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语文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学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雨巷年级高一学期上期第1学段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2.通过朗读鉴赏,感受全诗音韵美;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朗读鉴赏诗歌教学思路朗读感受诗歌意境→梳理诗意鉴赏诗歌→鉴赏诗歌艺术特色主要教学方法感悟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资源教材《雨巷》、《雨巷》的配乐教学朗诵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共一课时一、初步感知诗意 1、播放《雨巷》配乐朗诵;2、整理诗中字词。

【活动一】1、欣赏朗诵,初步感受诗歌优美意境;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通过配乐朗诵从感性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梳理诗意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受诗歌意境。

1、介绍作者,知人论诗。

2、介绍《雨巷》的写作背景。

3、解析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的含义【活动二】学生反复朗诵诗歌,感悟诗歌意境,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诗歌意境怎样?2、全诗的感情基调怎样?3、诗歌向读者描绘了一副怎样的图景?4、诗人期盼遇见的丁香姑娘,其象征含义有哪些?在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基础上,理性感悟诗歌含义。

由浅入深依据文本赏析诗歌意义,作者情感倾向。

三、鉴赏诗歌艺术特色 1、分析讲解现代诗歌常用的艺术特色。

2、老师在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总结补充明确诗歌的艺术特色:①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②复沓句式的妙用;③词的重叠运用④诗歌所押“ang”韵和排比修辞的运用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活动三】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然后派代表发言。

领悟诗歌优美的意境要借助恰当的艺术方式传达出来,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纯熟的艺术特色四、巩固拓展迁移推荐戴望舒的另一首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活动四】1、背诵《雨巷》2、鉴赏《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 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徐志摩一、课程标准解读课标具体要求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二)课标要求分解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和朗诵技巧;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基本要素,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雨巷(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雨巷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④赏析:教师对诗歌进行赏析,介绍诗人的思想状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发言,深入理解诗歌。

⑤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3)课后:学生背诵诗歌,进行朗诵练习;教师布置拓展作业,要求学生以《雨巷》为主题,进行短文写作或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再别康桥(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康桥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目】1、学习诗人用评议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写法;2、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艺术特点。

【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构思?2、怎样理解全诗“画面美〞?【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及时代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新月诗派代表人物。

他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佳作。

选自猛虎集再别康桥就以音节与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青睐。

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徐志摩志摩写作态度是严肃,他在轮盘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一个。

〞在猛虎集自序里他又说:“但为了一些破烂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燃断了多少根想象长须。

〞所以一些极普通字眼,一经从他笔下流出就标出了自己分量。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徐志摩心旷神怡,他是喜欢飞。

在空中飞行,人常常觉得自己脱离了肉体凡胎,跟蓝夜里彗星一样,在天际遨游。

他曾在散文想飞中写过:“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回看陆地。

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趣味,做人权威,做人交待。

〞此刻,他觉得自己化作了一朵白云,乘风飞去。

悄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距济南50里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再别康桥中诗句竟成了他谶语。

他真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5岁。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继起者未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诗魂,人称诗哲、诗圣有能与之并驾齐驱。

他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必修1).docx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必修1).docx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必修1)《雨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

: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

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 -- 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1.了解作者及背景戴望舒 (1905-1950) ,浙江杭县 ( 今余杭 ) 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8 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并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1929 年 4 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 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知识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雨巷(课时2) 教案(系列二) -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雨巷(课时2) 教案(系列二) -

雨巷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全诗,把握作者忧愁郁闷的情感,诗中押韵、反复手法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体会诗的节奏、旋律,把握诗歌的意象,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全诗优美含蓄的语言,增强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的意象及表现手法2、教学难点:深刻体会诗歌中借事物抒发的内心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二课时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

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

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

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五、艺术特色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通过感受投影中的意境来体会诗歌中的艺术特色)《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

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

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篇一」古往今来,离别诗就像文学长河中的颗颗璀璨的明珠,迄今仍然闪耀着晶莹的光芒。

而在这众多的离别诗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它独特的美广为传颂。

《再别康桥》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一、构思巧妙:气氛轻松。

古往今来,离别总给人一种沉重悲伤的感觉。

江淹在《别赋》中感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道出了离别让人黯然销魂的特点;《西厢记》中崔莺莺在送别张生去赶考时,眼中之景却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眼中景即是心中情啊,二人分别时的眼泪,把秋景都给染红了,可见离情多么浓重;《雨霖铃》中柳永在同歌伎女友告别的场面更是沉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悲伤得都说不出话来,哽咽了。

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营造的却是一种淡淡的伤感,贯穿于全诗的“轻轻的”“悄悄的”“沉默”等词给诗歌营造了一种轻灵飘逸的氛围。

意象新颖。

诗人离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云彩”“青荇”“金柳”“星辉”等可爱的景物,这些意象的存在,淡化了离别之情,而重于对康桥美丽景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清新之感。

二、情景交融。

诗人把离别的主观情绪融于康河的客观风物,康河的风物是美丽而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本不可告别,云彩也不可能带走,然而云彩这个意象的存在,让我们感到了诗人离别康桥时淡淡的伤感,虽然有离别的伤感,然而作者没有沉溺于伤感,而给人一种飘逸轻灵和洒脱之感。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里,诗人把康河畔的柳树比喻成新娘,不但点出了柳之美,而且也传达了对康桥的恋恋不舍。

这种眷恋,已经不是由诗人眼睛流漏,而是深入到了诗人内心。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这里写青荇对他“招摇”,招手,打招呼,让他再呆一会,再看看母校。

高中语文必修一:2诗两首雨巷2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2诗两首雨巷2教案

2 诗两首雨巷(戴望舒)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由此来把握诗歌的意境。

(3)体会诗歌优美的形式特征。

(4)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提出质疑、教师帮助释疑及学生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

因此应该易于把握本诗在形式上体现的部分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

他们对中国现代诗歌也并不陌生,只是对中国二三十年代诗歌的创作背景缺乏整体认知。

所以,“知人论世”这一方法的介绍是相当必要的。

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一些时下流行的唯美抒情文字也有所偏好,这些都将成为《雨巷》教学内容的基础依托。

《雨巷》的古典意境美和格式音韵的和谐美,学生在诵读及教师的点拨下应该不难领会,但对于《雨巷》意象的朦胧隐曲以及深层意蕴的理解,可能会因学生的情感禀赋和语文基础的差异出现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

这部分内容也将成为教师主导性的突出体现,可创设各种情境,利用相关资料进行印证融通,多角度多方位地引导学生置身其间,品味诗歌的深远意味。

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与领悟能力的培养。

本课是必修一第一单元的首篇现代诗歌,指导鉴赏的方法应该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一个重点内容。

2、重点与难点:意象的象征意义。

诗人将外国的表现手法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妙意境,相当完美地融为了一体,成为现代诗歌的典范之作,也使得本诗中意象含义更加丰富而深远、含蓄而朦胧。

这种表现与隐藏的矛盾正是鉴赏的重点与难点。

4教学过程。

高中语文 2 诗两首(雨巷)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2 诗两首(雨巷)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明确:因为诗人只是与她邂逅在雨巷,她自然没有理由留下来,离开诗人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这个“丁香姑娘”本来就诗人幻想中的形象,她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7、第六节中这位姑娘逐渐消失时用了3个状语“在雨的哀曲里”,可否将这个短语去掉?
明确:不可去掉。“在雨的哀曲里”,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清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漂亮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样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总之,这个“雨的哀曲”烘托了气氛,渲染了诗人的心情,不可去掉。
8、诗中写这位姑娘的眼光时,两次用到了“太息”这个定语,这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因为她最佳的惆怅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而发出叹息。
9、试概括本诗的特点(先分组讨论,再归纳总结)
明确:象征手法,意蕴深远。
诗人表面上是写对一个少女的追慕和美好的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实际上却象征着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5、 能否将第四节“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中的“飘”字改成“走”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字与后面的“梦”构成了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6、诗人期待的“丁香姑娘”什么这么快就消失了?
2.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诗两首》之《雨巷》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诗两首》之《雨巷》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雨巷》[教学设想]《雨巷》和《再别康桥》,都是中国现代新诗的经典之作。

但高二语文教科书上只选了后者,前者仅作为课外读物,选编在《语文读本》上。

“非指示性〞教学的选文原那么是:只要是精彩的、经典的作品,就可以拿到课堂里来;而教科书里语言不雅、意韵不深的文章,那么简要地由教师介绍着上,或者干脆不上。

因此,《雨巷》这首意境朦胧、情韵悠远的好诗,准备拿到课堂里,按照“非指示性〞教学的“二不〞、“四自〞原那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笔者新一届的“非指示性〞教改尝试从本学期正式开始,这是第五次。

与前几次相比,预计学生会有更多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在同学、老师、专家的感悟与理解面前,能更自信地对待自己的观点,不会盲目趋同。

本次教学流程基本按照“非指示性〞教学的常规形式进行:教师激趣;学生初读文本,交流原初体验;再读文本,确定各自的学习目标;围绕目标,研读欣赏;交流研读心得;提问讨论,深化阅读;教师补充提问,并介绍自己的及专家的研读心得;学生反思,肯定优点,直面不足,并提出调整对策;教师提供课外作品,让学生比较阅读;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

每人发一X16开备用纸,边读边写,将自己的感想和体验及时记录下来。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同时培养,自信、主动、合作等心理品质也一起训练。

《语文读本》上的《雨巷》,正文前面有阅读提示,不利于“非指示性〞教学,因此弃之不用,另外打印一份发给学生。

[教学流程]一.教师激趣现代文学时期,我们某某大地上开满了文学的鲜花。

徐志摩,这位才子诗人,已经向我们描述了他心中的康桥美景;今天,一位叫戴望舒的诗人,又将用浪漫的笔调、迷离的情怀,向我们描述他的雨巷故事。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诗人,走进《雨巷》,走近美丽的丁香姑娘。

二.自读两遍,说说原初体验导语:请各位放开声音,自由诵读。

〔学生自由诵读后〕请再读一遍,然后说说自己的原初体验。

先在备用纸上写一写。

〔学生写完后〕读一篇作品,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现在,请用一句话,说说你的体验与感受。

高中语文2诗两首再别康桥共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高中语文2诗两首再别康桥共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2再别康桥课题再别康桥授课人课时安排2课时课型新课授课时间课标依据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3、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教材分析《再别康桥》就是一首景与情完美融合的绝唱。

它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美好回忆,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

学习这首诗歌,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赏析意象,丰富诗歌内涵,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陶冶性情,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诵读和鉴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现代诗歌接触甚少。

读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准确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所以,我们上课的重点放在“诵读涵泳,读出美感”和“赏析意象,体会情感”上,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再别康桥》的语言美、韵律美。

通过赏析意象,体会由这些独特意象营造的美妙意境,理解作者哀而不伤的别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意象美、情感美。

学生对于对诗歌的意象和鉴赏方法,基本能掌握,所以这堂课可以直接提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性。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的情感,生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找出本诗歌的离别对象,不是人,而是自然界的景物2、感受诗歌意象的美感,以此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依恋和不舍的离别之情。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次教学设计的主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诗歌《诗两首》——《雨巷》和《再别康桥》。

这两首诗是人教版高一必修课程的重点内容,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与艺术修养的提升非常重要。

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并尽可能的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期让学生在享受文学魅力的同时,全面发展自我。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雨巷》和《再别康桥》的背景和诗歌内涵;2. 能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格律、修辞等特点;3. 能写出自己对于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与感受,并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一必修课程——《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有关壮丽山川的典型音乐,引导学生产生热情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然后,利用PPT演示有关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图片,以及与诗歌相关的常识背景。

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情感和时间感去感受诗歌的气氛和情感。

2.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读整篇诗歌,并指出一些诗句,以及表现技巧。

在理清《雨巷》的词语、句子、音乐、美术空间,并让学生回答产生何种感情,了解作者的题意,用现代的语言再次描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在《再别康桥》中,通过音调、韵律、意象、感情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作者在写作时的情感特写,想象作者经历的事实等等。

3. 探究以学生的诗歌理解为基础,从表现形式、韵律特点、修辞运用等方面谈论一下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可以根据学生的探究和理解的讨论,再加深和拓展问题。

如,你是否喜欢这种风格的诗歌?为什么?此外,“再别康桥”的主人公是汉口,有无涉及作者的社会背景?4. 自由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雨巷》和《再别康桥》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感悟文,表达自己对于这两首诗歌的感情和赏识等方面的思考。

并分享自己的文章,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自己的文学审美观。

必修一2诗二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必修一2诗二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⑤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
六、布置作业
1、人们对《雨巷》中的“姑娘”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姑娘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你怎么认为?说说看法。
2、小作文:描述一下你心中“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
第二课时
1、导入
“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胡适。
四、拓展探究
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明确:
1、爱情: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情响应革命的青年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高中语文2再别康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2再别康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再别康桥(一)教课目的:l 、知识与能力:认识新文人诗内涵,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议论鉴赏法。

学会赏识诗歌的音乐美,从而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意象等方面下手赏析诗歌。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领会。

(二)教课要点: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领会。

(三)教课难点:新诗的艺术技巧鉴赏。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讲堂教课过程: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一首带有淡淡忧虑的分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静静地来,又这样静静地走了。

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究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 ?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同《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心里——二、配乐朗诵,激发学生兴趣。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 ( 1896— 1931) ,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 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此间徐志摩相逢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光阴。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 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感情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虑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全部,—下子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现在又要和它辞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想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学生朗诵《再别康桥》,教师指导朗诵。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深入研究,感情体会配乐请学生朗诵。

1、提示:自古写分别诗之作能够说是不计其数,大家比较熟习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当年人已没,今天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分别意,同是宦游人。

国内存知音,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实验中学高中语文 2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实验中学高中语文 2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语文2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语文2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语文2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授课题目《雨巷》拟 1 课时第 1 课时明确目标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难点: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课型□讲授□习题□复习□讨论□其它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知识的回顾五四运动以前的诗,多表现诗人对民族苦难的忧伤和心中疾愤,格调哀婉低沉;五四运动以后的诗,爱国主义成为中心主题,诗风变得雄浑豪放。

《女神》(郭沫若新诗的代表作)表现出对旧社会彻底的叛道精神,对未来布满殷切期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和奔放豪迈的自由诗体为新诗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

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三:新课讲解1、作家作品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2 《诗两首》教学设计萍乡三中:刘长风《雨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及对意象的把握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象征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诵读走近作者,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2.教师点拨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案(学习活动)一、欣赏声像资料范读(flash课件音配像朗读),同时浏览CAI课件江南雨巷的画面(幻灯片2-8),自由朗读,感受体验这首诗的音质和情调。

二、研读语文必修1《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6-9和语文必修1《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4-5中的相关文字,并自主探究,完成1-7题。

(15分钟)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①彷()徨②彳亍()③踟躇(蹰) ( )( )④圯( ) ⑤凄婉()⑥颓圮()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3.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从容说课《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

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先生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

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他重游当年求学之地--英国剑桥大学后的返国途中,诗中缠结着诗人难以挥去的万千离愁。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

因此,教学上,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

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品析诗中最优美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运用配乐朗诵的方法,进一步感悟诗歌之美,并最终达成背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氛围,营造气氛【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以徐志摩先生的诗谱上曲演唱的歌,同时多媒体展示诗作】师怎么样,大家有什么感受呢?生我陶醉了。

生美!实在是美!师对,美!诗美,音乐也美。

而今天我们的确要欣赏中国新诗当中两篇唯美的佳作。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两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问 2、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沉重) 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 自古伤离别”,从以上送别诗作中,我们看到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 宗元有《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 的离情别绪,那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 明确: 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 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 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 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 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营造的气氛轻松) 五、从诗歌意象入手赏析 1、设想一下,如果你们要远行,将如何描写离别场景呢?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 象, 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 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 营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 感。 (意 象的选择新颖) 2、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融入了什么感情?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等,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 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依恋。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 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3、意象的描绘好在什么地方,请找出你认为最美的意象并作简单说明? A、金柳:“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 因“柳”与“留”谐音, 来表达惜别之情。 以“柳”为意象, 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诗经》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 外山。 (李叔同《送别》) 4、“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 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同时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 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 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 时刻,将“河畔的金柳”大 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暗喻手法的运用, 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B、 青荇→招摇; 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 让人有亲近的愿望; “油 油的”光润的样子, 水草是油油的, 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 招摇多含贬义, 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拟人,显现出无拘无
再别康桥
(授课日期: 年 9 月 6 日 星期 班级 班 )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感知诗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拟 授课题目 明确目标 重点难点 再别康桥 第 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美。 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美。 难点:理清本诗的情感脉络,把握诗歌的主旋律。 课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学生活动设计 1 课时 1 课时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一、导入新课: 由《人间四月天》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 补充:徐志摩(1896----1931) ,笔名云中鹤、南 湖等,浙江海宁人,他是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 “新月派”代表诗人, 深受英国浪漫主义和 唯美主义的影响,创作讲究意境创造和音律和谐。著作有《志摩的诗》 、 《猛虎集》 、 《云游》等,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 诗作。 这首诗写于 1928 年,诗人第三次重游英国,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 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再别康桥的情感 体验,让徐志摩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表现出一种含着淡淡忧愁 的离情别绪。 二、听录音,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三、整体感知,把握本诗的感情脉络 让学生把七节诗分别用两字概括: 作别——金柳——水草(青荇)——潭水——寻梦——沉默——告别 诗人感情波澜的起伏: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 诗人的感情从惆 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最后只能带着无限 的怅惘离去。 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不可遏制的爱, 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 情诗的开始用了三个“轻轻的”, 仿佛母亲怕惊醒熟睡的婴孩一样, 诗人对康桥的 那份怜惜,那份依恋跃然纸上。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
1
了全诗哀而不伤的抒情基调。 因为眷恋, 所以当诗人即将离去时, 寻常的景物在诗人充满感情的目光中也变 得不寻常起来。二到四节作者融情入景,为我们营造出一个色彩鲜明,幽婉怡人的 意境。第五节诗人的迷恋达到了高潮,想要撑一只长篙,划向康河深处放歌,去寻 他“彩虹似的梦”。然而梦毕竟是梦,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第六节,诗人的思路 急转, 由幻想回到现实, 只有在沉默中体会别离的惆怅。 最后一节与开头呼应, “云 彩”本不能带走,诗人却强调“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离开,不惊醒这里的一 花一草,这种夸张手法表 现出诗人不愿惊动康桥的温柔情意。全诗快乐与惆怅交 织,柔美与伤感并存,优美的景物描写中寄寓了作者的深情厚意。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 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 将全诗推向高 潮,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 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正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 睡梦, 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 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 一在一起。 全诗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抒发眷念深情时热烈而有分寸,令人回味。诗人 的情怀并不是直白的显露,而是融情入景,为我们展现了康桥旖旎的风光。 四、对比阅读,把握送别基调 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江淹《别赋》 )抒离别之情的诗作可 谓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哪些诗词?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 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 若比邻。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 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 及汪伦送我情。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 1 :与古代送别诗词作比, 《再别康桥》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何独特之处? 明确:送别的对象特别。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 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 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