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里的中药误区

合集下载

中药饮片临床应用常见误区知多少

中药饮片临床应用常见误区知多少

中药饮片临床应用常见误区知多少中药饮片是针对中药成分进行调配或者制剂需求进行加工处理的,在加工的时候会依据药性的性能将中药加工成不同的药剂形状。

但是随着医药加工技术的进步与中药发展的返璞归真,人们发现,一些储存时间过长的药材,虽然外观上没有变质现象,但疗效却会明显降低。

比如具有脂肪油物的药物,长时间不使用就会走糖流油,药性就会散发掉。

有的药物放的时间越长香气也容易被散发掉,药物的有效成分也会丢失。

比如龙骨,芒硝这些具有矿物属性的药物,它的药物成分比较稳定但是长时间的存放也会使部分的药性被挥发掉。

所以中药行业内会存在着一种共识,中药的质地不同,有效期长短也会不一样。

一般情况下,草本药物在制成饮片之后它的有效期不会超过两年,木本属性药物的有效期不会超过四年,矿物药物不会超过10年。

中药饮片临床应用常见的误区如下:误区一、不同炮制方法的同种药材可以相互替代中药的炮制方法以及药房采购的炮制品种比较单一,所以在调剂或购买配方时认为使用同种药物的炮制品替代其他炮制品的应用问题应该不大。

其实炮制方法的不同,药物的效果也会形成差异。

比如黄芪蜜制以后可以补气健脾,生用就可以生津止汗。

由此可见不同的炮制品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也会因炮制方法的不同而影响实际的药性,对人体的治疗效果也存在不一。

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生半夏和鲜姜一起与白矾熬煮后会变成姜半夏,半夏的毒性也会降低,性质也会比较偏温和,适宜燥湿化痰降低止呕的功效。

一般情况下半夏比较适应体弱痰多寒湿比较轻的人群。

如果在炮制的过程中半夏与其他药物掺杂,半夏的属性会与其他药物结合而形成不同的功效。

在临床使用中药物要具有随手而去取的性能。

如果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不能严格区分的话,药效也会降低。

所以在临床医学上中药饮片的学习非常重视炮制单位药物,炮制良好的话就会具有良性药物的属性。

误区二、不同产地的药材可以相互替代在临床医学中存在着不同产地的药材可以相互替代的误区。

由于产地自然生长条件的不同,药物内含的属性也会不一样,各种药材的生产以及产量质量等方面都会与地域性相关。

警惕影视剧中常见的几种健康误区

警惕影视剧中常见的几种健康误区

警惕影视剧中常见的几种健康误区警惕影视剧中常见的几种健康误区目前,电影电视早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空暇时看电影电视打发时间早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电视成了不少人生活的百科全书。

影视剧由于一波三折的剧情,常常能博得很多人的青睐,一些人也从影视剧情中学习部分生活知识。

然而,很多影视剧中有关健康方面的很多剧情,都缺乏科学依据,有些甚至背道而驰,如果一味地迷信影视剧里的“狗血”剧情,很有可能将人带入健康误区。

误区1 生吃鸡蛋,身体更健康在一些电视剧中,生吃鸡蛋是一个经常可见的镜头,而且较为巧合的是,喜欢生吃鸡蛋者在影视剧中饰演的一般都是身体强壮的人,如《天下无贼》里的黎叔,《武林外传》中的李大嘴,《乌龙山剿匪记》中的钻山豹等。

不少痴迷影视剧的人,由此推断生吃鸡蛋对身体有益,能让人变得更强壮,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事实上,生吃鸡蛋经常会使营养得不到充分吸收,而且还常常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生鸡蛋中的蛋白质结构比较细密,它不容易被人体吸收,绝大部分的蛋白成分只是在消化道里“转悠”一圈就被排出体外,这对蛋白质是一种很大的浪费。

当鸡蛋被煮熟后,蛋白质的结构就会变得松软,从而更利于人体去吸收。

另外,生鸡蛋的蛋清当中还含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碱性蛋白,叫做抗生物素蛋白,它会与食物中的生物素结合,进而阻碍人体对生物素的吸收。

如果常吃生鸡蛋,可能会诱发生物素缺乏症,出现食欲下降、全身疲倦、肌肉酸疼等症状。

同时,生鸡蛋中含有抗酶蛋白,会阻碍肠胃中的蛋白酶与蛋白质结合,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一旦把鸡蛋炒熟或者煮熟,这两种有害物质就会被破坏,就不会给人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了。

此外,生鸡蛋有可能会受到霉菌、病毒等多种病原体的污染,生吃鸡蛋可能会将这些细菌、病毒等带进人体,引起肠胃炎或者食物中毒,引发恶心、发热、腹泻、腹痛、胃寒等症状。

假如一些鸡蛋携带有寄生虫,生吃鸡蛋还会把这些寄生虫或者虫卵吸收入人体,可能引起包括弓形虫病在内的一些急性疾病。

中药安全应用的误区_何年胜

中药安全应用的误区_何年胜

2010年4月第17卷第10期中医中药中国当代医药CHINA MODERN MEDICINE中药大多数是来自天然动植物,社会上曾一度出现2种极端的说法,一是认为中药安全无毒副作用;二是经历了“龙胆泻肝丸事件”后,认为中药不可靠,不敢使用中药。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

中医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科学性与治疗效果毋庸置疑;另一方面,中药虽大多来自天然动植物,但“是药三分毒”,同样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在中药的使用上,也必须遵循正确的方法,以减少中药应用的安全隐患[1]。

目前因中医药知识的宣传及普及不够,在中药的使用上尚存在着许多误区,使得中药安全应用的隐患在增加。

现就中药使用的常见误区谈几点看法:1主要误区1.1误区一“中药无毒副作用,怎么用都没事”。

中药虽大多来自天然动植物,但它与西药一样具有双重性,既能治病也能致病,特别是近几年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道越来越多,因此大家应该提高对中药特别是中药针剂使用的风险意识,加强监控,使用时严格掌握适应证,坚持正确的使用方法。

如:中药注射剂因成分复杂,不可预知的因素更多,最好单独输注,以减少联合用药时所产生的不良反应[2]。

1.2误区二“验方治大病”。

有些人盲目相信“验方治大病”,有病不找医师诊治,却相信别人传授的“单方、验方”,其实中医最大的特点和优点是“辩证论治”,诊疗时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有同病异治、亦有异病同治,因此同样的药方一个人有效,未必对所有人都有效。

甚至有人在使用“单验方”时连处方组成、药物名称、有没有毒性药物、服用禁忌等都不知道就盲目服用,这是非常危险的,也很容易出现药不对症的情况,结果非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事件,所以“病急不能乱投医”。

不要胡乱使用单验方或他人的药方,如病情需要服中药的应先向中医师求诊。

1.3误区三“中药可长期服用”。

中药使用误区

中药使用误区

中药使用误区
中药使用误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分病情。

每种中药都有其适应症和禁忌症,必须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不能盲目使用。

如果不分病情,乱用中药可能会加重病情或产生不良反应。

2. 不按剂量。

中药剂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其疗效,必须按照规定的剂量使用。

如果剂量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影响疗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3. 不按煎煮方法。

不同的中药需要不同的煎煮方法,必须按照医生或药师的要求进行煎煮。

如果煎煮方法不当,可能会影响药效的发挥。

4. 随意联合用药。

中药联合使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必须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进行选择。

如果随意联合用药,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

5. 盲目相信偏方验方。

偏方验方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情况,必须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

如果盲目相信偏方验方,可能会延误治疗时机或产生不良反应。

6. 不注意药物来源。

中药的质量和来源直接影响其疗效,必须选择正规的药店或医疗机构购买中药。

如果药物来源不明或质量不可靠,可能会影响疗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7. 忽视身体状况。

身体状况会影响中药的吸收和代谢,必须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中药和剂量。

如果身体状况不佳,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暂停用药。

总之,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避免以上误区,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药。

同时,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并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和指导。

中药饮片的临床应用及其常见误区和应对策略

中药饮片的临床应用及其常见误区和应对策略

34中国处方药 第19卷 第4期·综述·中药饮片指遵循中医药理论、经一定的加工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临床的中药,包括经产地加工的中药切片、原形药材饮片和经各种加工炮制所得的中药饮片。

随着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中药饮片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但由于中药饮片本身的性质(如药物成分复杂、药物成分非标准化、药理机制未完全明确等)和多种非药物因素对中药饮片的干扰,中药饮片在临床上的应用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1-2],本文就目前中药饮片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一综述。

1 中药饮片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饮片在临床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近年来国家从宏观政策角度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药饮片临床应用的措施,如《中药饮片 GMP认证》、《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等,新版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也将中药饮片纳入其中[3-4],正为中药饮片的临床推广“保驾护航”。

有报道指出[5],2019年全年国内中药饮片消费已超过2 700亿元,其中以临床为主,48%的中药饮片消费集中在综合医院和中医院;从2013年起,我国包括中药饮片在内的中药类产品对外出口稳步增加,2019年我国中药材/中药饮片出口额为11.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0.3%[5]。

但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突显,尤其是在其储存、加工炮制、用药开具、用药监测等方面,一些误区不仅影响了用药效果与用药安全,也限制了中药饮片在临床中的进一步推广。

有报道指出[6-7],近几年关于中药饮片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报道数量上升,其中由用药过度、毒性药物使用不当、使用不合格药物、药物炮制加工不当、药物储存条件不佳致使不良反应占总例数的90%以上。

此外,中药饮片相关不良反应在上报不良反应例数中占比较大[8],且中药饮片引致不良反应的报道涉及的种类也较多。

总之,虽然目前众多研究探讨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但中药饮片的临床应用仍存在一些误区。

中草药常见误区教案

中草药常见误区教案

中草药常见误区教案一、前言自古以来,中草药便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草药既是药材,又是调料,其功效被誉为“天地之化育,百草之王者”。

虽然中草药具备显著疗效,但在治疗时,有很多误区需要避免,否则会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草药的正确使用方式,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草药常见误区,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中草药误区1.误区一:不认真辨别中草药的来源由于中草药丰富的疗效,市场上存在许多的假冒伪劣的中草药。

因此,在选购中草药时,一定要认真辨别药材的来源和质量。

打算购买中草药的人士应当首先确认药材的来源,以及该店是否拥有证书和资质。

2.误区二:食用过量中草药本身是一种药物,若食用过量,会产生不良的反应。

尤其是那些热性、凉性过重的中草药,食用过量会导致肝肾功能不良、衰竭等问题。

因此,在食用中草药时,应该量力而为,且注意禁忌。

3.误区三:片面追求速效有些人认为中草药的疗效较慢,因此会使用大量的药物来加快治疗速度。

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不仅中草药的疗效不能得到充分释放,反而会对身体产生负面的影响。

这时,我们应该在遵守药物使用规则的前提下,追求中草药的最佳疗效。

4.误区四:任意搭配使用多种药材中草药本身是一种复杂的药物,对人体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如果不正确搭配多种药材,会产生相互抵消的效果,导致药效无法得到释放。

所以,在使用多种药材时,一定要根据身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草药组合。

5.误区五:不注重药物的烹制中草药在过程中的烹制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中草药需要采用不同的烹制方法,否则会对疗效产生影响。

有些人在使用中草药时,只是将它们放在一起煮水,而忽略了烹制的重要性。

正确的做法是在烹调中注意中草药的烤制、灸制、蒸制、煎制等特点,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三、中草药正确使用方法1.确保中草药的来源和质量中草药是一种药物,保证足够的质量和来源是一个必须做好的保障措施。

购买中草药必须去正规的药店或药材市场,并拥有相关的药材来源证明。

看中医常见的几大误区

看中医常见的几大误区

龙源期刊网 看中医常见的几大误区作者:周鎏生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9年第05期误区一:中医看病只需号脉在一些影视剧中的中医形象是医生给患者把脉后即可提笔开处方。

所以,许多人总认为脉诊很玄乎,看中医只需号脉就行。

其实,中医诊断疾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而脉诊(切诊)在中医四诊中是排在最后的。

《黄帝内经》记载:“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可见看中医任何一个诊断方式都不能忽视,要求医生必须有着丰富的技巧经验。

单纯靠脉诊,只能评判患者的表里、寒热、虚实这些辨證要素,不可能全面诊断某种病。

医圣张仲景在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那些医案,也不是单用脉诊,往往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误区二:中医看病不需要看西医检查单现代中医临床强调辨病辨证相结合,即首先要诊断患者是患了某种病,然后再辨出属于中医哪个证型。

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报告,我们就能确切知道患者的西医诊断,这样对疾病的预后判断更为准确。

一些X光片、CT、病理切片等西医检查也是中医“望诊”的延伸。

结合这些检查单,中医师能进一步“微观辨证”,从而提高疗效。

还有一些特殊情况要注意,比如高钾血症患者不宜服用中药,肝肾功能不全者应避免使用有损肝肾功能的药物,这些病情均需要医生通过辅助检查,即查阅西医检查单才能知道。

误区三:看中医就是开中药其实,中医治疗手段很丰富。

古代医家都是针药结合,在患者服药的同时还辅以针灸治疗,以提高疗效。

现代中医特色治疗更进一步发展了,比如各种外用制剂、中药封包治疗、中医定向透药治疗、穴位埋线治疗等,将传统中医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通过内服药物与外治法融合,能更快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

中药误区揭秘:三种被禁用的草药,不仅肾毒性大,还能致癌!

中药误区揭秘:三种被禁用的草药,不仅肾毒性大,还能致癌!

中药误区揭秘:三种被禁用的草药,不仅肾毒性大,还能致癌!中药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拥有千年历史和文化底蕴,还具有不错的疗效。

然而,一些中药不仅常常受到误解和不可信赖的名声,而且还可能对人体有害。

本文将重点介绍三种中药被禁用的原因,这些中药不仅具有肾毒性,还会导致致癌。

这些事实提醒人们谨慎并且审慎地使用中药。

第一种中药:防风防风在中医疗效领域中广受好评。

不过,它最近由于被国家药典禁止使用的原因,而备受争议。

其中包括了它的肾毒性和导致肾脏疾病的风险,这是未被广泛认识的一个事实。

据研究,过量使用防风可以导致中毒和致死。

从这个角度来看,防风虽然在疾病方面有疗效,但使用方法要谨慎。

第二种中药:白扁豆白扁豆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中药,通常用于治疗水肿和糖尿病。

但事实上,它是一种毒素,不能过多使用,否则可能导致肾脏疾病和癌症等健康问题。

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尤其是那些患有肾病或身体代谢比较差的人士,应该严格遵循剂量的建议并按照医嘱服用。

第三种中药:地高辛地高辛是一种常用的半合成心脏药物。

虽然它用于治疗心脏病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效的,但在高剂量下使用超出其建议的用量,有可能导致中毒和心脏疾病,甚至会导致癌症。

因此,国家药典在2010年进行修订,并已将其列为禁忌。

综上所述,虽然中草药是中国祖先遗赠下来的,但是不合理或不合适的使用,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供没损害。

人们应该认真学习中药的功效,并请专业医生根据病情来开药。

作为病患者,同时也需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如果感觉不适,应及时就医并立即停止服药。

要避免不必要和潜在的健康风险,人们应保持谨慎、审慎地使用中草药,并且遵循建议和正规市场渠道的使用。

中医养生八大误区

中医养生八大误区

中医养生八大误区中医养生,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健康养生方式,旨在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常常存在一些误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养生误区,并进行了相应的解释和归纳:1.养生就要补:误区:许多人认为养生就是要不断补充营养或滋补食品。

解释:过度滋补不仅不能起到养生效果,反而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中医养生强调的是整体性和平衡性,而非盲目补充营养。

2.中药没有副作用:误区:认为中药天然、无害,没有副作用。

解释:中药并非没有副作用,只是相对西药而言,其副作用较小。

但有些人对中药可能产生敏感反应或严重副作用,因此在使用中药时也需谨慎。

3.食疗人人适合:误区:认为食疗适用于所有人群。

解释:食疗并不一定是人人适合,特别是对于胃肠道功能不佳的人来说,食疗可能难以改善其身体状况。

在使用食疗时,应根据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4.追求炼丹求长生:误区:误以为中医养生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

解释:中医养生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健康和平衡,而非追求长生不死。

炼丹等做法并不符合中医养生的理念。

5.片面追求名贵药材:误区:认为只有价格昂贵的药材才有效果。

解释:中医养生的关键在于因材施艾,根据个体差异来选择合适的药材。

有时候,普通的药材可能对个人的体质更加适合,效果也更好。

6.过度依赖药材:误区:把药材当作灵丹妙药,过度依赖其功效。

解释:中医养生的原则是“调整平衡”,药材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取代内在的调养方法。

过度依赖药材可能导致身体失去自我调节能力。

7.随意混搭药材:误区:随意混搭各种药材,以为越多效果越好。

解释:中医养生强调的是因材施艾,每个药材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随意混搭可能导致药效相互抵消或产生不良反应。

8.未经专业指导使用药材:误区:没有专业指导就随意购买和使用药材。

解释:中医养生中的药材应当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需求进行选择和使用。

未经专业指导可能导致不适合的药物使用或剂量不当,从而产生负面影响。

滥用中药材 食疗药膳入误区

滥用中药材 食疗药膳入误区
提供营养还能疗 疾祛病。中医典籍《神农本草经》将365种中药 材根据药品性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品、中 品、下品。上品无毒可食用,比如红枣、人参、 薏仁等,可以久服;中品有小毒,经炮制可食 用,比如何首乌、麻黄、芍药;下品有毒,非治 病不用,比如附子、乌头、半夏。即使是上品, 也得根据个体差异,适人用适药。近代医家张锡 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 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甚至,业内认 为,不仅仅食物、药物,乃至“毒”物都是同 源。 2002年,原卫生部发布了《既是食品又是药 品的物品名单》,丁香、八角茴香、山药等86种 中药材在列。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按 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新增了人参、夏枯草、当归等 15种中药材。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相关说明,列入 该目录的物质需要同时符合多项要求,包括符合 《食品安全法》及有关法规的规定、在中医药典 籍中有食用记载,未发现毒性记录、具有传统食 用习惯,正常食用未发现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急 性、亚急性、慢性或者其他潜在性危害,符合应 当有的营养要求,符合中药材资源保护相关法律 法规规定等,而对那些虽然已经列入国家中药材 标准,但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野生动植物 品种的、中药材使用过程中存在不良反应的、违 背国家法律、法规或不符合饮食传统要求以及其 他不应列入的情形,都不能进入这个名录。而且 卫生主管部门还会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进展适 时对目录进行增加或删减,“是一个动态管理的 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百姓信奉“药食同源” 也走入误区。不恰当地服用中药、盲目追求食疗 效果造成健康受损甚至死亡的事件屡见不鲜。 2015年,浙江东阳一男子连续一个月每天服
盲目追捧 食疗药膳成保健标配

那些热播剧里的中医药

那些热播剧里的中医药

常晓《女医·明妃传》讲述了明代女医谭允贤凭借对医学的痴迷和热爱,克服重重困难,开创女医制度,最终成为一代女国医的经历。

众所周知,电视剧往往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剧中有很多关于中医药的剧情和知识,如果能应用到现实生活,那确实是牛掰。

徐侍郎家大摆寿筵,徐老夫人却因东厂的人闯入而受刺激突然中风。

众人皆手足无措,谭允贤用绣花针为中风的徐老夫人扎针放血,令其苏醒……相信这一剧情给很多那些热播剧里的中医药新年伊始,第一部热播剧当属《女医·明妃传》了。

这部号称中国版大长今的电视剧刚播出不久就已经霸屏。

当然,除了超高的颜值外,剧中诸多中医药知识的展示无疑最夺人眼球。

铁皮石斛救命、香灰止血、十宣放血治中风、理气散瘀汤等和中医药有关的种种“神奇”,着实“吸攒”了一大批中医药粉。

看来,借这剧,在《甄传》、屠呦呦之后,咱中医药又要火一把了……不过,追剧的您如果有印象,应该记得这部剧开头就写着:本剧中所有中医食疗、医药方剂为戏剧情境所需,请勿尝试模仿。

自然,这算是提前打的预防针。

可是,还是会有粉丝要问:这些“神奇”的中医药到底靠谱吗?事实上,我国的中医药确实是博大精深。

近些年,随着“治未病”理念的推广和人们追求健康养生的需求不断提升,中医药更是备受推崇,以至于有的老百姓把它“神化”了,甚至于对其在认识上产生了诸多误区。

殊不知,每种中医药都具有严格的技术操作规范和适宜病症人群,并不是适合所有疾病、所有人群。

进入3月,即将迎来中国国医节。

借这个特殊节日到来之际,乘着这部热剧的风,本期“记者观察”就来扒一扒那些被“神化”了的中医药。

写在“3·17中国国医节”前18RRJK人留下了深刻影响,似乎人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个有关中医药的小技巧,毕竟现实中遇到家中老人突然中风的紧急情况总是有的。

于是乎,这种放血疗法在微信朋友圈中被疯狂转发。

那么,十指放血真能神奇地拯救中风患者吗?现实生活中就有一例:前些天,家住山西长治的郭女士就尝试了一下“传说”中的针刺放血法。

中医药影视剧中的中西医文化冲突聚焦

中医药影视剧中的中西医文化冲突聚焦

中医药影视剧中的中西医文化冲突聚焦近年来,中医药影视剧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成为展现中医药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西医之间的纠葛成为近代以来中医药文化不可回避的内容。

在众多的中医药影视剧中,展现中西医文化冲突的影视剧主要有3部,《刮痧》、《黄连厚朴》、《神医喜来乐》。

《刮痧》这一片名就是以中医上的刮痧法命名的,也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该影片主角许大同移居美国8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在年终行业颁奖大会上获得电玩游戏制作大奖。

他激动地说,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

但随后降临的意外却使许大同如梦初醒,他五岁的儿子丹尼斯因闹肚子发烧,来美国探亲的爷爷因为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以中国民间传统的刮痧疗法为孙子治病,而这就成了许大同虐待儿童的证据。

努力多年以为已经实现了的美国梦被这一场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也给他们全家带来了噩梦般的经历。

导演郑晓龙所言:在设计影片的初期,我们就有一个想法,要表现探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1]对于包括许大同父亲在内的中国人来说,刮痧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常用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

影片《刮痧》中的美国人很难理解中国刮痧的原理,历史上,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医的看法带有着鲜明的猎奇与偏见的色彩,也能让人感觉到强烈的文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正如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学》里所说的:东方主义不是表达了对一个与自己显然不同的(或新异的、替代性的)世界进行理解在某些情况下是控制、操纵甚至吞并的愿望或意图[2]。

它与帝国主义强力有着特殊的历史关联。

[3]考察一下中医被西方解读的历史,中医在16世纪开始为西方所了解,,中国近代,随着西方人大批进入中国,中医在西方人眼中成为异于西医的独特现象。

黑格尔所说的医药也为中国人所研究,但是仅仅是纯粹经验,而且对于治病用药,有极大的迷信。

救命药变毒药!史上最全81种中药造假内幕全揭秘!

救命药变毒药!史上最全81种中药造假内幕全揭秘!

救命药变毒药!史上最全81种中药造假内幕全揭秘!话说病从口入,如果治病救人的药出了问题,危害的是中医的疗效,更是广大患者的健康。

但最近中药造假的事件却层出不穷。

捍卫中医、捍卫患者利益,每一个中医人责无旁贷。

希望看到本文的你,能转发给更多人。

只有越多人关注,才能使更多人免于上当受骗,中医中药才能越来越有希望。

1、黄芪:奸商把黄芪萃取之后,再烘烤晒干售卖。

最有效的成分已经丧失了。

大多数黄芪假是不假,但是劣!2、制首乌:切成小方块的,多为红薯切成丁后,加工而成鉴别:口嚼时有焦糖味,此为红薯干。

圆片型的,掺假者用大黄加黑豆煮后晒干而成。

3、白附片:掺假者用红薯或土豆加工成形状相似的片形,晒干熏漂而成。

鉴别:一看,假的药材周边有明显的刀切及加工的痕迹。

二尝,假的白附片无麻口味。

4、羌活:掺假者用东北产的马尾独活,切片加工而成。

鉴别:有菊花心,油性足为真品。

防假最佳办法:进原药材(没有切片的羌活),用时随手用剪刀剪一下就可以了。

5、当归:切片的当归,容易掺独活片。

凡片形大,色白,味甘者多为独活。

防假绝招:进未切片的当归,使用时分头、身、尾,效果好。

6、延胡索:延胡索整个的掺假少,掺的多是大小差不多的砂石。

延胡索片药材,掺假很多,多为山药种子切成两半后,加工后掺入,最害人了。

防假办法:只进延胡索个子,大小均一,无砂石即可,用时用打粉机打成粗粉。

7、海金沙:掺假者将建房用的红砖打成细粉掺入,很痛心啊,患者本来要治疗结石,结果服用的是细砂粉。

鉴别:将药材倒入有水的杯子中,搅拌,海金沙漂在水上,细砂石沉在水下。

8、白芨:切片白芨大多掺假,质地疏松的,为发芽长苗后剩下的母体,药力达不到。

鉴别:口嚼后有无粘牙感。

真的非常粘牙,假的不粘。

进货最好进整块的白芨,不容易造假,价格偏贵。

但物有所值。

9、半夏:黄柏煎水煮元胡,最后用矾制,造假半夏。

10、沉香:假的太多,多少用枯木喷上沉香油加工而成。

11、茯苓:造假者用米粉加工后切片而成。

“较真”《延禧攻略》的这4种中药

“较真”《延禧攻略》的这4种中药

龙源期刊网
“较真”《延禧攻略》的这4种中药
作者:刘绍贵
来源:《大众健康》2018年第10期
影视剧虽为艺术创作,大多数内容不必较真,但涉及的中医药内容,还是刨根问底,求真为好。

近期的热剧《延禧攻略》中,称“枇杷新叶有毒”,孕妇食用的珍珠粉被换成贝壳粉而致流产,太医院御医开曼陀罗治失眠,笔者觉得其概念模糊,述说不清,缺乏文献和科学依据。

影视剧虽有戏说,但很容易引起误导和错用,故特以当今药典和辞典为据,将枇杷叶、珍珠、珍珠母(贝壳)、曼陀罗的性能应用简介如下。

是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入药历史悠久,在我国南北朝时的药物学著作中即有记载。

其味苦,性微寒,无论新叶老叶均无毒,为止咳平喘药中较常用的药物。

功能为清热化痰止咳、降逆止呕,可配伍用于多种咳嗽,尤以治疗肺热咳嗽为宜,还可用于胃热呕吐、呃逆,以及白喉、烦热口渴等症。

老百姓中药认识的五大误区

老百姓中药认识的五大误区

老百姓中药认识的五大误区
1. 中药无毒,安全无副作用。

这是最常见的误区,中药虽然来源于天然植物,但是其成分复杂,副作用也不容忽视。

尤其是如果中药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身体不适或者严重不良反应。

2. 中药可以治疗所有疾病。

中药的治疗作用并不是万能的,而且对于不同疾病的治疗作用也不一样,因此需要根据病情对症下药。

确切的说,中药更多的是辅助治疗,不能替代现代医学的治疗方式。

3. 对中药的选择没有严格的限制,只是看效果。

这是一种危险的观念,不同的中药成分不同,不能随意选择。

而且还需要注意中药的用量和使用方法。

4. 中药的治疗需要长期使用。

不同疾病对中药的治疗时间也不一样,有些可能短期使用就能见效,而有些需要长期治疗,但是想要达到效果并不意味着可以不断的使用中药,需要注意中药用量和使用时间的把握。

5. 所有的中药都可以自行购买和使用。

因为成分不同,作用也不同,对于不同病情的选择也不同,因此不建议自行购买和使用。

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这样可以更好地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效果。

电视剧《老中医》科普!带您深入了解传统中医药-第二期

电视剧《老中医》科普!带您深入了解传统中医药-第二期

电视剧《老中医》科普!带您深入了解传统中医药-第二期电视剧《老中医》在2月21日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首播之后大受好评,尤其是其团队坚持以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来拍摄,在剧中出现的不少镜头和专业名词都让中医人们为之激动。

所以,望济堂中医院推出“望济堂带您深入了解电视剧《老中医》”系列,帮您更好的了解《老中医》,了解中医药。

在22日更新的两集《老中医》的剧情中我们迎来了第二个医案,即孕妇死胎案,在3-4级中我们终于可以看到一些药材的出现了,所以带您深入了解传统中医药的第二期为您带来一些关于药材的科普。

关键词:血余炭在第二集中,高小朴欲追随霍大夫学医,在医馆门口遇到一个鼻子流血不止的患者,高小朴告诉患者“鼻子流血你把头发烧成灰就往鼻子里吹,马上就能好。

”还告诉患者“头发灰也叫血余炭,好用极了”。

那么血余炭是剧情创作呢还是真有实事呢?其实血余炭是真实存在的中医药材。

取头发,除去杂质,碱水洗去油垢,清水漂净,晒干,焖煅成炭,放凉,即为血余炭,血余炭性苦味平,归肝、胃经,有收敛止血,化瘀,利尿的功效,主要用于用于吐血,咯血,衄血,血淋,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小便不利。

血余炭那么血余炭是否真的能治鼻血呢?据《本草备要》记载:发,一名血余,补,和血。

发者血之余,味苦微寒,入足少阴、厥阴。

肾、肝。

补阴消瘀,通关格,利二便。

治诸血疾,能去心窍之血,故亦治惊痫。

血痢血淋,舌血煅末,茅根汤服。

鼻血,烧灰吹鼻。

转胞不通,烧灰服。

小儿惊热。

合鸡子黄,煎为汁服。

鸡子能去风痰。

合诸药煎膏,凉血去瘀长肉。

其中“鼻血,烧灰吹鼻。

”一句便证实了血余炭确有治疗流鼻血之功效。

但是这里就不推荐大家自己随意尝试了。

如果有流鼻血的症状,可以尝试大蓟、白及、小蓟、生龙骨各30克,大黄、血余炭、三七参各15克,一同放入钵内,捣碎,外敷患处。

此方具有化瘀收敛、凉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疗鼻出血。

同时,莲叶具有消炎作用。

将莲叶晒干后,加水煮成藕叶水喝,对常流鼻血、有鼻病的人来说,是最好的饮品。

医圣张仲景的仁心和耐心——评河南卫视中医药文化题材电视剧《医圣》

医圣张仲景的仁心和耐心——评河南卫视中医药文化题材电视剧《医圣》

25南腔北调医圣张仲景的仁心和耐心—— 评河南卫视中医药文化题材电视剧《医圣》文/西门杏庵今年开春,无论是央视春晚的《只此青绿》、河南卫视的《国色天香》,还是河南卫视晚间黄金时间播出的中医药文化题材的电视剧《医圣》,无不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再一次刷新国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电视剧《医圣》通过回顾中医药奠基人张仲景的生平,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

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

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

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在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当下,电视剧《医圣》张仲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中医药,增加了中医药文化的趣味性,从而让国人进一步了解和关注中医药、守护和传承好民族的瑰宝。

——题记南阳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许多值得纪念的人物,医圣张仲景便是其中一个。

张仲景的成就,位列我国古代十大名医之首。

中国古代有16位圣人,但真正放之世界人文领域,唯有文圣孔子和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是南阳的、河南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一电视剧《医圣》剧照 刘牧饰演医圣张仲景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张仲景虽然医名远播,但《后汉书》《三国志》和其后的正史中均未为其列传记载。

由此推断,仲景在世时可能并不出名。

历史上真实的张仲景是什么样的,他又是怎样成为医圣的呢?“晋代王叔和撰有《脉经》,其序言中首次提到张仲景:‘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

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这是古籍中最早出现张仲景的名字。

此后魏晋时期的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言中说:‘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古代人生讲解药物相克之理

古代人生讲解药物相克之理

古代人生讲解药物相克之理中医的方剂是讲究配伍禁忌的,有些药禁止一起用,否则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增加毒性,最常见的正如赵闵堂所说:“中药讲究的是十八反、十九畏,相生相克,配伍严谨,切不可胡乱来。

”不过,这句话也有点毛病,中医理论里的“相生相克”,指的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一般不用于中药。

十八反歌诀,最早见于金代张从正《儒门事亲》:“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说的是甘草不能与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三味药同用;乌头不能与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五种药同用;藜芦不能与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六种药同用。

十九畏歌诀,首见于明代刘纯《医经小学》:“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

这两味药的生品都有一定毒性,但现在都是炮制过的,毒性极小,只要按照我的要求煎煮够时间,并没有副作用和毒性,我自己和家人也经常服用,效果很好。

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其中有一些毒药,如硫黄、水银、砒霜、狼毒、密陀僧、巴豆等等,现在已经基本不在临床应用。

这两个歌诀流传甚广,确实有一定道理,如甘遂与甘草合用,可能会增加毒性;川乌草乌是祛风湿、温经止痛的,不应该与清热凉血的犀角同用。

但有些并不是绝对禁忌,有很多古方和临床实践能够证明。

比如海藻与甘草完全可以配合使用;乌头与贝母、瓜蒌、半夏一起服,并没有明显增加毒副作用;还有丁香与郁金,芒硝与三棱,人参与五灵脂,肉桂与赤石脂,都是临床可以联合应用的。

建国以后,对于中药的配伍禁忌,虽然有一些试验研究,但缺乏权威部门的认定,所以这两个歌诀的内容仍然沿袭下来,医生如果的确要合用这些药,还是遵循传统,必须在药旁边双签字以表示自己承担风险。

但也有中药师认为,所谓的相反相克,是指在这些药在一张处方中,一起煎煮后,可能产生或者增加毒性。

影视剧里的中医误区

影视剧里的中医误区

34快乐养生 2015.02年进补,老来吃苦”,因此儿童、青少年一般来说也不适合吃人参。

身体太虚弱时同样不宜用人参,否则会造成虚不受补。

细心的观众发现,古装剧中还有一种万能的神药“阿胶”。

阿胶中含有多种胶原及微量元素,适合贫血、肿瘤患者、身体虚弱者服用,尤其适合女性进补。

很多人认为阿胶具有“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作用,其实,滥用阿胶也会出现副作用,如消化不良、火气亢盛等。

误区2:麝香、红花致不孕子嗣是宫斗、宅斗剧中永恒的争斗点,麝香、红花就是这些争斗最强有力的“帮凶”。

古装片中经常出现的剧情就是,某位女性被灌了一碗红花汤或者闻了装有麝香的香囊,就流产了,并且再也怀不上孩子。

是不是这样的呢?麝香有开窍醒神、解毒的作用,能增加子宫收缩的频率、速度、力度,怀孕期女性对麝香尤其敏感,并且越到怀孕后期反应越大,所以中医上用来在妇女难产时下死胎,在影视作品中用麝香使人流产,有一定道理。

但“麝香会导致不孕”这种说法有点夸张。

至今为止并没有研究表明麝香会影响女子受孕,相反,对于经络不通、气滞血淤型月经失调导致不孕者,麝香还能通过调理月经而起到治疗作用。

红花性温,有活血通经、祛淤止痛的功效,可治疗很多因血淤气滞、经络不通所致的疾病,如腹痛、关节痛等。

但红花的活血作用并没有那么强大,如果是输卵管不通引起的不孕,临床中就需要用红花来活血化淤、疏通经络,这种情况下喝红花汤不会导致不孕,反而会助孕。

红花导致流产,影视剧里的 中医误区近几年,古装电视剧掀起一轮轮收视热潮,其中引人注目的除了剧情,还少不了各类神奇的保命仙丹、毒药鸩酒。

专家表示,这些看似和中医相关的知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有艺术夸张的成分。

误区1:滥用人参、阿胶在古装剧中,人参大概是“出镜率”最高的中药了。

在富贵人家中,没病喝参汤养身提神,病后用人参调补,病危了就用千年老参“续命”,但其实这些都是错的。

传统说法还认为人参的参龄越长就越好,实际上,人参中的皂苷含量并不随着生长年份增加。

中药的误区:中西医结合中的迷雾

中药的误区:中西医结合中的迷雾

中药的误区:中西医结合中的迷雾
唐旭;刘青;苟兴春
【期刊名称】《医学争鸣》
【年(卷),期】2018(9)2
【摘要】当前,在中西医结合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有关中药的争论、呼吁和担忧,影响了现代医学的健康发展。

从中药的产生和历史以及中药与西药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会发现这些现象都是由于中药的发展脱离了中医学的完整体系而进入了西药化的误区。

走出这一误区对于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和中西医学的整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4页(P7-10)
【关键词】中药;中西医结合;整合医学
【作者】唐旭;刘青;苟兴春
【作者单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陕西省脑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西安医学院基础与转化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那些我们可以做到的事情——抛开对自杀的错误认识:突破经验的迷雾——对学生自杀认识误区的辨析 [J], 苏林;
2.突破经验的迷雾——对学生自杀认识误区的辨析 [J], 苏林;
3.拨开迷雾天晴朗--向心力学习的误区浅析及其对策 [J], 李炳蔚
4.“血燕”迷雾下的养生误区 [J], 刘国信;杨果平
5.拨开迷雾早诊早治——陈生弟教授谈帕金森病诊治三误区 [J], 侍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龄产妇于家夫人小产,允贤为于夫人施针止血之后,开出药方。

若血崩不止,就再加贯众炭3钱熬制、理气之剂
理气之剂,即能调理气机,治疗各种气病的方剂。

气为一身之主,升降出入,周行全身,温养内外,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若因情志失常,或寒温不适,或饮食失调,或劳役过度等因素,均可使气机升降失常,而产生各种气病。

概括归纳常见的有气虚、气滞、气逆、气陷、气闭等证。

其治疗分别运用补气、行气、降气、升陷、开闭等方法治之。

气虚证的治法与方剂,已见于补益剂中,理气之剂多以理气药为主组成,治疗气滞、气逆等证。

因此,理气剂主要分行气和降气两大类。

明代的剂量一钱约为现代剂量3.72g ,一两约为59.52g 。

从用药来看,此方命名为“益气化瘀汤”更为贴切。

剧中方子里的药物的主要的治疗原则是:化瘀、补气、止血。

小产出血,和正常产后排恶露一样,一方面要活血化瘀,一方面也要有止血药制约,以防出血过多。

前面的处方补气升血,祛瘀生新。

出血不止说明血瘀经络不通畅,后面加入的贯众炭可以止血化瘀。

”方子中的中药都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从这张方子看起来,用了当归、丹皮和大剂量的红花,也有干姜、阿胶止血,更用了二两黄芪益气,说明于夫人可能是个气血两亏之体,谭允贤这个辨证非常精确。

但是,中医始终讲究辨证论治,具体药剂用多用少都因人而异,适用于于夫人的方子并不都适用于所有的患者。

要是看了电视剧后,就把方子拿来现用是万万不行的。

古代医方著作。

共一卷。

清代汪昂撰。

刊于1694年。

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

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

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

剧情回放:安陵容因为吃了过多苦杏仁身亡
《神农本草经》:杏核仁,味甘温。

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奔豚,生川谷。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性微温,味苦,有小毒。

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镇咳平喘:苦杏仁中含有苦杏仁苷,苦杏仁苷在体内能被肠道微生物酶或苦杏仁本身所含的苦杏仁酶水解,产生微量的氢氰酸与苯甲醛,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达到镇咳、平喘作用。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润肠通便,杏仁味苦下气,且富含脂肪油。

脂肪油能提高肠内容物对黏膜的润滑作用,故杏仁有润肠通便之功能。

苦杏仁苷在经酶作用分解形成氢氰酸的同时,也产生苯甲醛,后者可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消化功能。

抗炎、镇痛作用:苦杏仁苷有镇痛作用,但不同于吗啡的镇痛剂。

苦杏仁苷分解产生的苯甲醛静安息香缩合酶作用生成安息香。

安息香具有镇痛作用,因此国内有人用苦杏仁治疗晚期肝癌可解除病人的痛苦,有的甚至不需服用止痛药
抗肿瘤作用:20世纪初期苦杏仁苷首次从杏仁中分离出来,1920年在美国首次将苦杏仁苷用于治疗肿瘤。

Ernest Krebs博士是第一个在美国将苦杏仁苷用于医药的人,并将它称为维生素B17。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苦杏仁苷虽在美国、墨西哥等国家广泛流传用来治疗肿瘤,商品名为维生素B17或laetrile,但有关苦杏仁苷的抗肿瘤作用并未得到FDA的承认,在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

降血糖作用:苦杏仁苷具有防治因抗肿瘤药阿脲引起的糖尿病的作用。

采用阿脲诱发小鼠高血糖法证明,预先腹腔注射3g/kg苦杏仁苷48h后测血糖,结果表明苦杏仁苷可特异性地抑制阿脲所致的血糖升高,作用强度与血液中苦杏仁苷的浓度有关。

降血脂作用:大杏仁可以明显降低高血脂患者的血脂水平,其中以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下降最为明显,分别下降10.6%和8.1%,同时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没有明显变化,载脂蛋白B(Apo B)明显下降,载脂蛋白A1(Apo A1)明显上升。

Spiller(1990年)认为杏仁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患者轻度升高的血脂,且无需严格限制饮食。

美容作用:根据肺合皮毛理论,在临床上对某些皮肤疾病可从宣肺法论治,配伍食用杏仁,常获捷效。

现代研究证明,苦杏仁中所含的脂肪油可使皮肤角质层软化,润燥护肤,有保护神经末梢血管和组织器官的作用,并可抑杀细菌。

此外,被酶水解所生成的HCN能够抑制体内的活性酪氨酸酶,消除色素沉着、雀斑、黑斑等,从而达到美容的效果。

一般来说,苦杏仁有微毒,毒性来自于苦杏仁甙和苦杏仁甙酶,遇水后产生的氢氰酸是引起中毒的“罪魁祸首”。

这种物质可以阻断细胞的呼吸链,妨碍ATP的产生。

每100克苦杏仁中所含的苦杏仁甙可以分解释放出氢氰酸100~250毫克,而60毫克氢氰酸就可以置人于死地。

所以,如果吃下不经处理的杏仁,特别是苦杏仁,中招的风险很大。

另外,成人一次性口服生苦杏仁40~60粒可中毒,50~100粒可致死。

通过小白鼠的实验换算证明,人口服苦杏仁55颗(约60克),含苦杏仁甙约1.8克,会导致死亡,所以55颗是死亡分界点。

专家提醒,吃苦杏仁一天不能超过10个,尤其是不能生吃未经处理的苦杏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