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重点难点知识梳理——中公教育 第一章到第八章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1)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1)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1)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和意义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P1)2.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

(P1)3.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对象的四个要点:(P1)(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

(2)教育心理学并不是研究所有的学与教,它主要研究在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但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4)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其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4.教育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学校中尤其是课堂上所发生的学习事件。

(P2)5.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P3)6.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5)(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教育过程的科学化(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第二节历史、发展与现状1.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开始,也有人认为19世纪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著《对教师的谈话》是教育心理学的雏形。

(P8)2.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起点是从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开始。

P(8)3.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分析。

(P8)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p9)(1)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强调教育测量和统计分析以及学科心理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2)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还是方法来看都没有出现真正的突破,没有超越桑代克的研究。

(3)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1.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1956)《人类的特征与学习》(1976)教育目标观和掌握学习理论是他的主要两大贡献2.布鲁纳:《教育过程》(1960)认知发现学习理论3.加涅:研究学习分类的权威。

教育心理学利用组织策略梳理第一章重点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利用组织策略梳理第一章重点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利用组织策略梳理第一章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并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重点整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的知识点。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特点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前教育心理学时期、新教育心理学时期和现代教育心理学时期三个阶段。

前教育心理学时期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新教育心理学时期强调个体差异,现代教育心理学时期强调个体发展和教育方案的个性化。

5.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关注学习行为和刺激反应关系,认知发展理论关注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社会学习理论关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人本主义理论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心理成长。

6.教育心理学的实践应用
7.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包括自然科学化、融合发展、个性化发展和数字化发展。

自然科学化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理论的科学性,融合发展是指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个性化发展是指根据学生的个体特
点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数字化发展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实践工具的数字化。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问题,帮助教育者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方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同时,教育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教育心理学还面临着自然科学化、个性化和数字化等发展趋势,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

教育心理学每章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每章知识点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本章考核目标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发展历程;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本章知识点结构⎪⎪⎪⎪⎪⎪⎪⎪⎪⎪⎪⎪⎪⎪⎪⎪⎪⎩⎪⎪⎪⎪⎪⎪⎪⎪⎪⎪⎪⎪⎪⎪⎪⎪⎪⎨⎧⎪⎪⎪⎪⎪⎩⎪⎪⎪⎪⎪⎨⎧⎪⎪⎩⎪⎪⎨⎧⎪⎪⎩⎪⎪⎨⎧⎪⎪⎪⎪⎪⎪⎪⎪⎩⎪⎪⎪⎪⎪⎪⎪⎪⎨⎧⎪⎩⎪⎨⎧⎪⎪⎩⎪⎪⎨⎧⎩⎨⎧行动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研究方法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原则和方法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意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命开始至今第三阶段:从文化大革到文化大革命开始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年新中国成立世纪初到第一阶段:中国发展情况完善时期成熟时期发展时期初创时期西方发展情况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价与反思过程习过程、教学过程、评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媒体、教学环境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学与教的要素:学生、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内容194920 各知识点板块分述:知识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知识点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一、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概况(具体参见本章知识点表格一)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二、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概况(具体参照本章知识点表格二)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第三阶段:从文化大革命开始至今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心理问题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识的研究知识点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意义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知识点四: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性原则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第四章1、学习: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2、学习的作用:(1)学习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

(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

(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和人类学习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想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的学习。

(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

(2)智力技能。

(3)认知策略。

(4)态度。

(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和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和发现的。

(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

(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和思考的知识。

(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和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

(2)远程学习。

(3)机器学习。

(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和德国的格式塔学派。

(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

(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

(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和邻近律。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初中)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二章:1. 心理发展的概念与基本特征2. 我国对心理阶段的划分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4. 人格的概念5. 爱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6.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7. 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发展阶段8. 认知方式的差异9. 求智商的公式10. 性格的概念、性格的特征差异第四章:1.动机、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期待的概念。

2.学习动机的种类。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第五章:1. 学习迁移的概念。

2. 迁移的种类。

3. 影响迁移的因素。

4. 心向或定势。

5. 促进迁移的教学。

第六章:1.知识的类型2.感知规律3.变式4.知识直观的类型5.知识概括的类型6.记忆的三个子系统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其规律8.遗忘理论9.过度学习10.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1.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2.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第八章:1.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特征2.学习策略的分类3.认知策略4.元认知的概念和策略5.资源管理策略第九章:1.问题和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5.创造性的概念6.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8.创造性的培养第十章:1.品德的概念2.品德的结构3.品德的培养第十一章:1.心理健康的概念2.心理健康的标准3.学生中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目标。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2、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五要素:教师(关键作用)、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社会环境。

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

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①帮助教师正确地了解问题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①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②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③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④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个方面。

7、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人的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2、心理发展包括方面: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3、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4、学习准备: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5、关键期: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教育启示:抓住关键期及时进行教育,事半功倍。

但不能认为儿童过了某个年龄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1~3章)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门研究人自身的(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大纲各章重点笔记整理

教育心理学大纲各章重点笔记整理

教育心理学大纲各章重点笔记整理教育心理学大纲第一章关于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家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定义: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呃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性质: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地位: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和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具体范畴: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老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有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注意体现在思维水平的差异)。

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学会说呢个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

3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又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式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时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定义: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互相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时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教育心理学作用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论述题多)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重点难点知识梳理——中公教育第一章到第八章

教育心理学重点难点知识梳理——中公教育第一章到第八章
(2)智力差异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3)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六、斯坦福
“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于1916年对“比奈一西孟智力量表”修订而成的,其后又进行了三次修订。这个量表根据题目难易的程度按年龄分组,儿童通过的题组层次,用“心理年龄”(或译智力年龄)来表示。例如,一个儿童通过了九岁组的题目,他的心理年龄就是九岁。心理年龄除以实足年龄,再乘100,就是一个人的智力商数。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智力年龄越是大干实足年龄,智商就越高,反之智商就越低。
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即从服从他人的规定逐渐向服从自己内心规定发展。所谓他律道德亦称“强制道德”,在5—10岁之间出现。它具有5个特征:1)服从规则,认为规则是神圣不可改变的;2)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是非,而不是从动机来判断好坏;3)单方面尊敬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4)看待行为有绝对化倾向(或全对,或全错),不能设身处地看问题;5)赞成严惩,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把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相混沼,以为不端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上帝)的惩罚,所以认为人们生病受灾乃是自己行为不端的结果。
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原则自我效能感原则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指导教学模式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 主动性研究b. 反思性研究c. 合作性研究d. 社会文化研究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反思过程(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B. 定向性与顺序性C. 不平衡性D. 差异性(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整理
⏹第一部分:知识框架和重点提示(共九章)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章)
二、理论及其应用:心理发展理论及其应用(第二章)+ 学习理论及其应用(第三章)+ 学习动机理论及其应用(第四章)
三、具体领域的学习:知识(第五章)、技能(第六章)、学习策略(第七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第八章)、社会规范与品德(第九章)说明:除第一章外,其余八章均有主观题考点。

⏹第二部分:各章知识框架整理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2.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重点关注: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3.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4.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
三、学习及其解释理论
1.学习的一般概述
2.四种取向的学习理论(重点关注: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布鲁纳的结构教学法和发现学习法、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
四、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2.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重点关注: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成就目标理论)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五、知识的建构
1.知识及知识建构
2.知识的理解
3.错误概念的转变(2011年已考)
4.知识的整合与运用
六、技能的形成
七、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八、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1.能力的基本理论(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传统智力理论:)
2.问题解决(2007年涉及;2008年已考)
3.创造性及其培养(2010年考查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九、社会规范的学习与品德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证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的科学。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____,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的教学情境)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群体差异,个体差异)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

(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过程)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重点章节

教育心理学重点章节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概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心理动力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式个体从外界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在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

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人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的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1构造主义,2机能主义,3行为主义,4格式塔心理学,5精神分析学派。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改造,繁荣,破坏,新生四个时期。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体是大学生。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

2有益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世纪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各章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3。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5。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

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de)基本内涵[教育心理学]概念: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基本心理规律(de)科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de)交叉学科.1、教育心理学(de)研究内容.1)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研究(de)核心内容是:学习过程.第二节:教育心理学(de)发展1、初期时期.20世纪20年代俄国,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de)着作. 1903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de)标志.“教育心理学之父”,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着作.2、发展时期:中国,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3、成熟时期:美国,布鲁纳第三节:教育心理学(de)研究方法和研究原则1、教育心理学(de)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又称自然实验法})4)个案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产品分析法7)测验法2、教育心理学(de)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理念联系实际原则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概念: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de)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de)一系列心理变化.对照以下为摘自教育学[个体身心发展]概念:指做为复杂整体(de)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de)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de)过程,特别指个体(de)身心发展向积极方面变化(de)过程.个体身心发展(de)动因一是: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内发论强论内在因素,如“需要”“成熟”,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高尔顿(遗传决定论(de)鼻祖)、霍尔(1两(de)遗传胜过1吨(de)教育).二是: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强调外在因素,如环境因素、他人影响、学校教育等.代表人物:荀子、洛克(英国,白板说).影响个体身心发展(de)主要因素1遗传2环境3教育(学校教育)4个体主观能动性论述教育对人(de)身心发展(de)作用(即为什么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de)、有计划、有组织(de)培养人(de)活动2、学样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de)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de)各种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指人(de)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de)积极作用,包括能动(de)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de)社会实践活动中.是人(de)身心发展(de)内在动力,是促使个体发展从潜在(de)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de)决定性因素.个体身心发展(de)规律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同一人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如青少年身高在一周岁及青春期长(de)最快.4、互补性.心理与生理5、个别差异性.不同(de)人在同一方面或不同方面(de)差异.如:少年得志、大器晚成.有(de)儿童,数学强绘画差,有(de)相反.根据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以上摘自教育学个体心理发展(de)一般特征1、顺序性与定向性2、阶段性与连续性3、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最大作用(de)时期)4、差异性少年期(大致为初中阶段)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心理发展(de)理论一、皮亚杰(de)认识发展阶段论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标志为:守恒(即使客体外形发生了变化,但属性不变)概念(de)形成.4、形式运算阶段.(11岁到成人)3-4:即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二、最近发展区.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de)水平;二是可能达到(de)发展水平.三、美国,埃里克森(de)人格发展阶段论1、基本(de)信任感对基本(de)不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3、主动感对内疚感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基本为初中阶段第二节:学生(de)个别差异一、学生智力(de)差异包括:智力类型(de)差异2)智力发展水平(de)差异3)智力表现早晚(de)差异4)智力性别(de)差异.二、认识方式(de)差异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2、冲动型与深思型(标准为反应时间与精确性)3、具体型与抽象型4、发散型与辐合型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de)行为或行为潜能(de)相对持久(de)变化.1、学习(de)分类:按学习结果(加涅):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态度、智慧技能、动作技能五大类.2、态度是对人对物对事(de)选择倾向.3、按学习内容,我国对学习分为:知识(de)学习、技能(de)学习、行为规范(de)学习.第二节一般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联结派学习理论)强调外部条件对学习(de)影响,通过刺激-反应来形成,强调刺激-反应(de)联结.(一)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华生)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经典条件作用(de)规律:习得、消退、泛化、分化.(二)桑代克(de)试误说(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de)学习理论)1、学习(de)进程是一种渐进(de)、肓目(de)、尝试错误(de)过程.2、桑代克:学习应遵循(de)三条重要(de)原则1)准备律:联结(de)加强与削弱取决于学习者(de)心理准备.2)练习律:刺激与反应之间(de)联结会因练习和重复而加强,不重复不练习,联结(de)力量会减弱.3)效果律:刺激与反应之间(de)联结会因导致满意(de)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de)结果而减弱.(三)斯金纳(de)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桑代克为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奠定了基础,斯金纳系统(de)发展了这一理论.把人和动物(de)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与操作性行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解释应答性行为.操作条件作用理论------解释操作性行为(以人为主)(四)班杜拉(de)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动机四个子过程.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二、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获得经验(de)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de)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de)新(de)认知结构(de)活动.(一)苛勒(de)顿悟说(肯定了主体(de)能动性)学习(de)实质:内部结构完形学习(de)过程: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de).(二)托尔曼(de)符号学习理论学习(de)本质:学习是有目(de)(de)、期望(de)获得.学习(de)过程:是对完形(de)认知.(三)布鲁纳(de)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学习(de)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de)过程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四)奥苏贝尔(de)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从学习方式上: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认知结构上: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是将新知识与已有观念建立起(de)(实质性(de))(非人为(de))联系.(五)加涅(de)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e)学习观:有意义(de)自由学习观.人本主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类.人本主义(de)教学观:学生中心(de)教学观.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de)新发展,不是一个特定(de)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de)统称.核心是: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de)活动中建构起来(de).第四章:学习心理(重点)第一节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de)学习活动,使其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de)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de)内在动力.1、学习动机(de)两个基本成分为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de)目标(de)主观估计.2、奥苏贝尔将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想获得相应(de)地位、威望时)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了获得老师、家长(de)认可(de)一种需要)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de)关系(图)着名(de)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强都会影响学习效果.1)动机(de)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de)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de)任务中,学习效果随动机(de)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de)加大,动机(de)最佳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de)动机.3)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呈倒U型曲线.四、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理论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de)需要(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求知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需要3)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将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de)动机、避免失败(de)动机.前者成功率为50%(de)任务是最有可能选择(de);后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de)任务.4)成败归因理论(美国,韦纳)在学习和工作中,人人都会体验到成功和失败,同时还会寻找成功与失败(de)原因,这就是进行归因(de)过程.因素为: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六方面,三维度为:稳定性、可控性、(内因外因)能力:内部稳定性;努力程度是内部不稳定性;工作难度是外部稳定性;运气是外部不稳定性;身心状况是内部不稳定性;外界环境是外部不稳定性.唯一可控制(de)是努力程度,其余都不可控.5)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联结派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行为(de)主观判断.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就会产生高度(de)“自我效能感”,并努力实施该活动.五、学习动机(de)培养和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恰当(de)目标,控制作业难度3)表达明确(de)期望,提供及时(de)反馈.4)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6)培养恰当(de)自我效能感.7)训练归因.第二节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有效(de)学习目(de)而采用(de)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de)综合.一、学习策略(de)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二、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画线]、精加工策略[记忆术]、组织策略[图表])1)复述策略:如画线标注.2)精加工策略:如记忆术、做笔记等.三、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指对认知(de)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de)自我意识与调节.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学习策略(de)训练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监控原则6个体效能感原则.第三节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de)影响,或习得(de)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de)影响.一、促进学习迁移(de)方法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de)编排.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3)提高知识(de)概括化水平.4)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de)训练5)加强教学方法(de)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de)转变.6)改进对学生(de)评价.第四节知识与技能1、安德森根据知识(de)不同表征形式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学习(de)过程分为获得、保持、提取三个阶段.二、知识学习(de)类型1)根据存在形式与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2)根据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de)关系分为: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下位学习是原有观念高于新学习(de)知识,分为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两种.如哺乳动物------三、技能(de)分类分为操作技能(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技能)1、操作技能(de)形成阶段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2、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de)具体途径.[高原现象]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对学过(de)知识感觉模糊(de)现象.3练习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呈现出(de)规律1)初期进步快2)其一时间会出现停滞3)后期变慢4)出现高原现象5)起促进作用.4、心智技能(de)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第五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1、问题解决(de)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个阶段.其中提出假设是关键阶段.2、问题解决(de)策略为分:算法、启发法.一、影响问题解决(de)主要因素1)问题情境2)定势和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de)方法)4)已有(de)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二、学生问题解决能力(de)培养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de)数量和质量2)教授和训练解决问题(de)方法和策略3)提供各种练习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de)习惯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三、如何培养学生(de)创造性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de)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de)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de)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第六节态度与品德1、态度(de)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其中情感成分是核心部分.2、品德(de)心理结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品德(de)核心是道德认知,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de)重要标志.一、品德发展(de)阶段论1、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应前:心理发展(de)理论中认知发展理论)1)自我中心阶段2)权威阶段(他律)3)可逆性阶段(自律阶段)10岁左右4)公正阶段注:初中阶段是容易发生品德两极分化(de)阶段.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3)后习俗水平第五章:教学心理第一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de)分类1、美国,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2、加涅将学生(de)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分为: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态度、智力技能、动作技能.二、可供选择(de)教学策略(一)、教师中心取向(de)教学策略1、直接教学2、接受学习:奥苏贝尔倡导(de),(即讲授式教学策略)(二)学生中心取向(de)教学策略1、发现学习(布鲁纳为发现学习(de)首倡导者)2、个别学习1)程序教学:斯金纳首创,是一种个别化(de)教学形式.2)掌握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de)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de)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评定(de)过程.(来自教育学(de)概念)1、按处理方式不同,分为“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即按学生团体测验(de)平均成绩即常模为参照点,分析学生在团队中(de)位置.而标准参照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2、按教学评价中使用测验(de)来源分为: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3、教学评价中使用最多(de)是教师自编测验.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主观题分为论文题和问题解决题.第二节课堂管理1、课堂管理(de)功能:维持、促进、发展功能.2、影响课堂管理(de)因素:1)教师(de)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性质4)对教师(de)期望.3、集体是群体发展(de)最高阶段.4、非正式群体: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式(de)小群体为非正式群体. 5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个人行为发展变化(de)力量总和为群体动力.一、维持课堂纪律(de)策略1)建立有效(de)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de)自律品质.第六章: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de)、持续(de)心理状态和过程.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发展(de)心理状态.一、心理健康(de)标准是什么1)自我意识正确2)性别角色分化3)人际关系协调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稳定积极6)人格结构完整二、现有(de)心理评估(de)两种参考架构为:疾病模式与健康模式.第二节学生(de)心理健康及其维护1、心理健康教育(de)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de)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de)健全发展.2、心理健教育(de)途径有哪些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2)学科渗透3)班主任工作4)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567)家庭教育、环境教育、社会磨砺8)其它途径(如校报、广播等)3、学校心理辅导(de)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4、考试焦虑:表现为学生考前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集中、出现慌乱、发挥失常.第三节教师职业心理一、老师职业心理特征1、教师(de)认知特征.包含教师(de)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分为: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2、教师(de)人格特征.在教师(de)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de)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着影响,一是教师(de)热心和同情心,二是富于激励和想象(de)倾向.3、教师(de)行为特征[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革马利翁效应.即教师(de)期望或明或暗(de)传送给学生,会使用学生按照教师期望(de)方向来塑造自己(de)行为.二、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de)差异1)课前计划差异2)课堂教学过程(de)差异3)课后评价(de)差异4)其他差异(师生关系方面、人格魅力方面、职业道德方面)三、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de)成长(一)成长(de)心理历程(福勒和布朗)根据关注(de)焦点不同把教师(de)成长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关注生存:把大量(de)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关系上.“学生喜欢我吗”关注情境:关心(de)是如何教好每一节课,“内容是否充分”关注学生:是教师成熟(de)标志.(二)成长(de)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de)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少数学生、较短时间内(de)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3)反思教学经验解注:1、培养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de)年轻教师宜进行(组织化观摩)2、微格教学(de)最重要特点是:训练单元小.3、美国,波斯纳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职业倦怠]个体在长期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de)耗竭状态.四、教师心理健康(de)维护1、个体积极(de)自我调适(1)观念改变2)积极(de)应对策略和归因方法3)合理(de)饮食和锻炼,保持健康身体)2、组织有效(de)干预(改善教育评价机制、学校领导方式;为老师提供深造机会和民主决策(de)机会,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提高老师(de)待遇和社会地位;有效(de)教育培训体系等)。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心理学常考经典理论汇总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理论大多来自西方,大部分考生在理解方面比较费力,所以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复习的方法和策略。

小编帮广大考生梳理了教育心理学中常考的经典理论。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的基本需要提出的。

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

需要的出现遵循着层次排列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讲,人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对高一级需要的追求。

如果一个人的衣、食、住条件尚未得到保障,那么他会全力以赴工作,以获得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才会考虑如何进一步学习,如何获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如何自我实现等等。

二、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

由于需要的满足(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起,成为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

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三、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积极性愈高,潜能发挥的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与此相反,动机的强度愈低,效率也愈差。

因此,工作效率是随着动机的增强而提高的。

然而,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

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

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的工作效率最佳。

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心理学研究证明,遗忘是有规律的。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先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他选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材料,为了尽量避免已有的经验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实验时先让受试者将材料记熟,之后再分别按不同的时间间隔重新学习这些材料,将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作为指标,用以测量遗忘的进程。

结果表明,学习材料记熟后,经过1/3小时再重新学习,可以节省%左右诵读时间;经过一天之后再学习,可节省%左右诵读时间;六天后再学习,节省时间就缓缓地下降到%左右。

艾宾浩斯依据这些数据资料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之后,一些心理学家选用无意义材料或有意义材料对遗忘的进程进行重复实验,结果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

从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1)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识记材料后在头脑中保持材料的数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递减,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特别迅速,遗忘最多;(2)遗忘是不平衡的。

保持数量随着时间的延长渐趋稳定,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3)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

五、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规律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即从服从他人的规定逐渐向服从自己内心规定发展。

所谓他律道德亦称“强制道德”,在5—10岁之间出现。

它具有5个特征:1) 服从规则,认为规则是神圣不可改变的;2) 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是非,而不是从动机来判断好坏;3) 单方面尊敬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4) 看待行为有绝对化倾向(或全对,或全错),不能设身处地看问题;5)赞成严惩,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

把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相混沼,以为不端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上帝)的惩罚,所以认为人们生病受灾乃是自己行为不端的结果。

自律道德亦称“互惠道德”或“道德相对论”,在10岁以后出现。

其特征是:1) 认为规则或法则是经协商制定的,可怀疑,可改变;2) 判断行为好坏,不只看后果,还应考虑行为的动机;3) 与权威和同伴相处彼此尊重,不仅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与能力,也能较现实地评判他人;4) 能设身处地对他人行为进行判断,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几种观点;5) 主张对犯错误者的惩罚较温和和贴切,帮助他们认识犯错误的原因,以利改正。

六、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于1916年对“比奈一西孟智力量表”修订而成的,其后又进行了三次修订。

这个量表根据题目难易的程度按年龄分组,儿童通过的题组层次,用“心理年龄”(或译智力年龄)来表示。

例如,一个儿童通过了九岁组的题目,他的心理年龄就是九岁。

心理年龄除以实足年龄,再乘100,就是一个人的智力商数。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智力年龄越是大干实足年龄,智商就越高,反之智商就越低。

以上是对教育心理学中常见的几种理论做了简单的介绍,这些理论作为教育心理学常考知识,考生在复习过程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知识点梳理1. 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 (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l4、1 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2.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l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青年期指14、15岁至l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3.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 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 关于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 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4)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①命题之间的关系②假设一演绎推理③抽象逻辑思维④可逆与补偿⑤思维的灵活性5. 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于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6. 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岁) ②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2)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