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考点集萃
马基考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方式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在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和斗争。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到了19世纪30年代,西欧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有了重大转折。
一是1825年以来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充分暴露,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二是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又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更加突出,开始成为居于首要地位的社会矛盾。
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
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显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只有这些客观条件还不够,还只是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才会变成现实。
马基复习重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
(革命是什么样的革命?怎样取得胜利)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构建)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内涵。
(党是什么样的党,怎样构建)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发挥人民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马基的重点
马基的重点绪论1、(多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2、(单选)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单选)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4、(单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5、(单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P1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6、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P17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7、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同时要反对什么样的态度?答: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P21第一章1、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和这事第二性的问题;(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的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再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辩证法的三个阶段:朴素、唯心、唯物3、(单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的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史观的基础4、(多选)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5、(单选)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6、(多选)联系的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7、(单选)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马基重点
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
2.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及其意义。
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
6.真理(客观性、辩证性)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
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及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8.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1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能力与作用
11.资本主义萌芽及其产生途径
12. 资本的原始积累及其作用
13.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及其基本矛盾
14.劳动价值论(商品二因素、商品价值的决定、货币的职能、价值规律)
15.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及特殊性、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式、资本积累的实质、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
16.垄断理论(垄断及其产生的原因、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垄断与竞争的关系、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及其对社会的控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
17.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的本质与原因、当代经济危机的特征)
18.经济全球化理论(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及后果)
19.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20.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及时代局限性。
马基要点
马基要点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建立人民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3.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4.资本主义所有制特征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是出卖劳动力的自由人;追求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制。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6.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复杂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调整,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世界体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处于主导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决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社会主义制度在建设道路上的探索和完善,使之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7.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与封建社会相比有巨大优越性: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为先进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利用提供空间,极大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市场商品经济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政治推崇自由民主制度和思想追求天赋人权平等博爱意识形态,对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有重要作用。
8.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首先,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准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现代管理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再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垄断到国家垄断的自我调整和变化显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大全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本章问题列表:1、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哲学的含义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4、什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含义6、物质定义和意识产生的本质7、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其意义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9、实践的含义及其本质特征10、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1、为什么说社会的本质是实践的?12、联系的含义及其特点13、发展的含义与发展的实质14、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5、方法论的意义1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以及为什么?17、矛盾统一性的含义和它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8、矛盾斗争性的含义和它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存在什么样的关系20、什么是质、量、度?21、质变和量变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22、否定因素、肯定因素和否定之否定的含义2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和意义24、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25、自然规律的与社会规律的含义,以及两者在社会中的区别26、意识是能动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27、主观能动性和宏观规律性的关系(辩证统一)的理解28、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应注意的问题和条件本章问题的答案:1、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哲学的含义答: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认识;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答:内容:(1)物质和精神和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和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意义:(1)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3)只有科学的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答:(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于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于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马基重点再整理
一:导论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4、1831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举行的起义;1836年英国爆发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工人起义——三者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费尔巴哈、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傅立页,欧文)→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6、三大科学发现,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7、1842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8、《资本论》的第一卷的出版,系统性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秘密。
9、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10、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也是最鲜明的特征。
1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13、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5、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基复习重点
论述1、马克思主义:2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他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2、从不同角度。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人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主义归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内容。
4、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时就已经使用。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5、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义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4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基重点
马基重点绪论1、(小)马克思主义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小)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小)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4、(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和最鲜明的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小)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6、(小)马克思主义的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小)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8、(小)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1、(小)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
精神和自然界(或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小)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之论。
(小知识点、多选题)3、(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基重点
马基重点整理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产生时间: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2、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有了相当的发展,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第一,社会两级分化,工人极端困苦,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第二,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3、阶级基础: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觉醒了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
4、思想渊源:①19世纪欧洲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对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
②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③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自由资本主义阶段:马、恩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无产阶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2、在俄国的发展: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革命的胜利,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3、在中国的发展:①毛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性回答,以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发展了马列主义。
马基重点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四、什么是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什么是意识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管映像(2)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促进意识的发展。
意识的本质:(1)人脑的机能(2)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五、物质的运动观:(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3)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六、物质的时空观:(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与空间的客观性。
(3)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4)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马基(老师划的重点总结)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动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
答: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要求。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答: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四个方面)答:①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②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最重要的理论本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1、世界观与哲学的界定。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对其不同回答形成的基本派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眼光看问题,否定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4、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基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根源。
社会根源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大先进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4.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5.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切共产社会)第一章1. 哲学定义:|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他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2.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应现实?3.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4.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的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6.什么是新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益灭亡的东西。
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3页)⑴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
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什么?(4-5)⑴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①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
首先,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
社会一方面是财富积累,另一面是贫困的增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
其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每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马基重点
第4周(一)物质1.物质观的发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如“五行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2.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是一个表达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3.物质定义的涵义:(1)反对唯心主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并非“感觉的复合”(2)反对不可知论:物质是“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3)反对机械唯物主义:物质是“一个表达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指共性,而非指实物,不同于自然科学所说的“物质”4.物质的根本特性:客观实在性5.世界虽然具有多样性,却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二)意识1.意识的产生(1)自然界长期的发展进化,人脑的产生: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级动物的感觉,心理感情——人的意识(2)社会劳动实践在意识的形成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2.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作用,是人脑的功能和属性(2)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注意:即使是错误的思想,也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只不过是一种错误的反映3.意识的特点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辨析:“大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分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意识的产生过程为:客观的外界信息——感觉器官接受信息——大脑的分析加工——意识产生。
如果把意识比作这一过程的产物,则客观的外界信息就是原料,大脑就是加工厂。
不难想象,只有加工厂而没有原料是不能获得产品的4.意识的作用简单地说,就是为物质服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地说(1)意识为认识物质(即认识世界)服务(2)意识为改造物质(即改造世界)服务说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构成了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1.物质产生并决定意识2.意识产生于,可反映,能动地反作用于,必须依赖于物质说明:所以,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第5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1.运动:一切事物、现象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说明:哲学中的“范畴”含有两两对应的含义,如物质-意识,运动-静止,辩证法-形而上学2.运动的特点:(1)运动具有多样性(2)运动具有统一性a高级的运动形式中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低级的运动形式可以逐渐发展为高级的运动形式b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3)运动具有永恒性运动的永恒性是由物质的永恒性决定的,它表现在两个方面a质的守恒:一种运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能力是永恒的b量的守恒:各种运动运动形式间的转化遵循一定的当量关系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没有无运动的物质(2)没有无物质的运动4.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1)相对静止的两种情形a一事物相对于另一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b事物处于量变的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2)正确认识相对静止的意义a只看到运动,看不到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b只看到静止,看不到运动,就会导致形而上学5.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观的现实意义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应该如何看待稳定与发展的辨证关系?(1)稳定是相对的,发展是绝对的。
马基重点3
小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集中概括。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3.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5.支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是求是,在实在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7.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8.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9.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1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在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在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用发展的趋势。
12.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过程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点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大全绪论一、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p14二、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p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2和组成部分p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P15和理论品质p1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p20-21三、一般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p4,p6、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实践活动发展p11、马克思主义产生意义P1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理论联系实际第一章一、基本概念: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p27、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物质、运动、静止、时间与空间(概念与特性)、实践;联系、发展、矛盾及其双重属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度、质变、量变、肯定与否定p46;二、教学重点:1、哲学概念p27、哲学基本问题(含义p28、具体内容p2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标准p28-29)2、物质概念(唯一特性p30)、运动(概念p32、物质与运动关系p32、运动与静止p32、时空间概念及特性p32)、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的决定作用p30-31、意识的本质p31及其能动作用p56-57;实践内涵p34、形式p35、特征p35、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联系观(内涵p40、特点p40)、发展观(内涵p41、实质p41、新旧事物概念p41、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p41)4、矛盾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矛盾内涵?、矛盾属性(内涵p43、关系p43、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内涵p44,p45、关系p45);5、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p46;质变与量变内涵p46、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p46);6、否定之否定规律:辨证否定观内涵p46-477、规律(内涵p54、特点p54)三、一般知识点:物质观创立的意义p31、社会物质性表现p33、矛盾分析方法p45、五对范畴?;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区分p55)、发挥意识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p57第二章一、基本概念:主体、客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及其双重属性二、教学重点:1、主体与客体(内涵p63、关系p6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65、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论断p66;认识的辨证运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p68、基本形式p68、辩证关系p69);2、真理观:真理内涵p71、真理客观性p72、真理双重属性p73、真理检验标准p77三、一般知识点:认识的两次飞跃的基本条件p69,p70、认识运动的无限性和反复性p70-p71、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真理与谬误p76、真理与价值第三章一、基本概念: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国家、国体与政体、人民群众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p95、辩证关系p9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p98)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p100,p101、构成要素p100、两者的辩证关系p10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p105、两者的辩证关系p107)、国家(实质p106、国体与政体p106);阶级概念p115与实质p115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11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p130-p131三、一般知识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社会形态(内涵p109及一般规律p108?);阶级斗争p116、社会革命p119 、改革p121、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作用;众史观:两种对立的历史观(谁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制约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因素p131——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四章一、基本概念:商品经济p143、商品p144、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45、货币P148、劳动力商品P153、剩余价值p157、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p159与相对剩余价值p160、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p165、利润p168?、经济危机二、教学重点:1、劳动价值论:商品二因素p144与劳动二重性p145、价值规律(内涵p146及作用p147-p148)、货币概念p148与职能p148、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p149-p1502、剩余价值论: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p153-p154、劳动力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特点p154)、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前提p157、特点p157、剩余价值生产方法p159-p160、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p158、资本本质p158)、资本积累p162、资本的有机构成p163、相对过剩人口p164、工资p167、社会再生产(核心问题)p16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169与经济危机p170三、一般知识点:商品经济产生条件p14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四个阶段表现)p148、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意义p151;资本主义所有权与所有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p156、资本的原始积累p141、资本的循环周转规律(流程p165、条件p165)形式?及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p172-p173及本质p172、意识形态p177及本质p177-p178第五章一、基本概念: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垄断、垄断组织p18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186、经济全球化二、教学重点:资本主义两个发展阶段p182(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生产集中p182、资本集中p182、垄断(内涵p183、原因p183、垄断时期竞争特点p184)、金融资本p184与金融寡头p185、垄断利润p185与垄断价格p18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形成p187-p188、作用p189、垄断资本主义实质p193)、经济全球化表现p194-p195三、一般知识点:经济全球化表现、动因p196和后果p19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政治经济新变化、原因p202-p203和实质p203-p20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论述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基
1.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4.发展的知识点5.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6.量变,质变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8.意识的作用9.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0.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1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1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1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16.资本的原始积累17.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8.价值量与价值规律19.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20.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21.资本积累22.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2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24.经济危机25.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2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2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2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9.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30.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31.联系特征32.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33.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34.肯定,否定35.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36.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37.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38.运动的基本规律39.认识发展的总过程40.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4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44.列宁物质定义1.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2.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3.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5.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6.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7.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8.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9.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10.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绝: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1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1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13.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1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15. 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合金的流动性收缩性及其影响因素,那种合金较好或者较坏?P7-8流动性:指液态合金本身的流动能力。
共晶成分的合金流动性最好。
影响因素;合金的种类,化学成分,浇注条件。
收缩性:指合金从液态冷却至室温的过程中,其体积或尺寸缩小的现象。
影响因素:化学成分,浇注温度,铸件结构和铸型条件。
2.合金的凝固方式和流动性的关系?P5纯金属和共晶成分合金的结晶在恒温下结晶,结晶过程从表面逐渐开始向中心推进,因而凝固层的内表面比较光滑,对尚未凝固的液态合金的流动阻力小。
此外,在相同浇注温度下,共晶成分的合金凝固温度最低,相对来说,液态合金的过热度较大,凝固时间较迟,因此共晶合金的流动性最好。
其他成分的结晶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即结晶区域为一个业态和固态并存的相区。
在此区域,初生的树枝状枝晶使凝固层内表面参差不齐,阻碍液态合金的流动。
而且因为液态晶体的导热系数大,液体冷却速度快,故流动性差。
3.缩孔缩松产生的机理,如何防止?P9-10缩孔是集中在铸件上部或最后凝固部位容积较大的孔洞,多呈倒锥形,内表面粗糙。
分为集中缩孔和分散缩孔。
形成条件是合金在恒温或很窄的温度范围内结晶,铸件以逐层凝固的方式凝固。
缩松形成原因是由于铸件最后凝固区域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得不到补充,当合金以糊状里边凝固方式你凝固时就易形成分散性的孔洞。
防止缩孔和缩松常用的工艺措施是控制铸件的凝固次序,使其实施定向凝固。
4.铸造分型面和浇注位置的选择原则?P52-53浇注位置的确定:铸件的重要加工面和受力面朝下或位于侧面;铸件的大平面因朝下;为防止铸件薄壁部位产生浇不足、冷隔缺陷,应将面积较大的薄壁部位朝下,或者使其处于垂直或倾斜位置;为防止缩孔缩松缺陷,应使铸件的厚大部位朝上或侧放。
分型面:保证模样能顺利从铸型中取出;尽量使铸件的全部或大部分置入同一个砂箱,以保证铸件的尺寸精度;应尽量减少分型面的数量,选择平面分型;为便于造型、下芯、合箱及检验铸件壁厚,应尽量使型腔及主要型芯位于下箱。
5.常见铸造合金的分类及其制造方法(主要是灰口铸铁)?P16常见的铸造合金:铸钢、灰铸铁、球墨铸铁、可锻铸铁、合金铸铁、铜合金、铝合金制造方法:①灰铸铁,一般在冲天炉中熔炼,且大多不需炉前处理,成本低廉。
而且灰铸铁的化学成份接近共晶点,凝固过程中又有石墨膨胀补充收缩,故流动性好收缩性小,铸件的缩孔缩松,浇不足,热裂,气孔倾向均小,有良好的铸造性能。
一般不经过热处理来提高性能。
②可锻铸铁,制造可断铸铁首先要铸出白口铸铁坯料,要求铸铁的碳、硅含量很低,以保证获得完全的白口组织。
通常,W(c)=2.4%~2.8%,W(c)=0.4%~1.4%.如果铸造的坯料中已有片状石墨,则退火后无法得到团絮状石墨的铸铁。
③球墨铸铁,控制原铁液化学成分;较高的铁液温度;球化处理(促使石墨在结晶时呈球状析出)和孕育处理(促进铸铁石墨化,防止球化元素所造成的白口倾向;使石墨球圆整、细化改良其力学性能)。
④蠕墨铸铁生产与球墨相似。
6.特种铸造的方法有哪些?主要工艺过程?各有什么特点?P41-49压力铸造、低压铸造、离心铸造、熔模铸造、金属性铸造、陶瓷型铸造(1)金属性铸造工艺:加强金属型的排气;在金属型的工作表面上喷刷涂料;预热金属型并控制其温度;及时开型。
特点:冷却速度快,组织致密,力学性能高;铸件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均优于砂型铸件;生产工艺简单,提高生产效率,易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但是金属型不透气,无退让性,铸件冷却速度快,易产生气孔、应力、裂纹、浇不足、冷隔、白口组织等铸造缺陷。
其不适于生产形状复杂、薄壁和大型铸件,另外成本高,周期长。
(2)熔模铸件工艺:熔模的制造(蜡基模料,树脂基模料);型壳的制造;脱模、型壳焙烧和浇注。
特点:精度和表面质量高;合金种类不受限制;可以铸造形状复杂的铸件;生产批量不受限制;工艺过程较复杂,生产周期长,材料价格贵,铸件成本高。
铸件不能太大、太长,否则熔模易变形,丧失原有精度。
(3)压力铸造工艺:特点:高压、高速和金属型。
(4)低压铸造工艺:将熔炼好的金属液倒入电阻保温炉的坩埚中,装上密封盖、升液管及铸型;然后将干燥的压缩空气或惰性气体通入盛有金属液的密封坩埚中,是金属液在低压气体的作用下沿着升液管上升,经浇道进入铸型型腔;当金属液充满型腔后,保持(或增大)压力直至铸件完全凝固;然后撤去压力,使坩埚与大气相通,这时升液管和浇道中尚未完全凝固的金属液在重力作用下流回坩埚;最后开启上型,由顶杠顶出铸件。
特点:浇注压力和速度便于调节,可适应不同材料的铸型(如金属型,砂型等);由于是底注充型,所以冲型平稳,对铸型的冲刷力小,且液流和气流方向一致,故气孔,夹渣等缺陷较少。
便于实现定向凝固,铸件组织致密,力学性能提高。
金属利用率提高。
由于提高了充型能力,有利于形成轮廓清晰,表面光洁的铸件,铸造设备费用较低。
(5)陶瓷型铸造的工艺过程:砂套造型,灌浆与胶结,起模与喷烧,焙烧与合箱,浇注。
特点与应用范围:铸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与熔模铸造相近。
可浇注高熔点合金。
铸件的大小不受限制。
在单件、小批生产情况下,投资少,生产周期短,在一般铸造车间可实行。
不适于批量大,重量轻或形状复杂的铸件,难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
(6)实型铸造:用泡沫塑料代替木模或者金属模进行造型,造型后部取出,铸型呈实体,浇入液态金属后,模样燃烧气化消失,金属液充填模样的位置,冷却凝固成铸件。
特点:工艺简单、生产周期短、效率高、铸件尺寸精度高,可用五粘结剂砂型,劳动强度低,而且零件设计自由度大。
7.影响合金锻造性能的因素有哪些?P83合金的成分及组织(化学成分,金属组织),变性条件(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应力状态,坯料表面质量)8.冷变形对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P80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塑性变形晶粒沿变形最大的方向被拉长,性能趋于各向异性;晶粒破碎,位错密度增加,产生冷变形强化;晶粒择优取向,形成变形织构;残余内应力。
9.模锻模膛的分类,结构特征。
P88模膛锻造简称模锻,利用模具使坯料变形而获得模锻件的方法。
模锻按模具可分为开式、闭式、多向式模锻结构特征:开式模锻在坯料的变形过程中,固定模和活动模之间得间隙逐渐缩小;变形开式部分金属会流入模膛与飞槽之间狭窄通道中,因冷变形强化堵住了模膛的出口,迫使坯料充满模膛;变形后期模膛内多余的金属仍会因变形力加大流入飞边槽形成飞边;在变形过程中因坯料的量有富余,不会出现固定模与活动模直接撞击的现象;出膛的模锻件带有飞边,必须采用切边模切除。
闭式模锻在坯料的变形过程中,模膛始终保持封闭状态;固定模与活动模之间的间隙是固定,而且很小,不会形成飞边。
而且具有较好的宏观组织,主要适于低塑性合金材料。
多向模锻在具有多个分模面的闭式模膛内进行的,用这种方法模锻阀体等锻件机械加工量少,流线分布好。
10.冲载间隙对冲载件质量,模具寿命和冲载力得影响?P113间隙过大,则材料中的拉应力增大,塑性变形阶段较早结束,凸模刃口附近的剪裂纹比正常间隙造成的裂纹要向里错开一段距离,导致光亮带变小,剪裂带和毛刺较大,断口粗糙;而间隙过小,则材料中的拉应力减小,压应力增大,裂纹产生时受到压制,凸模刃口附近的剪裂纹比正常间隙时造成的裂纹要向外错开一段距离,上下裂纹不能很好的重合,还会出现二次断裂带,断口质量差。
模具间间隙越小,摩擦越严重。
因此过小的模具间隙会加快模具的磨损,降低模具的使用寿命。
冲裁力的大小随间隙的增大而降低,模具间隙用z表示11.冲载尺寸如何确定,冲载力大小如何确定?P114 冲载件尺寸和冲模间隙都决定于凸模和凹模刃口的尺寸。
落料模刃口尺寸的确定落料模的刃口尺寸应先按落料件尺寸确定后凹模刃口尺寸,即凹模刃口尺寸等于落料件尺寸,然后以凹模尺寸为设计基准,在根据模具间隙确定凸模尺寸,即用缩小凸模刃口来保证间隙量。
冲孔模刃口尺寸确定冲孔模刃口尺寸先按冲孔件尺寸确定刃口尺寸,即凸模刃口尺寸等于冲孔尺寸,取凸模作设计基准,然后根据模具间隙确定凹模尺寸,即用扩大凹模刃口尺寸来保证间隙值。
冲裁力得确定F=KL12.常见焊条型号的意义?P140用大写字母和四位数字表示,字母表示焊条类别,前面两位数字表示熔敷金属抗拉强度的最小值,单位为MPa;第三位数字表示焊条使用的焊接位置;第三位和第四位数字的组合表示药皮类型及焊接电流种类。
13.常见焊接工艺方法,特点及其应用范围?P135-136 熔焊,压焊和钎焊焊接方法的特点:节约材料减轻结构件重量;简化复杂零件和大型零件的制造工艺;适用性好;能满足特殊连接要求;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
应用范围:制造金属结构件;制造机器零件和工具;修复。
14.焊接应力产生的机理,及其变形种类,如何防止?P144-146产生机理:焊接过程的局部加热导致被焊结构产生较大的温度不均匀,除引起接头组织和性能不均匀外,还会产生焊接应力与变形。
变形种类:收缩变形,角变形,弯曲变形,波浪变形,扭曲变形。
防止措施:结构设计;焊接工艺(反变形法,刚性固定法,合理安排焊接次序,焊前预热和焊后缓冷,焊后热处理);焊后矫形处理(机械矫形,火焰矫形)。
15.碳钢焊接性能的评价和具体工艺措的施?P154碳含量越高,钢材焊接性越差当w(CE)<0.4%时,钢材热影响区淬硬和冷裂倾向不明显,焊接性优良,焊接时一般不需要预热。
当w(CE)=0.4%~0.6%时,钢材热影响区淬硬和冷裂倾向逐渐增大,焊接性较差,需采用适当的预热、缓冷等工艺措施以及焊后进行热处理等。
当w(CE)<0.6%时,钢材热影响区淬硬和冷裂倾向很大,焊接性很差,需要采要较高的预热温度和严格的工艺措施才能保证焊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