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教案 二、溶解

合集下载

教科书课标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二 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公开课教案设计_36

教科书课标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二 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公开课教案设计_36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一、背景与目标一些固体、液体和气体能溶于水,但是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本课以食盐和小苏打这两种常见的家用物品为例开展实验,效果非常明显:食盐比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一般在20℃时,30毫升水里能溶解11克食盐,30毫升水里能溶解3克小苏打。

不仅如此,教材还特别强调了实验的公平性和做实验的方法。

另外,教材后半部分以汽水为例,让学生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旨在让学生明白除了部分固体和液体,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

(1).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2).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4).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5).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本课核心培养: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对比实验公平性的原则;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对象的合理描述。

二、教学准备教师实验用具:装30毫升水的烧杯1个、搅拌棒1个、不同颜号的勺子2个、汽水1瓶、大号注射器1个。

分组实验用具:装30毫升水的烧杯2个、搅拌棒2个、牙签2根、小勺2个食盐1份(每份50克)、小苏打1份(每份30克);所有上述材料都贴上红绿两种颜色的纸,更明显地区分。

装有汽水的注射器1个。

三、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1、师:大家好,初次见面,我姓高,你们可以叫我高老师。

下午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这样两种白色固体。

(展示)一种是食盐,一种是小苏打——小苏打在生活中也常用到,比如:制作面包等。

2、如果我把食盐加入到水中会怎样?再往里加呢?最多能溶解多少?能无限溶解吗?我们把一定的水里最多能溶解的食盐称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极限思维的思考,理解溶解能力。

教科书课标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二 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公开课教案设计_33

教科书课标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二 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公开课教案设计_33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四课,教材包含两个活动。

活动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在两个装同样多水的玻璃杯中,把食盐和小苏打一份一份地分别加入并搅拌,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

教科书用文字和插图对如何把食盐和小苏打分成等分,如何加入食盐和小苏打,什么时候进行记录作了提示。

实验是用食盐和小苏打溶解量的多少来比较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

活动二: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为了便于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教科书选择了对汽水中的气体进行观察。

要求学生将未开启的汽水瓶进行摇晃,观察汽水中有气泡冒出,并使用注射器装汽水,用橡皮帽封住管口,推拉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汽水中气泡的变化。

学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气体既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

课文中的小资料,与生活相联系,说明水中的动物、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学生分析】在前三课的研究中,学生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知道了水不仅可以溶解食盐、高锰酸钾等固体物质,还可以溶解胶水、洗发液、醋、酒精等液体。

但是,学生对一定量的水中到底可以溶解多少某种物质,是不清晰的。

因此,本课选用了学生较为熟悉的食盐和小苏打进行溶解比较,使学生明白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同时,让学生通过对汽水的研究,进一步认识到水不仅可以溶解固体、液体,还能溶解气体,丰富对溶解概念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 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初次实验体会对比试验相同条件的重要性,再次实验比较实验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

2.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相同条件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小学科学:探究溶解现象的教案

小学科学:探究溶解现象的教案

小学科学:探究溶解现象的教案探究溶解现象的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们了解溶解的概念和种类,观察和实验探究溶解过程以及其中的变化与规律,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在学习中发现身边的神奇事物,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溶解的基本概念及种类,构建科学知识体系;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探究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3.提高学习者对科学知识的习兴趣,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三、教学过程:1.打开课堂:导入溶解现象:老师可以在课堂前准备一些有颜色的饮料、食盐、糖、食用油等物品,并放在课桌上,学生进入课室后可以先观察这些颜色鲜明的物品。

老师可以借助这些物品来引入本课内容:“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溶解现象,你们见到的这些物品都是什么呢?有的是甜的,有的是咸的,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被制成的吗?”2.分组讨论:老师将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一份糖、一份食盐、一份油,让学生们讨论各自的特点,然后在讨论中提出关于它们是什么、有哪些特点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准备。

3.实验探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问题,学生可以结合前面分组讨论的问题来进行实验探究:a.糖和盐可以和水溶解,油可以和水混合吗?为什么?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会发现盐和糖可以溶解在水中,但油不能和水混合。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糖和盐搭配的是水,而油与水不相容。

同时,老师还可分别让学生品尝糖水和盐水,从而体验溶解的变化过程。

b.盐和糖在不同温度下溶解的速度是否相同?老师可以让学生组成三组,每组分别用冷水、温水和热水融解盐和糖。

比较它们溶解的速度,然后提出结论:温度越高,溶解速度越快。

让学生掌握温度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c.盐和糖溶解后的密度是否发生变化?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各自的杯中放入一些水、糖和盐,然后用密度计从水面上进行测量,比较不同杯中溶液的密度。

教科书课标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二 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公开课教案设计_47

教科书课标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二 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公开课教案设计_47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2.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教学难点:了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装50毫升水的烧杯2只、搅拌棒2根、食盐20克(共十份,每份2克)、小苏打20克(共十份,每份2克)、一小袋食盐、一小袋小苏打。

教学过程【导入】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师: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有关科学的哪方面知识?生:溶解。

师:有些物质能够溶解于水中,而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中,谁能说一说哪些物质能溶于水吗?学生举例回答。

举例中,教师要引导,排除错误观念。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例子适时板书:食盐、酒精。

师:这里像食盐、高锰酸钾等都是固体,而酒精、胶水等是液体,可见有些固体和液体是可以溶于水的。

【设计意图:回顾之前所学物质溶于水的知识,为这节课探究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做好铺垫。

】2、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新的物质----小苏打,大家可以通过看大屏幕了解它。

生阅读。

师设疑:小苏打能溶于水吗?学生猜测,学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

师:如何验证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引导学生得出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测是否正确。

师演示:首先我先准备好一定量的水,然后我用药匙取少量的小苏打加入水中,此时小苏打沉到了水底,接着用搅拌棒搅拌,搅拌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出注意事项,教师补充,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及得出实验结论。

师:如果老师再放一些小苏打,这些水能无止境地溶解下去吗?生:不能。

师:通过学习我们得知食盐可以溶于水的,小苏打也可以溶于水中,那么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呢?学生猜测,答案不一。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以食盐和小苏打为例研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章节,内容包括:溶解的定义、溶解现象、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解与扩散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特征,了解影响溶解的因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解与扩散的关系。

教学重点:溶解的定义、溶解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糖、水等)、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包括烧杯、玻璃棒、食盐、糖、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杯糖水,引发学生思考:糖为什么会消失在水中?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溶解。

2. 讲解:讲解溶解的定义、溶解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食盐、糖在不同温度、不同搅拌情况下的溶解情况。

4. 分析: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影响溶解的因素。

5. 例题讲解:讲解溶解与扩散的关系,通过例题加深理解。

6. 随堂练习: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溶解》2. 内容:(1)溶解的定义(2)溶解现象(3)影响溶解的因素(4)溶解与扩散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什么是溶解?请举例说明。

(2)列举影响溶解的三个因素。

(3)简述溶解与扩散的关系。

2. 答案:(1)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均匀分布的现象,如糖溶解在水中。

(2)影响溶解的因素有:温度、搅拌、溶剂的种类等。

(3)溶解与扩散关系密切,溶解是扩散的一种表现形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对溶解现象的理解是否到位?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观察、分析?3. 对影响溶解的因素的理解是否深入?拓展延伸:1. 了解生活中其他溶解现象,如洗涤剂、汽油等。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具体包括教材第二章第三节《溶解的原理》及第四节《溶解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理解溶解的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溶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的能力。

3. 使学生认识到溶解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溶解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溶解的概念、实验操作及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糖、粉笔末等)、多媒体课件。

学具:实验报告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糖溶解在水中),引发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1)讲授溶解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溶解。

(2)讲解溶解的原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溶解的过程。

(3)演示实验:分别将食盐、糖、粉笔末加入水中,观察其溶解情况。

(4)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3. 例题讲解:(1)分析实验结果,解释为什么有些物质能溶解,有些物质不能溶解。

(2)讲解影响溶解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2)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溶解速率。

强调溶解的概念、原理及影响溶解的因素,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规范。

六、板书设计1. 溶解的概念2. 溶解的原理3. 影响溶解的因素4. 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溶解的概念。

(2)解释溶解的原理。

(3)举例说明影响溶解的因素。

2. 答案:(1)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均匀分散,形成稳定溶液的过程。

(2)溶解的原理是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3)影响溶解的因素有:温度、搅拌、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溶解的原理及影响溶解的因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溶解》说课稿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溶解》说课稿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溶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溶解》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探究溶解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探索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作用,以及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和观察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身边的现象充满好奇,愿意进行探索。

但是,对于溶解这一概念的理解,他们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溶解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作用,以及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意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作用,以及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并能够运用科学思维进行探究。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溶解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来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如糖溶解在水中,引发学生对溶解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溶解概念: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溶解的概念,探究溶质和溶剂的作用。

3.探究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4.总结与讨论:学生总结溶解的概念和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交流。

5.练习与应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二 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_104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二 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_104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实验内容:溶解实验实验材料:玻璃棒烧杯勺子溶解物质(食盐、糖、高锰酸钾、小苏打、洗净的沙等)规范操作要点:1.第一步:静观。

把溶解的物质放入水中,静观物质在水中的变化。

(尤其是高锰酸钾,它在水中逐渐分散这过程是一个非常直观的过程。

)2.第二步:搅拌。

这个环节可让学生注意到溶液是否均匀,是否变成肉眼无法看见的物质颗粒。

所以搅拌时要先慢后快,这样便于观察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

3.第三步:静候。

物质的溶解有快慢,溶解到一定水准后,物质看起来一下子溶解不了不要急于下判断,过一会还会继续溶解。

注意点:1.溶解的一个判断条件是在水中是否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这和粉笔末颗粒在水中的漂浮现象是不同的。

2.高锰酸钾的取放要规范。

取时标签向手心,瓶塞倒放上,取时用药勺,不能用手直接拿,没药勺能够用纸槽。

要用小勺拿取。

为了避免起化学反应,在实验中一般选用药勺,尽量避免用金属勺子。

4.玻璃棒的用途:玻璃棒用于搅拌液体、引流或蘸取试液。

实验前后应即时洗净玻璃棒,以防沾污试剂。

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击器壁,防止碰破容器或造成液滴溅出,因为化学实验对溶液的要求很高,轻微的碰触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在没有玻璃棒的情况下能够用筷子代替食盐溶解实验,但如果是搅拌浓盐酸或腐蚀性强的液体不能用筷子代替。

实验内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实验实验材料:玻璃棒烧杯勺子溶解物质(食盐、糖、高锰酸钾、小苏打、洗净的沙等)规范操作要点:1.第一步:静观。

把溶解的物质放入水中,静观物质在水中的变化。

(尤其是高锰酸钾,它在水中逐渐分散这过程是一个非常直观的过程。

)2.第二步:搅拌。

这个环节可让学生注意到溶液是否均匀,是否变成肉眼无法看见的物质颗粒。

所以搅拌时要先慢后快,这样便于观察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

3.第三步:静候。

物质的溶解有快慢,溶解到一定水准后,物质看起来一下子溶解不了不要急于下判断,过一会还会继续溶解。

注意点:1.溶解的一个判断条件是在水中是否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这和粉笔末颗粒在水中的漂浮现象是不同的。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教材第四单元《溶解》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溶解的概念、溶解的特点、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特点。

2. 使学生了解影响溶解的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响溶解的因素及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溶解的概念、特点以及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糖、水等)、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报告单、笔、尺子、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一瓶糖水,引导学生观察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现象,提问:“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2. 教学新课(1)教师讲解溶解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特点。

(2)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溶解的因素,如搅拌、温度等。

(3)教师讲解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盐溶解在水中使汤变得有味道等。

3.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

4.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随堂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点评并讲解正确答案,学生修改错误。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溶解的概念2. 溶解的特点3. 影响溶解的因素4. 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溶解的概念。

(2)影响溶解的因素有哪些?(3)请举例说明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逐渐分散并消失的过程,如糖溶解在水中。

(2)影响溶解的因素有:搅拌、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等。

(3)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食盐溶解在水中使汤变得有味道,洗洁精溶解在水中去除油污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了溶解的概念、特点及影响溶解的因素。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三篇导读:本文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

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

小学科学《溶解》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溶解》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溶解》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溶解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实验器材等。

准备实物或图片资料以便讲解。

2.学生准备:带好课本和笔等研究用品。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利用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一杯装有糖的水,引导他们思考:糖是如何消失的?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研究的动力。

2.知识讲解:通过黑板和实物或图片资料,讲解溶解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介绍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例如温度、搅拌和溶质的种类等。

3.实验演示:进行一次溶解实验,例如将盐加入一杯水中,观察盐的溶解过程。

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引导他们总结实验结果。

4.拓展活动:提出一些与溶解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可以设计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与发现。

5.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溶解的理解。

6.课后作业:布置适当的练题,巩固学生对溶解的掌握程度。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在下节课进行答疑。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导入环节、知识讲解、实验演示、拓展活动、总结归纳和课后作业等教学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全面了解溶解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

在实验演示环节,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验,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拓展活动的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可以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促进知识的牢固掌握。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实验演示时,要确保学生的安全,并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范。

另外,在扩展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合理设置问题,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小学科学2生活中的溶解(教案)

小学科学2生活中的溶解(教案)

小学科学2生活中的溶解(教案)生活中的溶解导语:溶解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许多物质可以在水和其他溶剂中溶解。

溶解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每天喝的咖啡、洗澡时用的肥皂水,都与溶解有关。

今天我们将深入了解溶解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验和活动来增进对溶解的理解。

一、概念解析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溶剂中完全乱布的现象。

在溶解中,物质被分散在溶剂中,并与溶剂分子进行相互作用。

通常使用最多的溶剂是水,我们都知道,水是一种优秀的溶剂。

二、原理探究1. 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溶解速度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温度:提高温度可以加快溶解速度。

因为在较高的温度下,溶剂分子的动能增加,使得固体分子之间的引力减弱,从而加快溶解速度。

- 溶质的粒度:溶质的粒度越细小,溶解速度越快。

因为细小颗粒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可以更容易的与溶剂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 搅拌:搅拌可以加快溶质与溶剂的接触,从而加快溶解速度。

2. 溶解的饱和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当溶质溶解到饱和时,即溶剂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

溶质的溶解度受到温度和溶剂种类的影响。

三、实验活动1.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实验材料:- 盐(溶质)- 糖(溶质)- 水(溶剂)- 三个玻璃杯- 搅拌棒3. 实验步骤:- 准备三个玻璃杯,分别放入适量的盐、糖和水。

- 用搅拌棒搅拌每个杯子的溶液,直到溶解。

- 观察每个溶液的溶解情况,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盐和糖都溶解在水中,但溶解速度和饱和度有所不同。

盐在水中溶解得较快,并且可以溶解更多的盐,而糖的溶解速度稍慢,并且溶解后的溶液无法再容纳更多的糖。

四、应用探究1. 浓度浓度是指溶质在溶液中占据的比例。

通常用质量浓度(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体积之比)或体积浓度(溶质的体积与溶液的体积之比)来表示。

浓度的高低会影响溶解后溶液的性质和用途。

2. 蒸发结晶法蒸发结晶法是一种常用于制备晶体的方法。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二 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_108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二 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_108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教学设计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

这篇课文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用实验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水平,得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第二个活动是理解气体也能在水中少量溶解。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2、一些气体也会溶解于水中。

过程与方法:
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2、实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溶解实验中理解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烧杯、水、汽水、注射器、葡萄干、橡皮塞及相关课件。

分组实验:10小包小苏打总20克、10小包盐总20克、两杯50毫升的水、玻璃棒、记录表。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二 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_96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二 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_96
课题名称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小学
学科年级
四年级
教材版本
科教版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能够用过滤的方法把不溶于水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实行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评价措施:优:上课专心听讲,按质按量完成课堂笔记。
良:上课专心听讲,能够完成课堂笔记。
合格:上课相当一部分时间不注意听讲,笔记质量较差。
不合格:上课无心听讲,不完成课堂笔记。
姓名 个人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
1.食盐是否溶于水?
2.沙子是否溶于水?
3.面粉是否溶于水?
4.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溶于水?
九、教学反思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生活中有没有各式各样的“溶解”相关现象
回答相对应内容
复习引入
提问食盐、沙子是否溶于水
分组讨论,设计并实行实验
完成分组实验
提问面粉是否溶于水
分组讨论,设计并实行实验
完成分组实验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溶于水
学生讨论
拓展延伸
七、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
评价形式:等级(优、良、合格、待合格)
五、教学方法设计
1.讲授法:通过对溶解相关知识的讲授,让学生明白“溶解”的含义。
2.问答法:对学生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如:提问“面粉是否能在水中溶解”来作出假设,并完成实验以获得新知识“面粉不溶于水”。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二溶解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教学设计127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二溶解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教学设计127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课方案一、教课内容: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溶解》中的第三课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二、教材剖析:这个课的内容比较新。

提到溶解,学生老是先想到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

而这个课,学生将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淆物,察看这几种液体可否溶解在水中。

第一个问题是察看胶水和洗发液,它们在水中是飘荡仍是下沉?学生会发现胶水和洗发液一开始是沉入水底,并蜷曲在杯底。

第二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如何扩散的?学生可以清楚的发现胶水和洗发液在水中迟缓扩散的过程,这可以使他们联想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并与之推行比较。

第三个问题是搅拌以后,它们溶解了吗?学生会发现胶水和洗发液可以形成稳固的水溶液。

本课教材的第二个活动是醋、酒精、食用油分别与水的混淆,这两个活动均为其余液体与水的混淆,但活动一为溶解,活动二有溶解和不溶解。

并且同为溶解的,溶解的状态也不一样。

活动一的溶解重申过程的察看,胶水、洗发液黏稠度、比重与水有较大差别,过程易察看:先沉下,再一缕缕扩散,可联想到高锰酸钾并与之比较。

活动二的“往食用油和水的混淆物中加清洗剂”是其余液体与其余液体的混淆,让学生初步理解到:一些液体不溶于水,但可以溶解在其余液体中。

对原教材有所拓展。

这个课采用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特别熟习的几种液体让学生察看、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状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

在充分调换学生大批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指引学生成立科学的溶解观点。

三、教课目的:1、科学观点:一些液体能平均地、稳固地分别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可以。

2、过程与方法:察看和描绘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到仔细、客观地察看、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宽泛性和重要性。

四、教课重、难点:1、教课要点:经过认识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入溶解的观点。

2、教课难点:察看和描绘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五、教课准备1、每组学生的实验器械:水槽、1个玻璃杯、3支试管、试管架、两把勺子、1根搅拌棒、3个瓶子、胶水、洗发液、染红的酒精、醋、食用油、实验记录单;2、教师的实验器械:高锰酸钾、装有清水的玻璃杯、搅拌棒、清洗剂。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二 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_137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二 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_137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中。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实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理解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教师实验用具:装50毫升水的烧杯1只、搅拌棒1个、汽水1瓶、多媒体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用具:装50毫升水的烧杯2只、搅拌棒2个、食盐20克分为8份、小苏打20克分为8份、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请同学们观察桌上的两种物质,你能够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猜猜它们分别是什么物质?老师提醒大家这两种物质在厨房经常用到。

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学生说食盐和小苏打在生活中的用途。

二、新课探究1、食盐和小苏打是厨房中常见的两种物质,而且都能溶解在水中。

那你预测下谁的溶解水平强?2、学生汇报,今天我们就要研究这个问题不同物质在水中是溶解水平不同,想一想溶解水平是什么意思?(溶解水平是指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数量)3、光有预测吗行?我们得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

做这个对比实验需要什么器材?4、小组讨论做这个对比实验,怎样做才公平?哪些条件要相同?强调如何做这个对比实验公平,相同温度的水、两杯水要一样多,每份食盐和小苏打要一样多,要同时实行搅拌。

5、看书了解实验的要点和步骤,再小结实验步骤。

6、教师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教师示范。

7、分工合作,开始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实验。

(学生实验完后即时填写实验报告单)8、实验汇报交流。

9﹑师:在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10、小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三、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1、拿一瓶雪碧观察静止时的状态(瓶内没有气泡),再用力摇动时瓶内发生的现象(瓶内有气泡产生),老师手没摇晃前,说明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二 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_163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二 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_163

4.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科学概念: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实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理解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瓶、开瓶器1个、注射器1个。

实验名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一些固体、液体和气体能溶解在水中,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有什么不同?二、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知道里面是什么吗?2.提问:给你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水平强?怎么验证我们的猜测?(做实验。

)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怎样实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教科书第29页1——3段课文,小组中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4.完善实验方案:(1)把20克食盐和小苏打平均分成8小份。

在两个烧杯中各盛大约50毫升的水。

(2)取一小份食盐加入盛水的烧杯中,用筷子充分搅拌。

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食盐,继续搅拌。

食盐再溶解后,再加入第三份食盐------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记录食盐溶解的份数。

(3)按照同样的方法,将小苏打溶解在烧杯的水里,当小苏打不能溶解时,记录加入小苏打的份数。

5.实验中要注意什么?相同条件有哪些?不同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只能改变一个条件?6.学生分组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实验情况,即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协助。

6.表达与交流:怎么做的实验,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带着小组的实验记录单到投影仪前展示,其他小组能够补充。

7.形成结论:谁的溶解水平强?食盐与小苏打溶解水平的比较记录表三、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教科2001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二 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_5

教科2001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二 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_5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一.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二)科学技能目标: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实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三)科学态度目标:在溶解实验中理解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二)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三.教学用具分组实验: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搅拌棒2个、2克装小苏打10包、2克装食盐10包、注射器1个。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生:食盐、高锰酸钾、洗发水、酒精......(预设)板书:固体液体(气体?)师: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小苏打,谁理解他,来介绍一下。

生:...... ppt补充,由同学来介绍。

师:“他”能溶解在水中吗?生:能/不能(预设)教师做演示实验,发现小苏打在水中慢慢减少,最后消失。

师:小苏打溶解了吗?如我继续加小苏打呢?追问如果我无限的加小苏打呢?小结:一定的水中能溶解的小苏打的量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就能够说水中溶解的小苏打越多,溶解水平越强,溶解的越少,溶解水平越弱。

师:水能够溶解小苏打,也能溶解食盐,你们认为两种物质的溶解水平一样吗?这节课我们就以小苏打和食盐为例,研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板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多少)(二)研究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水平1、猜测小苏打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水平谁比较强2、引导实验设计师:我们应该怎样做实验呢?生:......师补充:怎样实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生:水要一样多,每次加入的食盐和小苏打的量一样多......师引导:待前一份食盐(小苏打)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份。

最后一份不溶解的食盐(小苏打)不计入统计3.学生小组实验组内分为两小组,三人做食盐的溶解实验,三人做小苏打的溶解实验4.数据整理与分析溶解水平的比较:食盐比小苏打的溶解水平强。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二 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_139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二 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_139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教学设计一、背景与目标一些固体、液体和气体能溶于水,但是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是不同的。

本课以食盐和小苏打这两种常见的家用物品为例展开实验,效果非常明显:食盐比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强,一般在20℃时,30毫升水里能溶解11克食盐,30毫升水里能溶解3克小苏打。

不但如此,教材还特别强调了实验的公平性和做实验的方法。

另外,教材后半部分以汽水为例,让学生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旨在让学生明白除了部分固体和液体,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

(1).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2).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实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理解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4).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5).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本课核心培养:在溶解实验中理解到对比实验公平性的原则;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对象的合理描述。

二、教学准备教师实验用具:装30毫升水的烧杯1个、搅拌棒1个、不同颜号的勺子2个、汽水1瓶、大号注射器1个。

分组实验用具:装30毫升水的烧杯2个、搅拌棒2个、牙签2根、小勺2个食盐1份(每份50克)、小苏打1份(每份30克);所有上述材料都贴上红绿两种颜色的纸,更明显地区分。

装有汽水的注射器1个。

三、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1、师:大家好,初次见面,我姓高,你们能够叫我高老师。

下午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这样两种白色固体。

(展示)一种是食盐,一种是小苏打——小苏打在生活中也常用到,比如:制作面包等。

2、如果我把食盐加入到水中会怎样?再往里加呢?最多能溶解多少?能无限溶解吗?我们把一定的水里最多能溶解的食盐称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极限思维的思考,理解溶解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溶解单元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溶解单元从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

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可能会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

整个单元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4课,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为溶剂,观察一些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变化,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第二部分为第5~6课,围绕学生可能提出的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开展自主研究活动。

第三部分为第7课,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

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二、学情分析: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少量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

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三、单元教学总要求:科学概念: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3.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4.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5.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6.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4.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5.经历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过程。

6.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7.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验证实验过程。

8.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认识到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等科学工具进行实验和测量的必要性。

3.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掌握几种辨别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运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五、课时安排:课题课时周次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 6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1 7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1 7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 8溶解的快与慢 1 8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1 9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1 9单元小结 1 10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一、食盐在水中溶解了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

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

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第2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

教师出示高锰酸钾。

(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5.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变成的微粒大小在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是溶解还是没溶解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第3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观察和描述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烧杯、酒精、食用油、醋、筷子、装水试管、试管架。

教学过程:一、胶水和洗发液能溶解在水中吗1.教师引入:我们知道有些固体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

那么液体是否也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谈谈你们的经验。

2.教师提问:“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胶水和洗发液在水中的现象。

3.组织分组实验:取一小勺胶水或洗发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烧杯中。

(实验前一定要明确观察目的。

)4.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

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轻轻搅拌后有什么现象?搅拌后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吗?5.交流: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相比,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注重描述)6.整理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在笔记本上。

二、醋、酒精和食用油能溶解在水中吗1.组织观察:醋、酒精、食用油三种物质。

2.预测:醋、酒精、食用油三种液体在水中会怎么样?3.组织实验:在三个试管中各盛约15毫升的水,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

充分振荡后静置观察。

(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观察要做记录。

)4.组织交流: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5.组织讨论:醋和酒精的溶解与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与醋和酒精的溶解相比,食用油在水中有什么特点?食用油能溶解在水中吗?6.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涤剂会怎样?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如果时间充足可在课堂上完成此实验。

)7.整理记录:我们如何来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容易溶解的现象?三、拓展: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第4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二、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