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单元知识点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如:多运动;晒太阳、烤火等从外界物质吸收热量;吃点热的东西等。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只是衣服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够(保温)。
3、将冷水袋放入热水中,一开始是水袋是沉的,过一段时间后冷水被加热了慢慢浮起来了。
4、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冷水和热水:如果轻重相同,(热水)的体积大。
如果体积相同,(冷水)重。
5、常温下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6、(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水在4℃以下时会出现冷胀热缩的反常现象。
7、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8、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气体的体积变化程度比液体要大很多。
9、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10、(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1、(气体)的热胀冷缩最明显,(固体)的热胀冷缩最不明显。
1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3、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4、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2)对流:通过中介物(如水或空气)的流动而传热的过程。
(3)热辐射: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热能的过程。
15、(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热》复习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复习第1课热起来了复习知识:1.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2.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为什么它能让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但它能减缓身体向空气散发热量的速度,起来保暖的作用。
复习题:1.填空题。
(1)当我们觉得手冷时,用力搓一搓手,就会感觉()起来了,这是因为两只手()产生了()。
(2)当我们觉得有些冷的时候,我们经常采用()、()、()、()等方法让身体热起来。
答案:(1)热、摩擦、热量(2)晒太阳、打开电暖气、吃点热的食物、多穿几件衣服2.选择题。
(1)下列方法不能使身体热起来的是()。
A.烤火B.跑步C.吹电风扇答案:C。
(2)冬天天气寒冷,小芳睡觉时盖上了厚厚的棉被。
妈妈说盖上棉被才暖和,其中的原理是()。
A.棉被能防止热量散发B.棉被能产生热量C.棉被既能产生热量,又能防止热量散发答案:A。
(3)下列方法都能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其中并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的是()。
A.晒太阳B.吃些热的食物C.多穿些衣服答案:C。
3.想一想,下面哪些情况会使衣服热起来?请在括号内画“√”。
(1)放在衣柜里的衣服()(2)穿在身上的衣服()(3)在太阳下晒的衣服()(4)刚熨烫过的衣服()(5)叠好的衣服()(6)洗过的衣服()(7)和棉被放在一起的衣服()(8)压在书本下的衣服()答案:(2)穿在身上的衣服(√)(3)在太阳下晒的衣服(√)(4)刚熨烫过的衣服(√)第2课给冷水加热复习知识:装有热水的塑料袋在冷水盆中是(浮的)。
因为相同重量的热水和冷水相比,热水的体积要大,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相比,冷水的重量要重。
把一袋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这袋冷水先(下沉),然后会(上浮)。
复习题:1.选择题。
(1)相同体积的50℃的热水和10℃的冷水比较,()。
A. 热水重B. 冷水重C. 两者一样重答案:B解析:50℃的热水 10℃的冷水1050℃的热水,体积会变大,但重量不变,如下图所示,10℃的冷水 50℃的热水对比前后两杯热水,后面这杯10℃的冷水被加热成50℃热水重。
精品解析: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测试卷(解析版)
【答案】(1).快(2).快(3).慢(4).慢(5).传热慢的物体(热的不良导体)
【解析】
【详解】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不同物体的传热能力不一样,容易传热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穿热快散热也快,一般是金属材料制成的,比如铁、铝等,不容易传热的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慢散热也慢,比如塑料、木头等。
二、课内实验探究
16.探究衣服能否给身体增加热量
实验猜测:衣服________给身体增加热量。
实验材料:毛线衣物或棉织衣物、书本、温度计。
实验步骤:先测量________,记录其数据;再测量___________,观察、记录并比较,发现两个温度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
(3)将锥形瓶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气球鼓起来;
(4)将锥形瓶取出后放入盛有冰水的烧杯中,气球又重新瘪下去了。
实验结论: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0.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酒精灯、铜球、金属环、水、烧杯等。
实验步骤:(1)铜球未加热时,刚好________通过金属环。
4.水受热以后________,而________。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________。
【答案】(1).体积增大(2).重量不变(3).热胀冷缩
【解析】
【详解】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液体、气体、固体大都有这样的特性。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其它的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装液体的瓶子都不会装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热》复习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复习第1课热起来了复习知识:1.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2.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为什么它能让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但它能减缓身体向空气散发热量的速度,起来保暖的作用。
复习题:1.填空题。
(1)当我们觉得手冷时,用力搓一搓手,就会感觉()起来了,这是因为两只手()产生了()。
(2)当我们觉得有些冷的时候,我们经常采用()、()、()、()等方法让身体热起来。
答案:(1)热、摩擦、热量(2)晒太阳、打开电暖气、吃点热的食物、多穿几件衣服2.选择题。
(1)下列方法不能使身体热起来的是()。
A.烤火B.跑步C.吹电风扇答案:C。
(2)冬天天气寒冷,小芳睡觉时盖上了厚厚的棉被。
妈妈说盖上棉被才暖和,其中的原理是()。
A.棉被能防止热量散发B.棉被能产生热量C.棉被既能产生热量,又能防止热量散发答案:A。
(3)下列方法都能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其中并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的是()。
A.晒太阳B.吃些热的食物C.多穿些衣服答案:C。
3.想一想,下面哪些情况会使衣服热起来?请在括号内画“√”。
(1)放在衣柜里的衣服()(2)穿在身上的衣服()(3)在太阳下晒的衣服()(4)刚熨烫过的衣服()(5)叠好的衣服()(6)洗过的衣服()(7)和棉被放在一起的衣服()(8)压在书本下的衣服()答案:(2)穿在身上的衣服(√)(3)在太阳下晒的衣服(√)(4)刚熨烫过的衣服(√)第2课给冷水加热复习知识:装有热水的塑料袋在冷水盆中是(浮的)。
因为相同重量的热水和冷水相比,热水的体积要大,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相比,冷水的重量要重。
把一袋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这袋冷水先(下沉),然后会(上浮)。
复习题:1.选择题。
(1)相同体积的50℃的热水和10℃的冷水比较,()。
A. 热水重B. 冷水重C. 两者一样重答案:B解析:50℃的热水 10℃的冷水1050℃的热水,体积会变大,但重量不变,如下图所示,10℃的冷水 50℃的热水对比前后两杯热水,后面这杯10℃的冷水被加热成50℃热水重。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热起来了PPT课件》
电热器
热食物
运动
棉 衣 棉 被
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传递热量) 吃食物 (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吗?
观测吗?
下面我们演示一个实验来进行源自衣服不能给我们身体提供热量!
多穿衣服身体怎么会觉得热起来了? 我们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一、我来填空:
1、当我们觉得手冷时,用力搓一搓手,就 会感觉热起来了。这是因为两只手互相( ) 产生了热。此外,食物为我们提供 ( ), 摩擦 太阳能为我们带来 ( )。 热量 能量 2、给自己的身体加热的方法有:( )、 烤火 吃热食物 ( 晒太阳 )、( )等。 3、衣服不能产生热,只能起( 保温 )作用。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
热 起 来 了 .
古鄯镇七里完全小学 赵老师
搓热 焐热
哈热
烤热
热气球
热
起来了!
电热丝通电发热
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 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同学们合作猜想
晒太阳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烤 火
温泉、热水浴
浴 霸
空 调
二、我会选择
1.冬天人们多穿衣服的原理是什么( ) C A.衣服能为人体提供热量 B.衣服能提高人体温度 C.衣服能阻止人体热量的散失 2. 冬天穿羽绒服比较暖和是因为( )。 A.羽绒服能产生热量 B B.羽绒服能保温 C.羽绒服能传递更多的热量
三、我会观察
1、要测量某种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 (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2、在测量范围内,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热水中, 示数会(上升 ),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冷水中, 示数会(下降 )。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热》.doc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热一、热起来了班级姓名学号1、我们用双手捂住一个装有热水的杯子,手会慢慢地(热)起来;要是握住一块冰,手就变得越来越(冷)。
我们平时说的热,实际上是一种(能量),它很容易“跑来跑去”。
当两个物体接触时,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直接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2、当我们觉得手冷时,用力搓一搓手,就会感觉(热)起来了,这是因为两只手互相(摩擦)产生了热。
3、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晒太阳、泡温泉、烤火、开电暖气等是(外界物质给予的热量);吃食物是(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的热量”跑步等运动是(血液循环加快产生的热量)。
4、加穿衣服、盖被子会使人感觉到暖和,但并不是衣服、被子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衣服、被子(不能)产生热量,其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阻挡冷空气进入)。
二、给冷水加热1、我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将一杯冷水变成热水。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而重量(不变);水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而重量(不变)。
2、把密封的冷水袋放入热水里会(下沉),是因为(同体积的冷水比热水重);把密封的热水袋放入冷水里会(上浮),是因为(同体积的热水比冷水轻)。
3、水在变热的过程中,如果(重量)发生了变化,它的沉浮也可能发生(变化);水在变热的过程中,如果(体积大小)发生了变化,它的沉浮也可能发生(变化)。
4、将装满冷水的试管用气球皮蒙住口,插在热水杯里,气球皮会(鼓起来),这是因为水受热体积(膨胀)了;将装满热水的试管用气球皮蒙住口,插在冷水杯里,气球皮会(瘪下去),这是因为水受冷体积(缩小)了。
三、液体的热胀冷缩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但水在(4°C)以上是热胀冷缩的,在4°C以下是(热缩冷胀)的,冬天里自来水管或水表冻裂,就是(管子里的水结冰体积膨胀)而引起的。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屮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说课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热》这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热的概念、热传递的原理以及热对物体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操作的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热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所欠缺,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热的理解。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较强,对实验现象充满好奇,乐于探究。
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热的概念,知道热是一种能量,能够传递。
2.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理解热传递的原理,知道热是如何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
3.让学生了解热对物体的影响,包括物体的温度变化、物态变化等。
4.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的概念、热传递的原理、热对物体的影响。
2.教学难点:热传递的原理、热对物体的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直观展示热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热水沸腾,引起学生对热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解:讲解热的概念,热传递的原理,热对物体的影响。
3.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热的现象,验证热传递的原理。
4.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热传递的原理。
5.巩固: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6.拓展:介绍热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热能转换、热力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热是怎样传递的》PPT课件
热是从较烫的开水中沿着金属条向上逐渐传到露出水 面的较冷蛮高的那一端
新知探究
结论: 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新知探究
思考: 如果用蜡烛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猜一猜:
新知探究
我们知道了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规律。如果在金属片的中间 加热,或者在金属片的边缘加热,热在金属片上又会怎样传递?
新知探究
• 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实验方法: 1.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 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2.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 况,推测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第二单元
热
2.6 是怎样传递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授课老师:XX
• 热是怎样传递的
新知导入
新知探究
酒精灯加热金属条,一会儿金 属条就会变得很热、很烫。你能 解释这种现象吗?热是怎样传递 的呢?
酒精灯加热金属条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新知探究
实验名称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用热水加热金属条
金属条、烧杯、热水
新知探究
从一端加热
新知探究
• 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实验记录表
我们的实验设计 在涂有蜡的金属片的边缘的一个点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 推测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观察到的现象 ( 加热边缘 )的蜡先融化,(离热源远的 )的蜡后融化。
我们的结论
蜡融化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热传递的( 方式 ),热总是从 ( 较热 )一端向( 较冷 )的一端传递。
板书设计
• 热是怎样传递的 ➢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 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 热传导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热》
• 4.观察试管加热前后质量和 水平面有什么变化。 • 5. 将试管放入装有适量冷水 的烧杯中。 • 6.观察试管水平面的变化。
结论
• 实验发现试管中的水的温度升 高了,在加热过程中质量没有 发生变化,所以热水袋浮在冷 质量 水中与它的 没有关系。
热水在冷水中上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怎样来验证呢?
实验器材
•水槽、热水、冷水、 冷水袋
实验步骤
• 1.水槽中注入适量热水。 • 2.将密封袋注入适量冷水并密 封。 • 3.将密封袋置于热水槽中。 • 4.观察实验现象。
你发现了什么?
• 1.将密封袋从热水槽中拿出。 • 2.将密封袋放入冷水槽中。 • 3.观察实验现象。
你发现了什么?
议一议
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吗?
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 来进行观测吗?(书:27页)
毛巾
1、将毛巾叠好。 2、将温度计玻璃泡轻轻插入叠好的毛巾中, 并尽量避免接触其他物体。 3、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要留在毛巾 中,不能取出来读数; 4、读数时,做到实事求是,同一个人在同一 个角度平视温度计; 5、记录员、计时员和读数员要相互配合,实 验完毕后整理好材料放在桌子中间。
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这些瓶子里的液体都不装满?
结论: 水受热后体积膨胀 水受冷后体积缩小,水的 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 冷缩。
活动二
其他液体也会热胀冷缩吗?
我们来探究!
可乐 牛奶
绿茶 食用油
酱油
醋
• 结论: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夏天,打足气的自
行车车胎为什么会 爆裂了?
讨论: 设计实验
研究
空气的热胀冷缩
常温
热水
冷水
气球 空气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热》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热量、比热容的概念,以及热传递的原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提高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热现象有初步的认识。
他们在三年级学习了《光》和《声音》两个章节,对科学探究过程有了基本的了解。
在学习本章时,学生需要将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热量、比热容的概念;(2)掌握热传递的原理;(3)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热量、比热容的概念;(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热传递的原理;(3)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运用科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热量、比热容的概念,热传递的原理;2.难点:热量、比热容的概念,热传递的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观察、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3.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充分了解教材内容,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准备相关教学资源;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准备参与实验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学习的《光》和《声音》两个章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等方式,呈现热量、比热容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热现象。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进一步理解热量、比热容的概念。
教科版五下科学第二单元《热》知识点
教科版五下科学第二单元《热》知识点第一课《热起来了》1.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晒太阳、运动、烤火、多穿衣服、打开取暖器、吃食物)等方法来保暖。
2.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会感觉热起来的原因:(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空气进入)。
第二课《给冷水加热》1.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沉)在热水盆中,装有热水的塑料袋(浮)在冷水盆中,说明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2.加满水的试管上面包一块气球皮,加热时气球皮鼓起来了这一现象来也说明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
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水在(4℃以上)是(热胀冷缩),但在(0℃-4℃以下)正好相反,是(热缩冷胀)。
冬天里自来水管或水表冻裂,就是管子里的水结冰(体积膨胀)而引起的。
3.许多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装液体的瓶子都不会装满,是为了防止瓶内的(液体受热膨胀)后使瓶子爆裂。
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设计的。
第四课《空气的热胀冷缩》1.用一瓶口装有气球的瓶子放进热水里时,气球鼓起来了,说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减少),物体就收缩了。
第五课《金属的热胀冷缩》1.铜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大多数金属会热胀冷缩,但(锑和铋)却是(热缩冷胀)。
早些年印刷书报用的字就是利用了(锑的这种热缩冷胀)性质。
3.铁轨铺设时分段并留有缝隙、铁桥架在滚轴上,是因为钢铁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水泥路面做成一块一块的原因也是防止水泥路面的(热胀冷缩)后使路面破坏。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知识点复习题及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知识点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我们平时说的热,实际上是一种能量,它很容易“跑来跑去”。
当两个物体接触时,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直接传给另一个物体。
2、当我们觉得手冷时,用力搓一搓手,就会感觉热起来了。
这是因为两只手互相磨擦产生了热。
此外,食物能提供我们能量,太阳能为我们带来热量。
3、水在变热的过程中,重量不变,体积变大,放入冷水中会发生上浮现象。
4、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容器中的冷水会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冷,这两个容器中的水温度最终会一样高。
5、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6、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7、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运动加快了,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时,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8、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
因此,铁桥通常都是架在滚轴上。
9、大多数金属会热胀冷缩,可是有两种金属就与众不同,它们是热缩冷胀,这两种金属就是锑和铋。
10、水、空气、金属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1、夏天架设电线时,一般要松一些;用水泥浇注路面时,用薄板隔成小块,目的是避免路面因热胀冷缩而损坏。
12、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或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
14、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
15、物体的材料不同,导热性能也不同,像铝、铁、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被称为热的良导体。
导热性能好的物体,往往吸热快,散热也快。
16、饭锅的锅身多用铜铁铝制作;锅柄都用塑料或木头来做。
16、我们用冰块冷藏食物的时候,把冰块放在食物的上面效果好。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知识点及教材习题解析(简答题)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知识点及教材习题解析(简答题)1.水在变热的过程中,如果_重量发生了变化,它的沉浮也可能发生变化;水在变热的过程中,如果_体积大小发生了变化,它的沉浮也可能发生变化。
2.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_热胀冷缩3.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加,物体就_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4.大多数的金属会热胀冷缩,可是有两种金属就与众不同,它们是热缩冷胀。
这两种金属就是_锑_和_鉍。
5.热总是从较_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6.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_热传导。
7.不同的物体传导热量的快慢是不一样的。
8.钢、铁做的炒锅很容易热起来。
所以食物一会儿就熟了。
我们把这一类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
木头、塑料导热很慢.所以铁锅的木把儿或塑料柄不会很热,它不会烫伤我们的手。
像木头、塑料等,我们把它们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教材问答题P28: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我们有哪些方法?水在变热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怎么解释其中的原因呢?答: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可以分别用酒精灯、火炉加热。
水在变热的过程中体积会增大。
是因为物体热胀冷缩的原因。
2.用能密封的小塑料袋装一些冷水,然后把它浸没在热水盆里。
塑料袋里的水会热起来吗?还发现了什么现象?答:塑料袋里的水会热起来,还发现水袋慢慢上浮起来。
P34: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答: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更加明显。
P37:用一段30厘米左右长的钢条做--个桥的模型,然后给“桥" (钢条)加热,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钢条会伸长吗?答:钢条受热会延长,而钢条頂端的大头针会倾斜而倒下。
P38:1.我们用铜球、钢条做了这些实验,可以肯定地说“金属受热时会膨胀”吗?答:不能,因为有的金属不是热胀冷缩,而是热缩冷胀,如锑和铋。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教案一. 教材分析《热》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热的基本概念,包括温度、热量和比热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物体温度变化的规律,以及热量在物体间的传递方式。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热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热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在理解热量和比热容的概念,以及热量传递的原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温度、热量和比热容的概念,理解热量在物体间的传递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探究和发现热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热现象的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温度、热量和比热容的概念,热量在物体间的传递方式。
2.难点:热量和比热容的概念,热量传递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冷水、物体等)。
2.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生活中的热现象,如冰淇淋融化,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热。
提问:你们对热有什么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温度、热量和比热容的概念,以及热量在物体间的传递方式。
用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如将温度不同的热水和冷水混合,观察温度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发现热量传递的原理。
4.巩固(5分钟)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热量传递的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中激趣探究中揭秘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设计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九小学校王海芳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热是怎样传递的》,本着在“活动中激趣、探究中揭秘”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抓住重点说教材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部分构成。
包括三个活动:触摸金属条在热水中的变化;实验观察蜡烛烧金属条时,火柴掉落的现象;实验观察蜡烛烧金属片时,蜡熔化的现象。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课承接第五课《金属热胀冷缩》的内容,引出物体热传递,本课得出的结论为第七课《传热比赛》起了铺垫作用,因此,本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我准备了一套课件、记录纸等。
二、结合实际说学情
热传导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探究的能力,但是他们在生活中的经验是很模糊的、不具体的,如果要上升到一定的科学理论高度,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只有运用实验、探究才能突破这一难点。
三、准确定位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知道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学科性目标)
2.通过探究知道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学科性目标)
3、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创新性目标)
4、让学生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实验探究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育性目标)
根据学习目标设置本课的学习重点是:
通过活动知道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学习难点是:
让学生能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四、找准策略说方法
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动法”让学生“触摸”到了和“看到”了热传递现象,继而自主设计实验探索研究,在此基础上还运用了“观察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等学习方法以达到了科学的学科性、创新性、教育性目标。
教学具准备
1、教师演示材料:大烧杯、热水、金属条和课件;选出老师的小助手:实验员、观察员、记录员等。
2、分组材料:铁架台1个、三角架1个、金属条1根、涂一层蜡的圆铁片1个、凡士林1盒、小木棍若干、酒精灯1个、火柴1盒、废液缸1个等。
五、步骤明晰说过程
伽利略说过“一切科学道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
为了能让学生观察、探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我的整个教学设计主要按照观察活动、问题引导、进行猜测、设计实验、实验探究、验证猜测的思路进行,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
六、简介明了说板书
热是怎样传递的
传向
温度高温度低
热传导
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浓缩了本课教学内容,将学习内容结构化,直观形象,能让学生通过视觉信息快速的获取本课知识。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这节课我带着孩子们在活动中激趣、在探究中明理,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学到了科学的探究方法,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