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民族演唱借鉴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民族演唱借鉴之我见
彭雨薇
摘要
本文通过中国民歌的演唱方法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及当时的歌唱家的主要风格,来研究民歌演唱对西洋发声方法的借鉴。

中国民歌演唱从最初单一的运用真声演唱,经过一代代艺术工作者和教育家不懈的研究创新,开创了如今借鉴西洋美声中科学的演唱方法而形成的“新民歌”。

通过具体分析对于美声唱法的借鉴,来研究民歌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民歌美声方法借鉴
一、民歌演唱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从广义上讲,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艺术演唱、曲艺演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也包括新民歌、新歌剧和西洋唱法的演唱等。

1传统的民歌多是由戏曲、曲艺和民间歌曲艺术发展而来。

经过多年的探索,民歌通过不断吸收西洋方法,在歌唱的题材、演唱方法、演唱内容中都得到了不断的扩充,形成今天以新民歌、新歌剧为代表的全新的民族演唱。

民歌的理论研究随着对西洋方法的借鉴也在不断的完善、进步。

从最初的追求自然、单纯,使用真声,经过吸收西洋传统唱法的发声技巧,将演唱风格从民歌型的传统唱法逐渐过渡到声音更柔、更科学的演唱风格。

1.李小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08 P1
二、民歌对美声唱法借鉴的意义
中国的民族演唱发展至今与其自身不断地吸取养份是分不开的,借鉴、继承、学习、提高是民族唱法始终要做的功课。

其中对西洋唱法的借鉴、研究,是民歌演唱得以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中西方演唱艺术的不断互相借鉴和结合,我国民歌演唱在演唱技巧、训练方法、演唱曲目范围上都有了极大的改观。

我国的民歌始终都是歌唱界关注的对象之一,是民歌更好的站在国际舞台上的基础。

今天的民歌是借鉴发展的结果,我们要把这种借鉴、继承、发展不断深化,把中国民歌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民歌的发展是在对中西方文化的不断继承、吸收、研究、创新的过程中成长的,所以对西洋唱法的借鉴研究也会让我们的民歌演唱艺术走的更远、更长。

三、美声唱法借鉴的具体分析
3.1呼吸方法的分析
最初传统民歌的气息是出于丹田或者从脐间出,有“夫气者,音之帅也。

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的说法,“气沉丹田”、“气走丹田”,并有“擅歌者,必先调其气,氨氯自脐间出,至喉乃隐隐其词”等的说法。

并没有很注重气息的运用,但要求声带的张力加强。

西洋美声的呼吸强调要将气吸到肺底下,肺中吸到七、八成左右,利用腹腔的收缩动作使胸腔和腹腔都扩大同时横膈膜中心下降。

“声音靠在呼吸上”所以不论声音力度的变化,连音等都是气息在起着作用,不能用太大的力量,气息也不能吸的过多,注重的是自然美,没有麦克风的帮助下也能将声音传送到在座的每一位观众。

现在的民族唱法借鉴了西洋的美声唱法,在气息上变得深厚,喉头也稳定了,所有的韵味语言都建立在很稳定的气息支持上了。

美声唱法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他们在发声时呼出的气息量是比较大的,在中低声区也有很强的叹气感觉,高音时排气量也同样很大有种被呼唤的感觉。

虽然两种唱法对气息的要求都需要深呼吸作为支持,但民族唱法还是比较浅。

3.2 共鸣腔运用的分析
从歌唱家的演唱我们不难看出,传统唱法的歌唱家声音圆润,感情运用到位,但是在高音的演唱却比较吃力。

共鸣位置主要靠的是找“字”而取得的,特点是“以字带声”“依字行腔”。

歌唱采用的是最传统的部分共鸣,也没有很严谨的对腔体进行分类。

在唱歌的时候比较注重的是声音的靠前和集中,声音比较亮,声音的震动集中在口腔的上牙齿口腔内硬的部分,也就是我们俗语的上牙堂,越靠前声音的位置就越高。

对于高音的演唱多强调的“脑后音”,但从不强调胸腔的共鸣,也就导致传统的民歌在中低声区的音色并没有很强的穿透力,声音也缺少磁性和感动。

再看我们的声部也没有男女中、低音,其实也就是因为我们并不使用胸腔的共鸣。

而西洋美声对于共鸣腔体的运用却科学许多,像我们平时听到最多的话就是“通道”,所谓通道就是共鸣的腔体要成为一种长的管状,要求整体都达到共鸣的效果,头腔、口腔、胸腔同时工作,不可缺一。

但是并不是要求任何腔体都使用相同的工作量,对于不同的声音都有不同的处理效果。

民族和美声差距还是有的,但借鉴后的民族使用了美声中的全通道的演唱方法,也结合了民歌歌曲的特点,开创了叫“小通道”的共鸣方式,保持“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在音色上圆润明亮穿透力强,使民歌更具有表现力。

传统的民族声乐高音大多是喊上去的,费力费嗓子。

运用方法后自己就会有分寸,知道唱高音前吸气,加强兴奋点,还有就是大哈气的感觉上高音。

确实很省力气也好听。

3.3 咬字、吐字方法的分析
因为对于戏曲的借鉴,传统女声民歌强调以字行腔和字正腔圆,在咬字吐字上,也要求口行比较扁,横向拉开,牙齿的开口也要小一些,嘴巴张开时保持的扁圆的形状,这所有的要求就造成了声音在歌唱时显得单薄缺乏弹性,音量也不够大,声音发紧、尖。

但美声唱法在这方面却科学许多。

其实意大利语与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正是因为相似的地方比较多,我们的教育家研究发现,用美声唱法也完全可以解决中文中的咬字和吐字问题。

意大利语中的元音是比较少的而且是开口放在口咽的位置上,演唱过程中音轻轻送出口,声音就会很快速的向后面也就是咽腔的部位元音靠拢,声音全部转化到元音的发音位置上。

再加上调整软腭和咽壁的力量,就可以对元音进行控制,还要注意的是口型张开张圆,位置也就统一了。

3.4 真假声混合的分析
民歌的演唱相对于美声比真声比较多,如果从音乐感觉的角度看真声更符合民族风格,也同时满足汉语言的发音习惯。

在最初的传统演唱中都是使用真声作为演唱的,偶尔看到假声演唱也是在个别的作品中。

用真声演唱女声最高只能唱到小字3组的c,只有很少的能唱到f、g.如果只使用真声演唱对于声带有很大的破坏性比如增长息肉。

而美声运用了真假声的混合就能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音域,拓宽了演唱的作品范围,对于嗓子也起到了保护作用。

借鉴后的民族也运用真假声的混合,为民族歌曲音域的拓宽、声带的保护、歌曲的表现添加了色彩。

四、民歌发展趋势
民歌的演唱经历了几个年代的发展,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的的进步,民歌的演唱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声乐艺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女声民歌在继承、融合、借鉴、创新的过程中既有民族风格又不失科学的、规范的、独特艺术魅力。

民族声乐的发展是多元的,也正是多元的发展才有了今天声乐领域的重要地位,拓宽了在自己的道路,把美声、民族、通俗融于一体。

现代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大致分为三点:
创作风格的多元化、演唱作品的多元化、歌唱演员的多元化。

我们提倡民族声乐多元唱法,是民族声乐艺术繁荣的标志之一
在未来的发展看,歌唱要全能化、丰富化。

吸收不同唱法的特点和长处,借鉴到自己的演唱当中才会更有时代的气息和创新感。

也正是这种全能化、世界化让我们一刻也不敢懈怠,不断学习世界的声乐艺术,深入研究学习,开创出中国女声民歌更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专著类
[1]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 [M].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8 P1.
期刊类
[1]张权. 关于演唱中国歌曲的问题[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87,(1).
[2]许讲真. 民族声乐50年的辉煌历程[J]. 中国音乐, 2000(2), P7.
[3]周小燕. 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J]. 音乐艺术, 1992,(2).
[4]伦兵. 宋祖英歌声飞进维也纳金色大厅征服听众[N]. 中国青年报, 2003-11-2.
[5]朱玉. 关于民族声乐发展问题之思考[J].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999,(2).
[6]孙艳丽. 20世纪80年代前的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研究 [J]. 聊城大学学报, 2002,(2)..
[7]姜代康. “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整体观念 [J]. 音乐探索, 200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