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心肌缺血的监测和治疗

合集下载

围手术期监测和处理

围手术期监测和处理

围手术期监测和处理并存心律失常病人在围手术期需要观察心电变化,必要时应持续监测。

病情严重时还应监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心排血量及尿量等,利于及时调控,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对性质严重的心律失常如高危室早、室速及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者必须立即处理。

2.1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律;脉搏为100~160/min。

病人紧张、疼痛、浅麻醉、发热、低血容量及输液过量、缺氧、药物等均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治疗重点在于寻找并消除病因,必要时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等。

2.2窦性心动过缓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律;脉搏为40~60/min,也有低于40/min的。

常由于窦房结激动降低和传导异常而致,如术中刺激迷走神经、冠心病、颅内高压、黄疸等。

当心动过缓且有血流动力学异常时可静注阿托品治疗,必要时可应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

2.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心电图表现为:P>160/min,心律齐整,QRS时间在0.10秒以内。

PSVT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预激综合征、风湿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狭窄、低钾、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使用各种方法刺激迷走神经,常可终止PSVT;血压正常时可用心律平、普萘洛尔或维拉帕米等,严重者可采用电复律或超速抑制。

2.4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3次或3次以上快速而连续的搏动,其QRS时间≥0.12秒,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P波比QRS波群慢且无固定关系。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多发生于并存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如心肌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一旦发生应仔细判断病因,积极进行治疗,并做好电击除颤的准备。

利多卡因是首选药,1~2mg/kg稀释后静注,5分钟后可重复。

效果不佳也可选用普鲁卡因酰胺(静脉给药不超过50mg/min)或溴苄铵(5mg/kg静脉缓注)。

2.5过早搏动胃肠道及胆道疾患、急性感染、手术及麻醉、导管介入、电解质紊乱、低钾等是引起过早搏动的主要原因。

危重病医学-围手术期急性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危重病医学-围手术期急性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紧张、焦虑 疼痛
麻醉过浅 低血容量
2021/5/6
低血容量 体液过荷
高血压 低血压
冠脉痉挛 低血压 HR过快
精选ppt课件最新
贫血 肺功能障碍 氧离曲线左移
9
√降低氧耗
提高氧供
管理!
控制心率
控制前 后负荷 (室壁张力)
确保冠 脉血供
确保血 液氧合
消除紧张 B受体阻断
镇痛 麻醉深度
防治低血容量
扩血管(V) 降压(A)
合理使用正变力药
扩冠 防止冠脉痉挛 防止低血压
防治贫血 确保肺功能 提高血氧分压 防氧离曲线左移
2021/5/6
精选ppt课件最新
10
LAD LAD






2021/5/6
精选ppt课件最新
11
梗死区域
7
6
5
4
2021/5/6
3
2
精选ppt课件最新
1
12
心肌缺血监测方法
评价
ECG
TEE
PACP
第二十四章 围手术期急性心肌缺血 与心肌梗死
(perioperative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infarction)
魏继承
泸州医学院麻醉系
前言
心肌缺血性疾病(如CAD)患者围术 期并非少见,如缺乏认识、缺乏重视、
管理不当常会导致心肌缺血 (myocardial ischemia)(加重),甚至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特别是陈旧性MI患者, 其围术期AMI发生率及再梗死后死亡率 均成倍增加。

PCI的围手术期管理

PCI的围手术期管理

术中护理配合
术前准备:确保患 者身体状况良好准 备必要的医疗设备
术中观察:密切关 注患者生命体征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术后护理:确保患 者安全提供必要的 护理服务
并发症处理:及时 发现并处理可能出 现的并发症如心律 失常、心肌梗死等
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术前评估: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术中监测: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术后护理:加强术后护理预防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并发症处理:及时处理并发症如心律失常、血管损伤等
饮食指导:低 盐、低脂、高 纤维多食用蔬
菜水果
心理调适:保 持良好心态避 免焦虑、抑郁
等不良情绪
定期复查:及 时发现并处理 可能出现的问

术后随访与健康教育
随访时间:PCI术后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宣传PCI术后的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心理支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与辅导 生活方式指导: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饮食、运动等促进术后康复
降压药物:如CEI、RB 等
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 格列齐特等
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 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 酮、普鲁卡因胺等
PCI术中管理
04
手术过程简介
患者进入手术室
麻醉医生进行麻醉
建立静脉通道 手术开始进行PCI手术
手术风险及应对措施
风险:血管破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应对措施:熟练掌握手术技巧、密切监测患者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 风险:手术时间长、患者耐受性差 应对措施:合理安排手术时间、做好术前评估与准备、加强术中监测与护理
PCI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性
提高手术成功率: 通过有效的围手 术期管理可以降 低手术风险提高 手术成功率。

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疾病评估与治疗指南_

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疾病评估与治疗指南_

流行病学
美国未来 30 年内,年龄 >65 岁人口将增加 25 %~ 30
%,相应该年龄段也是外科手术数量最大的人群
非心脏手术将从 600 万 / 年增加到 1200 万 / 年,其中
1/4 为大型腹部、胸部、血管和骨科手术者,这些 手术显著增加了围手术期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 亡率
Worldwide, non-cardiac surgery is associated with an average overall complication rate of 7–11% and a mortality rate of 0.8–1.5%, depending on safety precautions. Up to 42% of these are caused by cardiac complications. When applied to the popula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member states, these figures translate into at least 167 000 cardiac complications annually due to non-cardiac surgical procedures, of which 19 000 are life-threatening.
对患者情况和手术风险的评估
无创性检测——心电图(ECG) 无创性检测——心脏超声 影像学应激试验 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
降CVD风险率的措施
β受体阻滞剂
若患者近期正在服用β受体阻滞剂,推荐术前继续服用。(Ⅰ,B) 若患者存在两个以上风险因素或ASA评分≥3,可考虑术前β受体阻滞 剂治疗。(Ⅱb,B) 若患者诊断有IHD或心肌缺血,可考虑术前β受体阻滞剂治疗。 (Ⅱb,B) 可考虑阿替洛尔或比索洛尔作为非心脏手术患者的术前口服用药。 (Ⅱb,B) 不推荐术前使用不加滴定的大剂量β受体阻滞剂治疗。(Ⅲ,C) 不推荐接受低危手术的患者术前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Ⅲ,C)

PCI围手术期的护理

PCI围手术期的护理
PCI围手术期护理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PCI围手术期护理概述 • PCI术前护理 • PCI术中护理 • PCI术后护理 • PCI围手术期护理的挑战与对策
01
PCI围手术期护理概述
PCI手术简介
PCI手术是一种常见的介入性心脏病 手术,通过导管将支架植入冠状动脉 狭窄或阻塞的部位,以恢复冠状动脉 血流,改善心肌缺血和缺氧。
患者教育及心理支持
01
制定PCI围手术期患者教育计划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流程、注意事项及术后康复等知识。
02
提供心理支持服务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03
建立患者随访机制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优化护理流程与团队协作
1 2
制定PCI围手术期护理流程
创造良好的操作环境。
术中并发症预防
预防血栓形成
在手术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预防血栓形成,如使 用抗凝药物和定期进行血管冲洗等。
预防血管并发症
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血管情况,避免 发生血管并发症,如血管破裂、血栓脱落等。
预防感染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检查手术部位有无 感染迹象,确保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PCI手术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 时间较短,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 。
PCI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性
PCI围手术期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和患者康复的关键环节之一 。
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评估、术中监测、术后护理和康复指 导等方面,旨在降低并发症风险、促进患者康复和提高患者 的生活质量。
02
PCI术前护理

妇科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

妇科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

妇科围手术期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一、心血管并发症1.出血与休克预防措施:术中仔细操作,严密止血,提高手术操作能力,术后严密观察面色变化,测脉搏、血压,注意尿量,切口渗血以无菌敷料加压包扎,多可止血,如为内出血,量不多,患者情况好可给予止血药物及补充血容量;如出血多,出现低血容量休克,应积极抢救休克维持液体及电解质平衡,纠正心功能和呼吸功能不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诸器官灌注及避免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同时应立即剖腹探查制止出血。

2.心肌缺血性疾病预防措施: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血容量、输液种类和尿量,应及时给养氧、利尿、矫正液体平衡,请心内科会诊。

3.心律失常预防措施:术后严密观察,维持电解质、体液平衡,预防心肌缺血、肺栓塞,注意药物影响,必要时运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置入临时起搏器。

4.心脏骤停预防措施:术前积极处理心肺合并症,对有心肌梗死危险的患者应用多功能检测仪,术中维持充足的供氧,严密监测血压,预防血压下降,一旦血压下降立即处理,如出现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加压供氧、胸外心脏按压,必要时电击复律。

5.血栓性静脉炎预防措施:术前尽可能去除导致高凝原因,如肥胖、避孕药物、激素替代药物等,术中避免静脉长时间受压,术后鼓励患者多活动肢体,尽尽早下床活动,如血栓形成,需卧床、抬高患肢、改善经脉回流,运用抗凝药物,预防肺栓塞发生,必要时需请外科取栓。

6.肺栓塞预防措施:脓毒血症、肥胖、恶性肿瘤、既往肺栓塞史记深部静脉血栓史史诱发因素。

术前积极处理,术后严密监护、纠正酸碱失衡及休克,立即用肝素治疗,必要时心肺复苏,纠正动脉低氧血症及相关低血压,此外还应防止血栓播散或复发性血栓形成。

二、肺部并发症1.肺炎预防措施:术前有吸烟嗜好者,应劝其戒烟;有呼吸道感染者,手术应在感染治愈后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应注意保暖,预防患者感冒;对行吸入麻醉的患者,术后应取平卧位,未清醒者,头应偏向一侧,派专人护理直至清醒,应随时擦去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防止呕吐物吸入肺内引起吸入性肺炎,患者清醒后应鼓励患者勤翻身、深呼吸,在床上活动或下床活动,咳嗽、咳痰时按住伤口减轻疼痛,可给祛痰药及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器细谈。

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肌损伤防治专家共识

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肌损伤防治专家共识

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肌损伤防治专家共识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速度加快,接受外科手术和麻醉的老年患者不断增多,老年患者因其年龄、并存疾病、多重用药等情况,导致术前评估变得复杂。

相比年轻人,老年人群术前普遍面临『围术期心脏并发症』的风险。

在接受非心脏手术的患者中,围术期心肌缺血性损伤的发生率约为13% ~ 18%,心肌梗死发生率约为0.1% ~ 5.0%。

近年来,美国、加拿大及欧洲麻醉学会相继发布了围术期心血管风险及心肌损伤防治的临床指南。

我国也发布了《中国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20版)》。

但是,目前没有针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肌损伤防治最新进展的总结与临床指南,对于老年患者术前评估和检查、围术期用药、术中管理和围术期心脏损伤的治疗方法尚存在争议。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尽量减少老年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和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和围术期死亡。

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牵头组成工作小组对现有文献进行总结,并邀请我国本领域专家进行讨论和投票,最终达成专家共识。

01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肌损伤∕心肌梗死的定义是什么?心肌损伤是指由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细胞受损伴血清肌钙蛋白浓度升高,血清肌钙蛋白T(TnT)浓度峰值≥0.03 ng∕ml,并排除非心脏缺血病因(如脓毒症等)引起的血清 TnT 浓度升高。

心肌梗死诊断标准:血清肌钙蛋白浓度高于99%参考值上限(URL),且至少符合以下标准之一:1、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2、心电图有新发的显著 ST 段或 T 波改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3、心电图的病理性Q波出现进展4、影像学或超声心动图的证据表明新的心肌损伤或新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5、血管造影或尸检确定冠状动脉内存在血栓(推荐级别:A+,94.12%,A,2.94%,A-,2.94%,证据等级:高质量)02术前如何评估心血管风险?对于术前心血管风险,应评估患者术前是否存在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瓣膜疾病、心律失常及患者的体能状态,活动性心脏病的患者需先进行内科治疗,稳定后才能行择期手术,推荐参照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的心血管风险评估流程。

围术期心肌缺血性损害的诱因及处理

围术期心肌缺血性损害的诱因及处理

痉挛 2例 ,冠状 动脉 综合征 3例 ,窦性停 搏 2例 ,房室 分
离 3例 ,I 。A B I V 2例 ,室早 2联 律 4例 ,房颤 3例 ,心 内
膜 下 心肌 缺 血 1 。 例
14诱 发因素诱发心肌缺血的诱发因素 为综合因素 。 . 其中
包 括 原 发病 ( 血 压 、 冠 心 病 、糖 尿 病 等 )1 高 0例 , 困难 性 气
维普资讯

临床 研 究 ・
2 0 年 4月第 1 第 8期 08 7卷
C ii lo ra l c unl n aJ
高 手术 质量 , 轻 绝 经 妇 女取 器痫 苫 , 少 损 伤 , 站 白 2 0 减 减 本 03
乏医学常识,未能及时取器。随着绝经 时 的延长,雌激素水
26例均一次取器成功,成功率达 1 0 。其中 4 7 0% 0例需剪
断 后抽 丝拉 出。取 出 “ ”型 ID 1 0 U 29例 , “ ”型 ID 8 , T U2 例 “ ”型 ID 0例 , “ ”型 I D 宫 U2 V U 6例 , “ ”型 ID 例 。 r U3
3 讨论
s ~T改 变 l T 0例 ,偶 发 室 早 2例 ,左 束 支 阻滞 3例 ,I V 2 。A B

冠 状动脉 痉挛 、冠 状动脉 综合 征 ,心 内膜 下心肌 梗死 ,
术后 M I以及 E G C 发现 s ~T明显抑低 ( 或抬 高 )T波倒置 等 均列 为本观察范 围:其 中硬膜 外穿刺时发 生心脏停搏 1 例: 困难 性气管插 管发生 室速 ,心 脏停博 1例 ;术中冠状动 脉
年 1月 ̄2 0 0 7年 l 2月在 B超监测 卜 为绝经妇女取器,现总结

围手术期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围手术期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术前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 抗凝药物的患者,围手术 期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较 高。
术中用药
术中应用某些血管活性药 物,如肾上腺素等,可能 增加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的风险。
术后用药
术后应用某些抗生素、止 疼药等也可能增加心肌缺 血和心肌梗死的风险。
03
围手术期急性心肌缺血 和心肌梗死的预防和管 理策略
术前评估和准备
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用于降低血 脂水平,稳定斑块,预防心血管事件。
再灌注治疗
溶栓治疗
01
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如链激酶、尿激酶等,溶解冠状动脉
内的血栓,恢复心肌灌注。
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02
通过导管技术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灌注。
CABG(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03
通过取患者自身血管或人工血管,绕过冠状动脉的阻塞部位,
恢复心肌灌注。
其他治疗方式
机械通气
对于呼吸衰竭的患者,使用机械 通气辅助呼吸。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通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辅助心 排出量,改善心肌灌注。
血液净化
对于急性肾衰竭的患者,进行血 液净化治疗,清除体内的毒素和
多余水分。
05
围手术期急性心肌缺血 和心肌梗死的预后和康 复
短期预后
短期预后主要关注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包括心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等 指标。
围手术期急性心肌缺 血和心肌梗死
目 录
• 围手术期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定义和重 要性
• 围手术期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因素 • 围手术期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预防和管
理策略
目 录
• 围手术期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治疗选择 • 围手术期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预后和康

胸科手术围术期监测

胸科手术围术期监测

胸科手术围术期监测由于胸科手术对胸壁完整性的破坏及手术操作在胸腔内进行,因此,手术操作对机体重要脏器——心、肺、大血管、自主神经系统等的干扰较大,容易造成呼吸、循环功能的紊乱,因此,胸科手术麻醉的监测项目要求较多,以便于麻醉医生能够快速发现问题,及时、正确处理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一、胸外科手术围术期基本监测(一)心电监测由于胸外科手术中心电图电极粘贴的位置必须让位于手术野,因此,需要更加注意心电图波形的动态变化。

心电图监测可以观察到心律、心率及ST-T的变化,随时掌控患者心律、心率的变化及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并获取其他如电解质变化的信息。

胸外科术中心脏、肺或胸腔内自主神经受到操作的直接刺激、牵拉、压迫等可以引起心律失常。

因心律失常通常发生在心电图受到干扰的电灼、电凝期间,因此,应同步观察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和有创动脉压力波形的变化,以便迅速发现危及患者生命的心律失常,如心搏骤停。

术中对于心律失常的处理取决于心律失常对于体循环血压的影响程度。

如果是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偶发室性期前收缩、非快速房颤等对循环干扰较轻的心律失常,应查找原因,对因处理。

对于严重心律失常,明显干扰体循环血压者,则应处理心律失常。

依据上海市胸科医院连续12 832例普胸手术发现,围麻醉期心搏骤停的发生率为0.1%,多发生在肺门周围操作期间,而此时恰逢使用电凝心电图受到干扰的情况下,有创动脉压监测可不受电凝的干扰,从动脉压力波形改变的瞬间观察到血压的骤降,此时让术者暂停手术,分析心电图波形即可得到心搏骤停类型的诊断,在心脏按压的同时,针对心搏停止、无脉电活动及心室纤颤采用相应的心脏复苏措施,一般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无不良后果。

(二)脉搏氧饱和度监测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中不仅要观察脉搏氧饱和度的数值,而且要观察脉搏氧饱和度的波形,从而获取患者动脉血氧合、有效血容量多寡及外周血管舒缩及末梢灌注的信息。

如果患者血容量不足,呼吸运动对于回心血流量的影响就较大,脉搏氧饱和度波形的基线可以随着呼、吸呈现不稳定的起伏。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诊断、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诊断、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诊断、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钱超心肌缺血(MCI)可引起心功能的显著变化,严重者可诱发心肌梗塞(MI)、心律失常、肺水肿,甚至死亡。

这对于心脏手术或非心脏手术病人都是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1,2]。

有鉴于此,对围手术期MCI的心电图(ECG)诊断、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给予恰当的评价甚为重要。

一、MCI的ECG诊断用于MCI的监测与诊断方法颇多,诸如静息ECG,动态ECG(Holter监测),运动ECG(MECG),心动记波图(CKG),M型、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等。

在诸多方法中,相对更有价值的监测或诊断方法,如TEE被认为是心脏手术中一项重要的、无可比拟的诊断和检测工具[3],而冠状动脉造影被誉为冠状动脉疾病(CAD)诊断的金标准。

但这在目前还不是多数医院所能办得到的。

因此,ECG尤其是常规静息ECG是必须的,也是最常用的无创检测方法。

ECG诊断MCI,主要依据ST段和T波的变化。

ST段下移提示心内膜下缺血,ST段抬高表明透壁性MCI。

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0.5mm(1mm表示0.1mv,下同)即有诊断价值(Ⅲ导联除外)。

T波波幅在标准电压下,肢体导联>5mm,胸导联≥10mm为T波高耸。

T波高度在QRS向上的导联中大于R/10,胸导联中可高达R2/3,一般无临床意义。

正常T波的前肢和后肢不对称,顶点靠近后肢,波向与QRS波一致,宽度为0.1~0.25S。

冠状T波被称为“缺血性T波”,其形态为双肢对称,近似等腰三角形,角顶尖锐,呈箭头状,在主波向上的导联,T 波成深的倒置。

ST-T改变较为常见,约有10﹪为“无特殊意义的改变”[4]。

MCI的确诊标准:(1)J点后60~80ms处ST段升高(上抬)或降低≥1mm,或ST段水平或斜型下移(压低)>1mm;(2)在无Q波的导联ST段升高≥1.5mm;(3)T波低平或倒置。

在无束支阻滞情况下,出现持续的Q波,宽度>0.4S,深度≥1mm,可诊断MI。

心脏手术围术期监护指南与进展

心脏手术围术期监护指南与进展

心脏手术围术期监护指南与进展心脏康复时一种综合长期的医疗服务,它涉及医学评估、心脏危险因素的干预、运动康复、精神心理康复、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措施以及合理饮食等多个方面,其中运动是心脏康复的核心。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最早由丹麦学者Kehlet提出,旨在通过多学科、多模式的围术期干预措施,减轻手术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

ERAS最早应用于结直肠外科,鉴于其可以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资源,目前已扩展至骨科、妇科、泌尿外科及心胸外科等多个领域。

2019年5月,欧洲ERAS协会首次发布了《心脏手术围术期监护指南》,基于目前的临床证据,指南对心脏外科围术期干预措施做出了详细推荐,现就该指南解读如下。

一、手术前策略1、术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

指南建议术前检测HbA1c用于辅助心脏手术患者的风险评估。

HbA1c 可以反映患者近1~2月的血糖平均水平,研究表明术前HbA1c>7%将显著增加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感染及延长住院时间。

对于术前HbA1c偏高的患者,应当采取更为严密的围术期血糖监测,避免高血糖的发生。

2、术前白蛋白检测。

血清白蛋白可以反映患者营养及肝功能状况,研究表明低白蛋白血症与心脏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密切相关。

指南同样建议术前检测白蛋白用于辅助心脏手术患者风险评估。

虽然目前证据等级偏低,但 HbA1c 和白蛋白仍有望成为未来心脏手术患者术前评估的辅助指标之一。

3、纠正术前营养不良。

心脏手术创伤大,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 住院时间长,营养支持治疗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

然而目前关于纠正心脏手术患者术前营养不良的临床证据不足,指南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纠正术前营养不良。

4、术前禁食禁饮及口服碳水化合物饮品。

在非心脏手术中,术前缩短禁食禁饮时间和口服碳水化合物饮品是ERAS的推荐措施。

然而,在心脏手术中此类研究非常有限,临床证据不足。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诊断和治疗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诊断和治疗

02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诊断
临床表现
心绞痛
心悸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典型症状是心绞痛, 通常表现为胸骨后压迫感、闷胀感、疼痛 ,可放射至颈部、下颌、左肩等部位。
患者可能出现心跳加速、心律不齐等心悸 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心跳骤停。
呼吸困难
乏力、出汗
心肌缺血可能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引起 呼吸困难,活动后症状加重。
药物治疗
01
02
03
04
β受体拮抗剂
通过抑制心肌收缩力和减慢心 率的作用,降低心肌耗氧量,
改善心肌缺血。
硝酸酯类药物
通过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 心肌供血,缓解心肌缺血症状

ACE抑制剂
通过抑制ACE活性,降低血压 和减轻心脏负担,保护心脏功
能。
他汀类药物
通过调节血脂水平,降低胆固 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预防
案例三:肺癌手术中心肌缺血的预防与治疗
总结词
肺癌手术是治疗肺癌的有效方法,但手术中心肌缺血的发生 率较高,需要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详细描述
在肺癌手术中,由于手术创伤和全身麻醉的影响,心肌缺血 的发生率较高。预防措施包括优化术前评估、改善心肌氧供 、减轻心脏负担等,治疗措施包括及时发现并处理心肌缺血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机械辅助循环等。
诊断标准
01
02
03
04
存在心肌缺血的典型临 床表现。
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的 改变。
心肌酶学检查异常升高。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 症状的疾病。
03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治疗
一般治疗
休息与活动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合理安排患者的 休息和活动,减轻心脏负担。
饮食指导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与麻醉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与麻醉
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心 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
心肌酶学指标升高
心肌酶谱中的肌钙蛋白、肌酸 激酶等指标升高。
症状和体征
出现胸痛、胸闷、心悸等心肌 缺血的症状,以及心音低弱、
心脏杂音等体征。
其他辅助检查
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显像等 检查结果提示心肌缺血。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鉴别诊断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引起心肌缺血和坏死。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与麻醉
目录
•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概述 • 麻醉与心肌缺血 •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预防与治疗 •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监测与诊断 •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01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概述
定义与特征
定义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是指在手术前 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各种原因 导致的心肌血液供应不足,引起 心肌缺氧和代谢异常。
对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 医疗质量和效率。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麻醉与心肌缺血
麻醉对心肌的影响
心肌抑制
麻醉药物对心肌有一定的 抑制作用,导致心肌收缩 力减弱、心率减慢。
心肌耗氧量降低
麻醉状态下,心肌耗氧量 降低,有助于减轻心肌缺 血。
冠脉血流
麻醉对冠状动脉血流有一 定影响,可能导致冠脉血 流减少或增加,从而影响 心肌供血。
不同麻醉药物的比较
吸入麻醉药
血液粘稠度增加
失血、脱水等情况下,血 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阻力 增大,易形成血栓,导致 心肌缺血。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流行病学
发病率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发病率较高, 根据不同的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

麻醉学围术期心电图监测技术

麻醉学围术期心电图监测技术

麻醉学围术期心电图监测技术心电图监测可监测麻醉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现象,以便及时有效地采取处理措施,防止严重事件的发生。

麻醉期间常用的导联有标准II导联和胸导联V5o标准II导联因为易见P波,便于发现心律失常,也可发现下壁缺血。

V5导联用来监测心肌缺血,因为大部分左室心肌多在V5导联下。

五导联系统用于监测术中发生心肌缺血风险较大的患者,同时监测11导联和V5导联,这种组合发现术中心肌缺血的敏感度可达80%~96%,而单独进行V5导联监测,概率只有75%〜80%,单独进行11导联监测,概率只有18%〜33%。

在胸前区不能放置电极时,可用改良心前区导联(CM导联)。

CM导联为双极导联,如用3只电极的标准肢导连线,可将正极分别移至V导联,负极放在胸骨上缘或锁骨附近,第三个电极为无关电极,置于正极对侧躯干或臀部的侧面。

实际应用时,如按下I导联键钮,可把左上肢电极(LF)放在V5处,右上肢电极(RA)移至胸骨上缘或右锁骨附近,即为CM导联。

其他CM导联可根据同样的方法,变动电极位置。

CM导联在手术中应用不影响胸腹手术切口消毒,具有许多优点。

CM常用于识别心律失常,如CM5、CM6是监测左心室壁心肌缺血的最好导联。

一、正常心电图正常心电图包括P波、P-R间期、QRS波群、ST段、T波、Q-T间期和U波等。

P波:为心房除极波,时间一般<0.11秒。

P-R间期:从P波的起点到QRS波群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成年人的P-R间期为0.12-0.20秒,其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快则P-R间期短。

对于老年人及在心动过缓的情况下,P-R间期可略延长,但不超过0.22秒。

QRS波群:心室完全除极的过程,时间为0.06~0.1秒。

ST段:自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

正常ST段为等电位线,可有轻度向上或向下偏移,但一般下移不超过0.05mV,抬高在VI、V2不超过0.3mV,V6不超过0.5mV,其他导联不超过0.ImV o T波:心室复极波,通常在ST段后出现的钝圆且占时较长的波。

老年患者手术围术期监测

老年患者手术围术期监测

老年患者手术围术期监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趋势。

目前,我国已基本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

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半数以上在死亡以前至少经受一次以上的手术治疗。

老年人各脏器功能都有不同程度衰退,其解剖、生理及对药物的药理学反应的改变较大。

有资料表明,65岁以上老年手术患者半数以上并存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合并症,其围术期死亡风险是年轻人的3倍,因此,麻醉前详尽地评估病情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术中细致观察病情变化,对各系统功能进行严密监测并及时处理各种异常,是老年人平稳顺利渡过围术期的关键因素。

一、老年人的主要生理改变1.心血管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逐渐明显,血管对血流的阻抗增加,收缩压、脉压增加。

通常在没有合并症的情况下,舒张压会保持不变或稍微降低。

这种变化最终会导致心室肥厚、主动脉扩张、射血时间延长。

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同时系统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副交感神经张力下降,β-肾上腺受体敏感度下降,麻醉过程中更容易发生血压波动。

心脏传导系统纤维化,窦房结细胞减少等因素增加了老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特别是房颤或房扑。

随年龄增大,心率减慢,每搏量基本不变,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射血分数下降。

由于整个心血管系统的顺应性下降,老年人对容量负荷较为敏感,尤其合并高血压病后,围术期血压波动经常很剧烈。

2.呼吸系统呼吸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特别是呼吸储备和气体交换功能下降。

年龄增加,肺泡壁逐渐缺失,总肺泡表面积下降,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均进行性增加,导致残气量、闭合气量和功能残气量增加,肺活量和第一秒用力呼气量降低;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动脉血氧分压下降;生理无效腔增加,肺弥散能力降低。

随着年龄增加,肋骨及其关节的纤维化、钙化日益明显,胸壁逐渐变得僵硬。

加上呼吸肌萎缩、呼吸肌力变弱、肺弹性回缩力下降和闭合气量增加造成老年人呼吸功能明显降低,易于发生低氧血症、高二氧化碳血症和酸中毒。

围术期心肌缺血的处理详解演示文稿

围术期心肌缺血的处理详解演示文稿

正常:T大于同导联R/10
异常:低平,双向,倒置
S-T段改变代表心肌损伤(缺血为常见的心肌损伤原因)
S-T段抬高:心外膜损伤(常常意味着全层受累)
S-T段压低:心内膜损伤
Q波:振幅大于同导联R/4,时限≥0.04秒, 代表心肌坏死
当前第11页\共有55页\编于星期四\16点
S-T段压低的四种形态
水平型压低
当前第36页\共有55页\编于星期四\16点
然而近1/4的血管外科手术患者术前心电图异 常 ( 左 束 支 传 导 阻 滞 、 起 搏 节 律 ( paced rhythm)、地高辛效应、左室肥大伴劳损), 干扰心肌缺血的诊断。其他技术如PCWP扫描 图(出现v波)或经食道超声(室壁节段运动 减弱)由于价格昂贵、相对有创,应用较少。 肌钙蛋白诊断围术期心梗比CK-MB同工酶 特异性高。
当前第34页\共有55页\编于星期四\16点
预后
术后心肌缺血增加患者危险性。围术期心肌缺血研究(SPI) 组发现术前和术后缺血性ST段改变发生率分别为20%和41 %。术后心肌缺血使住院患者心血管事件增加9倍。 Landesberg等发现心肌缺血持续2小时以上,心血管事件增 加32倍。二项研究均证实术后心梗24小时前就出现长时间 的ST段明显下移。如果患者发生严重心肌缺血,应转给心 血管医师系统治疗,否则可能出现长期预后不良。住院患 者围术期心梗发病率~30%,预示着出院后预后不良。
变异型心绞痛(大支痉挛,S-T抬高) 不稳定型心绞痛包括: 卧位型心绞痛(安静型心绞痛)
梗塞后心绞痛(AMI后一个月)
当前第7页\共有55页\编于星期四\16点
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硬化后易形成血栓,血栓堵塞冠状动脉,血流中断, 心肌细胞发生坏死,如梗塞范围大,则可能发生泵衰竭(心力衰竭和心源 性休克)

围术期中老年心肌缺血患者HRV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围术期中老年心肌缺血患者HRV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围术期中老年心肌缺血患者HRV的监测及临床意义戴建强;屠伟峰;郄文斌;施冲;戴永忠;刘中华【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年(卷),期】2003(019)009【摘要】目的:探讨围术期中老年心肌缺血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150例中老年择期手术患者,以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围术期心率变异性(HRV)及心肌缺血的变化.于术前一日内监测至少12 h,术后监测48 h.根据围术期是否发生心肌缺血分为缺血组(A组)和非缺血组(B组).结果:共有37人发生心肌缺血(A组),其中术前有7例发生,术后有34例发生;另¨3人未发生心肌缺血(B组).A组术前HF(高频功率)、LF(低频功率)、LF/HF(低频与高频比值)低于B组(P<0.05);两组术后HRV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A组TP(总功率)、HF、LF、VLF(极低频功率)、LF/HF在术后2 d内均显著低于B组(P<0.05或0.01).结论:心肌缺血主要发生于术后;术前HF、LF、LF/HF异常降低对心肌缺血尤其是术后心肌缺血可能具有比较重要的预测价值;术后自主神经功能严重降低、交感/迷走张力严重失衡且恢复较慢,可能是术后心肌缺血的重要原因.【总页数】2页(P960-961)【作者】戴建强;屠伟峰;郄文斌;施冲;戴永忠;刘中华【作者单位】510010,广州市,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全军临床麻醉中心rn;510010,广州市,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全军临床麻醉中心rn;510010,广州市,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全军临床麻醉中心rn;510010,广州市,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全军临床麻醉中心rn;510010,广州市,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全军临床麻醉中心rn;510010,广州市,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全军临床麻醉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相关文献】1.围术期高危室早患者HRV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J], 戴建强;屠伟峰;张军龙;郄文斌2.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中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意义(附95例报告) [J], 周静3.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围术期心肌缺血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J], 戴建强;屠伟峰;郄文斌;魏涧琦;张军龙;戴永忠;刘中华4.老年患者围术期高危室早患者HRV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J], 韩冬梅5.中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24 h远程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J], 杨琼;石玉;梁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术期心肌缺血的监测和治疗围术期心肌缺血是手术治疗中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心肌缺血可引起心脏功能的显著变化,并诱发一系列严重事件,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肺水肿,甚至死亡。

对围术期心肌缺血的评估、预防和有效的诊疗,是减少心脏意外和并发症的关键,有助于病人近期康复和远期的预后。

一、心肌缺血的代谢与生理机制冠脉供血量不能满足心肌对能量的需要时即发生心肌缺血。

因此心肌缺血既可发生在冠脉供血量明显减少时,也可发生在心肌对能量的需要明显增加时。

心肌缺血时不仅有心肌组织缺氧,并且不能把具有潜在毒性的代谢产物移走,因而同时有乳酸,二氧化碳和氢离子的堆积。

此外,血流恢复可能进一步加重损伤的程度(再灌注)。

正常情况下,心肌完全依赖碳于有氧代谢,其细胞内氧与ATP 量很少,脂肪酸是心肌氧化磷酸化作用的主要供能方式,其它底物包括葡萄糖、氨基酸、丙酮酸和乳酸。

一旦发生心肌缺血,心肌迅速从有氧代谢转为无氧代谢,从而产生大量乳酸。

冠脉堵塞后,在不到1分钟内即有K+从缺血细胞外移,细胞外K+浓度升高。

心肌细胞内K+的丢失导致心肌细胞膜极化的改变和心电图ST段的异常,并成为心肌缺血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

钙稳态是维持正常心功能的关键因素,钙稳态失调是心肌细胞损伤的重要发病因素。

缺血心肌细胞内钙离子的增加是缺血心肌发生挛缩的原因。

心肌缺血时上述代谢变化导致进行性膜功能改变和离子稳态失调,早期膜功能变化的特点是离子泵和离子通道一个个相继发生障碍,最早是钾离子从缺血心肌细胞外流,此现象出现在Na+-K+-ATP酶功能障碍以前,当ATP减少到一定程度时,Na+-K+-ATP酶功能发生明显障碍,于是Cl-和水在细胞内大量积聚,K+进一步丢失,细胞丧失了调节自身容积的能力,于是发生细胞内水肿。

随着缺血加重,离子泵转运失调,大量钙离子进入细胞内并激活磷脂酸和脂肪酶,而使细胞膜结构损坏及细胞解体,出现不可逆变化。

在力学方面方面,急性心肌缺血可影响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功能。

舒张功能障碍往往早于收缩功能的变化。

心肌缺血对心室顺应性的即刻影响与缺血的病因学有关。

氧供下降开始时伴有心室顺应性增加,而氧需增加与心室顺应性即刻显著下降有关(即心室变成僵硬)。

心室需要较高的充盈压(LVEDP),以维持一定的每搏量。

此时病人可能表现出室壁运动异常,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

如果冠脉血流下降80%,则可引起心室收缩无力;冠脉血流下降95%,则出现心室动力障碍。

心肌缺血严重时,LVEDP升高可引起肺水肿。

缺血心肌可呈不可逆性损伤(梗死)或立即恢复,同时还有其它的生理途径,短暂性严重心肌缺血后,心肌收缩功能可逐渐恢复即心肌顿抑;而慢性严重缺血可引起心脏收缩作功下降如慢性室壁运动异常即心肌冬眠。

稳定性缺血综合征可能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斑块的基础上发生氧需增加。

而一般认为,不稳定性缺血综合征是斑块破裂伴局部栓塞与局部血管反应,结果使处于临界的冠状血管氧供间断性降低。

CAD或高血压病人内皮细胞功能受损,从而导致血管收缩加剧。

左室肥厚病人在这种状态下因冠状血管扩张很少,一旦发生心肌缺血,心肌储备能力迅速下降,将引起心内膜下灌注更差。

非心脏手术后心肌缺血的早期表现几乎都是ST段压低,而不是ST段抬高。

ST 段压低通常先于术后心脏并发症。

大多数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呈非Q波型。

术后期间病人往往以肾上腺素能应激为特征,这在CAD病人能诱发心肌缺血,引起冠状血管收缩,促进血小板聚集。

心动过速可缩短心脏舒张时间与冠脉灌注时间,亦能缩小冠状动脉直径。

手术本身能诱发高凝反应,这是由于血小板数量与功能的增加,纤溶减弱,天然抗凝物质(包括蛋白C和从抗凝血酶Ⅲ)水平降低,以及前凝血物质(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Ⅷ和vW因子)增加所致。

术后的这些变化可能会增加术后冠脉血栓形成的可能,但是其意义尚有待明确。

二、危险因素Lee等最近确定与不良后果相关的术前危险因子:1、已患CAD,2、高危手术,3、缺血性心脏病史,4、充血性心脏病史,5、脑血管病史,6、术前接受胰岛素治疗,7、术前血清肌酐大于110μmol/L。

其它可能的危险因素还包括包括:外周血管疾病,高龄,体力严重受限,未控制的高血压与左心室肥厚,以及应用洋地黄者。

失代偿性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与不良后果尤其相关。

临床可控制的增加术后心肌缺血的因素包括:心动过速,贫血,低温,颤抖,低氧血症,气管内吸引,镇痛不全。

非心脏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可能与术后心率较快,疼痛阈值较高有关,但是与心绞痛(多数是静息性)可能无关。

术后心肌缺血确实增加手术病人的危险。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研究(SPI)组的研究显示,20%的术前病人以及41%的术中与术后病人有缺血性ST段变化;住院病人术后心肌缺血者心脏事件发生的危险增高9倍。

Landesberg等研究表明,急性心肌缺血时间超过2h者心脏事件发生的危险增高32倍。

该两组研究均认为,术后心肌梗死通常先有(大于24h)长时间的严重ST段压低。

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与15~30%院内死亡有关,是患者出院后预后不良的指标。

三、心肌缺血的监测与诊断1、心电图:标准十二导联ECG是最常用的监测围术期心肌缺血的方法,主要依据ST段和T 波变化诊断。

确诊标准:a、ST段升高或降低大于0.1mv;b、在无Q波的导联ST段升高大于0.15mv;c、T波低平或倒置。

ST段下移提示心内膜下缺血,ST段抬高表明透壁性心肌缺血,临床上轻或中度心肌缺血不易发现。

ECG导联的数量与位置可影响心肌缺血的检出结果。

多数学者推荐联荐应用Ⅱ/V5导联。

London等研究结果显示,Ⅱ/V5导联对心肌缺血的检出率仅为80%,Ⅱ/V5/V4导联的检出率为96%;Landesberg等认为联合V3,4,5导联的检出率最高。

2、运动心电图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是指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降³0.15mv。

ST段下降越多,持续时间越长,出现ST段下降的导联数越多提示缺血程度越重或范围越广泛。

ST段上升,U波倒置也认为是严重缺血表现。

运动心电图可发现隐性心肌缺血,但其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冠脉病变的位置和严重程度,病变冠脉的支数,有无侧枝循环,病人的年龄,性别及有无症状等。

3、其他方法如超声心动图、放射核素、冠脉造影。

还有研究提出,PCWP的升高及其特征性波型是缺血的指标。

但是,多数研究认为PAC并不是一个敏感性指标,不应作为主要的监测方法。

TEE是监测心肌缺血的高度敏感性指标。

TEE时心肌缺血表现为新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RWMAs)、收缩期室壁增厚减少以及心室扩张。

CABG手术中体外循环停机后,如果出现RWMAs,则临床后果不良。

相反,ECG检测出的缺血或体外循环前的RWMAs与围手术期心脏事件发生率无关。

TEE的缺点或问题包括:费用高;不能获取插入TEE前的变化;术中实时分析TEE图像可降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等。

一般认为,非心脏手术病人联合监测ECG与TEE的价值不大。

但是,TEE在预测CABG病人发生心肌梗死的价值为ECG的2倍。

而且,ECG和TEE均显示心肌缺血的病人,其心肌梗死的相对危险(RR)最高。

4、实验室检查心肌缺血性损害1小时内出现血清谷草转氨酶增高。

2小时乳酸脱氢酶减少,心肌细胞肌酸磷酸酶失衡而血清CPK升高,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敏感性与特异性高达95%。

四、心肌缺血的预防1、充分作好术前准备,纠正贫血,电解质失衡,控制血压及心率在适当水平,术前用β受体阻滞治疗者不停药。

2、麻醉方式选择适当、用药合理、维持平稳、防止麻醉过浅、过深,椎管内麻醉防止平面太宽,避免血压与心率剧烈变化。

3、加强麻醉管理与监测,及时发现及早处理。

五、心肌缺血的治疗1、麻醉镇静镇痛药物的合理使用,对疑有冠心病或曾有心肌缺血病例,术前选用吗啡、安定,消除恐惧紧张心理及心血管反应。

大剂量舒芬太尼可降低应激反应改善腹主动脉瘤手术后的恢复。

一项研究显示,CABG后应用1μg•Kg-1•h-1舒芬太尼可减少心肌缺血发生率。

2、β受体阻滞药:β受体阻滞药可抑制围术期心动过速、降低心肌氧耗,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围术期心肌缺血的药物,并可减少远期心脏事件。

目前已证实,β阻滞剂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该类药物可降低心肌梗死后的再梗死发生率,因此是心肌梗死后长期治疗用药中的基础药物。

在气管插管、气管拔管和开胸等肾上腺素能兴奋时,β阻滞剂可发挥其抗高血压作用,还可减轻心动过速。

这是其抗心肌缺血的主要机制。

近期多数研究认为,β阻滞剂在临床有许多高危因子或应激状态的病人是最有效的药物。

ACC/AHA2002年非心脏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心血管评价指南中,建议围手术期①控制近期发作的心绞痛症状或症状性心律失常或高血压,需应用β阻滞剂(不应撤用长期β阻滞剂);②拟行血管手术病人术前发现心肌缺血,且属心脏高危者,宜用β阻滞剂。

服用β阻滞剂者在心脏手术和胸腔手术后不易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

手术后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房颤的发生高峰在术后2~3日。

选择性β阻滞剂较少诱发支气管痉挛,即使在气道高反应性病人。

当然,哮喘和COPD病人相对禁忌β阻滞剂,但是通常可以应用选择性短效β阻滞剂,而不会增加气道阻力。

3、钙通道阻滞剂:减慢心率,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血管,对冠状动脉和周围动脉的扩张作用比对心肌的抑制作用强7~10倍。

如硝苯地苯、维拉帕米、尼卡地平。

短效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可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死亡率,不应作为控制急性高血压的一线药物。

4、硝酸甘油,对全身大小A、V有扩张作用,可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和室壁张力,有利于冠脉血流从心外膜流向心内膜,从而改善心肌缺血。

一项研究显示,预防性应用硝酸甘油并不能降低原有或疑有CAD病人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发生率。

这可能与代偿性心动过速有关。

5、硬膜外镇痛:硬膜外镇痛可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后负荷,减轻肾上腺素能反应和凝血反应,胸部硬膜外镇痛还可扩张冠状血管。

这提示硬膜外镇痛可能减轻围手术期心肌缺血。

但是,硬膜外镇痛后心脏功能恢复改善的依据尚不充分;而且还存在呼吸抑制、硬膜外血肿等顾虑。

最近两项研究提示,区域麻醉确实可将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降低1/3,尤其是应用胸部硬膜外麻醉。

6、NSAIDS/血液内稳态的调控:诸多CAD病人应用NSAIDS,目的在于止痛和抗血小板作用,但是确切的效果仍不明。

酮咯酸可降低手术应激反应,而无延长出血时间或引起肾功能不全的作用。

一项研究显示,吗啡PCA中加入酮咯酸能降低全关节成形术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

其作用是由于镇痛或抗血小板尚不明了。

最主要的问题是手术后出血增多。

权衡这类药物的利弊尚有争议,但是一般认为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者可持续用至手术时。

COX2(环氧化酶)抑制剂具有镇痛作用,但是心脏保护作用小于阿司匹林和其它血小板抑制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