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类

合集下载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 氨基糖苷类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 氨基糖苷类
32
2. 庆大霉素 ( gentamicin)

抗菌谱较链霉素广而抗菌活性高,对绿脓杆菌和金 葡菌均有效. 耐药产生慢。


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氨基甙类抗生素。用于G杆菌感染、绿脓杆菌感染、心内膜炎,口服可用于 肠道感染或肠道手术前准备。
前庭神经损害较耳蜗神经明显,但较链霉素少见。

33
卡那霉素 kanamycin
9
3. 新一代大环内酯类特点
耐酸、生物利用度高、血药浓度高、t1/2延长

阿奇霉素对流感菌、淋球菌、弯曲菌作用增强,对 肺炎支原体最强,对G+球菌弱于红霉素。

罗红霉素对支原体、衣原体等有较强作用,对G+菌、 厌氧菌作用似红霉素,对流感菌弱。

克拉霉素对G+菌、嗜肺军团菌、肺炎衣原体最强。
10
阿奇霉素
7
1)替代青霉素 临床 应用
2)首选用于军团菌病,弯曲杆菌所致败血
症或肠炎,支原体、衣原体所致感染,白 喉带菌者 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高 局部刺激性 肝损害 伪膜性肠炎 耳毒性 心脏毒性 过敏反应
8
不 良 反 应
2. 其他 麦迪霉素 交沙霉素
对G-杆菌无作用
吉他霉素(柱晶白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 临床应用: G+菌致呼吸道、软组织感染; 替代-内酰胺类和红霉素
11Leabharlann 罗红霉素 roxithromycin

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但较红霉素对酸稳定性好,
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较长,每日给药2次即可。
12
克拉霉素 clarithromycin

对革兰阳性菌、嗜肺军团菌,肺炎衣原体的作用是 大环内酯类中最强者。 口服吸收较红霉素完全,在扁桃体、肺及皮肤等组 织中有较高浓度,由尿排泄,半衰期为3.5-4.9 h 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及皮肤软 组织感染的治疗。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氨基糖苷类。
(3)抗代谢类 磺胺类。
(4)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多黏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一、抗菌药
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即为抗菌 药,常用的抗菌药有三类。 1. 抗生素:指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
抑制或杀灭他种生物的化学物质。 2. 抗生素半合成品
以微生物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 进行改造所获得的新的化合物。 如: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利福平。 3.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如: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
* 一位术后重症腹腔感染,术后多次培养均为克 雷白氏肺炎杆菌,主管医生一直用氨苄青霉素, 病情不断恶化。
* 不知道克雷白氏肺炎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是细 菌固有的耐药性。由于不掌握对克雷白氏菌属 仅有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等少数 几类抗生素有效,而氨基糖苷类由于血药浓度 低,药物很少抵达感染部位;喹诺酮类当时尚 无全身应用制剂;当时只有头孢菌素可选用, 如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及时换用头孢菌素情 况大不一样。
如细菌对磺胺药,改变代谢途径产生较多的 PABA 。 某些细菌可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外。
四、多重耐药
1.概念 细菌对多种抗菌药耐药
2.常见耐药菌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
3.危害
第四节 抗菌药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必要性 抗菌药不加控制广泛应用,必然造成耐药性增加, 同时导致不良反应增多,因此抗菌药合理应用日 益受到重视。 如:安徽省2003年,共收集523份不良反应报告, 其中228例是应用抗菌类药物引起,占全部总数 的43% 。马鞍山市ADR监测中心2004年上半年 共收到112份不良反应报告,其中45例是由抗菌 药物引起,占全部总数40%。中国每年有八万人 死于抗生素滥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 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万古霉素类课件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万古霉素类课件

PART 05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万古 霉素类药物的合理使用与 规范管理
合理使用原则及策略制定
适应症明确
确保患者符合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万古霉素类药物的适应症,避 免滥用。
剂量与疗程合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 过量或不足。
联合用药评估
对于需要联合使用其他药物的患者,应评估联合用药的疗效和安 全性,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3. 过敏反应
如皮疹、药疹、呼吸困难等;
4. 其他
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 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滥用;
2. 定期监测肾功能,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3. 注意观察听力变化,及时调整用药;
4. 对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过敏者慎用。
PART 04
配伍禁忌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万古霉素类药物与 某些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如与抗凝药物 合用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与肝药酶 抑制剂合用可能影响药物代谢等。
VS
注意事项
在使用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万古霉素类药 物时,应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 免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的发生。同时,应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作用机制,合 理选择和使用药物。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 万古霉素类课件
目录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概述 • 林可霉素类药物介绍 • 万古霉素类药物介绍 •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万古霉素类药物相互作
用与配伍禁忌
目录
•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万古霉素类药物的合理 使用与规范管理
•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万古霉素类药物的未来 发展趋势与挑战
PART 01
分革兰氏阴性菌也具有抗菌活性。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类

抗菌机理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万古霉素通过与细菌细胞壁中的D-丙氨酸-D-丙氨酸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的 合成,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水分由外环境不断渗入高渗的菌体内,致细菌膨 胀、变形死亡。
干扰细菌细胞膜功能
万古霉素还能干扰细菌细胞膜的功能,导致细菌死亡。
临床应用
严重感染
万古霉素主要用于治疗对甲氧西 林耐药的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 如心内膜炎、肺炎、脑膜炎等。
发现新的药物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新药研发方向
针对多重耐药菌的新药研发
随着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和传播,针对这类细菌的新药研发 成为迫切需求。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类抗 生素在新药研发中仍具有重要地位。
新型给药方式和制剂的研究
为了提高药物的疗效和患者的用药体验,新型给药方式和 制剂的研究也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方向。
03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概述
种类和特性
林可霉素(Lincomycin)
是最早发现的林可霉素类抗生素,具有抑菌作用,抗菌谱较窄,主要针对革兰氏阳性菌。
氯洁霉素(Chloromycetin)
是林可霉素的衍生物,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但副作用较大。
氯林可霉素(Cleocin)
是林可霉素的另一种衍生物,抗菌谱较广,对部分革兰氏阴性菌也有一定作用。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 素类
目 录
• 引言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概述 •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概述 • 万古霉素类抗生素概述 • 三类抗生素的比较和分析 • 未来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类 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
抗菌活性强等特点。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的出 现和传播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对人 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
由东方链霉菌产生的一种糖肽 类抗生素
抗菌作用——快效杀菌药
• 对G+菌强大杀菌作用 • 多数G-菌对其耐药 • 本品不易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 • 与其他抗生素间无交叉耐药性 • 对厌氧菌有效
抗菌作用机制
与细菌细胞壁前体粘肽结合, 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对正在 分裂增殖的细菌有快速杀菌作用。
临床应用
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和青霉素 过敏时的替代药;一些G+球菌引起 的感染。
• 链球菌感染——青霉素过敏者的替代药物 • 葡萄球菌感染——对青霉素过敏或菌株对
青霉素耐药 • 破伤风——对青霉素过敏者 • 梅毒、淋病——早期对青霉素过敏 • 预防性应用——对青霉素过敏者,预防风湿热复
发及拔牙手术等继发的细菌性心 内膜炎
乙酰螺旋霉素
• 耐酸,口服脱乙酰基为螺旋霉素 • 局部组织和体液中血药浓度较血液中高 • 防治G+菌引起的呼吸道和软组织感染 • 弓形体病治疗 • 不良反应较红霉素轻
• 吉他霉素(柱晶白霉素):用于耐青霉素 或红霉素的G+菌所致皮肤软组织、呼吸道 的感染
• 麦迪霉素与麦白霉素:抗菌作用略差,对 G+、G-球菌有作用,对G-杆菌无作用
与细菌核蛋白体 50s亚基结合
使肽链的形成和 延伸受阻
作用于50s亚基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 林可霉素 克林霉素 氯霉素
耐药机制
• 产生灭活酶 • 靶位结构改变 • 摄入减少和外排增多
红霉素 (erythromycin)
• 红链霉菌培养液提得 • 酸性条件下易被破坏 • 碱性条件下抗菌作用增强
体内过程
机体免疫机能低下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 严格掌握抗生素和适应症,不滥用抗生素,特 别是洁霉素、氯洁霉素等不得用于一般感染。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类-药理学-37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类-药理学-37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万古霉素类
1
第一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抗生素是一组由2个脱 氧糖分子与一个含14~16个碳原子大脂肪族内酯 环构成的具有相似抗菌作用的一类化合物。
2
药物分类
14元环大环内酯类
天然:红霉素(erythromycin) 半合成: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染热然有效的大环内酯类药物 17. 对军团菌病治疗首选 18. 通过影响胞浆膜通透性对铜绿假单胞菌产生
强大抗菌作用 19. 剂量过大或肾功能不全可引起耳毒性 20. 对敏感菌所致急、慢性骨及关节感染疗效好
答案 34
X型题
2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特点是: A 抗菌谱窄,但比青霉素广 B 细菌对本类各药间不产生交叉耐药性 C 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增强 D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E 主要经胆汁排泄,并进行肝肠循环
(二)耐药性
靶位点修饰:细菌核糖体23SrRNA结合位
点腺嘌呤残基双甲基化
灭活酶的产生:红霉素酯酶和磷酸转移酶 主动外排系统增强 核糖体突变:核糖体23SrRNA点突变及核
糖体蛋白突变
细菌对本类各药间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7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共同特点
(三)体内过程
天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吸收:碱性抗生素,不耐酸,口服多用肠溶片 或酯化产物;
27
大纲要求
掌握大环内酯类共性(抗菌谱、抗菌作用机 制、细菌耐药机制、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 应)
掌握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药物的 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和主要的不良反应
掌握林可霉素类和万古霉素类的作用特点、 主要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8
A型题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抗菌机制
与大环内酯类相同,能不可逆性结合到
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抑制细菌蛋白质 合成。不能与红霉素合用(拮抗)
耐药性

大多数细菌对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存在完全 交叉耐药性,也与大环内酯类存在交叉耐药 性,同时,它们的耐药机制也相同。
交叉耐药:耐药性(Resistance to Drug)又称抗药性,系 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 ,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病原体对 某种药物耐药后,对于结构近似或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也可 显示耐药性,称之为交叉耐药(Cross Resistance),根据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以林可霉素(洁霉素)、 克林霉素(氯洁霉素)为代表

抗菌谱:
1.厌氧菌——最主要的特点: 包括梭状芽孢杆菌属、丙酸杆菌属、 双歧杆菌属、类杆菌属、奴卡菌属及放 线菌属,尤其是对产黑素类杆菌、消化 球菌、消化链球菌、产气荚膜梭菌以及 梭杆菌的作用更为突出。

抗菌谱:
2.G+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 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和肺炎 链球菌具有极强的抗菌作用。 3.部分G-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 菌。 4.人型支原体和沙眼支原体。 对G-杆菌和肺炎支原体无效。

临床应用
①主要用于厌氧菌引起的口腔、腹腔和妇科 感染等。 ②治疗需氧G+球菌引起的呼吸道、骨及软组 织、胆道感染及败血症、心内膜炎等。 是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慢性骨 髓炎及关节感染的首选药。
耐药性特点:
1. 细菌对红霉素易产生耐药性,但停药易恢复。 2. 本类药物存在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①对红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其他第一代大环内酯类仍敏感;
②对第一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二代仍敏感; ③对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一代也耐药。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类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特点】
1.对G+球菌(耐药金葡菌)有强大抗菌作用 2.抗菌机制为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3.毒性大,有变态反应、耳毒性及肾毒性 4.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和难辨性梭菌性假膜性肠炎 5.与其它类抗生素之间无交叉耐药性
核蛋白体循环
(一)起始阶段
+
70S始动复合物
(二)肽链延长
转位酶
(-)
大环内酯类
(三)终止阶段
(二)肽链延长
转位酶
(-) (-)
林可霉素类

G
G
浆 内
M 丙 甘]5
谷 赖 [甘]5



胞 -内酰胺类 (-)
转肽酶(青霉素结合
浆 膜
G
G蛋白,PBPs)

M丙
M丙


赖 [甘]5 丙
赖 [甘]5 丙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Lincomycins) ❖万古霉素类(Vancomycins)
复习思考题
1. 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药物及其 共同特点有哪些?
2.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的特点有哪些?
天然: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
大环内酯类
麦迪霉素
(macrolides) 半合成:罗红霉素、阿奇霉素、
克拉霉素
macrolides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万古霉素类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万古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类

共同特点
2.抗菌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蛋白合成
不可逆地结合到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的靶 位上,选择性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细菌核糖体为70S,由50S和30S亚基构成 哺乳动物核糖体为80S,由60S和40S亚基构 成
共同特点
3. 耐药性机制 改变靶位结构:甲基化酶甲基化50S。 产生灭活酶 主动流出增加:细菌通过主动流出系统将药
4. 其他:药疹,药热,耳毒性,心脏毒性等。
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1.耐酸,口服易吸收,但首过消除明显。 2.分布广泛,组织中浓度>血中浓度。 3.抗菌活性>红霉素,对需氧G+球菌、嗜肺军团菌, 肺炎衣原体抗菌活性是大环内酯类中最强的。 4.不良反应发生率<红霉素,耐受性好。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维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林可霉素(lincomycin,洁霉素,林肯霉素) 克林霉素(clindamycin,氯林可霉素,氯洁霉素)
一、体内过程
1. 吸收:林可霉素口服吸收差,克林霉素口服吸 收完全。
2. 分布:体内分布广泛,骨组织中浓度尤其高。 可以透过胎盘屏障,但不易过血脑屏障。
3. 消除:主要在肝脏代谢,胆汁和粪便排泄。
5.弯曲杆菌所致败血症或肠炎
四、不良反应 毒性低微,极少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1. 直接刺激反应:口服——胃肠道反应(主要) 静滴——血栓性静脉炎。
2. 肝损害:红霉素酯化物引起,表现:转氨酶升高、 肝肿大及胆汁郁积性黄疸等。停药后可恢复。
3. 伪膜性肠炎:口服红霉素偶可致肠道菌株失调引起 伪膜性肠炎。
物泵出菌体外 。 降低胞膜的通透性:药物渗入菌体内减少。
共同特点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其代谢产物主要经肾排泄。
抗菌作用
1. 通常为抑菌剂,高浓度时对敏感均呈现杀菌作 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增强。
2. 抗大多数G+球菌和杆菌、部分G-菌及一些非典 型致病菌。
3. 对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抗菌作用良好。
抗菌作用机制
PA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移位酶
PA
PA
耐药性
交叉耐药:对一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对同种类的其他抗生素也 耐药。
浓度最高。能透过胎盘屏障,不能透过正常 血脑屏障,但可用于治疗弓形体脑膜炎。
3.代谢与排泄 主要经肝代谢,部分代谢产物仍有
抗菌活性。
抗菌作用和机制
1. 抗需氧G+菌 2. 对厌氧菌(G+ 或G-)有强大抗菌作用 3. 抗部分需氧G-球菌 4. 对革兰阴性需氧杆菌、肺炎支原体、真
菌和病毒无效
机制与大环内酯类相似
临床应用
1.需氧G+球菌感染
克林霉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首选药
2.厌氧菌感染
治疗敏感厌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林可霉素 类对吸入性肺部感染优于青霉素
不良反应
1. 胃肠道反应:伪膜性肠炎 2. 过敏反应 3. 肝毒性
第三节 多肽类抗生素
万古霉素类 多黏菌素类 杆菌肽类
一、万古霉素类
万古霉素(vancomycin)链霉菌,1956年 去甲万古霉素(norvancomycin)诺卡菌属 替考拉宁(teicoplanin)放线菌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红人综合征”
2.耳毒性 3.肾毒性 4.其他
快速静脉输注万古霉素时, 后颈部、上肢及上身出现的 以极度皮肤潮红、红斑、荨 麻疹、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等 特征性症状。
二、多粘菌素类

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类抗菌药

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类抗菌药

性传播疾病
克林霉素在治疗性传播疾病,如淋病、 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等也有一定作用。
04
大环内酯类与林可霉素类抗菌药的比

药物结构比较
药物结构
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类抗菌药 在化学结构上存在差异。大环内 酯类抗菌药是由14、15或16元大 环内酯环稠合的化合物,而林可 霉素类抗菌药是由6元环和4元环 稠合而成的林可胺类化合物。
克林霉素(Clindamycin)
克林霉素是林可霉素的衍生物,具有更广泛的抗菌谱和较低的副作用。
甲红霉素(Erythromycin)
甲红霉素是另一种大环内酯类抗菌药,与林可霉素具有相似的抗菌作用。
林可霉素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林可霉素类抗菌药主要通过抑制细菌 蛋白质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它们通过 与细菌核糖体结合,阻止肽酰转移酶 活性,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耐药性比较
耐药机制
细菌对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类抗菌药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药物作用靶点的改变、药物外排泵的表达增强以及酶降解 药物的活性增强等。
耐药率
根据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研究数据,细菌对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类抗菌药的耐药率存在差异。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中 ,肺炎链球菌的耐药率较高,而在林可霉素类抗菌药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较高。
林可霉素类抗菌药对革兰氏阳性菌具 有高度敏感性,但对革兰氏阴性菌的 敏感性较低。
林可霉素类抗菌药的应用
呼吸道感染
林可霉素类抗菌药常用于治疗敏感菌 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 炎等。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林可霉素类抗菌药也可用于治疗皮肤 和软组织感染,如脓疱病、蜂窝织炎 等。
胃肠道感染
林可霉素类抗菌药对某些胃肠道感染, 如弯曲菌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具 有一定的疗效。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3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抗生素 一、抗菌作用及机制: 抗菌谱:似青霉素G (多数G+杆球菌、 G-球菌、螺旋体、厌氧菌)
军团菌、弯曲菌、支原体、衣原体首选 新型大环内酯类增加和提高了对G-菌的活性
抗菌活性:抑菌、高浓度杀菌
抗菌机制: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作用于核蛋白体50s亚基,抑 制转肽酶。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和氯霉素与大环内酯类相同或相近 的结合点,故合用时可能发生拮抗作用,也易使细菌产 生耐药。
10
泰利霉素和喹红霉素
【抗菌谱】对青霉素G耐药菌和红霉素耐药菌敏感 【作用机制】同红霉素 【体内过程】生物利用度高,组织穿透力强,主要在肝肾代
谢排泄。 【临床应用】主要治疗呼吸道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慢
性支气管炎急性加剧(AECB)、急性上颌窦炎(AMS)、扁桃体炎、咽炎等)
【不良反应】较少且为轻中度,最常见的是腹泻、恶心、头

临床应用
厌氧菌感染,包括脆弱类杆菌、产气荚膜梭菌、 放线杆菌等引起的口腔、腹腔和妇科感染。
金葡菌引起的骨髓炎——首选 G+球菌感染。治疗需氧G+球菌引起的呼吸道、骨
及软组织、胆道感染及败血症、心内膜炎等
14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长期用药也可引起二重感染、 伪膜性肠炎
晕和呕吐。
11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林可霉素(lincomycin,洁霉素,林肯霉素) 克林霉素(clindamycin,氯林可霉素,氯洁霉
素)
12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抗菌谱
与红霉素相似,但肺炎支原体例外不敏感
主要特点是抗厌氧菌能力强
对需氧G+菌(球)有显著活性,对部分G-球菌、人型支 原体、沙眼衣原体也有抑制作用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不作常规使用
万快皮古速肤霉静潮注红素万、古红霉斑素、时荨麻,疹出现、极心度动
过速和低血压等特征性症状,称 为“红人综合征”
仅用于严重G+球菌,尤其 MRSA,MRSE、肠球菌
感染;口服预防白血病全身感染;伪膜性肠炎
毒性大:耳毒性,肾毒性,过敏反应,以及粒细 胞、血小板减少;肾功能不全、老年人、新生儿 与早产儿禁用
1.直接刺激反应: 口服——胃肠道反应,主要不良反应 静滴——血栓性静脉炎
2.肝损害:红霉素酯化物 表现:转氨酶升高、肝肿大及胆汁郁积性黄疸等 处理:停药数日可恢复正常 3.过敏反应:药热、药疹、荨麻疹等。 4.伪膜性肠炎: 口服红霉素偶可致肠道菌株失调引起伪膜性肠炎 。 5.红霉素为肝药酶抑制剂。
血药浓度是大环内酯类中最高 用于敏感菌所致急性呼吸系统感染,五官科感染
及儿科各种感染,也用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引 起的泌尿道感染等
克拉霉素
进食不影响口服吸收,但首关消除明显,生物利 用度低
血药浓度与t1/2具有剂量依赖性,无给药蓄积
对肺炎衣原体抗菌活性最强 临床适应证同罗红霉素,对衣原体或不明原因的
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商品名
琥乙红霉素片(利君沙) 罗红霉素胶囊(赛乐林) 罗红霉素分散片(严迪) 阿奇霉素胶囊、颗粒(泰力特) 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希舒美) 阿奇霉素分散片(赛乐欣) 阿奇霉素片(维宏) 克拉霉素片(克拉仙)
小结
特点:(与第一代大环内酯类相比) 1.对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提高; 2.血药浓度及组织浓度高; 3.半衰期延长; 4.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增强; 5.有良好的抗生素后效应和免疫调节功能; 6.主要用于呼吸道、泌尿道和软组织感染; 7.不良反应较少

第三十八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类

第三十八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类

4、体内过程
( 1)吸收:林可吸收差,生物利用度20%-30%, t1/2
为4-4.5h,易受食物影响。克林较好,但t1/2为2.5 h (2)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90%以上,分布广泛,骨组织 中浓度更高,能透过胎盘,不能透过血脑屏障。 (3)代谢和排泄:经肝代谢或胆汁入肠道或经肾小球滤过,
有10%原形入尿。停药后克林霉素在肠道中的抑菌作用
二、抗菌作用
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而略广
相似:
G+球菌:金葡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 G+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G-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等 螺旋体 放线菌
某些G-杆菌:百日咳杆菌、弯曲杆菌等 军团菌首选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厌氧菌
略广:
青霉素抗菌作用 1、抗菌谱(窄) 链球菌 大多数G +球菌 G+菌 G+杆菌 少数G-菌
林可霉素类
林可霉素(lincomycin) 克林霉素(clindamycin)
1、抗菌谱:较窄 作用强:G+球菌、厌氧菌


感:G+杆菌
效:G-杆菌、肠球菌、艰难梭菌
2、抗菌机理:(与红霉素相同)
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阻止蛋白的合成 注意:林可霉素 + 红霉素 3、主要特点:骨组织浓度高 拮抗作用
• 阿奇霉素属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是唯一半合成的15元大环内酯 类药物。
• 其半衰期长达35~48小时,是大环内酯类中最长者,每日仅
需给药一次。 • 其不良反应较轻,绝大多数患者均能耐受,轻、中度肝、肾 功能不良者可以应用,且药动学特征无明显改变(因主要经 粪排泄。)
泰利霉素和喹红霉素
• 抗菌谱:对青霉素耐药菌和红霉素耐药菌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Clarithromycin (克拉霉素) More acid stability, more active against mycobacterium avium complex, M leprae and Toxoplasma gondii, lower frequency of GI intolerance. It is metabolized in the liver. The major metabolite is 14-hydroxyclarithromycin, which has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ll of them are eliminated in the urine. Dosage ↓ for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zithromycin (阿齐霉素) A 15-atom lactone macrolide ring compound, is active against M avium complex and T gondii. Azithromycin is slightly less active than erythromycin against staphylococci and streptococci and slighyly more active against H influenzae. It is highly active against chlamydia. It differs from erythromycin mainly in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 It penetrates into most tissues, except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phagocytic cells extremely well, with tissue concentrations exceeding serum concentrations by 10to 100-fold. Drug is slowly released from tissues to produce an elimination half-life approaching 3 days. It is rapidly absorbed and well tolerated orally. It should be administered 1h before or 2h after meals. It does not inactivate cytochrome P450 enzymes and is free of the drug interactions that occur with erythromycin. II. Clindamycin 1. Chemistry and Classification
教学法 启发式课堂讲授 提问式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双语教学
2. Classification ① 14-atom lactone ring erythromycin (红霉素), oleandomycin (竹桃霉素), clarithromycin (克拉霉素*), roxithromycin (罗红霉素), dirithromycin (地红霉素) ② 15-atom lactone ring) azithromycin (阿齐霉素 *semisythetic) ③ 16-atom lactone ring medecamycin (麦迪霉素), acetylmedecamycin (乙酰麦迪霉素), kitasamycin (吉他霉素), acetylkitasamycin (乙酰吉他霉素), josamycin ( 交 沙 霉 素 ), spiramycin ( 螺 旋 霉 素 ), acetylspiramycin (乙酰螺旋霉素), rokitamycin (罗他霉素) 3. Pharmacodynamics ① Antibacterial spectrum: narrow,
1
G
+
(pneumococci,
streptococci,
staphylococci,
corynebacteria; mycoplasma, legionella, chlamydia trachomatis, helicobacter, listeria, certain mycobacteria), G (neisseria species, bordetalla pertussis),
some rickettsia species, treponema pallidum, and campylobacter species. ② Antibacterial activity Inhibitory or bactericidal, particularly at higher concentrations, for susceptible organisms. Activity is enhanced at alkaline pH. ③ Mechanism of antibiotic action Inhibition of protein synthesis occurs via binding to the 50S ribosomal RNA. Protein synthesis is inhibited because aminoacyl translocation reactions and the formation of initiation complexes are blocked.
2
in patients with anuria. Adjustment for renal failure is not necessary. Erythromycin is not removed by dialysis. Large amounts of an administered dose are excreted in the bile and lost in feces, and only 5% is excreted in the urine. Absorbed drug is distributed widely except to the brain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Erythromycin is taken up by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 and macrophages. It traverses the placenta and reaches the fetus. 5. Drugs that are commonly used in therapy ① Erythromycin (红霉素) ② Clarithromycin (克拉霉素) ③ Azithromycin (阿齐霉素) Clinical uses of Erythromycin a. It is the drug of choice in croynebacterial infections (diphtheria, corynebacterial sepsis, erythrasma); in respiratory , neonatal ocular inflammation, or genital chlamydial infections; and in treat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because its spectrum of activity includes the pneumococcus, mycoplasma, and legionella. b. Erythromycin is also useful as a penicillin substitute in penicillin-allergic individuals with infections caused by staphylococci (assuming that the isolate is susceptible), streptococci, or pneumococci. c. It has been recommended as prophylaxis against endocarditis during dental procedures in individuals with valvular heart disease, though clindamycin, which is better tolerated, has largely replaced it. Adverse reactions of Erythromycin a. Gastrointestinal effects Anorexia, nausea, vomiting, and diarrhea. Gastrointestinal intolerance, which is due to a direct stimulation of gut motility, is the most frequent reason for discontinuing erythromycin and substituting another antibiotic. b. Liver toxicity Erythromycin, particularly the estolate, can produce acute cholestatic hepatitis (fever, jaundice, impaired liver function), probably as a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Most patients recover from this, but hepatitis recurs if the drug is readministered. Other allergic reactions include fever, eosinophilia, and rashes. c. Drug interactions Erythromycin metabolites can inhibit cytochrome P450 enzymes and thus ↑ the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numerous drugs, including theophylline, oral anticoagulants, cyclosporine, and mehtylprednisolone. Erythromycin ↑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oral digoxin by ↑ its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