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戏剧的勃兴与衰转
中外戏剧史
创作特点: 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取材于神话传说,大部分以家 庭生活为题材,讨论战争、民主、贫富、宗教、 妇女的地位等问题,反映了雅典奴隶民主制衰落 时期的社会思想。欧里庇得斯的剧作大多刻画性 格迥异的女性,与‚按照人应当有的样子‛来刻 画人物的索福克勒斯不同,欧里庇得斯主张‚按 照人本来的样子‛来刻画人物。这一选择标志着 ‚英雄悲剧‛的结束和现实主义精神的强化,同 时也昭示了古希腊悲剧形态的多样化。
俄狄浦斯‚参加了自己的悲剧制造‛,但却 在无意之中犯下了导致他由顺境走向逆境的 过失,最后,为了承担责任,他以残酷的‚ 自裁‛把苦难升华成壮丽的场景。这一高尚 、伟岸、坚强的人物形象和‚好人由顺境走 向逆境‛的单一结构成为后世欧洲悲剧人物 、悲剧结构的最高典范。 剧作创造了‚闭锁式‛结构,选择时间临近 结尾的部分作为正面展开的剧情,凭借‚发 现‛与‚突转‛来营造颇具吸引力的戏剧情 境,不断激发和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戏剧 冲突集中、强烈,结构完整而紧凑。
(四)艺术构成: 由繁复到单纯再走向新的综合 (五)发展方式: 从‚反叛‛到‚反动‛
第一章 古希腊戏剧 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文化背景 古希腊戏剧诞生于雅典城邦政治民主、经济繁荣 的黄金时代,戏剧活动被视为民主政治的实践方 式和公民集体生活的重要形式,剧场被当做政治 论坛,剧作家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见解。 二、基本面貌 两大阵营:悲剧、喜剧 拟剧:大多描写市井生活 萨提洛斯剧(羊人剧): 短小的滑稽剧、讽刺、《圆目巨人》
传世剧本:《阿尔刻提斯》、《美狄亚》、《希 波吕托斯》、《赫刺克勒斯的儿女》、《安德洛 玛克》、《赫卡柏》、《请愿的妇女》、《特洛 亚妇女》、《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海伦 》、《俄瑞斯特斯》、《疯狂的赫刺克勒斯》、 《伊翁》、《厄勒克特拉》、《腓尼基少女》、 《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酒神的伴侣》、《 圆目巨人》
中国话剧简史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话剧开始了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1937年“七七”事变后,戏剧工作者8月7日在上海上演《保卫卢沟桥》,并迅速组成13个救亡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战。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1938年夏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下,汇聚武汉的进步戏剧工作者组成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1个孩子剧团,分赴各战区,与各地自发组织的演剧组织及抗日根据地的话剧演出相结合,宣传演出遍及全国城镇乡村,形成空前大普及的壮阔局面。1938年10月第一届戏剧节上演曹禺、宋之的编剧的《全民总动员》,轰动一时,可谓这时期剧目的代表。1939年后话剧运动重心开始转入城市,中国万岁剧团、中电剧团、中央青年剧社等有影响的专业剧团在重庆成立,话剧演出剧场化。《一年间》(夏衍)、《国家至上》(老舍、宋之的)、《夜上海》(于伶)、《雾重庆》(宋之的)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1941年成立的中华剧艺社、1943年成立的中国艺术剧社带来营业演出的新特点。从1941年至1945年重庆各剧团连续演出《屈原》(郭沫若)、《北京人》(曹禺)、《天国春秋》(阳翰笙)、《法西斯细菌》(夏衍)、《戏剧春秋》(夏衍、于伶、宋之的)等剧目150余台。1944年2~4月,广西桂林举办了规模宏大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28个文艺团体演出话剧27台,是一次话剧艺术的大展览大检阅。在抗日根据地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西北战地服务团和大量的文工团、宣传队活跃在农村、部队,《流寇队长》(王震之)、《同志,你走错了路》(姚仲明等)、《李国瑞》(杜烽)等剧目,突出表现了中国话剧的战斗传统。解放战争时期,话剧活动处于低潮。《清明前后》(茅盾)、《升官图》(陈白尘)、《丽人行》(田汉)的上演是这时期的重要收获。
二战后美国戏剧的“先锋性”
李 ・ 斯特拉伯格总结了二 战前实验戏剧 的推动力和稳定 的 进程。李 ・ 斯特拉伯格是 群剧场 的创办人 之一 , 后来 成为演员 工作室的负责人。斯特 拉伯格于 1 9 6 2年写道 : “ 一 战后的那代 戏剧 家感觉 自己是新 的梦想的一部分 , 这个梦想是希 望走 向新 的戏剧 。这个 新的戏剧不是 把作为独立元 素的话语 、 布景和表 演整合到呆板的实体 中。它将是 通过演员栩栩 如生 的呈 现 , 使 得话语从 页面上纯粹 的逻辑和文学 的意义变形 , 演员对事件 、 情 境 的即时 的创造带 出或增加了词语 的戏剧意义。 ” 尽管斯特拉伯格继续沿袭 了爱德华 ・ 戈登 ・ 克雷 和“ 戏剧 的艺术” , 但是 , 他发现 , 问题 并不是戏剧本 身 , 而是 当代 的作品 实践 。他说道 , “ 这个梦想是破碎 的” , “ 戏剧艺术创造 的中心元 素—— 即事件是在导演艺术指导下的演员用他 自己的视觉去表 达剧作家的意图的连贯统一—— 消失 了” 。斯特拉伯格 既没有 倡导一种新 的戏剧形式也没有倡 导全新 的戏剧 内容 , 他 只是 提 倡艺术的需要优先于商业 。 2 0世纪 5 O 年代 出现的戏剧 现象是非常不 同的。有大 胆的 实验精神——对 主流商业体 系的反抗 、 彻底 拒绝现状 。战后 发 生的是戏剧直接反对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普遍存在的戏 剧实 践的惯例 。这是拒绝观众 传统的信仰 和期 待 , 并基本 改变创作 表演 时审美和组织基础 的一种方法。因为传统戏剧在先例方 面 没提供什么 , 新 的戏剧在造型艺术方 面大量地利用 打破 旧习的 运动 , 结果在戏剧 、 舞蹈 、 音乐和艺术之 间的障碍被打破 了。 在历史上 , 对 于先锋戏剧的功能 , 艺术史学家的托马斯 ・ 克 劳提 出“ 作为文化产业研究 和发展 的机 构” 。但是在 1 9 6 5年洛 克菲勒委员会关于艺术状况的报告 中敏锐地观察到 , 经过 2 0 世 纪前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 , 百老 汇非 常成功 , 作 品众多 , 财务上 有偿还能力和利润 , 它将 在一定 范 围内调节并 支持 实验戏 剧。 换句话说 , 百老汇担当着 自己的研究 和发展的实验 室。奥尼尔 对表现主义方法 的运用 , 或者 田纳西 ・ 威廉斯的回忆 剧本 , 还有 他们在体裁上结构上对象 征主义的 回应 , 甚至联邦戏剧 项 目的 生活报纸 , 都处于百老汇情节剧 、 社会剧 和佳构剧环境之 中。这 些实验性质的戏剧是大制 度的一部分 。事实证 明, 那些 反对或 批判传统戏剧 的组织或个人几乎总是被吸收进 了湍急的主流之 中。但是到了 2 0世纪 5 0年代 , 这个 吸收的过 程被破 坏了。出 现在 2 0世纪 5 0年代的先锋戏 剧无法在 这个大 的框 架 中共存 , 因为无论是设想还是实行 , 它从 未是其 中的一部分 。它 与传 统 戏剧的关 系包括 了那些通 常是对所有表演结构 , 但是 , 归于西方 戏剧的构成属性 , 从文艺复兴 时期 的新古典主义 经过 2 0世纪中 期的荒诞派戏剧 , 偶发艺术 的先 锋戏剧 、 境 遇剧 、 理 查德 ・ 福 尔 曼或伍斯特集团形式主义 的创作 中几乎是没有 的, 如同作为作 家和理论家 的约翰 ・ 凯奇所说的 , “ 实际上美 国有进行彻底实验 的学术气氛 ” , 实验 的新精神是 “ 不受过去或传统 的束缚” 。
现代文学 戏剧部分知识点总结
现代文学戏剧部分第一个十年的戏剧(1917-1927)第一节初创时期的戏剧1戏剧严格地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是指话剧、歌剧、戏曲艺术的总称;狭义则专指话剧。
文明戏时期2文明戏时期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胚胎期。
文明戏曾被喻为“没有吹打的戏剧”,它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旧戏的虚拟化、程式化的歌舞剧形式,而是一种以对话和舞台艺术为基本特征的戏剧形式。
3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受日本“浪人戏”的影响,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主要成员有曾孝谷、李哀、欧阳予倩、陆镜若、马绛士等。
演出了《黑人吁天录》《茶花女》。
4 1914年,上海建立“春柳剧场”。
5由天津南开学校创办人严范孙、张伯苓等创建于1909年的南开新剧团,编导过早期话剧《新村正》,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导表演体系。
6文明戏的衰落:文明戏不能算是具有现代意义的话剧艺术,因为文明戏的演出大多数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一张很简单的幕表提示,没有演出前的排练,演员表演过于随意。
文明戏越来越商业化。
戏剧改良期7 1918年10月《新青年》第5卷第4号刊出“戏剧改良专号”。
由胡适、傅斯年、欧阳予倩为代表。
8改良措施:一是批判旧戏;二是介绍西洋新剧,初步建立具有现代意味的新的戏剧观念。
9胡适:特别强调西方戏剧在戏剧思想内容上的进步意义,推崇切实关心家庭、社会、人生,主张维新革命,倡导个性解放的“易卜生主义”。
强调戏剧为人生及反映时代的社会功能作用,并主要介绍了“问题戏”“象征戏”“心理戏”“讽刺戏”等形式的戏剧,促进了“五四”以来现实主义戏剧观念的形成。
10傅斯年:针对中国旧戏具体提出了编写新式剧本的许多建议。
如在日常的社会现实中取材,写平常人的生活,塑造耐人寻味的个性人物,反对毫无疑义的大团圆结局。
还特别强调编制剧本,既要有文学价值,又要适用于舞台演出。
11欧阳予倩:强调了戏剧作为“社会之雏形”,“思想之影响”的社会功能后,又具体提出了“剧本”“剧评”“剧论”等现代戏剧艺术观念。
不熄的理想之光——评萧伯纳的戏剧《卖花女》
口 张 燕
t 名c ∞ji}虏 l j
。
29 4 固 。 第 趣 o _ 年
不 熄 的理想 之光
评萧伯纳的戏剧《 卖花-) k) -
伯 纳 ( 8 6 1 5 ) 西 欧 批 判 现 实 主 义 文 学 最 杰 出 对 英 语 的语 音 和语 调 有 浓 厚 的兴 趣 他 认 为英 语 存 在 一些 根 15 ~ 9 0 是 将 6个 的 代 表之 一 . 现 代 英 国 最伟 大 的 戏 剧 家 、 刺 作 家 本 的 缺 点 他 主张 采 用 一种 新 的英 语 字母 表 . 字 母 从 2 是 讽 和 批评 家 。这 位 现代 世 界 文 坛 上 极有 影 响 的作 家 在 增 加 到 4 0个 . 一 个音 标 代 表 一 个 语 音 , 英 语 的 音 形 更 加 每 使
战术 是 完全 一 致 的 。在 萧 伯 纳 的 五幕 传 奇 剧 《 花 女 》 卖 中体 现 可 以 看 出 这 位语 音学 家 的 自信 和抱 负 . 教 她 学 会 受 过 教 育 他
说 发 语 着 萧 伯 纳 的 费 边 主 义 思 想 . 主 人 公 语 言学 家 息 金 斯 . 主 的 人 所 使 用 的语 言 , 话 时 语 法 正 确 , 音 准确 , 调 悦 耳 。 男 女 他 认 为 这 个 改 造 工 程 “ … 是 多 么 有 意 思 的 一 件 事 . 一个 … 把 人 公 卖 花 女 伊莉 莎 . 及伊 莉 莎 的父 亲杜 立特 尔都 是 萧 伯 纳 以 的 代 言 人 . 这 些 人 物 身 上 . 不 体 现 着 萧 伯 纳 的 不 熄 的理 人 变成 另 外 一 个 人 . 她创 造 一 种 新 的语 言 。这 是 把 不 同 的 在 无 给
剧场性与新戏剧
剧场性与新戏剧[美]西奥多W.哈特伦 著吴光耀 译本文根据美国1981年第三版《面向戏剧》第七章译出。
作者在这一章中传递了有关西方实验戏剧的信息,对于布莱希特、阿尔托和荒诞派戏剧等也提出了一些新鲜见解。
他谈到剧场性和本质在于排除一切创造现实幻觉的企图,并以生动事例来阐明它在新戏剧中的运用。
文章对我们理解西方现代戏剧流派的种种表现方面可以有所帮助,现译出供大家参考。
由于原文较长,译文曾作适当删节。
———译 者 有人问:“为什么我们去剧院看戏?”曾引起剧烈争论的美国生活剧团的创立者之一朱利安・贝克回答: 把你脑袋打开,吸入氧气,使头脑苏醒,为你感官传递信息,唤醒肉体和意识(物质的和精神的)以面对发生的事情。
不仅看,而且要行动,寻找获得拯救的钥匙(这是一种仪式,演员在其中起引导作用)。
寻求如何进入戏剧———进入日常面包的戏剧。
①在这些话中,朱利安・贝克提出了二十世纪后期先锋派戏剧的观点。
这是一种叛逆精神,不仅表现了对戏剧,也表现了对整个社会的不满……。
当代社会不安的根源是在十九世纪发生的科学和技术革命。
我们已经知道,当人民试图适应一个物质和机械的世界时,这声混乱如何激起了对现实主义(及其派生物)标签下的戏剧的一场反叛。
但这方面的探索又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所湮没了。
旧有的对政治制度和科学进步必造福人类的信任,被政权颠覆的图景、机械战争的惨无人道,和个人的丧失人性所动摇了。
那些最靠近战火的人被一种遭受挫折和愤世嫉俗的情绪所浸染,这又转化成为:表现主义者蛮横地歪曲世界,和达达主义者傲慢地攻击一切事物。
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危机四伏的和平、越战的灾难、肮脏的政治腐败、和残酷的争权夺利,使悲观和怀疑成为一种普遍性情绪,而不再局限于遭受挫败或一贫如洗的人中间。
结果就引起世界性的担忧,怀疑人类是否还能生存,以及想寻求某种赖以生存的具体的事物。
我们知道从现实主义开始,有些戏剧家就提出了在日趋困扰不安的宇宙中人的地位问题。
中国现当代戏剧发展
苏叔阳的《丹心谱》、白桦的《曙光》、乔羽、王 树元的《杨开慧》、丁一三的《陈毅市长》等,深入刻 画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没有神话他们,而是通过一 些富有感染力的场景,传神的细节描写塑造出形象鲜 明、个性饱满的领袖形象,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
90年代,产生了一些优秀剧目。过士行的 “闲人三部曲”(《鱼人》、《鸟人》、《棋 人》)中,通过描绘现代人“闲人”式的真实 生存状态,揭示了世界是荒诞的,人生追求是 虚无的深刻主题。
本时期,戏剧家们还会一些中外戏剧名著重新 进行了舞台阐释。这些名著主要有《等待戈多》、 《哈姆雷特》、《死无葬身之地》、《一个无政府 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浮士德》、《三姊妹》、 《茶馆》、《雷雨》、《家》、《原野》、《北京 人》等。
在《绝对信号》中,黑子、车匪与 小号、车长之间,黑子、蜜蜂、小号之间, 表面上彼此相安无事,内心却进行着紧张 激烈的交锋,大量幻觉、想象、回忆,与 现实戏剧交融在一起,戏剧时空变得变幻 莫测。
与情节“散文化”相联系的是,
探索戏剧的矛盾冲突被弱化。剧作 家不再突出人与人之间激烈紧张的 戏剧性冲突,而是凸现人在社会与 历史文化语境中德心理与行为,探 索戏剧不再对环境与人物性格进行 精雕细刻,而更注重其类型化与普 遍性的特征。
梅耶荷德,俄国导演,演员,戏剧理论家。 1874 年 2 月9日生于奔撒城一日耳曼后裔家庭, 1940年2月2日殉难,苏共二十大后平反。1913年他 的论著《论戏剧》问世,提出了与写实主义戏剧 分庭抗礼的假定性戏剧理论。1923年,他创办的 剧院正式命名为梅耶荷德剧院。此后 ,在这家剧 院上演了由他执导的《怒吼吧,中国!》、《臭 虫》、《澡堂》、《序曲》等具有现实革命内容 的剧作。与此同时,也悉心导演了一批古典名 剧: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森林》、果戈理的《钦 差大臣》、格里鲍耶陀夫的《智慧的痛苦》、小 仲马的《茶花女》等。
曹禺:人文北京的艺术标识——纪念曹禺先生百年诞辰
造 了“ 人相 亲” 良好 氛围 。 院 的同 文 的 剧 事 们很 少 喊他 官 职 , 长些 的叫他 “ 年 曹
性 灵 与 品 格
禺 同志” 年轻 者直 呼他 “ 头儿 ” 待他 , 曹 , 如亲 近的邻里 。
然而 , 没有 官 架 子 的曹 禺 , 因深 却 请 艺术 创造 的真谛 , 创造 性地 将其 艺术 管理者 的才能 发挥 到了极致 。 虽然有 人 说 他 胆小 怕 事 , 敢得 罪 人 , 是 在 艺 不 但 术 的是非 取 舍上 ,他 却 做 到 了旗 帜 鲜 明, 主持正义 。
营 禺 : 支 此 东 的 朱 标 识 人
纪 念 曹 禺 先 生 百 年 诞 辰
宋 宝珍
一
百年 的历 史烟 云 . 以让 岁月褪 足
成像 莫斯科 艺术剧 院那样 的一 流剧 院 。
扣 帽子 、 打棍 子 的批 评 家 . 他却 不 肯屈 从, 总是 站在 自己 的立 场 , 护 艺术 的 维
入危 机 , 禺苦苦思 索“ 曹 社会 问题剧 ” 的
档案 库 , 对每 一项艺 术创作 活 动及其 相 关 资料 , 都进 行 了整 理 、 归纳 , 在这些 现 资料 正陆续 出版 。 为 中国话剧 艺术 的 成 宝 贵财富 。 创造美 的艺 术 的人 , 要 以美 的 品 先 格滋 养 内心 。 禺鼓 励周 围的 同事多读 曹 书 , 常说 , 他 眼高手低 不是 贬义 词 , 只有 眼界高 了 ,你 才知道 自己的手是 低 的。 曹 禺晚 年 因为创 作 不 出 理想 的 作 品而
尊严 。 事 实 证色 ,却让曹 禺的剧作 屹立 于 当代 舞 台 ,
成为 久演不 衰 、 E久 弥新 的艺术 形象 ; l
40年代戏剧运动和发展
运动和创作
1937--------1949
四十年代中国戏剧运动和发展
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倾斜
广场戏剧 敌后根据地: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四十年代
中国戏剧
40年代末:学潮中的广场活报剧
大后方、上海孤岛
剧场戏剧
沦陷区
“广场戏剧”第一次高潮:
抗战初期:戏剧向“广场戏剧”倾斜
★ “抗战戏剧”序幕的拉开:
活
报
剧
剧
照
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
★“剧场戏剧”的再度兴起
背景: 1938年武汉失陷后,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随着抗 战长期化、日常化,话剧运动本身也在发生战略重点的 转移:大批原来活跃在战地宣传阵地的话剧工作者又逐 渐集中到重庆、成都、昆明等大后方据点与香港、上海 等大中城市,话剧又开始成为都市生活的一部分。同时 由于日军封锁外国电影与胶片进口,重庆电影院大为冷 落,更为话剧在城市中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1941年,皖南事变后,蒋介石政权对受中共影响的 抗敌演剧队或解散,或合并,企图将其纳入反共宣传的 轨道。以周恩来为首的国统区中共党组织审时度势,决 定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行转移
★讽刺喜剧创作的发展 抗战戏剧的部分作品从一开始就闪现出讽刺的锋芒 ,具有喜剧的品格。
起初阶段的讽刺中夹杂着愤激,鼓劲里内含着悲剧 的因素。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讽刺对象越来越集中于 反动统治者,而与人民、时代一起成长的剧作家越来越 具有了自觉的历史意识,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俯视 黑暗现实中的社会与人的丑类,以辛辣的嘲弄创作纯粹 的政治批判性极强的喜剧。这种喜剧以宣泄情感为主, 艺术上相对粗糙。代表作有:陈白尘《魔窟》、《乱世 男女》,老舍的《残雾》等。
新歌剧《白毛女》剧照
【最新精选】地方剧种的保护及发展对策
地方剧种的保护及发展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拓展,艺术门类更趋多元化。
地方剧种这个受地域空间限制,辐射面相对窄小的艺术品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二十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戏曲所受到的冲击、发生的变革也是前所未有的,一些剧种已经消亡,一些剧种濒临灭绝,大多数剧种境况欠佳,观众减少。
在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新世纪,对于作为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内容的戏曲剧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客观分析,认真研究,实行全面保护,重点扶持。
【关键词】地方剧种保护发展中国是个戏曲大国,一代又一代人从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戏曲有过的辉煌,让人难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
中国戏曲有丰厚的资源,自宋金时期形成迄今千余年,形态更迭不断,却一直兴盛不衰,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更迭递嬗、新陈代谢,由民间而城市,由南曲北曲形成“四大声腔”,迄“花雅之争”而出现地方戏蓬勃的局面。
作为一种积淀深厚的传统艺术,戏曲从古代走向当代,实现着新的历史变革和嬗变。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戏曲所受到的冲击、发生的变革也是前所未有的,不少地方剧种已经消失或正在走向消失。
传统戏曲艺术不但逐步退出城市文艺舞台,而且在农村的演出市场也日渐缩小。
据研究统计,上世纪50年代时,中国戏曲剧种有368个,到80年代初编纂《中国戏曲志》时为317个,2005年时剩267个,且这267个剧种中,有一半剧种为业余演出,有近60多个现有剧种没有音像资料保存。
被誉为“浦江明珠”的沪剧,在沪剧演出比较兴旺时期,上海曾拥有20多个沪剧专业表演团体,苏南浙东沪剧团也有不少。
但近年来,沪剧团体生存困难,大多陆续解散。
福建是全国的戏剧大省,不仅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而且剧种繁多特色鲜明,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福建在地方戏剧的保护和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剧种资料,并在艺术创作生产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振衰起敝,艰难前行——新时期戏曲概论
布莱希特与英国当代的两次戏剧浪潮
口郑 悦 王 君 ( 沈 阳师 范 大 学 ,辽 宁 沈 阳 ,l 1 0 0 3 4 )
【摘 要 】布 莱 希 特 的戏 剧 及 其 理 论 对 英 国 当代 戏 剧 发 展 有 深 远 影 响 , 主 要 体 现 在 柏 林 剧 团 两 次 对 英 国 的访 问演 出 , 由此 推 动 了布 氏剧 作 以及 理 论 在 英 语 界 的译 介 与传 播 。在 “ 第 次 浪 潮 ” 中 ,英 国 的左 翼 戏 剧 人 广 泛 吸 收 了布 氏 的 戏 剧 理 论 与 实 践 特 征 , 并 在 他 们 的作 品 中表 达 对 社 会 现 实 的 批 判 。 而1 9 6 8 -  ̄ 以后 的 “ 第 二 次 浪 潮 ” 中 ,布 氏 戏 剧 理 论 被 重 构 , 并 对 当时 的先 锋 戏 剧 运 动 起 到 了深 远 影 响 。 【 关 键 词 】布 莱 希 特 ; 第 一 次 浪 潮 ; 第 二 次 浪 潮 ; 重 构 【中 图 分 类 号 】 L ] 2 2 3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 章 编 号 】C N 2 2 ~1 2 8 5( 2 0 1 6 ) 0 5 — 0 0 3 5 —0 5 【 D 0 I 】1 0 . 1 3 8 6 7 / j . c n k 1 . 1 6 7 4 — 5 4 4 2 . 2 0 l 6 . 0 5 . 0 9
一
分 上 风 光 不 再 ,源 于 一 种 民 族 性 的 对 大 英 帝 国 昔 日
辉 煌失 落 的压 抑情 绪 ,已经 渗 透到社 会 的 文化 阶层
中。这 是 一种 文化 心 态 上 的爆 发 。” ” 这 种 心 态 直 接 催 生 了英 国 当 代 戏 剧 文化 的 重 建 。1 9 5 6 年 , 乔 治 ・迪 瓦 恩 ( Ge o r g e D e v i n e ) 在 皇 家 宫 廷 剧 院 建 立 英 国演 出公 司 ,开 始有 意 识 、有 步骤 地 地扶 植新 的 剧 作 家 ,推 出新 的 作 品 。 甚 至 鼓 励 已 经 在 小 说 业 界 已成名 的 作 家从 事 戏剧 创作 , 《 。 陵怒 的 回顾 》的首 演 为 这 一 举 措 拉 开 了 序 幕 。 此 后 推 出 了 一 批 新 锐 剧 第 一 . 天 浪 潮 : 政 治 欢 剧 启 蒙 者 作 家 :约 翰 ・ 奥 斯 本 、阿诺 德 ・ 威 斯克 、约 翰 ・ 阿 经历 了二 战 的创 伤 ,英 国这 一老 牌 资本 主 义 强 登 、 哈 罗 德 、 品 特 等 。 在 他 们 的 作 品 中 。 工 人 阶 国 在 世 界 政 治 中 的 地 位 日 渐 衰 微 , 战 后 的 英 国 出 现 级 、 底 层 人 物 和 小 人 物 开 始 作 为 主 人 公 出 现 在 戏 剧 了 日 渐 强 大 的 政 治 改 革 的 呼 声 , 涌 现 出 一 批 具 有 改
探析海派京剧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发轫与兴盛发展
63审美与艺术学一、海派京剧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发轫——辛亥前后的戏剧改良运动“各种文学,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是政治先行,文艺后变”[1],资产阶级政论家们认识到戏剧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普及于一般社会之国民,是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
他们重视戏剧的教化功能和启迪民众的教育作用,努力扭转当时轻视戏剧和艺人的陈旧观念,提高戏剧和艺人的社会地位。
戏剧改良运动爆发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在梁启超、陈独秀等人的领导下拉开了序幕。
倡导戏剧革新,为革命服务。
这次运动对当时僵化萎靡的文艺界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文艺领域由此出现了兴盛繁荣的新局面。
资产阶级革命家认为,传统的京剧剧本,在思想内容方面存在两大明显缺点:一是陈腐,如“神仙鬼怪之荒唐,功名富贵之俗套,淫邪绮腻之丑状”,数见不鲜;二是“专演前代时事,全不知当今情形,其于激发国民之精神,有乎古而遗乎今”,这种情况,显然不能满足革命的需求,因此需要对剧本内容进行革新。
他们主张编演有利于反清革命的新编历史剧和时事剧,提倡戏剧创作要紧跟时代、题材不限中外。
他们称赞那些具有社会使命感、积极从事新戏改良,具有爱国热情、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号的京剧艺人。
除了革新戏剧剧本的思想内容外,对于语言和表演艺术也力求通俗易懂,更易被大众欣赏、理解和接受。
为了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资产阶级革命家们著书立说、发表言论,在文艺领域进行宣传,主导、引领社会和广大民众的思想舆论。
他们强调戏曲具有教化人心、开启民智的社会作用,主张戏曲要为政治服务。
陈独秀首发其难,对传统贱视艺人的陈腐观念发起猛烈挑战。
他的“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2]的宣言振聋发聩。
他们希望激发女艺人的爱国思想,与男艺人一样为戏剧改良做贡献,投身革命事业。
同时认识到,戏剧在广大民众中的重大影响,从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充分肯定戏剧的社会作用和价值,此种做法是古今之未有的。
1903—1904年间,新闻报刊业发展迅速,出现了《新民丛报》《中国白话报》《女子世界》等刊物。
[艺术]欧洲戏剧史
一、欧洲戏剧发展的历史简述⏹1、公元前6世纪后期至公元前5世纪前期是欧洲戏剧的诞生期⏹2、公元前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上半叶的中世纪是欧洲戏剧的黑暗时代⏹3、15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是文艺复兴戏剧的时代⏹4、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上半叶是古典主义戏剧的时代⏹5、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是启蒙主义、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的时代⏹6、20世纪现代主义戏剧二、西方戏剧的特点⏹审美取向:从重“情趣”到重“理趣”⏹审美形态:从悲喜分离到悲喜混杂⏹表现向度:从人物的行动到人物的心灵⏹艺术构成:由繁复到单纯再走向新的综合⏹发展方式:从“反叛”到“反动”⏹1、对人文的关怀⏹2、喜剧地位的变迁⏹3、戏剧与社会背景的结合三、教学内容安排⏹1、古希腊悲喜剧⏹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2、中世纪宗教剧和城市戏剧宗教剧宗教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欧洲各地都有宗教剧,英国的神秘剧、法国的奇迹剧、意大利的圣剧、西班牙的劝世短剧、德语国家的鬼神剧以及中欧和东欧国家的一些剧种都属于宗教剧,它们以观众的宗教的虔诚和信仰为前提。
笑剧愚人剧3、文艺复兴戏剧和莎士比亚⏹意大利:严肃剧并没有取得多少成就,但与戏剧有关的两项重大改革:一项是带拱形镜框舞台的新式剧院,另一项是彩画布景的发展。
⏹即兴喜剧⏹西班牙戏剧:维迦《羊泉村》⏹英国戏剧:“大学才子”派(约翰·利里、基德、格林以及马娄)⏹莎士比亚4、古典主义悲喜剧与莫里哀⏹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作为一个流派,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理性、强调人物要表现人类的本质,悲剧与喜剧界限分明,不能混杂;提出“三一律”作为戏剧创作的金科玉律;强调结构严谨与语言的质朴典雅;多取材于古典戏剧⏹悲剧:高乃依《熙德》;让·拉辛⏹喜剧:莫里哀5、启蒙戏剧与《阴谋与爱情》、《费加罗的婚礼》⏹法国,启蒙戏剧是在与古典主义的艰苦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启蒙运动的主将狄德罗根据历史的要求提出建立市民戏剧、严肃戏剧的纲领。
布莱希特戏剧现中国戏曲
布莱希特戏剧现中国戏曲布莱希特(1898一1956)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是在二十世纪上半期。
在这个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加深,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个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深深地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和人类社会生活的面貌。
生活的巨变,必然给各种文艺形式带来变化,于是,这个时期欧洲出现了许多新的艺术流派。
布莱希特就是立足于这个时代,去实验、创造一种更适合于表现今天波澜壮阔、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的戏剧。
布莱希特在二十年代后期开始接触中国、日本的文化艺术。
东方文化艺术的特点深深地吸引着他。
这个时期布莱希特从慕尼黑移居柏林,更加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与工人运动结合,从事"教育剧"创作。
这对布莱希特的世界观和艺术思想的形成都是一个重要阶段。
一九二九年,他在歌剧'《马哈贡尼城的兴衰》的注释里提出了他的戏剧基本理论原则,从剧本创作、表演方法和观众感受三个方面阐述他的艺术主张,要求建立一种叙事体戏剧。
我们不应忘记,布菜希特的戏剧主张,包括"间离"表演方法,是针对当日德国资产阶级颓废艺术而提出来的,因此带有革新性质。
他反对没落资产阶级戏剧麻醉人们的思想,提倡戏剧舞台通过叙述事件,向观众传授人生知识,唤醒人们的行动意志,变革现实。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布莱希特怎样论述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
布莱希特把中国戏曲演剧方法和欧洲演剧方法加以比较,从中发现中国戏曲演剧方法的一些特点。
他从演员与角色的关系、舞台与观众的关系,以及戏曲表演的特点各方面,谈论他对戏曲表演艺术的看法。
布莱希特认为中国戏曲演剧方法就是"间离"(或"陌生化")表演方法,而不是演员完全融化为剧中人物(角色)的"共鸣"表演方法。
他主张演员以双重身份(既是演员,又是角色,辩证统一)出现在舞台上,演员的任务是表演剧中人物,而不是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完全化身为剧中人物。
世界四大戏剧样式的递兴过程
世界四大戏剧样式的递兴过程一、古希腊悲剧:从神话到人性的探索古希腊悲剧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是世界戏剧史上的第一个重要样式。
这一戏剧样式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和道德冲突的揭示,展现了人类生活中的苦难和痛苦。
古希腊悲剧的递兴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神话阶段,此时悲剧的故事情节主要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如《俄狄浦斯王》和《荷马史诗》中的故事。
这些故事以神话人物和英雄为主角,通过展示他们的命运和遭遇,揭示了人类的弱点和局限。
第二个阶段是人性阶段,悲剧开始关注人类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冲突。
剧作家以人性的复杂性为切入点,探索人类的欲望、罪恶和道德困境。
著名的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德斯在这一阶段创作了一系列经典的悲剧作品,如《阿伽门农》、《安提戈涅》等。
最后是现实主义阶段,这一阶段悲剧开始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呈现出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和矛盾。
剧作家尤里庇德斯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作品《俄狄浦斯王》揭示了权力和命运的关系,成为古希腊悲剧的巅峰之作。
二、罗马喜剧:从幽默到讽刺的转变罗马喜剧是古罗马时期的一种戏剧样式,与古希腊悲剧形成鲜明对比。
罗马喜剧以幽默和讽刺为特点,通过夸张和滑稽的表演手法,展现了社会生活中的笑话和荒诞。
罗马喜剧的递兴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起初,罗马喜剧主要是模仿古希腊喜剧,采用类似的情节结构和角色设定。
这一阶段的作品以庸俗的笑话和滑稽的情节为主,主要目的是取悦观众,带给他们欢乐和娱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喜剧逐渐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和题材。
在罗马帝国时期,喜剧开始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表达对现实生活中的不满和讽刺。
著名的剧作家普鲁塔克、提伯鲁斯和普鲁塔克斯在这一阶段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伊拉里奥》、《白痴》等。
三、英国历史剧:从国家英雄到人民生活的记录英国历史剧起源于16世纪,是英国戏剧史上的重要样式之一。
这一戏剧样式以英国历史为背景,通过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活,记录了英国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命运。
西欧戏剧史之读书笔记
《西欧戏剧史》之读书笔记《西欧戏剧史》是廖可兑先生的著作,他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戏剧的发展,以下为读书笔记:西欧戏剧历史悠久,关于它的起源,有原始人类的劳动斗争实践,原始人用于庆祝狩猎成功、战争胜利、播种丰收的宗教仪式崇拜,以及既有一定的功利目的和娱乐性质的原始舞蹈等诸种说法。
欧洲戏剧史从古代希腊戏剧开始,古代的希腊戏剧与罗马戏剧都是从民间宗教仪式而来,它们一同构成了一般古代欧洲戏剧史的起源。
古代希腊戏剧对后世影响深远,古代希腊悲剧经过长期演变形成而发展起来,埃斯库罗斯、索福克罗斯、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家,通过神话题材,表现当时奴隶制度的政治、宗教、伦理道德及心理等问题。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说明艺术本质的模仿论,对于欧洲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
而罗马不仅产生了喜剧和悲剧,也出现了自己的文艺理论,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文艺理论作品是赫拉修斯的《诗艺》。
中世纪,欧洲走向封建社会,城市兴起,产生了职业演员,戏剧在同封建教会残酷统治的斗争中向前发展。
宗教戏剧、奇迹剧、神秘剧、道德剧、笑剧与与愚人剧形成与发展起来,其中的笑剧很是著名。
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戏剧发展速度较慢,不过对接下来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反对教会对人民的思想压迫,要求解放精神枷锁。
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而取得戏剧艺术高度繁荣的国家是英国与西班牙。
在文艺复兴影响下,意大利的戏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缺乏生命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此期间,意大利产生了田园剧和即兴喜剧,即兴喜剧在十六世纪中叶还达到了高度的发展,并提高了女演员的地位。
相较于意大利的贵族戏剧,西班牙是以大众戏剧占主导地位的,西班牙的人文主义剧作家勇敢地反对野蛮的封建统治、陈腐的宗教道德和贵族阶级的阶级偏见。
许多剧作家发展世俗戏剧,利用宗教的外壳,表现尘世生活的欢乐。
鲁达、塞万提斯、维迦、科尔德隆在西班牙的戏剧发展上都有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戏剧的勃兴与衰转
一、80年代的实验话剧创作
实验戏剧又称之为“先锋戏剧”或探索戏剧。
实验戏剧与小剧场戏剧一样,不是一个为戏剧定性的概念,“小剧场戏剧”重在交流性,而“实验戏剧”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反叛性和创新性。
起源于美国纽约,是反百老汇商业戏剧的一种民间自发戏剧运动。
70年代传入台湾,80年代初在大陆兴起。
兴起原因:1、克服80年代初出现的话剧危机而不得不作出的一种选择
2、改革开放后,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自然出现的结果。
实验戏剧主张不论什么流派、什么形式,凡人能想像出来的戏剧形式都可以进行实验。
实验是过程而非目的。
口号是:自由、开放、宽容
以大胆反叛传统、进行戏剧艺术的创新探索为一贯的精神特征。
最早的戏剧表现艺术的探索开始于1979年,最大的特点是重在表现人的灵魂,人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并努力开拓戏剧表现人类生活的多种可能性。
1982年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的《绝对信号》和《车站》是影响较大的探索剧。
高行健
二、高行健的实验话剧创作
1、高行健(1940—)《绝对信号》(1982)《车站》(1983)
《现代折子戏》(1983)(《模仿者》、《躲雨》、《行路难》、
《喀巴拉山口》)《独白》(1985)《野人》(1985)《彼岸》(1986)
八十年代的实验话剧
2、高行健:《野人》
(1)时间:七、八千年前至今
(2)地点:一条江河的上下游,城市和山乡
第一章耨草锣鼓、洪水和旱魃
第二章《黑暗传》和野人
第三章《陪十姐妹》和明天
第一,剧情
四条线索:
其一,生态学家的情感生活和他维护生态平衡的努力。
其二,野人学者和众人对野人的寻找。
其三,老歌师演唱《黑暗传》和他的生活遭遇。
其四,幺妹子爱情上的波折。
第二,主题
文化反思
人类自然生态中的平衡与矛盾。
人类社会生态中的平衡与矛盾。
现代人心态的平衡与矛盾。
第三,特点
开放型网络结构
调动话剧、戏曲、歌舞、朗诵、傀儡、面具等多种艺术手段,并对音响、灯光作了特殊处理,形成多层次的视觉形象。
间离效果。
后现代戏剧探索
新时期的实验戏剧发表到90年代,便称之为“先锋戏剧”,实际上它是后现代主义戏剧在中国的一种萌芽。
主要戏剧代表人物:牟森、孟京辉、张广天
孟京辉《思凡》、《我爱XXX》、《恋爱的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