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教育资源在各领域运用的实践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教育资源在各领域运用的实践研究

摘要:以乡土资源为切入点,开发具有乡土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园本课程,是《纲

要》的精神。由此,我园在开展“以幼儿发展为本,挖掘乡土资源,探索园本课程”的课

题研究之后又开展了“乡土教育资源在各领域运用的实践研究”。实践研究中,我们筛选

了乡土资源在各领域中可运用的资源,探索了实施乡土资源在各领域中运用的策略,总

结了研究乡土资源在各领域中运用的收获,丰富了我园的地方课程。

关键词:乡土教育资源;领域;运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为贯彻实施《纲要》精神,我园在2002年,就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为切入点,进行了为期四年的“以幼儿发展为本,挖掘乡土资源,探索园本课程”的课题研究,真正把家乡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乡土文化纳入我们的视野,在内容的挖掘中,密切关注优秀民族文化,吸纳优秀文化资源,体现出“来自本土,面向本土”的教育特色,实现了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该课题于2006

年12月荣获省“十五”立项课题优秀成果奖,子课题“让孩子在趣味化乡土音乐活动中成长”获全国第四届音乐年会优秀奖,还有20多篇子课题论文、优秀活动案例分别在全国、省、南平市、市各级刊物发表、获奖。

为进一步传承、延续和提升该课题研究成果,使之更系统、更合理、更易于教师把握及幼儿学习,我园从第一阶段挖掘乡土教育资源的研究提高到第二阶段乡土教育资源在各领域的运用研究,将乡土教育资源的研究与各领域密切结合起来,其目的是:通过乡土资源在各领域中的运用研究,教师在实践中设计符合幼儿特点,能展现建瓯地方特色的活动,从而引领幼儿感受家乡民族个性、地域特色及传统文化魅力,以此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情感,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知识技能、表现美、感受美等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为教师创设一个新课题研究平台,引发教师善于捕捉具有地方特点的教学素材,挖掘利用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更为系统、相互关联的系列活动方案。

研究工作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科学、有序、稳步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我园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将乡土资源在各领域运用的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乡土资源在各领域中的运用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挖掘到大量适合幼儿,有益于幼儿发展的乡土资源。每种资源有一定的针对性、适宜性,及在不同领域的特殊价值。经过整理、分析、归纳,我们抓住各资源的特点,选取相适用的领域进行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1、利用民间游戏开展具有乡土教育特色的健康活动

建瓯的民间游戏种类繁多,富有趣味性,形式简单,便于操作,深受广大幼儿的喜爱。特别是有许多的民间体育游戏:跳皮筋、占四角等,不仅有很强的娱乐性、竞技性,而且还具有可利用户外、低成本等特点。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四肢协调能力、运动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1)合理安排,选择适宜的民间体育游戏

我们从民间体育游戏入手,根据各游戏不同的难度、趣味性及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有序、有选择地开展一系列的健康体育活动。在小班我们安排了简单、有趣的“拉大锯”、“盲人抓鱼“等游戏,激发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游戏,乐于参加体育活动。在中班我们设计了“挤油渣”、“跳格子”“地雷爆炸”等游戏,引导幼儿初步与人合作地进行体育游戏,社会性品质也在不断发展;在大班,我们设计了竞技性、协调性要求较高的“跳皮筋”、“我们都是木头人”、“翻绳”等游戏,鼓励幼儿大胆地与同伴协商游戏,动作的协调性也在不断提高。

(2)就地取材,设计民间体育游戏器械

民间游戏的玩具都来自生活,来自自然的材料及半成品,这些都是孩子们最熟悉、最喜欢的东西。我们建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竹、笋、锥栗等,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动家长和我们一起收集材料制作成丰富的游戏器械,如用竹杆做成小竹马,让孩子们骑着它恣意奔跑;用竹条做成竹圈,让孩子们钻进钻出,开心玩耍;用笋壳做成投掷物,让孩子们发挥臂力,投进竹篮。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东西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们民间传统游戏的玩具,更是促使幼儿积极参与体育游戏的一个重要的内在驱动力。

2、利用民间文学作品开展具有乡土教育特色的语言活动

我们建瓯地处闽北,建瓯方言是闽语的一支,与普通话差别很大。我们传统的民间歌谣、文学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凝聚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劳动经验、社会习俗和情感体验,具有很高的价值。我们通过广泛收集、精心筛选,在充分考虑到趣味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基础上,选择了一些积极健康、寓教于乐,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内容,有计划地开展乡土教育特色的语言活动。

(1)对方言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随着岁月的变迁,现在很多幼儿已经不会讲方言,甚至听不懂方言。于是我们从简单的方言童谣入手,让孩子们在欣赏童谣的过程中,了解方言的风趣、句式的押韵及节奏的变化,感受方言童谣的全新魅力。如童谣《月二奶》(月亮的意思)、《野菜仔》等以拟人化形式描绘的童谣,形象生动,趣味性强,特别是用方言读起来节奏感强,琅琅上口,孩子们很喜欢。他们在学会念童谣的基础上,还自发地与民间游戏“跳皮筋”结合起来,边念童谣,边跳绳。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熟悉了童谣,喜欢上家乡方言,语言能力也得到发展。

(2)对传统民间文学的应用与创新

我们在实践中不仅发扬民间文学中的精髓,更是把优秀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使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得以延续,再创。我们注重把收集、挖掘到的题材,根据需要进行加工整理,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创造性地运用题材,创造性地教学。如:民间童谣《六更歌》充满童趣,又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原本是安排在大班开展的语言活动,然而考虑到它的趣味性及易于表演性,小班幼儿肯定也很喜欢。于是我们对童谣进行了加工、简化,让它从节奏上、词句上更适合小班幼儿的语言特点,从而放在小班进行教学、表演。孩子们在一边表演、一边学习的氛围中一下就记住了童谣。又如:童谣《竹笋谣》生动地描绘了竹笋生长、成熟的过程,我们通过改变童谣朗读的节奏,增加幼儿朗读的兴趣,让他们在不断地改变节奏的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并让孩子在根据童谣画连环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竹笋成长过程的了解。这些对民间文学作品的再创使我们的民间传统在孩子的心中根深蒂固,发扬光大。

3、利用独特的民俗文化开展具有乡土教育特色的社会活动

民俗风情代表着各地独有的历史沉淀,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当地的民俗民情可以培养他们对家乡的情感,对文化的理解。我们建瓯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从衣食住行、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入手,包含的内容广泛且有代表性。我们经过提炼开发,寻找最具代表性、独特性、又最贴近幼儿的内容,设计到我们的社会领域活动当中,给幼儿以亲自走进社会、融入社会的机会,为孩子们提供了新的交往空间,促进其社会性能力的发展。像我们建瓯特有的弓鱼这一习俗,走到市场随处可见从嘴到尾用绳子串起的鱼,活蹦乱跳,新鲜极了。孩子们虽然吃过,却没有看过。于是我们设计的弓鱼活动正是从鱼市场开始,让孩子们通过亲自到市场观看鱼被一尾尾串起的样子。通过与渔民的交谈,了解弓鱼的原理。再让他们欣赏渔民弓鱼这一特殊的习俗在央视上的节目录像,知道捕鱼、弓鱼、及用扁担运鱼骑车的技巧,孩子们一个个看得仔细极了,纷纷拍手称快,为渔民们的高超技艺佩服不己。还有带孩子们观看建瓯特殊的“做笋”工艺,将当地丰富的竹笋加工成各种笋干,让孩子们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