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23死海不死教案2鲁教版五四制剖析

合集下载

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篇

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篇

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2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并能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通过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描述的死海不死的自然现象及其成因。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作者对死海不死现象的解释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死海不死现象背后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教师准备:准备课文录音和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活动。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标记不懂的词汇和句子。

准备与小组讨论相关的问题和观点。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死海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死海不死现象的可能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朗读课文: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词汇学习:教师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学生记录并记忆。

内容理解: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死海不死现象的成因,每组提出自己的解释。

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评价和补充。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作者对死海不死现象的解释,讨论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拓展延伸:讨论死海不死现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这一自然现象。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点。

反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完成课文的复述练习,要求使用本课学到的词汇和句型。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死海不死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收集有关死海的其他资料,准备下一课的分享和讨论。

死海不死现象描述成因分析生态影响人类态度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2篇(二)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鲁教版语文(五四学制)七年级语文(上)《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鲁教版语文(五四学制)七年级语文(上)《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根据本文特点,启发学生借助课文题目,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以整体感知能力。

〈死海不死〉这个题目,很引起学生的举:海怎么有“死”“活”之分呢?既然是“死海”,怎么又说是“不死”呢?同时,这个题目既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

因此,抓题目导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有效的。

2、通过默读、复述等形式,指导学生认认真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3、教学方法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讨论式。

这篇课文内容不是很深,所以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4、不安排预习,一课时完成。

不安排预习,主要是考虑到课文的特点,这样做,便于学生借助文章题目进行有效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是事理说明文。

2、了解本文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

3、了解本文引用神话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和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写作此文;理解篇章结构、说明的重点,阅读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死海的奥秘,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加强环保意识,陶冶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说明文中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教学难点: 1、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2、关于新颖、巧妙的标题的理解【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大家喜欢游泳吗?(喜欢的同学是因为你总能浮在水面,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不喜欢的同学那是因为你一下去就沉到河里去了,你说,那哪敢游泳啊。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个游泳的神奇地方,人在水里它能和陆地上一样,可以蹲着站着,可以盘腿而坐,也可以迈开八字步状如鸭行,更有趣的是在水中还能跑步,玩累了,把两手一张在水面上仰天一躺,象一叶扁舟顺利漂荡,宛如睡在凉席上,实在舒服。

你们想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科学小品——死海不死。

二、知识链接1、复习提问①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它可分为哪两种?(事物说明文或事理说明文)②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弄清说明的对象,最重要的是抓住说明对象的什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③说明文中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这都属于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④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几种?(九种)2、有关资料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3课《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3课《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一、教学前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咸水湖知识的科学小品文,文章紧紧抓住死海的特征,从“死”与“不死”人手,写了死海中没有鱼虾草木存活的“死”,和人不会被死海淹死的“不死”,然后层层分析,指出这是由于咸度高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接着指出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具体说明了死海的形成过程,最后说明了死海的过去荒凉(死),现在充满生机(不死),将来将会干涸(死),全文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揭示了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

文中“死”字的不同含义:“死海”,鱼虾草木不能存活,“死海不死”,人在海水中被淹死,“死海真的要死了”,干涸。

标题“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

本文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这种写法耐人寻味。

1、新颖巧妙的标题标题“死海不死”,新颖、巧妙,引人入胜。

“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字含义不同,“死”与“不死”互相矛盾,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死海的特征。

全文围绕“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死”(人不会被淹死,开发利用、出现生气),最后又说到死海的“死”(死海终将干涸),重点说“不死”,与标题呼应。

2、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如:第一二两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四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第三段第五段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3、准确地语言为了科学的说明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很高”,文章列举了四个数据。

前三个数据从大到小依次分别列举了三种主要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之多,后一个数据指出各种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确数,说明统计的精确、具体,具有科学的权威性。

测量死海的面积和平均深度,用确数;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约数,这是根据对死海的认识程度和死海的实际变化而确定的,数字用语也都是准确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死海不死》学案2(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死海不死》学案2(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死海不死》学案2(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死海不死》学案2(鲁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本篇说明文中的层次;2、技能目标:概括文章内容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死海不死”的含义教学重点了解本篇说明文中的层次;教学难点体会“死海不死”的含义;学情分析预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习内容,时间预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联系实际,点拨升华,集体备课个人备课导入新课,实验:用一个透明容器(大口)盛水,放入鸡蛋,鸡蛋下沉;再取出鸡蛋,在容器的水中加入大量食盐(按23%—25%计算),再将鸡蛋放入,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请同学们讲述一下这个实验的过程,并用两句话概括一下鸡蛋浮沉的原因,要求语言力求简练、准确,描述层次清楚,顺序得当。

――原因:由于水的密度小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下沉;又由于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浮在水中。

一、温故知新(1)说明文最重要的是什么?――抓事物特征。

(2)说明文中的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属于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从语言上怎样分类?――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文。

、阅读互动1、读第1自然段,它交代了什么?“死海”一词中的“死”是什么意思?――死海的地理位置,死海得名的原因。

“死海”一词中的“死”指鱼虾草木不能存活。

2、依照第1自然段的思路,同学们自己说说学第2自然段的所得。

――交代死海的另一特征:不死。

3、读第3-4自然段,做以下练习。

第3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引用传说,说明死海浮力之大,既形象,又神奇。

第4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顺序是什么?说明方法有哪些?――主要内容是说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采用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和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4、读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死海不死》学案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死海不死》学案鲁教版

死海不死预习练习:1、细读课文,然后同桌讨论以下填空题。

(1)()是不会游泳的人,()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2)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有400米。

(3)上帝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让他们既没有淡水喝,也没有淡水种庄稼。

2、参考课下注释,为文章的生字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并用自己的话概概括全文内容。

一、初读课文,自主先学:欣赏有关死海的几幅图片并导入。

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内陆湖,它的名字叫“死海”。

它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怪怪的名字?这个名字的由来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学习《死海不死》,让作者带你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学生通读全文,大致了解文意。

二、品读课文,展示交流:1.高声朗读下列词语并特别注意加横线的字:游弋()安然无恙()干涸()勃然大怒()不逊()执迷不悟()2、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游弋、安然无恙、干涸、勃然大怒、不逊、执迷不悟3、学生再读文章,复述故事,老师点评。

思考:(一)判断下列句子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简单说说其作用和好处。

1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2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

3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明确:1举例子。

举出实例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或事理,让人信服。

2列数据。

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3诠释。

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或特点作适当的解释,揭示其部分含义。

”(二)文中的两处传说,可不可能删掉,为什么?明确:引用有关资料来作说明的依据或充实说明的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

如第三段,引用“屡淹不死”的传说,描述死海“不死”的表面特征,带有神奇色彩。

第五段,引用死海形成的神话,说明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猜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三、活读课文,拓展延伸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作者抓住了它的那些显著特征?明确:死海的成因“咸度高”、“蒸发量大”、不久会消失2、请根据课文主要内容给本文换个题目,并比较它与原题目的优劣(答案不唯一)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鸟中诸葛》、《神奇的细胞》等题目与之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结合课文内容给《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分别添加修饰成份,使所说明对象的特征一目了然。

鲁教五四版语文七年级第23课 死海不死 教案

鲁教五四版语文七年级第23课 死海不死 教案

《死海不死》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重点:质疑、分析,理解文章教学难点:通过质疑,懂得“死”与“不死”的辨证关系。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扑朔迷离、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有的谜底至今未曾解开:如安哥拉有条长达六公里的“香河”,香味飘传百里开外。

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有的奥秘已经揭开,像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死海”。

(加黑字板书,下同)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想,看看这“海”为什么冠之以“死”字,既是“死“海,标题又为什么称为“不死”的呢?导入课文也可以实验开始,一杯白水,一杯浓盐水,分别放入鸡蛋进行比较。

二、范读课文。

三、指导预习《死海不死》预习题(印发或出示小黑板)(一)借助工具书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 游弋2 安然无恙3 氯化钠4 告诫5 干涸6 执迷不悟(二)运用下列词语各造一个句子。

1 安然无恙2 告诫3 大惊失色4 猜测(三)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概括大意。

(四)数字,一般分为确数和约数两种。

认真阅读课文,划出表确数和约数的语句,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四、检查预习情况1 字、词练习。

参考答案:(1)yì,(兵船)巡逻。

文中指游来游去。

(2)yàng,无恙,没有灾祸、疾病之类优愁的事。

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

(3)nà,食盐的化学名称。

(4)jiè警告、规劝的意思。

(5)hé,水干,枯竭。

(6)wù,执,固执;迷,迷惑,对事物分辨不清。

形容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2 造句练习(略)五、讨论作者思路。

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

怎样划分,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成。

本文共8小节,有几种划分层次的方法,请同学们各抒已见。

学生小声讨论,准备板书。

指名两位学生上黑板板书段落大意。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修改、补充、完善。

鲁版2016-2017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

鲁版2016-2017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死海不死》这篇地理知识小品,介绍死海的特征、成因、现状与未来。

既有科学知识的介绍,又有奇特现象的描写,也有神奇传说的记叙。

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传说等说明方法。

【学情分析】一直以来,说明文的教学工作很难做,课堂上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非常普遍。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尝试用“自学—讨论—练习“的教学模式,相信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了解死海的有关知识。

有“地球的肚脐”之称的死海是地球上最咸的湖泊,它的形成是自然的结果,死海海水每年以0.5米的速度在下降,如果不采取措施,有朝一日将从地球上消失。

b、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作诠释、引用说明。

c、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设置问题,采用曲问、倒问、探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概括,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b.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激发环保意识。

2、地位作用:《死海不死》是八年级下期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通过学习,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知识点,以便学以致用。

【重点、难点】本文重点是死海的特征、说明方法及作用。

难点是死海的成因、传说的作用及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法选择】1、指导预习法: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完成,(1)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2)默读课文及自读提示至少两遍,发现疑难、(3)上网查询《死海不死》的资料、(4)思考课后练习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介绍死海的特征2、实验配合法:用实验导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用另一个实验,加深学生对死海“不死”特征的理解,解决难点。

3、诱思启发法: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善于发现问题,富创新精神,但容易固执己见,错误较多,教师就应通过设难、解难的手段,采用学生讨论式教学方式,多启发他们思考、分析、概括,在解决课文问题的同时,分析、概括能力也得到提高。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死海不死》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科学小品文。

文章围绕“死”与“不死”对死海的特征和形成过程进行说明,并在文中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使文章在拥有知识性、科学性的基础上,兼具生动性与趣味性。

学习本课,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科学小品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开始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一知半解,掌握还不够熟练,对本文科学小品文的文体认识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在教授本课时,应适当淡化文体等概念性知识的强硬灌注,而要从分析文本内容入手,品析文章富于生动性和趣味性的语言及内容,引领学生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学习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教学目标:1.明确本文主要说明内容,了解死海的有关知识。

2.体会并能说出本文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的妙处。

(重点:列数字、引用说明方法的妙用)。

3.品味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列数字、引用说明方法的妙用。

2.品味生动的语言。

教学思路:大致上分为三个教学板块。

整体感知——说明的内容;合作探究——说明的方法及妙处;细细品味——生动的语言。

预习要求:1. 读标题,标序号,读课文。

2. 朗读课文。

3. 了解课文说明内容、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方法的使用。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生活在海边的你们都会在大海里游泳吧?(播放图片)大家想不想像图片中的人们那样即使不会游泳,也可以在水中或站或蹲,或坐或跑,或仰天一躺,似一叶扁舟般漂荡,或自由游弋,像鱼翔浅水般逍遥?这些现象出现在哪里呢?死海。

(死海地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小品文《死海不死》,去领略死海的神秘。

(板书课题)•1.明确本文说明内容,了解死海有关知识。

•2.学习体会本文说明方法的妙用。

•3.品味学习本文生动的语言。

(三)学习活动:整体感知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进行三个学习活动,在活动之前,先来做个课前小热身:你在预习的过程中都积累了哪些字词?1.学生说积累的字词(2个学生),教师随机予以点评强调。

死海不死教案 (2).doc

死海不死教案 (2).doc

死海不死【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死海特征及文中用到的说明法及作用,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明确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培养学生分析文章思路及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梳理文章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探究鸡蛋沉浮实验(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复习说明文知识点三、理清文章思路请同学们速度课文,思考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围绕说明对象介绍了哪些内容?明确:文章说明对象是死海;围绕死海介绍了:1—4段介绍死海的特点;5—6段介绍死海成因;7—8段介绍死海的变化。

追问:1、分别概括1—4节主要内容。

2、第6节死海成因有几个?(指导学生归纳概括的方法)四、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单上的问题:(1)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2)体会加点词的作用?(3)思考一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明确:(1)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2)主要是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2.就《四海不死》一课尝试命一道梳理文章思路的题目,并给出参考答案。

明确:学生讨论思考。

举例:(1)本文围绕死海一次介绍了、和。

(2)对本文层次划分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3)分别概括文章1—4节的内容:①②③④(4)阅读文章完成下列表格五、拓展及作业1、阅读《民间剪纸》命一道命一道梳理文章思路的题目,并给出参考答案。

2、完成《民间剪纸》的练习【板书】死海不死死海得名的原因1-4段介绍死海的特征死海的奇特现象传说故事死海浮力大的原因传说故事5-6段介绍死海的成因地理位置、化学成分、物理变化过去:寸草不生7-8段介绍死海的变化现在:旅游开发将来:可能干涸。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1、解释词语:(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

〔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

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 B不顾性命、坚决 C不活动、不灵活 D不通的 E 指“干涸” F古板 G没有生物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③……真是“死海不死。

(G、A)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

(A)二、审题,导入新课《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

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

“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

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种矿物质,长期储存沉积,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绍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文章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从水中与岸边不存在生命活动推测它“得名的原因”;继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举例和援引传说,把死海浮力之大说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综合“死海”与“死海不死”的特征,作为科学的说明,从而揭示了死海区别于其他海的最显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适于生物的生存;因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23 死海不死教案2 鲁教版五四制(2021年最新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23 死海不死教案2 鲁教版五四制(2021年最新整理)

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23 死海不死教案2 鲁教版五四制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23 死海不死教案2 鲁教版五四制)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23 死海不死教案2 鲁教版五四制的全部内容。

《死海不死》。

死海不死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死海不死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死海不死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死海不死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死海不死》教案教学目的一、了解本文是一篇介绍知识的说明文,必须对所介绍的内容有正确的依据。

二、学习本文说明方法:举事例;列数据。

三、学习本文巧妙地运用题目的方法。

教学设想一、安排一教时。

二、通过预习划分课文为三大部分,查注词语的音、义,了解有的词语在说明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揭示课题,了解题目的运用,教读课文讲述:本文是一篇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

题目新颖,海,怎么有“死”“活”之分?既然是死海,怎么又是“不死”的呢?对这些疑问,课文的第一部分作了说明。

提问:课文的第一、二部分怎样划分?明确:第一部分l--4段,第二部分5—6段。

指名朗读第一部分,要求思考这一部分的内容及对题目的分析。

朗读后,提问:“死海”的“死”指什么?回答,明确:第一段中介绍了死海的位置及得名的原因。

说明这个“死”指鱼虾草木的死。

用“竟没有”“甚至”说明这“谁能想到”的奇异现象。

提问:“不死”指什么?回答,明确:指人即使不会游泳,也总是浮在水上,“不”会海“死”。

这种奇异现象,课文怎样形容?回答,明确:“令人惊叹”。

提问:为什么人不会淹死呢?课文引用什么材料来说明这一点?回答,明确:引用了古罗马的传说,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却安然无恙,说明死海浮力很大,既形象,又神奇。

提问:对这一特异现象,课文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回答,明确:(狄杜)“大惊失色”。

讲述:这三段描述死海不死,说明的是表面特征,。

而浮力很大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呢?课文第四段用一个设问句领起,揭示浮力大的原因是“海水咸度很高”。

接下来引用统计数据作科学说明。

提问:列举各种矿物质的绝对含量,数字怎样排列?回答,明确:第四段中的三个数据从大到小依次排列。

提问;这段末两行的“这样”代什么?回答,明确:代上面的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与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这四个数据的作用,而自然得出“无怪乎”人“沉不下去”的结论。

2021年鲁教初中语文七上《23死海不死》教案 (2)

2021年鲁教初中语文七上《23死海不死》教案 (2)

23 死海不死课文学习设想《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

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

“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

学习本文要围绕“死海不死”展开学习。

前置预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死海的相关知识。

2. 能正确认读、运用生字词。

3. 理解题目“死海不死”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重难点1、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课堂流程学习内容学法指导一目标认定2分钟大家喜欢游泳吗?(喜欢的同学是因为你总能浮在水面,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不喜欢的同学那是因为你一下去就沉到河里去了,你说,那哪敢游泳啊。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个游泳的神奇地方,人在水里它能和陆地上一样,可以蹲着站着,可以盘腿而坐,也可以迈开八字步状如鸭行,更有趣的是在水中还能跑步,玩累了,把两手一张在水面上仰天一躺,象一叶扁舟顺利漂荡,宛如睡在凉席上,实在舒服。

你们想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科学小品——死海不死。

情境导入,直接进入文本。

二自主学生读课文,自主预习:一、1、给文本编写自然段序号,本文有多少自然段?答:学生自己预习18分钟陌生字:学生可进行适当的小组合作:二、再次读文章,思考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其本质特征是什么?2、死海为什么淹不死人?3、对于死海的形成,课文引用了先知鲁特的神话故事。

看了课文,你能科学的说明死海的成因吗?三、试着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四、课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小组交流,大胆发表见解分类做好记录三展示交流点拨升华20分钟展示交流:一、1、学生交流自己遇到的陌生的字词2、学生展示死海的相关资料二、再次读文章,思考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2、死海为什么淹不死人?3、对于死海的形成,课文引用了先知鲁特的神话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
(4)说明“死海不死”句子是(海水的咸度很高,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
(5)“死海真的要死了”中的第二个“死”的含义是(干涸)
(6)解释词语:游弋(在水里游来游去)
谕告(吩咐,劝告)
(7)第三和第五自然段引用故事的异同?
异:内容不同
同:增加神秘色彩和浪漫情趣,引起阅读兴趣
1、初读课文,思考斜体词在文中的含义
(1)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动植物不能生存)
(2)真是“死海不死”。(淹死人)
(3)数百年后,死海真的要死了。(干涸)
2、查注词语的音义
沉淀()干涸()转瞬()不逊()告诫()家眷()
安然无恙(好)(病)
执迷不悟(坚持)
谕告(告诉,吩咐)
二、学生自主学习
课后
反思
教学成败得失及改进设想:
细读全文思考文章的结构?
(一)(1----4)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二)(5----6)说明死海的成因。
(三)(7----8)介绍死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合作探究:
1、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3、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四、巩固练习
1、第四自然段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8)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日本科学家注意到,在地震发生前几周,卫星就能测到震区地理位置的移动。如:1989年7月11日伊东地震前一年,他们就发现伊东地区的位置向南移动,到震前2-3天,位移达到最大值,向南偏移13.6厘米。上段文字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执迷不悟 (错误)
3、第六自然段围绕中心句写了三内容:
位置低、含盐多、蒸发大
4、引用故事增添了文章的神秘色彩和浪漫情趣,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5、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由现象到本质)
6、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确数和约数都是说明准确性的体现。
7、抢答:
(1)本文说明的对象(死海不死)
(2)死海的外部特征(无水草、鱼虾,淹不死人)
(举例子列数字)
8、死:没有鱼虾、水草
不死:人不会淹死
9、死海不死的科学依据:海水咸度高,浮力大,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
10、说一说:
面对死海这一独特丰富的自然资源,人类怎样使其为我所用?死海现在面临什么严峻的考验?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吗?
死: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五、布置作业
1、大家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死海不死?
《死海不死》
课题
《死海不死》
备课人




知识目标
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能力目标
学习抓特征说明的方法;
情感目标
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识,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学习巧妙地运用题目的方法
主要教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媒体
ppt
教 学 过 程
一、检查预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