,或有得者,皆曰神妙,仆顷在长安师事张公,竟不蒙传授,使知是道也。
人或问笔法者,张公皆大笑,而对之便草书,或三纸,或五纸,皆乘兴而散,竟不复有得其言者。
予自再游洛丁,相见眷然不替。
仆问裴儆:“足下师敬长史,有何所得?”曰:“但得书绢素屏数本。
亦偿论请笔法,惟言倍加工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
”仆自停裴儆宅,月馀,因与裴儆从长史言话散,却回长史前请曰·“仆既承九丈奖诱,日月滋深,夙夜工勤,耽溺翰墨,虽四远流扬,自未为稳,倘得闻笔法要诀,则终为师学,以冀至于能妙,岂任感戴之诚也!”长史良久不言,乃左右盼视,怫然而起。
仆乃从行归于东竹林院小堂,张公乃当堂踞坐床,而命仆居乎小榻,乃曰:“书法玄微,难妄传授。
非志士高人,讵可言其要妙?书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予,可须思妙。
”乃曰:“夫平谓横,子知之乎?”仆思以对曰:“尝闻长史九丈令每为一平画,皆须纵横有象。
此岂非其谓乎?”长史乃笑曰:“然”。
又曰:“夫直谓纵,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直者必纵之不令邪曲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均谓间,子知之乎?”曰:“尝蒙示以间不容光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密谓际,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锋谓末,子知之乎?”曰:“岂不谓末以成画,使其锋健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力谓骨体,子知之乎?”曰:“岂不谓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轻转谓曲折,子知之乎?”曰:“岂不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决谓牵掣,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牵掣为撇,锐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以谓之决乎?”长史曰:“然”。
又曰:“补谓不足,子知之乎?”曰:“尝闻于长史,岂不谓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别点画旁救之谓乎?”长史曰:“然”。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张长史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秀丽著称。
张长史笔法能够推陈出新,与众不同,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笔法可以分为十二意,以下是对这些意念的详细阐述。
第一意:方中有圆张长史的方中有圆,就是他的方字和直字都有一个较短的圆弧。
这样能够让字体更显得流畅而自然,也非常漂亮。
第二意:头尖尾圆张长史的头尖尾圆,就是在书写字的时候,笔的尖头要尽量的细而长,而笔尾则是圆润的。
这一意念能够让书写更加优美。
第三意:顶缠眉尾顶缠眉尾就是在写字的时候,让字尖与字身部分相连,类似于字头缠绕眉毛,而字尾则是略微向上弯曲,与字身相连。
这样的书写能够让字形更加流畅自然。
第四意:分体分步张长史的分体分步,就是在书写字的时候将字的构造分开来写。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字有几个构造部分,就分开书写,一部分一部分来写。
这样能够让字体更加清晰明了。
第五意:勾连成鱼勾连成鱼,就是将字体的部分勾连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像鱼的形状。
张长史的书法中鱼形比较常见,这也是因为他具备这样的意念。
第六意:短小精悍在书写的时候,对于每一个笔画,都尽量让其短小精悍。
这样能够让整个字看起来更加秀丽,也更加自然。
第七意:尺度恰当书写中的字体尺度要恰到好处,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恰到好处的字体能够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第八意:刚中带柔刚中带柔,就是在书写字的时候,某些笔画的形状需要有一些弧度和圆润的感觉。
这样的写法体现了张长史书法中的柔美感。
第九意:节制自如节制自如是指张长史在书写的过程中,能够把控得非常好,不会让笔画过重或者过轻。
这样的掌握能够让字体更加平衡。
第十意:ID实而不短张长史的笔法在书写字体的时候,能够将字体写实,也不会太过于简单。
这一点赋予了他的笔法非常高的审美价值。
第十一意:虚实相生张长史在写字时,会让虚线和实线相互补充,从而使字体更加生动有力。
第十二意:含蓄忠实含蓄忠实,是指张长史笔法在艺术上面强调个人风格,同时也能很好的刻画出原型。
总之,张长史的十二意是他书法高超的体现,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他笔下文思的独具特色。
书法理论--张长史书法十二意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楷法精深,尤擅狂草,逆笔涩势,连绵回绕,体态奇峭、奔放,有“草圣”之誉。
生性嗜酒,三十五岁时,又特往洛阳拜访张旭,继续求教。
以后在写给怀素的序文中曾追叙云:“夫草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详,特为真正。
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
”是知张旭的书法造诣得到颜公如此的敬佩,所以想要把他继承下来,以广流传。
此文就是基于这种基础上形成的。
此书始叙请教笔法的经过:“长史时在裴儆宅憩止,已一年矣。
众有师笔法,或有得者,皆曰神妙。
”进而介绍张公的观点:“笔法玄微,难妄传授。
非志士高人,讵可言其要妙?书之求能,且攻真草口今以授子,可须思妙。
”继乃以问答式概述运笔的“平、直、均、密、锋、力、转、决、补、损、巧、称”等十二法。
其大意为:一、“横”者,“皆须纵横有象”;二、“直”者,“必纵之不令邪曲之谓”;三、“均”者,“间不容光之谓”;四、“密”者,“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谓”;五、“锋”者,“末以成画,使其锋健之谓”;六、“力”者,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七、“转”者,“钩笔转用,折锋轻过,亦称转角为暗过之谓”;八、“决”者,“为擎,锐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以谓之九、“补”者,“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别点画旁救之谓”;十、“损”者,“趣长笔短,长使意气有余,画若不足之谓”;十一、“巧”者,“欲书先预想字形,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十二、“称”者:“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为称”。
关于学书的关键,总结为五点:“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纸笔精佳”和“变化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
若此“五者备矣,然后能齐于古人”。
至于运笔的奥妙,具体依据为:“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
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明拓本(传)各纵28厘米;横15厘米,上海朵云轩藏。
考唐颜真卿于天宝二载(七四三)罢醴泉尉,诣洛阳访张旭长史于裴儆宅,师事之。
天宝五载罢长安尉,再访长史于裴儆宅,问笔法,得长史口授,遂有《述长史笔法十二意》之作。
然止见于文,鲜有书迹流传。
释文:余罢秩醴泉,特诣京洛访金吾长史张公,请师笔法。
长史于时在裴儆宅,憩止有群,众师张公求笔法,或存(有)得者,皆曰神妙。
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皆不蒙传授。
人或问笔法者,张公皆大笑而已,即对以草书或三纸五纸,皆乘兴而散不复有得其言者。
仆自再於洛下相见,眷然不替。
仆问裴儆,足下师张史有何所得?曰,但书绢屏素数十轴,亦偿请论笔法,惟言倍加功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
仆自停裴家,因与裴儆从长史月馀。
一夕,前请曰,既承兄丈奖谕,日月滋深,夙夜工勤,溺於翰墨。
倘得闻笔法要诀,则终为师学,以冀至于能妙,岂任感戴之诚也。
长史良久不言,乃左右眄视,拂然而起。
仆乃从行,来至竹林院小堂。
张公乃当堂踞床而坐,命仆居于北榻而曰,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也!书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之,可须思妙。
乃曰,夫平谓横,子知之乎?仆思以对之曰,尝闻长史示令每为一平画,皆须令纵横有象,非此之谓乎?长史乃笑曰,然。
直谓纵,子知之乎?曰,岂非直者纵之,不令邪曲之谓乎?曰,然。
均谓间,子知之乎?曰,尝蒙示以间不容光之谓乎?长史曰,然。
曰,密谓际,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踈之意乎?曰,锋谓末,子知之乎?曰,岂非末
已成画,復使锋健之谓乎?曰,然。
力谓骨体,子知之乎?岂非谓赲笔则点画皆宜,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曰,转轻谓屈折,子知之乎?曰,岂非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曰,然。
决谓牵掣,子知之乎?曰,岂非谓为牵为掣,次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之谓乎?曰,然。
补谓不足,子知乎?岂非谓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别点画旁救应之谓乎?曰,然。
损谓有余,子知之乎?曰,岂长史所谓趣长笔短,虽点画不
足尝使意气有余乎?曰,然。
巧谓布置,子知之乎?曰,岂非欲书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乎?曰,然。
称谓大小,子知之乎?曰,岂非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乎?曰,然。
子言颇皆近之矣!夫书道之妙,焕乎其有旨焉。
世之学者皆宗二王,元常颇存逸迹,曾不睥睨。
八法之妙,遂尔雷同。
献之谓之古肥,张旭谓之今瘦。
古今既殊,肥瘦颇反,如自省览,有异众说。
张芝钟繇,巧趣精细,殆同神机,肥瘦今古岂易?致意真迹虽少,可得而推逸少,至於学钟势,巧形容及其独运意疎字缓,譬楚音习夏,不能无楚,过言不悒,未为笃论。
又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不及元常。
学子敬者,画虎也;学元常者,画龙也。
倘著巧思,思过半矣。
功若精勤,当为妙笔。
曰,幸蒙长史授用笔法。
敢问攻书之妙,何以得齐古人?曰,妙在捉笔,令得圆转,勿使拘挛;其次在识笔法,谓口传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在也;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便合宜;其次帋笔精佳;其次变通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
五者备矣,然后齐於古人矣。
曰,敢问执笔之道,可得闻乎?长史曰,予传笔法,得之於老舅陆彦远。
曰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於殊
妙。
后闻褚河南云,用笔当须知,如锥画沙,如印印泥。
始而不悟,后于江岛,见沙地净,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始乃悟。
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著。
当其用锋,尝欲使其透过帋背。
真草字用笔,悉如画沙印泥,则其道至矣,是乃其迹,久之自然齐古人矣。
但思此理,务以专精工用,凡其点画不得妄动,子其书绅。
予遂铭谢,再拜逡巡而退。
自此得工墨之术,於兹七载,真草自知可成矣。
平直均密锋力转决补损巧,称为十二意。
天宝五年丙戌九月颜真卿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