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3.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堂课基于以下几个情况来设计:1.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4第三单元学习的是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等。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其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属于教学课文。
2.阅读弗罗姆的这篇文章有点难度。
尽管学生从小就学习了不少有关父爱、母爱的文章,但从哲学高度、从理论上来分析父爱、母爱的文章也许从来没有接触过。
这篇文章又是外国人写的,他的西方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学生可能十分陌生。
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化繁为简的阅读策略,激发学生解读哲学文本的勇气,且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教师相机给予指导,带领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这一过程比教学结果更重要。
3.本课并非传统篇目,因此研究与探讨本课的资料比较少,备这篇课文有点难度,但是相关父母之爱的资料很多,为备这篇文章提供了很大的参考空间。
为此,我在选用参考资料时,尽量考虑材料(感性认识)与文章(理性认识)的契合。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2.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提升到理性的高度,构建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教学难点】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提升到理性的高度,构建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思路流程】故事导入→明确目标→走近作者→检查预习→自主学习→导学释疑→走出文本→聆听心曲→布置作业【课前预习】学生了解作者,熟读课文。
要求有对作者观点的归纳、阐释,配以自己熟悉的或者亲历过的事例来证明观点。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在欣赏歌曲《天亮了》的同时,由教师动情地讲述发生在1999年贵州麻岭风景区“父母用双手托起孩子生命”的爱的故事。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探讨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解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感知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辩证的思考。
教学方法:情境引导,提问点拨,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短片《父亲母亲》让学生感悟父母之爱的伟大,勾起回忆。
一、梳理课文内容,将整篇课文分成三大部分母爱部分(1-6段)讲重点句。
我选择了两个句子,既是难理解的,又恰好反映了母爱的消极面和积极面。
在解读句子时教给学生文段阅读的方法:“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同时可以相机点拨母爱的两方面。
父爱部分(6-7)设计了一组问题,逐步深入环环相扣,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的同时,紧扣文本。
这一环节旨在教给学生阅读的另一个方法:“尊重作者,敢于质疑”,同时在上一环节自主学习后自然过渡到了合作探究,水到渠成。
孩子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应具备的条件(8-10)这一部分略讲。
二、重点探讨几个句子1.①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
②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
③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这个句群由三个句子组成,先让学生从第二三句分析起。
联系生活,探讨母爱的特点。
②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
③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生:这说明母亲一定会爱自己的孩子。
一生下来就爱,没有理由。
生:母爱是祝福,是和平,而不是成功与竞争,不需要争取,只是付出不求回报让人感觉温馨美好。
师赞扬引导:母爱是无私的。
让我们回忆一下生活中母亲的点滴片段。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情景引入。
学生讲诉感人生活片段。
生:每天晚自习回家,不管白天工作多忙,妈妈总是会准备宵夜。
生:冬天天不亮妈妈就骑着电动车送我上学。
生:生病时妈妈一直陪在身边,嘘寒问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杨华当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
2、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过程与方法:1、通过筛选信息,区别父爱与母爱,重新审视爱。
2、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评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会付出爱,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教学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联系实际,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岁月在不经意间从身边划过,在每个匆忙的身影背后,父亲关爱的目光越来越远,母亲熟悉的话语渐渐淡忘,在你身心疲惫的时候,驻足下来,读一读书中的温情故事,你会有感动的心跳。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天下父母之爱,其实都在一针一线、一封家书、一件小事之中。
母爱是温暖的外衣,时时关爱着你的身体;父爱是贴身的背心,刻刻包围着你的心。
父爱母爱是你身上的两重衣,无时无刻不围绕着你的前后,无论你远隔千山万水,还是在天涯海角,父爱母爱都在你身上紧紧缠绕。
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孩子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
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的重要性。
当然,这些只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我们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
(从最熟悉的感悟入手,营造情境,有助于学生很快入文学习)二、简介作者,背景探寻。
(多媒体展示)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课前发放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为学习课文做准备)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案: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Word版含答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二、能力目标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三、情感目标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教学步骤】一、导入1.①,儿童跌倒,妈妈急忙扶起,呵护,询问。
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行事。
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本质是爱。
2.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明确】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
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1.介绍: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
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基督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
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9父母与孩子之间爱弗罗姆教案
《父亲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爱》授课方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漫笔单元。
经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学会思虑社会、人生等与自己成长亲近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研究能力。
单元第二课《父亲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爱》就是一篇出名的漫笔。
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篇讨论文。
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成立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分析。
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亲近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亲近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授课目的】知识与能力1、品读哲学语言,认识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见解;2、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认识作者关于爱的理论见解;3、指引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虑。
(授课重点)过程与方法1、初步掌握阅读阐述类文章的方法,领悟本文思路清楚、结构慎重的写作特点;2、指引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本质联系,从而锻炼判断理解能力。
感神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父亲母亲之爱的伟大,学会爱父亲母亲、爱他人。
(授课难点)【授课层次设计】课时安排: 1 课时( 45 分钟) l一、朗读相关父爱、母爱的诗,导入新课。
(2 分钟)二、弗罗姆及其《爱的艺术》介绍。
(4 分钟)三、整体感知、文本梳理。
(34分钟)四、五分钟课堂灵巧时间,课堂总结和作业部署。
【授课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在上课从前我想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两首诗,一首是写给母亲的:母爱有一种爱无论你身处何方都能感觉她的温暖有一种爱无论你身险何境都能感觉她的心跳你快乐,她幸福。
你沉痛,她哭泣。
只有她永远不需要珍藏却永远不会忘记还有一首是写给父亲的:父爱如山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都说雨能将钢铁锈蚀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惟有你的意志不卑不亢千磨不变挑起全家老小一世的重量从古到此刻,父亲母亲的爱是中国人心中是永远的宽慰,那么在西方人心中,父亲母亲之爱和孩子之爱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文章《父亲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临潼铁中程英莉【教学目标:】1、感受母爱与父爱的本质区别,并能认识母爱和父爱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认识父母之爱对一个人灵魂和人格健康成熟的重要作用。
3、结合文章,联系实际能说出自己对母爱和父爱的体验与感受,认识父母之爱对自己的影响。
4、认识爱是一种艺术,培养自己爱的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父爱和母爱的本质区别,并认识二者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认识父母之爱对一个人灵魂和人格健康成熟的重要作用。
3、结合文章,联系实际能说出自己对母爱和父爱的体验与感受,认识父母之爱对自己的影响。
【教学难点:】从情感价值观上让学生认识并体会爱是一种艺术,进而培养学生爱的能力。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境模拟、【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父母之爱,我们经常会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我们每个同学也都是伴随父母之爱渐渐长大,但对父爱、母爱我们往往停留在文学性的表达和感性层面上,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美籍德裔精神分析学家弗罗姆一起站在理性的高度去审视探究一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学习讨论案完成情况的反馈。
三、自主合作探究:1、人类从婴儿到成熟时期对爱的体验存在什么样的过程?2、课文中说:“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这一发展存在怎样的过程?3、作者认为母爱与父爱有什么本质区别?二者各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对这两个问题你有怎样的体验和看法呢?4、作者认为人从对母爱的依赖到对父爱的依赖,直至最后达到二者的综合,这是人的灵魂健康,达到成熟的基础,,想一想父爱和母爱这两个世界带给你哪些影响,你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5、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呢?联系实际谈一谈。
四:模拟电视访谈:话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大家好,我是今天访谈的主持人,我叫刘凌沣。
今天为大家请来了三位嘉宾,他们分别是:刘思源、任浩、张娇娇。
掌声欢迎他们。
今天我们访谈的主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我们都知道,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最纯粹的、最自然的爱,但是,正如老师刚才说的,我们一直以来都是从感性的角度去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爱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观点,体会本文思路清晰,层层深入地阐述事理的方法。
2.学习作者灵活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技巧。
3.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明白父爱与母爱,激起对父母的敬爱、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点:从“理性”角度理解“爱”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理解父爱的本质与母爱的本质区别。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五、教学设想:学生阅读本文有一定的难度,故采用让学生列提纲,理清思路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比较父爱与母爱的区别,把握文章主旨;最后联系生活再次解读文本。
探讨“中学语文‘六环’‘五步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诵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途径,弄清课文的脉络和思路。
从理清思路入手,把握文章信息与作者观点,掌握又一种论述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五步阅读法,即第一步阅读,紧扣文题,整体感知;第二步阅读,分析结构,理清思路;第三步阅读,抓住重点,探究疑难;第四步阅读,筛选信息,归纳中心;第五步阅读,品味经典,提升感悟。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情境触发学生的阅读激情有人说,母爱是温暖的阳光,是辽阔的海洋,是肥沃的土壤;父爱是山,是路,是回眸的瞬间。
但也有人说,父爱是泼在床上的那盆水,是抽在身上的那条皮带……本节课,我们将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父母的爱。
二:“研究课题”,让激情点燃学生的阅读欲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选自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作者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还课堂于学生,让语文教学回归阅读的本位第一步阅读:(通读文本)紧扣文题,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1、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四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设计思想】本文选自弗罗姆的哲学随笔《爱的艺术》,带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又是译文,学生阅读有一定障碍,因此本文的教学应立足于读懂。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笔者以为应充分重视整体阅读和文本细读。
本设计试图以抓关键句为主要手段把握文本思路,实现整体阅读;然后紧扣关键语句进行局部细读,从而将解读导向深入。
【教学目标】1.体会父爱与母爱,学会艺术地爱,努力做一个成熟的人。
2.在筛选信息、梳理结构的基础上准确解读文本。
3.学会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1.理解爱的能力发展和爱的对象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2.把握信息筛选和语句理解的方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阅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有什么写作目的?2.你认为阅读这篇文章应该重点抓住哪些语句来理解?你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把它们划出来,我们上课的时候讨论。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篇哲学随笔,理解文章时你主要抓了哪些句子?并说说理由。
【点拨】(1)抓加着重号的句子,加着重号就意味着是作者表述的重点。
(2)抓每段的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关键句有:①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②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2.讨论:为什么这两句很关键?(1)由第①句可知:前三段讲的是爱的能力发展;后面讲的是爱的对象发展。
这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把握了这句,文章整体思路就清晰了。
由第②句可知:爱的对象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人同母亲关系紧密——人同父亲关系紧密——“达到综合”。
(2)第②句“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令人费解,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这”指的是“综合”,后文“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就是成为“成熟的人”(依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可知)。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六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六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需要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观点。
2、情感与价值目标: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感恩,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清__的思路,对__进行结构分析,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__的内涵。
这是教学重点(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产生共鸣,受到教育。
这是教学难点教学思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__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学生阅读理解有一定困难。
而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
所以,这篇__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一些小故事来消除理论著作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由浅入深,由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哲理的理性认识。
主要教学方法按品读感知、对话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倡导由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__的理解,体会__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信息整合包括阅读时使用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同时还动笔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及时收集整合信息,形成对整个__的思路)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资源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导题音乐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共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冰心的小诗里说:“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寻找关键句来快速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
2.探讨哲学家眼中父爱母爱和孩子之爱的最高境界。
【过程与方法】1.披情入理,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2.由理激情,联系自我,感悟生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领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2.理性认识父母之爱,学会爱父母的艺术,培养自己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教学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联系实际,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短片《父亲母亲》)刚才我们看到了以个关于父爱母爱的短片,都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母爱温暖了我们的心灵,父爱照亮了我们的人生。
母爱和父爱是人间唱不完的歌,道不尽的情。
这些,都是我们对于母爱和父爱的感情的认识。
这种爱又该如何理性的看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看他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板书课题)二、作者及作品简介艾•弗罗姆(1900~1980),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精神分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代表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爱的艺术》《健全的社会》《禅与心理分析》《心理分析之危机》《在幻想锁链的彼岸》等。
在这些著作中,弗罗姆表现出他独特的世界观和思想,他把自己具体的世界观称为规范的人本主义。
他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也就在于他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他论述最多的也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
《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这部著作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仅英文版就发行一百五十万册以上,这在西文——就理论性专著而言——是罕见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关于爱的分类、作用、发展和本质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评价和写作关于爱的能力,以及对文章中深刻思想的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培养良好的家庭伦理观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分类、作用和发展过程,深入探讨爱的本质。
2.教学难点: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会分析、评价和写作爱的相关文章。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通过观看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爱是具体的、细微的、无私的。
2.背景介绍:从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角度,简要介绍爱的分类、作用、发展和本质。
3.课文讲解:通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爱的阶段和表现形式,以及爱的缺失和过剩所带来的影响。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爱,分享爱的故事,探讨爱的本质和发展。
5.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写一篇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文章。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传统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和写作练习等。
2.现代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
3.技术手段:PPT演示、互动平台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设计:要求学生用课堂所学知识完成一些与爱相关的课堂练习,如爱的分类、爱的名言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文章,要求真实感人,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3.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等情况进行评价,主要标准包括知识理解、应用能力和情感态度等。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材:《语文》必修四教材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
2.教辅:配套的《语文教学参考资料》等。
3.技术设备: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学平台等。
七、结论本次教学围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深入探讨爱的分类、作用、发展和本质等方面,让学生理解到爱是一种无私、细微的情感,是家庭伦理的核心。
人教版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教材1、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2、教材分析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儿童成长的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
全文10个小节,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并在最后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唯其如此,才能够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3、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随笔`杂文有一定了解,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对文章的分析能力。
4、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初步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激发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5、教学重点、难点:(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2)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二、教学方法: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
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3.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知识与能力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4、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委我爱你”。
过程与方法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给大家说两个真实的事例。
举秦怡和史铁生母亲的例子。
(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二、弗罗姆及《爱的艺术》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使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集体朗读)三、推进新课(一)解题,理清脉络对象:母亲、母亲、孩子内容:爱层次:母爱、父爱、孩子明确:1、体验母爱(1-3)2、感受父爱(4-7)3、完善自身(8-10)(二)阅读一、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母爱与父爱分别有那些特点?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有哪些不同?问题三: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学生自主解决,主要是寻找关键语句。
明确:特点与区别母爱①无条件。
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
②自然世界。
故乡。
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爱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②思想世界。
法律、秩序、纪律等。
优缺点母爱①伟大,渴求。
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
父爱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
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
山东省郯城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10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深切把握文中对“爱”的剖析,体会其蕴涵的深远意义。
2. 进程与方式①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及行文特点,体会文章思路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
②联系学生实际,解读文章中对父母爱的阶段性分析。
二.教学重点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作者主要从理性的角度进行阐释的,因此,必需结合学生自己的体验来解读这篇文章,进行探讨性学习,把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一些关键文句,从而深切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方式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配乐诗朗诵导入(<<烛光里的妈妈>>.诗歌由学生自作)二.作者及作品简介艾?弗罗姆(1900~1980),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精神分析的进展做出了重要奉献。
代表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爱的艺术》《健全的社会》《禅与心理分析》《心理分析之危机》《在空想锁链的彼岸》等。
在这些高作中,弗罗姆表现出他独特的世界观和思想,他把自己具体的世界观称为规范的人本主义。
他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奉献也就在于他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他论述最多的也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
《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式研究和论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这部高作自1 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仅英文版就发行一百五十万册以上,这在西文——就理论性专著而言——是罕有的。
此书畅销至今不衰,被誉为今世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据估量各类文字的读者加在一路约数亿人次。
影响遍及世界各地。
三.课文探讨:总问题:由本文题目《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咱们可知本文主要讲的是父亲与孩子的爱,母亲与孩子的爱和孩子与父母的爱;而文章最后一句话“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进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教案(2)
就像大家说的,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感受父母之爱】
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我们的父母之爱也在成长。 母爱不单单只有温和, 它还应该有什么
呢?父爱也不单单只有严厉,那它还应该有什么呢?大家一起来读
第 8 自然段 ,找出这两
个问的答案。
母爱:温柔(给孩子一种安全感) 理智
让孩子独立
父爱:严厉(给孩子权威和指引)宽容、耐心
好,我们派出小组代表依次来回答,如果有不正确的,其他小组同学可以纠正补充。
【老师板书】
无爱意识
被爱意识
孩子
有爱意识
人的成长
创造爱
爱
父母
伴随着这种成长,大家来看 第四段 开头“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
展”。那么这种爱的 对象 的是如何发展的?
答:由母爱
父爱
那我们就来看一下同爱的能力紧密相关的“母爱”和“父爱”是如何具体发展的。
二、弗罗姆及其《爱的艺术》介绍。 ( 4 分钟)
三、整体感知、文本梳理。 (34 分钟) 四、五分钟课堂机动时间,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二篇文章, 在上课之前我想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两首诗, 一首是写
给母亲的:
母爱 有一种爱无论你身处何方 都能感受她的温暖 有一种爱无论你身险何境 都能感受她的心跳 你快乐,她幸福。 你悲哀,她哭泣。 只有她 永远不需要珍藏 却永远不会忘记
那么我们从新的历史角度来看, 现在的父爱其实也是有条件的, 但是, 我们得辩证的看 待这些条件,我们通过下面的这个问题来看,父爱为什么是有条件,怎样辩证看待。
你的父亲哪些严厉让你感受深刻?对着些严厉有什么新的认识?
父亲交给我的是一种成长, 一种责任。 大家来一起分享下, 现在父亲的一些严厉是不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九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案(已纠错)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艾·弗罗姆(1900—1980),20世纪闻名遐迩的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
他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
1934年为了逃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离开纳粹德国而移居美国,加入美国国籍。
他的社会精神分析学说在梦的分析、精神治疗及人格、伦理理论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他集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于一身,且著述甚丰,内容广泛,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精神病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多种学科的思想成果。
艾·弗罗姆的作品主要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宗教》《马克思论人》等。
[知背景]这篇文章节选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神圣的艺术。
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儿童成长的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和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弗罗姆力图从人本主义出发,以此来考察、分析当代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
他认为,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感情交流行为。
本文就是作者在此背景下对“爱的艺术”的深入探讨。
[知常识]1.弗罗姆《爱的艺术》弗罗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但是大多数人认为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
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有三种原因:①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②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③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要掌握爱的艺术,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三是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一三维目标1、初步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激发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2、引导学生对“爱”的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3、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4、引导学生对父爱与母爱本质的理解及部分关键语句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2)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三、教学方法: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央视公益广告——《Familly》。
2、同学们,看了这则广告,我想大家都很感动,我们感动于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我们感动于孩子长大后对父爱母爱的回报。
的确,爱光是体会是不够的,感性体会的爱难以长久,所以,爱,更需要理解,需要冷静的理智。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从理性分析的角度去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知识积累(多媒体课件展示)1、弗罗姆(1900—1980)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
主要著述有:《爱的艺术》(1956年)《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禅与心理分析》《心理分析之危机》等。
2、《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在书中他阐述了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爱和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他认为爱是在保持自己尊严和个性的前提条件下的感情交流的行为;并对各种形式的爱及其基本要素做了阐释。
这本书告诉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作用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4、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委我爱你”。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给大家说两个真实的事例。
举秦怡和史铁生母亲的例子。
(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
二、弗罗姆及《爱的艺术》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使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集体朗读)
三、推进新课
(一)解题,理清脉络
对象:母亲、母亲、孩子
内容:爱
层次:母爱、父爱、孩子
明确:
1、体验母爱(1-3)
2、感受父爱(4-7)
3、完善自身(8-10)
(二)阅读一、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母爱与父爱分别有那些特点?
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有哪些不同?
问题三: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
学生自主解决,主要是寻找关键语句。
明确:
特点与区别
母爱①无条件。
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
②自然世界。
故乡。
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爱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②思想世界。
法律、秩序、纪律等。
优缺点
母爱①伟大,渴求。
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
父爱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
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
问题四:比较分析,说说两者差别的原因。
母爱——童年时期以时间区分
父爱——成长时期
母爱——被人爱、无条件以能力区分
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
小结(初步得出弗罗姆观点,集体朗读)
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问题五: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比较:前者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是被动的,这种爱是幼稚、不成熟的。
后者是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是主动的,这种爱是成熟的。
通过此段说明,引出最后一部分。
(问题引入)
(三)阅读最后一部分,思考
问题六: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对文章进行小结,以时间和逻辑的顺序,分析了爱是一种能力。
(对照板书)
四、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题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健康地成长,并能从父母之爱延伸为他爱,由小爱向大爱升华。
)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联系名人大家经历谈感受。
1、高一新生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母(联
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什么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恰逢母亲节,不少同学说了具体的做法(本人想起了自己离世五个月的年轻的母亲。
这不在我的教学设计范围内,是课堂上本人有感而发的)——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
“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
2、联系电视剧《亲情树》,大姐孙雨欣用无悔的青春换来了弟弟妹妹永远的尊敬和永恒的
亲情。
3、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
通过以上的讨论和层层推进,希望让学生明白:
①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
②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
③爱的升华——珍惜情感,感恩
五、课堂小结
在我们成长的磕磕绊绊中,总有无数的爱包围着我们,不关有来自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
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
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
送
上一曲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大声地说声:“谢谢!”(《感恩的心》音乐声响起)
六、课后反思
这篇文章对学生的理性思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我选择问题层层推入式,试图让问题简单化。
但感觉前面的进度稍快,影响了学生对后面文本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