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历史中的“京津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知识清单
第四章国土开发与保护第一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学习指南】1.京津冀能够实现协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2.京津冀各自独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3.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是什么?知识点1: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1.京津冀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就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2.京津冀地区具有空间上相毗邻的区位优势,利于京津冀地区统筹规划、协同发展。
2.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也是我国政治、文化、国际交流和科技创新中心所在地。
3.京津冀地区地形多样,西侧是太行山脉,北部有燕山山脉,东临渤海,中部、南部属华北平原。
地势上西部、北部较高,东部、南部较低,总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
4.京津冀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从降水的时空分布来看,降水多集中于夏季,特别是7、8月份。
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
5.京津冀绝大部分地区位于海河流域,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和北运河为该区域的核心水系。
湖泊主要有白洋淀。
6.京津冀地区主要供水源是地下水。
为满足城市发展和工农业生产快速增长的需求,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并诱发了严重的地面沉降、地裂缝等。
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状况,大大减轻了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超采的情况。
京津冀地区地下水位已开始回升。
7.在京津冀地区海运条件便利,岸线资源丰富。
8.京津冀地区的人口和产业分布不均衡,地区间缺乏紧密的产业关联,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许多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有效协调。
知识点2:京津冀地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1.北京集聚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大城市病”问题突出,人口增长过快,交通拥堵,房价持续高位,社会管理难度大,社会问题凸显。
2.天津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重化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60%以上,资源环境的压力大,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
近代百年看天津
近代百年看天津————————————————————————————————作者: ————————————————————————————————日期:ﻩ“近代百年看天津”,成为世人共识。
天津,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我国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是中国大陆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的三大中心之一,经历600余年的沧海桑田,特别是近代百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
从1921年至1949年,那时的天津建筑,在中国大地上散发着异域气息。
行游天下畅游天津五大道ﻫ天津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枕燕山,毗邻首都北京,是海上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元朝就是京师门户,畿辅重镇。
“天津”这个名字出现于永乐初年,为朱棣所赐,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
ﻫ五大道在天津中心市区的南部,东、西向并列着以中国西南名城成都、重庆、常德、大理、睦南及马场为名的五条街道。
天津人把它称作“五大道”。
这里汇聚着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各式风貌建筑230多幢,名人名宅50余座。
这些风貌建筑从建筑形式上丰富多彩,有文艺复兴式、希腊式、哥特式、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以及中西合璧式等,构成了一种凝固的艺术。
五大道的文化含金量似乎愈来愈高。
对于天津人来说,它不再被视做过了时的昔时遗物,相反渐渐成了此地的一种城市标志,甚至升华为一种骄傲了。
其实这一变化,正符合文化生成的规律。
一般事物,在现实状态中以应用价值为主;在进入历史状态后,文化价值便显现出来。
事物的文化价值是一种认识价值。
当它定型于历史,其内在的象征着那一历史时期种种特征的文化意义,才会被一点点发现和认识出来。
ﻫﻫﻫ天津最早的小洋楼住宅,多为开辟租界的洋人们居住。
进入20世纪后,由于时势变化,天津在中国的位置变得极为特殊与重要。
一方面社会与朝政更迭变幻,租界成了政治的避风港;另一方面天津得地理,交通与海关之利,充满了商机。
各种要人及富人拥人津门。
一为安全,二为立业发财,三为了住进设施齐全的小洋楼总比传统的四合院舒适方便。
从近代天津与腹地的经济互动看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
为接近市场就意 味着低的运输成本 、 低的 信 息搜 索成本 、 大的市场规模和快速增 较 长 的市场潜 力。 ( )天津的地 理禀赋特征 二
]
济 总
迅 速 增 长 的 引擎 。
量 占京津冀地 区经济总量的 1 %左右 ,比 0
上 海 浦 东 新 区 占长 三 角 地 区 经 济 总 量 比重
之 内。作为其中心 的工业 区位理论是 区位
经济学中关于工业活动的 区位理论 ,包含
从 代津 腹 的济 动 近天与地经互看 尿 冀 济 同 展 京 经 协 发 潭 津
■ 董智 勇 ( 天津师范大学经济 学院
▲
6 因子:自然因子 ( 个 包括 自然条件和 自然
资 源 )运 输 因子 ( 是 生 产 过 程在 流 通 中 , 这
的延续 ) 劳动力因子 ( , 劳动力的数量和质 量及其地理分布 )市场因子( , 市场的位置 、 规模及其结构 )集聚 因子 ( 业空 间布置 , 产 的集中或分散 ) 社会因子 ( , 即超经济的社 韦伯也 曾提 出多种 “ 区位 因素” 都是根据 ,
会环境及政治、 国防 、 文化等方面的要求 ) 0
城 市 的发 展 ,使 其 成 为 了北 方地 区 的经 济
协 同发 展 程 度 高 , 而 京 津 冀 经 济 协 同
程 度 相 对 较 弱 。 本 文通 过 分 析 近 代 天 津 与 腹 地 的 经 济 互 动 ,探 讨 京 津 冀 经 济 协 同发展 的历 史 必 然性 。
区位 成本 因素 主要 包括 原料和 劳动 力成
2 0 。12 0 6) 9 4年美国普林斯 顿大学 的弗 兰克 ・ 费特尔发表 了 《 市场区域 的经济规
律 》认 为贸易中心同时也是工业 集中点 , ,
京津冀发展历程
京津冀发展历程京津冀地区(即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地区曾是著名的齐国和魏国的势力范围。
在近现代史上,北京一直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天津则位于京津唐唐金三角地带,一直是华北地区的重要港口城市。
而河北则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之一。
20世纪中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北京作为首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成为国家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1960年代,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区域规划政策,其中包括将河北打造成为北京的“后花园”。
这一计划加速了京津冀地区的发展。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夏季奥运会,这进一步提升了京津冀地区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
为了改善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政府开始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
2014年,中央政府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规划,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区域协作,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一系列重大项目陆续启动。
例如,京津冀高速铁路、雄安新区等等。
京津冀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的政治中心、天津为经济中心和北方重要港口,河北则成为了工业和农业产业的重要基地的发展格局。
京津冀发展历程中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地区,特别是空气质量问题。
此外,由于发展不均衡,北京和天津的发展相对较快,而河北的发展相对滞后。
因此,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政府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确保这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这个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积极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王中宇:从历史的视角看京津冀问题
王中宇:从历史的视⾓看京津冀问题京、津两个特⼤城市带不动环渤海经济圈,也带不动海河流域。
环京、津贫困带更令国⼈羞愧、不安。
围绕“京津冀”的议论甚多,各种建议、主张层出不穷,却少见直指要害的深⼊分析。
笔者不打算参与这些策论,也不想评价它们,只是观察⼀下京津冀地区的历史背景。
不了解这些背景,讨论京津冀问题很难谈到点⼦上。
影响⾏政区划的⼀般因素⾃先秦出现郡县制始,中国的⾏政区划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化。
学者们观察到影响其演化的三⼤类因素。
其⼀、“⼭川形便”。
即以天然⼭川作为⾏政区划的边界,使⾏政区划与⾃然地理区划相⼀致。
其原因在于“⼴⾕⼤川异制,民⽣其间者异俗。
”(《礼记·王制》),即⼴⾕⼤川分割出不同的地理单元,制约了交通,导致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
据信战国秦⼈为统⼀天下后规划⾏政区域,就以⾼⼭⼤川作为分界的标志,并伪托⼤禹所定,此即《禹贡》。
在东亚⼤陆第⼆台阶北部,发源于蒙古⾼原和黄⼟⾼原的河流,在燕⼭、太⾏⼭区汇集⼤量⽀流,穿越⼭区落⼊⼭第⼀台阶,许多发源于⼭区迎风⾯的⼩河也进⼊平原,呈扇状汇流于渤海,这就是海河⽔系。
京津冀位于海河流域之内,是海河流域的主体。
海河流域⽔资源分区(《海河流域⽔资源公报》⽔利部海河⽔利委员会)其⼆、“⽝⽛相⼊”。
独⽴完整的地理单元容易形成地⽅割据之势,为中央政府所忌惮,因⽽⾃秦始皇起,历代的⾏政区划往往有意打破地理单元的完整性。
如秦岭以南的汉中划归陕西,河南跨越黄河南北。
所以河北不是黄河以北,⽽是漳河以北。
同时河北⼜包括了太⾏⼭、燕⼭的部分区域。
其三、⾏政效率。
郡县制的基层政区是县,两千多年来,县的个数⼤体在1300个附近,波动范围⼤体在200个之内。
地⽅政府如此之多,中央政府显然⽆法直接管理。
于是秦设郡以管县。
此后地⽅层级⼀直在两到三级间来回调整。
这调整受制于两个因素:层级少,导致每个上级单位⽆法有效管理下级;层级多,导致上下传递层次多,管理失真。
幽州与冀州秦为郡县两级制。
京津冀发展历程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历程:一、京津冀区域合作发起(1986年-2003年)1986年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的倡导下,环渤海地区15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了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被认为是京津冀地区最正式的区域合作机制。
二、京津冀合作三地达成共识全面启动(2004年-2009年)2004年2月国家发改委召集京津冀三省份发改部门在廊坊召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廊坊共识”。
2004年6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京、津、冀、晋等7省区市领导在廊坊达成《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此次会议商定成立环渤海合作机制的三层组织架构。
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2005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唐山市召开“京津冀区域规划工作座谈会”。
2008年2月“第一次京津冀发改委区域工作联席会”召开。
京津冀发改委共同签署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发改委建立“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协调沟通机制”的意见》。
三、区域发展规划初步编制(2010年-2014年)2010年8月5日《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上报国务院,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8地市。
2010年10月河北省政府《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提出了在规划体系等6个方面启动与北京的“对接工程”。
2011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
2014年1月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积极配合编制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主动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发展。
四、京津冀协同发上升国家战略加速落实(2014年-至今)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座谈会,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对三地协作提出七项具体要求。
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所作的首份施政报告提出将“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写入2014年重点工作。
从近代天津与腹地的经济互动看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
从近代天津与腹地的经济互动看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作者:董智勇来源:《商业时代》2010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有序发展,优化重组区域生产要素,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必然途径。
目前,我国三大经济圈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发展动力强劲,经济协同发展程度高,而京津冀经济协同程度相对较弱。
本文通过分析近代天津与腹地的经济互动,探讨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京津冀经济协同天津腹地问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总量占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的10%左右,比上海浦东新区占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比重多2个百分点;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年均增速在20%以上,高于京津冀地区年均增速6个百分点;2006年滨海新区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比上海浦东新区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多3个百分点。
京津冀地区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是天津的立足之地,进出比较便捷,而且是天津人口最多、最稠密,经济最发达且最具垄断性的腹地,也是天津最具价值和最具竞争力的腹地。
只有真正融入和扎根京津冀这个区域,才能把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北方经济新的增长点,才有利于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京津冀经济互动并不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现象,早在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天津开埠为起点,这种区域经济互动的雏形已经初步形成。
近代的天津基于传统的区位、交通、金融、商业和政治优势,并借助于各种优势的现代化发展,加速了各种要素在天津与腹地之间的流动,把包括河北在内的广大“三北地区”纳入了其经济腹地的范围,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腹地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其逐步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
同时,腹地经济的兴起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天津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使其成为了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
这种历史发展事实成为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历史依据,也必将促使京津冀区域经济成为环渤海经济区乃至北方经济迅速增长的引擎。
天津成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地理禀赋特征从1860年开埠起,天津逐渐成为中国北方的工业摇篮和中心。
近代中国看天津
近代中国看天津天津,一个承载着历史变迁与文化积淀的城市,作为近代中国的窗口和见证者,其地位与影响力不可忽视。
近代中国发展的浪潮中,天津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重要城市。
天津与近代中国的联系港口的开放与贸易的繁荣自19世纪以来,天津作为一座重要的港口城市,扮演着连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桥梁。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强迫条约的签订,天津成为了八国联军入侵的目的地,也是《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签订的地点。
这些事件无疑对中国近代的政治格局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与教育中心的兴起天津还是一座文化与教育中心的兴起地,许多西方国家的传教士、教育家等,将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等引进中国,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天津的各类学校、科研机构等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天津的城市面貌与发展变迁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近代以来,天津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在天津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
西式建筑、传统建筑等风格在天津交相辉映,展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经济发展与产业变迁天津作为华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近代以来经济发展迅速。
从传统的商业贸易到现代工业制造等产业的转型,天津在中国经济的崛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天津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改善。
未来展望作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城市,天津未来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天津将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中国近代史的演进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追溯近代中国,看天津,或许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沧桑巨变。
天津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其故事与发展脉络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思考。
愿天津在未来的时光中继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看看明清时期的“京津冀一体化”
看看明清时期的“京津冀一体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党中央、国务院已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进入实施的快车道。
那么,在中国古代的明清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情况如何呢?众所周知,明清时期北京城及周边顺天等府统称为京师或北直隶(明称北直隶,清称直隶),大致包括今天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一带。
京津冀在明清时期协同发展的表现,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靖难之役”催生天津卫设立关于天津设卫的原因,除迁都北京和水运枢纽两大因素外,靖难之役的直接影响不容忽视:首先,天津的命名与靖难之役有关。
关于天津命名的说法很多,其中一种说法与朱棣从北平南下靖难有关,据(康熙)《天津卫志》卷一记载,“文皇靖内难驻兵于兹,及继位……赐名曰天津。
”朱棣靖难期间经过此地,对这里印象较深,所以赐名天津。
其次,靖难之役后(永乐元年)朱棣将北平改为北京。
为了拱卫北京,朱棣在京畿地区大量增兵,天津设卫也是拱卫北京政策的一环。
当然,大宁(今内蒙古宁城)一带卫所内移京畿可能也与军饷不足、靖难之役造成的“民物凋耗”等不得已因素有关。
再次,由于靖难之役造成北京等地经济破残,军饷大量缺乏,使天津转粮数量加大,需要天津增加护粮军队。
这些因素直接促成了天津卫建立。
总之,靖难之役中,封于北平的朱棣从天津经过,使这一要地进入他的视线。
朱棣即位后升北平为北京,为保护运粮及拱卫北京,明廷设立天津卫,十几年后迁都北京。
天津置卫筑城是京冀一带大局的需要,而天津在设卫后逐渐发展才形成了京津冀地区。
京津冀实行一体化管理明洪武年间先后设立北平行省和北平布政司,对今京津冀一带实行一体化管理,到宣德三(1437)年,这些地方改由中央六部及后军都督府统辖。
大约在正统时期,北直隶设立巡抚,到成化八年分设两巡抚,其中顺天(蓟州)巡抚辖顺天、永平二府,保定巡抚辖真定、保定等六府。
近代河北的发展
近代河北的发展文法学院对外汉语091班王路垣赵灵艳闫琼“百年屈辱,血火风雷。
忠魂义士,前仆后继。
浴血奋战,救亡图存。
众志成城,开创新篇。
”这是近代河北发展的真实写照。
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为河北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政治的发展明清至民国初年,河北作为京畿重地及北方政治军事中心,成为各种政治军事力量角逐的主要战场。
辛亥革命中,直隶的革命志士组成了共和会、铁血会等秘密团体,在清王朝统治的中心腹地进行革命活动。
民国成立以后,北洋军阀的重要支派——直系军阀,以河北为大本营,展开了皖系、奉系军阀的政治角逐和军事抗争。
1922年,在李大钊的帮助下,河北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唐山诞生。
河北组织成立后,立即投入到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掀起了工农运动的高潮。
1933年,日本在山海关挑起时便,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中国军队奋起抗击,闻名于世的长城抗战在河北爆发。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河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河北以其当时特有的重要战略地位成为著名的敌后抗日战场,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将中国推入内战深渊。
爱国将领高树勋反对内难,在邯郸毅然率部起义。
盘踞在河北的国民党军不断受到毁灭性打击。
石家庄的解放、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和北平的和平解放,奠定了全中国解放的基石。
1948年,毛泽东等率领中央机关从陕北来到平山县西柏坡,从此西柏坡成为这一时期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为适应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于1946年5月4日发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放手发动群众,消灭封建剥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并在指示中规定了解决土地问题的各项原则。
到1946年冬,河北各解放区凡是环境许可的地方,土改运动都开展起来了。
1947年2月,晋察冀中央局召开土改工作汇报会议,对“五四”指示以来的土改运动进行了认真总结,在肯定成绩的同进找出了不足之处,提出了进行复查的任务。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保定市城市文化定位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保定市城市文化定位研究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保定市作为河北省的重要城市,正在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文化的定位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城市形象的提升,更关系到城市和居民的精神层面。
对于保定市来说,城市文化的定位研究至关重要。
一、保定市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华北地区的重要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从古代的都城遗址到现代的文化产业基地,保定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尤其是在近代历史中,保定市作为北洋政府的临时首都,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责任。
这些历史文化的积淀为保定市的城市文化定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资源。
二、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也日渐加快。
保定市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承担着更大的发展使命和责任。
在这一战略背景下,保定市的城市文化定位与发展显得格外重要。
它不仅关系到保定市自身的城市形象和文化软实力,更关系到整个京津冀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
三、保定市的城市文化定位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保定市的城市文化定位应当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积极参与到京津冀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
保定市应当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积极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
保定市应当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保定市应当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文化资源向保定市汇聚。
四、保定市的文化发展路径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背景下,保定市的文化发展应当坚持以历史文化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府引导为支持,推动文化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加强京津冀地区文化合作,共同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发展。
保定市应当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打造,提升城市的文化品牌形象,增强城市的文化影响力。
清末民初京津冀地区城镇体系的发展及演变
二十五年(1899),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得到清政府的正式承认后,掀起了以京津为中心的反 帝高潮。在《辛丑条约》签订的同时,各地民众开始 逐步显露出近代意识的觉醒,清政府的统治者被迫将 变法、新政作为既定国策,以缓和日益激化的社会矛 盾。义和团运动后,袁世凯在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期间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制度,取得一定的成果,史 称“北洋新政”。1906年9月清帝宣布预备立宪,中 国近代社会开始经历从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立宪的转 变。
,这一时期的工商业城镇主要有石家 庄和秦皇岛以及铁路沿线的很多车站所在的小型工商 业市镇,比如这一时期的泊头镇。泊头在天津西南160 公里,地处河运与陆运交汇处。天津开埠后,随着近 代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及铁路运输业的兴起,泊 头镇迅速发展。清朝初年,该镇已是商贾辏集之地, 运河两岸殷实商号不下千余家。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 后,泊头在运河漕运废止后发展势头依然良好。1920 年前,该镇已是南皮、交河及沧县以南,德州以北这 一地域范围内的工商业中心。
清末民初京津冀地区城镇体系的发展及演变
文 / 赵静媛
摘要: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京津冀地区城镇体系在清末民初这一复杂历史时期的发展及演变过程。通过分析该城镇体系在 清末民初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地域空间结构和城镇网络的组织特征等方面的特点,深入挖掘京津冀地区清末民初城 镇体系发展与演变的动力机制以及由北京单一政治核心向京津政治、经济双核心演变的过程。 关键词:清末民初;京津冀地区;城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8)04-0165-03
史
海
钩
沉
·
History Exploration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范围内以中 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规模级别、不同职能分工且联系 密切、互相依存的城市组成的有机整体[1]。现代城镇绝 大多数是由历史城镇逐步延续和发展而来的。随着历 史城镇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日益频繁,城 镇时空地域结构和有机网络体系——城镇体系[2],成为 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脉络和核心。清末民初是我国由 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重要历史阶段,政治、经 济和文化方面都发生错综复杂、彼此交融、相互制衡 的深刻变化。在清末北洋新政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 激下,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天津作为区域物 资集散和金融商贸中心,城镇近代化进程加快,带动 了本区域城镇面貌和空间格局的改变。
京师·口岸·腹地:京津冀一体化的历史地理学解读
[ 关键词 ] 京津冀; 一体化 ; 历 史地理 学 [ 作者简介 ] 张慧芝( 1 9 6 9 ~) , 女, 河北省井陉县人 ,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 究 中心 副教授 , 主要 从事 区域历 史地理和
一
、
“ 京师” 北京的政治资源 、
消 费 能力 与 津冀 地 区发 展
( 一) 政治资源 与北 京的城 市规模 、 消费 陛特征
清代北京城依然是全国最大的寄生性消费中心。 从人 口规模分析 , 近代之前, 北京是规模最大的 城市 ; 上海开埠之后迅速发展成为新型的近代经济中
北京地处中原农耕区和北部游牧区交流中枢 , 地
京津冀一体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 早在西汉 , 京津 冀环渤海地区便同属幽州刺史部; 隋朝所设河北诸郡
已显 现 出后世 京津冀 地 区轮 廓 ; 元 明清 时期 , 北京 成 为全 国政治 中心—— 京 师 , 河 北 腹地 由中央 直隶 , 天 津则 于清咸丰 十年( 1 8 6 0年 ) 开埠 后发 展成 为近代 中 国重 要的对外开 放 口岸 , 自此京 津冀 “ 京 师 ・口岸 ・ 腹地 ” 的功能分 区开始 确立 。在 三地 近代 化 过程 中 , “ 京师 ” —— 北京作 为全 国性 的政 治 中心 、 消 费 中心 ,
中还包括直隶历任藩台臬台部员及府县众多官员在北京城市近代化转型过程中经济职能逐步发大多是所谓北洋袍泽因为启新经营状况直接牵展原本为宫廷特供的传统手工业品如牙雕玉雕涉到这些封建官僚切身的经济利益所以尽可能地利景泰蓝宫灯地毯刺绣中成药等也开始进入市场用他们的各种社会关系及手中的权利取得其他企业经天津出口到其他市场其中仅地毯业每年外销就达所未有的特权有人将其总结为五个方面
近代旅居京津的冀州商帮形成之原因分析
近代旅居京津的冀州商帮形成之原因分析京津两地五金行、书业、钱业、银号、文具行、皮货业等多由冀州人经营,遂成冀州商帮。
冀州一带由于地少人多,农业不能自给,于是在经商传统的影响下,在京津发展对外地人的吸引下,以三缘关系为纽带,以外出学徒经商之人有一定知识为凭借,最终促成冀州商帮在京津的形成并迅速崛起。
对此进行系统研究,希望能为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提供历史借鉴与现实启示。
标签:近代;冀州商帮;京津;原因“商”在近代是个涵盖极广的概念,实际上包括各个经济领域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即工商皆为商[1]。
商帮是指某客籍商人以地缘为主,以血缘和业缘为纽带组成的商人群体。
冀州人以善于经商著称,足迹遍华夏,尤以近代旅居京津的冀州商人为多,遂形成冀州商帮。
冀州帮之来源并非只指冀县,还包括清代冀州所辖衡水、武邑、枣强、南宫、新河五县商人。
冀州商帮从事的主要行业颇多,北京冀州帮主要从事五金业、铜铁锡品业、书业、古玩业、老羊皮货业、细皮毛业、新旧木器业、布业等行业;天津冀州帮则多从事五金业、皮货业、磁业、绳麻业、玻璃镜业、南纸书业等行业。
如此多的行业由冀州人经营或操纵,足以称为一帮,该帮形成之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冀州一带人多地少,农业不能自给近代中国由于土地多是集中于地主之手,一般农民并无多少土地,有的甚至无地,所以人多地少现象非常普遍,遂造成劳动力过剩,收入颇低。
这在冀南,甚至华北平原应该是个普遍现象,冀州一带也不例外。
冀县在河北(或直隶)省南部,位于京汉、津浦两铁路之间,有滏阳河通达天津。
该县可耕地不足九十万亩,每人平均二亩余,“农稔之年尚可支持生活”[2]。
这意味着,由于地少人多,冀縣农民非丰收年景就难以维持生活。
事实上,由于天灾及战乱,近代冀州一带的丰收年景并不多,农民收入十分微薄,据1922年戴尔仁对河北、安徽、江苏、浙江9个县的调查,农户人均收入在50元以下的约占45%,其中以河北冀县、唐县、遵化、邯郸4县人均收入在50元以下的比例数最高,约为62%[3]。
近代中国看天津 天津的一百个中国第一
近代中国看天津天津的一百个中国第一作者:暂无来源:《中国商界》 2012年第1期在史学界,素有“五千年中国看西安,五百年中国看北京,近代中国看天津”的说法。
历数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大部分可以在天津找到遗迹。
天津在中国近代史上一直占据着非常特殊的位置。
这座城市不仅承载着自身的历史,更见证着百年间中国的屈辱与抗争,苦难与辉煌。
在这段历史时期,天津开创了很多的“第一次”,是尝试也是突破,是中国前进与蜕变的脚印。
近代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胜利—— 1859 年天津大沽口保卫战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和清军争夺的战略目标就是天津的大沽口,自1858 年到1860 年,清军爱国将士坚守大沽口炮台,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进行了三次保卫大沽口的战斗。
其中第二次保卫战斗,天津人民与官兵一道,上下一心,将士用命,获得了一次艰难的胜利,也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战役中取得的第一场胜仗,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惟一的一次胜利。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中国内忧外患1856 年,正当太平军与清军在长江中游及天京外围激烈搏斗,各地各族人民武装起义风起云涌,严重威胁着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时候。
英国侵略者趁火打劫向中国发动了新的武装进攻,第二年扩大为英法联军的侵华战争。
侵略者发动这次战争的目的,在于攫取比《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更大的殖民特权。
它实质上是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 1842 年)的继续和扩大,因此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英法等国准备发动新的侵华战争的时候,清王朝正被太平军打得焦头烂额,处于内外交困的窘境。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清朝约有八旗兵20 万、绿营兵60 万,另有湘军3 万余人。
当时,湘军已经兴起,但由于与太平军交战的八旗、绿营兵大量溃散,因而清军在数量上并未增加,而且绝大部分军队都用于镇压以太平天国为主的国内人民起义,用于边防、海防的军队只有为数较少,而且分驻全国各地。
武器装备方面由于清廷仍然闭关锁国,妄自尊大,不采纳任何先进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不进行丝毫实质性的改革,军事上始终处于停滞落后状态。
明清时期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仅就北 直隶 而言 ,辖 区超过 了 明代的 蓟 璋 时期 正是 因为北京 一带 山川 险要 ,北 辽总督 。 明清 时期 的顺天 府除 了今北 京市 部 有燕 山山脉扼 守 ,又 处于抵 御蒙古 的前 线, 所以才将四子燕王朱棣分封 北京 ( 次 子等封 西安 、太原 )。靖难之役爆发后 , 朱棣成 功登上 皇帝宝 座 。朱棣 取胜 的原 因很多 ,其中一 点是建 立了 以北京 城为 中心 的根据地 。北京之 所以 能成为 明成
商贾辐辏 , 财货充盈 ……圣上龙兴之地 。 北枕 居庸 ,西峙太 行 ,东 连山 海,南俯 中原 , 沃壤千里 ,山川形胜 足以控 四夷,
京津冀 地区 行政 上的一 体化 蓟州 、保定 、辽东 军马 。入 清 以后几 经 制天 下 ,诚 帝王 万世之 都也 。”这 里概 管理
今天 的京 津冀三 地在 明清 时期行 政
行 后府 ,至此 包括京 、津在 内的北直 隶 地 区军 政事务 , 由中央六 部及后 军都督
府直辖 。 大约在正统时期 , 北 直隶设立巡抚 ,
祖 建都 的选择 目标 ,很 多 因素 都与北 京
城所在 的北直隶有直接或间接 的关联 。
迁 都北 京以后 ,天子 及 国都 临近 蒙
上一 度是 “ 一 家 ”,基本 实行一 体化 管
理。洪武 二年 设立 北京行 省 ,管 理北京 及周边地 区, 洪武九年改为北京布政司 。 永乐元 年 改设北京 行部 ,意思是 以六 部 派出机构管理 北京 及北 直隶其他地 区。 天津 卫设 立后 ,因为卫 所不 属于行 政 机构 ,所以该 卫和 其他布 防在 北直 隶
以史为鉴
明 清 时 期 京 津 冀 的协 同 发 展
◆ 肖 立 军
天津近现代史
天津近现代史“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天津的近现代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部分,是天津人民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和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天津的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历史,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而艰苦的斗争。
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列强欺凌贪弱的旧天津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直辖市的历史。
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间从1840年至1842年,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借口中方在虎门销烟活动中销毁大量鸦片而派兵入侵的战争。
战争分为三个阶段,在战争开始的第一个阶段,1840年的8月,英军首次犯北,在中国多数沿海地区防备松弛之际,英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旨在威慑北京城中的道光帝,道光帝慑于兵威,罢免了虎门销烟的负责人林则徐,改派直隶总督琦善为钦差大臣。
当时英国的走私鸦片让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并且还让中国出现了财政危机,是中国人民的负担变大,不光精神上有腐蚀,肉体上还有更大的毒害,马克思也曾经说过:“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的国库。
”第一次鸦片就这样开始了,当时中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
这条约很明显是国耻,英国在中国掠取特权,还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性,完全不遵守中国的法制法规,由于他们的攻击性强,我们只能被压迫。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从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联手进攻清朝,沙俄和美国则以“调停”为名义,想一同瓜分中国的领土。
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的支持下,袭击大沽口。
大沽炮台沦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在天津分别签订不平等《天津条约》。
1859年6月,英,法,美以进京换约被拒为由,率舰队炮击大沽,敌军损失较重。
1860年8月,英法联军18000人,由北塘登陆,进占天津。
虽然,鸦片战争作为中国军民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的第一次战争,广大官兵英勇奋战,表达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由于清廷和战不定,决策多变,将帅不善指导,战法呆板,加之武器装备落后,终为英军所败。
红色张垣--张家口近代革命历史专题陈列解说词
红色张垣--张家口近代革命历史专题陈列解说词
欢迎来到红色张垣--张家口近代革命历史专题陈列。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回顾张家口市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了解这座城市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及
与革命相关的地方名人和英雄人物。
张家口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城市,因其位于京张铁路之上,素有“密云门户”与“塞
北屏障”的美誉。
早在清朝时期,张家口便是边防重地。
然而,在20世纪初,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张家口逐渐成为了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基地和战斗前线。
展厅内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这些宝贵的文物和图片记载了张家
口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这座城市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
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和张家口相关的革命英雄的形象,他们中 some of them,例如张国焘等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们为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和生命。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不那么著名但同样重要的革命英雄,例如边区二十四烈士等。
这些人民英雄们英勇无畏,不怕牺牲,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展览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有关张家口市历史的图片和史料资料。
这些图片和史
料资料生动地展示了张家口历史的变迁、城市的建设、历次抗战和革命斗争,让我们
更好地了解张家口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以及这里发生的历史事件。
红色张垣--张家口近代革命历史专题陈列,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和史料资料,向我们展示了张家口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弘扬了革命精神和红色传统,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相信所有参观者都可以从展览中获得深刻的印
象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历史中的“京津冀”
在1928年“河北省”走上历史舞台之前,直隶的重要城镇留下了独特的历史印记:察哈尔的省会张家口,因为第一条自行设计的铁路而兴盛,它也成为因铁路而改变的城镇样本;热河的省会承德,是清朝名副其实的行政副中心,北京城里兴建于清代的人文景观,在承德几乎都有翻版;直隶重镇之一的正定,数百年来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堪称“古代建筑博物馆”,而正定南郊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石家庄,因为铁路的兴起,发展成为交通枢纽,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河北省的省会。
这些城镇的百年发展变迁,让人们得以窥探历史的发展脉络。
如今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昔日的璀璨明珠,也将重新焕发往昔的风采。
察哈尔省会张家口:因京张铁路而兴盛
察哈尔这个名字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明显有些遥远。
但是若说起绥远,估计很多看过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的朋友都听说过。
这两个地方加上热河、宁夏,便构成了民国时期“塞北四省”的成员。
察哈尔的省会是张家口,热河的省会则是举世闻名的避暑山庄所在地承德。
这两个地方现已大部分归属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聊起来这两个城市的历史,却是辉煌得很。
察哈尔源自于古突厥语,翻译过来是“大汗宫殿的侍卫”。
的确,这个地区的居民有一大部分都是当年成吉思汗组建的怯薛军的后裔,而这支怯薛军,正是大汗的护卫亲军。
省会张家口(时称张垣)是位于北平(北京)西北的军事重镇,由于连通蒙古地区,所以自明代起这里就是蒙汉两族人民进行交易的“互市”之所在。
到了清末,随着京汉铁路和京奉铁路工程渐进尾声,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认为十分有必要再打通一条通往京城西北的铁路,而这条铁路设计施工难度相当大:不像另外两条铁路都是大平原,而是要翻山越岭,并且对于铁路的修筑权西方列强也是争执不下。
最后袁世凯干脆谁也不用,而是任命詹天佑主持修建了这条铁路,于是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就这样诞生了。
铁路的修建必然使得张家口的地位大大提升,正如地铁六号线炒火了常营,五号线“刷爆”了天通苑一般。
所以张家口能成为察哈尔的省会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解放后察哈尔省的建制撤销,从察哈尔还分出了一个县划给了北京,这就是今天的延庆县。
热河省会承德:清朝行政副中心
相较于张家口的“大器晚成”,当年的热河省省会承德,算得上是“出身高贵”。
自从康熙皇帝选中这块地方,并在此兴建了避暑山庄之后,承德几乎就成了清朝的第二个行政中心。
有清一代,有很多北京城的居民(旗人居多),奉皇帝的旨意携家带小,跟随皇帝的足迹前往承德开辟新天地。
直至今日,承德地区的很多方言甚至是生活习惯,都能看到当年北京城旗人的影子。
最令人诧异的是,在北京城里看到的兴建于清代的人文景观,在承德几乎都有翻版,比如颐和园有香岩宗印之阁,承德对应着就有大乘之阁;香山有宗镜大昭之庙,承德就有须弥福寿之庙。
把承德比作当时清政府的一个国家行政副中心,一点儿不为过。
只不过那时,承德作为“副中心”,需要搬迁的不仅仅是上班族,还有一整套政府行政班子(清朝的康熙和乾隆、嘉庆皇帝几乎一年有差不多一半的时间在承德度过)。
当年的“上班族”压根就没想过“双城记”这事儿,而是踏踏实实在新家园里为皇帝当差。
正因为清朝皇帝的“宠幸”,承德从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发展成为人们熟知的避暑山庄,并被誉为“塞外明珠”。
张家口和承德至今仍然是京北重要的旅游城市,随着未来京沈、京张高铁的开通和一小时经济圈的最终实现,两座昔日的省会,也将重现当年的风采。
河北省会石家庄:小村庄发展为交通枢纽
提到如今的河北省省会城市石家庄,不得不提到石家庄所辖的县城正定。
在以前,正定的名气可比石家庄要大得多。
常山和真定都是正定曾经的名字。
“吾乃常山赵子龙”这句话是三国迷耳熟能详的句子,它也让常山广为人们熟知。
而真定这个名字,很多读者会感到陌生,清朝雍正年间,为了避讳,雍正将真定府改为正定府,下辖一州十三县。
数百年来,正定一直是直隶的重镇之一,而那时的石家庄,还是正定南边的一个小村庄,因为历史的风云际会,当年的小村庄石家庄却成为河北的省会。
这里面可藏着一段故事。
很多年前,石家庄是正定南郊的一个小村庄,行政上归属西边的获鹿县(今鹿泉市)。
1902年是石家庄命运发生改变的一年,那一年由法国和比利时共同修建的京汉铁路在这里设置了一个站点,被命名为“振头站”。
从那时起,因为火车带动的周边经济开始活跃起来,石家庄这个小村庄也开始逐步发展成一个小市镇。
到了1907年,清政府准备修建正(定)太(原)铁路时,由于正定城南有一条叫做滹沱河的大河,为了避免修筑跨河铁路桥,正太铁路的起点便选在了位于河对岸的振头站,于是石家庄华丽转身为铁路枢纽。
可以说铁路孕育了石家庄的诞生,并且带动了它的发展。
渐
渐地石家庄的繁盛程度超越了获鹿县和正定县,小村庄石家庄最终成为河北省的省会,正定也就成为了石家庄下辖的一个县城。
虽然正定不再像以前那么“显赫”,但它依然保留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如具有唐代建筑风格的开元寺塔,砖木混合结构的天宁寺凌霄塔,金代的文庙大成殿,保留有多处宋代建筑遗构的隆兴寺等都能在正定“一睹芳容”,可以说这里就是一座古代建筑博物馆。
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先后四次来到正定对古建筑展开详细的测绘工作。
唐山和易县:清东陵和清西陵遥相呼应
如今聊起唐山的名片,除了人们经常挂在口头的陶瓷之外,还得加上位于曹妃甸的首钢。
这两个名片让唐山大放异彩。
实际上,在历史上,唐山原本就是个非常重要的城市。
最值得提及的是位于今天唐山市以北遵化境内昌瑞山下的清东陵,这里最早是崇祯皇帝看中的为自己修建陵寝的“风水宝地”,后来明朝灭亡,崇祯皇帝的愿望没有实现。
不过,这块宝地却被清朝的顺治皇帝第一个使用。
后来,在这片“宝地”上建起了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以及同治帝的惠陵,除此之外还有昭西陵、孝东陵、定东陵等皇后陵寝和皇帝的妃嫔、子女等的园寝。
这是一片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寝建筑群。
除了清东陵,在唐山建立的开滦煤矿也颇有历史渊源,这个煤矿兴建于洋务运动时期,在李鸿章的主持下,煤矿引入西方采矿技术,建立起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化煤矿之一。
当时南有江南制造局,北有开平矿务局。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有一位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这座煤矿担任工程师的职务,他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胡佛。
清政府在当时还专门为开滦煤矿修建了运煤铁路,这条铁路应该说是中国铁路的始祖,由此可见当年唐山的繁盛。
可惜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在1976年的地震中化为一片废墟,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用于唐山的救援和重建。
如今的唐山,在经历了地震之痛后又重新发展起来,再次成为京津冀地区举足轻重的大城市和首都北京的东大门。
说到皇家陵寝和铁路,还不得不说现在已经归属保定管辖的易州,即今天的易县。
易县是清代的皇家陵寝——清西陵的所在地,它与清东陵遥相呼应。
从雍正帝的首陵泰陵开始,先后又兴建起了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和光绪帝的崇陵。
另外还有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等皇后陵寝和皇帝的诸位嫔妃、皇子、公主等陵寝若干。
清朝时,皇帝前往西陵,都是先穿越房山区,然后从高碑店转而向西直达西陵。
到了光绪年间,随着新技术的引入,在京汉铁路这条南北大动脉上修建了一条支线,即从高碑店通往清西陵梁各庄行宫的铁路。
这条铁路的修建,还和三位历史名人分不开。
首先这条铁路的策划者是慈禧太后,她
在1901年从西安结束逃亡生涯回到北京时,曾经乘坐了一段火车,感觉非常良好,于是便下令要乘火车到西陵祭祖。
直隶总督袁世凯抓住这个拍马屁的机会,立刻下令手下修建了这条祭祖铁路。
而铁路的总设计师,就是鼎鼎有名的詹天佑先生。
这条线路全长46公里,是一条较为罕见的专为祭祀陵寝修建的铁路。
写到这儿,您也看到了咱们京津冀三地的不解之缘,它们就像三个亲兄弟一般,谁也离不开谁,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信已经开始推行的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将更加紧密地把京津冀三地连为一体,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