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后悔)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完整资料).doc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3)区域发展阶段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

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2(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章各个小节内容的一般模式是:背景介绍、存在问题、解决问题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的含义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包括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石质荒漠化、红色土壤(红漠化)2、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地理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干旱)、地形、植被、水文、土壤。

人为因素:人口增长、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开矿。

举例:黄土高原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土质疏松且垂直结论发育,易被流水侵蚀;(土壤)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气候)③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植被)④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坡度大(地形)人为因素:①人类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②过渡放牧、过渡樵采、过渡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③开矿。

二、荒漠化的危害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三、荒漠化的防治根据原因来针对性采取措施:坚持“防预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1、控制人口数量2、退耕还林还草3、营造防护林4、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5、合理用水6、整体规划、依法监督7、加强荒漠化的宣传教育补充内容:草格沙障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洞庭湖为例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它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红树林、珊瑚礁等。

一、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湿地的功能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功能: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农副产品、航运、旅游等1、危害:结合湿地的功能来回答。

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一、流域概况田纳西河发源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支流,全场1450米。

2023新编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册学习笔记

2023新编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册学习笔记

2023新编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册学习笔记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影响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结构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 地球的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层、水圈和陆地。

-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很大影响,例如气候、水资源和土壤质量等。

第二章人口与城市本章主要介绍了人口与城市的关系,以及人口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的增长和流动会影响城市规模和结构。

-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其主要原因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城市吸引力的增加。

- 城市化对城市产业、交通和环境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本章主要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实践。

- 科学社会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发展而来的社会理论,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

-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 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

- 地理信息系统是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分析和展示的工具。

-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用于地图制作、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

-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地理学研究和决策支持的重要工具。

第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

-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在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发展的长期稳定。

- 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

-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以上是《2023新编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册学习笔记》的概要内容。

详细的学习笔记请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阅读和整理。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提纲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提纲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特征,(3)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区域与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

3.区域的划分:(1)划分的指标既可采用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

可按自然要素特征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

说出下列区域划分的指标:1.以积温为指标,将某个地域划分为不同的热量带。

是按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2.根据语言、宗教等指标,将世界划分为东亚文化区、中东与北非文化区、欧美文化区等。

是按综合指标、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3.综合地形、气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分成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是按综合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4.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把一个区域划分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是按单一指标、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5.以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为指标,将某个地域划分为不同的干湿区。

是按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2)划分的目的: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均质区:均质区是指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举例:可以按照某一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自然区域,如根据地形划分出的高原区、平原区等,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划分出的湿润区、干旱区等;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人文区域,如方言区、水田农业区等。

2.功能区:功能区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性的区域。

功能区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例如,城市经济区指以城市为中心,并且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旅游区、贸易区等都属于功能区。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精选五篇]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精选五篇]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精选五篇]第一篇: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地理教师邓立辉整理地理必修Ⅲ笔记1.1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 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

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

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分北、中、南三条线路。

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新版].docx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新版].docx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1)指标: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3)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低水平---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恶性循环高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4)区域发展阶段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 1 -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 1 - 第二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 6 - 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 10 - 第一节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 - 10 - 第二节水资源与国家安全........................................................................................ - 14 - 第三节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 19 - 第四节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 23 - 第五节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 27 -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 30 - 第一节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 30 - 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 33 - 第三节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 37 - 第四节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 - 40 -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一、自然资源概述(一)自然资源的概念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的形状:近似椭球体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1.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的定义和功能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1.3 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的阅读技巧地图的分析和应用第二章气候与天气2.1 气候系统气候的定义和分类全球气候系统:热带、温带、寒带2.2 气候的影响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2.3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2.4 极端天气现象飓风、台风寒潮、热浪洪水、干旱第三章陆地与海洋3.1 陆地地形五大陆地地形: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地形的形成:构造运动、侵蚀作用3.2 海洋地理海洋的定义和分类海洋的形成和演变海洋资源的利用3.3 海陆相互作用海陆风和海陆温差海岸线的变化海洋对气候的影响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环境4.1 自然资源概述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4.2 主要自然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4.3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破坏:森林砍伐、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矿产资源枯竭、水资源短缺4.4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循环经济、绿色能源第五章人口与城市化5.1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的特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5.2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城市化的问题:城市扩张、城市贫困5.3 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城市管理:交通、卫生、公共安全5.4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建设生态城市第六章经济地理6.1 农业地理农业的定义和分类农业区位因素:气候、土壤、水源6.2 工业地理工业的定义和分类工业区位因素:原材料、劳动力、市场6.3 服务业地理服务业的定义和分类服务业区位因素:信息、人才、交通6.4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概念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七章人文地理7.1 人文地理概述人文地理的定义和研究内容7.2 人口地理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人口迁移的地理影响7.3 城市地理城市的地理特征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的影响7.4 文化地理文化的定义和分类文化对地理空间的影响。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全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全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目录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2)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2)第二节区域的发展阶段 (3)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4)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7)第二章区域性可持续发展 (9)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 (9)1西北地区概况: A西北地区的范围 (9)B.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10)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1)第三节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12)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4)第五节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16)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7)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8)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8)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4)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课标要求: l 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

4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式、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

类型: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和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1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就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湘教版必修3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案导学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荒漠化的含义①荒漠化的含义(a)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②造成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b)自然因素:⑴基本条件——气候干旱/暴雨;⑵物质基础——地表物质疏松;⑶动力条件——大风吹扬/水流——风力/水蚀作用。

人为原因:⑴人口增长,环境压力过大;⑵过度樵采、放牧、垦殖;⑶水资源利用不当;⑷工程建设导致地表疏松等。

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

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荒漠化进程,加重了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并且人类活动在其发生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③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分布和形成原因(b)分布: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

成因:⑴远离海洋的地理位置;⑵相对封闭的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周围有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⑶干旱的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大;⑷稀疏的植被:以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为主;⑸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西北地区人口的迅速增长,加大了生态环境压力,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草原破坏和沙漠扩大。

2、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危害(b)荒漠化摧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荒漠化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下降;给社会和相关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引发沙尘暴,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3、荒漠化的防治荒漠化的防治对策与可行性措施(c)对策: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措施:全面保护潜在荒漠化地区的现有林草植被,防止产生新的沙化土地;建设必要的防护林带,阻止沙漠对绿洲的侵袭;对正在或已经荒漠化的土地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大力封沙、育林育草、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扩大林草植被,恢复其生产力;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汇总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的科学,它涉及着人类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是高二地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对该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汇总。

一、自然地理1. 陆地与海洋- 大陆漂移理论:介绍阐述了大陆漂移的概念、证据和原因。

-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板块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 地震与火山:讲述了地震和火山的形成原因、活动特征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2. 气候与气象- 气候要素:介绍了温度、湿度、降水、风等气候要素的测量与记录方法。

- 气候类型:对世界各地不同气候类型进行了分类和特征描述。

- 气候变化:论述了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3. 水资源与利用- 水循环:解析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运动和转化过程。

- 水资源类型:介绍了地下水、湖泊、河流等不同类型的水资源。

-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探讨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变化与分布:概述了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的变化趋势。

- 城市化过程:分析了城市化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 新型城镇化:探讨了新型城镇化的方式和发展方向。

2. 农业与农村- 农业与环境:论述了农业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农业的概念。

- 农村发展模式:介绍了传统农村和现代农村发展模式的区别与特点。

- 农业现代化:探讨了农业现代化的意义和路径。

3. 工业与能源- 工业分布:分析了工业分布的形成原因和主要类型。

- 能源资源类型:介绍了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不同类型的能源。

- 能源可持续利用:探讨了能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和方法。

三、地理信息技术1. 地球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简介:对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应用进行了介绍。

- 地图制作与分析:讲述了地图制作的步骤和地理数据分析的方法。

- 地球信息系统的应用: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在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 遥感技术- 遥感基础知识:介绍了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常用遥感设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区域的空间结构
1)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与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如:沿河分布的城市,其空间结构是带状分布;平原地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团块状。
3)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 社会经济活动 人口状况 城市化水平 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
3)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农业(种植、林、牧、渔);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
4)区域产业结构的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为比重;三次产业结构的结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5)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空间)
①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资料1/13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一定的地域空间。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如:气候区、内流区、行政区、地形区。
2、区域的基本特征
1)
2)
3)
4) 具有一定的界线(模糊的和明确的)如:温带和亚热带的界限是模糊的。陕西省和山西省的界限是明确的。 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如:山西作为一个区域其优势是煤炭资源丰富;商业区其功能是进行商业活动。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2】分析交通运输的变化: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线路密度(小、大)、线路分布形式(线状、网络状)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
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补充1】热带沙漠——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河流短缺,植被稀少,沙漠广布,沙丘连绵。
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水源充足,树木高大稠密,成层分布,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
热带草原——一年分为感激和湿季,温带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干季枯黄,一派衰落景象。
高山地区——水热随高度而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4)区域空间结构的类型
5)区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岛状 。
4、区域的产业结构
1)区域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1
②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③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时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①区域发展前期——农业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
②工业发展时期——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
③后工业化发展时期(区域发展后期)——第三产业比重及速度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三-二-一”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