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登山游戏-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登山游戏-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登山游戏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创作,理解登山游戏的场景和角色,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基本绘画技巧,进行简单的美术创作,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

3. 培养学生欣赏和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4.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和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内容1. 登山游戏的场景和角色设定2. 线条、色彩等基本绘画技巧3. 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线条、色彩等基本绘画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幅简单的登山游戏场景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和创作,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个性和创意。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绘图工具、颜料等。

2. 学具: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登山游戏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登山游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新课导入:讲解登山游戏的场景和角色设定,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线条、色彩等基本绘画技巧进行创作。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每组完成一幅登山游戏场景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板书设计1.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登山游戏2. 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作品展示与评述、课堂小结等。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根据课堂所学,独立完成一幅登山游戏场景画。

2. 家长签字,下节课带来展示。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的掌握情况如何。

2.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如何改进。

3. 教师应反思学生的作品展示与评述环节,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提高。

4. 教师应反思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巩固课堂所学。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整个课堂的教学步骤和活动安排,是教学设计中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优质课。

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登山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山峰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登山的感受和困难。

二、呈现课文,导读。

教师呈现课文《爬天都峰》,并对生词进行解释和朗读示范。

同时,引导学生预测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理解课文,分析语言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主题。

第二课时一、复课文,加深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复课文内容和理解。

二、分析课文,探究思想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以及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

三、搜集名言,总结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搜集战胜困难的名言,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四、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和强调,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1.教师出示天都峰的图片,并介绍它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1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千米长。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教师请学生分享他们欣赏天都峰的景色和了解天都峰的资料后的感受。

3.教师出示课题,鼓励学生一起朗读课题。

4.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例如谁爬天都峰?爬天都峰时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困难的?二、识字练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并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教师解释“级”在“石级”一词中读jí,不读jī;“辫”读biàn,不读bàn;多音字“相”在本课读XXXɡ,另一个读音是xiānɡ。

扩展词:相加、相互。

2.课件出示生字和词语,检测学生对生字和词语的掌握情况。

初中地理老师登山教案

初中地理老师登山教案

初中地理老师登山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课时:2课时教材:《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及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 通过登山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和环保意识。

3. 增强学生的户外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及特点。

2. 登山活动的安全注意事项及环保意识。

3. 户外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2.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最长的山脉是哪一条吗?它分布在哪个地区?二、课堂探究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我国主要山脉的特点,如秦岭、淮河、太行山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登山活动介绍1. 教师介绍登山活动的意义,如锻炼身体、增强意志力等。

2. 讲解登山活动的安全注意事项,如遵循向导指示、携带必备装备等。

3. 强调环保意识,如不乱扔垃圾、保护植被等。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我国主要山脉的特点及登山活动的注意事项。

2. 提醒学生在登山活动中注意安全,保护环境。

第二课时:一、户外实践1. 组织学生进行登山活动,教师现场指导,确保学生安全。

2.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记录所登山脉的地理特点,如地形、气候等。

二、成果分享1. 学生回到课堂,分享自己在登山活动中的所见所闻。

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总结户外实践的经验教训。

三、课堂探究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户外生存技巧,如如何寻找水源、搭建帐篷等。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户外实践能力和生存技巧的重要性。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及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登山活动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勇敢面对困难、环保意识等。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优秀3篇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优秀3篇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8一、教学目的:1、学习扣紧写景中的气候特征,按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领略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美好风光。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随着立足点的变化,变换观察对象移步换景。

2、难点:写景中穿插着抒情。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预习思考题:1、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了泰山的哪些景物?2、“雨中”泰山的景物有什么特色?3、作者“雨中登泰山”体验到的“独得之乐”是什么?词语补释:绮丽:鲜艳美丽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突出。

意兴盎然:兴致洋溢的样子。

盎然:形容气氛、兴趣等洋溢的样子。

洄漩:水流回旋。

望穿秋水:形容盼望得非常急切。

秋水:比喻眼睛。

淅淅沥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回环曲折:环绕弯曲。

作者简介:李健吾(1906——1982)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山西运城人。

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留学法国。

主要译著有《福楼拜评论》,早年的剧作有《草莽》、《青春》和根据外国名著改编的《乱世英雄》、《山河怨》等。

1957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他的散文清新质朴、深隽真挚。

泰山简介:泰山位于山东省内,是我国五大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一,古称东岳。

泰山最高峰玉皇顶(又叫天柱峰)海拔1524米,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许多名胜古迹。

在我国众多的山峰中并不算高,但由于它矗立在齐鲁原野之上,在周围海拔只有25米的平原和100——200米的丘陵衬托下,显得特别高峻。

泰山雄伟峻拔,巍峨壮观,文物荟萃,和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因此,人们常把泰山当做崇高伟大的象征。

杜甫《望岳》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末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结构层次:一、(1节)作者希望登游泰山的心情由来已久。

二、(2——8节)作者冒雨登上泰山及其沿途所见风光。

《攀登高峰》教学设计

《攀登高峰》教学设计

《攀登高峰》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1.1 教学目标本教学活动旨在通过组织和实施“攀登高峰”体验式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户外登山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安全常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自信和勇气,培养学生的探险精神和创新能力。

1.2 授课对象本教学活动适用于小学五年级至初中学生。

1.3 教学时长本教学活动为期一周,每天4小时,共计20小时。

二、教学内容2.1 知识点- 户外登山知识- 登山用具和装备- 团队协作和沟通技能- 大自然环境保护2.2 教学步骤第1天- 了解“攀登高峰”体验活动的目的和规则- 研究户外登山基本知识- 分组讨论和制定团队目标第2天- 研究登山装备和用具的使用方法- 分组制定出发计划和路线图- 体验绳技和攀岩技能第3天- 开始登山,沿着预定路线前进- 研究如何保护自己,遵守规则和注意安全第4天- 继续攀登高峰,适应高山环境- 研究如何协作并解决问题第5天- 共同达到高峰,感受胜利的喜悦和满足感- 研究如何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三、教学评价3.1 评估标准- 完成团队目标的表现和进步- 掌握户外登山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遵守规则和注意安全的表现- 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行为3.2 评估方法- 团队建设评价表- 学生成果资料汇报- 现场观察和记录四、教学心得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户外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大自然的体验,学生们不仅锻炼了体魄,增强了自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创新意识,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希望更多的学校和教师能关注户外教育,真正让教育更有教育。

小学四年级语文登山

小学四年级语文登山

登山四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建议教材分析《登山》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

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先讲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接着讲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最后讲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交待了他第二走险路的原因。

课文的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

第一次走险路是为了赶上看日出,写得比较详细。

从“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这句话,可以体会到这条路的小和险,这样的小路很难行走,而且非常危险,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

列宁为了看日出,果断决定走这条小路。

巴果茨基是走过几次这条小路的,他这次走的时候“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走过最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走的时候也是有点提心吊胆的。

列宁走险路的表现反映了路很“险”,他“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的时候“头昏目眩”。

“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说明他有点害怕。

但他只是“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

从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列宁临危不惧的品格。

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相比有几处不同:1.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2.列宁先走;3.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为什么还要走险路呢?列宁的话解释了原因。

列宁说了三句话。

第一句讲小路令人望而生畏,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

第二句讲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

第三句讲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强调了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列宁下山时还走那条险路,正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一个范例。

课文中有一段描写日出时的瑰丽画面,这一方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历经险路,正好赶上日出,饱览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一等奖知识、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人文教育目标:让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旧能不怕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与“……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策略:运讨论法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天都峰,导入新课。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危险的三大奇峰之一。

天都峰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课文中的一位小妹妹和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登上去了,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学了课文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学习爬天都峰这一课。

教师介绍有关天都峰资料,让学生从中感受天都峰的高与险,为后面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用小黑板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认读。

2、认读多音字“假、都”。

3、提名分节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读后想一想课文的叙述顺序,画出文中表示这个顺序的词句;教师投影出示:来到天都峰(1)↓在、、、、、、脚下(2-5)↓爬上、、、、、、(6—7)↓爬上、、、、、、之后(8—10)2、小组讨论,一部分一部分的学习课文,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全班讨论,老师再补充解答。

(不懂的词语或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上记号)四、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

2、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文中“?”、“!”。

3、提名读,齐读。

4、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天都峰的高和陡。

)5、小结:望着高耸入云的`天都峰,看着登山的石级是那么笔陡,小妹妹惊叹之后,已经感觉到登山的艰难,需要有勇气才能登上去。

(天都峰的高与险,要让孩子们在充分的读中体会:互相欣赏读,教师范读,指名读等等。

语文登山四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登山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案一:《登山》
教学目标:
1.了解《登山》这篇课文的内容,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意义。

2.学习《登山》中的生词,掌握词语的读音和意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登山》这篇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词语的读音和意义。

教学难点:
1.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词语来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文《登山》、课件、多媒体设备、黑板、教具等。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想一下他们曾经爬过山的经历,询问他们对山的印象和感受。

2.通过引入一些图片和短视频来激发学生对登山的兴趣。

Step 2:阅读课文
1.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登山》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标题和开头部分。

2.带领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和自然。

3.让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检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Step 3:生词解释
1.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中的生词,给出读音和汉字意思。

2.引导学生一起读词和记住词义,初步掌握这些生词。

Step 4:理解课文
1.询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动手实践。

2.分组讨论,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对课文进行理解和归纳。

Step 5:语文拓展
1.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扩展词汇和理解课文意义。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一等奖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一等奖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一等奖1. 引言本文旨在介绍并分享一份获得一等奖的教学设计,该设计是针对爬天都峰教学场景而开发的。

爬天都峰是一座高山,位于峨眉山脉的北段,是著名的登山胜地。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将通过结合户外实践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

2. 教学目标在本教学设计中,我们将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教学目标: - 提高学生的登山技能和户外安全意识;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 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 提升学生的体力和耐力。

3. 教学内容3.1 登山前准备在登山活动之前,我们将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 学生将学习基本的登山知识,包括如何使用登山装备和保持安全; - 学生将学习基本的导航技巧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 学生将了解登山的危险因素和应对措施。

3.2 登山过程在登山过程中,我们将安排以下活动: - 学生将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领队带领; - 学生将根据地图导航到指定的目的地; -学生将在途中观察和记录自然景观,并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 学生将学习并运用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 学生将体验登山的乐趣,并培养体力和耐力。

3.3 登山总结在登山活动结束后,学生将参与以下总结活动: - 学生将分享他们的登山经历和体会; - 学生将评估他们在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表现; - 学生将提出改进意见,并为未来的登山活动做准备。

4.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 探究式学习:学生将通过实践来学习登山知识和技能; -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将分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 实地考察:学生将亲身体验登山活动,增强观察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 反思讨论:学生将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和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评估方法为了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法: - 实践表现评估:根据学生在登山活动中的实际表现评估其技能和能力; - 课堂表现评估: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评估其知识掌握情况; - 小组评估:学生将对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能力进行评估; - 个人总结报告:学生将撰写一份登山经历总结报告,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

《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份_教案教学设计

《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份_教案教学设计

《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份本文是关于《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份,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

2、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整体把握。

1、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2、谁能把列宁和登山联系起来说一句话?(能不能把登山的原因补充进去,列宁在登山时有没有遇到什么特别的事?)3、课文写了列宁几次走小路?二、初读课文,谈谈收获。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中写列宁两次走小路的段落。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时间读完)2、谈收获:你读懂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找三五个学生)三、精读课文,读悟探究。

1、追问提出“路很险”的学生,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适当地补充介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2、引导学生读好第10、14段,通过读悟出险,表现出险。

(四人小组交流读,比较读,评价读等)3、齐读第10、14、17段。

(适当鼓励学生)4、列宁第二次又是怎么走的呢?(1)通过指导读第25段,品“毅然决然”。

(2)男生读第25段。

5、列宁这次登山有什么收获?(借助课件,范读,指导学生读好第18、28段)四、回归课题,总结延伸。

欣赏到壮丽的日出,体会到做人的方法,这些是列宁的收获,也是我们的收获,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把它记在心里,带到生活当中去。

案例背景: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语文运用能力、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更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及探究精神的培养。

这一系列要求的提出,仅仅*传统教学中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是难以完成其使命的,而信息技术中网络知识以其广博,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多样性与其独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人与人、人与计算机的互动的灵活性,加之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等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将最能展现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广阔地和美好前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可谓“一拍即合”,势在必成。

自主学习,引导感悟——《登山》教学设计

自主学习,引导感悟——《登山》教学设计
的情 景 之 中 , 分体 会 到 列 宁 战 胜 困难 的勇 气 和 顽 强 的意 志 又 充
根 据 以 上 目标 和 学 生 实 际 , 系新 课 标 指 出 的 “ 读 是 学 生 联 阅 的 个 性 化行 为 ,不 应 该 以 教 师 的分 析 来 代替 学 生 的阅 读 实 践 ” 。 我 采 用 “ 向— — 点拨 — — 引 导— — 深 化 ” 定 的教 学 方 法 。 其 目的
二 、 学 目标 教 基 于对 教 材 的 上 述 认 识 , 结合 新 《 纲 》 本 年 段 学 生 的 再 大 对
阅读 要 求 “ 初 步 把 握 文 章 的 主 要 内 容 ” 我 拟 定 了 以下 教 学 目 能 ,
标:
一 读 : 划词 句 ; 勾 二读 : 像 画 面 ; 想 三读 : 会 情 感 体 根 据 自学 建 议 , 要 求 学 生反 复读 文 , 出与 问题 相 关 的重 我 划
第 9卷 第 6期
V0. No6 19 .
读 与 写 杂 志 Rea nd W rt rod c l d a iePe i i a
21 0 2年 6月 J n 2 2 u e 01
自主 学 习 引导 感 悟
— —
《 山》 学设计 登 教
杨 莉
( 四川 省 德 阳市 中 江县 继 光 实 验 学 校 I I 德 阳 61 1 0)  ̄J tl 80 中 图 分类 号 :G6 2 2 教 材 简 析
的意 识 和 实 践 能 力 。
主个 性 化 的 表 达 , 学 生 就他 们 的收 获 畅 所 欲 言 . 谈 对 关 键 词 让 或
句 的体 会 , 说 自 己想 象 中 的 画面 , 通 过 朗 读 来 表 达 自己 所 体 或 或

《登山》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登山》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登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登山的乐趣和挑战。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体力和耐力。

3. 帮助学生认识并尊重自然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登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登山的安全常识和应对突发情况的技能。

3. 登山的心理准备和体能训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登山的基本技巧和安全知识。

难点:登山过程中的心理调节和体能保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登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演示法:示范登山的安全动作和应对突发情况的技能。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登山实践,体验登山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1. 教具:登山器材、安全用品、教学课件。

2. 场地:登山路径、安全演练场地。

3. 学生:穿着适合登山的服装和鞋子,做好充分的体能准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登山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登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3. 演示:示范登山的安全动作和应对突发情况的技能。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登山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学生技能掌握:评估学生在实践中所学的登山技巧和安全知识。

3. 学生体能表现:观察学生在登山过程中的体能表现和耐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户外登山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邀请专业登山教练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开展登山摄影比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十、教学计划: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制定本课程的教学计划,明确每个教学阶段的目标、内容和时间安排,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六、教学评估1.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观察学生的表现,记录学生在登山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课时目标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感受列宁作为一名革命者不怕困难,勇于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坚强品质。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要有勇气去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前准备:一、复习入手,直奔中心1、写词语:躲避、搜捕、脊背、悬崖、狭窄、毅然等(不直接报出词,而是说词的意思。

)2、这篇课文中有一段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话让我们印象深刻,是哪一段呢?打开书找找看。

生读: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

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紧扣中心,辐射全文1.学习第一句话,结合有关段落,感受走险路的惊险和艰难。

(1)这段话共有几句,让我们先看第一句吧,这出示: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

(2)思考:句中的“它”指什么? “它”是怎样的?(3)理解“望而生畏”。

为什么说它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① 生汇报:“巴果茨基的脊背、、、、、、巴果茨基轻轻地舒了口气。

”A、画:要求学生自由读,边读边画出哪些词语让你感受的这条路的可怕:背贴、扭头不看、碎小、慢慢、移动、舒。

(引导推敲品评所画字词的内涵:“背贴”说明小路狭窄。

“扭头不看”可见山渊之深。

“碎小”、“移动”着力表现行走的艰难。

“舒”反衬出原先内心的恐惧,从侧面表现小路的险峻,行走的危险。

)巴果茨基为什么这么走?B、演:我们把这情景给演演好吗?怎么演呢?(建议:让黑板当悬崖,在地面画一条线当小路。

)C、读:谁能把这种心惊胆战的感觉读出来?② “列宁跟在他后边,就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他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

”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4)讨论:从列宁说“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这句话可以看出什么?2.学习第二句话。

《第5课 登山游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5课 登山游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登山游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登山游戏的基本规则和技巧,掌握绘画技巧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和绘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大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掌握绘画技巧和方法,完成自己的作品。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具有个性的登山游戏场景。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游戏道具:登山地图、旗帜、绳子等。

2. 准备美术材料:画笔、颜料、画纸等。

3. 搜集有关登山游戏的图片和故事,作为教室拓展资料。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展示各小组的作品,引导学生们评判作品的曲直,分析其原因,加深对绘画技巧和审美观念的理解。

2. 教师组织学生们讨论在爬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将其与美术创作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教师安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们根据本次课程所学知识,自己创作一幅爬山游戏美术作品,下次上课时展示并讲解自己的作品。

4.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继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

五、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品和教室表现,总结本次课程的优点和不足,为下次课程的改进提供参考。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登山游戏的规则,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符合规则的登山游戏插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示范和练习,学生能够理解如何将游戏过程生动地表此刻画纸上。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登山游戏的规则和绘画技巧,鼓励他们通过插画展现游戏过程中的快乐时刻。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将现实中的登山游戏通过插画表现得更为生动、有趣。

爬天都峰 教案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 教案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节课的主题:爬天都峰。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爬山的意义。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爬山的过程和风景。

引导学生思考爬山的意义和价值。

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视频展示爬山的过程和风景。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爬山的看法和经验。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爬山的基本知识2.1 教学目标了解爬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掌握安全爬山的重要性和方法。

2.2 教学内容介绍爬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装备选择、路线规划、体力管理。

强调安全爬山的重要性和方法,如遵守规则、注意环境保护。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视频展示爬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进行实地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相关技巧。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掌握情况。

收集学生的疑问和问题,进行记录和解答。

第三章:团队协作与沟通3.1 教学目标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提高团队协作效果。

3.2 教学内容介绍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如共同目标、分工合作、互相支持。

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协调、解决问题。

3.3 教学方法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沟通情境,掌握沟通技巧。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协作情况。

收集学生的反馈和问题,进行记录和解答。

第四章:爬山的挑战与应对4.1 教学目标了解爬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掌握应对挑战的方法和技巧。

4.2 教学内容介绍爬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体力消耗、恶劣天气、困难地形。

掌握应对挑战的方法和技巧,如合理分配体力、保持积极心态、寻求帮助。

4.3 教学方法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在爬山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应对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应对挑战的情境,掌握相关技巧。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应对能力。

收集学生的疑问和问题,进行记录和解答。

幼儿园中班体育教案:登山

幼儿园中班体育教案:登山

幼儿园中班体育教案:登山教案标题:幼儿园中班体育活动——登山一、教学目标:1. 提升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3. 让幼儿了解和体验登山的基本动作和安全知识。

4. 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户外运动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登山的基本动作:手足并用爬行、攀爬等。

2. 安全知识:如何正确使用保护装备,如何避免滑倒和摔倒。

三、教学准备:1. 设计模拟登山环境,如设置攀爬架或者利用大型积木搭建“山体”。

2. 准备适合幼儿使用的保护装备,如护膝、手套等。

3.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视频,以便讲解登山的基本动作和安全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引入环节:通过故事或者视频,引入登山的主题,引发幼儿的兴趣。

2. 讲解环节:展示和讲解登山的基本动作和安全知识,引导幼儿理解和模仿。

3. 实践环节:在模拟的登山环境中,指导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强调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4. 游戏环节:设计相关游戏,如“接力登山”,以增强幼儿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延伸:1. 在课后,鼓励幼儿和家长一起参与户外登山活动,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开展相关的绘画或手工活动,让幼儿描绘或制作他们心目中的“登山”场景。

六、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登山的乐趣和挑战,以及团队合作和安全的重要性。

表扬在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幼儿,鼓励全体幼儿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七、教学评估:1. 观察和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动作的准确度、团队合作的态度、安全行为的遵守等。

2. 通过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的方式,了解幼儿对登山活动的理解和感受,以及他们在活动中的收获和困难。

3.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优化后续的教学计划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目标。

中班体育登山教案

中班体育登山教案

中班体育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学会登山的基本技能。

2.培养幼儿的体力和耐力。

3.提高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登山地点:选择一座适合幼儿登山的小山丘或小山坡。

2.材料准备:登山鞋、登山杖、水壶、背包、雨具等。

3.安全措施:确保教学地点周围的安全,提前做好风险评估和防护工作。

三、教学步骤:1.导入活动:运用儿歌《爬山虎》来引起幼儿对爬山的兴趣,做些相关的谈论,如“你们知道爬山是什么意思吗?”“我们为什么要爬山呢?”等。

2.介绍登山的基本知识:通过图片或口头描述,给幼儿介绍登山的基本知识,如“登山要穿登山鞋,这样可以保护脚踝。

”“登山杖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

”等。

3.游戏活动:为了能更好地体验爬山的感觉,可以进行模拟登山游戏。

教师组织幼儿依次进行模拟爬山,可以利用场地的小山丘或小山坡,让幼儿扶着教师或使用登山杖爬上山,然后再缓慢下山。

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注意保持平衡,注意脚步的选择,同时适量给予鼓励。

4.学习关键技能:通过具体操作,带领幼儿学习爬山的关键技能。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1)武装:让幼儿穿上登山鞋、戴上帽子,告诉他们这样可以保护好自己。

(2)指导行走:带领幼儿引导前行,保持队形。

(3)使用登山杖:让幼儿学会使用登山杖,保持身体平衡。

(4)坡道行走:让幼儿体验坡道行走的姿势和步法。

5.登山实践:将幼儿带到设计好的登山地点,进行实际的登山训练。

整个登山过程中,教师要时刻监测幼儿的安全情况,确保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6.总结回顾:登山结束后,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整个登山过程,询问幼儿的感受和体会。

通过幼儿的回答,引导幼儿总结登山的收获和体验。

四、教学要点:1.游戏活动和模拟登山可以让幼儿更好地理解爬山的过程和技巧。

2.尽可能地提供安全保障,防止幼儿受伤。

3.关注每个幼儿的身体状况,合理控制活动强度。

五、教学延伸:1.可以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多的户外活动,如远足、露营等。

《登山》教学设计

《登山》教学设计

《登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山》既是一篇训练学生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作品,又是一篇激发学生从小不怕困难,锻炼自己意志品质的好范例,使学生不管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都有所受益。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感受他不让害怕压倒自己,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3.培养学生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4.学生从小受到不怕困难,自觉磨练意志的教育。

教学重点: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猜一种运动方式。

(一条一条说)①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

②不用借助任何辅助器械。

③运动主要靠腿部力量,适于穿运动鞋。

二、讲授新课1.板书课题。

质疑:谁登四? 登山干什么? 登山途中发生了什么?解疑:齐读全文,自读自找。

2.直插重点段落第二段。

⑴学习2-13自然段①读列宁与巴果茨基的对话,让学生初步了解这是一条“太窄、太危险”的小路和列宁走小路的原因,为下文真正理解这条路的“险”和列宁为什么选择“险”路的原因做铺垫。

导读:不一会儿,他们就来到了小路跟前,巴果茨基说:“你看看,是这样的路。

”②课件演示:(图片)总结出:侧面看山:路宽只能容一只脚。

(太窄) 仰视山:一边是峭壁(高而陡)。

(太危险)俯视山:一边是深渊(深)。

③通过从不同方位观察,让学生体会出文中描述小路“险”的程度。

④情景假设:如果是你,看到这样险的山,还敢从这儿走过吗?(不)因此,巴果茨基用肯定的语气对列宁说:“你不能从这儿过。

”联系第一段分析巴果茨基说这句话的真正原因。

(自析)⑵学习1 4—1 6段自然段。

①列宁是怎样做的? 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在表演时注意体会以下字词含义区别。

贴移碎靠走碎小②课文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第一次走险路写得比较详细。

情景模拟:我们把列宁第一次走险路的情景表演出来,好吗?(可找来两条长凳接起来,靠在墙边当小路,把黑板当墙壁,凳下面为深渊) 学生熟悉钻研“剧本”,想想特别要演好哪些动作,可加上小圆圈提醒自己。

有关爬山教案范文

有关爬山教案范文

有关爬山教案范文标题:徒步爬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爬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2.培养学生的爬山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3.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爬山的概念和分类;2.爬山装备和安全知识;3.爬山的基本技能;4.爬山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以一些图片或视频展示爬山壮丽的景色,激发学生对爬山的兴趣,引导学生探讨爬山的好处和挑战。

第二步:知识讲解(20分钟)1.爬山的分类:分为露天山、森林山和巨峰山;2.爬山装备:包括背包、登山鞋、防寒衣物、食品和水等;3.爬山的安全知识:了解天气预测、野生动物和应急处理等安全问题。

第三步:技能训练(30分钟)1.爬山前的准备:包括体能训练、饮食调整和装备检查等;2.行走技巧:讲解正确的步伐和节奏,解释如何选择最佳路径;3.攀爬技巧:介绍抓握技巧、攀岩姿势和固定绳索的使用方法。

第四步:注意事项(15分钟)1.遵守山上的规定:不乱丢垃圾、不破坏自然环境;2.注意防患于未然:了解常见的山上危险和应对措施;3.团队合作:强调团队的重要性,互相扶持和合理分工。

第五步:实践活动(30分钟)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山上徒步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合理安排行程和难度,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装备和掌握爬山技巧。

四、教学总结(15分钟)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和收获,鼓励他们多次参与户外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1.此教案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充分了解爬山的概念、安全知识和技能;2.教师开展实践活动时,应认真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安全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指导;3.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户外活动。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组织社团、协会等爬山活动的组织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2.引导学生在户外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应急处理能力;3.组织学生参加山地综合训练营、登山挑战等活动,提高他们的爬山技能和身体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山优秀教学设计
登山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和段落,体会小路之险。

2、懂得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要有勇气去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重点、难点:
1、抓住人物细微感觉和动作的词句体会小路之险,进而领悟列宁的优秀品质。

2、理解列宁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明白其中的哲理,并联系实际谈启发。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1课,课文主要写了列宁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坚持走险路上山,还学会了按照选择上山的路——走危险小路上山——还要走危险小路下山的过程给课文分了段。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讲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小路之“险”
1、自读课文,圈划有关重点词句。

请小朋友们看(出示图):这就是列宁走的那条路,你觉得怎样?(路险)
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路险呢?自由读第二段,划句子。

2、交流、评议、体会“险”。

(1)、“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


读句子,哪些词写出了路险?(紧紧、贴着、陡峭、狭窄、碎小、慢慢、移动)
师引读。

真险,你能把这种险读出来吗?自由试,指名读,齐读。

读得真好,但是如果把那种感觉读出来就更好了。

读读下面的文章你就知道了。

你刚才读的时候缺什么?(紧张)为什么?(巴果茨基走过最危险的地段以后,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再读。

还有哪些句子说明路险?
(2)、“他回过头来一看,吓得险些掉进深渊。


(3)、“往回走!”巴果茨基大声喊道。

齐喊。

为什么巴果茨基要喊?列宁是第一次走而巴果茨基已走了好几次,从这里你又想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4)、列宁是不是回去了呢?他又是怎样走得呢?找出有关词句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句子:可是,列宁只站立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

3、小结:列宁终于历尽艰险登上了山顶,看到了美丽的日出景色。

4、体会日出美景,感情朗读。

(1)、看日出美景,配乐朗读。

(2)、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时列宁站在山顶上心情怎样?
(3)、课文是用怎样优美的文字来描写这段美景的?自由读,哪些地方课文写得最美,你印象最深?交流。

朗读。

怎样把列宁当时的那种心情读出来呢?
(4)、引读。

老师读的是什么?(方位词)这段写景的.文字是按方位顺序写的。

(5)、概括段意:三选一
5、小结:课文读到这里列宁已登上了山顶,看到了日出,好象该结束了,可是课文第三段又写了些什么呢?同学们看,这段有什么特色?(对话多)该怎样读?(分角色)请两位同学读。

(三)、学习第三段,体会列宁“炼志”的品质。

1、分角色读后,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列宁回去时还走险路)你有什么问题吗?列宁为什么回去还要走这条危险的小路?你们知道吗?请你们在课文中找找。

2、学生自由读、找。

出示句子: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

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3、读议:读读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害怕它,还要走这条路?
4、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说明列宁时时处处在锻炼自己的意志?读读这些句子。

再齐读列宁的话。

(四)、总结: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时刻刻锻炼自己的意志,在困难面前不低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