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状棕囊藻的形态结构、生活史及生态意义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棕囊藻属( Phaeocystis )的种类多样性及地理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棕囊藻属( Phaeocystis )的种类多样性及地理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第52卷 第1期 海 洋 与 湖 沼Vol.52, No.1 2021年1月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Jan., 20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976114号;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2017A030313216号;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开放基金, LMEES201803号。

沈萍萍, 教授,E-mail:**************.cn收稿日期: 2020-03-23, 收修改稿日期: 2020-05-06棕囊藻属(Phaeocystis )的种类多样性及地理分布特征研究进展*沈萍萍1 齐雨藻2, 3(1. 烟台大学海洋学院 烟台 264005; 2. 暨南大学赤潮与海洋生物学研究中心 广州 510632; 3. 水体富营养化与赤潮防治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32)摘要 棕囊藻(Phaeocystis )是全球海洋广泛分布的有害藻华原因种, 也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贡献者, 在极地和近海地区的碳、硫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食物网结构及全球气候变化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个体微小, 形态特征观察困难, 在常规观察中很容易被忽略。

同时多数棕囊藻具有复杂的异型生活史, 具有多种不同细胞形态, 因此其传统分类与鉴定一直存在较多分歧。

截至目前已描述的棕囊藻有10种, 而确定具有电子显微镜和/或DNA 分子数据支持的只有7个种, 而且随着新的观测技术与研究方法的应用, 更多的棕囊藻种类被发现。

近年来中国沿海棕囊藻藻华肆虐, 但有关棕囊藻形态及分类的研究却较少, 目前一直报道的仅“球形棕囊藻” 1种。

因此本文对全球范围内棕囊藻属的种类多样性及地理分布特征等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与总结, 以期为后续厘清中国沿海棕囊藻的种类及遗传多样性现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关键词 棕囊藻; 种类多样性; 地理分布中图分类号 Q178.1 doi: 10.11693/hyhz20200300085 棕囊藻(Phaeocystis )是全球海洋广泛分布的有害藻华原因种, 也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贡献者, 在极地和近海地区的碳、硫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食物网结构及全球气候变化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Verity et al , 2007)。

棕囊藻的分类及系统进化研究进展_李亚男

棕囊藻的分类及系统进化研究进展_李亚男

棕囊藻的分类及系统进化研究进展*李亚男1,2沈萍萍1**黄良民1齐雨藻3(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3暨南大学赤潮与水环境研究中心,广州510632)摘要棕囊藻隶属于定鞭藻纲,具有独特的生理、生化及生态学特性,是全球广布的有害有毒赤潮藻类。

它是少数具有复杂异型生活史的海洋微藻之一,存在有性生殖过程,具有单细胞和群体两种形态。

单细胞又有大动孢子、小动孢子以及非鞭毛细胞几种类型。

群体与单细胞之间的相互转化受营养盐、光照、固着基质、水体扰动等因素影响。

由于其细胞微小,观察困难,传统的形态特征分类存在较多不足,导致其分类鉴定较为混乱。

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棕囊藻分子分类及系统进化研究。

目前用于棕囊藻分子研究的遗传标记主要有核基因和叶绿体基因。

基于核糖体18S rDNA 的系统进化研究推测棕囊藻可能是一种暖水起源的全球广布种。

Phaeocystis jahnii 和Phaeocystis cordata 在棕囊藻属中分化较早,推测冷水种约6000万年前从暖水祖先中分化。

中国目前共发现棕囊藻7个地理株,关于其种源、传播扩散机制等研究进程缓慢。

本文就棕囊藻的生活史、分类、系统进化及中国棕囊藻的地理分布、传播与起源等进行综述,并对今后棕囊藻分类及系统进化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棕囊藻;生活史;分类;地理分布;系统进化中图分类号Q94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890(2012)3-0745-10Taxonomy and phylogenetics of the genus Phaeocystis :Research progress.LI Ya-nan 1,2,SHEN Ping-ping 1**,HUANG Liang-min 1,QI Yu-zao 3(1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Bio-resourcesSustainable Utilization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301,China ;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China ;3Research Center for Harmful Algae and Aquatic Environment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2,31(3):745-754.Abstract :Phaeocystis (Haptophyceae )has it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in physiology ,biochemis-try ,and ecology ,and is recognized as a group of worldwide harmful and toxic algae.It has a het-erogenic life history involving sexual reproduction between single cells and colonies.The single cells have three types ,i.e.,non-flagellate cell ,macrozoospore ,and microzoospore.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single cells and colonies is affected by nutrients ,light ,solid matrix ,and water body disturbance ,etc .The tiny body size and the polymorphic forms cause many flaws in the morphology-based taxonomy of Phaeocystis .The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marker technology pro-mote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phylogenetics of Phaeocystis greatly.The molecular markers for Phae-ocystis classification and phylogenetics mainly include both nuclear and chloroplast genes.The phylogeny based on 18S rDNA suggests that Phaeocystis originates as a warm-water species with aglobal distribution.P.jahnii and P.cordata are diverged at earlier time ,and the cold-waterspecies isolated from warm-water ancestors may be diverged sixty million years ago.A total ofseven geographical strains of Phaeocystis in China coasts have been recorded ,but the study pro-gress of their origin and spreading is still slow.This paper reviewed the taxonomy ,life history ,and phylogeny of Phaeocystis ,and its origin ,distribution ,and spreading pattern in China.The future study on the taxonomy and phylogenetics of Phaeocystis was prospected.Key words :Phaeocystis ;life history ,taxonomy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phylogenetics.*国家基金青年项目(4100609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015030101000002)、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群体项目(KZCX2-YW-Q07)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9B030600004)资助。

球形棕囊藻对不同氮源的吸收利用机制

球形棕囊藻对不同氮源的吸收利用机制

及 吸收速 率调控,硝酸 盐还 原酶在 以 NaNO 为氮 源条件 下 活性 最高,脲酶在 以尿素 为氮源 条件 下 活
性表 达 最 强:通 过 比较 不 同条件 下 硝酸 盐还 原 酶 活性及 脲 酶 活性,发现 脲 酶活 性远 高 于硝酸 盐 还原
酶 活性,这 可 能是 以尿 素 为 氮源条 件下球 形棕 囊 藻藻 密度 更高本 文 以球形 棕 囊藻 为实验 材 料,从 营养 盐利 用及 生理 生化角度 研 究 了不 同氮 源对其 生 长 的
影 响 。研 究结果表 明:球形 棕囊 藻 以尿素 为氮 源 的藻 密度 以及 叶绿素 n浓 度均 高于 以NH C1或 NaNO3
为氮源 的藻 密度 以及 叶绿 素 a浓度 ;硝酸 盐还 原酶(NR)及脲 酶(urease)活性表 达 受培养 基 中氮源 浓度
的球形棕囊藻对 NHj具有很高的初始吸收速率,8h左右将 NHj快速吸收耗尽,在随后的实验期间保
持 着较 低且 平 稳 的 比生长速 率,可 见球 形棕 囊藻 能快速 吸收 氨氮 并储 存在 细胞 内,当培养 液 中氮 源
耗 尽后 用于 维持 细胞 的增长 。
关键 词 球 形棕 囊藻 :氮 源:硝 酸 盐还原 酶;脲酶
国 家 重 点 研 发 计 划 ,2017YFC1404300号 ;鳌 山 科 技 创 新 计 划 项 目“近 海 生 态 灾 害 发 生机 理 与 防控 策 略”,20l6ASKJ02—3号 青 岛海 洋 科 学 与技 术 国 家实 验 室 鳌 山人 才 计 划 资 助 ,2017ASTCP.OS16号 。蒙 蕊 ,硕 士 研 究 生 ,E-mail:mengrui0101@ 163.corn
① 通讯 作 者 :宋 秀 贤 ,研 究 员 ,博 士 生 导 师 ,E-mail:songxx@qdio.ac.ca 收 稿 日期 :2018 01—05,收 修 改 稿 日期 :2018-03 23

有害赤潮生物球形棕囊藻对卤虫的毒性研究

有害赤潮生物球形棕囊藻对卤虫的毒性研究

有害赤潮生物球形棕囊藻对卤虫的毒性研究危蔚,江天久*(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心,广州 510632)【摘要】利用1997年10月和1998年6月分别在广东汕头饶平海域和香港海域分离到的球形棕囊藻,即球形棕囊藻香港株(Phaeocystis globosastrain HK)和球形棕囊藻汕头株(Phaeocystis globosastrain ST),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其对四日龄卤虫(Artemia sinica)的急性毒性。

结果表明,对数生长期的HK株藻液24 h对卤虫LC50约为2.9×105 cell·mL-1。

对数期的ST株对卤虫的毒性难以达到半致死浓度,衰亡期的ST株24h对卤虫LC50约为9.89×106 cell·mL-1。

在上述浓度下两者半致死时间分别为20.91 h和26.62 h,而对数生长期的HK株和衰亡期的ST株的培养物过滤液24 h对卤虫LC50则分别为7.1×105 cell·mL-1和1.457×107 cell·mL-1,且在该浓度下的半致死时间分别为26.56 h和28.02 h。

实验表明,HK株藻液和滤液的毒性均大于ST株,且藻液的毒性均大于滤液。

关键词:有害赤潮; 棕囊藻; 卤虫; 毒性中图分类号:X5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73(2005)01-038-04 Studies on the toxicity of tow strains 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to to Artemia sinicaWEI Wei, JIANG Tian-jiu (Research Center of Hydrobiology,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China)Abstract The acute toxicities of tow strains of 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 isolated respectively from the coastal waters of Hong Kong (HK) in June 1998 and Shantou (ST)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October 1997 were studi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wo strains were pernicious to Artemia sinica. 1) Media Lethal concentration (MLC) for HK strain of logarithmic phase was 2.9×105 cell·mL-1.Median Lethal Time (MLT) was 20.91 hours. 2) MLC was 9.89×106 cell·mL-1 for ST strain of decline phase, and MLT was 26.62 hours. 3) The cell-free liquids of tow stains of 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 were also pernicious to Artemia sinica, but the adverse effect of them were not so remarkable as whole cells culture medias. MLT was 26.56 hours for cell-free liquids of HK strain, and 28.02 hours for ST strain. MLC for them respectively were 7.1×105 cell·mL-1 and 1.457×107 cell·mL-1.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xicities of cell and cell-free liquids of HK strain were more remarkable than ST strain, and the toxicities of cell liquids were more acute than cell-free liquids.Key words: Harmful algae bloom;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 Artemia sinica; Acute toxicity球形棕囊藻在富营养化海域中能快速爆发性增殖形成有害的赤潮。

球形棕囊藻溶藻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作用研究

球形棕囊藻溶藻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作用研究

球形棕囊藻溶藻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作用研究强俊磊陈向东*汪辉田宇航郑欣悦(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98)摘要为了从广西北部湾海域分离筛选和鉴定针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藻细菌,研究其溶藻特性。

本研究采用梯度稀释和平板划线法从海水水样中分离纯化溶藻菌,菌藻共培养后,通过观察颜色和测定叶绿素a含量筛选溶藻菌,形态观察和细菌16S rDNA测序鉴定溶藻菌;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溶藻菌的溶藻过程,测定溶藻菌菌液、菌体重悬液、无菌滤液的溶藻率,分析其主要溶藻方式;通过测定菌藻共培养后藻液的叶绿素a含量,研究溶藻菌的生长时期、菌液添加量、球形棕囊藻的生长阶段、光照等对溶藻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此次试验分离筛选出一株具有高效溶藻作用的溶藻菌PG47,鉴定为高地芽孢杆菌。

PG47间接抑藻,溶藻活性物质可以破坏藻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膜。

对数期以后的菌液均具有较好的溶藻活性,且当菌液与藻液体积比达到5%以后,溶藻率高达80%,对处于迟缓期、对数期、平台期的球形棕囊藻均具有高效的溶藻效果;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溶藻率均维持在60%以上,适用性广。

综上,本研究筛选出的高地芽孢杆菌PG47溶藻活性较高,且具有控制球形棕囊藻赤潮的潜力。

关键词球形棕囊藻;溶藻细菌;分离;鉴定;溶藻特性中图分类号X172;X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11-0150-06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11.039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Isolation,Identification of Algicidal Bacteria Against Phaeocystis globosaand Its Algicidal EffectQIANG Junlei CHEN Xiangdong*WANG Hui TIAN Yuhang ZHEN Xinyue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nd Technology,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211198) Abstract In order to isolate,screen and identify algicidal bacteria against Phaeocystis globosa from Beibu Gulf of Guangxi,and study its algicidal activity,this study isolated and purified algicidal bacteria by gradient dilution and plate streaking method.Algicidal bacteria were screened by observing color and determining chlorophyll a content after co-culture of bacteria and algae.Algicidal bacteria were identified by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and16S rDNA sequences analysis.The algicidal progress was observed with light microscope.The main algicidal way were analyzed by measuring the algicidal rate of bacterial culture,washed bacteria and sterile filtrate.The algicidal effects of co-culture time of bacteria and algae,inoculum additive amount,growth stage of Phaeocystis globosa and light conditions were studied by measuring the content of chlorophyll a after co-culture of bacteria and alga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n algicidal bacterium(PG47)with high-efficiency algicidal activity was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as Bacillus altitudinis in this experiment.The algicidal mode of the strain PG47was indirect,and its extracellular secretions could destroy the cell wall and cell membrane.The bacterial suspension after log phase all showed significant algicidal activity.The algicidal rate achieved80%when the volume ratio of bacterial to algal suspension was more than5%.It has highly algicidal effect againt Phaeocystis globosa in lag phase,log phase and stationary phase,and kept above60%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In conclusion,the isolated Bacillus altitudinis PG47has high algicidal activity,showing potential for the control of Phaeocystis globosa red tide.Keywords Phaeocystis globosa;algicidal bacteria;isolation;identification;algicidal characteristic作者简介强俊磊(1998—),男,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在读。

基于叶绿素荧光研究球形棕囊藻在富磷条件下的生长特性_英文_

基于叶绿素荧光研究球形棕囊藻在富磷条件下的生长特性_英文_

第27卷第5期生态科学27(5): 410-413 2008年10月Ecological Science Oct. 2008 Predicting the growth of Phaeocystis globosa under phosphorus-replete conditions based on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determinationCAI Zhuo-ping, HUANG Wei-wei, DUAN Shun-shan*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 ChinaKey words:growth, Phaeocystis globosa, phosphorus,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基于叶绿素荧光研究球形棕囊藻在富磷条件下的生长特性蔡卓平,黄伟伟,段舜山*广州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州510632【摘要】棕囊藻属于定鞭藻纲、定鞭藻目,广泛分布在不同海洋生态环境中。

有报道指出,棕囊藻时常在北太平洋温带港湾、挪威海、北海、英吉利海峡及南极海域等地方引发的大规模有害赤潮。

近年来,我国东海海域和南海粤东海域均发生较大面积的棕囊藻赤潮,给当地的水产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除此之外,棕囊藻具有特殊的生理机制,可以产生二甲基硫化物(DMS),对整个海域的气候状况,酸雨酸雾的形成以及全球硫循环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球形棕囊藻为研究材料,设置3组较高的磷浓度处理(5 mg·L-1、10 mg·L-1和20 mg·L-1),利用细胞记数和叶绿素荧光测定等方法研究了该藻在不同富磷浓度下的生长情况。

结果显示,不同磷浓度下的藻体荧光值变化均呈现“S”型曲线,表明藻细胞的生长经历缓慢期,快速期和平缓期3个阶段;同时,试验所设置的磷浓度对球形棕囊藻的叶绿素荧光值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在5 mg·L-1 磷浓度下的藻体荧光值最低,在第7天只有802 µg·L-1,而在10 mg·L-1 和20 mg·L-1 磷浓度下的藻体荧光值较高,在第7天分别达到836 µg·L-1和850 µg·L-1,表明磷营养可以促进藻细胞的生长增殖,但在较高磷浓度下,这种促进作用不明显。

由球形棕囊藻引发的赤潮研究进展

由球形棕囊藻引发的赤潮研究进展

由球形棕囊藻引发的赤潮研究进展球形棕囊藻作为一种会产生毒素的金藻,近来在国内外沿海一带港口海岸出现大规模类似的赤潮问题,然而沿海一带赤潮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研究和解决。

本文总结了赤潮的产生原因,危害影响,灭杀解决等方面,并基于此综述了由球形棕囊藻引发赤潮的研究现状,以期为相关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标签:球形棕囊藻;赤潮;水体营养;灭杀0 引言近年来,我国东海南海一带由球形棕囊藻引发的赤潮频频发生,对当地的经济利益,生态环境以及自然景观都造成了相当影响。

在21世纪频发的赤潮水华中,由球形棕囊藻引发的赤潮覆盖面占有重要地位[1]。

故目前限制该藻爆发进一步形成是目前研究的关键。

因此,笔者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就由球形棕囊藻引发赤潮关系做一综述,旨在为缓解当今国内外赤潮危机提供可行途径,为推广杀藻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创造条件。

1 赤潮1.1 赤潮概念赤潮的定义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4]。

赤潮并不一定是红色,要根据引发赤潮的藻的种类特征而决定。

1.2 由球形棕囊藻引发的赤潮发展最近一次赤潮发生在2016年11月初冬,在广西防城港地区同样出现了球形棕囊藻。

棕囊藻(Phaeocystis)隶属于定鞭金藻纲(Prymne- siophyceae),棕囊藻是少数具有复杂异型生活史的一种海藻,与其他海洋赤潮生物在生长形态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棕囊藻具有一个形态交替的生活史,有直径大小为6.0-7.2μm的游泳单细胞和直径为110μm-2.6cm的群体胶质囊2个生活阶段。

其游离单细胞为球形或卵圆形,群体胶质囊为球形或近球形。

近年来,由于我国加强对海水资源的利用,沿海一带核电厂也充分利用海水资源进行发电,由于棕囊藻本身的特殊形态生理机制,只要棕囊藻引发的有害赤潮一旦爆发,会直接导致在核电厂冷却水水域附近大量繁殖,大量棕囊藻胶质体进入核电厂利用水体,从而带来核电厂的巨大经济损失和相关社会问题。

不同摄食压力下球形棕囊藻的防御策略

不同摄食压力下球形棕囊藻的防御策略

第36卷第1期2018年1月海洋科学进展A D V A N C E S I N MA R I N E S C I E N C E V o l .36 N o .1J a n u a r y,2018不同摄食压力下球形棕囊藻的防御策略丁 立,王小冬,王 艳*(暨南大学赤潮与海洋生物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2)收稿日期:2017-06-26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异养甲藻的营养优化功能研究(41676144);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我国近海致灾赤潮形成机理㊁监测预测及评估防治研究(2017Y F C 14043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新型溴代阻燃剂和有机磷阻燃及塑化剂在华南沿海浮游植物中生物富集(21615458)作者简介:丁 立(1992-),男,浙江余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洋浮游藻类生理生态学方面研究.E -m a i l :l i d i n g @s t u 2015.jn u .e d u .c n *通讯作者:王 艳(1970-),女,陕西西安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海洋浮游藻类生理生态学方面研究.E -m a i l :y a n w a n g 7018@163.c o m (王佳实 编辑)摘 要:球形棕囊藻是我国沿海常见有害藻华物种,生活史中包括囊体和单细胞两种形态,藻华爆发时的优势形态是囊体,游离单细胞很少被发现,但是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㊂本研究通过分析桡足类㊁纤毛虫和异养甲藻及其化学信号对囊体形成的影响,以探究摄食压力对球形棕囊藻生活史转变的影响㊂实验结果表明:3种摄食者的直接摄食均引发了球形棕囊藻囊体直径的扩大,摄食者的粒径越大,球形棕囊藻的囊体直径增大越显著,安氏伪镖水蚤的化学信号也能引发球形棕囊藻囊体显著增大,但是游仆虫和海洋尖尾藻的化学信号并未引发类似响应㊂囊体形成和直径的扩大保护了囊体内细胞免受摄食,有助于球形棕囊藻藻华的发生㊂关键字:球形棕囊藻;有害藻华;摄食;囊体形成;生活史中图分类号:P 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47(2018)01-0139-07d o i :10.3969/j .i s s n .1671-6647.2018.01.013球形棕囊藻(P h a e o c y s t i s g l o b o s a )是海洋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浮游植物之一,在热带和温带海域均有分布[1]㊂球形棕囊藻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单细胞和囊体两种生活形态,单细胞大小为3~10μm ,囊体大小一般为几百μm [2],我国沿海发现的囊体直径一度达到3c m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囊体[3-4]㊂球形棕囊藻藻华爆发时主要以囊体形态存在,单细胞很少被发现[3]㊂囊体呈现球状中空结构,囊体细胞均匀分布在囊体的内壁附近[5-6],囊体外被坚硬致密,为一层含有多糖的黏液层[5,7]㊂球形棕囊藻在我国邻近海域曾多次爆发藻华,导致大量养殖鱼类死亡,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4,8]㊂浮游植物生长和种群扩增受到多种生物和环境制约[9]㊂能够引起藻华的浮游植物物种大多具有维持高生长率,或者降低死亡率的能力[10]㊂球形棕囊藻囊体的形成有效降低了浮游动物的摄食死亡率,从而为生物量的积累和藻华的发生提供了保障㊂球形棕囊藻囊体体积巨大,其外被致密坚韧,不易破碎,浮游动物对其无法有效摄食[11-12],有效降低了细胞的死亡率[9]㊂摄食压力的存在可能驱动球形棕囊藻囊体的形成㊂T a n g [13]的研究发现:异养甲藻和桡足类对球形棕囊藻的直接摄食及其释放的摄食信息均能够刺激球形棕囊藻形成更多囊体,且囊体体积显著提高,从而证实了摄食压力对球形棕囊藻生活史转换的促进作用㊂但是,其他后续研究并未发现类似的现象[14-15]㊂这些结果的差异可能归因于这些研究采用不同的浮游动物和不同的球形棕囊藻株系(表1)㊂浮游动物可能释放不同性质的摄食信息[16],从而导致球形棕囊藻出现有差异的生理响应㊂为了更系统地理解摄食压力同球形棕囊藻生活史转换的关系,本次实验以桡足类㊁纤毛虫和异养甲藻为研究对象,利用它们对球形棕囊藻的摄食,分析直接摄食对球形棕囊藻生活史转换的影响㊂由于浮游动物通过释放化学信息来感觉㊁定位并且捕捉浮游植物[17-18],而浮游植物则可能感受这些摄食信息并做出响应[14],本次研究同时设置摄食信息实验,分析不同浮游动物释放的摄食信息对球形棕囊藻的生长及囊体形成的影140海洋科学进展36卷响㊂本研究的开展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浮游植物防御和浮游动物摄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㊂表1球形棕囊藻对不同浮游动物摄食压力的响应T a b l e1 T h e r e s p o n s e s o f P.g l o b o s a t od i f f e r e n t g r a z i n g z o o p l a n k t o n球形棕囊藻摄食者囊体变化参考文献C C M P1528 C C M P1528 C C M P1528 C C M P627 C C M P627 C C M P1528T e m o r a l o n g i c o r n i sG y r o d i n i u md o m i n a n sG l e n o d i n i u mc f.d a n i c u mA r c t i a t o n s a.E u p l o t e s s p.A c a r t i a s p.体积增大体积增大体积增大无显著变化数目增多无显著变化T a n g[13]T a n g[13]T a n g[13]L o n g等[14]L o n g等14]L u n d g r e n[15]1材料与方法1.1藻种和摄食者的培养本次实验所用的球形棕囊藻采于汕头藻华发生海区,现保种于暨南大学赤潮与海洋生物学研究中心㊂球形棕囊藻培养于f/2培养基,在盐度为30㊁温度为20ħ㊁光强为100μm o l p h o t o n s㊃m-2㊃s-1㊁光暗比为12hʒ12h的条件下培养㊂实验开始前,球形棕囊藻培养液通过孔径20μm的M I L L I P O R E滤膜过滤,滤出液中只包含有游离单细胞,作为实验藻种㊂桡足类安氏伪镖水蚤(P s e u d o d i a p t o m u s a n n a n d a l e i),纤毛虫游仆虫(E u p o l t e s s p.)和异养甲藻海洋尖尾藻(O x y r r h i sm a r i n a)同样培养于装有f/2培养液的3个大烧杯中,培养温度为20ħ,培养光强为100μm o l p h o t o n s㊃m-2㊃s-1,每天光照12h,全部投喂土生杜氏藻(D u-n a l i e l l a t e r t i o l e c t a)㊂1.2摄食实验1.2.1直接摄食实验实验开始前,将游仆虫和海洋尖尾藻置于黑暗中一周,使土生杜氏藻全部被摄食掉[19]㊂取20个体积为250m L的锥形瓶,接种200m L含有球形棕囊藻游离单细胞的培养液,初始密度为103个㊃m L-1,挑选15只生长活跃的安氏伪镖水蚤分别接入其中5个锥形瓶中,每个锥形瓶中含有3只桡足类㊂将纤毛虫和海洋尖尾藻转移到其余10个锥形瓶中,初始浓度分别为10和100个㊃m L-1,剩余5个装有球形棕囊藻单细胞的培养瓶作为对照组㊂实验采用半连续培养,所有样品每天都移除10m L培养液,加入10m Lf/2培养液,确保营养盐充足㊂培养温度20ħ,光照强度100μm o l p h o t o n s㊃m-2㊃s-1,光暗比为12hʒ12h,培养时间12d㊂1.2.2化学信号实验分别从培养了7d的摄食者的3个烧杯中吸取25m L培养液,通过0.7μm的G F/F滤膜过滤,得到的滤出液中只含有摄食者释放的化学信号而不存在任何细胞,保留滤液用于化学信号实验[14,19]㊂设置3个化学信号实验组:各取5个锥形瓶,加入5m L含有不同化学信号的滤出液,然后接种球形棕囊藻单细胞于每个锥形瓶中,接种体积为200m L,初始密度为103个㊃m L-1㊂仅含有球形棕囊藻单细胞的作为对照组㊂实验采用半连续培养,所有样品每天都去除10m L培养液,化学信号组样品加入5m Lf/2培养基和5m L化学信号滤出液,对照组中每个样品加入10m Lf/2培养基㊂培养温度20ħ,光照强度100μm o l p h o t o n s㊃m-2㊃s-1,光暗比为12hʒ12h,培养时间12d㊂1.3取样与计数取样前,轻轻摇动锥形瓶使球形棕囊藻细胞分布均匀㊂每个锥形瓶中取出10m L样品,加入酸性1期丁立,等:不同摄食压力下球形棕囊藻的防御策略141 L u g o l s溶液固定㊂在O L YM P U S-C K X41倒置显微镜下,利用1m L计数框计数游离单细胞数量,用C o s t a r24孔计数板计数囊体的数量㊁直径和囊体细胞数㊂球形棕囊藻囊体的计数方法参考文献[20]㊂1.4数据处理利用S i g m a p l o t12.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㊁显著性检验和作图,同时应用o n e-w a y A N O V A分析不同组间囊体数量和直径的显著性,显著性水平设置为P<0.05㊂2结果与分析2.1直接摄食实验由图1可见,被摄食12d后,3个直接摄食组中球形棕囊藻单细胞丰度分别只有(1.12ʃ0.15)ˑ105, (1.67ʃ0.08)ˑ105和(0.78ʃ0.09)ˑ105个㊃m L-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1ʃ0.23)ˑ105m L(P< 0.05);在安氏伪镖水蚤实验组中,囊体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游仆虫组和海洋尖尾藻组中囊体数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个摄食组中球形棕囊藻的囊体直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安氏伪镖水蚤实验组囊体最大,达到(166.53ʃ49.52)μm,游仆虫实验组为(132.80ʃ37.71)μm,海洋尖尾藻实验组最小,仅为(92.4ʃ34.44)μm;安氏伪镖水蚤实验组中囊体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3.3ʃ0.3)%,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游仆虫和海洋尖尾藻实验组中的囊体细胞占总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㊂同时,游仆虫的数量达到了(43ʃ6)个㊃m L-1,海洋尖尾藻的数量达到了(665ʃ55)个㊃m L-1,均显著提高(P<0.05)㊂图1被直接摄食12d后球形棕囊藻的单细胞密度㊁囊体数量㊁囊体直径和囊体细胞占总细胞的比例F i g.1 T h e d e n s i t y o f P.g l o b o s a s o l i t a r y c e l l s,t h e a m o u n t o f c o l o n i e s,t h e c o l o n y d i a m e t e r s a n dt h e p r o p o r t i o no f c o l o n i a l c e l l s t o t h e t o t a l c e l l s a f t e r12d a y s a f t e r e x p o s u r e o f t h e g r a z e r s142海洋科学进展36卷2.2摄食信息实验由图2可见,暴露于3种不同化学信号12d后,各组中球形棕囊藻单细胞密度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安氏伪镖水蚤和海洋尖尾藻化学信号组中囊体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是游仆虫化学信号组中的囊体数量与对照组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安氏伪镖水蚤化学信号组中球形棕囊藻囊体直径达到(129.4ʃ41.42)μ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游仆虫和海洋尖尾藻化学信号组囊体直径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差异(P>0.05);本次实验中,各实验组中囊体细胞的比例与对照组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㊂图2暴露于化学信号12d后球形棕囊藻的单细胞密度㊁囊体数量㊁囊体直径和囊体细胞占总细胞的比例F i g.2 T h e d e n s i t y o f P.g l o b o s a s o l i t a r y c e l l s,t h e a m o u n t o f c o l o n i e s,t h e c o l o n y d i a m e t e r s a n d t h e p r o p o r t i o no f c o l o n i a l c e l l s t o t h e t o t a l c e l l s a f t e r12d a y s e x p o s u r e t o t h e c h e m i c a l c u e s o f t h e g r a z e r s3讨论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的摄食是浮游植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1]㊂海洋中能够进行球形棕囊藻摄食的摄食者种类众多,其中桡足类㊁纤毛虫和异养甲藻是浮游植物主要的摄食者[22]㊂为了生存㊁生长和种群的扩增,球形棕囊藻通过诱导性防御策略来抵御浮游动物的摄食[16]:在受到浮游动物摄食以及感受到浮游动物释放的化学信号后,其囊体直径扩大㊂本实验选用了安氏伪镖水蚤㊁游仆虫和海洋尖尾藻三种粒径不同的摄食者,它们分别是我国沿海常见的桡足类㊁纤毛虫和异养甲藻,其粒径范围分别为1~2mm,50~55和25~30μm㊂按照浮游动物摄食的粒径1期丁立,等:不同摄食压力下球形棕囊藻的防御策略143理论[23]以及相关研究[22],这3种摄食者均能有效摄食球形棕囊藻游离单细胞㊂本研究结果同样支持上述结论:摄食实验组中的游离单细胞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纤毛虫和异养甲藻的数量显著提高,证明了3种浮游动物均有效摄食了游离单细胞㊂直接摄食不仅降低了单细胞的丰度,并且引发囊体直径的提高㊂直接摄食后,囊体体积的增大属于典型的诱导性防御策略,而且摄食者的粒径越大,球形棕囊藻的囊体直径增大越明显,这个现象可能归因于两点:1)球形棕囊藻面对粒径越大的摄食者时,能感受到越大的摄食压力,促使形成更大的囊体来抵御摄食;2)粒径较大的摄食者会摄食小体积囊体,从而使得囊体的平均直径增大㊂在化学信号实验中,囊体直径的增大或囊体数目的增多,可能归因于存在摄食压力㊂暴露于安氏伪镖水蚤的滤出液后,囊体直径显著增大,数目显著增多;接触了海洋尖尾藻的滤出液后,囊体数目增多㊂这些现象表明:浮游动物在摄食过程中释放了化学信号,而球形棕囊藻能够感受到摄食压力,从而证明了化学信息在摄食和防御中的功能㊂3种浮游动物的直接摄食均导致球形棕囊藻囊体直径的提高,在化学信号实验组中,游离单细胞并未明显减少,安氏伪镖水蚤的化学信号却能促使球形棕囊藻囊体体积增大,而游仆虫和海洋尖尾藻的化学信号均未引起囊体体积显著增大,这可能说明:浮游动物的直接摄食可能会导致浮游植物出现更显著的防御策略,球形棕囊藻面对不同浮游动物释放的化学信号时,会出现不同的生理响应㊂安氏伪镖水蚤和海洋尖尾藻的化学信号均能引发球形棕囊藻囊体数量的增多,而游仆虫的化学信号未能引起囊体增多,进一步验证了不同浮游动物的化学信号会引发球形棕囊藻不同的防御策略㊂根据L o n g等[14]的研究,在桡足类摄食信息的存在下,囊体的尺寸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㊂但是,在本次实验中球形棕囊藻囊体直径均明显增大,这可能与球形棕囊藻株系不同有关,L o n g等[14]的球形棕囊藻采样于墨西哥湾(C C M P627),而本次实验所用株系采样于汕头球形棕囊藻藻华发生现场㊂不同株系的浮游植物经常面对同一环境因素时表现出不同的生理响应㊂这种适应性有利于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㊂任何一种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得以生存下来,都有其独特的生存策略,要么提高生长率,或者减少死亡率[24-25]㊂球形棕囊藻在生长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被摄食的可能,它们必须进化出相应的生存策略以降低摄食死亡率[9]㊂球形棕囊藻具有典型的诱导性形态防御,即球形棕囊藻游离单细胞在摄食压力下会向囊体转化,有效地提高了生存率,降低了死亡率,有利于球形棕囊藻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㊂4结语本次实验利用3种不同的摄食者,其直接摄食均引发了球形棕囊藻囊体直径的扩大,摄食者的粒径越大,球形棕囊藻的囊体直径也越大㊂此外,安氏伪镖水蚤的化学信号也能引发球形棕囊藻囊体显著增大,海洋尖尾藻的化学信号能使球形棕囊藻囊体数目提高㊂囊体的形成和增大保护了囊体内的单细胞,间接地降低了死亡率,有利于球形棕囊藻的生存和繁殖㊂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 S C H O E MA N N V,B E C Q U E V O R TS,S T E F E LJ,e t a l.P h a e o c y s t i s b l o o m s i n t h e g l o b a l o c e a n a n d t h e i r c o n t r o l l i n g m e c h a n i s m s:a r e-v i e w[J].J o u r n a l o f S e aR e s e a r c h,2005,53(1):43-66.[2] R O U S S E A U V,C H R E T I E N N O T-D I N E T MJ,J A C O B S E N A,e t a l.T h e l i f e c y c l e o f P h a e o c y s t i s:s t a t e o f k n o w l e d g e a n d p r e s u m p t i v er o l e i ne c o l o g y[J].B i o g e o c h e m i s t r y,2007,83(1-3):29-47.[3] C H E NJF,X U N,J I A N GTJ,e t a l.Ar e p o r t o f P h a e o c y s t i s g l o b o s e b l o o mi n c o a s t a l w a t e r o f S o u t h e a s t C h i n a[J].J o u r n a l o f J i n a nU-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S c i e n c e),1999,20(3),124-129.陈菊芳,徐宁,江天久,等.中国赤潮新记录种 球形棕囊藻(P h a e o c y s t i sg l o b o s a)[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0(3):124-129.[4] Q IYZ,C H E NJF,WA N GZH,e t a l.S o m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s o nh a r m f u l a l g a l b l o o m(H A B)e v e n t s a l o n g t h e c o a s t o fG u a n g d o n g,s o u t h-e r nC h i n a i n1998[J].H y d r o b i o l o g y,2004,512(1-3):209-214.[5] HAMM CE,S I M S O NDA,M E R K E LR,e t a l.C o l o n i e s o f P h a e o c y s t i s g l o b o s a a r e p r o t e c t e d b y a t h i nb u t t o u g h s k i n[J].M a r i n eE c o l-o g y P r o g r e s s S e r i e s,1999(187):101-111.144海洋科学进展36卷[6] V A N R I J S S E L M,H AMM C,G I E S K E S W.P h a e o c y s t i s g l o b o s a(P r y m n e s i o p h y c e a e)c o l o n i e s:h o l l o ws t r u c t u r e sb u i l tw i t hs m a l la m o u n t s o f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 s[J].E u r o p e a n J o u r n a l o f P h y c o l o g y,1997,32(2):185-192.[7] A L D E R K AM PAC,B UMA A GJ,V A NR I J S S E L M.T h e c a r b o h y d r a t e s o f P h a e o c y s t i s a n d t h e i r d e g r a d a t i o n i n t h em i c r o b i a l f o o dw e b[J].B i o g e o c h e m i s t r y,2007,83(1-3):99-118.[8] WA N G Y,Q IYZ,L I SS.N u t r i t i o n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f o r t h e g r o w t ho f P h a e o c y s t i s g l o b o s e S c h e r f f e l[J].A c t a H y d r o b i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2007,31(1):24-29.王艳,齐雨藻,李韶山.球形棕囊藻生长的营养需求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7.31(1):24-29.[9] V E R I T YP,WH I P P L ES,N E J S T A G A A R D,e t a l.C o l o n y s i z e,c e l l n u m b e r,c a r b o n a n d n i t r o g e n c o n t e n t s o f P h a e o c y s t i s p o u c h e t i i f r o mw e s t e r nN o r w a y[J].J o u r n a l o f P l a n k t o nR e s e a r c h,2007,29(4):359-367.[10]S MA Y D A TJ.H a r m f u l a l g a l b l o o m s:t h e i r e c o p h y s i o l o g y a n d g e n e r a l r e l e v a n c e t o p h y t o p l a n k t o nb l o o m s i n t h e s e a[J].L i m n o l o g y a n dO c e a n o g r a p h y,1997,42(5):1137-1153.[11] B A UMA N N M E M,L A N C E L O TC,B R A N D I N I FP,e t a l.T h e t a x o n o m i c i d e n t i t y o f t h e c o s m o p o l i t a n p r y m n e s i o p h y t e P h a e o c y s t i s:A 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a n d e c o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a p p r o a c h[J].J o u r n a l o fM a r i n eS y s t e m s,1994,5(1):5-22.[12] H AMM CE.A r c h i t e c t u r e,e c o l o g y a n db i o g e o c h e m i s t r y o f P h a e o c y s t i s c o l o n i e s[J].J o u r n a l o f S e aR e s e a r c h,2000,43(2):307-315.[13] T A N GK W.G r a z i n g a n d c o l o n y s i z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P h a e o c y s t i s g l o b o s a(P r y m n e s i o p h y c e a e):t h e r o l e o f a c h e m i c a l s i g n a l[J].J o u r n a lo f P l a n k t o nR e s e a r c h,2003,25(7):831-842.[14] L O N GJD,S MA L L E Y G W,B A R S B Y T,e t a l.C h e m i c a l c u e s i n d u c e c o n s u m e r-s p e c i f i cd e f e n s e s i nab l o o m-f o r m i n g m a r i n e p h y t o-p l a n k t o n[J].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N a t i o n a l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2007,104(25):10512-10517.[15] L U N D G R E N V.G r a z e r-i n d u c e d d e f e n c e i n P h a e o c y s t i s g l o b o s a(P r y m n e s i o p h y c e a e):I n f l u e n c e o f d i f f e r e n t n u t r i e n t c o n d i t i o n s[J].L i m-n o l o g y a n dO c e a n o g r a p h y,2010,55(5):1965-1976.[16] V A N D O N KE,L S N O R A A,V O S M.I n d u c e dd e f e n c e s i nm a r i n e a n d f r e s h w a t e r p h y t o p l a n k t o n:a r e v i e w[J].H y d r o b i o l o g i a,2011,668(1):3-19.[17] AM S L E RCD.A l g a l c h e m i c a l e c o l o g y[M].B e r l i n:S p r i n g e r,2008:2-19.[18]S T R OM SL.M i c r o b i a l e c o l o g y o f o c e a nb i o g e o c h e m i s t r y:a c o mm u n i t yp e r s p e c t i v e[J].S c i e n c e,2008,320(5879):1043-1045.[19] WA N G X,WA N G Y,O U L,e t a l.A l l o c a t i o n c o s t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i n d u c e dd e f e n s e i n P h a e o c y s t i s g l o b o s a(P r y m n e s i o p h y c e a e):t h ee f f e c t s o f n u t r i e n t a v a i l a b i l i t y[J].S c i e n t i f i cR e p o r t s,2015(5):10850.[20] WA N G X,T A N G K W.B u o y a n c y r e g u l a t i o n i n P h a e o c y s t i s g l o b o s a s c h e r f f e l c o l o n i e s[J].T h eO p e n M a r i n eB i o l o g y J o u r n a l,2010,4(1):115-121.[21] C A L B E T A,L A N D R Y M R.P h y t o p l a n k t o n g r o w t h,m i c r o z o o p l a n k t o n g r a z i n g,a n dc a r b o nc y c l i n g i nm a r i n e s y s t e m s[J].L i m n o l o g ya n dO c e a n o g r a p h y,2004,49(1):51-57.[22] N E I S T G A A R DJC,T A N G K W,S T E T N K E M,e t a l.Z o o p l a n k t o n g r a z i n g o n P h a e o c y s t i s:A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r e v i e wa n d f u t u r e c h a l l e n-g e s[J].B i o g e o c h e m i s t r y,2007,83(1-3):147-172.[23] D A V I D S O N K,S A Y E G H FF,MO N T A G N E SDJ S.O x y r r h i sm a r i n a-b a s e dm o d e l s a s a t o o l t o i n t e r p r e t p r o t o z o a n p o p u l a t i o n d y n a m-i c s[J].J o u r n a l o f P l a n k t o nR e s e a r c h,2011,33(4):651-663.[24] B E R T N E S S M D.C o n f l i c t i n g a d v a n t a g e s i n r e s o u r c e u t i l i z a t i o n:T h e h e r m i t c r a bh o u s i n g d i l e mm a[J].T h eA m e r i c a nN a t u r a l i s t,1981,118(3):432-437.[25] T O L L R I A N R.P r e d a t o r-i n d u c e d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d e f e n s e s:C o s t s,l i f eh i s t o r y s h i f t s,a n dm a t e r n a l e f f e c t s i nD a p h n i a p u e r[J].E c o l o g y,1995,76(6):1691-1705.1期丁立,等:不同摄食压力下球形棕囊藻的防御策略145 D e f e n s e S t r a t e g y o f P h a e o c y s t i s g l o b o s a(P r y m n e s i o p h y c e a e)i nR e s p o n s e t oD i f f e r e n tG r a z i n g P r e s s u r eD I N GL i,WA N G X i a o-d o n g,WA N G Y a n(R e s e a r c hC e n t e r f o rH a r m f u lA l g a e a n d M a r i n eB i o l o g y,J i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G u a n g z h o u510632,C h i n a)A b s t r a c t:P h a e o c y s t i s,a h a r m f u l a l g a l s p e c i e s,h a s a u n i q u e p o l y m o r p h i c l i f e c y c l e t h a t i n v o l v e s t h e t r a n s-f o r m a t i o nb e t w e e n s o l i t a r y c e l l s a n d c o l o n i e s.T h e c o l o n i a l f o r mi s o f t e n t h ed o m i n a n tm o r p h o t y p ed u r i n g P h a e o c y s t i s b l o o m s,b u t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d u r i n g t h el i f e c y c l e r e m a i n s u n c l e a r.W e c o n d u c t e d e x p e r i m e n t s i n w h i c h c u l t u r e s o f P.g l o b o s a w e r e e x p o s e d t o c o p e p o d s,c i l i a t e s a n d h e t e r o t r o p h i cd i n o f l a g e l l a t e s a sw e l l a s t h e i r c h e m i c a l c u e s t o s t u d y t h e e f f e c t s o f g r a z i n g o n t h e l i f e c y c l e i n P.g l o b o s a.O u rr e s u l t s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h a t c o l o n y d i a m e t e r so f P.g l o b o s a i n c r e a s e d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i nt h e p r e s e n c eo ft h r e e g r a z e r sa n dt h ec h e m i c a lc u e s o f P s e u d o d i a p t o m u sa n n a n d a l e i s.T h ei n c r e a s ei n d i a m e t e rw a sd e p e n d e n to nt h es i z eo f g r a z e r s.H o w e v e r,c h e m i c a lc u e sr e l e a s e db y E u p o l t e s s p.a n d O x y r r h i sm a r i n a d i dn o t c a u s e i n c r e a s e i n c o l o n y s i z e.T h e r e f o r e,c o l o n y f o r m a t i o n a n dd i a m e t e r e n l a r g e-m e n t c o u l db ec o n s i d e r e da sa n i n d u c e dd e f e n s i n g s t r a t e g y w h i c h p r o t e c t e t h e f r o m b e i n gp r e y a n d m a y c o n t r i b u t e t o t h eb l o o mo f P h a e o c y s t i s i nm a r i n e e c o s y s t e m s.K e y w o r d s:P h a e o c y s t i s g l o b o s e;h a r m f u l a l g a l;g r a z i n g;c o l o n y f o r m a t i o n;l i f e c y c l eR e c e i v e d:J u n e26,2017。

六株球形棕囊藻的色素组成特征研究

六株球形棕囊藻的色素组成特征研究

六株球形棕囊藻的色素组成特征研究王锦秀;孔凡洲;陈振帆;张清春;于仁成;周名江【摘要】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是我国南方沿海近年来主要的赤潮原因种之一,由球形棕囊藻形成的赤潮对海水养殖业发展和海域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棕囊藻通常以囊状群体形式形成赤潮,很难获取其丰度数据,以往研究中多以19'-己酰氧基岩藻黄素(Hex-fuco)或19'-丁酰氧基岩藻黄素(But-fuco)作为其特征色素,利用化学分类软件CHEMTAX计算其生物量.为了解我国近海球形棕囊藻的色素组成特征,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分析了6株球形棕囊藻的色素组成与含量状况,其中5株分离自我国近海.结果表明,6株球形棕囊藻均以岩藻黄素和叶绿素a 为主要色素,但其特征色素Hex-fuco却存在显著的株系间差异,即便是分离自相同海域的不同球形棕囊藻藻株也存在差别.对比棕囊藻游离细胞和囊状群体的色素组成,可以看出两者在色素组成上基本一致,但囊状群体中捕光色素(Light-harvesting pigment)含量低于游离细胞,而光保护色素(Photoprotective pigment)则高于游离细胞,可能与不同存在形态的棕囊藻对光照的适应特征差异有关.以上研究表明,在以CHEMTAX方法计算球形棕囊藻生物量时,需要充分调查海域棕囊藻的特征色素组成情况,获取其特征色素信息,构建合理色素比例初始矩阵,为球形棕囊藻赤潮监测奠定基础.【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年(卷),期】2019(050)003【总页数】10页(P611-620)【关键词】球形棕囊藻;色素;高效液相色谱;19'-丁酰氧基岩藻黄素;19'-己酰氧基岩藻黄素【作者】王锦秀;孔凡洲;陈振帆;张清春;于仁成;周名江【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7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青岛 266237;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青岛 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7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青岛 266237;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青岛 266237;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885.3;X55棕囊藻是一类广温广盐性的浮游植物,从极地至热带海域均有分布,是海洋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Smith et al,1991;Baumann et al,1994)。

球形棕囊藻对不同氮源的吸收利用机制

球形棕囊藻对不同氮源的吸收利用机制

球形棕囊藻对不同氮源的吸收利用机制蒙蕊;宋秀贤;刘淑雅;姜文彬;俞志明【摘要】本文以球形棕囊藻为实验材料,从营养盐利用及生理生化角度研究了不同氮源对其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球形棕囊藻以尿素为氮源的藻密度以及叶绿素a浓度均高于以NH4C1或NaNO3为氮源的藻密度以及叶绿素a浓度;硝酸盐还原酶(NR)及脲酶(urease)活性表达受培养基中氮源浓度及吸收速率调控,硝酸盐还原酶在以NaNO3为氮源条件下活性最高,脲酶在以尿素为氮源条件下活性表达最强;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硝酸盐还原酶活性及脲酶活性,发现脲酶活性远高于硝酸盐还原酶活性,这可能是以尿素为氮源条件下球形棕囊藻藻密度更高的主要原因.研究还发现,氮饥饿状态的球形棕囊藻对NH4具有很高的初始吸收速率,8h左右将NH4快速吸收耗尽,在随后的实验期间保持着较低且平稳的比生长速率,可见球形棕囊藻能快速吸收氨氮并储存在细胞内,当培养液中氮源耗尽后用于维持细胞的增长.【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年(卷),期】2018(049)004【总页数】7页(P802-808)【关键词】球形棕囊藻;氮源;硝酸盐还原酶;脲酶【作者】蒙蕊;宋秀贤;刘淑雅;姜文彬;俞志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青岛 26607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青岛 26607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青岛 26607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青岛 26607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青岛 26607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3氮是海洋微藻生长所必需的重要生源要素,是浮游植物细胞蛋白质、酶、核酸、磷酸、叶绿素等的基本组成元素。

化学方法治理棕囊藻赤潮的研究

化学方法治理棕囊藻赤潮的研究

化学方法治理棕囊藻赤潮的研究
棕囊藻赤潮已经成为我国有害有毒的严重赤潮之一,研究其治理问题是当务之急。

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以期找出较为理想的去除方法。

在实验室对球形棕囊藻(香港株)进行了纯种培养,在批次培养中,球形棕囊藻的生活周期约为20~30天。

在实验室中测定棕囊藻细胞密度及光密度(OD值)并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同时采用光密度值来估算棕囊藻的生物量。

结果表明:OD值与细胞浓度呈良好
的正比线性关系:N(×10~4个/ml)=644.63OD—1.73,(R=0.9985)。

用光密度
法可以简便、准确而又快速地测量棕囊藻的生物量。

论文对有机除藻剂进行了筛选研究,对目前常用于工业循环冷却水的6种有机杀生剂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异噻唑啉酮、戊二醛和新洁而灭对棕囊藻均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它们使用的最低有效浓度分别是:1.0mg/L、1.4mg/L、0.6mg/L,除藻率达80%。

有机除藻剂对棕囊藻赤潮最佳投药期是其对数生长
期的前期。

此外,研究表明,异噻唑啉酮和戊二醛有良好的抑藻效果。

用絮凝剂PAC和PASS絮凝处理方法对棕囊藻去除是可行,因其见效快,效果好,可作为应急措施处理棕囊藻赤潮。

PVP-I在棕囊藻生长指数期前期具有良好的除藻效果。

球形棕囊藻对营养素的响应及其多糖抗氧化活性

球形棕囊藻对营养素的响应及其多糖抗氧化活性

球形棕囊藻对营养素的响应及其多糖抗氧化活性董乐;李慧珍;鲍吉雅泰;戴聪杰;李元跃;黄卫红【摘要】探讨在温度、光照一定时,无机氮、无机磷和维生素对球形棕囊藻生长的影响,为揭示球形棕囊藻赤潮形成机理提供实验数据.评价球形棕囊藻多糖抗氧化活性,以探究其在食品、医药行业中的应用价值.采用平板法分离纯化并培养球形棕囊藻,利用分光光度计和称重法对经不同浓度无机氮、无机磷和维生素等营养素处理的球形棕囊藻的生物指标进行测定,同时以球形棕囊藻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羟基自由基(·OH)清除能力为指标,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球形棕囊藻生长的最适NaNO3和NaH2PO4浓度分别为0.112 5和0.007 5 mg/L,最适维生素B1、维生素B12和生物素浓度分别为15,7.5和75 mg/mL;球形棕囊藻多糖对O2-·、·OH具有一定的的清除能力,对O2-·和·OH的半清除浓度(IC50)值分别为6.621 0和3.790 0 mg/mL,不如维生素C的清除效果.无机氮、无机磷和维生素对球形棕囊藻生长有显著的影响,球形棕囊藻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期刊名称】《泉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6)002【总页数】6页(P27-31,66)【关键词】球形棕囊藻;分离;纯化;营养素;多糖;抗氧化【作者】董乐;李慧珍;鲍吉雅泰;戴聪杰;李元跃;黄卫红【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海洋与食品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泉州师范学院福建省海洋藻类活性物质制备与功能开发重点实验室,福建泉州 362000;泉州师范学院近海资源生物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泉州 362000;泉州师范学院海洋与食品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泉州师范学院福建省海洋藻类活性物质制备与功能开发重点实验室,福建泉州 362000;泉州师范学院近海资源生物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泉州 362000;泉州师范学院海洋与食品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泉州师范学院福建省海洋藻类活性物质制备与功能开发重点实验室,福建泉州 362000;泉州师范学院近海资源生物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泉州 362000;泉州师范学院海洋与食品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泉州师范学院福建省海洋藻类活性物质制备与功能开发重点实验室,福建泉州 362000;泉州师范学院近海资源生物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泉州 362000;集美大学福建省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00;泉州师范学院海洋与食品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泉州师范学院福建省海洋藻类活性物质制备与功能开发重点实验室,福建泉州 362000;泉州师范学院近海资源生物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泉州 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2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隶属定鞭藻纲,其生活史中包含游离单细胞和囊体两种状态[1].球形棕囊藻因囊体体积大而能有效抵御浮游动物摄食和海洋细菌的侵蚀[2],频繁引发规模宏大的有害藻华[3],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的损失[4],对水环境及人类生命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5].通过研究球形棕囊藻生长和藻华发生的物质基础,为控制藻华或者在人为控制下养殖球形棕囊藻使其变废为宝.氮、磷是限制球形棕囊藻生长和藻华发生的物质基础,棕囊藻藻华一般在营养盐充裕甚至富营养化的近岸海域发生,氮限制或磷限制均抑制了球形棕囊藻的生长和生活史转化[4,6].藻多糖具有多种医疗用途[7-8]:抗肿瘤、抗病素、抗血栓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为医疗、保健用品已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迄今,球形棕囊藻的实验室放大培养、球形棕囊藻多糖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采用平板法分离纯化并放大培养球形棕囊藻,并探讨在温度、光照一定时,无机氮、无机磷和维生素对球形棕囊藻生长的影响,为揭示球形棕囊藻赤潮形成机理提供实验数据.进一步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球形棕囊藻多糖,以球形棕囊藻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羟基自由基(·OH)清除能力为指标,评价其抗氧化活性,以探究其在食品、医药行业中的应用价值.1 仪器、材料和方法1.1 仪器、材料显微镜(Leica DFC495)、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博迅YXQ-LS-30SII)、光学显微镜(上海长方XSP-2C)、超净工作台(苏州净化SW-OJ-1F)、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美谱达V-1000)、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精宏DHG-9030)、电子天平(上海舜宇恒平FA2104)、光照培养箱(上海一恒MGC-450HP).1.2 方法1.2.1 配制F/2培养基各溶液 EDTANa2为4.36 g/L,NaNO3为75g/L,NaH2PO4·H2O为5 g/L,3种维生素(维生素B1为10 mg/L,维生素B12为0.005 mg/L,生物素为0.05 mg/L)的混合液,微量元素(CuSO4·5H2O为0.01g/L,ZnSO4·7H2O为0.023 g/L,CoCl2·6H2O为0.012 g/L,MnCl2·4H2O为0.18 g/L,Na2MoO4·2H2O为0.07 g/L)混合液.1.2.2 藻种的获取及分离、纯化在泉州湾就地采集海水,在实验室用200,400,600,800,1000 目的滤布进行过滤,将不同目的沉积物清洗在培养瓶中,并分别加入适量的营养盐溶液,在一定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进行培养.培养一段时间后,将培养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基于藻细胞形态进行藻种的初步鉴定.选取经初步鉴定的球形棕囊藻藻团,接种至F/2的琼脂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接种8 皿,将培养皿用胶带封口,置于光照培养箱中进行纯化培养,观察藻的生长状况.培养一定时间后,将生长状况良好的藻团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查看有无其他的藻类、细菌及杂质等,挑取单藻落置于10 mL F/2液体培养基中,加入约3~4 mL经高压灭菌过的海水和一定量营养盐,将藻团摇散、摇匀后,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培养,每天定时轻摇,避免藻细胞聚集沉淀而导致缺氧死亡.定期观察藻的生长状况.当试管中液体变为浅棕色时,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在基于细胞学对藻种及纯度鉴定基础上,将分离得到的微藻菌株扩大培养后提取其基因组DNA,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18S rRNA基因序列,PCR产物测序后通过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比对鉴定.1.2.3 藻类保种和纯化藻种的培养将经分离纯化后的藻细胞转移至250 mL锥形瓶中无菌培养,锥形瓶中装200 mL培养液,接种4瓶,培养箱光照采用白色冷光源,光照强度为4 000~5 000 lx,光暗比为12 h∶12 h,培养箱内温度维持在(20±1) ℃,每天定时人工摇动锥形瓶,并观察藻的生长状况.1.2.4 纯化藻种的放大培养在250 mL锥形瓶培养7 d后,从瓶中取约0.5 mL样品,于显微镜下观察藻的生长状况.若无细菌污染,将各小锥形瓶中的藻分别转移至5 L大锥形瓶中进行放大培养,条件为常温、光照3 500 lx通气培养.培养过程中,每天定时摇瓶,观察藻的生长状况.若培养液表面出现白色泡沫,停止培养,因藻已被污染.若生长状况良好,待培养液变为深棕色时停止培养,加入20 g/L KAl(SO4)2·12H2O,沉淀30 min,5 000 r/min离心10 min,沉淀为藻原料(藻泥),置于-20 ℃冰箱贮藏备用.1.2.5 不同浓度营养素对球形棕囊藻生长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法,分别研究不同浓度的NaNO3、NaH2PO4、混合维生素对球形棕囊藻生长的影响.取生长状况良好的同步细胞,按藻水比例为1∶9与F/2培养液配制成混合培养液,取200 mL混合培养液置于锥形瓶中.对于每个单因素,均设置6个浓度梯度,即分别取0,10,40,80,300,600 μL母液加入上述锥形瓶中,每个浓度设3个重复,做好相应标记.培养期间,每个浓度每隔24 h分别取3 mL培养液,以蒸馏水为参比测定680 nm处的吸光度值(A).各培养瓶中培养液的A开始减少时停止实验.将每瓶中所取的藻分别用定量滤纸过滤.过滤完毕后,将滤纸连同藻一同置于75 ℃烘箱中烘至恒重.同时放置3张同一规格滤纸,置于75 ℃烘箱中烘至恒重.采用差减法计算藻的生物干重.1.2.6 球形棕囊藻藻泥含水量的测定藻泥含水量的测定参考文献[9].1.2.7 球形棕囊藻多糖的提取超声波辅助法从藻泥中提取多糖[10-12].将藻泥冻融5~6 次进行细胞破碎.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0、pH 7~7.5、超声20 min、75 ℃恒温水浴4 h,离心取上清液,加入3倍的无水乙醇,静置12 h,4 000 r/min离心10 min,干燥,得粗多糖.并采用苯酚-硫酸法[13]测定粗多糖中多糖含量.1.2.8 球形棕囊藻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测定球形棕囊藻多糖对O2-·清除作用的测定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14].测定步骤为:取4.5 mL 0.1 moL/L Tris-HCl缓冲液(pH=8.2),加入盛有4 mL蒸馏水的试管中,置25 ℃水浴中预热20 min.加入48 μL 10 mmol/L盐酸为空白对照管,对照管与空白管步骤相似,只需将蒸馏水换成样品,盐酸换为50 mmol/L的邻苯三酚,加入时快速摇匀,并在320 nm处测定吸光度值(A),每30 s测定其反应吸光值,连续记录4 min后,得出吸光度随时间变化的回归方程,其斜率在0.05~0.065A/min之间,为邻苯三酚的自氧化速率.样品管与上述步骤一致,只需将蒸馏水换成多糖溶液即可.加入的多糖溶液浓度为4.8,5.8,6.8,7.8,8.8 mg/mL,邻苯三酚的体积都为48 μL.同时用维生素C溶液做阳性对照,系列浓度分别为0.01,0.02,0.03,0.04,0.05 mg/mL.计算各管的氧化速率及对O2-·的清除率.按下式计算·OH清除率:O2-·清除率=(A空白-A样品)/A空白×100%.球形棕囊藻多糖对·OH清除作用的测定参照Fenton反应法建立·OH自由基体系模型[15].测定步骤为:在10 mL的试管中,依次加入1 mL邻二氮菲,2 mL pH为7.4的磷酸盐-生理盐水缓冲液及0.5 mL不同浓度的粗多糖液 (损伤管及未损伤管不加多糖溶液),混匀.再加1 mL硫酸亚铁溶液,立即混匀,最后加l mL双氧水(未损伤管不加).最终浓度:邻二氮菲0.75 mmoL/L、硫酸亚铁溶液0.75 mmol/L、双氧水体积分数为0.01%,总体积9 mL(不足的用蒸馏水补齐).把各管置于37 ℃恒温水浴箱保温60 min,分别测定各管A值.每个浓度的样品重复测定3 次,取平均值.加入不同浓度的多糖溶液,系列浓度分别为1.3,2.3,3.3,4.3,5.3 mg/mL.同时用维生素C溶液做阳性对照,系列浓度分别为0.33、0.34、0.35、0.36、0.37 mg/mL,计算各浓度下的清除率.按下式计算·OH清除率:·OH清除率=(A样品-A损伤)/(A未损-A损伤)×100%.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浓度营养盐对球形棕囊藻生长的影响2.1.1 不同浓度NaNO3对球形棕囊藻生长的影响如图1所示,在不同浓度NaNO3培养条件下,在培养初期,球形棕囊藻都有一定的生长,但生长速率差别不大.至第5天,出现明显的差异,当NaNO3浓度为0.112 5 g/L时,吸光度达到最大值.如图2所示,第5天时,NaNO3浓度为0.112 5 g/L时,藻生物干重也达最大值.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NaNO3促进藻的生长,浓度过高反而会抑制藻的生长.图1 不同浓度NaNO3对藻生长的影响图2 不同浓度NaNO3对藻生物干重的影响 Fig.1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aNO3 on the cell concentration of P. Globosa Fig.2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aNO3 on the dry biomass of P. Globosa2.1.2 不同浓度NaH2PO4对球形棕囊藻生长的影响如图3所示,在不同浓度NaH2PO4培养条件下,前两天,球形棕囊藻都有一定的生长,培养至第3天,当NaH2PO4浓度为0.007 5 g/L时,吸光度达到最大值.继续培养,吸光度值降低,这可能是由于随着营养盐的消耗,藻的生长停止,甚至死亡,第7天死亡量明显加大.如图4所示,第5天时,NaH2PO4浓度为0.007 5 g/L时,藻生物干重也达最大值.结果表明,最适合该藻生长的NaH2PO4浓度为0.007 5 g/L.2.1.3 不同浓度的维生素对球形棕囊藻生长的影响如图5所示,在不同浓度混合维生素培养条件下,在第1至11天,球形棕囊藻都有一定的生长,且随添加混合维生素母液量的增加,相应培养液的吸光度值增大.当母液添加量为300 L,即维生素B1为15 mg/mL、维生素B12为7.5 g/mL和生物素为75 g/mL时,吸光度达最大值,说明此浓度混合维生素最适藻的生长.在第13至14天,由于养分消耗尽及藻老化,吸光度值变化无规律.图3 不同浓度NaH2PO4对藻生长的影响图4 不同浓度NaH2PO4对藻生物干重的影响 Fig.3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aH2PO4 on the cell concentration of P. Globosa Fig.4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aH2PO4 on the cell concentration of P. Globosa图5 不同浓度的混合维生素对藻生长的影响图6 球形棕囊藻多糖对O2-·的清除能力Fig.5 Effects of vitamin mixture in th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n the cell concentration of P. Globosa Fig.6 Antioxidant activity scavenging activities of the polysaccharides from P. Globosa on O2-· radicals2.2 球形棕囊藻多糖含量的测定按上述1.2.7方法,测得球形棕囊干藻中多糖含量为0.317 mg/g.2.3 球形棕囊藻多糖对O2-·的清除能力如图6所示,不同浓度的多糖能有效地清除O2-·,且多糖对O2-·的清除能力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多糖对O2-·的最大清除率为56.94%.多糖对O2-·的半清除浓度(IC50)值为6.621 0 mg/mL,维生素C对O2-·的 IC50值为0.029 5 mg/mL.由此可知,球形棕囊藻多糖对O2-·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但效果不如维生素C.2.4 球形棕囊藻多糖对·OH的清除能力如图7可知,不同浓度的多糖溶液具有一定的清除·OH的能力,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随着浓度的增加,清除能力逐渐增强,在试液浓度为5.3 mg/mL时,多糖对·OH的清除率为60.19%.多糖对·OH的IC50=3.790 0 mg/mL,维生素C 对·OH的IC50=0.353 0 mg/mL.由此可知,球形棕囊藻多糖对·OH表现出一定的清除作用,为维生素C的十分之一左右.图7 球形棕囊藻多糖对·OH的清除能力Fig.7 Antioxidant activity scavenging activities of the polysaccharidesfrom P. Globosa on ·OH radicals3 结论(1)球形棕囊藻对渔业的危害日趋严重,研究其生长所需的营养盐条件,对控制赤潮和减少养殖业的经济损失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光照条件下,球形棕囊藻生长的最适NaNO3和NaH2PO4浓度分别为0.112 5和0.007 5 g/L,最适维生素B1、维生素B12和生物素浓度分别为15,7.5和75 mg/mL.(2)球形棕囊藻糖在不同的抗氧化体系中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并且抗氧化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与维生素C比较而言,球形棕囊藻多糖对O2-·、·OH的清除能力低于维生素C.参考文献:[1] ROUSSEAU V,JACOBSEN A,VERITY P,et a1.The life cycle of phaeocystis:state of knowledge and presumptive role inecology[J].Biogeochemistry,2007,83:29-47.[2] NEJSTGAARD J C,KAM W T,STEINKE M,et a1.Zooplankton grazing on phaeocystis:a quantitative review and futurechallenges[J].Biogeochemistry,2007,83:147-172.[3] WANG X,WANG Y,SMITH W O. The role of nitrogen on the growth and colony development of Phaocystis globosa (Prymnesiophyceae)[J].European Journal of Phycology,2011,46:305-314.[4] 沈萍萍,王艳,齐雨藻,等.球形棕囊藻的生长特性及生活史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0,24(6):635-643.[5] 尹伊伟,王朝晖,江天久.海洋赤潮毒素对鱼类的毒害[J].海洋环境科学,2000,19(2):62-65.[6] VELDHUIS M J W,COLIJN F,ADMIRAAL W.Phosphate utilization in phaeocystis pouchetii (haptophyceae)[J].Marine Ecology,1991,12(1):53-62.[7] SANJEEWA K K A,LEE J S,KIM W S,et a1. The potential of brown-algae polysaccharid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ticancer agents:an update on anticancer effects reported for fucoidan andlaminaran[J].Carbohydrate Polymers,2017,177:451-459.[8] XU S Y,HUANG X,CHEONG K L. Recent advances in marine algae polysaccharides: isolation,structure,and activities[J].Marine Drugs,2017,15(12):388-403.[9] 卫生部政策法规司.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汇编: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 5009.3-201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10] 郝继伟.超声法提取蒙山松菇多糖的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1,32(1):213-218.[11] 杨卫,王承明.超声水提花生粕多糖工艺的研究[J].中国油脂,2010,35(2):60-63.[12] 陈红,王大为,李侠,等.不同方法提取大豆多糖的工艺优化研究[J].食品科学,2010,3(4):6-10.[13] DUBOIS M,GIUES K A,HAMILTON J K,et a1. Colorimetfic mehod for detenninmion of sugars and related substances[J].Analytical Chemistry,1956,28:350-356.[14] 韩少华,朱靖溶,王妍妍.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抗氧亿活性的方法研究[J].中国酿造,2009(6):155-157.[15] 齐亚娥,吴冬青,安红钢,等.玫瑰花蕾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及清除羟自由基能力[J].食品科技,2007,32(4):82-85.。

南黄海首次暴发“巨囊”生态型球形棕囊藻藻华

南黄海首次暴发“巨囊”生态型球形棕囊藻藻华

南黄海首次暴发“巨囊”生态型球形棕囊藻藻华张清春;向玲;王锦秀;刘扬;宋敏杰;王云峰;孔凡洲;耿慧霞;颜天;于仁成【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年(卷),期】2022(53)5【摘要】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常在热带至温带近海海域形成有害藻华,该种具有种内遗传多态性,且有囊体大小、特征色素组成等性状分化。

在我国南海形成有害藻华的球形棕囊藻可形成“巨型囊体”,以19′-丁酰氧基岩藻黄素(But-fuco)为特征色素,是一种独特的“巨囊”生态型。

2021年11月底至12月初,南黄海青岛沿岸暴发大规模球形棕囊藻藻华。

藻华发生期间,对青岛沿岸3个站位的水文和化学要素进行了观测,分析了球形棕囊藻囊体的数量、直径和色素组成,并应用一种高分辨率种下分子标记——叶绿体rbcS-rpl27基因间隔区分析了其遗传特征。

结果表明,藻华发生期间青岛沿岸表层海水温度较低(12~14℃),海域营养盐组成具有高溶解有机氮、低溶解无机氮的特征;球形棕囊藻囊体丰度超过20个/L,最大囊体直径为18mm,以But-fuco为特征色素,rbcS-rpl27序列分析表明其与南海“巨囊”生态型球形棕囊藻具有相同的遗传特征。

南黄海首次暴发的球形棕囊藻藻华是由“巨囊”生态型形成,该藻华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水产养殖业发展和核电设施运行等构成威胁,亟待开展藻华成因与监测预警对策研究。

【总页数】10页(P1098-1107)【作者】张清春;向玲;王锦秀;刘扬;宋敏杰;王云峰;孔凡洲;耿慧霞;颜天;于仁成【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试点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中心;青岛科技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相关文献】1.18 S rDNA序列分析鉴定棕囊藻香港株P2为球形棕囊藻2.小角毛藻对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的影响3.中国沿海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的分类、分布及其藻华4.深圳大鹏湾一次球形棕囊藻藻华的发生过程及成因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球形棕囊藻生长的营养需求研究

球形棕囊藻生长的营养需求研究

球形棕囊藻生长的营养需求研究王艳;齐雨藻;李韶山【期刊名称】《水生生物学报》【年(卷),期】2007(031)001【摘要】以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香港株(Hongkong strain,HK)和汕头株(Shantou strain,ST )为材料,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氮、磷、铁、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营养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磷是球形棕囊藻香港株和汕头株生长的首要限制因子,在添加磷的培养基中,球形棕囊藻生长较快,在无磷培养液中,藻细胞生长较慢,其死亡速率超过生长速率,一般不形成正常生长曲线.汕头株的比生长速率极差值远高于香港株,表明汕头株棕囊藻的生长对营养盐更为敏感.磷酸盐对球形棕囊藻生长的影响极为显著(p<0.01),硝酸盐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铁、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影响不显著,表明自然海水中铁、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含量对球形棕囊藻的生长不构成限制.各因素影响的主次次序为P>N>微量元素>铁>维生素.本研究结果提示,海水富营养化是我国南海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发生的关键诱因之一.【总页数】6页(P24-29)【作者】王艳;齐雨藻;李韶山【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广州,510632;暨南大学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广州,510632;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613;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6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25【相关文献】1.醋酸菌生长的营养需求及产酸的促进作用研究 [J], 王丽丽;仪宏;沙惠琴;张冬雪;王欣伊2.肉鸡营养需求量及对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J], 吴永保3.大河乌猪生长肥育猪蛋白质营养需求研究初探 [J], 尤如华;郭荣富;尤瑞祺;陈克开;孙兴达;吴如雄4.强壮前沟藻生长的营养需求研究 [J], 柴超;葛蔚5.鱼类的生长模型及其在营养需求研究中的应用 [J], 刘颖;薛敏;任泽林;张虎;史良;郭旭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对摄食化学信息的响应

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对摄食化学信息的响应

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对摄食化学信息的响应
魏静;王小冬
【期刊名称】《天津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046)009
【摘要】球形棕囊藻生活史中包含单细胞和囊体2种形态,囊体的形成有助于棕囊藻抵制摄食.通过添加海洋弯曲甲藻和中华哲水蚤的过滤液,研究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态对可溶性摄食信息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海洋弯曲甲藻提高了球形棕囊藻的囊体数量和囊体体积,而中华哲水蚤的摄食压力促使囊体直径继续提高,近80%的球形棕囊藻细胞更多的以囊体形式存在,但是囊体结构并未有显著的改变;囊体形成和体积提高赋予球形棕囊藻优越的竞争策略,有效降低了摄食死亡率,有利于球形棕囊藻频繁形成大规模藻华.
【总页数】5页(P810-814)
【作者】魏静;王小冬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266100;暨南大学赤潮与水环境研究中心,广州5106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8.885.3
【相关文献】
1.摄食对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的影响 [J], 王小冬;郑晶晶;王艳
2.游离单细胞和囊体细胞在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中的作用 [J], 杨华钊;郑晶晶;杜蒙
蒙;王小冬;王艳
3.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中光照、营养盐和共存硅藻的影响 [J], 王艳;邓坤;王小冬
4.充气和搅动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及囊体形成的影响 [J], 王艳;王小冬;李韶山
5.不同氮源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和囊体形成的影响 [J], 梁大勇;王小冬;王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棕囊藻属(Phaeocystis)的分类与生活史(综述)

棕囊藻属(Phaeocystis)的分类与生活史(综述)

棕囊藻属(Phaeocystis)的分类与生活史(综述)齐雨藻;沈萍萍;王艳【期刊名称】《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年(卷),期】2001(009)002【摘要】棕囊藻属Phaeocystis(定鞭藻纲Prymnesiophyceae)的分类问题目前还有争论.其种的分类标准是以初始的群体形态、地理分布、细胞特征等以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如染色体倍性,基因组大小等为依据.基于以上各种分类特征,目前比较确定的棕囊藻属藻类有四种:一种是只观察到单细胞形态的凹孔棕囊藻(P.scrobiculata),另外三种是能够形成群体的波切棕囊藻(P.pouchetii)、球形棕囊藻(P.globosa)和南极棕囊藻(P.antarctica).棕囊藻具有一个复杂的异形生活史,介于几种游离的单细胞(不动的细胞,具有鞭毛的动细胞,小游动孢子以及可能存在的大游动孢子)和群体之间的形态交替.但其生活史中仍有许多不确定的问题.【总页数】11页(P174-184)【作者】齐雨藻;沈萍萍;王艳【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209【相关文献】1.改性粘土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的去除作用 [J], 邱丽霞;俞志明;曹西华;宋秀贤;刘扬;钟怡2.中国沿海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的分类、分布及其藻华 [J], 沈萍萍;齐雨藻;欧林坚3.我国北部湾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的表面形态和细胞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 [J], 胡章喜;邓蕴彦;唐赢中4.黄酮化合物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生长和光合活性的影响 [J], 李超;于舒淼;徐彩彩;肖溪5.棕囊藻属(Phaeocystis)的种类多样性及地理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J], 沈萍萍;齐雨藻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棕囊藻 粘土原理

棕囊藻 粘土原理

棕囊藻粘土原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棕囊藻是一种常见的淡水藻类生物,其在水中生长繁衍,对水质起到净化的作用。

而棕囊藻的生长和繁殖过程中,粘土原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棕囊藻的形态特征是其细长的藻丝,在水体中可以自由飘浮。

而为了更好地生存和繁殖,棕囊藻会利用水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吸收和转化,其中就包括粘土。

粘土是一种具有吸附性能的天然矿物质,其微小的颗粒能够吸附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和微生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棕囊藻通过一种称为吸附的生理过程来吸收和利用粘土。

棕囊藻细长的藻丝表面具有吸附物质的特殊结构,使其能够有效地吸附粘土颗粒。

一旦粘土颗粒被吸附到棕囊藻表面,就会通过藻丝的运输系统被输送到藻体内部。

在藻体内部,粘土颗粒会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被分解和利用,其中包括有机物质的降解和微生物的消化。

通过利用粘土原理,棕囊藻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利用水体中的营养物质,维持自身的生长和繁殖。

在水体中,棕囊藻的大量生长不仅可以净化水质,降低水中有机物质和微生物的浓度,还可以提供氧气,改善水中的氧气含量,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除了棕囊藻利用粘土原理来净化水质外,人类也可以借鉴这一原理来进行水体净化和治理。

在水污染控制和水质改善项目中,可以通过向水体中投放粘土颗粒或利用粘土材料建造人工湿地等方式,来吸附和清除水中的有害物质和富营养物质,达到提高水质的目的。

第二篇示例:棕囊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其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一种粘液,这种粘液和周围的沙土粒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称为“粘土”的结构。

这种粘土具有非常强的附着力和黏性,被广泛用于环境修复、土壤改良和工程建设等领域。

下文将详细介绍棕囊藻粘土的原理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棕囊藻粘土的形成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棕囊藻生长时分泌的粘液,二是周围环境的沙土粒子。

棕囊藻生长时,会分泌一种粘液,这种粘液能够快速吸收周围的水分和养分,促进藻类的生长和繁殖。

这种粘液还具有非常强的黏性,能够粘合沙土粒子,形成一种坚固的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1期生态科学28(1): 90-96 2009年2月Ecological Science Feb. 2009 球状棕囊藻的形态结构、生活史及生态意义研究进展王宗灵*1,2,黎慧1,2,高春蕾1,2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612.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61【摘要】球状棕囊藻生活史独特,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游离单细胞和粘液质的囊体之间相互转换。

生活史中共出现4种不同类型的单细胞,存在有性和无性两种生殖方式。

不同的细胞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棕囊藻细胞的生长。

球状棕囊藻的囊体直径最大可达几个厘米,外被坚韧、紧密并且具有弹性,为内部的单细胞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栖息和保护场所,并且储存着能量可供细胞在营养盐限制条件下继续生长。

由于囊体粒径较大,浮游动物难以摄食,并且有效的抵御了细菌和病毒的侵蚀,从而降低了棕囊藻的死亡率。

与其它浮游植物相比,球状棕囊藻的竞争策略更加优越,提高了球状棕囊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球状棕囊藻;形态结构;生活史;囊体;竞争策略doi:10.3969/j.issn. 1008-8873.2009.01.017 中图分类号:Q14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73(2009)01-090-07 Morphology, life cycle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haeocystis globosaWANG Zong-ling*1,2,LI Hui1,2, GAO Chun-lei1,21.The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OA , Qingdao 266061,China2.Key Lab of Science and Enhineering f or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OA,Qingdao 266061, ChinaAbstract:The transitions between colonies and solitary cells are consider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success of Phaeocystis i n marine systems and for the subsequent changes in ecol ogical and biogeochemical properties. Four morphotypes of single cell s exist: diploid col onial cells, diploid flagellates, and two types of haploi d flagellates. The co-existence of different morphotypes, two ploi dy levels related to phase changes, and the ability of both hapl oid and dipl oid stages to divi de mitotically, support the existence of a haploid-diploid life cycle of P. globosa. The occurrence of haploid-diploid life cycle i 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an evolutionary adaptation to an environment that i s seasonally variable or contains two different niches. The colonies are surrounded by a thin yet mechanically very strong skin. Diameter of colonies may reach 30 mm. The col ony skin and big size apparentl y confer protecti on against, or at least reduce losses to, smaller zooplankton grazers and perhaps viruses. P. globosa utilizes the col ony to offer the refuge from biological attack and to contain the nutrition for the growth of single cells and col onies. The life cycle alternations and the characteri stics of the colony permit P. globosa to out-compete other phytoplankton lacking a functionally comparable gelatinous house in marine ecosystem.Key words:Phaeocystis globosa; morphology; life cycle; colony; competiti ve strategy1 前言(Introduction)棕囊藻(Phaeocystis)广泛分布于从南极至热带的很多海区,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地位独特[1,2]。

由于经常引发大规模的水华,近年来棕囊藻的研究已经成为生物海洋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1997年秋至1998年春,我国东南沿海发生大面积球状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赤潮,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棕囊藻赤潮,对水产养殖业造成极大的危害,仅广东省饶平柘林湾网箱养殖的经济损失就达6000多万元[9]。

之后,球状棕囊藻赤潮又在广东柘林湾、汕尾港等海域频繁发生,对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

2004年6月,渤海首次爆发球状棕囊藻赤潮,在以后三年相继爆发,而且规模扩大、危害也更加严重。

球状棕囊藻具有重大的生态意义。

棕囊藻可以改变海洋和大气间的碳和硫通量,并会进一步影响到气候变化。

棕囊藻赤潮爆发时,在光合作用中,吸收更多的碳用于囊体的构建,相对于其他浮游植物,它能够把大气中更多的CO2转移到水体中[10,11],如果这些CO2能够进一步被转化或埋藏,将可有效降低温室气体的影响。

另外,棕囊藻产生的β-二甲巯基丙酸(DMSP),酶解为二甲基硫(DMS)和丙烯酸[12]。

DMS在大气中被氧化成二氧化硫、甲基磺酸盐和硫酸盐,这些硫化物可起到云凝聚核的作用[15],有助于成云过程,减少光线对地球的辐射[15,16]。

球状棕囊藻独特的形态和生活史是其产生重大生态学影响的原因。

本文以球状棕囊藻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球状棕囊藻的独特性状,综述了近年来球状棕囊藻的生活史、形态结构和生态意义的研究结果,分析球状棕囊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成功的原因,为棕囊藻水华的预测,研究和治理提供参考。

2球状棕囊藻的形态结构(Morphology and architecture of P. globosa)球状棕囊藻具有一个复杂的异型生活史,主要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生活形态——囊体和单细胞之间的相互交替[17]。

2.1球状棕囊藻的细胞形态在棕囊藻的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方法和工具以及习惯的不同,以及棕囊藻生活史的复杂性和形态多变性,棕囊藻细胞的名称也多种多样。

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球状棕囊藻的细胞主要存在4种类型:两种单倍体的鞭毛细胞、二倍体的鞭毛细胞及囊体细胞[18]。

2.1.1单倍体鞭毛细胞单倍体鞭毛细胞最常见,细胞呈球状,直径比囊体内细胞略小,约为3~6 μm,单倍体鞭毛细胞能够进行快速的无性繁殖[19]。

细胞长有两条等长的鞭毛和一根定鞭毛。

功能与甲藻的鞭毛相似,可以快速摆动,细胞能有较强的运动能力[20]。

定鞭毛较短,细胞两侧覆盖着有机鳞片,使细胞表面呈现出山脊的形态[21]。

单倍体鞭毛细胞主要有两种形态。

一种细胞直径3~6 μm,细胞表面生有两个明亮的小泡。

这两个小泡发射出一些纤维。

这些纤维可以形成独特的五角星形状[21],但是纤维的作用并不清楚。

有的学者推测是在囊体形成之前利用纤维粘附在坚固的表面上[22],有的认为纤维有抵制浮游动物摄食的作用[23,24],或者在生殖过程中,起到连接细胞的作用[22]。

另一种形态的单倍体鞭毛细胞,直径3~5 μm,细胞表面没有小泡,也不分泌纤维[21,23],但是目前这种细胞的生态功能和意义并不清楚。

2.1.2二倍体鞭毛状态二倍体的鞭毛细胞只发现在室内培养环境中,生活周期短暂,属于一个过渡状态。

细胞体积和囊体内细胞体积相似,直径为4.5~8.0 μm[20,25]。

具有两根鞭毛和一根定鞭毛,但没有鳞片、纤维及星状结构[18]。

囊体破裂之后,囊体内的二倍体细胞释放出来,就形成这种类型的细胞,依然是二倍体。

这些细胞一旦粘附于坚固的表面上,可以在一天之内再次形成新的囊体[26,27,28],角毛藻的刺毛都可以作为其粘附的介质[17,27,]。

2.1.3囊体细胞囊体内细胞有2~4个色素体,没有鳞片、定鞭毛和鞭毛,细胞顶部有两个短的附肢,但其功能和性质尚不清楚[7]。

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直径为4.5~8.0 μm[29],囊体细胞均为二倍体[2, 8]。

球状棕囊藻在室内培养过程中,经常观察到一种不能自由游动的细胞,这种细胞的形态与上述的囊体细胞相似,有相同的直径范围,没有鞭毛,定鞭毛和鳞片[29,30],也为二倍体[25]。

许多研究认为这种细胞与囊体内的细胞是同一种,可能是囊体由于意外的原因而破损后,囊体中的细胞从中释放出来,因此二者无任何差异[25]。

2.2球状棕囊藻的囊体形态和结构球状棕囊藻囊体的结构和组成已经研究了一个1期王宗灵,等:球状棕囊藻的形态结构、生活史及生态意义研究进展91世纪,直到1999年,Hamm等利用微管抽吸技术对球状棕囊藻的囊体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人们对囊体的结构和组成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19]。

球状棕囊藻的囊体直径范围通常为10 μm~ 9 mm [28],在中国南海发现的球状棕囊藻的囊体直径可达到20~30 mm[30],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棕囊藻囊体。

囊体一般都是圆球状,当直径变大,或者受到外力压迫时,囊体就会变形[17,26],研究证明囊体内部存在膨胀压维持着囊体的形状[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