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真的有8亿亩后备耕地资源吗_陈印军
陈绍军:提高我国耕地质量与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质 量 建 设 项 目立 项 前 , 项 目主 管 单位 应 当 组 织
出。 如何在坚 守18 亿亩耕地 红 线 的
有 农 业 行 政 主 管 部 门 参 加 可 行 性 论 证 ; 项 目竣
前提 下 , 采取 有效措施 , 提高我 门应 出具 耕地 质 量
我 国耕地 资源 的基 本现 状 ,
重 要 内容 来 考 虑 。 从 土 地 出让 金 中安 排 一 定 比
可 概括 为
“ 一
多三 少 ” , 即耕地 总
例 的资金 用 于耕地 地 力建设 内容 。
量 多 , 人均 耕地 少 、 高质量 的耕地
( 四 ) 做好规 范化和建后管理 。 所有耕地
少 、 耕地 后 备 资源 少 , 人 地 矛盾 突
本农 田保护条例 》 等相 关法律法规 , 尽 快制订
胃cr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耕 地 质 量 管理 条 例 》 。
套
争
( 二 ) 加强 组 织领 导机构 。 建议 成 立 由分
兰
管 农 业 副 省 ( 市 、 自治 区 ) 长 任 组 长 的 “ 耕 地
目
质量建设领导小组 ” ,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
体情 况 , 加 强提 高耕地 质 量 各项 措 施 的科研 攻
励农 民开 展 土 壤 改 良, 推广测 土 配
关 ; 要研 制耕地质量评 价指标体系 , 开展耕地
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 , 提高耕地 质
地 力分等定级工 作 ; 建立 耕地 面积 、 耕地质量
量 , 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 田 比
的动 态 监 测 信 息系统 , 以便 及 时采 取 措 施 , 不
业 厅 内 , 并 由各 省 ( 市 、 自治 区 ) 政 府 赋 予 其
当前中国耕地占补平衡的宏观形势与特征
New Macroscopical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 of Balance of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and Compensation in China Xiao Bilin1, Chen Yinjun1, Chen Jing2
(1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2Beijing Research Cen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89)
者的平衡,要求在省域内平衡的,禁止跨省进行易地 占补。
耕地占补平衡与城乡建设、工业发展、水利设施建 设、生态保护、粮食生产与安全等有密切的关系,近年 来,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陆续出 台 了 许 多 涉 及 耕 地 保 护 的 政 策 及 具 体 管 理 办 法(表 1),集中地反映了当前国家对耕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 问题的关注程度。
中国农学通报 2009,25(08):299-302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当前中国耕地占补平衡的宏观形势与特征
肖碧林 1,陈印军 1,陈 静 2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2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部门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国土资源部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国务院 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部
国务院 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部
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分析
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毛泽东提出: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吃饭问题决定着中国共产党是否有能力领导建设好一个新中国。
邓小平提出:谁有了粮食,谁就有了一切;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
江泽民提出: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不能靠任何别的国家来解决,一是靠人家靠不住,谁也解决不了这个大问题;二是即使能够解决,也会受制于人。
在我国,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始终是一种战略性的特殊商品,直接关系到人民和国家的安危。
胡锦涛提出: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如果吃饭没有保障,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
习近平提出: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二、我国粮食基本上保持了供需平衡,但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一)我国稳居世界第一谷物生产大国,但人均谷物产量仍然偏低。
2018年全国谷物产量6.10亿吨(2019年6.14亿吨),占世界谷物总产量的20.6%;人均谷物437公斤,为世界人均谷物产量(388公斤)的1.13倍。
世界谷物产量排名前20位的国家中,有11个国家人均谷物产量大于500公斤,我国仅排名第14位,人均谷物产量分别相当于罗马尼亚、阿根廷、加拿大、乌克兰、美国、澳大利亚、法国、俄罗斯、泰国、缅甸和越南的27.0%、27.5%、27.9%、28.0%、30.6%、32.1%、45.3%、58.0%、80.8%、83.8%、85.4%。
(二)我国粮食自给率呈下降趋势。
我国粮食年消费需求量已达8亿吨,粮食自给率基本上保持在85%以上,谷物自给率95%以上,但自给率呈不断下降趋势。
2019年我国粮食消费需求量为7.71亿吨,自给率86.1%,加上进口猪肉折粮,2019年我国实际粮食消费需求量已达8亿吨。
2019年我国谷物消费需求量6.28亿吨(近三年平均6.32亿吨),自给率97.7%;稻谷消费需求量2.09亿吨(近三年平均2.13亿吨),自给率100.1%;小麦消费需求量1.37亿吨(近三年平均1.37亿吨),自给率97.5%;玉米消费需求量2.66亿吨(近三年平均2.63亿吨),自给率98.2%;大豆消费需求量1.07亿吨(近三年平均1.07亿吨),自给率17.0%。
全国土地日介绍宣传保护耕地珍惜资源主题教育PPT课件
03
公元前221年人口已达2000万,公元2年超过 5000万,1900年超过4亿,现已超过12亿。
04
开发强度大: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中,已利用680万平 方公里,利用率为70%,其中农业土地占用率为66%, 耕地垦殖率为14.2%,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盲目用地突出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征而未用闲置撂荒土地近200万亩。 据对全国31个特大城市卫星遥感资料判断和量算,1986-1995年主城区实际占地规模扩大50.2%,城市用 地与人口增长率之比为2.29:1,是合理值(1.12:1)2倍多。
后备资源2.01亿 亩,其中可开垦成 耕地的仅1.2亿亩。
考虑到生态保护的要求,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 严格限制,今后通过后 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十 分。
PART.02
为纪念这一天,从1991年起,把每年的6月25日,即《土地管理法》颁布的日 期确定为全国土地日
1 据《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的测算数据,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 的总潜力约合2.01亿亩。
03
简化房屋装修;不随意取土,不倒卖土壤; 少用洗涤剂;不焚烧秸秆。
04
不使用无法降解的塑料餐盒 双面使用纸张。
05
保护蛙类,保护鸟类;拒食野生动物,不 捡拾野禽蛋。
06
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尽量使用可再生物 品;少使用发胶。
严格遵守 “五不准”
不准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法律规定的除外)
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减少基本农田面积
亩,全部开垦后,人均增加耕地不足0.1亩。
03
其中,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永久积雪、冰川以及裸岩、石砾地
等约占未利用土地的73%。
01
可开发土地基本已被开发利用:据资料考证,6000年前我国已有原始农业种植,4000年前已有相当固定的 农业耕作。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 宜耕不是唯一答案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宜耕不是唯一答案目前,耕地后备资源存在认定欠妥当,开发利用方式简单等问题。
兰德土地认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仅集中于宜耕属性来开展,只注重增加耕地面积本身,而缺乏对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后的种植结构、种植效益、工程效益的关注。
下一步,应提高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耕地后备资源如何高效利用?1、选择合理的开发利用模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统筹规划,综合开发。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应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面考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与城镇发展规划和农、林、牧业发展规划及生态园区规划、风景旅游规划的衔接,处理好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的矛盾,协调好耕地、林地与其他用地之间的关系,使开发利用达到综合效益最优。
2、应考虑耕地后备资源多重属性耕地后备资源作为资源本身,具有多重属性,不仅要考虑宜耕属性,还应考虑宜园、宜林、宜建(作为建设用地)、生态功能等属性。
与人文自然景观相结合还可衍生出旅游观光功能属性。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绝不能单纯理解为种粮,而是应根据区域农业产业规划来进行作物布局,可种粮食,也可种菜,提高作物种植的效益和土地开发效益。
3、把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生态环境比较敏感,局部地区发生恶化。
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开展的不合理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破坏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土地次生盐渍化、沙化等土地退化现象。
大规模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大量开垦滩涂湿地,造成了水土严重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要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要牢固树立起“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用地方针,在合理开发、复垦耕地后备资源的同时,始终不渝地把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做到有损生态环境建设的项目一票否决,促进土地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
18亿亩耕地
一、为什么要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甘藏春: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的,所以我理解守住18亿亩耕地,是我国政府为了子孙后代的长远生计负责的一种表现,也是作为一个大国对世界承担责任的一种表现。
保住18亿亩耕地,就确保了中国粮食安全,就使粮食安全有了基本的资源基础,可以从容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不受制于人。
同时,守住这条红线,也保持了农村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稳定生态环境建设、有序释放建设用地,严把土地闸门,为今后建设预留后备资源。
张大勇:对我们胶南来讲,守住耕地,这不仅是红线,更是底线。
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关系到胶南的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
胶南是青岛的一个县级市,山丘区面积占70%以上。
目前,全市基本农田面积97.99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3亩,基本农田保有率始终控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87.94%。
二、如何使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不被突破?甘藏春:我国耕地现在只有18.27亿亩,在现有耕地中,只有2000多万亩可以作为机动。
守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不是守一个时期,而是要为子孙后代守到人口高峰过去之后,所以说这是个很艰巨的任务。
我认为,守住这条红线有相当的难度,但是有希望、有信心,只要工作到位是能够守住的。
首先,要合理引导、科学用地。
比如说除了耕地之外,沿海地区也有很多未利用土地,在中部地区有很多丘陵地,我们过去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减少成本,不管好地、坏地都占,而许多发达国家的村庄、房屋、集镇都是在山上建的。
再比如,有的地方修了条高速公路,就要搞绿化带,实际上没必要。
我们对用地结构和用地方向要进行调整,这要靠将来的国土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规划来调整,做到不占耕地或少占耕地,这是一个大的措施。
同时,保护耕地要落实责任。
保护18亿亩耕地这个责任,不仅仅是中央政府的责任,也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
长期以来,有些地方把保护耕地的责任理解成是中央政府或者是国土资源部门的责任,其实保护耕地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地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承担保护耕地的责任,现在问责制正在建立。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结果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结果(2016年12月28日)一、全国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开展情况耕地后备资源是实施土地整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与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全局性工作关系密切。
2000年至2003年,国土资源部按照“西部-中部-东部”分三个阶段,完成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基本查清了相对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
但经过多年的土地利用与整治开发,全国耕地后备资源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上一轮调查评价结果已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当前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
随着近年来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协调处理好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急需全面客观掌握当前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状况。
同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以及遥感、数据库等技术手段,为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新形势新条件下,经部研究,于2014年启动开展了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本轮调查评价工作,是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用最新遥感影像制作调查评价底图,地方按照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条件等方面11个指标和标准,逐图斑开展调查评价工作,经逐级检查汇总上报调查评价结果。
国家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要求,利用最新公布的全国湿地资源和沙化地调查结果,对耕地后备资源结果进行了扣除,汇总形成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分析确定了当前可供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数量。
二、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结果汇总结果显示,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8029.15万亩。
其中,可开垦土地7742.63万亩,占96.4%,可复垦土地286.52万亩,占3.6%。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以可开垦荒草地(5161.62万亩)、可开垦盐碱地(976.49万亩)、可开垦内陆滩涂(701.31万亩)和可开垦裸地(641.60万亩)为主,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93.2%。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作者:王薇,商梅来源:《吉林农业·C版》2010年第11期摘要: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是世界上最严格的,这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的。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耕地的急剧减少,国家决定从全民族切身利益出发,要打一场耕地保卫战,于是有了温总理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十一五”期末耕地保有量不得底于18亿亩的底线。
在“一要建设,二要吃饭”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只有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基础,在耕地的后备资源开发潜力上下功夫才是治本之策。
文章简要分析了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种潜力。
关键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土地管理制度中图分类号:S3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031-11 在生态条件可行下,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新增耕地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对土地实行用途管制制度,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建设用地具有不可逆性,未利用地开发现有应用技术还不成熟,所说的耕地后备资源多指农用地。
据国土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1.13亿亩,但分布背景却不容乐观,大部分位于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
鉴于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分布的现状,在开发耕地时一定处理好开发与规划、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耕地的开发质量。
1.1 在宜农用地的耕地后备资源中聚零为整地开发耕地在耕地后备资源中荒草地多为首选,如我们熟知的昔日北大荒成了今日的北大仓,就是荒草地成功开发的范例。
由于没有一套开发耕地的制约机制,很多位于田间地头的荒草地已被农户零散开发,有些成片的地块,也是谁有能力谁就开发一块。
零碎地开发即不便管理又浪费了耕地资源,也不利于国家对耕地后备资源的整体规划调配,影响国家产业政策的执行。
针对这种乱开发、无组织行为,建议政府部门介入,成立专门组织,统一规划、统一开发,这样才能使为数不多的耕地后备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耕地后备资源总结汇报材料
耕地后备资源总结汇报材料耕地后备资源是指通过合理配置和利用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性资源。
下面是关于耕地后备资源的总结汇报材料。
一、耕地后备资源的意义1.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后备资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2. 保护生态环境。
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助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维持农田水文循环,并且可以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推动乡村振兴。
二、耕地后备资源的现状1. 耕地资源总量不足。
尽管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前列,但是每个人的耕地面积较少,尤其是东部和中部地区更加紧缺。
2. 耕地质量下降。
由于过度开垦、过度施肥等原因,部分耕地质量下降,限制了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
3. 耕地利用效率低下。
由于传统耕地利用模式落后,耕地利用效率低下,导致了耕地资源的浪费。
三、耕地后备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措施1. 强化耕地保护。
加强对耕地的保护,严禁违法用地,加强对非农用地向农用地的保护,保障耕地资源的供给。
2. 改善耕地质量。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修复耕地的生态环境,加强农田的土壤保护和改良,提高耕地的产能。
3. 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广高效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4. 加大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和利用耕地后备资源,发展农业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典案例1. 农田水利工程开发。
通过建设灌溉系统、水库、引黄灌区等农田水利设施,改善耕地的水利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2. 农业科技推广。
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3. 改造农田生态环境。
通过修复退化农田、植树造林、修建生态农田等措施,提高农田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粮食概况
中国粮食概况中国粮食现状与前景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焦点问题之一。
1994年莱斯特---布朗发表了《Who Will Feed China》的著名论文,对中国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的前景进行了较为悲观的预测。
他认为,中国当时随着粮食产量达到高峰,长期的下降可能开始了,到2030年中国粮食产量很有可能至少下降将近1/5,或每年下降0.5%;未来中国巨大的粮食需求缺口将会大幅推高世界粮价,其粮食匮乏将成为世界性的匮乏。
此文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受到了学界、社会乃至多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莱斯特---布朗先生的预测虽然未必准确,但对于中国加强粮食安全却具有重要的警示价值。
在该文发表数年后,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状况的变化,客观评价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和前景,是十分有必要的。
1.中国粮食的基本概况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
按国土资源部内部的统计,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7亿亩。
中国农业用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率不足59%。
从耕地类别看,旱地面积比重较大,占55.1%;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分别占26.0%和18.9%。
从坡度等级情况看,0-15度的耕地比重最大,占8715%;15—25度、25度以上的耕地分别占9.2%和3.3%。
2.人口状况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最新公布的人口数量显示:目前中国人口总数是13.6亿;其中城镇人口占53.73%、农村人口占46.27%;男性占51.2%、女性占48.8%;15岁以下占17.5%、60岁以上占14.9%。
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被看作值得自豪的成就。
3.主要粮食作物及生长习性小麦:小麦耐寒、耐旱,适应性强,按播种季节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
春小麦在春季播种,夏、秋季收获,生长期为80天到120天。
试述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试述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题目】试述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答案】试述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整理如下,供学习参考。
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总的特点是数量少、质量差,分布特点有四:
(1)从区域分布看,以西北干旱地区为最多,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中部草原地区第二;
(2)从社会经济条件看,集中分布于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少数民族聚居、开发历史短、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尤以牧区或牧业比重大的地区为多,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
(3)从热量条件看,主要分布在热量条件相对不很丰富的一年一熟地区;
(4)从水分条件看,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小于400mm,干燥度大于1.5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一特点反映了水是荒地资源开发的先决条件。
新常态背景下关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思考
摘要: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可补充耕地资源,保证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
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需坚持生态安全这一原则,如此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
本文分析了我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研究了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特点,探究了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常态下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思考1我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分析调查发现,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共为8029.15万亩。
可开垦土地资源为7742.63万亩,可复垦土地资源为286.52万亩。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主要为:可开垦荒草地、可开垦盐碱地、可开垦内陆滩涂等资源。
我国连片耕地后备资源为2832.07万亩,其在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中约占到35.3%;零散耕地后备资源为5197.08万亩,其在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中约占64.7%。
调查发现,我国现阶段可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为3307.1万亩,其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占到940.26万亩,其与为零散耕地后备资源。
受到水资源的影响及约束,短时间内其余耕地后备资源并不能被开发。
2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特点2.1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区域划分不平衡由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区域角度分析,其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新疆、黑龙江、河南等地区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约占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一半),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东部省份耕地后备资源面积较少。
连片耕地后备资源大多位于新疆(除南疆地区外)、黑龙江、吉林等地区(连片耕地后备资源约占全国连片耕地后备资源的69.6%);东部地区连片耕地后备资源则仅占全国连片耕地后备资源的11.0%。
由此可见,经济较发达地区耕地后备资源较少。
2.2连片耕地后备资源逐渐减少调查发现,本次调查中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相较于上一次调查明显减少,连片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也明显减少。
我国黑龙江、河南、贵州这三个省份农耕地后备资源有所增加,其他地区耕地后备资源明显减少。
由此可见,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土地不断开发,很多连片耕地后备资源已被开发利用(开发为耕地、园地等资源)。
中国发现8亿亩后备耕地40%具有较好开发条件
中国发现8亿亩后备耕地40%具有较好开发条件在发现大量后备耕地的同时也有大量耕地被迫转为他用成为“后备”,图为江苏徐州300亩即将丰收麦子被铲建安置房章轲在确保解决国人吃饭问题的18亿亩耕地之外,我国又发现了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约8亿亩耕地后备资源。
昨天下午,在中国科协召开的今年第五期“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中国科协公布了中国科学院完成的一项最新调研成果。
成果显示,我国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耕地后备资源约8亿亩。
而据记者了解,此前相关调查与评价得出的数字远低于这一数字。
中国科协表示,这一发现对了解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特点、服务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旧体系低估土地适宜性据介绍,这一题为“基于SOTER的中国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的研究项目,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甘霖等专家组织实施。
张甘霖透露,这些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河北、广西、山东和江西等省区。
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近年来,中央政府一方面要求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保护现有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稳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另一方面,也组织力量积极寻找适宜的耕地后备资源,作为未来开发的保障。
“进行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就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方面。
”张甘霖说。
据介绍,我国迄今已开展了多次全国性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其中以《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体系最具代表性。
张甘霖称,该体系将全国分为九大潜力区,不过其采用的土地质量评价方法,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土地的适宜性。
相关报道:江苏徐州300亩即将丰收麦子被铲建安置房(图)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
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国耕地后备资源面积逾8000万亩分布极不均衡
中国耕地后备资源面积逾8000万亩分布极不均衡中国国土资源部28日发布的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显示,中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8029.15万亩。
其中,可开垦土地7742.63万亩,占96.4%。
中国2014年启动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副司长冯文利当日在北京介绍称,当前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具有五方面特点。
一是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新疆、黑龙江、河南、云南、甘肃等5个省区后备资源面积占到全国近一半,而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11个省市之和仅占全国的15.4%。
二是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减少明显。
本轮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相比上一轮减少了近3000万亩,同口径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减少了8183.77万亩,减幅达到74%。
北京、天津、江苏、福建等10个省市减少幅度超过90%。
这反映出,前期容易开发的后备资源大多已开发,当前再继续全面推行大规模土地开发利用的工作基础已经不再具备。
三是耕地后备资源大多数呈零散破碎分布。
中国零散耕地后备资源面积5197.08万亩,占后备资源总量64.7%,且分布较为广泛。
四是耕地后备资源利用受生态环境制约大。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仍以荒草地占后备资源总面积的64.3%、盐碱地占12.2%、内陆滩涂占8.7%和裸地占8.0%为主。
集中连片的后备资源也主要分布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本身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稍有不当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严重后果。
五是当前可供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数量有限。
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全国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3307.18万亩,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41.1%。
其中,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仅有940.26万亩,且分布极不均衡。
挖掘“8亿亩”的潜力
挖掘“8亿亩”的潜力史可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
当前,为守住这一国本不仅要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的准则,不仅要求增加粮食产量,还应该实现“藏粮于田”、“藏富于民”,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义正在于此。
按照官方此前发布的计划,到2020年全国应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这将为中国新增800亿公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粮食安全一直以来,我国中低产田的比重过大,粮食增产压力很大。
据农业部测算,在我国18.26亿亩耕地中,高于当地平均单产20%的高产田约为5.5亿亩,其余12.7亿亩为中低产田,占比近7成,中低产田中易于改造的约为8.75亿亩。
要实现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迫切需要下大力气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努力“藏粮于地”,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和空间。
由低产田变高产田,带来的不仅仅是粮食产量的增加,更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这是《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
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要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完成1575处重点中型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
每年要完成的任务高于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不足3000万亩的水平,意味着今后建设高标准农田将有更大投入。
根据规划,新增的4亿亩任务中,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完成3.4亿亩,通过统筹和整合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财政性资金完成0.6亿亩;完成1575处重点中型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亩均粮食生产能力比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前提高100公斤以上。
《规划》实施后,亩均粮食生产能力可提高100公斤以上,直接带动种粮农民亩均增收约200元,每年有3200多万农民从中直接受益。
报告称除18亿亩耕地 中国再发现后备耕地8亿亩
报告称除18亿亩耕地中国再发现后备耕地8亿亩
章轲
【期刊名称】《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年(卷),期】2010(000)015
【摘要】在确保解决国人吃饭问题的18亿亩耕地之外。
我国又发现了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约8亿亩耕地后备资源。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作者】章轲
【作者单位】第一财经日报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211
【相关文献】
1.中国新近发现8亿亩后备耕地 [J],
2.我国耕地接近18亿亩红线村庄空置面积超过1亿亩 [J], 李兴文;李松;张兴军;王军伟
3.守住18亿亩耕地关键要严格控制耕地流失 [J], 蔡玉梅
4.18亿亩耕地是中国梦的根基 [J], 阴剑锋
5.国务院原则通过《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土地资源》北京课改版(1)
土地资源
图释导学
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 地区散布不均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2、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散 布状况。 3、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4、理解我国土地资源散布差异与我国 地形、气候自然环境的关系。
我国土地资源特征之一: 类型齐全
请说出每张图片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
结合国情,以土地基本国策为根据,为我国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 护献计献策。
2、“土地专家计划”
沙漠、戈壁:
a、发展旅游业; b、种植耐旱植物; c、 发展沙产业等。
雪山:
a、发展旅游业; b、利用水资源; c、 开发动物资源等。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
计策3
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 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在牧区,建设人工草场,保护天然草场。
计策4
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 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在易遭受风沙侵袭、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营造防 护林,治理沙化、盐碱化。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
结合国情,以土地基本国策为根据,为我国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 护献计献策。 1、“土地专家门诊”
强化耕地保护与改造提升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强化耕地保护与改造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陈印军
【期刊名称】《农业发展与金融》
【年(卷),期】2022()10
【摘要】为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必须进一步强化耕地资源保护,优化耕地资源布局,改造提升耕地质量。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而食以土为本,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然而,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耕地面积大幅减少,耕地空间布局趋向劣化,国家粮食安全的潜在危机突显。
为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必须进一步强化耕地资源保护,优化耕地资源布局,改造提升耕地质量。
【总页数】5页(P19-23)
【作者】陈印军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建设专家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实施耕地保护政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r——以河南省鹿邑县为例
2.对保护耕地红线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
3.科学掌握耕地质量,合理布局整治项目促进耕地质量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达拉特旗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纪实
4.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加强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
5.解读黑土地保护法: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进耕地“进出平衡”确保良田“粮”用_1
推进耕地“进出平衡”确保良田“粮”用发布时间:2023-01-30T00:58:07.032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年第18期作者:邓发廷[导读] 随着经济开发建设的持续推进,不可避免的对良田耕地造成了破坏邓发廷身份证号码:44088219941112****摘要:随着经济开发建设的持续推进,不可避免的对良田耕地造成了破坏,但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耗大国,粮食生产的首要前提是有农业生产耕地,这是我国非常宝贵的农业生产资源。
人们逐渐意识到发展并不能以破坏良田耕地为代价,反而要积极保护耕地农田才能保障未来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自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各地纷纷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保护耕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的号召,坚决遏制耕地农田等不种粮、耕地使用途径“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的现象,通过实施践行耕地进出平衡制度,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严防死守我国18亿亩耕地的红线,确保良田“粮”用。
关键词:占补平衡;进出平衡;问题;建议引言: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提升,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重大建设项目数量也有增加的趋势,这些发展项目都不可避免的存在占用农田耕地的现象。
与此同时,原有农田耕地走向非农化、非粮化使用途径的趋势有所上升。
我国在推进建设发展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乡村振兴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生态绿化的用地较之以往面积扩大,且还存在部分农民为增加收益在自主承包的耕地上调整土地资源农业结构的现象,导致耕地资源向着园地、坑塘水池、林地等其他非农化使用途径倾斜,各地区耕地“粮”用的实际使用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提出了耕地“进出平衡”制度,确保良田的“粮”用用途。
文章主要探讨了推进该制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善改进推进“进出平衡”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耕地“进出平衡”制度简要概述随着农田耕地使用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日益凸显,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部联合各相关部门下发了《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我国的耕地用途进行全面的管制,并创新性的提出了耕地“进出平衡”的管理制度,为各地区实施耕地保护指明了新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日报/2010年/6月/2日/第005版
科教周刊
我国真的有8亿亩后备耕地资源吗?
权威研究表明,可开发利用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并不乐观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陈印军
近日,许多媒体争相报道称:全国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后备耕地资源约8亿亩,其中约4.8亿亩处在湿润与半湿润区;在8亿亩后备耕地资源中,具有较好开发条件的占40%左右,即约3.2亿亩可以开垦为耕地。
对此,本人存疑。
中国真的有8亿亩后备耕地资源吗?从下面两个较权威的研究结论看是否定的。
一是根据《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资源数据集估算,到2010年底,我国实际上可以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已经不足1亿亩。
根据中国科学院石玉林院士主编的《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资源数据集,全国后备耕地资源总数为5.1亿亩,其中可以开垦的有2.65亿亩。
这个数据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结果,随着20世纪90年代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加大,许多过去列入后备耕地资源的湖区滩地已列入水域环境保护地;东北地区被列入后备耕地资源的沼泽、草甸,许多已被列入湿地自然保护区;另外,根据国土资源部1998年—2006年的资料,这9年全国复垦和开发新增耕地共计3133万亩,年均348万亩。
这意味着,1998年—2006年,全国平均每年复垦开发后备耕地资源348万亩。
如果以此为依据,近30年来,估计全国已复垦开发后备耕地资源约1亿亩。
2.65亿亩可以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减去已开发的1亿亩,再减去水域环境保护、湿地保护等土地,实际上可以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已经不足1亿亩。
二是根据国土资源部后备耕地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结果,到2010年底,全国集中连片、能形成国家级土地开发复垦基地的后备耕地资源仅有7500多万亩。
2000年—2003年,国土资源部实施了新一轮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工程,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开展后备耕地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根据这次的调查评价结果,全国集中连片、能形成国家级土地开发复垦基地的后备耕地资源1.1亿亩,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
据本人计算,在1.1亿亩的后备耕地资源中,66.5%集中于我国西北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包括新疆、宁夏、青海、甘肃、陕西、内蒙古等省区);另外有5%集中于生态脆弱的西南地区。
位于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东南和其他地区的后备耕地资源仅占28%。
1.1亿亩是2000年的数据,如果以国土资源部1998年—2006年平均每年复垦和开发后备耕地资源348万亩计算,到2010年底,全国集中连片、能形成国家级土地开发复垦基地的后备耕地资源仅有7500多万亩。
我经常到全国各地考察调研,的确在一些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见到有大片较为平坦的土地,但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缺水,并且土地沙化问题突出。
没有水,就不能开发利用。
另外,全国各地的确还有不少的湿地(包括沼泽、草甸、河滩地),其中不少土壤比较肥沃,但一旦开垦利用,其生态环境就会快速恶化。
再者,在调研过程中,我也发现不少地方存在大面积撂荒现象,而这些撂荒地还统计在现有的耕地面积中,并不能算作后备耕地资源。
总之,我认为,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数量并不乐观,尤其是可以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已经不多。
“8亿亩后备耕地,40%具有较好开发条件”这一结论应慎重对待,切勿放松对现有耕地资源的保护。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