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最新地理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精品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2.学生完成作业,通过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通过讨论和实践,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荒漠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在掌握荒漠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现状为背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荒漠化问题的现实意义。
2.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掌握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2.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现状,分析荒漠化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学习荒漠化的防治措施,能够分析评价不同防治措施的优缺点及适用性。
4.能够运用所学的荒漠化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面对环境问题时,能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
4.通过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时有出现如: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
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
阅读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1.了解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
2.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古丝绸之路),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读图指导课本图2.12“黄沙掩埋下的丝绸之路”,思考回答:①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多呈什么流向?②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③该地区在西汉时期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④唐宋以后该地区古绿洲为什么会退化而被废弃?根据你已有的史地知识,是否还能举出一些古绿洲被废弃、沙进人退的实例?解释:在古代,由于盲目垦耕、战争、瘟疫等多种原因,导致水源枯竭,绿洲面积减小,使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类似楼兰的一些古绿洲相继消失,人们被迫放弃。
课本图2.13“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解释,长期以来,长城是我国古代到明朝时期农业和牧业的分水岭,在其两侧,是农业和牧业的过渡地带。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教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3.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难点:1.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15分钟)以幻灯片或图片的形式展示荒漠化的现象,并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知识讲解(30分钟)a.讲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解释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如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水资源过度开采等。
并讲解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如土地沙化、植被减少、水源枯竭等。
b.介绍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
通过幻灯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程度,探讨其原因和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3.防治措施(30分钟)a.讲解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介绍水保工程、植被恢复、合理利用土地等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并解释其原理和效果。
b.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出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措施方案,并向全班演示和交流。
4.实践操作(60分钟)a.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一处环境恶劣的地方,观察并记录该地的荒漠化情况。
b.学生按照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比如植树、建水保工程等。
c.学生观察和记录防治措施的效果,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小组设计方案的评价;2.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价。
六、教学拓展: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荒漠化防治在国内外的经验和成果,以及其他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措施。
可以写一篇综述或小调查报告。
七、板书设计: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3.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水保工程-植被恢复-合理利用土地八、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习到了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设计: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复习课)【课标及考纲解读】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要求具体学习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学生分析】该内容虽然学生在高一时已学过,但对于文科班学生的要求来讲,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知识的迁移运用及综合分析能力都存在一定的欠缺,必须通过复习来巩固和提升。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及分布规律,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不同区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荒漠化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让学生认识到人地协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本节课,让学生认识到,人地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根本,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综合思维:从地理环境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的分析与认识地理环境,认识荒漠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区域认知:由西北地区荒漠化扩展到全国不同类型的荒漠化,有助于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以金昌市周边地区的荒漠化为例,培养学生考察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分析并掌握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分析并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区域的荒漠化成因及解决措施。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展示荒漠化的现状、防治措施及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b.请列举三种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并分析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c.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可以为防治荒漠化做些什么?
2.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防治荒漠化的成功案例,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案例背景、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果及启示。要求:图文并茂,字数600字左右。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要求:提交一份分析报告,字数800字左右,内容包括:GIS软件操作步骤、数据分析、防治建议。
4.阐述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荒漠化研究中的应用,为学生后续实践活动做好铺垫。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荒漠化是如何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b.荒漠化对当地环境、社会经济有哪些影响?
c.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的优缺点是什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荒漠化带来的严重后果,如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环境的呢?”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概念及影响。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荒漠化的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备课者:古再丽努尔阿卜杜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3)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2、能力目标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我国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教学难点】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2、能掌握好荒漠化,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教材,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5分钟)[教师讲述]同学们,良好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
1996年,摄影师在加州拍下这个美景,如今这里面目全非,下图就是摄影师10年后在同一地方拍的。
大家觉得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学生回答]土地荒漠化[教师讲述]很好。
这幅图正是反映了草地退化呈现荒漠化趋势的问题。
这也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8页。
[板书]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展示世界荒漠化概况的图片)[教师讲述]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四分之一的的陆地和三分之二的国家受到荒漠化威胁和影响,有36亿公顷的土地直接受到荒漠化影响,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4。
从这些数据得知,荒漠化的对我们的影响是十分大的。
然而,到底什么是荒漠化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看看书本18页第一自然段。
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询、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引导学生运用GIS等地理信息技术,分析荒漠化发展的原因、趋势和影响,提高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问题意识。
3.创设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4.开展GIS技术培训,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GIS分析荒漠化的方法。
5.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荒漠化问题,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6.结合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荒漠化是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2.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防治荒漠化。
3.荒漠化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荒漠化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荒漠化相关知识,提高环保意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1.荒漠化给我国西北地区带来了哪些影响?
2.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在现实中是如何应用的?
3.你认为还有哪些有效的荒漠化防治方法?为什么?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
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片段: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成因关系图、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变图、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表。
课时安排共3课时第一课时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西北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第二课时西北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第三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课后活动的讲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同学们查阅荒漠化的资料,对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影响有所了解。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精品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 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区域发展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继续发展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广阔无边的草原,雪白的蒙古包
风吹草低现牛羊
若干年后,草原发生了很大变化
草原的绿色消失了
衰退的草场满目疮痍。
学习型。
• 3.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
条件和人为原因。 • 4.通过学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和发展观。
一、荒漠化的概念、类型
1.什么是荒漠化? 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 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它是气 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 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一、荒漠化的概念、类型
2.表现类型 土地沙漠化
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活动 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土地逐渐演化成 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危害 破坏防止风沙前 移及抑制地表起 沙的物质 加速草原退化和 沙化进程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 展
沙质土壤极易遭受风蚀
绿洲地区
灌溉措施不当,加上蒸发旺盛, 出现次生盐渍化 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 人口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 植被退化,绿 洲荒漠化严重 导致生态用水紧张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预防潜在的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 化的退化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合理利用水资源 调节农、林、牧之间的关系 控制人口增长
防 治 内 容
对 策 和 措 施
防 治 原 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 经济效益相结合
治山、治水、治碱、 治沙相结合
采取多种措施,多途径解 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 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我国是全球荒 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以 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黄土 高原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关爱,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2.增强学生对国家荒漠化防治政策的认同,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面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的决心。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内容:
-选择题:考查学生对荒漠化概念、成因、影响的掌握程度;
-填空题:考查学生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理解;
-问答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3.学生完成练习: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业量适中,确保学生能在课后充分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互相讨论,提高作业质量。
3.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
4.对于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创新思维和积极态度,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1.利用图表、案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荒漠化问题。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的决心。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2.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及影响: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析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一、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区域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土壤水分含量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地退化、沙漠化加剧而导致的一种土地退化过程。
二、荒漠化的发生原因1.气候因素:荒漠化的形成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密切相关,降水量减少、蒸发增大、气温升高等气候因素会使土地逐渐呈干旱化趋势。
2.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过度放牧、过度勘探水资源、对土地的过度使用等会导致土地干旱、沙漠化和荒漠化同时加剧。
3.大气污染:气候恶化以及酸雨等污染对于土地生态的破坏也是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表现1.温带荒漠:罗布泊、贺兰山南麓、塔里木盆地、阿尔金山2.生产型荒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饮马河沙漠3.人类活动造成的退化: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道路建设、采矿、沙漠旅游等旅游项目对于荒漠化形成有极大的帮助。
四、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适度放牧:降低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适度放牧可以使得草地得到保护和更新,从而减缓一定的荒漠化进程。
2.发展防风林:发展适宜分布的防风林种,可以起到保水、固土、防风、防沙、减少风沙对于至极城市的污染等等功能。
3.合理利用水资源:降低对于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实行合理的水利工程,以及提升人类对于水资源的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能力。
4.恢复生态环境:加强对于荒漠化防治的专项研究和实际工作,实施植被恢复、沟壑稳定、风沙防控、水土保持等各种技术防治措施,以增强生态环境的韧性和恢复力。
五、结语荒漠化的防治工作是全球性的重要任务,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
我国的西北地区作为世界上最大面积干旱荒漠化区域之一,也承受着很大的生态压力。
我们应该加强科学前沿技术的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把荒漠化的防治工作做得更加出色,让生态环境更加优美,让生命之花永争盛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荒漠化防治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2.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共同完成案例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荒漠化防治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内容紧密结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荒漠化防治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原因和危害,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方法。
2.能够分析荒漠化问题的成因,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五、案例亮点
1.现实意义:本节课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讲解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关爱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节课不仅传授了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知识,还设计了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各小组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2.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图像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防治措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分布及影响,理解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基本情况。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分析荒漠化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荒漠化防治的有效途径。
-通过视频、图片等教学素材,展示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增强学生对防治措施的认识。
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荒漠化地区的自然环境,了解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环保志愿者、科普宣传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
6.加强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询问学生对荒漠化的了解,如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影响等,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推荐-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课时一、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了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本节教材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教材以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为出发点,分析了该地区自然景观的形成条件,为后面知识的进一步展开作好了铺垫。
二、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是环境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自然因素是基础,人类活动起着决定作用,教材从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说明,使知识与上面内容形成一有机整体。
三、荒漠化的发展我国荒漠化现象目前仍在不断扩展。
教材以历史上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绿洲的相继放弃为引子,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沙漠化的影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当利用以及公交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
说古是为了论今,是为了揭示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警示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理解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荒漠化的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材介绍了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指导学生以沙坡头的治理为例,结合本地实际,了解这方面的经验并不断探索。
本节课的“活动”紧扣教材内容,它是对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和应用课堂知识的评估材料。
因此,活动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难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突破方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法。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1.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资料,使知识直观化,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得出具体防范措施。
2.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读图、析图、用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环节,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获取知识。
3. 案例教学法、讲述法、分析法3者相结合。
学法读图分析、归纳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呈现两张图片——森林和荒漠图片,提问:(1)请同学们欣赏景观图片,谈一谈感想与体会。
(2)这两张图片有没有内在的联系?我们用两节课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明确一下区域环境与发展的分析思路: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水汽难以到达干旱阻隔水汽进入高山环绕盆地地形青藏高原隆起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2.荒漠化(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4)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人教版必修3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1
1.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方式,搜集荒漠化的相关资料,了解荒漠化的基本知识。
2.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荒漠化地区进行监测和评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艰辛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和勇气,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5.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伦理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事实为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荒漠化的严峻形势,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创设真实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艰辛和成果,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3.设计一些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深入理解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荒漠化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我还将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引入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荒漠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荒漠化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湖南省高二地理下册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湖南省高二地理下册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学习目标】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和表现形式.知识清单一、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①土地退化,是②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③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④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⑤次生盐渍化.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自然特征.位置: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⑥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⑦亚欧大陆的腹地.地形:东部是辽阔坦荡的⑧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⑨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三山夹两盆”).气候:干旱为主的⑩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⑪递减,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随之⑫减少.植被:自东向西形成以⑬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2.生态环境脆弱.地表水贫乏,⑭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⑮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⑯沙漠.植被⑰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⑱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⑲冬春干旱的季节.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⑳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21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22人为因素所致.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过度樵采、○23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对点训练考查点一荒漠化的含义1.荒漠化的本质是()A.耕地退化B.草地退化C.土地退化D.林地退化答案 C解析荒漠化的本质是土地退化.2.下列不属于荒漠化现象的是()A.沙质荒漠化B.石质荒漠化C.次生盐渍化D.过度开垦化答案 D解析荒漠化的主要表现为由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考查点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3.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影响B.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差异显著C.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D.气候大陆性强,年降水量200mm以下答案 B解析西北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年降水量由东向西由400mm降至50mm以下.4.关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B.大风日数多,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C.多疏松沙质沉积物,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D.河流水量大,流水作用显著答案 D解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缺水,所以河流水量不大,流水作用微弱. 考查点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读图,回答5~6题.5.荒漠化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是因为()A.气候变化异常B.植被遭到破坏C.降水变率加大D.干旱程度加剧答案 B解析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垦殖造成的植被破坏使得沙质土壤活化,土地沙化现象严重.6.图中B因素造成的斑点状土地荒漠化现象分布于()A.绿洲内部草原区B.草原区水源附近C.灌溉农业区内部D.内流区河流上游答案 B解析图中A、B、C、D分别对应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然后结合选项逐一分析.绿洲内部以种植业为主,其荒漠化原因是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过度樵采,A错;过度放牧地点在集水坑和井泉附近,B对;旱作农业区荒漠化原因是过度农垦,C错;内陆河流上、中、下游用水不合理,会造成下游缺水荒漠化,D错.[方法技巧练]框图法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读“我国某地区的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此降水量分布规律是因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影响.(2)A处的天然植被是________,B处的天然植被是____________,C处的天然植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地区植被的分布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中的____________地带性规律,主导性差异因素是__________条件.(4)B处土地沙化现象严重其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自东向西减少距离海洋远近山地的阻隔作用(2)森林草原荒漠和荒漠草原(3)从沿海到内陆(或经度)水分(4)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解析图示地区以我国内蒙古地区干湿状况为背景,重点反映了自东向西的水分变化及其产生的各种景观变化,旨在考查自然带分布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不当造成的后果.方法技巧综合提升一、选择题下表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尔沁沙地重心移动的情况.据此回答1~2题.1.从整体上看,科尔沁沙地重心的移动方向是()A.向西北方向移动B.向东北方向移动C.向东南方向移动D.向西南方向移动2.导致科尔沁草原沙化土地出现连片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A.农牧交错带过度垦殖B.过度樵采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C.牧区严重超载放牧导致草场退化D.水资源利用不当,浪费严重答案 1.A 2.A解析从表中经纬度变化可知沙地是向西北方向移动.此处处于农牧交错地带,因为历史上过度垦殖,导致草原沙化土地连片发展.读“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略图”,回答3~5题.3.结合图可以看出()A.该区年降水量自南向北依次递减B.该区1月份气温自东北向西南递增C.图中甲地的植被主要为森林D.图中乙地的植被主要为森林答案 B解析结合图例和图中的经纬网,可以看出该区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1月份气温自东北向西南递增,甲、乙两地的年降水量都在200~400毫米之间,植被类型都为草原.4.图中甲地的生态问题主要为()A.森林破坏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D.湿地萎缩答案 B解析甲地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因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5.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为()A.过度放牧B.过度农垦C.过度樵采D.水资源利用不当答案 B解析乙地的年降水量接近400毫米,位于农牧过渡地区,过度农垦易导致荒漠化的产生.6.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答案 D解析中国荒漠化最严重和最典型的是西北地区,西北生态环境脆弱,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沙灾害较多;中国南方荒漠化不典型,且生态环境相对于西北、黄土高原等地区要优越;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慢;三江平原过度垦殖主要导致湿地和沼泽的减少,并不会产生严重的荒漠化,故选D. 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7~8题.7.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A.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B.地下水含盐量高,植物不能生存C.风力侵蚀强烈,形成风蚀洼地D.农牧业活动较多,地表植被破坏答案 D解析因为人畜活动以水井为中心,于是水井周围就会因为过度利用和践踏而出现裸露的地面,即沙化地表.8.在乙地区反映该地绿洲萎缩迹象的是()A.地表反射率下降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C.地表盐碱度升高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答案 C解析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加上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在水井周围的土地出现次生盐碱化.二、综合题9.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所示的山脉的走向是__________________.(2)甲河下游经常断流,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3)乙地区荒漠化较严重,试分析其主要原因.(4)图示地区文物古迹分布较广,但损毁较严重,试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自然原因.答案(1)西北—东南走向(2)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沿途用水量大;水资源利用率不高;下渗严重.(3)主要是过度樵采,破坏植被,造成沙丘活化.(4)气候干旱,风沙侵蚀强烈.知识清单一、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原则和重点1.内容:预防①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②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原则:坚持③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④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3.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⑤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⑥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对策和措施2.我国西北地区实施的生态建设和荒漠化防治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⑩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对点训练基础达标练考查点一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原则和重点1.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威胁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D.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答案 D解析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2.关于荒漠化及其防治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荒漠化防治要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性质采取不同措施②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技术和措施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状③有一定生产力已开始面临荒漠化危险的土地可暂不作为治理的重点④贫困导致的森林被滥伐和草地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 C解析仍有一定生产力,但已经面临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是荒漠化防治的重点. 考查点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3.防治荒漠化既是社会问题,又是科学问题,其对策的核心应是()A.合理利用水资源B.调整农林牧结构C.控制人口数量增长D.解决牧区能源问题答案 C解析人口过多往往导致人们生活贫困,增大对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采取过度耕作、过度放牧、毁林及落后的灌溉方式等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往往造成荒漠化.因此防治荒漠化应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协调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4.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因地制宜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A.风沙危害严重区大面积植树造林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C.扩大绿洲地区农业的种植面积D.营造薪炭林解决牧区能源问题答案 B解析在我国的新疆塔里木河下游和石羊河下游地区,由于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内流河下游和山麓冲积扇边缘产生固定沙丘活化的荒漠化.所以防治措施是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5~6题.5.P地与Q地相比,P地(双选)()A.年大风日数少B.年降水量多C.年降雪日数少D.沙尘暴日数多6.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双选)()A.截留水分B.改变气候类型C.削弱风力D.改变植被类型答案 5.AB 6.AC解析本题组以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及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为背景,主要考查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区域地图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第5题,该区域为宁夏、内蒙古交界地带,图示信息反映该区域沙漠广布,荒漠化问题严重.Q在沙漠地带,根据新月形沙丘可知该地多大风(偏西风),多沙尘暴.P地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故较Q地年降水量较多.第6题,该区域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生态功能是防风固沙,削弱风力,截留水分,增加植被覆盖,调节小气候,但不能改变当地大陆性气候的类型,植被类型也不会有大的改变.方法技巧练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步骤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下图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________________,导致该区域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答案(1)干旱、半干旱地区距海远近(2)选②或③.理由: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与荒漠,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于草原(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与生长速度大于草本植物),过量植树,会加重区域旱情.种草或自然恢复,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且投入较少.解析本题以西北某区域图为载体,主要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区域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准确定位和获取图中地理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1)题,根据干旱地区的划分标准,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为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到400毫米为半干旱地区.结合图例可以判断出图示区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向西离海洋越来越远,因而降水逐渐减少.第(2)题,为开放性命题.在干旱、半干旱的沙化地区,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应立足于恢复植被.综合提升一、选择题读下表四大牧区超载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和年平均超载率和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完成1~2题.1.根据图表信息,可判断()①超载持续时间越长的牧区,年平均超载率就越大②四大牧区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③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上升趋势④2005年,四川牧区和西藏牧区超载面积基本相当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B解析从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中可以看出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上升趋势,其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2.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②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原生态退化的惟一原因③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区,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④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C解析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很大,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原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惟一原因.读下图,回答3~4题.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4.在这些沙漠化地区,人们解决生活燃料问题最为可取的方式是()A.结合积蓄肥料,大力发展沼气B.结合植树造林,大力发展薪炭林C.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新能源D.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开发利用小水电答案 3.C 4.C解析我国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其形成原因是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在沙漠化地区解决生活燃料问题最为可取的方式是充分开发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读图,回答5~6题.5.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答案 D解析在北方农牧区,由于长期的开荒种植,使得这里的草场面积急剧的减少,开垦成农区的地方由于人的干预作用出现了沙漠化,环境严重恶化,所以退耕还草、增加草场面积就显得格外重要.6.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A解析农牧交错带是东部农耕区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农牧交错带可充分利用草地家畜资源和玉米带的饲料资源发展高效畜牧业,成为东部农耕区的畜产品供应基地和西部牧区的饲草料供应基地.读“内蒙古某县土地耕垦、人口密度、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图”,回答7~8题.7.对该县1949~1980年土地耕垦、人口密度、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人口密度约翻了一番B.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C.荒漠化面积扩大约3倍D.绵羊总数增加了约2倍答案 A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1949年的人口密度约为40人/km2,而到了1980年则达到了近80人/km2,即人口密度约翻了一番.8.导致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根本原因是()A.人口数量的变化B.耕地面积的变化C.放牧强度的变化D.气候的变化答案 A解析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主要是耕地面积扩大、放牧强度增大、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而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增加.二、综合题9.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分别是我国的第三和第四大沙漠.近年来,两沙漠已有多处连在一起,呈“握手”之势,这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城市P兴起的原因是()A.交通B.科技C.资源D.政策(3)甲、乙、丙三个地区共同种植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甲、乙、丙三地区中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是________.(4)贺兰山不仅是西部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和水源涵养林区,而且对乙农业区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表现在: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答案(1)自然原因:连年干旱导致植被稀疏,在强劲的西北风的作用下,巴丹吉林沙漠向南移动.人为原因:滥采、滥牧导致植被破坏.(2)C(3)小麦乙(4)阻挡沙漠入侵阻挡寒潮侵袭【梳理归纳】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1.概念:发生在及一些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相互作用的产物.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石质荒漠化和.[答案]干旱、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地区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土地沙漠化次生盐渍化【注意提示】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雨量非常少的地区或自然景观,它包括沙漠、沙地、戈壁等.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是一个变化过程,其结果可能出现荒漠景观.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1)植被景观:图中①为温带草原,②为荒漠草原,③为荒漠.(2)年降水量:图中A为400 mm,B为200 mm,C为50 mm.(3)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降水递减,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也随之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气候,地表水贫乏,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分布着大片.[答案]干旱流水作用戈壁和沙漠【注意提示】我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荒漠分布纬度的不同中国的荒漠位于35°N~50°N之间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比世界上其他荒漠带的范围(南北纬15°~35°之间)偏北l5°~20°左右,这主要是由西北地区所处的特殊位置和地形所造成的.中国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水汽主要来自由东南太平洋、南海、盂加拉湾和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的夏季风.广大西北地区因探居内陆,距海遥远,夏季风到达那堕已是强弩之末,加之南部和东南边缘又有昆仑山.秦岭、吕梁山、大兴安岭等高大山系和巨大的青藏高原为屏障,湿润的海洋气流(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难以进入;西部和西北部的天山和阿尔泰山对大西洋水汽和北冰洋水汽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因此夏季水汽非常贫乏,降水稀少.冬季,由于北方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山屏障,来自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区的强大干冷气流直泻南下,导致气候异常寒冷干燥.这样,西北地区终年处于极端干燥的环境,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具有典型大陆性气候的干旱和半干旱区.由于流水作用微弱,风成了塑造地貌的主要外力,疏松裸露的沙质地表受到强烈风蚀,沙土不断推移、堆积和发展扩大,便形成了今日广袤千里的荒漠.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1) 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2)人类活动不当,对、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不合理的灌溉.[答案]人口激增土地资源水资源过度樵采过度开垦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答案]过度开垦破坏固沙植被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压力管理失误【注意提示】原生荒漠与次生荒漠的区别原生荒漠:指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荒漠.主要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其主要特点为水资源比较贫乏或很难利用,几乎寸草不生,治理难度大.次生荒漠:指人类活动造成的类似荒漠景观的严重土地退化.主要包括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小腾格里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其主要特点为土地下伏沙层裸露,原先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活化,水分、植物条件相对较好,治理难度较小.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影响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1)预防.(2)扭转的退化.(3)恢复.[答案]日渐丧失经济和社会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与提高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答案]生态平衡经济效益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2)利用和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5)控制.[答案]水资源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林、牧能源问题人口增长【思考导读】1.议一议: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2.想一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3.想一想: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4.大部分年降水量小于300 mm的内陆地区,应怎样防止土地荒漠化?5.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小于400 mm的沙地地区和年降水量略大于400 mm的东部旱地地区,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参考答案】1.沙漠化与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沙漠化是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单纯在风力作用下引起的沙质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似。
高中地理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高二地理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之小船创作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上节课内容,进一步深化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自
然原因,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搭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知识框
架,理解人为原因。
3、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搭
建荒漠化防治的具体识构架,使学生认识到人地协调是环境治理的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和谐观。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一些重要的知识构
架
荒漠化的概念
分布地区原因表现类型
盐渍化的形成。
3、
(1
(2
(3)荒漠化的原则,现阶段以防为主;
(4)荒漠化的重点。
4、课堂探究:运用生物学的知识来解释西北地区防治荒漠
化过程中,种植乔木、灌木哪一种比较好?
5、阅读教材,依据课件展示,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必须因地制宜。
6、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在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中成功措施,
生态建设。
【课堂小结】总结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课后练习】略。
#高二地理教案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
第一节《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1、复习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引入说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2、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利用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的类型和特点、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影响、以及受此影响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4、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的综合观念与能力,结合读图分析突出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思路:[新课引入]复习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引入说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读图] 读世界和中国生态环境破坏分布图,分析图中反映出全球和我国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什么?[讲解] 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的一般过程: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复习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引入说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利用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的类型和特点、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影响、以及受此影响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的综合观念与能力,结合读图分析突出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思路:
[新课引入]复习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引入说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读图] 读世界和中国生态环境破坏分布图,分析图中反映出全球和我国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什么?
[讲解] 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的一般过程:
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土地的退化主要是指耕地、草地和林地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甚至是让土地丧失生产能力。
荒漠化的发生过程:
植被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土壤中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
[读图分析] 分析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及植被景观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本区的自然特征及在此特征下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因素(如下框图)。
[材料分析] 根据课本P21-26的课文、“阅读”、“活动”等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理解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展变化和荒漠化扩大的影响。
[分析理解] 阅读P26-30课文,结合“活动”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小结]
[能力提升]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要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具体主要环节和程序如下图:
[知识拓展] 阅读以下材料试分析该地区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三个合理的整治意见。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