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登岳阳楼》这首诗,使学生能够了解该诗的背景和主题。
2.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4.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二、教学重点1.学习《登岳阳楼》诗的背景和主题。
2.学习《登岳阳楼》诗中的核心语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进行诗歌创作,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准备1.课文《登岳阳楼》的文本和课后习题的印刷资料。
2.PPT演示文稿。
3.音频播放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岳阳楼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登岳阳楼》的兴趣。
2. 课文学习 (3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并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2.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这首诗是谁写的?–这首诗写了什么?–这首诗有什么含义?3.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组内的讨论结果。
3. 音频欣赏与分析 (20分钟)1.教师播放《登岳阳楼》的音频,让学生跟随朗读。
2.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你听到了什么情感?–作者通过诗歌的语言表达了什么思想?3.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组内的讨论结果。
4. 诗歌创作 (4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作欲望。
2.学生个人创作:学生根据选定的主题,个别完成一首诗歌的创作。
3.小组合作:学生将个人创作的诗歌带回小组,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改进和完善。
4.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朗读本小组合作完成的诗歌。
5. 总结与反思 (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背诵《登岳阳楼》这首诗,并进行朗读比赛。
2.邀请学生选择其他著名古代诗歌,进行鉴赏和创作分析。
六、板书设计以下内容可作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登岳阳楼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七、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检查对《登岳阳楼》诗的理解。
高中语文教案:登岳阳楼4篇
高中语文教案:登岳阳楼高中语文教案:登岳阳楼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登岳阳楼》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杜甫;2.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主题;3.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解读诗中的意境;2. 分析和总结诗中的主题;3. 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分析诗中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冷峻意境和深远主题;2. 分析并总结诗中的意象;3. 掌握并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可用相关图片或视频展示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交流他们对岳阳楼的了解和想法。
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简要介绍杜甫和《登岳阳楼》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同时提醒学生在品读诗歌时要关注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文化背景。
Step 3:课文解读(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理解诗中的意境,并请学生试着解释诗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并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些修辞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Step 4:课文赏析(10分钟)请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节奏和韵律,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和情感表达,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能力。
Step 5:主题归纳(10分钟)请学生总结诗中的主题,并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教师可以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深远主题和意义。
Step 6: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阅读其他优秀的山水诗,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对《登岳阳楼》的赞美或思考。
Step 8: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总结,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注身边的美景和感受,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丰富个人的心灵世界。
高二语文《登岳阳楼》知识点、赏析及教案
【导语】《登岳阳楼》是唐代诗⼈杜甫的诗作。
这是⼀⾸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凝练的语⾔,将洞庭湖⽔势浩瀚⽆际的磅礴⽓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幅⽓象万千的画⾯。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语⽂《登岳阳楼》知识点、赏析及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语⽂《登岳阳楼》知识点 原⽂: 登岳阳楼⑴ 昔闻洞庭⽔⑵,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⑶,乾坤⽇夜浮⑷。
亲朋⽆⼀字⑸,⽼病有孤⾈⑹。
戎马关⼭北⑺,凭轩涕泗流⑻。
注释译⽂编辑 注释: ⑴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⑵洞庭⽔: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淡⽔湖。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
浮:⽇⽉星⾠和⼤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字:⾳讯全⽆。
字:这⾥指书信。
⑹⽼病:杜甫时年五⼗七岁,⾝患肺病,风痹,右⽿已聋。
有孤⾈:唯有孤⾈⼀叶飘零⽆定。
⑺戎马:指战争。
关⼭北:北⽅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或廊上的栏杆。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译⽂: 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夜荡漾漂浮。
没有得到亲朋故旧⼀字⾳信,年⽼体弱之⾝只剩⼀叶孤⾈。
关⼭以北战争烽⽕仍未⽌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横流。
【篇⼆】⾼⼆语⽂《登岳阳楼》赏析 ⾸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扩⼤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到暮年才实现⽬睹名湖的愿望,表⾯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今未能实现之情。
⽤“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波浪掀天,浩茫⽆际,真不知此⽼胸中吞⼏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情。
《登岳阳楼》语文教案
《登岳阳楼》语文精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登岳阳楼》,让学生感受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
2.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用词等方面,锻炼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了解杜甫生平,了解《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
2. 诗歌原文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意境、形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 诗歌创作手法:分析诗歌的韵律、用词、句式等,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登岳阳楼》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 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内容、创作手法等。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诗歌鉴赏,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和情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杜甫生平,引导学生了解《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
2. 诗歌原文阅读: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诗歌解析: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
4.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形象、情感等,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诗歌创作手法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用词、句式等,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以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诗歌鉴赏文章的写作能力。
3. 单元测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登岳阳楼》以及相关文学概念的掌握程度。
4. 个人成长记录:记录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进步和问题,以便进行个性化指导。
七、教学准备:1. 教材:《登岳阳楼》及相关注释、译文。
2. 参考资料:杜甫生平和相关时代背景的资料。
《登岳阳楼》教案(通用7篇)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岳阳楼》教案(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岳阳楼》教案 1教学目标:1、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和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领会《无题》中所表达的身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和悲喜交集的心理。
3、掌握律诗和绝句的特点。
4、背诵两首诗歌。
教学重点:1、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和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领会《无题》中所表达的身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和悲喜交集的心理。
3、背诵两首诗歌。
教学方法:朗读法+分析法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器等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上一课时导入二、初步感知1、回顾作者及作品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誉。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2、关于律诗和绝句(见课后练习五)3、背景此诗作于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冬,当时杜甫57岁,漂泊于湖南一带,正值国家动乱,人民多难之际,他个人境况又异常困苦,加之既老且病,心情悒郁苦闷,杜甫晚年饱经磨难,却在诗歌创作,特别是律诗创作上日趋成熟。
这首五律正是诗人晚年诗歌艺术造诣高深的代表作之一。
4、熟读、背诵、了解大意5、找出押韵的字,并指出押何韵。
6、找出对偶句,并分析其特点。
二、分析理解首联:1、分析对仗。
2、上联反映了诗人怎能样的心情?下联呢?明确:上联:心仪已久的仰慕之情下联:如愿已偿的兴奋之情今昔对比3、律诗开头两句本可为必对仗,作者却破格写成一联且自然流畅,是何用意?明确:加强“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登楼赏景,夙愿得偿的兴奋之情。
《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教案15篇(热)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岳阳楼》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岳阳楼》教案1 知识目标: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能力目标: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自主、交流、展示、点拨、比较。
一、导入新课江南三大名楼除了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北武汉的黄鹤楼,还有一个就是湖南岳阳的岳阳楼。
我们已经学过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当中有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那么这个“前人”就包括诗圣杜甫以及诗仙李白。
面对洞庭湖水的奇丽风光,范仲淹表达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在唐代现实主义作家杜甫的眼中,洞庭湖又会引发出怎样的情思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比较学习唐朝两大泰斗面对岳阳楼的感情抒怀。
欣赏诗歌,必须有一定的方法。
因为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
要想体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
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法来欣赏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
二、知识链接1、岳阳楼简介。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城西,建于唐朝开元四年至开元七年间,建筑高耸,气势雄伟。
自古以来,这座宏伟的楼宇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被誉为楚地三大名楼。
据记载,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此,在洞庭湖畔建起训练水兵的阅兵楼。
公元7,唐朝诗人张说被贬谪到岳州(今岳阳),就在鲁肃的阅兵楼旧址修建岳阳楼。
从此以后,历代著名诗人墨客经过此地都有题咏。
李白、孟浩然都有诗留在这里。
《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岳阳楼》。
(2)理解《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3)分析并欣赏《登岳阳楼》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岳阳楼》。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岳阳楼的喜爱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登岳阳楼》的诗意、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诗人杜甫的创作背景及相关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登岳阳楼》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登岳阳楼》,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对诗中的生僻字词进行查阅。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从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登岳阳楼》的亮点。
5. 课堂小结: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登岳阳楼》的艺术价值。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登岳阳楼》。
五、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登岳阳楼》的艺术魅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诗歌感悟的氛围。
3. 利用比较教学法,将《登岳阳楼》与其他相关诗歌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独特之处。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包括诗歌背诵、赏析文章等。
《登岳阳楼》语文教案
《登岳阳楼》语文精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岳阳楼》。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解释诗句的意义。
(3)分析诗歌的格律、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岳阳楼》。
(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岳阳楼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格律、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2. 教学难点:(1)诗中典故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岳阳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登岳阳楼》,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格律、韵律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岳阳楼的喜爱和赞美。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诗的欣赏和感悟。
5. 总结提升(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岳阳楼》。
2. 结合课下注释,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分析诗歌的格律、韵律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 相关书籍:杜甫诗集、古代文学史、诗歌鉴赏词典等。
2. 网络资源:岳阳楼图片、杜甫生平介绍、相关诗歌鉴赏文章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朗读、讨论、分享等情况。
《登岳阳楼》课文教案及反思
《登岳阳楼》课文教案及反思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的教学设计方案,对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初三语文《登岳阳楼》课文教案及反思,供老师教学参考。
《登岳阳楼》课文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教学重点: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2、诗人的爱国情怀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
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杜甫《登岳阳楼》优质教案
杜甫《登岳阳楼》优质教案许多诗人面对岳阳楼吐露心声,历古常新,至今广泛传诵的首推杜甫的五律《登岳阳楼》,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杜甫《登岳阳楼》优质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登岳阳楼》优质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诵读诗歌,了解诗人及相关背景;2.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一诗歌赏析方法,能准确把握诗歌所绘之景及所抒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诗歌;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自主合作探究;3.比较赏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诗歌,感受岳阳楼的风景和人文之美;2.激发对古典诗歌及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和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一诗歌赏析方法,能准确把握诗歌所绘之景及所抒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岳阳楼的风景和人文之美,激发对古典诗歌及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和探究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此次竞赛所在地常德的桃花源引出教者家乡岳阳的岳阳楼,导出课题。
二、赏析《登岳阳楼》1.展示,听读(首先,让我们一道来听听诗圣杜甫为岳阳楼写下的不朽诗篇。
)2.导入方法(这是一首登临写景的诗作,绘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是这类诗歌的共同特点。
我们该如何来欣赏这样的诗歌呢?“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可谓最佳途径。
下面,我们就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解读这首《登岳阳楼》。
)3.自由朗读,自主赏析诗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
(“置身诗境”的基础是熟悉诗歌,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并找出诗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进行自主赏析。
可以试看运用老师提示的赏景方法。
)诗歌景物品赏方法提示:赏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可以从意象入手,把握其特点;可以从诗眼(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词)入手,分析其妙处;可以从手法入手,体会其用意;也可以展开想象,再现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还可以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从其他诗文中找到感觉相似的描写进行类比,把握景物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语文精选教案
《登岳阳楼》语文精选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登岳阳楼》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登岳阳楼》。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登岳阳楼》的作者杜甫及其生平。
简述诗作的背景和创作时期。
2.2 课文解读:分析诗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重点词句解析: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汉语用法。
分析关键句子和诗句的意义和作用。
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诗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意。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词语的问题。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重点词句和意义。
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3.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对诗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写作练习。
可以是抒发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或者是对诗中的某一意象进行描绘。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4.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内容、表达能力和创新性。
4.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5.1 课文文本:提供《登岳阳楼》的全文,包括注释和译文。
5.2 相关阅读材料:推荐与《登岳阳楼》相关的阅读材料,如杜甫的其他诗作或关于岳阳楼的文献资料。
5.3 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为学生展示岳阳楼的图片和相关的自然景观,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互动:设计互动环节,如问答、讨论和小组合作,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相互解答,促进课堂活跃。
《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岳阳楼》的诗句;(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从诗歌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解读和分析;(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营养,提升个人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2.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 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的理解;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把握;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3. 学生分组讨论的材料和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诗歌朗读与理解:(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词含义,解释生僻词汇;(3)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诗歌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观点;4. 诗歌鉴赏与批判:(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解读和分析;(2)学生分享自己的解读和分析,进行交流和辩论;(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5. 诗歌背诵与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和理解;(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技巧;(3)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2)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3)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和拓展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4.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5. 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性表现。
登岳阳楼 杜甫教案
登岳阳楼杜甫教案登岳阳楼杜甫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人杜甫及其代表作品《登岳阳楼》的背景和意境。
2.掌握《登岳阳楼》的基本诗意和技巧。
3.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学习《登岳阳楼》的基本内容和诗意。
2.分析《登岳阳楼》的表达技巧和意境。
【教学难点】1.理解和掌握《登岳阳楼》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蕴。
2.培养学生细腻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与意境的能力。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全唐诗》等相关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约15分钟)1.请学生回顾一下杜甫的生平和代表作有哪些。
2.请学生切身体验一下杜甫《登岳阳楼》的精神境界。
二、学习阅读(约20分钟)1.请学生朗读《登岳阳楼》全文,并找出诗中的重要修辞手法。
2.询问学生对《登岳阳楼》的情感感受和诗意理解。
三、分析讨论(约2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登岳阳楼》的诗意和意境。
2.解读《登岳阳楼》中的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人墨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整体感受(约15分钟)1.请学生就《登岳阳楼》写一篇读后感。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五、总结回顾(约15分钟)请学生总结《登岳阳楼》的基本内容和诗意,回顾所学的修辞手法和意蕴。
【教学延伸】1.布置一篇作文题目,要求学生以《登岳阳楼》为主题,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
2.在课堂上可以播放一些与《登岳阳楼》相关的音乐和影视作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审美。
【教学反馈】1.教师可以分发作业,检查学生对于《登岳阳楼》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及时反馈他们的学习情况。
【教学拓展】1.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杜甫的名篇,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他的诗歌创作。
2.推荐学生读一些相关的评论和研究成果,加深对《登岳阳楼》的理解和欣赏。
【板书设计】《登岳阳楼》一万仞天峰出,孤云绕岭飞。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似要相与还不隔,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岳阳楼教案(4篇)
登岳阳楼教案(4篇)登岳阳楼优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一、课程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李白的送别诗,现在我们看到最后一首《登岳阳楼(其一)》,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
(转身板书)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的意思,登岳阳楼就是登上岳阳楼游玩的意思,这里的其一是指诗人一共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
下面我们再看看陈与义的相关情况。
二、简介请大家看到课本的解释部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
这首诗还是比较容易弄懂的,下面同学们跟我把这首诗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老师带读诗文。
四、诗文赏析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
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
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
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
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6课《登岳阳楼》教案【优秀6篇】
第6课《登岳阳楼》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牛牛范文为大伙儿带来的6篇第6课《登岳阳楼》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牛牛范文将不胜荣幸。
登岳阳楼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4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
5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点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二、指导学生自读诗文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有《简斋集》《无住词》。
《岳阳楼(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
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
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诗文。
其他学生评介。
三、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1、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2、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岳阳楼教案(优秀5篇)
登岳阳楼教案(优秀5篇)登岳阳楼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朗诵诗歌,感知诗中的形象,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赏析名句,激发灵感,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3.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思想和艺术方面进行比较,体会优秀诗作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杜甫诗歌语言的魅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视系列片《唐之韵——千秋诗圣下》VCD。
[预习要求]1.给生字注音,并抄写2遍。
2.朗读并背诵本诗。
3.收集杜甫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这首五言律诗写于作者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他又有何想、有何感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登岳阳楼》,感受诗人那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一)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
(二)教师整理归纳,播放PPT,学生再对预习作业进行简要补充。
投影文字及图片: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
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登岳阳楼教案篇二教学步骤初备统复备一、导语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学习不少杜甫的诗歌,你学习过的杜甫诗有哪些,(学生背诗接龙)请说说杜甫诗歌有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在这首中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二、解题1.投影出示课题2.投影有关岳阳楼图片3.简介背景三、诵读欣赏1.配乐范读,(投影展现)注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2.自由朗读(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3.配乐竞读学生评议,教师点结4.师生品读(1).品读意境:(投影)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讨论明确景物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
登岳阳楼教案优秀教案6篇
登岳阳楼教案优秀教案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演讲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自我鉴定、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elf-evaluation,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登岳阳楼教案优秀教案6篇提供反馈机制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并改进学习方法,教案的编写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登岳阳楼教案优秀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登岳阳楼》优秀教学设计5篇
分析:(1)“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相同的用法如:“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餟脯……”(白居易《与元九书》)
(2)“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皑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译文:“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
3.至若①春和||②景明,|③波澜不惊……
分析:《课文》没有给“至若”作注。《历代散文选》的注释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风和日丽的春天。若,像。”按:这里把“至”跟“若”分拆为两个词,而且把“若”解释为“像”,恐属未当。“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根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如:“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韩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虽为侠,而逢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跄居民间者耳。”(《史记·游侠列传》)“元,凯既登,巢,许获逸。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邦国珍瘁。”(《晋书·贺循传》)“如”和“于”跟“若”一样,也只能是词缀。(请参阅《现代汉语虚词的构成方式》,见《语文知识》1957年第6期。)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说的是“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用“至若”来连接。
(3)“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壁”,“跃”,不只是“闪动”,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一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上句写水上之景,下句写水下之影。或说“浮光跃金”,从意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当接“沉影静壁”,“静影沉壁”实在是错综形式。
《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岳阳楼》。
(2)理解《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岳阳楼》。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国、历史的忧虑和关切。
(2)理解诗人以豁达心态面对人生困境的态度。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岳阳楼》。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关键字词的理解。
(2)诗歌意象的把握。
(3)作者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意象分析等。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疑问。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诗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4.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岳阳楼的图片、古诗词等,让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杜甫及《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讲解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意象和表现手法。
4.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岳阳楼》。
2. 写一篇关于《登岳阳楼》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结合诗歌学习,进行一次家庭古诗文朗诵比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背诵、读后感质量和家庭古诗文朗诵比赛的组织情况。
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登岳阳楼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登岳阳楼》的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理解并背诵《登岳阳楼》全文,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3)分析《登岳阳楼》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品鉴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登岳阳楼》全文的意义。
(2)分析《登岳阳楼》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品鉴水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登岳阳楼》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登岳阳楼》,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登岳阳楼》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4.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其意义。
(2)学生分享探究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比较阅读(1)将《登岳阳楼》与其他古典诗词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2)学生分享比较阅读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其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2)学生分享情感体验,教师点评并总结。
7.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背诵《登岳阳楼》全文。
2.分析《登岳阳楼》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3.撰写一篇关于《登岳阳楼》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
五、板书设计《登岳阳楼》1.作者:杜甫2.创作背景3.文学特点4.艺术风格5.思想感情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比较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登岳阳楼》的意义、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岳阳楼》教案杜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优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树立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这首诗前两联以写景为主,而后两联以抒情为主。
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触景感怀这一手法。
[教学难点] “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它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我们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知道了这一名冠天下的岳阳楼,大家应该记得在范仲淹的文章里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这样的句子,范仲淹这里所说的“前人”里就有一个杜甫,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杜甫的那首描写岳阳楼的诗歌《登岳阳楼》。
二、【本课解题】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黄鹤楼、鹳鹊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岳阳楼的名联:1、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2、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3、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4、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三、【课文朗读指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为下文蓄势。
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四、【古诗串讲与赏析】【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翻译: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解词:昔闻:过去就听说过鉴赏: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
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
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问:“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诗人终于登上早年就听说过的岳阳楼,本该喜悦,更多的是沉郁、苦涩。
杜甫一生坎坷,虽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至今却一事无成。
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哪里还有喜悦?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
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师归纳: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老早就听说洞庭湖水广阔无垠,蔚为壮观,今天总算登上了岳阳楼得以亲眼目睹。
里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今天登上了岳阳楼,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似乎应当是高兴。
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能不高兴吗?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
联系下文来看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
他哪里高兴得起来呢?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今天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
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
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翻译: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
2、解词:坼,分裂。
乾坤,指天地。
3、鉴赏: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
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⑴赏析“坼”“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师归纳: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
“吴楚”,本是周代的两个诸侯国的国名,这里指的是吴地、楚地,即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
吴地是长江下游地区,楚地是长江中游地区。
吴在东,楚在西。
“坼”,裂开、分开。
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
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
“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
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
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
“日夜”,白天晚上,日日夜夜,“浮”,浮动。
“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
“浮”字也有动态感。
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
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
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
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
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
不要简单认为这是夸张手法,应当认识到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
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
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
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溶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
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
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
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
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
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
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
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
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不是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呢?这是一个方面。
如此扩大的境界和气魄,是不是使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经世浩茫连广宇”的胸怀呢?可以的。
因为诗中境界的大小、高下、深浅,总是同诗人的感情、胸怀有一定联系的。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翻译: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鉴赏: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全家人住在一条小船上,四处漂泊。
此时,他身体衰弱不堪——右臂偏枯,耳朵失聪,还患有慢性肺病。
师归纳: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
“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
“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
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
“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
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
这两句近看,看到了什么?看到了船,也许看到了自己的小孤舟,也许看到了湖中的船,想到了自己的孤舟,不管怎样,反正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廉最能触动他的东西。
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
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
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
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
既然这后两句是写自己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
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
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
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
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
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
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
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
还应看到,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