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周星期第二节 2016年3月
授课教师王东红课题课题1 溶液
的形成课型讲练课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 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抽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 溶液概念的形成。
2. 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一、情境导入
展示水和食盐水、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等五种溶液,让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哪瓶是食盐水?食盐水是怎么得到的?其他的几瓶溶液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从而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内容
二、新课教学
1. 活动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
食盐糖硫酸铜晶体
现象
结论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实验现象: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在水中“消失”了且硫酸铜晶体“消失”后得到的液体是蓝色的。
引发学生思考,它们都到哪里去了?然后以蔗糖溶解为例,通过动画模拟或展示课件,思考以下问题:
①蔗糖分子变小了吗?②蔗糖分子变少了吗?③蔗糖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的分子?④蔗糖分子到水分子的间隙里了?蔗糖消失了吗?从物质的微观构成上认识蔗糖的溶解过程。
结论:它们都溶解在水中了。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什么是溶液呢?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27页第二自然段,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
设疑: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来?
小结: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过渡:我们提到的这几种溶液,其溶剂都是水,除了水,还有没有其它的溶剂? 2. 活动探究二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溶剂溶质现象
①水碘
②水高锰酸钾
③汽油碘
④汽油高锰酸钾
结论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谁是溶液?为什么?请对比试管①和②、③和④,说明了什么?请对比试管①和③、②和④,说明了什么?
现象:碘不溶于水中,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中;但碘能溶于汽油中,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汽油中
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总结: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设疑:把一种液体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3. 活动与探究三
组织学生实验9-3,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实验步骤。
药品:酒精、水、红墨水。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溶剂溶质振荡前现象振荡后现象静置后现象结论
水乙醇
小组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表格,交流讨论。然后汇报实验情况。
振荡前现象:液体是分层的;振荡后现象:液体没有分层;静置后现象:液体也没有分层。
结论: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
指出: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
启发学生思考: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气体吗?比如夏天喝的汽水。
回答:可以是气体,汽水中,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汽水是一种溶液。
总结: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过渡:把油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
4. 活动与探究四
组织学生实验9-4,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实验步骤。
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两支、胶头滴管。
试管内加入物质
现象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
是否干净
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水、植物油、洗涤剂
小组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表格,交流讨论后汇报实验情况。
实验现象:将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它们是分层的,振荡后它们均匀了,静置后它们又分层,把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但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又干净了。教师指出:这就是乳化现象。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感悟乳化现象。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个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四、板书设计
一、溶液
1.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 溶液的组成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
分组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然后请一个小组代表总结汇报。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