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精版整理 模板
《语用性质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模板
第一节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静态语境 第二节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动态语境 第三节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原型语境 第四节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语境化
第一节元理论:什么是文本解读 第二节目标理论:文本解读什么 第三节方法论之一:如何整体把控文本解读 第四节方法论之二:文本解读三维及两大循环解读技术 第五节方法论之三:通过内在“意脉”把握主题 第六节方法论之四:文本解读的内在机制 第七节方法论之五:“连断断连”的深度解读策略 第八节方法论之六:“明示推理”与“字字落实” 第九节方法论之七:文学性和语言性的辩证统一
学设计原理与 模型
5 第八章课堂教
学的组织与推 进
后记
第九章语文教学评 价
注释
第一节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宏阔言语行为格局 第二节言语行为对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体系性应答 第三节言语行为对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体系性整合
第一节探究语文教学根本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节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第三节语文教学根本目的的层级
第一节感性认识语用性质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理性认识语用性质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矛盾 第三节语用性质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基本矛盾的堂奥 第四节语用性质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基本矛盾的复杂性
第一节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节 “在语用中学习语用”的本体方法论 第三节 “在语用中学习语用”的优秀案例
第一节评价的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 第二节课堂教学评价的语用标准 第三节 “三维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节课堂教学效果的直观把握 第五节课堂教学效果的重点监测与掌控 第六节语文考试命题、评分的学理 第七节语用哲学对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理性建构
读书笔记
这是《语用性质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总结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1、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的基本概念:课程论事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全部行为方式。
4、教学论: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5、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问题。
基本任务: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育实践。
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5)、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6)、语文教育时期(1989--1997)(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第二章:语文教学与教学的发展1、奴隶社会:六艺:礼、仪、乐、射、御、书、数封建社会:基本特点: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四书”、“五经”为主题的儒学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1)、蒙学读物:“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2)“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诗经》、《尚书》、《礼仪》、《易经》、《春秋》。
(3)、文选读本: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其后影响较大的有清代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
语文教学论打印一
1、语文教学论属于什么范畴?其学科性质、基本特点及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属于课程论研究范畴,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理论的学科基本特点: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研究对象:语言教学现象和规律(及其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领域)2、什么是语文教学现象?语文教学现象表现为哪几个方面或层面?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表现三个层面:环境性的、活动性的、关系性的。
3、语文教学论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要教和学、教和学什么、怎样教和学、什么人来教4、语文教学论的学科沿革和名称变易?(1)发端于瑞士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裴斯泰洛齐。
他教育发展史上被称为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赢得了“各科教学法之父”的美誉。
因之,裴斯泰洛齐可以称为语文学科教学法的创始人。
(教师讲习所又附设“练习学校”)(2)中国的师范教育。
从1897年的南洋公学首开“教授法” 课程,讲授“各科教授之次序法则”算起,可视为本学科设科之始。
语文教学法在我国才有109年的历史。
根据周庆元先生的观点,我们把语文教学法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一)学科萌芽期(1897---1921年) :“教授法”和“名科教授法”(二)学科草创期(1922--1949年) :“普通教学法”、“各科教学法”和“小学各科教材研究(三)学科徘徊期(1949--1977年) :中国语文教学法”和“文学教学法” “中国语言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四)学科发展期(1978年至今)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5、什么是语文教学规律,语文教学规律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内容:教学与社会发展,学生发展之间的本质关系,教学活动构成要素之间的本质的联系,教师、学生、语文内容、环境、方法、组织形式、语文教学目的与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本质联系6、语文学科的独立设科和语文名称的变易?单独设科: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王寅学制”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最早得到实施名称变易:1934年,国文——1938年,国语——1952年,语文——1954年,语言——1963年,语文7、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教材及主要教学方法主要内容: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教材:“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教学方法:1、识字教学;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儿童的兴趣2、阅读教学:A、熟读,精思,博览 B、评点发3、写作教学:A、注重基本功训练 B、多读多写多改C、作文从模仿入手 D、先放后手8、近代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内容及主要方法特点:语文教育宗旨的转变;文道关系的变化;语文教授法研究的兴起;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论整理版
语⽂教学论整理版1什么是语⽂课程教学与教学论2研究的对象3研究的⽅法4性质5三⼤家: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的著作及理论第⼆章《新课标》新在哪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第三章1语⽂的得名什么是语⽂(叶圣陶的观点)语⽂课程的性质⽬标体系(⼀个核⼼、三个维度、五个⽅⾯)第四章语⽂教材定义语⽂教材的功能(重点)语⽂新教材的特点(重点)新教材的使⽤(重点)第五章语⽂教材⽅法(常⽤的⽅法)新⽅法(钱梦龙、魏书⽣)⾃主合作探究式(重点)第六章阅读的定义阅读的能⼒中的⽢⽼师的五步三课“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导⼊的定义第七章新课标作⽂教学理念话题作⽂定义作⽂的批改原则作⽂的训练⽅式第⼋章⼝语交际教学的特点综合性学习的内涵、特点⼝语交际训练要注意的⼏个⽅⾯第九章语⽂课程测试与评价没什么重点第⼗章语⽂教师的素养新课标改下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研究者)填空1、语⽂教学论性质、对象、研究⽅法及其性质的把握性质:⼀门综合性的应⽤理论学科。
(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理论性:研究现象,揭⽰规律,上升为理论体系,⽽不仅是具体教学⽅法的经验总结。
(除本学科外,开设语⽂教育⼼理学,班主任案例教学等。
)实践性:⾃觉联系实际如选教例来正式理论;应⽤于实践,开展微格教学训练、录像观摩、试讲、完成练习、写教案等;在实践中观察,去中⼩学进⾏教学实习、调查,听课,说课评课。
综合性:与哲学、教育学、⼼理学、语⽂学等密切联系研究对象(三⼤块):课程论、教学论、教师论课程论:研究为何教学和教学什么,包括语⽂教程的性质、⽬的、内容、教学原则、⽅法、过程等。
教学论:研究怎样教学,包括语⽂读写、⼝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评价、贝壳、⾃学能⼒培养等。
教师论:研究什么⼈教学。
研究⽅法A:观察调查法:观察法可分题⽬分阶段,但随意性⼤,要坚持做记录;调查法要拟定计划和问卷,展开调查,分析资料,写报告。
B:实验实证法:拟定实验⽅案,进⾏实验,分析研究和总结提升。
C:历史⽂献法:查找资料,推陈出新。
中学语文教学论复习要点整理.doc
四个学段:1一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中学语文教学论绪论(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对象:就是屮学语文教育阶段屮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矛盾及其运动。
1.其存在于屮学语文教育的特定阶段。
2.其特定对象是屮学语文的课程与教学。
任务:就是要揭示出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及整个中学语文课程教育的基本规律。
性质: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
内容:基本围绕着中学语文课程与中学语文教学两个最为重要的领域。
价值: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1•丰富了教育科学;2.是中学语文课程及其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3.是中学语文老师教育的必修课程。
研究方法:主耍是教育科学研究法,包插: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
原则:①实事求是(不能脱离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②尊重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运用跨域、联结、综合、比较思维,从与教育科学、心理科学、语文科学等的联系出发);③注意发展第一章: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中学语文课程是中学阶段教育阶段对学生继续实施母语教育的课程。
一、性质1.在我国,语文教育指的是汉语文教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但汉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
所以,语文教育实际上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通常称为“母语教育”。
2.在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中并没有以独立的语文课程为基础的语文教育活动。
3.我国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立始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
张隆华先生所言国语、国文,就是我国结束封建帝制后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名称。
“国语”为小学、屮学语文课程,“国文”为高屮语文课程。
4.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母语课程使用“语文”这一名称,准确的解释应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说法。
(p2)5.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文字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 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6.屮学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就是语言课,是中华民族共同语(也即母语)的教养课。
语文教学论教案7篇
语文教学论教案7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报告大全、演讲致辞、条据书信、心得体会、党团资料、读后感、作文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report encyclopedia, speeches, articles and letters,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fter reading,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语文教学论教案7篇教案在书写的过程中,老师务必要强调文字表述规范,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写教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语文教学论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论精版整理 模板
语文教学论★绪论1、“课程”和“文化”的本意都表现为一种意义的动态形成过程。
2、语文课程是一种文化建构过程:一个使人不断获得自由、走向解放、展示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过程;一个自由、自主、自觉的文化主体的培育过程。
3、语文课程即人的一种“文化化”过程。
4、“课程”也经常在名词意义上使用,如课程计划、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课程文本等。
5、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由课程论与教学论两个部分构成。
课程论重在研究“教什么”的问题,包括课程设计、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教学论则重在研究“怎么教”的问题,包括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艺术等。
★第一章1、语文名称的演变(1)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语文从经学、史学中分立开来,专设一科。
(2)1903年,清政府又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语文类课程,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设“中国文学”(文章之学),并在全国推行。
(3)1906年,梁启超把课程名称改为“国文”。
至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主张中小学语文课程一律改名为“国文”。
(4)1923年,北洋政府颁布中小学课程纲要,中小学分设的“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改称“国语”,高中则仍用旧名“国文”。
(5)1932年以后,小学称“国语”,中学称“国文”。
(6)1949年,叶圣陶将“国语”和“国文”统称为“语文”。
从此,“语文”就成了专用名称。
2、1962年,“语文学习讲座”: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3、从叶圣陶解释“语文”中,我们了解到(了解)(1)“语文”就是语言,是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合称。
(2)“语文”是一个综合体,“语文”是其根本质。
(3)“语文”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科目。
(4)“语文”之“语言”就是“言语”。
综上所述,语文是以言语(语言)为根本质的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在内的一个综合体。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经典
• 3、说教学目标 • 不但要说明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还要进一 步说明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目标。 • 例:《再别康桥》教学目标 • 1、能够对诗中所表达的对康桥丰富、真挚、深 厚的情感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评价。体会诗人对自 由、率真天性的追求。 • 2、能够结合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形式等进 行鉴赏和分析,掌握诗歌鉴赏、审美的一般方法。 • 3、能够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诗歌。
• (2)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包括思想、情感、语言、 思路、结构、写作特点等的理解。 • 例:《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1928年秋重到英 国,再别康桥,归国途中在南中国海上吟诵而成。 诗人将对康桥的浓浓的惜别之情,与康河优美的 自然景物结合起来,化成一个个鲜明、隽永的意 象,既生动传神,又含蕴深刻,给读者留下了丰 富的美感,无限的遐想。本诗还 具有语言清新、 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 点,不愧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学习这首诗歌 应以情感的把握、语言的品味、意境和意象的赏 析为重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丽水学院 方相成
第五章 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第一节 说课 • 一、什么是说课
• 指的是教师以讲述的方式,向听的对象(专家、 领导、同事、评委等),就某一教学内容,述说 自己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分析及教学设计和理论依 据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 法的选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的解说。
• 二、说课的类型 • 1、课前说课 • 教师在研究教材和备课之后进行的说课,是一种 预设性的说课。重在阐述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能 够显示教师理解和驾驭教材,以及进行教学设计 的水平。 • 2、课后说课 • 教师在上课之后向听课人员阐述教学得失的说课 形式,是一种反思性和验证性说课活动。
• • • •
• 例:《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的课文。这一单元主要学习古代的记叙散文。学习这个单 元的主要目的是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欣赏和借鉴叙事 的艺术,体会记叙语言的简洁之美。让学生用提要钩玄的 阅读方法,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述脉络,提高概 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 例:《荷塘月色》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的一 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母题是“慢慢走,欣赏啊”,本课 是“一花一世界”板块的第一篇课文。学习本文主要是学 习经典散文写景状物抒情的方法,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 美清,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品味散文的优美语言。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第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1、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极端混合型的,是集政治,历史,宗教,人伦等于一体的综合教育.2、1949年叶圣陶将”国语”和”国文”统称为”语文”.3、语文的本质:语文是以言语为根本质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在内的一个综合体.(张志刚对语文的理解,一语多文凝结为文化)4、语文的特征:①符号性②工具性(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③人文性(民族性,时代性,发展性,多元性,相对性)(论语中有一句话:质胜文则也,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何为人文?《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精神是一种基于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即一种自由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
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以及承载这些信息和理念的人文学科。
5、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教育的特点:民族性,时代性,复合性。
人文教育的内容: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一是借助语文本体的人文构成对学生进行“文化“的塑造,二是在文化塑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选择与创造能力。
两个方面的因素应该交互作用,和谐统一。
具体表现为:①接受和理解语文本体所承载的各种民族历史文化信息。
②体验和吸收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受。
③开掘汉语汉字本身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
(完整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最新整理)
第六章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一.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1.形象性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1)语言描述的形象化。
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
(2)体态语言的形象化。
教师运用手势、姿势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活动。
(3)电化教学的形象化。
可以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融为一体。
2.情感性情感性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征。
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表现:(1)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
教师要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中,沉入课文,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
(2)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富有情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产生和谐共振,引起情感共鸣。
3.创造性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常教常新,常教常异。
面对教过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课文仍要有新的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保持活力。
4.审美性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美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
审美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修养,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应变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变化着的情景,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
应变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显著标志,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艺术?(一)导入艺术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1)释题入课法。
有些文章透过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围绕课题提示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
比如《将相和》,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十分自然的引出课题,接着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运用释题入课,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和发人深省。
(2)设置悬念法。
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原创版)目录一、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二、语文教学的目标与原则三、语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四、语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正文一、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个人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语文教学的目标与原则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学生应掌握的语文基本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学生应形成的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指学生应形成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实践为基础的教学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语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语文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教学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合作学习、分层教学等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语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语文课程的实施应注重课程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灵活性,确保学生在各个阶段都能得到有效的语文教育。
在课程评价方面,应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变化。
同时,教师应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涉及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教学目标与原则、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等多个方面。
语文教学论
语文课程目标的分类1、语文知识目标该类目标着重陈述学生学完一定的语文课程之后“知道什么”或能够“说什么”,其心理机制是能否吸收一定量的信息并能够按照要求运用一定的表象、命题和命题网络以及图式等建构信息的意义。
2、语文技能目标该类目标是语文目标的主体,着重陈述学生学完一定的语文课程后能够“做什么”即能否顺利地展开听说读写活动。
其心理机制是能否具备一定的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并按照要求进行听说读写。
该类目标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进一步分类:(1)从语文技能的操作执行形式来划分,可以分为:语文智力技能目标和语文动作技能目标,前者陈述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概念和规则进行语言理解的分析和综合活动和语言表达构思活动的能力。
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从语文技能运用时的自动化水平来划分,可分为语文基本技能和语文高级技能目标。
前者的心理实质是一定的语文概念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规则的自动化运用(如语感技能等);后者的心理实质则是根据要求和情景特点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概念和规则的过程(如阅读方法的运用技能和构思策略的运用技能等);(3)从技能运用时信息加工的方式划分,可以分为:阅读与鉴赏技能目标,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写作技能目标。
如“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等。
3、语文认知策略目标该类目标是着重陈述学生学完一定的语文课程后能够“怎样做”或“用什么方法做”。
“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以上是何更生主编的《语文教学论》的原文。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22-23页的内容。
中学语文教学论
11.口语交际:A概念: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规范简明连贯而得体的口头语言,在辅以适当的非语言的形式与别人交流,实现某种交际能力。B口语交际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之间的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C口语交际能力:倾听,表达,应变,交往D交际原则:情境性(原则) 实践性 主体性 双向性 创兴性 多途径训练原则E交际类型独白(类口语交际类型)交往 介绍 议论 表演 F途径 专门的(口语交际训练) 结合阅读教学 结合写作教学 随即 G对教师要求1作用(言语示范 方法诱导 思路点拨 行为导向 )2 素养(文化素养:品德 知识 语言 艺术)角色素质(乐于赏识 善于倾听 敏于调控 勤于挖掘)
、教学民主作风是实现和谐默契的保证。
7.语文教学的方法:广义的教学方法只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手段、技术和途径、程序,包括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教学过程、教学设施、教学技术以及课堂教学结构等。狭义的指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共同活动的具体独立的行为方式。
8.语文课程目标:A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B五个领域:1识字与写字目标2阅读目标3写作目标4综合性学习
5.语文教学建议: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互动性和创造性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这个部分企业正确导向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的创新能力的关系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完整word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论》复习资料绪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与特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特征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使命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体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文本解读的一般方法➢言语层面的感受与品味;➢形象层面的观照与分析;➢意蕴层面的悟解与阐释。
一、什么是语文(三)“语文”的含义•1。
语言说2.语言文字说3。
语言文章说4。
语言文学说5。
语言文化说•(四)“语文教育”中“语文"的含义一、‘语言’和‘文字’,二‘语言文字’和‘文学'.(二)语文课程的定义•语文课程是以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其意义为对象,以培养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是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征的学科课程。
三、语文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四、语文课程的特征:•主体性.言语性。
思维性。
知识性。
•五语文课程的目的1.涵养言语能力2.发展思维结构3.传承优秀文化4.塑造美丽人生一、语文课程目标概念•课程目标:一般来说,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
它受国家为基础教育规定的教育目的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语文课程目标制定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二、语文课程目标的发展及启示从情感行为、言语过程和思维方法三个维度立体地建构•语文素养: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最基本的、较稳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雷实《谈谈语文素养》)3.三维目标的关系•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的关系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可编辑范本】
语文教学论主讲教师:印文霞学习导引专业教育类课程→语文教学法理论:语文教学论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实践:技能训练教材: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评价与考核:学习过程评价50% ,期末闭卷考试50%。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及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一、课程的产生、形成、发展(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5)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6)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第一时期:孕育期(p29—30)(混合型教育)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清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史称“壬寅学制”.(未实行)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史称“癸卯学制”.(正式实行)“癸卯学制”实行分科教学,标志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过渡,我国现代教育由此开始。
第二时期:国文教授法时期(p32—36)1.夏宇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标志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开始从教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国文"(文言文)3.“国语”(白话文)(1920年)第三时期: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p37—39)陶行知提出:教授法改教学法教授—-教师教,传授教学——教师教、学生学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1924(汉语拼音)师范学院:“国文教学法”或“国语教学法”1938第四时期:语文教材教法时期(p15)师范学院: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1939改名“语文" 1949 (p40)【什么叫语文?】【语文是一门学科的名称,它始用于1949年,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语文教学论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题:《语文素养培养与教学策略研究》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明确其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几种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语文素养的内涵及其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策略的运用。
2. 难点:如何将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教学策略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语文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问:大家认为语文素养对学生成长有哪些帮助?(二)新课讲授1. 语文素养的内涵(1)语文素养包括:语言表达、文学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等。
(2)语文素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③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④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 语文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4)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分析语文素养培养与教学策略的结合点。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案例中的教学策略及效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语文素养培养与教学策略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1. 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语文素养培养与教学策略的论文。
2. 教师布置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本教案以培养语文素养为目标,结合多种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3. 帮助学生掌握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1. 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2. 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2. 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教学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语文教学的实践操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教学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语文教学的实践操作。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我认知。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提问、作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提供基本的教学内容和案例。
2. 辅助教材:相关论文、书籍、教学案例等,丰富教学内容和视角。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教学资源和案例,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介绍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2. 第3-4周:讲解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第5-6周:讲解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4. 第7-8周:分析典型教学案例,进行讨论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论★绪论1、“课程”和“文化”的本意都表现为一种意义的动态形成过程。
2、语文课程是一种文化建构过程:一个使人不断获得自由、走向解放、展示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过程;一个自由、自主、自觉的文化主体的培育过程。
3、语文课程即人的一种“文化化”过程。
4、“课程”也经常在名词意义上使用,如课程计划、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课程文本等。
5、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由课程论与教学论两个部分构成。
课程论重在研究“教什么”的问题,包括课程设计、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教学论则重在研究“怎么教”的问题,包括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艺术等。
★第一章1、语文名称的演变(1)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语文从经学、史学中分立开来,专设一科。
(2)1903年,清政府又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语文类课程,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设“中国文学”(文章之学),并在全国推行。
(3)1906年,梁启超把课程名称改为“国文”。
至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主张中小学语文课程一律改名为“国文”。
(4)1923年,北洋政府颁布中小学课程纲要,中小学分设的“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改称“国语”,高中则仍用旧名“国文”。
(5)1932年以后,小学称“国语”,中学称“国文”。
(6)1949年,叶圣陶将“国语”和“国文”统称为“语文”。
从此,“语文”就成了专用名称。
2、1962年,“语文学习讲座”: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3、从叶圣陶解释“语文”中,我们了解到(了解)(1)“语文”就是语言,是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合称。
(2)“语文”是一个综合体,“语文”是其根本质。
(3)“语文”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科目。
(4)“语文”之“语言”就是“言语”。
综上所述,语文是以言语(语言)为根本质的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在内的一个综合体。
4、语文的特征:符号性、工具性、人文性。
5、语文是一门具有多种属性的人文应用课程,其特点一般表现为工具性、人文性、文学性、综合性、社会性等,其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他则为一般特征。
6、“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论基础:(1)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
(2)社会发展研究理论的进步。
(3)关于人的理论研究的发展。
7、“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现实依据(1)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2)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3)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8、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也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个性。
★第二章1、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整个目标结构中的基础元素)过程和方法(是课程目标中最具动态性的元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作为人品人格的一个概括性定义来使用的)2、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实质:(1)过程与结果的统一(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3)接受性与体验性的统一3、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以及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而提出来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具体说来,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主要有一下三个方面:(1)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突出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3)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4、语文课程阶段目标(了解)(1)关于识字与写字(2)关于阅读(3)关于写作(4)关于口语交际(①强调情感态度②重视实践③注重技能要求)(5)关于综合性学习5、高中课程总目标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突出学生本位,强调形成个性。
(2)强调改变学习方式。
(3)重视培养审美能力。
(4)强调语文评价。
★第三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验稿)》提出了四个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还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理念。
★第四章1、语文教材的文化品性:(1)民族化文化品性(2)时代化文化品性(3)生命化文化品性(4)典范化文化品性∕经典化文化品性2、语文教材建设的新理念:人本化、整合化、生活化、活动化3、语文教材建设新模型(了解):(1)综合型教材模型(2)语言鉴赏型教材模型(3)专题型教材模型(4)活动型教材模型★第五章1、语感是指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感悟,语感教学则是指以学生对言语作品积极主动的感悟自得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培植学生的精神人格为终极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
(了解)2、语感教学的原则:(1)强化学生对言语主体作品的体验:①消解权威魅力,为学生体验排除心理障碍。
②寻找“丢失”的自我,唤起学生主动体验的热情。
③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强烈的体验感。
④给予时间和自由,让学生在言语世界中体验(2)讲究教学言语的情感性传达:①与言语作品展开倾情对话。
②善于捕捉言语作品的唤情点。
③讲究教学言语的情感性3、对话教学的“对话”大致包含这样几层基本意思(了解):(1)对话双方是平等的,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双方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愿望、权力和机会,他们之间是马丁•布伯所强调的“我—你”关系,而不是“我—他”的关系,任何一方不得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另一方。
只有在平等的主体之间才能存在真正的对话。
(2)对话是主体间的互动交流,而不是单向的独白。
对话的任何一方都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自敞开真实的自我,把“我”的思想,“我”的感受用是适当的方式传达给对方,使对方理解“我”的思想,达到双方心灵的契合。
主体的素质、潜能不是现成的和早已存在的东西,而是一种在主体间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生发出来的东西,只有在对话,主体的潜能才能被激活,主体才能获得发展。
(3)对话意味着相互理解与融合,意味着意义的生成与创造,真正的对话,总是伴随着创造的火花与睿智的思想。
对话的内容不是固定的,对话双方不可能用固定的模式去套用,对话往往具有随机性,这也为意义的创造和生成提供了条件。
4、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是一种与他人、与文本、与自己对话的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一种对话能力。
5、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听说读写是对话的形态,也是学习对话的方式。
6、对话教学的特征:(1)教学主体性(2)教学交互性(3)多元开放性(4)意义生成性7、对话教学的方式:(1)师生对话:互动交流(2)生生对话:合作探究(3)与文本对话:视界融合(4)与自我对话:反思重构★第六章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1、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①形象性②情感性③创造性④审美性⑤应变性2、语文课堂教学组织艺术(了解)(1)导入艺术:A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①释题入课法②设置悬念法③直观导入法B导入艺术的基本要求:①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②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③从学生的实际出发④导入要短小精悍⑤导入形式要多种多样(2)结课艺术(了解)①结课设计方法:照应法、悬念法、延伸法②结课艺术的基本要求:a、结课要紧扣教学内容、不蔓不枝。
b、结课要简洁明快,干净利索c、结课要与开讲相呼应,脉络贯通d、结课要严格掌握时间,按时下课。
3、课堂提问的类型(了解)①知识水平的提问②理解水平的提问③应用水平的提问④分析水平的提问⑤综合水平的提问⑥评价水平的提问★第七章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1、阅读教学的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2、阅读活动的性质和特点(了解)①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语言符号中提取信息的学习活动过程。
②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过程。
③阅读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活动,它是一系列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3、阅读教学理念,是以对话理论为基础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4、由精读、略读、朗读、默读、背诵等方法构成的阅读法,是阅读教学特有的教学方法。
5、默读:是不出声读。
它是阅读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默读不需要逐字逐句的细看,可以大大加快阅读的速度。
默读技能的标志是:理解、速度、识记和评价。
★第八章语文课程的写作教学1、写作教学的新理念①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②实现“人”“文”的融合③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及创新意识④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2、写作教学的内容①写作素材积累②写作思维训练③想象力培养④写作知识教学3、语文教师应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写作教学(了解)(1)写作素材积累①观察与感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②广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2)写作思维训练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演绎③求异思维④发散思维(3)想象能力培养①丰富表象积累②指导进行相像的方法—联想、辅合式想像、推测式想像4、写作知识教学(了解)①文体知识教学②语言训练★第九章口语交际教学1、口语交际教学的作用(了解)(1)增长见闻,丰富知识。
(2)利于交际,沟通感情。
(3)磨砺思维,发展智力。
(4)促进读写,提高能力。
2、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1)听话能力:注意能力、辨音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2)说话能力:正确的语音能力、丰富的语汇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3)听说礼仪2、口语交际教学理念①淡化知识教学,注重实践锻炼②引导多向互动,凸显交际功能③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④加强指导示范,培养良好习惯★第十章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1、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必要性一是时代的需求,二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三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①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发展问题的能力。
②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③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④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交流能力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了解):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体验性、自主性★第十四章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师1、优秀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要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2、语文教师的素质结构:(1)知识能力:语文专业知识素养、科学文化知识素养、教育科学及心理学知识素养、信息技术知识素养(2)能力素养①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备课能力、说课能力、实施教学能力、评课能力②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选择课题的能力、研究设计的能力、收集与分析资料的能力、开发教学实验的能力、撰写论文与论著的能力③情感素养: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风格3、语文教师的理念更新(1)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2)语文教学过程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①打破“权威”与学生平等交流。
②关心学生需求,提升语文能力。
③拓宽学习渠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期待(1)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