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导学案: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11、报任安书 教师版3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学案
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
人生需要面对的内容很多,本专题重点探讨“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两组矛盾,这是人生的大思考。
有了这样的思考,犹如在试金石上磨砺过,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能挺直,生命才有力量。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分为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
第一板块“生存选择”选了两篇文言文,分别展现了司马迁和屈原的人生选择,鲜明地表达了他们的生死观,既有丰富的语言学习内容,又有巨大的问题探讨空间。
在这一板块中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在具体学习中,要在落实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善于把握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的句子,仔细研究其内在的情理冲突,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博大的内心,进而从不同方面对两人的选择进行探讨。
第二板块“真的猛士”选取的是鲁迅先生的至情之作《记念刘和珍君》,在学习中,我们可以抓住文中作者“说”还是“不说”这个关键,梳理相关的语句,弄清他们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文中充满感情色彩的关键议论句,并且对“真的猛士”和“庸人”的内涵加以探讨,理解鲁迅对生死选择的认识。
第三板块“苦难中的尊严”选取了培根和周国平的文章,两篇文章围绕怎样面对逆境这一话题表达的观点有同有异,文章难度不大,可以尝试课后自学。
报任安书〖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能根据课本样例给课文的4-6段作翻译,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通过研习,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构建自己的精神人格和个性人格。
〖知识链接〗一、关于《史记》《史记》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前后三千余年的历史,凡五十二万余言,一百三十篇。
其中“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2016-2017学年苏教版语文教案:必修五第3专题 报任安书
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报任安书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3、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1、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难点:本文的行文特点.设计思想《报任安书》一文,在我国现行的多种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中,见于语文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情动于衷而形于言”、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建构精神家园”、粤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文言文”扩展阅读,以及苏教版高中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苦难中的尊严"模块。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的难度也比较大。
第一,文章内容涉及作者家世、古代刑法种类、古代王侯将相受辱事例、圣贤们在逆境中发愤著书事例等,学生对这些一般都不太熟悉。
第二,本文在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
许多语句都有深刻的内涵,而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尚浅,短时间内恐难透彻理解.解决这些困难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自行领悟。
此外,本文词句难度较大,教师宜多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报任安书》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的教材情况和学情,分为导入、导读、拓展、反馈等几个主要板块,重在引导学生开展文言文的自主学习.教学资源1.写作背景司马迁(前145—前86?)38岁继父职为太史令。
47岁时因李陵事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为中书谒者令.此文是司马迁54岁时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任安,字少卿,汉武帝时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征和二年(前91年),朝中发生巫蛊案(巫师用邪术加祸于人为“巫蛊"。
汉武帝时,女巫教宫人埋木偶免灾。
帝病,负责护卫京城的佞臣江充谓帝崇在巫蛊,因于宫中掘地搜查。
江充与戾太子刘据有嫌隙,遂诬称在太子宫得木偶甚多。
太子畏惧,起兵捕杀江充,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太子失败自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3专题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第2课时)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研习,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探究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体会文章的感情,学会赏析本文文气雄壮、情词优美的特色。
3.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构建自己的精神人格和个性人格。
【互动课堂】(1)请写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2)请写出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3)请写出文中出现的古今词义的变化情况(4)请写出文中出现的特殊的文言句式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全文共3第1段: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
思考: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第2段: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效仿古人发愤著书。
思考:从这些古人身上作者学到了些什么?你学到了些什么?第3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思考:为什么他能就极刑而无愠色?2.体会性阅读。
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3.文法览胜(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鉴赏)(1)全文情感真切。
(2)措辞婉转,柔中见刚。
(3)文辞流畅优美(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的特点。
比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
)4.个性感悟:学完本文,你对生死有什么样的看法,说说你的生死观?。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报任安书教案2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报任安书》一. 教学内容《报任安书》二. 教学目标1. 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 理解本文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三. 文章简析(一)解题1. 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 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二)全文把握:全文共分6段。
第1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
“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作者“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
第2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可分为二层。
第1层,从“仆之先”至“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再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出自己有什么气节。
第2层,从“人固有一死”至“殆为此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承上(死得有没有价值)启下(辱与不辱的区别)。
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辱。
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再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以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五苏教版导学案: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11、报任安书 教师版3
东台创新学校高中导学案(教师版)2018年月日学科:语文年级:高二课题:《报任安书》第3课时主备人:施雪宏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复习前五段所学内容。
(2) 积累6—8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过程和方法:在理解第6---8段文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司马迁的生死观和荣辱观。
教学重难点:(1)积累第4段和第5段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在理解两段大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自主学习:1、提问前五段重点字词、句子。
2、总结6—8段中重点词语、句式:(1)重点词语: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放失:散失。
失,同“佚”考.之行事:考,考订。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稽,考察。
通.古今之变:通,通晓。
草创未就.:就,完成。
就极刑而无愠色..:愠色,恼怒的脸色。
.偿前辱之责.:责,通债。
虽万被戮:戮,侮辱。
下流..多谤议:下流,古义:处于卑贱地位。
今义:卑鄙龌龊。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口语:古义:说话。
今义:说话时使用的语言。
以通.其狂惑:通,抒发。
无乃..乎:无乃,恐怕……吧?剌谬:完全相反。
..与仆之私心剌谬今虽欲自雕琢..:雕琢,修饰,美化。
曼辞..以自饰:曼辞,美好的言辞。
于俗不信..:不信,不被信任。
(2)、重点句式:虽万被戮:被动句于俗不信:被动句重为乡党所笑:被动句合作探究:一、研读第六段,回答下列问题:1本段作者说明忍辱写书的原委是什么?宗旨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明确:原委:草创未就,会遇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宗旨: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本段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史记》的有关情况?这和上文有何联系?明确:主要说明忍辱写书的原委和宗旨,以及忍辱成就此书后的最大心愿,而这些又“难为俗人言”,只能向任安倾诉,同时也向任安说明自己不能答应他“推贤进士”,实在是想效法先贤,发愤著述,写成《史记》以“偿前辱之责”,回答了朋友的问题,呼应前文。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第三专题1.2【教学设计】《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说明因为《史记》未完,他决心放下个人得失,相比“死节”之士,体现出一种进步的生死观。
行文大量运用典故,用排比的句式一气呵成,对偶、引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穿插其中,气势宏伟。
这篇文章对后世了解司马迁的生活,理解他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2.积累文言词语与句式;3.鉴赏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4.领略司马迁逆境中发愤有为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过程与方法目标】1.明确学习要求;2.合作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讨论各部分的语言特点的作用;3.点拨,针对课文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略司马迁逆境中发愤有为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教学重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难点】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司马迁以及《史记》的相关资料。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必修五)
大部分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但有少数学生未能按时提交。对于这部分学生,我需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困难,并提 供必要的帮助。
考试成绩分析
通过对考试成绩的分析,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方面表现良好,但在应用所学知识方面还有待提高。因 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 情趣,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
的兴趣和热爱。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问 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
文关怀精神。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讲述司马迁的生平故事和《史记》的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报 任安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背景介绍
难点
01 02
难点一
理解古代文化背景:《报任安书》是古代的一篇书信,其中涉及到的古 代文化背景和历史事件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详细 的解释和介绍。
难点二
理解复杂的情感表达: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司马迁的复杂情感,如痛苦、 愤怒、无奈等,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这些情感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03
难点三
文言文语法和词汇:《报任安书》是一篇文言文,其中涉及到的文言文
语法和词汇可能较为复杂,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释。
重点
重点一
理解文章主旨:学生需要理解文 章的主旨,即司马迁在信中表达 的思想和观点,以及他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
重点二
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通过学习 《报任安书》,学生需要掌握一 些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如断
《报任安书》教案( 苏教版必修五)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学案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报任安书》导学案苏教版必修5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缘由等;2、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知识链接】1、解题报:答,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任安,司马迁的朋友,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2、写作背景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学法指导】:如何鉴赏思乡怀人诗。
【学习过程】㈠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读准加点字音。
曩﹙﹚者囹圄﹙﹚﹙﹚倜傥﹙﹚﹙﹚缧绁﹙﹚﹙﹚愠﹙﹚色桎梏﹙﹚﹙﹚剌﹙﹚谬臧﹙﹚获㈡学习第一文段2.诵读第一段。
⑴解释下列词语。
曩:务:意气:勤勤恳恳:望:师:固陋:相:过:3.自由诵读第二段。
⑴注意下列词语意义、用法。
固:比:特以为:倡优所畜:太上不辱先:衣赭衣:重于泰山:权倾五伯:绳墨:声闻邻国:曷足贵乎:流俗之所轻也:⑵下列句子属何种句式。
①与蝼蚁何以异?﹙﹚②或重于泰山。
﹙﹚③受械于陈。
﹙﹚④囚于请室。
﹙﹚8.学生结合注释、重点字词疏通文义。
9. 学生翻译重点文句。
10.找出本段中阐明作者生死观的经典名句,体味作者有关生死的态度。
11.试找出本段中作者极写的十种人生耻辱的语句,体会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
第二课时【学习方法】诵读、点拨、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㈠学习第三文段。
1.基础积累⑴注意下列词语意义、用法。
顾妻子:恨私心有所不尽:而文采不表于后也:⑵下列句子属何种句式。
【原创】江苏省—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导学案3.1报任安书(2)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3、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4、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中国有句俗语,“士可杀,不可辱”。可是司马迁却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你是怎样看待生命以及生命的真正价值的?
备注
四:学后反思
4、问题探讨
1、古人一直崇尚秉笔直书的“良史”精神,主张史书要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唐代刘知几《史通》)。但司马迁却列举大量史实,说明“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这种“愤而著书”的思想是否有违“良史”精神?应该怎样看待司马迁“愤而著书”的思想?
5、活动体验
三:课堂研讨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2)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古义:今义:
(3)恨私心有所不尽。
古义:今义:
(4)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今义:
(5)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古义:今义:
(6)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古义:今义: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2)曩者辱赐书
(3)倡优所畜
(4)声闻邻国
(5)且勇者不必死节
(6)孙子膑脚
(7)魏其,大将也,衣赭衣
3、内容评述
《报任安书》被称为是“天下奇文”,可与屈原的《离骚》“抗衡千古”。内蕴深厚,文气雄壮。人们历来推崇司马迁“文有奇气”。这种奇气,主要是由作者蓄积已久的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强烈的悲愤之情凝聚而成,它们在字里行间表现为忧愁幽思和激愤慷慨。其忧愁幽思,是从作者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和压抑无告的悲惨处境中产生的;其激愤慷慨,源出于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谴责和决心洗刷耻辱的坚强信念。由于这股奇气时时在胸中回旋激荡,一旦触发,就不觉汹涌奔出。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报任安书》最新同步教案27
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报任安书》最新同步教案《报任安书》教案27教学过程及内容一、新课导入一个踟蹰独行的士子,正在人生的旅途跋涉。
不料,飞来横祸,差点葬送了旷世奇才。
屈辱,难言的屈辱将他逼向了生命的死角,然而他不屈,不悔!高昂起男儿的头颅,倔强地甩开了世人嘲讽的白眼,毅然提起笔来,挑起了华夏史传的千秋伟业。
“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你那挥笔疾书的身姿已经定格成一幅永远的风景,令后人高山仰止!皇权可以摧残你的身体,却无法剥夺你的思想;命途多舛反而激发你生命的潜能,残缺的仅仅是身躯,飞翔的却是你不朽的灵魂!二、知识介绍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有“史圣”之誉。
字于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他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史家之绝唱——《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
三、背景链接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
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
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
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之《报任安书》优秀教案设计 苏教版必修5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之《报任安书》优秀教案设计苏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附:李陵事件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年)随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直面人生11报任安书导学案3苏教版必修5 学案
报任安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复习前五段所学内容。
(2) 积累6—8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过程和方法:在理解第6---8段文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司马迁的生死观和荣辱观。
教学重难点:(1)积累第4段和第5段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在理解两段大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自主学习:1、提问前五段重点字词、句子。
2、总结6—8段中重点词语、句式:(1)重点词语: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放失:散失。
失,同“佚”考.之行事:考,考订。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稽,考察。
通.古今之变:通,通晓。
草创未就.:就,完成。
就极刑而无愠色..:愠色,恼怒的脸色。
.偿前辱之责.:责,通债。
虽万被戮:戮,侮辱。
下流..多谤议:下流,古义:处于卑贱地位。
今义:卑鄙龌龊。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口语:古义:说话。
今义:说话时使用的语言。
以通.其狂惑:通,抒发。
无乃..乎:无乃,恐怕……吧?剌谬:完全相反。
今..与仆之私心剌谬虽欲自雕琢..:雕琢,修饰,美化。
曼辞..以自饰:曼辞,美好的言辞。
于俗不信..:不信,不被信任。
(2)、重点句式:虽万被戮:被动句于俗不信:被动句重为乡党所笑:被动句合作探究:一、研读第六段,回答下列问题:1本段作者说明忍辱写书的原委是什么?宗旨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明确:原委:草创未就,会遇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宗旨: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本段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史记》的有关情况?这和上文有何联系?明确:主要说明忍辱写书的原委和宗旨,以及忍辱成就此书后的最大心愿,而这些又“难为俗人言”,只能向任安倾诉,同时也向任安说明自己不能答应他“推贤进士”,实在是想效法先贤,发愤著述,写成《史记》以“偿前辱之责”,回答了朋友的问题,呼应前文。
《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报任安书》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受。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熟悉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4.把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加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力量教学重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难点: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荣华富贵、令人憧憬的宫廷生活到处暗藏杀机,乐极之处恰恰正是生悲之时!人生的喜和悲真是难以捉摸啊!文化大师李敖回答记者关于“汉武帝和司马迁谁更宏大”这个问题时是这样说的,政治问题太小啦,政治只是一时的,可文化是永久的。
汉武帝折腾了一辈子,不行一世,可是他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可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以及他凄惨的人生故事始终流传到今日。
而今日我们学习的正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正经受着人生最大的一场悲剧,但他却用着常人难以超越的一种方式诠释着他的悲剧人生,他的努力开创了史学的先河,给我们这些后世之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或许,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悲剧人生又是无比幸福和让人艳羡的!二、作家、作平简介本文节选自司马迁写给伴侣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
47岁时因为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
次年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
中书令是朝廷中掌管机要的职务,所以司马迁的伴侣任安曾写信给他,叫他乐观向朝廷推举贤才。
后来任安因事被捕下狱,司马迁才写了这封回信。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向任安具体地叙述了自己下狱受刑的经过,抒发了受刑后的苦痛和怨恨,说明他忍辱苟活完全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部宏大著作,回答了他不能推举贤才的缘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全文反复曲折,首尾呼应,夹叙夹议,引古喻今,情真意挚,感慨极深,的确是向知心伴侣倾吐表情。
本文节选了原文的开头一部分及后半部分,重点放在了表明自己为什么隐忍受辱苟且偷生的缘由,这也是我们理解司马迁宏大人格,理解《史记》先进思想的关键之处,本文虽是竹选,但仍白成体系。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直面人生11报任安书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5 学案
报任安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史记》的体例和对后世的影响。
(2) 积累4—5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过程和方法:在理解第4段、第5段文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司马迁的生死观和荣辱观。
教学重难点:(1)积累第4段和第5段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在理解两段大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1、关于《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
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年的历史。
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2列传,共130篇。
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
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于文体“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二、总结文章第四段、第五段的文言知识:1、重点词语:念父母,顾.妻子:顾,顾念。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五苏教版导学案: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11、报任安书 教师版1
东台创新学校高中导学案(教师版)2018年月日学科:语文年级:高二课题:《报任安书》第1课时主备人:施雪宏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 积累1—3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过程和方法:在理解前三段文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司马迁的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积累前三段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在理解前三段大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自主学习: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2、写作背景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导学案(教师版)
2018年月日
学科:语文年级:高二课题:《报任安书》第3课时
主备人: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复习前五段所学内容。
(2) 积累6—8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过程和方法:在理解第6---8段文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
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司马迁的生死观和荣辱观。
教学重难点:(1)积累第4段和第5段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
力。
(2)在理解两段大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自主学习:
1、提问前五段重点字词、句子。
2、总结6—8段中重点词语、句式:
(1)重点词语:
网罗天下放失
..旧闻:放失:散失。
失,同“佚”
考.之行事:考,考订。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稽,考察。
通.古今之变:通,通晓。
草创未就.:就,完成。
就极刑而无愠色
..:愠色,恼怒的脸色。
.
偿前辱之责.:责,通债。
虽万被戮:戮,侮辱。
下流
..多谤议:下流,古义:处于卑贱地位。
今义:卑鄙龌龊。
仆以口语
...遇遭此祸:口语:古义:说话。
今义:说话时使用的语言。
以通.其狂惑:通,抒发。
无乃
..乎:无乃,恐怕……吧?剌谬:完全相反。
..与仆之私心剌谬
今虽欲自雕琢
..:雕琢,修饰,美化。
曼辞
..以自饰:曼辞,美好的言辞。
于俗不信
..:不信,不被信任。
(2)、重点句式:
虽万被戮:被动句
于俗不信:被动句
重为乡党所笑:被动句
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六段,回答下列问题:
1本段作者说明忍辱写书的原委是什么?宗旨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原委:草创未就,会遇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
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宗旨: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本段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史记》的有关情况?这和上文有何联系?
明确:
主要说明忍辱写书的原委和宗旨,以及忍辱成就此书后的最大心愿,而这些又“难为俗人言”,只能向任安倾诉,同时也向任安说明自己不能答应他“推贤进士”,实在是想效法先贤,发愤著述,写成《史记》以“偿前辱之责”,回答了朋友的问题,呼应前文。
3、概括本段内容:
明确:自己忍辱负重,活下来的勇气就是著述《史记》
二、研读第七、八段,完成问题。
1、哪些句子表述了作者受辱之后深不可灭的羞辱感?(找出原文中的句子)
明确:仆以口语------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司马迁为什么要再次向任安表述深不可灭的羞辱感?第七段和第三段有何关系?
明确:寓悲愤于自贬,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希望得到理解。
第七段和第三段相照应。
3、概括本段内容
明确:
七段:再次倾诉遭受酷刑后产生的深不可灭的耻辱感,答复任安的问题。
第八段:书信结尾
三、全文回顾: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1、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草创未就”“惜其不成”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检测清盘:
1、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B、思垂空文以自见
C、放矢旧闻
D、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E、则仆偿前辱之责
F、及罪至罔加
2、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都相同的一项是(B)
A.意气
..勤勤恳恳 B.仆虽怯懦
..,欲苟活
C.且负下未易居,下流
..遇遭此祸
..多谤议 D.仆以口语
3、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D)
A.重为乡党所笑
B.为十表,本纪十二
C.故士有画土为牢
D.不足为外人道也
4、名句默写
亦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
5翻译重点句子
(1)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3)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4)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
墓乎?
(5)姑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