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政策学及其评价方法

合集下载

生态与环境管理

生态与环境管理

生态与环境管理汇报人:日期:contents •生态与环境管理概述•生态学原理与应用•环境管理策略与方法•生态与环境管理实践•生态与环境管理挑战与解决方案•生态与环境管理案例研究目录生态与环境管理概述01CATALOGUE定义生态与环境管理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生态系统进行规划、协调、监控和保护,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活动的适宜环境。

特点生态与环境管理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旨在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和平衡,同时满足人类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需求。

定义与特点通过管理生态系统,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生态与环境管理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福祉。

03生态与环境管理的意义0201历史生态与环境管理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此后,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与环境管理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的变化,生态与环境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在积极推动生态与环境管理的创新和实践,以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生态与环境管理的历史与发展生态学原理与应用02CATALOGUE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体及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定义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土壤、水分、空气、光照等。

生态系统组成生态系统分为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态系统类型生态平衡的维持生态平衡的维持依赖于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能力,如负反馈机制可以抑制过度增长,保持物种多样性。

生态平衡定义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监测及评价范文

生态监测及评价范文

生态监测及评价范文生态监测及评价是指对其中一特定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结构、功能以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观测、收集和分析,并通过评价方法来指导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以下将从生态监测的意义、监测方法、评价指标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生态监测对于科学认识、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长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和问题所在,提供评价和预警,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生态监测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态系统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推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进展。

生态监测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监测和定量监测两种。

定性监测主要依靠人工观察和采样分析,通过对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描述和比较,形成对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认识。

定量监测则是在定性监测基础上,通过设立样方、定期取样和实验测定等手段,对生态系统各种生物、土壤、水体等要素进行测量和统计,获得准确的数据,进一步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评价指标是生态监测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和质量指标。

常见的评价指标包括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生产力、养分循环等。

物种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通过对物种的数量、种类和分布格局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评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生物量和生产力反映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循环状况,通过对植被和动物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测量和计算,可以评价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能量转化效率。

生态监测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前景。

一方面,生态监测可以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中,通过定期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系统中的问题,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生态监测还可以为农业、林业、渔业和城市规划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决策和管理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总之,生态监测及评价对于科学认识和保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采用定性监测和定量监测方法,结合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生产力等评价指标,可以全面了解和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风险评估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风险评估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风险评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其中,生态风险评估作为一个关键领域,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管理和保护中。

本文将从什么是生态风险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评估方法及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加深对这一领域的认识和理解。

一、什么是生态风险评估生态风险评估是指在考虑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的前提下,评估环境压力和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风险程度。

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涉及到环境管理、生态学、毒理学、地理学、气象学、土壤科学、物理化学等各个学科,旨在帮助决策者制定出基于科学证据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二、评估的主要内容生态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压力源即评估来自产业、农业、城市化、交通等各种活动对环境养分和化学物质的污染、扰动、破坏等造成的风险,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利用变化等等。

2、生态系统响应为了评估环境压力源产生的影响程度,需要评定生态系统的响应。

响应可以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破坏,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变化等等。

3、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通过综合分析亚急性、慢性、累积效应等各种影响因素,评估环境压力源对研究区域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和影响程度,评定风险等级。

4、不确定性评估生态风险评估本身存在着模型不确定性和数据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对评估结果中的不确定性程度进行评价和处理。

三、评估方法及应用生态风险评估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两种。

定性方法主要是根据生态系统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制定出适当的保护措施;定量方法则刻画了压力源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和风险等级。

在实际应用中,生态风险评估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例如,在水污染防治中,生态风险评估可以刻画出水污染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帮助制定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在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中,生态风险评估可以评估来自新城区建设、生态破坏等活动对周边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和危害;在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开发中,生态风险评估可以预判大规模应用新技术对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和危害。

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氮平衡模拟 耦合和政策评估

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氮平衡模拟 耦合和政策评估

二、碳氮耦合循环及其影响因素
二、碳氮耦合循环及其影响因素
碳氮耦合循环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有机碳和 氮的相互转化以及其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储存和释放。在中国北方森林和草地生 态系统中,碳氮耦合循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性质、植被类型等。
三、碳源汇效应
三、碳源汇效应
材料和方法
材料和方法
本次演示从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作用、耦合模拟实验的设计、数据 采集和处理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碳氮循环功能耦合的研究材料和方法。在森林 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同时吸收氮素进行同化 作用。
材料和方法
动物和微生物则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碳分解为无机碳,同时释放出氮素。此 外,还有各种形式的氮素流动和碳氮循环过程中的非线性关系等复杂问题需要解 决。因此,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功能耦合对于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运 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结果与讨论
能耦合的具体影响及其应对策略仍需加强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未来研究应 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先进的观测技术和方法,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 环功能耦合的长期定位观测;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功 能耦合的机制和规律
结果与讨论
;3)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开展大尺度研究,评估气候变化 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功能耦合的影响等。
五、结论
五、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氮平衡模拟、耦合和政策评估进行研 究,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未来研究方 向应包括:(1)加强针对特定区域的碳氮平衡模拟研究,为因地制宜地制定农 业政策提供科学依
五、结论
据;(2)综合考虑多种环境因素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影响;(3)完 善政策评估体系,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准确衡量政策实施效果;(4) 重视科技创新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加强科技研发与推广应用。

经济学原则知识:政策评估原则——如何评估政策的效果

经济学原则知识:政策评估原则——如何评估政策的效果

经济学原则知识:政策评估原则——如何评估政策的效果政策评估是指对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结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政策评估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了解政策的效果,并在必要时加以调整或改进。

在实践中,政策评估有多种方法和工具,但是没有一种可以适用于所有情况。

本文旨在介绍政策评估原则,希望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更加科学地评估政策效果,提高政策实施的质量和效率。

一、政策评估的目的和意义政策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政策评估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从实证数据出发,全面客观地了解政策的效果,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政策评估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政策的成本和效益,更好地掌握政策实施的情况,提高决策质量;另一方面,政策评估还能够促进政策实施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提高政策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增强政策的公众参与程度,减少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争议和纠纷。

二、政策评估原则政策评估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政策评估应当依据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采用客观数据和证据,避免主观臆断和武断评价。

评估结果应当科学可信,客观准确,有实际应用价值。

2.易操作性原则政策评估应当具有可操作性,使得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能够方便地进行评估工作。

评估方法和工具应当简明易懂,能够快速有效地得出评估结果,指导政策的实施和调整。

3.全面性原则政策评估应当考虑到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和因素,包括政策目标、政策措施、政策实施环节、政策影响等,要全面评估政策的质量和效果。

评估结果应当综合考虑政策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4.定量化和定性化相结合原则政策评估应当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既要统计分析数据,还要深入挖掘政策实施的背景和情况,了解政策产生影响的原因和机制。

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可以全面客观地展现政策实施的情况和效果。

5.实时性原则政策评估应当与政策实施同步进行,及时反馈评估结果,为政策实施者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生态环境科研项目评估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科研项目评估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科研项目评估技术规范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科研项目评估的基本原则、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评估结果等。

本标准适用于利用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设立的生态环境领域的科研项目。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2900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GB/T33450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指南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生态环境科研项目Eco-environment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指利用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设立的生态环境领域的科研项目,可分为基础研究类科研项目和应用研究类科研项目两大类。

根据研究成果类型不同,应用研究类科研项目又分为生态环境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类和生态环境管理技术类两大类。

3.2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Whole Process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指全面控制科研项目的各项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具体包括科研项目立项、实施、验收阶段,涵盖科研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

3.3科技成果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chievement指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成果。

3.4科技成果转化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3.5生态环境科技成果Eco-environment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chievement指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领域的成果,其中,基础研究类的成果主要是生态环境领域的新发现、新原理、新方法、新规律等;应用研究类的成果主要是生态环境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成果和生态环境管理技术成果,具体指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装备、关键部件等和政策、法规、规划、标准、规范、导则、指南、技术方案等。

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

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

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1. 课程概述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是为了培养具备生态环境保护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而设计的。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 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 熟悉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能够分析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 具备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

3. 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以下主要内容:3.1 生态环境保护概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环境评价和监测方法3.2 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水环境保护技术•大气环境保护技术•土壤环境保护技术•噪声和振动控制技术3.3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管理•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3.4 生态环境保护案例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案例分析•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实施与管理3.5 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生态环境保护实验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实地调研和实习4. 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 理论讲授: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认识。

-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和实地调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和方法。

-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 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5. 课程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 -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等。

-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考核。

-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考核。

- 实践成绩:对学生在实验和实地调研等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估。

6. 参考教材•《生态环境保护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工程学导论》7. 就业前景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毕业生可以在以下领域就业: - 政府环保部门 - 环境科研院所- 环境保护企事业单位 - 环境咨询公司 - 环境监测实验室 - 环境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以下工作: -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管理 - 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 - 水、气、土壤等环境污染治理 - 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 环境工程设计和施工 - 环境政策和法规研究8. 总结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具备生态环境保护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

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

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
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生态学基础:介绍生态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学习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物种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内容。

2. 环境科学基础:介绍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学习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保护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

3. 生态环境评价:学习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环境风险评估等技术。

4. 自然资源保护:学习自然资源的分类、分布、利用和保护。

了解森林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的管理和保护方法。

5. 生态修复与恢复:学习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恢复技术。

了解生态修复的原理、方法和案例。

学习生态工程、生态补偿等内容。

6. 生态产业发展:学习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了解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建筑等生态产业的发展和管理。

7. 环境法律与政策:学习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

了解环境法律体系、环境监管制度和环境治理政策。

8. 环境管理与评估:学习环境管理的原理和方法。

了解环境管理体系、环境责任与风险管理、环境信息管理等内容。

9. 环境统计与监测:学习环境统计方法和监测技术。

了解环境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掌握环境监测系统的运行和管理。

10. 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学习环境教育理论和方法。

了解环境教育资源和组织,培养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能力。

以上内容仅为一般性的课程设置参考,具体学校和专业的课程设置可能会有所差异。

生态政绩观及语义阐释

生态政绩观及语义阐释

---------------------------------------------------------------最新资料推荐------------------------------------------------------生态政绩观及语义阐释生态政绩观及语义阐释生态政绩观的内涵 1.生态政绩观考核的目标更具全面性和科学性。

生态政绩观要求考核各级干部的政绩时,兼顾经济建设成果和社会进步;兼顾硬环境的加强和软环境的改善;兼顾当前的发展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兼顾经济增长的总量和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兼顾城市变化和农村发展;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和党的建设的成效。

这将有助于引导公务员更多地关注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关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及代际长远利益,从而使干部的工作成绩能够得到较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助于营造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

2.生态政绩观检验政绩的标准在于人民群众利益。

胡锦涛在《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中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领导干部都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做到凡是为民造福的事情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情就坚决不办。

[2]29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阶段,人们的利益需求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人们追求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和精神利益等多元化。

1 / 15生态政绩观从人民多元利益出发,使领导干部认识到自己的政绩,不应局限于某些指标,而要体现在为群众造福上。

它可以是收入水平和财富的增加,就业率的增长,可以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空气、水等环境质量的提高,可以是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公民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3]。

从而使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从只对上级负责转变到对人民群众负责上来。

3.生态政绩观考核的方法凸显生态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业务知识

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业务知识

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业务知识
1. 环境监测与评估:了解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包括空气、水、土壤和噪声等方面的监测。

学习如何评估环境质量,以及如何分析和解释监测数据。

2. 污染控制与治理:熟悉各种污染源的特性和控制方法,如废水处理、废气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

了解污染治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以及相关的法规和标准。

3. 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管理: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平衡。

学习资源管理的方法,如水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和能源效率等。

4.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对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生态系统保护的策略,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栖息地破坏和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的方法。

5. 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流程和方法,能够评估项目或政策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了解环境规划的原则和实践,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6. 环境教育与宣传: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如何向公众传递环境保护的信息和知识。

学习有效的宣传和沟通技巧,以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和参与度。

7. 国际环境合作与政策:了解国际环境协议和政策,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熟悉国际合作的机制和途径,以及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这些业务知识只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的环境问题的出现,还会有更多的知识和技术不断发展。

持续学习和关注最新的环境保护动态是保持专业能力的关键。

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指标含义及数据来源、二级指标计算方法

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指标含义及数据来源、二级指标计算方法

附录 A(资料性附录)指标含义及数据来源A.1 面积指标A.1.1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行政区国土面积的比例。

涉海区域的生态保护红线包括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和海域生态保护红线。

单位: %。

数据来源:地方上报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及相关文件。

A.1.2 海洋自然岸线保有率指自然岸线保有量(长度)占海岸线总长度的百分比。

单位:%。

数据来源:地方上报自然岸线长度、人工岸线长度及空间分布数据和资料。

具体定义及计算方法参见《海岸线调查统计技术规范》( DB33/T 2106-2018 )。

A.2 性质指标A.2.1 人类活动影响面积指生态保护红线内各类型新增与规模扩大人类活动的面积。

人类活动是指《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中规定的8 类红线内允许存在的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 2020 年版)》,以及其他相关政策、法规中禁止准入的各种违法、违规人类活动。

单位: km2。

数据来源:优于 2 m 分辨率的高分卫星遥感影像。

A.2.2 自然生态用地面积比例指生态保护红线内,林地、灌丛、草地、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用地的面积占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的比例。

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参照全国生态状况评估生态系统分类体系。

单位:%。

表 A.1生态保护红线用地分类体系表一级代码一级分类二级代码二级分类11阔叶林1林地12针叶林13针阔混交林14稀疏林21阔叶灌丛2灌丛22针叶灌丛23稀疏灌丛31草甸3草地32草原33草丛34稀疏草地13一级代码一级分类二级代码二级分类41沼泽4湿地42湖泊43河流51耕地5农田52园地61居住地6城镇62城市绿地63工矿交通71沙漠7荒漠72沙地73盐碱地81冰川 / 永久积雪8其他82裸地数据来源:采用高分一号16 m 、Landsat 30 m 分辨率等卫星遥感解译成果。

A.3 功能指标A.3.1 生态保护修复面积指生态保护红线内各类型人类活动及设施清退、生态修复治理的面积。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指标与方法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指标与方法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指标与方法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物质和能量流动,以及文化、精神和社会利益。

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指标和方法,是研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程度的重要工作。

本文将介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并探讨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指标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指标主要分为三类:供给类指标、流量类指标和价值类指标。

1. 供给类指标:供给类指标主要反映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的能力。

其中,生物多样性是评价生态系统供给能力的重要指标,可通过物种、基因和生境多样性来衡量。

另外,地表覆盖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等也是评价供给能力的重要指标。

2. 流量类指标:流量类指标主要反映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在人类社会中的使用情况。

其中,水文流量是评价水资源供给能力的重要指标,可通过河流径流量和水库蓄水量来衡量。

同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也是评价流量类指标的关键,如陆地表面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碳储量,以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等。

3. 价值类指标:价值类指标主要反映生态系统对人类福利和社会经济的贡献。

其中,生态旅游、生态农业、草原畜牧业等产业的收入和就业机会是评价经济价值的重要指标。

此外,文化传统、休闲娱乐和身心健康也是评价价值类指标的关键。

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方法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方法主要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

1. 定性评估:定性评估主要采用专家判断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易于实施,但主观性较强。

通过专家评价和公众意见的收集,可以获得不同利益相关者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认识和需求,从而为决策提供参考。

2. 定量评估:定量评估主要采用数学模型和生态经济学方法进行分析,在数量上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测算。

比较常用的方法有生物经济模型、生态足迹分析、生态系统评估模型等。

这种方法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较强的特点,可以提供较为精确的评价结果。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随着人类对森林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加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成为了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为标题,从概念定义、评估方法和应用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概念定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森林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所提供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利益。

包括但不限于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木材和非木材林产品提供等。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即对这些功能进行定量或定性衡量和评价。

二、评估方法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评估方法。

1. 国际通用方法:欧盟环境署提出的CICES(Common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是一套国际通用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与评估方法。

通过将生态系统服务分为不同类别和子类别,并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进行量化评估。

2. 经济评估方法:该方法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转化为经济价值,通过市场价格或代价法来评估。

例如,通过测算森林对水资源的净水效应,以及在缺水情况下所需的替代成本,从而评估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的经济价值。

3. 模型模拟方法:利用生态模型和GIS技术,模拟分析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

例如,通过建立水循环模型,模拟不同森林类型对水资源的影响程度,并绘制出相应的水域保护建议图。

4. 专家评估法:依靠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

通过专家的评估和打分来获取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权重和贡献度。

虽然该方法存在主观性,但能够综合考虑多个维度和因素。

三、应用价值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在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1. 政策制定: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森林资源的供给状况,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评估出某地区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下降严重,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水域保护政策。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足迹:探索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法与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足迹:探索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法与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足迹:探索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法与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摘要生态足迹作为一种衡量人类对地球资源需求和环境影响的指标,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深入探讨了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生态足迹的理论基础、计算模型和应用案例,本文旨在阐明生态足迹在评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影响方面的价值,为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引言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环境影响日益加剧。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衡量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作为一种衡量人类对地球资源需求和环境影响的指标,应运而生。

生态足迹通过计算人类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需求和压力。

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是指支持特定人群或活动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水域面积。

它包括六个主要组成部分:1. 耕地足迹:生产食物和纤维所需的耕地面积。

2. 牧草地足迹:饲养牲畜所需的牧草地面积。

3. 林地足迹:提供木材、纸张和其他林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

4. 渔业足迹:捕捞水产品所需的水域面积。

5. 建筑用地足迹:建设基础设施和居住用地所需的土地面积。

6. 碳足迹:吸收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所需的森林面积。

生态足迹的大小取决于人口数量、消费水平、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等因素。

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越大,表明该地区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环境影响越大。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1. 组成法:将不同类型的消费品和服务转化为相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然后将这些面积加总,得到总的生态足迹。

2. 投入产出法: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不同经济部门对生态足迹的贡献,然后将这些贡献加总,得到总的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生态足迹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资源消耗:通过比较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Biocapacity),可以评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资源消耗是否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还维持着全球气候的稳定。

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变得尤为重要。

一、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方法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远程监测和现地监测两种。

1. 远程监测远程监测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等手段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实时监测。

通过遥感图像的解析,可以获取海洋温度、盐度、叶绿素含量等各种环境参数的数据,从而掌握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状况。

此外,远程监测还可以对海洋中的污染物进行检测和定位,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2. 现地监测现地监测是通过定期采集水样、沉积物、海洋生物等样品,并进行实验室分析,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具体情况。

现地监测可以获取更为详细的数据,包括水质、底质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数据不仅可以用于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还可以为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海洋生态系统的评估方法海洋生态系统的评估是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以判断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和受到的威胁。

1. 生物多样性评估生物多样性是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其评估主要通过对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进行统计。

通过生物多样性评估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的繁衍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生态系统的退化和失衡。

2. 污染评估海洋污染是目前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污染评估主要是通过分析采集的水样、沉积物等样品,检测其中的污染物及其浓度。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对污染程度进行分类,并采取相应的污染治理措施。

3. 生态功能评估生态功能评估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进行综合分析,包括物质循环、能量传递、环境净化等方面。

通过评估生态功能,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和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为海洋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海洋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的意义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监测与评估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确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通过监测与评估,可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判断是否存在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工作实施方案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是指对一个区域内的空间格局、生态状况、环境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旨在为地方政府制定可行的生态环保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

为此,需要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评价指标和方法、评价流程和步骤、评价结果的应用等问题。

一、评价指标和方法评价指标是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评价结果和评价的科学性。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评价指标应当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既能反映该区域的空间格局、生态状况、环境质量等关键要素,又能与其他区域进行比较。

其次,评价指标也应当与该区域的特点和地域相关。

比如,在山区评价环境质量时,可以将水源地、植被覆盖度、土地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作为重要指标;而在城市评价环境质量时,空气质量、噪声污染、交通拥堵等指标就更为重要。

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通过采访和调查等方式,从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多个角度对区域进行评价,可以反映该区域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定量评价则需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空间统计学、GIS、遥感等技术手段,量化表征评价指标,从而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价结果。

二、评价流程和步骤评价流程和步骤是评价工作的基本框架,评价工作应当按照科学、规范、严谨的原则进行,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性和可靠性。

1.筹备阶段筹备阶段是评价工作的启动和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制定工作计划和安排人员,收集区域的基础数据和相关信息,为后续评价做好准备。

2.指标体系建立阶段指标体系建立阶段是评价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关键的阶段。

在此阶段,需要制定适用于区域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并将其纳入到总体考虑中。

3.数据收集和处理阶段数据收集和处理阶段是评价工作的第二阶段。

在此阶段,需要采集并处理关键的数据,以便更好地理解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

4.评价模型建立与计算阶段评价模型建立与计算阶段是评价工作的第三阶段,也是技术含量较高的阶段。

在此阶段,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模型,分析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计算评价结果。

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理区域内的相互作用的生物和非生物物质的综合体系,它们相互作用并与其周围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界中各种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各种服务,能够保持和促进人类福祉和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指对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生产和健康方面所提供的服务及其对社会和经济的贡献的评估。

通常,生态系统服务被评估为其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经济价值,例如食品、燃料、木材、药品、雨水过滤等。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意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有助于了解生态系统对社会和经济的贡献,进而指导政策制定、资源管理和保护。

它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 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有助于指导资源的管理和分配,以保护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

2. 反映生态系统服务的贡献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能够具体反映生态系统为社区和经济发展所提供的贡献,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可以帮助实现可持续发展,以达到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平衡。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方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有多种方法,但通常包括四个步骤:定义草案、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汇总报告。

1. 定义草案定义草案是指用语言和图表说明本次项目的解决方案,包括数据收集和分析、预测方案和成本效益分析。

2. 收集数据收集数据通常需要对受评估区域进行调查和研究,以确定各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存在性和对社会经济的贡献。

数据收集需要从二次数据、实地考察、采访信息等多方面进行收集。

3. 分析数据将被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归类,评价其重要性和价值,用数学统计工具进行分析和计算,形成评价数据梳理。

4. 汇总报告在确定评估结果后,需要将结果写入汇总报告中,并提出建设性建议,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生态保护和发展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了很多领域,例如:1. 政治和经济决策生态系统在维护人类健康、粮食安全、和气候调节等方面提供了许多重要服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可以指导决策的制定和实施。

水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水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水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水生态系统是指由水体、水资源、生物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水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评价是指评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和生态环境的质量,为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水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

在状态维度中,评价者需要通过测量和分析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指标来评估其健康状况。

生物学指标可以包括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类型和数量,化学指标可以包括水体中的溶解氧、氨氮和总磷等物质的浓度,物理指标可以包括水体的透明度、溶解性无机盐和温度等。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和水质标准的要求,可以评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在响应维度中,评价者需要考虑管理者和决策者所采取的措施和政策是否有效地解决了压力源和状态问题。

这些措施和政策可以包括环境监管、污染控制、生态恢复和法律法规建设等。

通过分析这些措施和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可以评估管理者和决策者所采取的响应措施的有效性。

通过对压力-状态-响应三个维度的分析和评价,可以得出水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可以用来指导管理者和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保护。

总之,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是一种综合评价水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有效方法,它通过分析压力、状态和响应三个维度的指标和数据,评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结合其他评价方法和工具,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标准一、引言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既有的或计划中的政策、计划、项目、工程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旨在评估其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从而减少、改善或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影响评价已经逐渐成为全球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工具之一。

本文将主要从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两方面进行阐述。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

1、定量评价定量评价是指基于数据、模型等科学分析方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定量评价方法包括数值模拟、场地调查、专家评估等。

数值模拟是根据相关环境污染物的传输扩散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运算,最终得出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场地调查是通过对土壤、水、空气等环境要素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以及影响因素,然后进行分析评价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趋势进行预测。

专家评估是通过对行业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专家进行评估,得出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2、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指基于专家评估、专利查阅等手段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包括专家对比法、文献比较法、经验评估法等。

专家对比法是指通过专家对比所做决策的可能后果,从而确定其中较有利和较不利的因素,从而得出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文献比较法是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政策、制度、环保法规、环境科学等的各种情况进行比较,从而评价政策的环境影响。

经验评估法是通过对相关项目及其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修正评估,从而得出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估结果。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家环保标准》以及一些相关部门制订的具体标准等。

《环境影响评价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法律,旨在规范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内容,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

该法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程序、内容、评价方法和效力等具体规则和要求。

《国家环保标准》是由环境保护部制定的环境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工业、生活、交通、农业等各方面的环境保护标准,旨在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生态。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
5/34

6/34
MA是联合国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 织资助的全球项目,耗资2400万美元,期限:2001.62005,95个国家,1360位学者参与,多尺度综合性评价 项目 对象 针对全球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变化与人类福祉关系 目标 满足决策者在生态系统变化与人类福祉之间的相互联系 方面对科学信息的需求。 任务
生产率变 动法,基 于成本的 途径,内 涵价格法, 旅行费用 法
间接使用 价值
生产率变动 法,基于成 本的途径, 意愿调查价 值评估法
存在 价值
价值 评估 方法
意愿调 查价值 评估法
23
(一)私有的市场商品生态价值评估路径
支付意愿:支付意愿适合用于受益人对提供服务的资源没有 所有权,或者是服务水平正在得到提高的情况; 接受意愿:接受意愿适合用于受益人对提供服务的资源具有
(二)评估框架
17/34
多尺度结构是MA 的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特征, 它在概念框架中是通过3个地理尺度(局地、区域、 全球)和2个时间尺度(短期、长期)而得以描述 的。
18/34
生态系统的驱动力将由徐娜讲 解
反馈
驱动力 (直接和间接)
生态系统影响
社会人类福祉
19
(三)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
生态系统(物质流动、能量循环等) 产品和劳务
所有权,或者是服务水平正在下降的情况。
24/34
(二)非私有的市场商品生态价值评估路径
1、根据观测到的行为对经济服务进行价值评估 直接观测行为法; 间接观测行为法。
2、使用基于假设行为的经济价值估算方法。在这类方法中,
它们是根据被调查者对一些直接问题(描述假设市场或者假 设情况的问题)的回答结果推测有关服务的价值。这一组方 法还可以划分为对支付意愿或接受意愿的直接假设估算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政策学及其评价方法3曹世雄1 陈 军2 高旺盛333(1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94;2陕西省靖边县园艺站,靖边718500;3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区域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94)摘 要 生态政策学是研究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目标所采取的生态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是政策学与生态学交叉学科。

生态政策是服务于生态建设与管理的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和条例的总称,主要通过生态项目建设的形式来实施。

生态政策可持续性评价不仅包括现状评价,更要研究政策变化的最佳动态效果,判断政策调整的最佳时间与调整内容。

及时科学的调整是政策执行效果可持续性的保证前提。

生态政策组合主要体现3个基本思想:利用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利用市场机制和利用经济增长机遇造福环境。

不管全球生态政策如何演变,其不懈努力的宗旨非常明确,理性利用资源,降低生态环境治理费用,加快生态环境达标速度。

生态政策评价的主要方法包括生态健康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价、生态项目的经济分析(市场价值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效益分析法等)、人文社会评价(项目对周围群众生计的影响、执行与受益群体对项目的判断等)等方法。

关键词 生态政策,持续发展,生态健康,生态系统服务中图分类号 Q1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6)12-1535-05E cological policy and its evalu ation methods.CAO Shixiong 1,CHEN J un 2,G AO Wangsheng 1(1College of Economics &M anagement ,China A gricultural U niversity ,Beijing 100094,China ;2Gardening S tation of Jingbian County ,Jingbian ,S haanxi 718500,China ;3Regional A griculture R &D Center ,College of A 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China A gricultural U niversity ,Beijing 100094,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6,25(12):1535~1539.Ecological policy is a subject of researching the guidelines of ecological actions performed in a definite period by the government ,party ,or other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to serve the society ,economy ,culture ,and environ 2ment.It is a branch of crossing with two branches of science ,policy and ecology ,and includes a series of strategies ,laws ,approaches ,methods ,and regulations performed with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s the main project.Th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policy is the product of crossing with the two branches of science ,with the contents of actuality evaluation ,and the estimation of the effects of policy changing and adjusting.Re 2gardless how the global ecological policy changed ,the purpose of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should be the sci 2entific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decrease of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cost ,and increase of environment im 2provement speed.The key methods of ecological policy evaluation should include ecological health evaluation ,ecological ecosystem services evaluation ,economic analysis of ecological programs ,and humanities and socio 2logical evaluation.K ey w ords ecological polic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health ,ecosystem services.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471010)。

33通讯作者收稿日期:2006-01-21 接受日期:2006-09-131 引 言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和条例的总称。

一个完整的政策过程,除了科学合理的制定和有效执行外,还需要对政策执行过程和执行效果进行判断(评价),以确定政策的价值[10];公共政策一般都要涉及政策的沿用程度,当沿用时间太长或太短,都可能不受欢迎[18],生态环境治理涉及科学与政策的两方面[33]。

因此,生态政策学是生态环境科学与政策科学交叉的产物。

生态政策评价不仅包括现状评价,更要研究政策变化的最佳动态效果,判断政策调整的最佳时间与调整内容,使政策内容适应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确保政策涉及领域群体间利益的均衡性随社会进步而进步[19]。

及时科学的调整是政策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6,25(12):1535~1539 执行效果可持续性的保证前提。

从大尺度环境科学角度来看,政策始终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导,但是,由于没有良好的研究结果作依据,我国历史上生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导致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政策对环境和经济影响的不一致。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生态环境在局部改善的前提下,生态环境恶化的总趋势没有根本改善,这是技术、政策、经济、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退耕还林(草)项目正是这样背景下的产物,实施6年来取得了巨大进展[36],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11]。

2004年我国政府对这一项目的调整,再次表明我国在农业生态项目评价和政策的连续性方面所存在的不足[18]。

因此,生态政策学的形成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理论指导价值,进行较大尺度生态政策与评价的量化研究,为我国退耕还林(草)的政策调整,特别是8年后我国生态政策的持续性有着重要价值。

尽快建立生态政策学及其评价体系,是自然与社会不断博弈的客观要求。

2 生态政策学的建立及其意义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经历了由征服、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政策是生态环境演替的首要制约因素之一,变革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制度创新从来都是社会激励机制的核心[22],政策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是调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手段。

生态政策组合主要体现3个基本思想:利用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利用市场机制和利用经济增长机遇造福环境[6]。

从本质上讲生态环境建设是国家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实施的公共物品生产项目[7]。

就近期而言,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经济仍然缺乏实力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是必要的[17]。

某些创新可以延缓资源的耗竭和环境质量的退化。

但是,由于环境质量问题难以纳入市场机制,因而这类创新是没有保证的,因此,创新在遏制环境退化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22]。

不管全球生态环境政策如何演变,其不懈努力的宗旨非常明确:理性利用资源,降低生态环境治理费用,加快生态环境达标步伐。

很显然,政策的作用非常明确,但如何把其与市场、与经济增长科学有效结合的量化研究还停留在单学科的内部争论之中,满足政策———特别是生态政策制定和科学调整的多学科相互兼容的量化研究还不成熟,缺少政策调整的可操作性,建立生态、经济与人文发展的量化关系模式,是目前政策研究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因此,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政策学,是学科交叉的必然要求。

从社会科学角度来看,政策的本质是政府强加给地方与个体的一种“合同契约(多边协议)”,由于中央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国家安全(包括以军事为核心的疆域安全,以生态为核心的国土生产力维护等等);而农户的首要目标是发家致富,享受繁荣的乐趣,在一般时期国民对政治似乎漠不关心。

地方政府不仅兼顾着平衡两大利益集团利益的职责,同时肩负着发展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维护区域政治经济安全的重任。

因此,在短期内,国家、地方政府与民众的利益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但从长远来看,他们的利益也是一致的。

政策效能、经济效益、公平性、环境影响、财政效应、政府和公众的可接受性、可持续性等指标对于整个生态政策评价是非常重要的[5]。

同时,发达国家通过直接或间接补贴来平衡居民收支的政策被认为是公正合理的[31]。

但是繁杂的指标间权重的确定难以回避科学家和政府官员的个人情感,这在科学技术快速变革的今天,影响了结果的可靠性。

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政府失败与市场失败持续地影响着政策的执行效果[14],特别是生态项目的执行主体———农民的意愿长期被忽视,农民教育水平和经济收入增长与其环境建设的意愿间的量化关系的研究并未引起科学家和政府部门的重视,从而导致国家利益与农民利益的错位,长期以来,这一直是制约我国生态项目执行效果的首要因素之一。

因此,中央政府不得不通过中间研究机构或其他方式了解民众的愿望,来寻找两大利益团体间的结合点,达到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平衡,这正是政策研究与调整的核心。

通过科学监测,建立科学家参与的中央、地方、农户利益相关方的对话机制与平台(图1),科学调整相关政策,平衡各方的利益,提高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减少利益相关方反复博弈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政策波动,确保政策执行的可6351 生态学杂志 第25卷 第12期 持续性,是生态政策研究首要任务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