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区位理论(我讲课的随笔)
区位理论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其标志是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J.H.V.Thunen)的著作《孤立国》的出版。
杜能根据资本主义农业与市场的关系,探索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论。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欧的基础性工业特别是钢铁和机器制造业蓬勃发展,交通运输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工业区位问题。
19世纪80年代,德国经济学者龙哈德(Wilhelm Launhardt)提出了“龙哈德区位三角形”(standorts dreieck),其论文《商业趋向的理论》(1872)、《工业合理区位的确定》(1882)已体现出工业区位论的早期思想。
20世纪初,工业区位论的集大成者德国经济学者韦伯(A.Weber)在其经典著作《工业区位论》中对工业区位理论进行系统地分析和阐述,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继韦伯之后,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Tord Palander)和美国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等人对工业区位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许多学者把研究的目光转向对城市空间配置的研究。
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在其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中根据聚落和市场的区位,绘出了正六边形市场网络图,由此创立了中心地理论。
7年后,德国经济学者廖什(A.Losch)利用克里斯塔勒理论的框架,并在其基础上建立了市场网络模型,把中心地理论发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
这些区位论都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以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价格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单个厂商的最优区位决策,因此,这些理论又被称为古典区位论。
现代区位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区位论的研究将数量统计、线性规划、投入—产出分析等数量方法以及系统论、运筹学思想与方法用于对区域经济运行的动态性、总体性进行描述。
背景19世纪后半期是西欧自由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从企业发展看区位理论
从企业发展看区位理论摘要:生产作为经济活动的基础,成为讨论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环节,而区位理论就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涵义:一层是从空间区位出发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最佳的组合方式;另一层是从区位主体本身出发,以区位主体本身固有特征,分析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从中选择最佳区位。
河南省一直享有“中国粮仓”之名,作为粮食生产及粮食外调大省,在空间区位已知的情况下,根据河南省的空间地理特性、食品产业的经营项目,投入与产出的分析,食品产业最佳的区位主体组合分析。
序言:郑州市中国三强方便面生产商白象食品集团。
为河南省大型食品产业集团,从1997年创建以来,历经19年,至今已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南、江苏、四川、陕西、吉林等省市布局10个方便面生产基地、2个面粉生产基地、1个挂面车间和2家调味料公司。
2003年至今,白象方便面始终保持18%左右的市场占有率,一直稳居全国方便面行业三甲之列。
白象年产业消化面粉已超过90万吨,实现小麦转化120万吨,全国300多万户农民因此受益。
与此同时,白象产业还直接带动面粉厂、造纸厂、机械制造、调味料、运输等上下游相关企业3000多家,全国超过50万人从事于白象的相关工作。
白象在为河南及全国的粮食深加工转化、农业产业化努力。
在近些年的白象发展过程中,更是体现了区位理论的两层基本涵义:一层是从空间区位出发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最佳的组合方式;另一层是从区位主体本身出发,以区位主体本身固有特征,分析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从中选择最佳区位。
从一层区位理论涵义看企业产生:一层涵义决定企业定位;合适的空间区位将为企业诞生创造沃土。
白象集团前期为河南省正龙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10月。
成立初期政策方面:财政政策上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加强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从1994年起专门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产业化经营项目,以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的方式支持合作组织和涉农企业发展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第9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三、公司组织的结构类型和空间特征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2)生产规模与规模经济效益(economies of scale) 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这 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optimum size)。 规模经济效益是经济学和生产经营管理学的概念。它指随着专业化生 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生产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生产成本和经营 费用都得以降低及效益增加,从而能够取得一种成本优势。
的劳动地域分工,即专业化部门和不同区位工厂的产生。这需要
更大程度的中央控制 分离出公司总部。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阶段Ⅲ:随着企业的增大,企业生产活动多样化,组织结 构形成多分部结构。 每一分部负责一种产品生产,存在于特定的市场、技术和政 策环境条件之中。与此相应,公司组织结构上产生了三个等级: 1)高层管理、战略决策,2)控制、协调和管理决策,3)企业日 常运作管理。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表9.1
汽车工业不同部件(生产活动)的生产效益最低规模
资料来源:Rhys R. Small car firm: will they survive?Long Range Planning,1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同心多样化和复合多样化)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三)企业的空间扩张
1.企业空间增长过程
(1)企业区位与企业扩张 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只有少部分得到迅速扩张,这些迅速 扩张的企业,原始区位起着一定作用。优越的区位条件,为这里 的企业增长提供了优势。企业在这些区位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便 向外扩展。这种向外扩张,可能最终导致公司的重心离开原来的 始发地。
区位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区位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1. 简介区位论是一种用于确定地理位置和布局的分析方法,它研究如何选取最佳的地理位置以满足特定的需求。
区位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区位因素的分析、评估、选择和优化。
本文将介绍区位论的基本原理和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2. 区位因素的分析区位因素是指影响一个地点吸引力的因素,包括交通便捷性、市场需求、劳动力成本、资源供应等。
在分析区位因素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交通便捷性:地点是否靠近交通枢纽、物流配送中心等,是否容易获取原材料和销售产品。
•市场需求:地点是否靠近潜在客户群体,是否有足够的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
•劳动力成本:地点劳动力的供应和成本是否合适,是否有足够的技能和人才储备。
•资源供应:地点是否有足够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供应,是否有便捷的水、电和燃气供应。
3. 区位评估与选择区位评估是指对多个地点进行综合评估,以找到最佳地点。
在进行区位评估时,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和指标,如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交通成本、人力资源、市场规模、税收政策等。
进行区位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区位因素的权重,以及公司的具体需求和战略目标。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风险评估和长期的可持续性。
4. 区位优化区位优化是指对已选定地点进行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在进行区位优化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设施改善:通过建设新的基础设施或改善现有设施,提高地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管理优化: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和生产流程,提高地点的效率和生产能力。
•环境优化:通过环境治理和环保措施,提高地点的可持续性和形象。
5. 区位论的应用区位论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企业选址、物流网络设计等领域。
以下是区位论应用的几个具体案例:•城市规划:通过区位论分析,城市规划者可以找到最佳位置建设交通枢纽、商业中心等公共设施。
•企业选址:企业可以使用区位论来选择最佳的生产基地或销售点,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需求。
•物流网络设计:物流公司可以使用区位论来确定最佳的仓储和配送中心的位置,以提高物流效率。
区位理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论
韦伯为了判断工业受劳动费用指向的影响程度, 提出了“劳动系数”的概念,即每单位区位重 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
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 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 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也就会更 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
纯原料即在工业产品中包含有局地原料的所有重量, 损重原料则为其部分重量被容纳到最终产品中。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运费指向论主要是使用原料指数(Material index)判断工业区位指向。 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总重量为区位重量 (locational weight)。
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
龙哈德于19世纪后半叶提出“区位三角形”,他以钢铁工业为样本,以 K表示产品市场,M1表示铁矿石的产地,M2表示煤的产地,于是可找出一点P, 在该处建厂最经济,即成本最低;又假设各点距P之距离分别为r1,r2,rk, 于是区位三角形如下图。 如以F代表运费率,生产一吨产品需铁m1吨,煤m2吨,于是,要使P点生 产成本最低,必须使总运费 F(m1r1+m2r2+rkk)最小。这就是龙氏的区位三 角形的朴素形式。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
择;(区位主体已知,选择合适的空间);
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空间已知, 选择适合的主体)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可划分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
位论和商业服务区位论三大类。 其中,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克里 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分别是各类区位理论的代表作。
区位理论名词解释
区位理论名词解释
区位理论,又被称为区域研究,它是一种基于位置的经济理论,它强调地理位置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该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希腊人将位置认为是决定一个城市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区位理论一直是地理研究领域最受欢迎的理论之一,它也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如商业,旅游,农业,城市发展,和地缘政治。
区位理论的基本的原则是地理空间的位置决定了一个地点的经济活动,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在区位理论的指导下,地理学家研究不同地区之间是如何互相影响的,并试图预测他们明天在未来发展的趋势。
该理论学习位置的性质,它会说明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例如附近地区的资源,交通,设施,当地政策,等等。
现代地理学家还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来物理地把握和分析地理位置的数据,以分析其特定的地理
性质,并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区位理论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某些城市成为重要的商业和经济服务中心,以及它们是如何获得旅游和投资的。
例如,伦敦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因为它具有大量的金融资源,高质量的服务,多样的语言能力,以及丰富的历史背景。
它也被认为是一个全球旅游景点,因为它富有历史特色和多样性的文化,吸引游客前往旅游。
另一方面,区位理论也可以解释地理环境,城市和地区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特别是围绕困难地区,如贫困地区和农业地区,以及如何利用这种经济发展来改善当地社会和经济状况。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如交通和教育,可以促进政府的经济发展,并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之,区位理论是一种关于地理空间特征及其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理论,它可以帮助政策制。
经济学区位理论的概念
经济学区位理论的概念经济学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企业或个人在选择地点时所考虑的因素、制约条件和区位决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该理论早期起源于工业经济学,后来在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区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企业或个人在选择地点时会权衡各种因素,以最大化自身利益。
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类: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
静态因素包括市场因素、成本因素和资源因素。
市场因素指的是企业选择地点时要考虑的市场规模、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等因素。
成本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租金等。
资源因素指的是企业在选择地点时要考虑的资源供给情况,例如原材料的可获得性、能源的便利性等。
动态因素包括网络效应、外部经济和社会因素。
网络效应指的是企业选择地点时考虑的与其他企业或机构的关联程度,例如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的接近程度。
外部经济主要包括技术外部性、产业集聚外部性等,即企业所处地点的周边环境对其经济活动的正面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法律、政策、文化等对企业选择地点的影响。
区位理论的理论框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区位选择和区位效应。
区位选择是指企业或个人在选择地点时的决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考虑各种因素,并根据自身的需求、目标和资源,做出最佳的选择。
例如,一家制造业企业在选择工厂地点时,会综合考虑市场规模、交通便利性、劳动力成本等因素。
区位效应是指地点选择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例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展市场等。
同时,地点选择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区位效应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来衡量,例如就业率、GDP增长率、创新活动等。
区位理论的应用广泛,可以涵盖许多实际问题。
例如,城市规划者可以利用该理论来确定城市内不同产业的最佳区位,以实现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
企业家可以利用该理论来评估不同地区的潜在市场规模和成本优势,以确定最佳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策略。
第九章 现代区位研究
第九章现代区位研究区位理论最早是在经济学领域创立的。
19世纪初,德国农业生产方式开始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了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合理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这就为古典区位理论的形成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一、近代区位研究过程187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后,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国内各部门之间和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由于一系列新发明的出现不仅使原有的工业部门得到发展,而且又产生了一系列的重工业部门,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世界航运、铁路建设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同时,由于技术的巨大进步,使企业的规模急剧扩大,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聚,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也转向全世界的经济扩张,形成了商品、资本和市场的垄断。
据此,西方区位理论也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成本学派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市场学派,区位论也由立足于单一的企业或工厂转变为立足于城市,由着眼于成本、运费最省发展为追求市场的扩大。
1924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弗兰克·费特尔(Frank A. Fetter)根据成本和运费的不同假定,提出了两生产地贸易区分界线的抽象理论—“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the Theory of Location of Trade Area Boundaries)1,开创了区位论市场学派的先河。
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俄林(Bertil Ohlin)以新古典理论作为自己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抛弃了古典学派以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来决定价值的命题,进行了区位的一般均衡研究,开辟了西方经济学区位理论的新领域—一般区位理论(General Localization Theory)的研究。
直到本世纪30年代初,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改变,社会分工、商品化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商业服务业的市场区位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另一方面,地理学由早先主要采用类型归纳为推理方式的自然科学开始明显的人文化,尤其经济地理学领域既要运用国民经济学提出法则,又要通过地理调查树立样板,这些都促使了地理学将区位论当做一种基本理论从经济学移植过来。
区位论(古典、近代、现代)
返 回 16
行为学派
行为学派的主要思想是把人的主观态度和由其决定的人 的行为当做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这一学派重视心 理文化、消费者偏好等因素对产业空间活动的影响,主 张寻求最满意的区位而非最佳的区位。
其基本思想是:前一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 上会影响着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其具有非常明显的 空间结构特征。
返 回 20
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理论
迪克斯特与斯蒂格利茨主张的新贸易理论及相应的新经
济地理理论,从运输成本的降低术的溢出效应)等角度探讨企业区位的选择及区域经济 增长模式等。
13
第二,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 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他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 位。
运输区位论的建立对区位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 用。仅仅用运费来说明产业布局的指向,存在很多问题。
运输区位论建立以后,引出了人们对市场区的研究,加 速了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返 回 14
7
你能用此图说明 K=3系统有什么 特点吗?
图2.4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的形成
8
K 1 1 2 6 4
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9
返 回
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10
现代区位理论
背景:1950年代以来,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产生了 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区域经济问题,特别是宏观方 面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的区位研究对象扩大为区 域的国民经济体系,区位布局的目的是寻求经济活动
3
劳动费用最低区位的图解
4
因集聚利益而 节约的成本相 等的运费增加 额曲线,即临 界等费用线。
经济地理——经典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经典区位理论引言经济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其中关于经济区位的研究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经典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的基石之一,通过研究企业选择的地理位置以及区域间的相互关系,解释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本文将介绍经典区位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对实践的启示。
经典区位理论的基本概念经典区位理论是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发展起来的。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在选择地理位置时,会考虑到独特的区位条件以及与其他企业的相互关系。
经典区位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概念:中心地中心地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城市,它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并吸引人口和资本流入。
中心地通常具有交通便利、政府和金融机构集中等特点,是经济活动的重要节点。
区位因素区位因素是指企业选择地理位置时考虑的各种条件和因素,包括交通条件、市场需求、劳动力成本和政策环境等。
区位因素是影响企业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地理关系地理关系是指中心地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一方面,中心地提供商品和服务给周边地区,满足其需求;另一方面,周边地区提供劳动力和资源给中心地,支持其产业发展。
中心地系统中心地系统是由多个中心地和其周边地区组成的空间结构。
中心地系统的形成与区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密切相关,中心地之间形成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经典区位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典区位理论最早由德国经济学家曼弗雷德·珀隆(Alfred Weber)在20世纪初提出。
他通过研究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提出了“最佳区位”理论。
其理论核心是企业会选择成本最低的地理位置,以实现最大化的利润。
随后,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克里斯特勒(William Christaller)在1933年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特勒认为,存在着一种空间规律,即中心地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协调关系,中心地向周边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周边地区向中心地提供劳动力和资源。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主要包括中心地理论、环绕理论和园区理论等。
中心地理论是由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韦伯在20世纪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商业和服务业企业会聚集在人口、交通便利的中心地带。
中心地理论有助于解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在城市中的集聚现象,并可以指导企业在选择落地地点时考虑人口分布和交通便利度等因素。
环绕理论是由经济学家威廉·勒佩先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商业和服务业企业以中心地区为核心,向周围地区扩散。
环绕理论有助于解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可以指导企业在扩张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发展策略。
园区理论是近年来兴起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和服务业企业在特定的园区内进行集聚,通过共享基础设施和资源,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园区理论有助于解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在选择落地地点时考虑区域集聚效应的重要性,并可以指导企业在选择园区时考虑共享经济的概念。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深圳为例,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商业和服务业企业落户。
深圳以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完善的交通网络和优质的人力资源成为众多企业的首选。
另外,深圳还利用园区理论,建设了一大批产业园区,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配套设施。
这一系列的成功案例证明了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是对商业和服务业企业选择落地地点的理论体系。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区位理论和实践案例等方面,展示了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商业和服务业区位选择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仍需不断深入。
1.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商业和服务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商业和服务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成功。
区位理论
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
一、自由式农业 二、林业 三、轮作式农业 四、谷草式农业
五、三圃式农业
六、畜牧业
二、杜能——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农业生产斱式的空间配置:
城市近处:种植笨重、体积大、易于腐烂、在新 鲜消费的产品 城市远处:种植价格、运费较小的作物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区位理论
第五小组 袁敏 李双双 谷振阳
区位理论
• 一、什么是区位理论 • 二、区位理论的发展 • 三、古典区位理论 • 四、近代区位理论 • 五、现代区位理论
一、什么是区位理论?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 关于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
研究:空间选择、空间内组合。
探索:一般空间法则。
(一)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生产区位不消费区位之间的距 离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各种农业生产斱式在空间上呈 现出同心圆结构。 (二) 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
论的基础。
五、杜能理论的缺陷
一、韦伯理论前提不构建步骤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基本假定条件:
二、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
意义
(1) 引入演绎的思维斱法,研究空间法 则和原理,带来地理研究思维斱法大革命。 (2) 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
理学的理论基础。
(3) 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
论基础之一。
廖什市场区位理论
理论提出区位决策的最终目标:寻求最大利润化点
廖什最大利润区位论的市场是蜂窝状的正六边形“面” 状市场
特点:各个中心地布局在
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发展至今,依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不足之处。
例如假设条件过于理想化、一些理论注重理论推导,与实际相距甚远等。
如一些经典的区位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等。
杜能农业区位论(一)理论前提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于是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换句话说,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孤立国的前提条件除上述给定的六个外,从需要解答的问题中可知,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杜能考察问题的方法是“孤立化的方法”。
利用这一方法是为了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
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这种研究方法即我们通常所利用的两种基本科学方法(演绎和归纳法)之一的演绎方法。
(二)形成机制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地租收入R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的运费增多而减少。
第9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2)企业由近及远的扩张原因
早期阶段--小企业获取信息有限。当需要新建工厂时,常建在较近距离内; 同时由于新建工厂与原工厂联系密切,距离也不易太远。 随着企业增大,信息获取量增加,技术发展带来生产联系变化,管理发展 带来组织结构变化,引起企业向远距离扩展。 此外,市场趋于向外扩张也是引起企业由近及远扩张的原因。
区位、不同部分扩张。
2.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1)横向一体化
(2)纵向一体化
(3)多样化
(二)企业的空间扩张
1.企业空间增长过程的一般分析
(1)企业区位与企业扩张
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只有少部分得到迅速扩张,这些迅速扩张 的企业,原始区位起着一定作用。优越的区位条件,为这里的企业增长 提供了优势。企业在这些区位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便向外扩展。这种向 外扩张,可能最终导致公司的重心离开原来的始发地。
(3)不同增长形式的空间扩张
内部增长的空间扩张特点 就近布局的特点很明显。
外部增长的空间扩张特点 对于外部增长而言,由于被获取的工厂(公司)原已存在,规
划便比较困难。一般认为,在所兼并企业的选择中,多数也要进
行比较研究。不少研究强调这种对所吞并(合并)企业的区位也具 有从其中心区位向外不断扩张的特点。
2.实现交易内部化
交易内部化的原因 市场不完善导致企业之间交易成本的增加。为了减少市场交易 成本,企业可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内部交易。 交易内部化与范围经济
企业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要比这些活动分
离地由多个企业进行更为有效率,从而实现范围经济(economics of scope)。
阶段Ⅲ--随着企业的增大,企业生产活动多样化。这时组织结 构也发生相应变化,形成多分部结构。每一个分部负责一种产品 生产,存在于特定的市场、技术和政策环境条件之中。与此相应, 公司组织结构上产生了三个等级:高层管理、战略决策,控制、 协调和管理决策以及企业日常运作管理。在地理分布上,由于各 分部自成生产和销售系统,这种类型的组织结构变得更加扩散。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的发展演进传统意义上的区位一词源于德语“standort”,英文将其译为“location”,日文译成“立地”,中文则译为“区位”。
关于区位,研究的目的不同,其涵义也有所不同。
“Location”一词,除解释作空间内的位置(Situation or Position in Space)外,还有放置和为特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两重意思。
所以,区位与位置不同,它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含。
在传统区域经济学中,通常把区位理解为经济活动的场所。
如企业活动的场所,就是企业区位。
也有人将其理解为确定某经济活动场所的行为,即区位选择。
然而,以上对区位的理解,总让我们感到没有把区位的真正涵义讲清楚、弄明白,使得作为区域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区位论,与区域经济学缺乏一种内在的联系,即区位与区域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关系,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已有的区位理论做一梳理。
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的组合理论。
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的空间理论,即研究经济行为与空间关系问题的理论。
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者杜能(J.H.von Tunen)根据资本主义农业与市场的关系,探索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论。
此后的半个世纪,西欧工业、特别是钢铁和机器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交通运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铁路、轮船的普及,到了20世纪初,出现了以研究成本和运输费用为内涵的工业区位论。
其先驱者是龙哈德(W ·Launhardt),集大成者是德国经济学者韦伯(A.Weber),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区位因子体系,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后来又有胡佛(E·Hover)等人完善改进。
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根据聚落和市场的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稍后,德国经济学者廖什(A.Losch)利用克里斯塔勒理论的框架,发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他们分别从市场和经济中心的角度发展了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
概念
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具体而言,区位除了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还强调自然界 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 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的发展
一、新古典区位理论的初创期(1920年代一1950年代)
对新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也做出一定贡献的还有这一时期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例如B·俄林、A·罗奈、 w·伊萨德等人。他们主要是针对韦伯理论的薄弱之处,着重论证了工业区位、原材料产地及消费市场三者之间的 相互依存关系。
农业区位
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26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 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与农地、林地等相比要复杂得多,这是因为城市土地除了具有数量上的有限性、位置上的 固定性、供给上的稀缺性、使用上的永续性等土地资源的一般共性外,还具有用地类型上的多样性、使用功能结 构上的复杂性、土地区位上的极端重要性和利用上的高度集约性等特殊性。因此,如何最佳最有效地使用城市土 地,形成合理的有机联系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就成为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学科**的问题和 研究的重要内中心性或者中心度,可理解为一个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影响程度,或者说中心地职能的空间作用 大小,中心性可以用“高”、“低”、“强”、“弱”、“一般”、“特殊”等概念来形容和比较。
4.需求门槛。需求门槛是指某中心地能维持供应某种商品和劳务所需的最低购买力和服务水平。
在实际中,需求门槛多用能维持一家商服企业的最低收入所需的最低人口数来表示。这里的最低人口数,就 称为门槛人口。
10.3 现代区位理论
二、地理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957年缪尔达尔的著作《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 区》,指出不发达国家存在地理上二元结构:发 达地区、不发达地区。
落后地区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向发达地区流动, 称为回波效应。
还存在离心的扩散效应: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程 度,交通拥堵、污染严重、资本过剩等导致要素 向不发达地区扩散。
3 现代区位理论
现代区位理论强调区域之间的动态过程 • 增长极理论(佩鲁,Perroux;赫希曼,Hirschman) • 地理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 梯度发展理论(弗农,Vernon) • 新经济地理理论(克鲁格曼,Krugman)
一、增长极理论
极化效应(回波效应,“大树底下不长草”)
人才
周边 地区
知识
增长 极
资金
周边 地区
技术
扩散效应(涓流效应,“大树底下好乘凉” )
周边
周边 地区
增长极是由先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 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展 而形成制造中心、商业中心等多种功能, 能够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促进自 身发展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
基本思想:两个初始条件相同的地区A,B,若某种偶然因 素导致熟练劳动力由A流向B,则B有更大市场,更低的 价格指数,更高的实际工资,从而导致劳动力进一步由A 流向B,最后导致制造业集聚于B地区,A则沦为制造业 相对不发达的地区。
缪尔达尔认为市场本身的累积因果循环,导致发 展中国家二者差距拉大,政府应积极干预,不能 消极等待扩散效应发挥作用。
三、梯度发展理论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对于创新要求较高的初期产 业,往往集聚于发达地区,产业进入成熟阶段,实现 标准化之后,开始向相对落后地区梯度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9.5
哈坎逊的公司全球扩张模式
(资料来源: Hakanson L. Towards a theory of location and corporate growth. In:Hamiltun F E et al eds. Spatial analysis, industry and industrial environment vol 1: industrial system Chichester: Wiley, 1979 )
市场拓的空间扩张
内部增长的空间扩张—邻近中心区位布局 外部增长的空间扩张—围绕总部区位外围较大区域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2. 企业空间增长阶段
阶段Ⅰ:企业形式十分简单,生产单一产品,具有一个工厂。 组织功能单一,仅管理一个工厂的生产。没有战略、管理和 日常运作的决策等级划分。 阶段Ⅱ: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和空间分布范围的扩展,引起组织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2.实现交易内部化
交易内部化的原因
市场不完善导致企业之间交易成本的增加。为了减少市场交易
成本,企业可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内部交易。
交易内部化与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指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产品种类,生 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
2. 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机制
公司最初的活动空间、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均限于当地。在活动空间
带动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外扩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组织变形。
3. 公司空间扩张模型
地方性公司—扩张到其它区域,跨越第一个门槛,成为多分部区域性
公司---跨越第二个门槛,成为全国性公司。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2)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接触扩张在企业空间扩张中较为常见。尤其在各地社会经 济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常常就近扩大市场,进而建立 起生产机构。 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首先进入最大的市场(都市区),接着
进入次大市场,并以此类推。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二、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1.公司成长差异及原因
由于工厂所在城镇人口规模不同,导致其具不同的生产规模。
规模差异进而又引起生产成本差异。较大规模的工厂生产成本较 低,因而具有初始竞争优势,得以更快地增长。 2.公司的空间组织变化 工厂发展竞争的结果,少数得以生存,其市场区也得以扩 大,覆盖了原来众多小公司的市场区。
4.来自竞争的压力
从积极的方面看,发展企业实力和增加市场地位,可为企业带 来竞争优势和行业的支配地位。 从防御的角度看,发展是使企业不被竞争对手所击败,从而生
存下去的有效手段。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二)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1.横向一体化
2.纵向一体化
3.多样化
(前向和后向)
(2)该模式基于饮料生产部门,结论的普遍性有限
Two
(3) 实际中还存在非连续性的 市场区扩张。
Three
三大缺陷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图10.3
公司发展中空间相互作用和增长门槛
(资料来源:Taylor anizational growth,spatial interaction and location decision-making.Regional Studies,1975)
(3)中国特殊环境下的企业空间扩张
特殊区域环境影响企业的以上两种扩张。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有 人提出中国公司空间扩张的通道扩张假想,即指公司空间扩张是沿通 道延伸,包括人际关系通道、机构(或体制)通道、生产通道、距离通道等。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3. 沃茨模式的缺陷
One (1)关于生产规模经济大于规模不经济的假设。
的劳动地域分工,即专业化部门和不同区位工厂的产生。这需要
更大程度的中央控制 分离出公司总部。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阶段Ⅲ:随着企业的增大,企业生产活动多样化,组织结 构形成多分部结构。 每一分部负责一种产品生产,存在于特定的市场、技术和政 策环境条件之中。与此相应,公司组织结构上产生了三个等级: 1)高层管理、战略决策,2)控制、协调和管理决策,3)企业日 常运作管理。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图9.6
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资料来源:Diken P.Global shift: industrial change in a turbulent world. London:Harper and Row, 1986)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图9.4 从地方性公司到全国性公司的空间扩张模型
(资料来源: Taylor anizational growth,spatial interaction and location decision-making.Regional Studies,1975)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交易内部化与企业成长
实现内部交易的动机既具有经济意义,又具有战略意义。经济意义在于内
部交易可以使企业获得范围经济;战略意义在于内部交易有利于减少市场风险,
提高供应和市场的确定性。因此,对内部交易的追求引导着企业不断发展。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3.技术优势的发挥
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企业,将趋于在本产业领域内扩张。 原因 (1)由于市场不完善,企业通过发挥技术优势来获取较大的收益。 (2)另一方面,进一步的技术开发需要大量投资,这种投资必 须有大规模生产才能支持。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五)模式比较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2.其次为生产机构的建立(按最低 风险原则扩张)
Three
三大应用
3.市场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
Two
1.均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到多 区位的扩张过程。其中,销售起先导作用
One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a) 托恩奎斯特(Tornqvist )的单一 工厂的三层次决策等级概念; (b),(c) 拥有国外分厂的多厂公司的 不同空间安排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图9.3 市场区扩大模式 (a)兼并与合理化调整;(b)市场区延伸 (资料来源: Watts H D. The large industrial enterprise. London: Croom Helm,1980)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1.公司扩展的空间结构
最内侧是公司最早建立的中心区;中心区以外为全国性市场区; 最外圈为世界其它国家(地区),被分成4个部分(Ⅰ—Ⅳ),分别代表 不同的外国市场。虚线圈出的国家(Ⅳ)表明其具较低接近性。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2.公司扩展的空间过程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2)企业区位扩张由近及远的原因
早期阶段--小企业获取信息有限。当需要新建工厂时,常建在较近
距离内;同时由于新建工厂与原工厂联系密切,距离也不易太远。
随着企业增大,信息获取量增加,技术发展带来生产联系变化,管理
发展带来组织结构变化,引起企业向远距离扩展。
(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跨国公司发展5个阶段
阶段Ⅰ--假设一个多工厂公司,其生产和批销机构均位于国家1。通过出口供应 海外市场。 阶段Ⅱ--开始海外扩张。 阶段Ⅲ--开始海外生产。 阶段Ⅳ--国际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扩展。 阶段Ⅴ--对公司国内外生产经营的国际网络进行组织调整,使其趋于合理化。
经济地理学 ECNU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1.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过程
公司在由地方向多国扩展中,要跨越三种门槛。每跨越一次门 槛(threshold),便引起一次组织的变形。公司首先跨越活动空间,其 次为信息空间,最后为决策空间。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3. 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应该遵循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
作为一个组织行为,常受制于组织的决策行为、组织内外部网络和发展战略。
(1)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 接触扩散--由近及远进行的。 等级扩散--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
(同心多样化和复合多样化)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三)企业的空间扩张
1.企业空间增长过程
(1)企业区位与企业扩张 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只有少部分得到迅速扩张,这些迅速 扩张的企业,原始区位起着一定作用。优越的区位条件,为这里 的企业增长提供了优势。企业在这些区位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便 向外扩展。这种向外扩张,可能最终导致公司的重心离开原来的 始发地。
三、公司组织的结构类型和空间特征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四章 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2)生产规模与规模经济效益(economies of scale) 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这 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optimum size)。 规模经济效益是经济学和生产经营管理学的概念。它指随着专业化生 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生产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生产成本和经营 费用都得以降低及效益增加,从而能够取得一种成本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