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练习: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作业 训练3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作业 训练3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

训练3宋明理学1、在儒学进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一时代之学术”的是()A、汉代学者B、唐代学者C、宋代学者D、明清学者2、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出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A、穷理的方法问题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C、理气的关系问题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3、朱熹的父亲朱松曾请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这个传奇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有人说把朱熹比方成“孔夫子”是有确定道理的,这是由于()A、朱熹是训练家,也被奉为“圣人”B、朱熹的为人处世、思想品德类似于孔子C、朱熹继承并进展了儒家学说D、由于朱熹的努力,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4、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B、有理而后有气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5、“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A、知德合一B、格物致知C、致良知D、穷理格物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程颢)生千四百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斯道觉斯民。

——[宋]程颐《明道先生墓表》材料二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材料中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程颢思想的实质体系是什么?(2)据材料二,归纳材料主见的思想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学问,说一说“理学”的历史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3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3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1.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2.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

由此判断,王阳明()A.反对穷理格物B.教人明辨善恶C.主张静心无为D.阐发禅宗学说3.梁启超说:“到了两宋,当然会产出儒佛结婚的新学派,加以那时候的佛家,各派都衰,禅宗独盛。

禅宗是打破佛家许多形式和理论,专用内观工夫,越发与当时新建设之道学相接近,所以道学和禅宗,可以说是宋、元、明思想全部的代表。

”其提及的“儒佛结婚的新学派”、“新建设之道学”是指()A.道家学派B.道教C.理学D.佛教禅宗4.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ǔ)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该材料中的习俗()A.起源于明朝中期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C.受外来文化影响D.受宗法制的影响5.“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与此观点最接近的思想家是()A.朱熹B.陆九渊C.李贽D.顾炎武6.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7.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

其目的是()①巩固封建统治②培养社会责任感③维护社会稳定④禁绝个人欲望A.①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8.《朱子语类》中记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同步练习(含答案)

课时三宋明理学(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某中学组织夏令营时,同学们对一幅“三教合一”的图案产生了浓厚兴趣。

图案中三人共一个鼻子,一人正面,另两人均侧面(如图)。

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三教”应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B.三人一个鼻子说明三教实现了真正的“合一”C.“三教”是在中国影响较大的佛教、道教、儒学D.“三教合一”引起了明清的思想批判答案 C2.右图说的是宋代福建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A.救国治国之术B.“天理”C.“知行合一”D.“经世致用”答案 B3.“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说这段话的应该是()。

A.朱熹B.孟子C.董仲舒D.荀子答案 A4.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下列人物中宣扬“心外无物”的是 ()。

A.荀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解析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即“心外无物”。

答案 D5.右图见于今江西流坑董氏祠堂,围绕此图所发表的议论正确的是()。

①伦理道德是古代家族教育的根本②理学对基层社会有着较强的影响力③反映了理学的虚伪性和欺骗性④理学对民族思想人格的塑造曾起过积极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故④正确;再根据图中的“名家”,可推断①②正确;③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排除③,选B项。

答案 B6.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此人应是()。

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关键信息是“穷理致知”“传二程”,据此可判断应为朱熹。

2019 2020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课时训练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

2019 2020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课时训练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同步课时训练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儒道佛融合的重要时期,三教相互吸纳借鉴,为各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融合的基础是( )A.社会教化功能的一致性B.诸法无常,因缘聚合C.长生不死,与道合一D.经天纬地,成就圣王2、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

这说明( )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C.( ) ,仁也”。

周敦颐“天以阳生万物、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以阴成万物。

生4 A.将世界本原与儒家的“仁”联系起来 B.综合了道家和孟子的“仁政”思想 C.具有早期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 D.用辩证思维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人生气禀,理有善恶5、孟子主张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

二程认为:( ) 两物相对而生也。

”由此可推知二程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A. B.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C.强调纲常伦理以维护社会秩序 D.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毕竟是先有理”,6、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 ) 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从人的本性出发D. 从万物本原出发C. 从天人关系出发B. 从政治需要出发A.7、朱熹指出:“小道小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

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

”朱熹在此( )A.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B.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C.倡导科学实验探索真理D.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8、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

他编著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 )A.助人探究儒家义理B.反驳“致良知”的学说C.促进儒佛道的融合D.压制心学的进一步发展9、“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3课 宋明理学 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3课 宋明理学 含解析

第3课 宋明理学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

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 )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受其影响,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故选C项。

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意不符。

2.西方史学家认为,唐宋时期,“雅俗两类文化中佛教影响甚广,能够抗衡但无法压倒传统的儒家思想”。

这一时期,儒学在与佛教抗衡斗争的过程中( )A.最终彻底战胜了佛教B.最终形成了佛、儒并行的局面C.都被统治者奉为正统D.吸收佛教合理成分而获得新发展佛、道并行的局面,到宋代,经过长期的斗争与融合,儒学吸收了它们的合理成分而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

故选D项。

3.“程门立雪”的典故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A.“为政以德”“节用爱人”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C.“知行合一”“致良知”D.“民贵君轻””“节用爱人”是孔子的思想;“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

二程的主要思想是“天理”,故选B项。

4.强调学习要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所谓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的宋代思想家是( )A.韩愈B.朱熹C.王阳明D.黄宗羲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认识“理”的方法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和朱熹,故B 项正确。

5.“若不明心,虽为学日益,反为道日损”。

持上述观点的思想家应是( )A.程颐B.程颢C.朱熹D.陆九渊“明心”,这属于心学的范畴,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6.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他所谓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所以A项正确。

(完整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对点练习(含答案)

(完整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对点练习(含答案)

第3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三教合一1.背景(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________也广为传播。

2.表现(1)魏晋南北朝:儒学、佛教、道教相互影响。

(2)隋朝:儒学家提出“______________”的主张,又称“____________”。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________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1.形成:北宋时,______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二程”(程颐、程颢)(1)核心:________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2)把天理和____________直接联系起来。

(3)提出“____________”的认识论。

(4)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3.朱熹(1)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即______________,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2)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强调“________________”。

(3)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4.影响(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的《________________》,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至国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1.主张(1)陆九渊:把“______”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宣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2.传播: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一三教合一1.下列关于儒家思想在南北朝时期地位的评述,正确的是( )A.主流思想地位日益巩固B.其地位受到冲击,与道佛两教一起处于三者并立地位C.丧失了在社会中的影响D.完全丧失了儒家思想的本色2.隋唐儒学大师面对儒家思想受到佛、道两教冲击的态度是( )A.放弃儒家思想B.以儒为本,吸收道、佛思想加以完善C.创造一种儒家新思想D.对儒、佛、道三教平等对待知识点二程朱理学3.儒家学派产生后,儒学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学说的养分,在后世得以不断发展、更新。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解析

第3课宋明理学知识点一三教合一1.背景(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①道教也广为传播。

2.表现(1)魏晋南北朝:儒学、佛教、道教相互影响。

(2)隋朝:儒学家提出“②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③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④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知识点二程朱理学1.形成:北宋时,⑤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二程”(程颐、程颢)(1)核心:⑥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2)把天理和⑦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3)提出“⑧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4)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3.朱熹(1)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即⑨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2)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强调“⑩存天理,灭人欲”。

(3)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4.影响(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的《⑪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至国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宋明理学可归纳为“一、一、二、二、三”(1)一个趋势:三教合一。

(2)一个核心:理的存在。

(3)两种途径:“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

(4)两个世界观: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5)三个阶段:开创于北宋“二程”,成熟于北宋朱熹,新发展于宋明陆王心学。

知识点三陆王心学1.主张(1)陆九渊:把“⑫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宣扬“⑬心外无物”“⑭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⑮致良知”和“⑯知行合一”的学说。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Word版含解析

课后训练基础巩固1.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其中的“一”应指()A.理学B.佛教C.道教D.法家教派2.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B.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C.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D.是儒、道、佛、法四家融合的产物3.“二程”是北宋时期理学的代表人物。

下列不属于他们的思想主张的是()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B.“人伦者,天理也”C.通过内心反省“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D.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4.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其中战国的“清新”、宋朝的“理性美”特色很明显。

这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百家争鸣”、民主政治B.“罢黜百家”、理学盛行C.“百家争鸣”、经世致用D.“百家争鸣”、理学盛行5.朱熹的父亲朱松曾请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这个传说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有人说把朱熹比做“孔夫子”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因为()A.朱熹是教育家,也被奉为“圣人”B.朱熹的为人处世、思想品德类似于孔子C.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对儒学的贡献极大D.由于朱熹的努力,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7.下图是朱熹讲学布道的云根书院。

朱熹在此讲学中最可能出现的言论观点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学以致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倡导三纲五常8.下列不符合陆王心学的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B.“发明本心”以求“理”C.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D.“理”要到身体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能力提升9.有人在网上发表了《程朱理学流毒无穷》一文,认为中国悲哀的原因在于出现了朱熹和“二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评论着眼于“二程”和朱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B.此说法有失偏颇和浅薄,没有去辩证地客观评价C.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没有任何进步之处D.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程朱理学思想10.“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高二历史试卷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高二历史试卷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一、单选题1.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2.电视剧《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

”历史上的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3.“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C.王阳明“心”学D.孔孟之道4.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5.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

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始于( )A.春秋战国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6.右图是僧人、道士和儒者在少林寺同台打坐,在别处实为少见,意味深长。

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A.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B.这体现了“三教并立”C.这体现了“三教合归儒”D.这体现了佛教的独尊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能载舟也能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著名和尚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思想主张吻合()A.孔孟之学B.程朱理学C.陆王心学D.格物致知9、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后人称之为濂溪先生,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同步课时训练题:第3课 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同步课时训练题:第3课 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同步课时训练题:第3课宋明理学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19·丹东高二检测)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趋向,儒、佛、道三家互相吸取有关的思想理论,逐渐融合。

“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一观点说的是()A.佛教与道教的调和B.儒学与佛教的调和C.三教的调和D.儒学与道教的调和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圣人”指的是孔子,“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意思是儒家思想虽然仍被视为统治思想,高高在上,但其内容已融入了道教学说,即儒学与道教的调和。

答案D2.(2019·泰安高二检测)“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A.救国治国之术B.“天理”C.“天人感应”D.“民贵君轻”解析“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程颐的主要思想是“天理”。

答案 B3.(2019·安阳高二检测)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解析“格物致知”指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最有可能体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解析材料中慧能的这首诗强调内心对于佛的认识和理解,与陆王心学的主张相似,“心外无佛,即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

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是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

答案D7.(2019·大同高二检测)南宋朱熹与明代王守仁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解析南宋朱熹与明代王守仁都是理学思想家,他们都认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即为天理,都主张加强自身修养,恢复人的善性,只不过恢复善性的途径不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3课 宋明理学-word文档资料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3课   宋明理学-word文档资料

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 儒学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2、李约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李约瑟高度评价朱熹主要是侧重于()A.理学集大成的历史地位 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促成海外朱子学派建立 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3、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这材料表明()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D.明确学生最高学术目标4、一位思想家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他,山中美丽的花树,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却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

在他们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

这位思想家指的是()A. 庄周 B. 老聃C. 朱熹D. 王阳明5、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等主张。

据此可知,王阳明()A. 关注人的主体地位B. 反对“天人合一”C. 主张格物致知D. 否定宇宙的存在6、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归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

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A. 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 B. 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C. 倡导恢复儒家个人主义精神D. 突出了三教合一的特点7、《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挑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段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这材料反映了当时()A. 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B. 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C. 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D. 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8、陈寅恪先生认为“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 Word版含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 Word版含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1.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1、 (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2.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 2、 (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伦理道德规范D、“天人感应”学说3.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3、 ( )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4.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4、 ( )A、知德合一B、格物致知C、内心反省D、穷理格物5.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5、 (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6.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6、 ( ) A、修生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7. 公元1175年,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训练宋明理学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训练宋明理学

第3课同步课时训练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儒道佛融合的重要时期,三教相互吸纳借鉴,为各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融合的基础是( )A.社会教化功能的一致性B.诸法无常,因缘聚合C.长生不死,与道合一D.经天纬地,成就圣王2、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

这说明( )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4、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 )A.将世界本原与儒家的“仁”联系起来B.综合了道家和孟子的“仁政”思想C.具有早期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D.用辩证思维看待中国传统社会5、孟子主张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

二程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

”由此可推知二程( )A.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B.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C.强调纲常伦理以维护社会秩序D.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6、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政治需要出发B.从天人关系出发C.从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7、朱熹指出:“小道小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

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

”朱熹在此( )A.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B.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C.倡导科学实验探索真理D.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8、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

他编著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 )A.助人探究儒家义理B.反驳“致良知”的学说C.促进儒佛道的融合D.压制心学的进一步发展9、“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3课宋明理学随堂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3课宋明理学随堂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第三课一、选择题1.(2019·郑州高二测试)至隋唐两宋,儒释道三教鼎峙的场面达到了一个热潮,三教理念的沟通也空前屡次。

这一情况( B )A .表示统治者倡议三教并行B.推进了“三教合一”形成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已丧失D.形成了“百花怒放”的场面[ 分析 ]“ 至隋唐两宋,儒释道三教鼎峙的场面达到了一个热潮” 不可以说明是因为统治者的推进而形成的,故A项错误;“ 三教理念的沟通也空前屡次” 推进了“ 三教合一” 的形成,故 B 项正确;隋唐期间,儒学正统地位遇到冲击但正统地位一直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隋唐两宋,思想界没有形成“百花怒放”的场面,故 D 项错误。

2.下边是某同学总结的宋朝理学表示图,表格空白处应填写为( D )A .致良心B.存公理,灭人欲C.三纲五常D.格物致知[ 分析 ]读表示图,“反思心里”为陆王心学研究理的方法,因此空白处应为格物致知。

应选 D 项。

3.(2019宿·迁高二期末)“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心也。

”王守仁重申“致良心”的门路是( C )A .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经世致用[ 分析 ]“ 知行合一” (知是指良心,行是指人的实践;不单要认识“知” ,特别应该实践“行” ,只有把“知”和“ 行”一致同来,才能称得上“善” )指的就是“致良心”,这正是王守仁的心学主张,故 C 项正确。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与这一言论的看法最符合的是( C )A .天人感觉B.格物致知C.心外无理D.经世致用[ 分析 ]资猜中诗句出自陶渊明,其表示的是作者心里超然,不受外界尘俗事物的扰乱,重申心境的重要性,故 C 项正确。

5.(2019 ·庆高二期末大)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他以为做学识若是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古代的追根究底。

明九渊( A )A .自己的修与悟B.反儒家思想人的束C.主自由儒家典D.否认了“六”的威地位[ 分析 ]据资料“六皆我注脚” 并合所学可知,九渊心里的作用, A 正确;宋明理学主“理” 在社会的体是“ 三五常” 、等次序,其实不反儒家思想人的束, B ;九渊做学若是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古代的追根究底,而是要反思心里, C ;干意在借用儒家典内容与“ 本心” 相通,并不是否认典地位, D 。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课时训练: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课时训练: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同步课时训练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儒道佛融合的重要时期,三教相互吸纳借鉴,为各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融合的基础是( )A.社会教化功能的一致性B.诸法无常,因缘聚合C.长生不死,与道合一D.经天纬地,成就圣王2、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

这说明( )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4、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 )A.将世界本原与儒家的“仁”联系起来B.综合了道家和孟子的“仁政”思想C.具有早期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D.用辩证思维看待中国传统社会5、孟子主张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

二程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

”由此可推知二程( )A.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B.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C.强调纲常伦理以维护社会秩序D.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6、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政治需要出发B.从天人关系出发C.从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7、朱熹指出:“小道小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

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

”朱熹在此( )A.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B.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C.倡导科学实验探索真理D.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8、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

他编著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 )A.助人探究儒家义理B.反驳“致良知”的学说C.促进儒佛道的融合D.压制心学的进一步发展9、“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

由此判断,王阳明()
A.反对穷理格物B.教人明辨善恶
C.主张静心无为D.阐发禅宗学说
3.梁启超说:“到了两宋,当然会产出儒佛结婚的新学派,加以那时候的佛家,各派都衰,禅宗独盛。

禅宗是打破佛家许多形式和理论,专用内观工夫,越发与当时新建设之道学相接近,所以道学和禅宗,可以说是宋、元、明思想全部的代表。

”其提及的“儒佛结婚的新学派”、“新建设之道学”是指()
A.道家学派B.道教
C.理学D.佛教禅宗
4.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ǔ)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该材料中的习俗()
A.起源于明朝中期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
C.受外来文化影响D.受宗法制的影响
5.“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与此观点最接近的思想家是()A.朱熹B.陆九渊C.李贽D.顾炎武
6.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7.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

其目的是()
①巩固封建统治
②培养社会责任感
③维护社会稳定
④禁绝个人欲望
A.①B.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8.《朱子语类》中记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其要说明的是()
A.良知即天理
B.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
C.格物以求理
D.存天理,灭人欲
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10.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A.风俗画和文人画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D.元曲和徽戏
11.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12.“无农则无食,无工则无用,无商则不给,三者缺一,则人莫能生也”。

中国古代持此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黄宗羲
13.2000年,在丰县梁寨镇出土了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54年的石碑载:“吾祖籍程子院。

程子院者,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学处也。

……”。

当时“明道先生”讲学可能阐述的思想是
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
C.“知行合一”D.“吃饭穿衣皆为人伦物理”
14.元代士人杨维桢认为,元朝是华夏正统,而辽和金不是。

他的理由是,儒家的传承,在朱熹之后一度中断,直到元代大儒许衡才再度延续儒家的“道统”。

因为元朝有许衡这样承前启后的大儒,而辽、金却没有,所以尽管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是正统而辽、金不是。

对杨维桢的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杨维桢把是否传承儒家文化看作政权合法性的标准
B.杨维桢认为“正统”与否取决于文化而不是血统
C.杨维桢的看法接近于近代的民族国家观念
D.杨维桢的看法是儒家“夷夏”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15.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

”在此他强调了()A.信仰儒学的正当性和必然性
B.伦理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
C.认知天理的渐进性和深刻性
D.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16.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A.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B.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17.古人认为:“天高不可及于泰山”,祈愿“天地交泰”。

于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泰山封禅大典。


是宋代以后,泰山神渐渐被碧霞元君所取代,封山告天成了祭神求福。

这一变化说明()A.泰山神已不被帝王所重视
B.泰山封禅大典变成了封建迷信活
C.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D.泰山成了五岳之首
18.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据此可知
A.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B.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
C.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D.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
19.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又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20.“不合时宜,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谓表道自然之理。

但其说与耶苏(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

初时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程朱理学思想传入西方B.进化论思想冲击了中国传统
C.西方宗教思想传入中国D.启蒙思想推动中国教育变革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

……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

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

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思想特征。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宋朝“市民社会”和文化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参考答案
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体系。

(2)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理由:①活字印刷术发明,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③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

(3)市民社会趋势:市民阶层产生,有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市民文化的兴起。

文化发展趋势:文化的通俗化和平民化。

原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