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登山》—教学设计

《登山》—教学设计

《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登山的基本知识,包括登山的安全知识、登山装备和登山技巧。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勇敢和冒险精神,提高其身心素质。

教学内容:

1.登山的基本知识

-登山的定义和分类

-登山的安全知识,如掌握天气预报、避雨避雾、防止溜坠等。

2.登山装备

-登山服装:透气、防水、保暖。

-登山鞋:防滑、防撞。

-其他装备:背包、登山杖、头灯等。

3.登山技巧

-找到最佳路线:考虑山势、天气、自身条件等。

-保持适当节奏:合理安排休息和前进的时间。

-注意呼吸和步伐:增强坚持的耐力和体力。

-遇到困难时的解决方法:团队合作,互相帮助。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引发学生对登山的兴趣,可以播放一段登山的视频或者图片,激发学

生的好奇心。

2.知识讲解(20分钟)

通过PPT和图文并茂的方式,给学生详细介绍登山的基本知识、装备

和技巧,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3.小组活动(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小组长,其他成员分别担任不同

的角色,如导航员、装备员、安全员等。每个小组需要完成一个登山计划,包括路线选择、装备准备和安全预防等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小组内部

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协商。

4.展示和评价(15分钟)

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来进行展示,并根据内容和表现进行评价,并给

予鼓励和建议。

5.总结和反思(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并讨论登山中可能遇到的问

题和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

地提高自己。

教学资源:

1.PPT

2.登山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优

质课。教学设计

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登山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山峰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登山的感受和困难。

二、呈现课文,导读。

教师呈现课文《爬天都峰》,并对生词进行解释和朗读示范。同时,引导学生预测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理解课文,分析语言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主题。

第二课时

一、复课文,加深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复课文内容和理解。

二、分析课文,探究思想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以及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

三、搜集名言,总结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搜集战胜困难的名言,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四、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和强调,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1.教师出示天都峰的图片,并介绍它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1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千米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教师请学生分享他们欣赏天都峰的景色和了解天都峰的资料后的感受。

3.教师出示课题,鼓励学生一起朗读课题。

4.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例如谁爬天都峰?爬天都峰时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困难的?

登山游戏设计数学教案

登山游戏设计数学教案

登山游戏设计数学教案

教案标题:登山游戏设计数学教案

一、教案概述:

本教案旨在通过设计一款有趣的登山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和巩固数学概念和技能。通过游戏的参与和互动,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并培养解决问题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和技能,如计数、加减法、分数、比例和比较等;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合作和沟通技巧;

4.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教学准备:

1. 游戏素材:登山地图、人物角色卡片、骰子;

2. 数学工具:计算器、白板或投影仪、彩色笔、计数棒等;

3. 教师准备:教师提前熟悉游戏规则和数学题目,准备相关题目及答案。

四、教学步骤:

引入阶段:

1. 教师介绍登山游戏的目的和规则,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游戏实施阶段:

2.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人物角色,并分发相应的卡片。

3. 游戏开始,学生轮流掷骰子,根据骰子点数前进相应步数。每一

步都对应一个数学题目或任务。

4. 学生根据自己的卡片上的数学技能,完成相应的题目。教师可根

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和阶段,设置不同难度的数学题目。

5. 学生完成题目后,教师进行讲解和订正,并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

讨论解题思路。

总结阶段:

6. 游戏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游戏中涉及的数学概念和技能,并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7. 引导学生思考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五、教学扩展:

1. 学生可自行设计和制作登山游戏,并在小组或班级内交流分享。

2. 学生可将游戏中的数学题目和技能运用到其他实际情境中,提高

雨中登泰山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雨中登泰山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4、雨中登泰山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一、分析作者游览泰山的经过及登山的路线。

二、教学有关字词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三、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登山的路线。

教学重点:

一、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二、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抽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关回答下列问题。

1、词语的古今意义:阳

2、了解词语的活用:西,东。

3、了解特殊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二、讲授新课:

抽学生朗读条二自然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本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本段的.行文思路: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登山的过程——再写所见的美景。)

讲授有关字词:`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今一般用于名词,云层。句意——世人都有称之为“天门山”

至于泰安——“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是今表示另提起一件事的连词,其义是到、到达。句意是:到达泰安。

是月丁未——是,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句意是:这月丁未。

复循西谷——复、再、又之意。再沿着西面的山谷向上走。今常用义为:往复、重复等。崖限当道————限:门槛,名词。当、挡住,动词。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越长城之限——限,界限,名词。越过长城的界限。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余:我,以:在。我在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面不定的余数。那台阶有七千多级)

及既上(及:等到,介词。等到登上山顶。)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及:和,连词。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巅)

小学四年级语文《登山》精选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登山》精选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登山》精选教案

《登山》记叙了列宁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时,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靠近深渊的小路的故事,表现出革命导师列宁勇于战胜困难、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精神。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登山》精选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语文《登山》精选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本课生字。

2 了解本课内容,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自读理解,讨论交流,朗读感受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2 学习列宁自觉锻炼意志,培养良好的品质。

3 以读为主,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联系列宁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弄清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险路。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字幕投影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倒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预习了关于伟大导师列宁的文章《登山》这一课,这个故事发生在1917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前,列宁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当时的反动政府逮捕,就改名换姓来到波兰,继续革命工作。这个登山的故事,就是写他在波兰时和波兰的革命者巴果茨基一起登山看日出的情景。现在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想知道的

问题和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1) 刹(cha四声)的刹闪烁(shuo四声‵)的烁解释( shi‵四声)的释

(2) 区分多音字。

刹薄似得

2 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发言,老师总结几个问题。

(屏幕)1 从哪看出路险?

2 列宁第一次是怎样走小路的?

3 课文的题目是登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在山上看到的美的景色?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优秀3篇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优秀3篇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扣紧写景中的气候特征,按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领略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美好风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随着立足点的变化,变换观察对象移步换景。

2、难点:写景中穿插着抒情。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预习思考题:

1、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了泰山的哪些景物?

2、“雨中”泰山的景物有什么特色?

3、作者“雨中登泰山”体验到的“独得之乐”是什么?

词语补释:

绮丽:鲜艳美丽

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突出。

意兴盎然:兴致洋溢的样子。盎然:形容气氛、兴趣等洋溢的样子。

洄漩:水流回旋。

望穿秋水:形容盼望得非常急切。秋水:比喻眼睛。

淅淅沥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回环曲折:环绕弯曲。

作者简介:

李健吾(1906——1982)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山西运城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留学法国。主要译著有《福楼拜评论》,早年的剧作有《草莽》、《青春》和根据外国名著改编的《乱世英雄》、《山河怨》等。1957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他的散文清新质朴、深隽真挚。

泰山简介:

泰山位于山东省内,是我国五大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一,古称东岳。泰山最高峰玉皇顶(又叫天柱峰)海拔1524米,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许多名胜古迹。在我国众多的山峰中并不算高,但由于它矗立在齐鲁原野之上,在周围海拔只有25米的平原和100——200米的丘陵衬托下,显得特别高峻。泰山雄伟峻拔,巍峨壮观,文物荟萃,和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因此,人们常把泰山当做崇高伟大的象征。

爬天都峰教案优秀5篇

爬天都峰教案优秀5篇

爬天都峰教案优秀5篇

《爬天都峰》教案篇一

片断一:

师:同学们,大家在较短的内容就能把课文读通顺了,在读课文当中,哪些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1:小朋友和老爷爷的对话。

师:这是你的读书感受。

生2:第六自然段爬天峰。

师:你们都是这种感受吗?

生:是。

(通过学生自主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会读而非老师要我读,并改变以往的提问“课文讲了什么内容?”为“哪些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比较宽泛的提问,并且能激发学生的真正主体意识,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那根弦。

片断二:

师:那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生:犹豫?

师:把话说完整。

生:犹豫是什么意思?

师:相信你在读书中能解决。

生:石级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他?

生:就是楼梯的样子一层一层的。

师:还有问题吗?

生:汲取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有价值(师板书:汲取)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那首先我们来看看大家都比较熟的天都峰。

出示:我站在天都峰……

师:老师教给你们一些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把你想像的天都峰用最简洁的线条画出来。看谁画得最快,最好。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产生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每个人提出的问题又转给其他同学思考,讨论,表达,交流,形成一种学习氛围浓厚、对话交流、思想碰撞的课堂气氛。在学生自然生成的问题上,结合课文,让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体会天都峰的陡、险。)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爬天都峰》教案篇二

教学片断:(3、爬天都峰第一课时的一个片断)

师:谁能用这些生字扩词说话。你不用按顺序,想用哪个就说哪个。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范文模板一等奖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范文模板一等奖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范文模板一等奖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整理的《登勃朗峰》教学设计一等奖,欢迎大家分享。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一等奖1

教学目标

1.感知文意,了解作者的游览经历。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法。

3.品味精彩语句,感受景物之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游历,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法。

难点:品味精彩语句,感受景物之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阿尔卑斯山和它的主峰勃朗峰的图片,学生谈观后感受。

勃朗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勃朗峰地势高耸,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颇为壮观。勃朗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登

山运动胜地,是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10.90米,为阿尔卑斯山脉最大的旅游中心。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著名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游历勃朗峰后如何描绘勃朗峰的美景的。

二、整体感知

1.了解文体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

2.了解作者

马克吐温(MarkTwain),美国作家、演说家。“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这个笔名是当时船上的水手常用的一个术语,意思是“水深十二英尺”。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3.检查预习,积累生字词,注意字音字形。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雨中登泰山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雨中登泰山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雨中登泰山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扣紧写景中的气候特征,按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领略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美好风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随着立足点的变化,变换观察对象移步换景。

2、难点:写景中穿插着抒情。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预习思考题:

1、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了泰山的哪些景物?

2、“雨中”泰山的景物有什么特色?

3、作者“雨中登泰山”体验到的“独得之乐”是什么?

词语补释:

绮丽:鲜艳美丽

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突出。

意兴盎然:兴致洋溢的样子。盎然:形容气氛、兴趣等洋溢的样子。

洄漩:水流回旋。

望穿秋水:形容盼望得非常急切。秋水:比喻眼睛。

淅淅沥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回环曲折:环绕弯曲。

作者简介:

李健吾(1906——1982)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山西运城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留学法国。主要译著有《福楼拜评论》,早年的剧作有《草莽》、《青春》和根据外国名著改编的《乱世英雄》、《山河怨》等。1957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他的散文清新质朴、深隽真挚。

泰山简介:

泰山位于山东省内,是我国五大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一,古称东岳。泰山最高峰玉皇顶(又叫天柱峰)海拔1524米,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许多名胜古迹。在我国众多的山峰中并不算高,但由于它矗立在齐鲁原野之上,在周围海拔只有25米的平原和100——200米的丘陵衬托下,显得特别高峻。泰山雄伟峻拔,巍峨壮观,文物荟萃,和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因此,人们常把泰山当做崇高伟大的象征。

小学语文登山的一等奖说课稿

小学语文登山的一等奖说课稿

小学语文登山的一等奖说课稿

《小学语文登山的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小学语文登山的一等奖说课稿

说教材

《登山》是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记述列宁隐居在普罗宁,有一天,为了看日出主动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下山时,为了锻炼意志,他仍旧走那条小路的经过,赞扬了列宁同志自觉锻炼意志的精神。

本文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是:这篇课文记述列宁和巴果茨基一天内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因此在一篇文章中含有两个起因、经过、结果,这点是不同于学生常见的写事文章,需要渗透,为抓课文的主要内容做好铺垫。第二是:课文主要用巴果茨基和列宁的几次对话,将两次登山有机地串成了一条线。第一次登山通过人物的对话,突出了列宁主动选择走险路的过程。第二次登山时则通过人物的对话,不仅突出了与第一次登山的不同之处,而且揭示了中心思想。文路清晰,层层深入,充分反映了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品质。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练习抓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一是根据这篇课文所反映的中心思想来决定的。课文通过记述列宁两次走那条险路的经过,赞扬列宁自找苦吃,自觉锻炼意志的精神。列宁的这一精神从他决定走险路时就充分体现出来了,而决不只是表现在下山时。虽然第一次走险路有为了看日出的原因,但经过钻研教材,深入分析,联系全文来看,列宁选择走这条险路,已经充分体现出这位革命领袖的勇气和魄力,说明了列宁每时每刻、随

语文教案-登山_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登山_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登山

本文是关于语文教案-登山,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登山》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部分。先讲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接着讲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最后讲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交待了他第二走险路的原因。课文的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第一次走险路是为了赶上看日出,写得比较详细。从“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这句话,可以体会到这条路的小和险,这样的小路很难行走,而且非常危险,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列宁为了看日出,果断决定走这条小路。巴果茨基是走过几次这条小路的,他这次走的时候“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走过最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走的时候也是有点提心吊胆的。列宁走险路的表现反映了路很“险”,他“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的时候“头昏目眩”。“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说明他有点害怕。但他只是“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从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列宁临危不惧的品格。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相比有几处不同:1.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2.列宁先走;3.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为什么还要走险路呢?列宁的话解释了原因。列宁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讲小路令人望而生畏,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第二句讲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第三句讲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强调了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列宁下山时还走那条险路,正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一个范例。课文中有一段描写日出时的瑰丽画面,这一方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历经险路,正好赶上日出,饱览美景时的喜悦之情。教法建议 1.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有一个句子,即:“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这个句子画下来,并通过这个句子具体

课文《登山》教学设计

课文《登山》教学设计

课文《登山》教学设计

课文《登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文讲的是列宁和波兰的一位革命者一起登山观日出的事。

为了赶上日出的时间,列宁选择了一条十分危险的小路来登上山顶,回来时也仍坚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表现出了列宁的顽强征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课文的重点是学习列宁两次走危险小路的经过。课文具体描写了巴果茨基和列宁走这条小路时的情景: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吓得险些掉进深渊,他知道列宁感到头晕目眩了。通过这些侧面描写,显示了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通过这些重点句的学习,体会到列宁不怕困难,处处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

登上山顶后,用一段十分优美的文字描写日出时的景观,这不单纯是景色的描写,更是列宁登上山顶后的一种成功的'喜悦。

“该从哪条路往回走?”巴果茨基出于对列宁的关心,建议不必走那条危险的小路,而列宁却坚持打算还走那条小路,文章以列宁的回答做结尾,自然点明了中心,理解这几句话也是全文的难点。

本文的写作思路十分清晰,文字也浅显易懂,文章中人物对话篇幅较多,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情景,培养语感,从中更好的咀嚼到文章的精华所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望而生畏”

2.精读重点语段,从列宁选的路的“险”中去体会并学习他不怕害怕征服自己,处处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重点)

3.通过自己多读并有所感悟,充分发掘出学生内心的感情,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尾所包含的意思。(难点)

4.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教学活动过程

《登山》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登山》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登山》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登山的基本知识,包括登山装备的选择、登山技巧、安全常识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演示和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登山姿势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

1. 登山装备的选择:介绍登山鞋、背包、帐篷、睡袋等基本装备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2. 登山技巧:讲解和演示如何正确使用登山杖、攀爬技巧、滑坡应对等。

3. 安全常识:强调登山安全,如防止高原反应、避免迷路、应对突发天气等。

4. 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的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5. 环保意识: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尊重自然。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登山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登山主题。

2. 讲解:教师讲解登山装备的选择、登山技巧和安全常识。

3. 演示:教师演示正确使用登山装备和技巧的方法。

4. 实践: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能熟练掌握登山装备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2. 学生能正确运用登山技巧,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

3. 学生了解登山安全常识,具备自我保护意识。

4. 学生表现出团队协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五、教学资源:

1. 教学PPT:包含登山装备图片、技巧演示等。

2. 登山装备:实物的登山鞋、背包、登山杖等。

3. 视频资料:登山过程中的实况录像,用于分析和解说。

4. 安全常识宣传资料:包括高原反应、迷路应对、天气变化等内容。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第1篇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A案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

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份_教案教学设计

《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份_教案教学设计

《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份

本文是关于《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份,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

2、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把握。

1、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2、谁能把列宁和登山联系起来说一句话?(能不能把登山的原因补充进去,列宁在登山时有没有遇到什么特别的事?)

3、课文写了列宁几次走小路?

二、初读课文,谈谈收获。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中写列宁两次走小路的段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时间读完)

2、谈收获:你读懂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找三五个学生)

三、精读课文,读悟探究。

1、追问提出“路很险”的学生,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适当地补充介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引导学生读好第10、14段,通过读悟出险,表现出险。

(四人小组交流读,比较读,评价读等)

3、齐读第10、1

4、17段。(适当鼓励学生)

4、列宁第二次又是怎么走的呢?

(1)通过指导读第25段,品“毅然决然”。

(2)男生读第25段。

5、列宁这次登山有什么收获?

(借助课件,范读,指导学生读好第18、28段)

四、回归课题,总结延伸。

欣赏到壮丽的日出,体会到做人的方法,这些是列宁的收获,也是我们的收获,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把它记在心里,带到生活当中去。

案例背景:

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语文运用能力、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更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及探究精神的培养。这一系列要求的提出,仅仅*传统教学中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是难以完成其使命的,而信息技术中网络知识以其广博,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多样性与其独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人与人、人与计算机的互动的灵活性,加之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等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将最能展现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广阔地和美好前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可谓“一拍即合”,势在必成。

《登山》教学设计

《登山》教学设计

《登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登山》既是一篇训练学生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作品,又是一篇激发学生从小不怕困难,锻炼自己意志品质的好范例,使学生不管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都有所受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感受他不让害怕压倒自己,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3.培养学生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4.学生从小受到不怕困难,自觉磨练意志的教育。

教学重点: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猜一种运动方式。(一条一条说)①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

②不用借助任何辅助器械。

③运动主要靠腿部力量,适于穿运动鞋。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

质疑:谁登四? 登山干什么? 登山途中发生了什么?

解疑:齐读全文,自读自找。

2.直插重点段落第二段。

⑴学习2-13自然段

①读列宁与巴果茨基的对话,让学生初步了解这是一条“太窄、太危险”的小路和列宁走小路的原因,为下文真正理解这条路的“险”和列宁为什么选择

“险”路的原因做铺垫。

导读:不一会儿,他们就来到了小路跟前,巴果茨基说:“你看看,是这样的路。”

②课件演示:(图片)

总结出:侧面看山:路宽只能容一只脚。(太窄) 仰视山:一边是峭壁(高而陡)。(太危险)俯视山:一边是深渊(深)。

③通过从不同方位观察,让学生体会出文中描述小路“险”的程度。

④情景假设:如果是你,看到这样险的山,还敢从这儿走过吗?(不)

因此,巴果茨基用肯定的语气对列宁说:“你不能从这儿过。”联系第一段分析巴果茨基说这句话的真正原因。(自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山优秀教学设计

登山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和段落,体会小路之险。

2、懂得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要有勇气去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重点、难点:

1、抓住人物细微感觉和动作的词句体会小路之险,进而领悟列宁的优秀品质。

2、理解列宁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明白其中的哲理,并联系实际谈启发。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1课,课文主要写了列宁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坚持走险路上山,还学会了按照选择上山的路——走危险小路上山——还要走危险小路下山的过程给课文分了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讲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小路之“险”

1、自读课文,圈划有关重点词句。

请小朋友们看(出示图):这就是列宁走的那条路,你觉得怎样?(路险)

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路险呢?自由读第二段,划句子。

2、交流、评议、体会“险”。

(1)、“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

读句子,哪些词写出了路险?(紧紧、贴着、陡峭、狭窄、碎小、慢慢、移动)

师引读。真险,你能把这种险读出来吗?自由试,指名读,齐读。读得真好,但是如果把那种感觉读出来就更好了。读读下面的文章你就知道了。

你刚才读的时候缺什么?(紧张)为什么?(巴果茨基走过最危险的地段以后,轻轻地舒了一口气。)再读。还有哪些句子说明路险?

(2)、“他回过头来一看,吓得险些掉进深渊。”

(3)、“往回走!”巴果茨基大声喊道。齐喊。为什么巴果茨基要喊?列宁是第一次走而巴果茨基已走了好几次,从这里你又想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4)、列宁是不是回去了呢?他又是怎样走得呢?找出有关词句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句子:可是,列宁只站立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

3、小结:列宁终于历尽艰险登上了山顶,看到了美丽的日出景色。

4、体会日出美景,感情朗读。

(1)、看日出美景,配乐朗读。

(2)、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时列宁站在山顶上心情怎样?

(3)、课文是用怎样优美的文字来描写这段美景的?自由读,哪些地方课文写得最美,你印象最深?交流。朗读。怎样把列宁当时的那种心情读出来呢?

(4)、引读。老师读的是什么?(方位词)这段写景的.文字是按方位顺序写的。

(5)、概括段意:三选一

5、小结:课文读到这里列宁已登上了山顶,看到了日出,好象该结束了,可是课文第三段又写了些什么呢?同学们看,这段有什么特色?(对话多)该怎样读?(分角色)请两位同学读。

(三)、学习第三段,体会列宁“炼志”的品质。

1、分角色读后,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列宁回去时还走险路)你有什么问题吗?列宁为什么回去还要走这条危险的小路?你们知道吗?请你们在课文中找找。

2、学生自由读、找。出示句子: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3、读议:读读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害怕它,还要走这条路?

4、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说明列宁时时处处在锻炼自己的意志?读读这些句子。再齐读列宁的话。

(四)、总结: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时刻刻锻炼自己的意志,在困难面前不低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