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含解析)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习目标]1.掌握我国近代以来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兴起、发展的主要史实。
2.分析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等各传媒业的主要特点。
3.探究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等各传媒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主要影响。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①1.电影(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3)在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4)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事业(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3)影响①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
②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互联网的兴起┄┄┄┄┄┄┄┄③1.诞生: 20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诞生。
2.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
(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影响(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①[思考] 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待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刊?提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但它也是近代西方文明和近代文化的载体,传播了西方文化,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给中国的新闻事业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2015-2019高考历史五年真题分类必修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一、选择题2017、2018、2019年题组(备注:无)2016年题组1.(2016·海南单科·24)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
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络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考点】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解析】“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强调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没有建立宣传网络的意思,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初,公布《办法》并没有对其他媒体的要求,没有结构调整的意图,故B项错误;通报国际国内形势不必要规定只有新华社才能报道,与规定的意图不符,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初,当务之急是巩固统一,安定人心,避免其他混淆视听,而统一的新闻制度可以规避这些问题,故D项正确。
【答案】D2015年题组(备注:无)2014年题组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考点】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影发展【解析】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不能解释上海国产电影比例较高的现象,故A项错误;上海是开埠通商最早的地方之一,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题干的意思是在上海,国产电影放映的比例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再结合题干“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的信息,这说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故C项正确;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无法解释外国电影比例低于北京和天津,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867人教PPT课件
1.在晚清时期,假如你是一名维新派,你 会选择什么武器来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 治斗争 A.报纸 B.电影 C.组织工人运动 D.发动民众起义 2.民国初年,生活在上海的某君能够享受到 ①打电话与女友约会 ②坐小汽车逛街 ③穿 着中山装看电影④喝着咖啡读《新华日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 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宙间 之事理无穷,科学领土内之膏腴待辟者, 正自广阔。青年勉乎!
--节选自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1卷1号《敬告青年》
报 刊 业
19世纪中期前后 《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A、受西方报 刊产业发展 (外国人创办) 《申报》 和文化扩张 19世纪70年代 的影响 《昭文新报》 (国人自办) B、近代资本 戊戌变法时期 《时务报》 主义经济的 发展 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 C、中国近代 资产阶级、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青年》 无产阶级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推动D、鸦片 时期 《中央日报》等 战争后,社 《人民日报》《红旗》 会形式急剧 新中国成立初期 《光明日报》《文汇报》 变化,人们 对社会信息 改革开放后 欣欣向荣的景象 的需求
巴州二中高二历史
田壮元
2016年8月里约 奥运会中国女 排夺冠
2016年9月 杭州G20峰 会 如果要了解这两则重大新闻,人们 可能会选择哪些方式?
一、简述近现代报刊 业的发展历程并分析 其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一、简述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1、发展历程:时期及代表
19世纪中期前后 (外国人创办)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5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课型】高一新授课【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材分析】一堂成功的课需要有一条贯以始终的线索,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魂”。
其实这个“魂”并不难找,教材的编写者往往就会给予一些提示。
譬如人教版教材在单元导入部分,设置了学习建议一栏,提出本单元的核心问题,可以作为对课程线索的参考。
具体来说本单元的学习建议有二,其中第一点提示:“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找出导致这种变迁的因素。
”我们注意到,“大众传媒的变迁”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二的第16 课,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第3 课,其他两课分别是第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和第15 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单元中各课标题均使用了“变迁”一词,说明其正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们认为本课的主旨不仅在于罗列报刊、影视、互联网各自的发展历程,更在于让学生体会一百多年来,由大众传媒之进步所引发的社会生活方式转变。
学习建议的第二点则提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世界形势的变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学习本单元的内容,还要注意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
”就本课来说,从报刊的照搬模仿,到互联网与世界发达国家基本同步发展,其背后是中国对世界的不断追赶、靠拢、甚至超越的过程。
也就是说,我们在内容设计中,需要在兼及世界传媒演进背景的基础上,建立将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置于现代化进程之一隅的视野。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近现代报刊发展的两个阶段(洋人办报阶段与国人办报阶段),知道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报刊;知道影视在我国普及的大概过程;简单叙述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2、理解报刊业、影视业及互联网的发展给当时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3、分析影视业繁荣的原因,评价互联网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归纳大众传媒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形成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业达标课件
答案 (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 化。原因:政治方面,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经济方面,中 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文化方面, 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以及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 推动。
(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 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解析
4.20 世纪 40 年代,《大公报》不听国民党的“戡乱剿匪”“训令”, 报上仍直书“中共”“共军”,坚持不让“匪”字上版面。这表明《大公报》 ()
A.坚持独立办报的原则 B.具有支持革命的倾向 C.不关心现实政治斗争 D.力促国共之间的合作
答案 A
答案
解析 从材料中《大公报》不听国民党的“戡乱剿匪”“训令”,可以 看出其不受政治影响、坚持独立办报的原则,故 A 项正确。材料并未表现出 它支持革命、力促国共合作的倾向,排除 B、D 两项;它既然报道时政,表 明它是关心现实政治的,排除 C 项。
(3)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印刷出版、 大众传播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
答案
解析 第(1)问,第一、二小问,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回答;第三小问, 结合 19 世纪 70 年代的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考虑。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报刊的宣传内容总结;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 “报刊约 120 种”“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在北京……上海……湖 南……”“推动……促进……”等信息总结。第(3)问,需要注意限制词“自 办”“当时”;要求根据上述材料,而不是回答报刊对社会的所有角度的影 响。
A.人们相对更喜欢美术片 B.电影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C.“百花奖”促进杂志销售 D.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 答案 D
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
史料二
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
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举其著者 ,如长沙之 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 句 号 将 史 料 分 为 烟会等,犹不可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如 三层, 逐层分析即 时务学堂创办了《时务报》)。于是维新运动,顿成活跃之观,可。 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教材整理 3
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 世纪 60 年代末。 2.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 ____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 (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 ________”。 (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 ________效果,具 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教材整理 1 阶段
报刊业走向繁荣 时期 表现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比较著名的有 《中国丛报》 和《万国公报 ________》等
出现
19 世纪中期前后
19 世纪 70 年代 出现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戊戌变法前后 辛亥革命时期 发展
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 革命派创办报刊,同______ 维新派展开论战
探究点二 史 料 史料一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解 读
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 简直就像企图 抓住“追赶飞行的子弹”“不 断地变化”等关键词。
用弓箭追赶飞行的子弹一样。 哪怕在你每一次用 指尖敲击键盘的同时, 互联网就已经不断地变化 了。 ——英国学者尼尔· 巴雷特
4.影响 (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________,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 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一、选择题1.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
为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 A.电影 B.电话C.报纸D.铁路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大众化”“最先出现”。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媒介是报纸。
答案:C2.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其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B.娱乐大众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由于各地语言不通给商业活动的开展带来不便,所以创办此报是为了传播信息为工商各界服务。
答案:D3.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
”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 )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解析:由“身历其境,亲眼得见”可以排除C、D两项,从1909年的时间判断,可以排除A项,故选B项。
答案:B4.右图是2005年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而发行的纪念邮票。
该邮票纪念的影片是( )A.《渔光曲》B.《定军山》C.《风云儿女》D.《杨门女将》解析: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答案:B5.我国的下列影片中,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是( )解析:《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
答案:D6.1896年8月10日《申报》刊登广告:徐园初三夜仍设文虎(灯谜)候教,西洋影戏,客串戏法。
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洋影戏”已遍布中国各地B.中国人的娱乐活动更加丰富C.“西洋影戏”伴随着优美的旋律D.中国大众娱乐发生彻底改变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辨识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3)
阶段
时间
代表刊物
影
响
19世纪 中前期
形 1872年 成
《中国丛报》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万国公报》
《申报》
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 最大的中文报刊
1873年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新文化运动
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 《昭文新报》 办的报纸
《时务报》 《民报》 《新青年》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 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 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 蒙作用
探究活动
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做的划定: “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 将是宽带网络时代。” 列举互联网应用的事例:
戊戌变法时
期,梁启超
宣传维新思
想的阵地 作用:成为推进变法、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 与政治活动联系非常密切。
作用: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 《新青年》,由陈独秀 1915 年 9 月在 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 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 统地称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 运动的主要阵地。
繁 改革开放后 荣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广播 (1)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 (上海) (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 线电台正式开播 (3)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4)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筹 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电影发展历程
时期或时间 1905年 1931年 1935年 代表 《定军山》 《渔光曲》 影响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1)
vs
反方观点:所传递的信息,会形成一种舆论环境,不良 的社会舆论不利于人们思想品格的发展。(弊大于利)
你知道吗?
中国 网
民规模
将近7亿
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88亿
25
1亿条
这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26
每天发送微博
每天电子邮件总量
1440亿
封邮件
27
人们每天发送的文字信息
远远大于
这个星球的 星球总人数
28
“手机时代”
截至2012年底,我国手机上网用户达4.2亿
29
互联网步入
每天有
3000多本新
书出版
30
可以装在一个电子书(e-Book)里阅读
Kindle XD 可装下3200本书
31
人类的学习和阅读迈进“无纸化时代”
32
互联网
成为消费者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中国网民消费行为调查报告》
无声 黑白
单一性
有声
彩色
多样化
话题三:改革开放后影视业普及的原因
提示:经济水平、生活水平、影视技术、国家政策、 影视的优点、精神生活的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你接触使用最多的大众传媒是什
么?(问卷统计)
网络媒介——掌控无限未来
互联网篇
互联网+
话题四:互联网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优越性体现
在哪些方面?
近代电影事业的发展
第一部自制电 影《定军山》
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获得国际 荣誉的影片
新中国成立后
《地道战》
《地雷战》 《洪湖赤卫队》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A.报刊B.电报C.电影D.电视,B项不属于媒介。
就A、C、D三项来看,出现最早的是报刊。
2.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其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B.娱乐大众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贸易往来频繁,但各地言语不通给经商带来不便,所以创办此报,是为了传播信息,为工商各界服务。
3.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 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 000份,一年后达到13 000份,最多时销达17 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量极大,是为宣传维新变法、开启民智创办的政论性报刊,不是通俗性报刊,A项错误,C项正确。
1873年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的先例,排除B项。
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报纸市场需求量极大”,故排除D项。
4.1914年4月,北京政府公布《报纸条例》,要求包括各报刊“每发行日送报警署存查”,而且不得登载“淆乱政体者”“妨碍治安者”等共8条之多,对违反者轻则罚款,重则收监。
这说明当时政府( )A.极力维护民主共和B.倡导言论自由C.注重安定社会秩序D.加强舆论监督年,袁世凯控制着北京政府,他实行专制统治、加强对舆论的控制就是为其专制服务,也是其专制的重要表现。
故选D项。
5.焦绪华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特征探微》中指出:“没有都市中心,大众媒介不可能产生;同样,没有大众媒介,都市中心的发展恐怕也不会成功。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近代报刊与都市中心是同步发展的B.大众媒介推动了近代都市中心的形成C.近代都市中心依赖大众媒介而生存D.大众媒介是近代都市中心发展的根源,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883人教PPT课件
——《申报》(1872年)
报刊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内因:• 语言通俗易懂
• 取材世俗,运笔浅显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 展
• 难点:如何认识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当代报刊
导入新课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 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 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
思考: 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请大家阅读课本内容,整理出我国报刊业。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资产阶级革命派 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 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该报的创 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 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1872年4月,一份中文报纸 《申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 国商人美查。《申报》创刊之初, 每两天出版一次,从第五期起改为 日报,星期日休刊。1907年,上海 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买下 申报馆全部产业,从此《申报》的 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1912年史 量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并对申 报原班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业 务大有进展,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 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据上海市邮政 局1931年的报告,当年《申报》发 售量为十五万份。1945年抗战胜利 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放 前夕,该报终刊。
从19世纪70年代 起,中国人开始自 己创办近代报刊。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记一记大众传媒的变迁知识结构填一填大众传媒的变迁答题术语1.清朝晚期,近代报刊业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党报党刊是主要舆论工具,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我国电影事业自1905年起步后发展较快,新中国电影事业逐步走向辉煌。
1958年我国电视事业诞生,近年来电视逐步普及。
3.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辨一辨1.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1)受到西方报刊产业发展和文化扩X的影响。
(2)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为报刊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3)近代政治运动及某某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2.怎样全面认识互联网的作用?(1)积极:①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
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②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
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③思维方式的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2)消极:不良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使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也有不少网民沉迷于虚拟世界中,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交往。
3.如何辨析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的异同?(1)异:现代媒介具有信息的互动性、广泛性和及时性的特点。
通过现代媒介,可以及时迅速地掌握第一手资讯,可以就某一问题在现代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2)同:两者都可以使人们获取大量的信息,包括生活上的、工作上的、学习上的。
辨析体会研一研1.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史料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
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X,以言论觉天下。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业达标]一、选择题1.2018年9月30日,在成都举行的国际乒联世界杯女单决赛,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直播。
若此事发生在100年前,中国人除了到现场观看比赛,还能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比赛情况( ) A.收音机广播 B.报纸C.电视转播 D.网络直播答案 B解析100年前是1918年,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就已经自己办报刊,中国广播是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电视问世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于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
故答案为B项。
2.报纸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媒体,记录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留下了反思历史的“原件”。
下列报纸内容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C.③④①② D.①④②③答案 B解析《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创办的;《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新文化运动时期;从③中的斯大林和毛泽东画像可以断定是建国初期;④中的“神六”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成就,所以排序正确的是B项。
3.右图是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的妇女杂志。
该杂志设有论说、演坛、译编、传记、小说、文苑、新闻和调查等栏目。
该杂志大量发行对人们的影响有(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B解析《中国女报》是20世纪初期由革命党人秋瑾创办的杂志,其主要宗旨不是为了减少文盲,而是要传播新知识,开阔人们的视野,引导人们关注国事,①②④正确,③错误。
故选B项。
4.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D.该剧为有声电影答案 B解析从题干中可知,《定军山》是京剧,同时又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用西方电影形式来呈现,显然是中西合璧,故选B项。
《定军山》摄制于1905年,当时民国政府并未建立,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故A、C、D三项错误。
最新精选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6 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习题精选六十五
最新精选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6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习题精选六十五第1题【单选题】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让边远地区的孩子选择想要学的课程,享受到全球最优秀的课程资源,我们可能选择的最佳现代技术手段是A、有线电视B、无线广播C、互联网D、卫星电视【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战争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重要的地位。
下列战争电影宣传图所反映的史实,其先后顺序排列是( )有误A、④③②①B、④①②③C、④②③①D、④②①③【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申报》发刊词中说“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
”由此能够判断《申报》( )A、起初由外国人在上海创办B、内容丰富,真实可信,通俗易懂C、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D、服务的对象是大商人、政界人士【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1937年8月12日,国民政府制定的《战时电影事业统制办法》规定:“中央电影摄影场会同军委会政训处电影股,联合上海各影业公司各组—总机关,由中央电影事业处负责总其成,指挥及分配全部工作。
"这一规定旨在( )A、强化对思想的引导B、促进电影产业发展C、加强对经济的控制D、巩固抗日统一战线【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关于影视事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风云儿女》的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B、《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中国电影事业走向辉煌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事业走向辉煌D、1958年,上海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立即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申报》的刊物B、在报纸上看到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建成的消息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D、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上海航线【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人
大众传媒的变迁一、选择题1.辛亥革命时期,国内外革命报刊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迅速发展,其文字宣传与舆论鼓动,比革命党的军事影响更普遍。
下列属于当时“革命报刊”的是(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革命报刊”,可知从中要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而《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故属于革命报刊。
答案:C2.清末的一首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宣传反映社会生活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解析:报刊言论不可能不受限制,故A项错误;清末民众的文化水平并未普遍提高,故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生活,故C项错误;“是非曲直报中分,万般提创总由君”,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报纸的社会功能,故D项正确。
答案:D3.下面是1895—1898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
对表某某息叙述正确的是( )中国人自办报刊年份当年创刊总数总数所占百分比1895 7 3 42.9%1898 47 39 83.0%③言论自由的局面已经出现④报刊成为新思想传播的载体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自办报刊的比例上升到83.0%,说明①正确;当年创刊总数由7发展为47,说明②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④正确。
报刊创办与言论自由无直接关系,③错误,故选B项。
答案:B4.电影网的网址是http://.1905.,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起步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1905年,我国诞生了第一部国产影片《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答案:B5.“以当时专门放映国产一轮影片的金城电影院为例,该院共有座位1 653个,从1938年3月26日至4月13日放映新片《古屋行尸记》,前后共放映18天,总计放映54场,累计接待观众41 580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 310人次” ,这表明( )A.看电影是当时某某人的一种娱乐活动B.电影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普及C.电影成为传播进步思想的主阵地D.某某民众更喜欢观看国产电影解析:从材料可知当时观看电影的人很多,反映出看电影是当时比较普遍的娱乐活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某某电影业的状况,不能得出电影在全国各地普及,故B项错误;从材料无法得出电影传播进步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国产电影与外国电影的观看状况的对比,无法得出某某民众更喜欢观看国产电影,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1.(2015·北京文综·37)(36分)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三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
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
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
表3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表3
學、洋錢孔子学院(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6分)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表3进行解读。
(10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考点】(3)新文化运动;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语言文字演变
【解析】(3)第一小问背景,“废汉字”主张提出于20世纪10年代,联系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运动,激进派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根据材料三,“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可见当时的激进派把汉字等同于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认为汉字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
第二小问解读,注意解读的对象是表三,要做到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还要围绕“挑战”“应对”“变迁”等主题。
提取表格的有效信息,落脚点要放在创新,创造新词有三种方式,而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也是传播的创新和需要。
回答此问言之有理就可拿分,但要拿高分则需要较强的文字功底和语言驾驭能力、史论结合的能力。
【答案】(3)背景:20世纪10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
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废汉字”的主张。
(6分)
解读:(略)(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