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ccmd3精神病诊断标准
ccmd3精神病诊断标准
CCMD-3是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其诊断标准如下:
1. 器质性精神障碍:根据病因病理诊断分类,主要涉及精神科、神经科和躯体疾病等。
2. 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包括酒精、阿片类、大麻、镇静催眠药、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等物质依赖性精神障碍,以及非依赖性精神障碍等。
3.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根据症状学分类,主要涉及妄想、幻觉、思维和言语障碍等。
4.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包括躁狂症、抑郁症等。
5.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包括分离(转换)性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焦虑症、神经症等。
6. 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包括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
7.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包括人格障碍、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等。
需要注意的是,CCMD-3的诊断标准是兼顾症状学分类和病因病理学分类,但主要倾向于病因病理学分类。
如果某些精神障碍或亚型在CCMD-3中未被纳入,例如ICD-10的某些
亚型,则根据我国的社会文化特点和传统,暂不将其纳入诊断标准中。
应激相关障碍
(五)诊断 (CCMD-3)
1.症状标准 (1) 突然遭受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处境 (2)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3)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4)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景的回避
2.严重度标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3.病程标准: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即在遭受创伤
后数日至数月后),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月。 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一)定义
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 )
—是指具有易感个性(病前多有敏感、胆小、情感不稳定的 人格素质)的个体,在明显的生活环境改变或应激性生活事 件的影响下,出现的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 或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
程一般不超过半年。
(二)临床特点:
(1)生活事件: 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不是灾难性的),尤其
是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如移民、退休、入学、 家庭变迁、变换工作等。
(2)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 (焦虑、抑郁、害怕等)
(3)同时可出现适应不良的行为和生理功能障碍
(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失眠、食欲不振等)
持续数小时至一周,通常在一月内缓解。 4.排除标准:排除癔症、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
裂症、心境障碍。
(五)治 疗
1、 心理治疗(重要意义) 2、 药物治疗(对症治疗)
1. 心理治疗
应激人群的紧急干预
—及时、就近、简洁、紧扣重点 —紧急事件应激晤谈 (CISD)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
LCU
73 63 53
8. 被解雇
47
10. 退休
45
…………….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
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一、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精神活性物质是指来自体外,可影响精神活动,并可导致成瘾的物质。
常见的精神活性物质有酒类、阿片类、大麻、催眠药、抗焦虑药、麻醉药、兴奋剂、致幻剂和烟草等。
精神活性物质可由医生处方不当或个人擅自反复使用导致依赖综合征和其他精神障碍,如中毒、戒断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情感障碍,及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等。
【症状标准】(1)有精神活性物质进入体内的证据,并有理由推断精神障碍系该物质所致;(2)出现躯体或心理症状,如中毒、依赖综合征、戒断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及情感障碍、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等。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除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之外,精神障碍发生在精神活性物质直接效应所能达到的合理期限之内。
【排除标准】排除精神活性物质诱发的其他精神障碍。
【说明】如应用多种精神活性物质,鼓励作出一种以上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并分别编码。
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指来自体外的某些物质,虽不产生心理或躯体性成瘾,但可影响个人精神状态,如产生摄入过量所致的中毒症状(过去称为中毒性精神障碍)或突然停用所致的停药综合征(如反跳现象)。
【症状标准】有非成瘾物质进入体内的证据,并有理由推断精神障碍系该物质所致,由此引发心理或躯体症状,如中毒、智能障碍、精神病性症状、情感症状、神经症样症状,或人格改变等。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除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之外,精神障碍发生在非成瘾物质直接效应所能达到的合理期限之内。
【排除标准】排除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和器质性精神障碍。
二、精神分裂症(分裂症)诊断标准:本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
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
CCMD为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为第3版,其保留某些精神障碍或亚型如神经症、复发作躁狂症、同性恋等。
CCMD系统的分类原则为兼顾症状学分类和病因病理学分类,分类与诊断应继续向病因病理诊断的方向努力,有条件按病因病理分类者应按此分类,例如器质性精神障碍等其他病类目前主要用症状学分类。
CCMD-3主要分类如下: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CCMD-3根据我国的社会文化特点和传统,对某些精神障碍暂不纳入,如ICD-10的F52.7性欲亢进、F64.2童年性身份障碍、F66与性发育和性取向有关的心理及行为障碍的某些亚型、F68.0出于心理原因渲染躯体症状、F93.3同胞竞争障碍等。
应激相关障碍(Stress-relateddisorders)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s)
又称急性应激反应,是指个体突然遭遇 急剧、严重的精神刺激之后数分钟至数小 时出现的短暂的精神障碍。常常持续数小 时至1周,通常在1月内缓解。
*急性应激பைடு நூலகம்碍临床特点
• 强烈的精神应激事件,常刺激后数分钟到数小时发病 • 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 初期可表现为茫然,情感淡
应激和应激反应
2. 应激源(Stressor)
是指能引起机体发生应激反应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包括: 生物性应激源:理化\躯体因素等 心理性应激源:心理冲突、挫折 社会性应激源:灾害 文化性应激源:道德、风俗习惯
应激和应激反应
3.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 :个体因为应激源/生活事 件所致的心理、生理和行为的变化。
PTSD的治疗策略
一、心理治疗
1、支持性心理治疗 2、催眠治疗
3、认知行为疗法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 暴露疗法 想象暴露法 系统脱敏 焦虑控制训练 应激预防训练
PTSD的心理治疗技术和靶症状
主要症状
推荐技术
参考技术
侵入性思维
闪回 害怕、惊恐、回避
远离别人、兴趣丧失
*PTSD的临床表现
1、闪回/闯入性再体验( Flashback) 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或称闪回)、 梦境、或由相似的境遇诱发(触景生情) 是PTSD的最具特征性的症状
2、警觉性增高症状(Fight ) 持续警觉性增高,惊跳反应 焦虑、激惹或易怒 注意力不能集中 难以入睡或睡得不深
暴露治疗
暴露治疗 暴露治疗、认知 治疗、焦虑管理 认知治疗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
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一、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精神活性物质是指来自体外,可影响精神活动,并可导致成瘾的物质。
常见的精神活性物质有酒类、阿片类、大麻、催眠药、抗焦虑药、麻醉药、兴奋剂、致幻剂和烟草等。
精神活性物质可由医生处方不当或个人擅自反复使用导致依赖综合征和其他精神障碍,如中毒、戒断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情感障碍,及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等。
【症状标准】(1)有精神活性物质进入体内的证据,并有理由推断精神障碍系该物质所致;(2)出现躯体或心理症状,如中毒、依赖综合征、戒断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及情感障碍、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等。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除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之外,精神障碍发生在精神活性物质直接效应所能达到的合理期限之内。
【排除标准】排除精神活性物质诱发的其他精神障碍。
【说明】如应用多种精神活性物质,鼓励作出一种以上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并分别编码。
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指来自体外的某些物质,虽不产生心理或躯体性成瘾,但可影响个人精神状态,如产生摄入过量所致的中毒症状(过去称为中毒性精神障碍)或突然停用所致的停药综合征(如反跳现象)。
【症状标准】有非成瘾物质进入体内的证据,并有理由推断精神障碍系该物质所致,由此引发心理或躯体症状,如中毒、智能障碍、精神病性症状、情感症状、神经症样症状,或人格改变等。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除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之外,精神障碍发生在非成瘾物质直接效应所能达到的合理期限之内。
【排除标准】排除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和器质性精神障碍。
二、精神分裂症(分裂症)诊断标准:本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
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
常见精神病症状表现
3.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流行性癔症或称癔症的集体发作是癔症的特殊形式。
6.强迫性人格障碍: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
7.焦虑性人格障碍:是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8.依赖性人格障碍:特征是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
恐怖症(3)(1)场所恐源自。(2)社交恐怖。(3)特定恐怖。
焦虑症(2)
(1)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发作。
(2)广泛性焦虑障碍,又称慢性焦虑症。
强迫性障碍(强迫症)(2)
(1)强迫思维包括: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疑虑、强迫性对立观念等等。
(2)强迫行为包括: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性洗涤,强迫性询问和强迫性计数等等。
精神病症状(7类)一览表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3)
精神分裂症(4)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的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多完好,可出现某些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精神活动的衰退。患病期间自知力基本丧失。
神经衰弱
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临床表现:精神疲乏、注意力难集中、效率低等衰弱症状;回忆及联想增多且难以控制;对声、光、噪音敏感;易烦恼、易激惹;紧张性疼痛;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3)
应激相关障碍,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临床上包括:
精神疾病(应激相关障碍、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1:何谓应激状态?必须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迅速做出选择,采取有效行动,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
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系列反应,身体上可表现出肌肉紧张、血压升高、心跳和呼吸加快、出汗等生理变化,心理上可表现为焦虑、紧张、生气、害怕等情感反应,在这种身心反应的支配下,可能出现逃避、退缩、犹豫、攻击、努力等行为,这些变化有助于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
2:什么是应激相关障碍?过度的、强烈的或持久的刺激,可能会导致认知的混乱,不能协调组织起机体对事件或危险的恰当处理,而进入应激的衰竭阶段,此时必需的适应能力已经减少,机体会被自身的防御力量所损害,结果导致应激相关障碍的发生。
3:应激反应等于应激障碍吗?应激反应不等于应激障碍,只有应激反应超出一定强度和(或)持续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并对个体社会功能和人际交往产生影响时,才构成应激障碍。
4:应激相关障碍的病因有哪些?剧烈或持久的精神创伤因素以及歪曲的认知是应激相关障碍产生的直接原因,如重大的自然灾害(强烈地震、特大山洪爆发等)、人为灾难(战争等)、个人重大生活事件(被虐待、被遗弃、被强暴等)、人际关系和生活工作环境改变,职业或学业问题,以及个人对这些事件及相关结果的不合理评价和认知。
个体的个性特点和身体状况为易患因素,如固执、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易感情用事、怯懦的性格特点等,或患有某些遗传病、难治性疾病、慢性疾病等个体易患应激相关障碍。
5:应激相关障碍包括哪些类型?应激相关障碍包括:急性应激障碍(包括急性应激性精神病)、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等。
6:什么是急性应激反应?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表现有强烈情绪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在受刺激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内发病,病程短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1周,通常在1个月内缓解。
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复习题部分
同学们好!附件是教材《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书后第四章的复习题及其解答。
有几点说明如下:•在每道复习题之后标出了涉及教材中相关内容的页数,即复习题解答的出处。
•对复习题的解答只在教材范围内查找,用教材中的表述解答,不涉及教材之外的内容。
•解答力求准确、简洁、完整,但是否达到了要求,有待检验和讨论。
•复习题的解答未经授课教师审阅,亦未经讨论,仅供参考。
不足之处,敬请同学们指正!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P249)1.简述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关系。
(P257)人的心理活动有正反两个方面。
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①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②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③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异常心理活动,就是丧失了正常心理活动的上述三大功能。
2.简述精神分析理论对变态心理的解释。
(P251)⑴该理论从两个基本命题出发解释异常心理现象:①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②性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⑵按上述基本命题,佛洛伊德推演出5个判断:①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名为“力比多”;②力比多有三个发展阶段(口腔欲、肛门欲、生殖器欲阶段);③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以此对应的人格结构则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④“本我”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按“道德原则”活动;⑤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该能力称为防御机制。
⑶该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①合理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②“自我"必须不断地学习外部世界,以便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③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
3.简述人本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
(P255)该理论首先提出“潜能”概念,认为不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潜能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因此断定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轻性心理疾病(神经症、癔症、应激相关障碍)
临床表现 极其强烈的恐惧反应,并伴有心慌、面赤、出汗、颤抖等自主神 经症状,常有期待性紧张不安和焦虑,而恐惧刺激物或情境一旦出现 ,则极力逃避。 我国恐惧症的患病率为0.59‰,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20 岁左右。
诊断标准 (1)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 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②发作时有焦虑或自主神经症 状;③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④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 要,但无法控制。 (2)对恐惧情境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3)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
□ 矫治
□支持性心理治疗
教育干预
□行为疗法
自控法(制想法、行为中止法、替代法)
□药物
氯丙咪嗪抗抑郁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主要是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特征,表现 为精神易兴奋,但易疲劳,以及紧张、烦恼、易激惹等 情绪症状和肌肉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 症状。症状不是继发于躯体或脑的疾病,也不是其他任 何精神障碍的一部分。 50年代末,我国对本症作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认为 主要病因为:神经系统功能过度紧张;长期心理冲突和 精神创伤引起负性情感体验;生活节奏紊乱,过分劳累 紧张为发病条件;感染、中毒、颅脑创伤和躯体疾病对 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均可成为诱因。 多起病缓慢,就诊时往往已数月以上的病程。可追 溯导致长期精神紧张、疲劳的应激因素。也偶有突然失 眠或头痛起病,无明显原因者。病程持续或时轻时重。 及时适当的治疗多数可好转,病程两年以上的慢性病人 或合并人格障碍者,预后欠佳。
应激相关障碍
• 有关PTSD表现的最早的记录是,1871年美国的 Da Costa描述南北战争中一组经历了严重创伤的 士兵出现的以焦虑为核心的症状。到了20世纪70 年代,因部分精神卫生人士对从越南战场回来的 老兵的关注,PTSD作为一个新的诊断类别日益 受到重视,1980年出版的DSM-Ⅲ第一次制定出 了PTSD的诊断标准,DSM-Ⅳ作了进一步的修订。 此类别以创伤后应激障碍来描述恶性创伤事件的 不可避免的结果,并设想这种障碍的症状可在最 初的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后出现,表现为个 体对创伤性事件的反应在非创伤性情境中持续存 在或反复发作。
• 必须注意,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不宜过宽。 必须有证据表明其发生在极严重的创伤性 事件后的6个月内,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或者没有其他适宜诊断(如焦虑症、强迫 症,或抑郁症等)可供选择,但事件与起 病的间隔超过6个月,症状表现典型,亦可 诊断。
•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个人经历了异乎寻 常的创伤性应激事件后,出现创伤性事件 的“再现”,对有关创伤性情境的回避和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迟钝,及植物神经系统 症状、烦躁不安和认知障碍。植物神经系 统症状、烦躁、认知障碍包括了警觉性增 高的惊跳反应、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 减退、犯罪感和睡眠障碍。
(四)临床表现:
• PTSD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四个方面:(1)病人经 历了几乎可引起所有人都会产生巨大痛苦的灾难 性应激事件;(2)、创伤性事件的重复再现;(3)对创 伤事件相关或相似的情境的回避,对外界刺激的 应答反应麻木,而在经历应激事件前无此类症 状;(4)唤起水平增高和植物神经症状的持续出现。 • 大多数人在经历创伤性事件的数小时或数天内起 病,也有少数病人寻常的应激源 的刺激下几分钟内出现,如果应激性环境 消除可在2~3天内(常可在几小时内)症 状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具不 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可在2~3天后开始减 轻。通常在一周内可缓解,预后良好。
癔症诊断标准
癔症诊断标准癔症,又称为转换性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患者出现身体症状或功能障碍,但在临床检查中并未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癔症患者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冲突和心理压力,这些情绪冲突和心理压力可能是由于患者无法有效地表达和处理内心的矛盾情绪而导致的。
癔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明显的身体症状或功能障碍,癔症患者通常会出现一些明显的身体症状或功能障碍,如麻痹、失明、言语障碍等,这些症状或功能障碍在临床检查中并未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2. 心理因素的影响,癔症患者的身体症状或功能障碍往往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这些症状或功能障碍往往是患者无法有效地表达和处理内心的矛盾情绪而导致的。
3. 排除其他疾病,癔症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相似症状或功能障碍的器质性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
4. 不自觉模仿,癔症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自觉模仿他人的症状或功能障碍,这种不自觉模仿可能是由于患者对他人的症状或功能障碍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导致的。
5. 临床表现的多样性,癔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非常多样化,可能表现为麻痹、失明、言语障碍等不同的身体症状或功能障碍。
总的来说,癔症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理因素的影响以及排除其他可能的器质性疾病,对于怀疑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
癔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对于患者和家庭来说都是一个严重的心理负担。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重建健康的心理状态,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癔症的宣传和教育,减少社会对患者的歧视和排斥,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应激相关障碍
第一节 概述
应激相关障碍包括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 激障碍、适应障碍和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 (应激障碍的分类不是一层不变,精神病学 第三版分类为:反应性精神障碍、适应性障 碍、感应性精神病;第四版分类为:急性应 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感应 性精神病。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原来为单 一章节)
治疗
2)、另一部分人会出现严重的危机反应,甚 至导致心身健康的损害,例如:急性应激障 碍和创伤的应激障碍。 常用的干预技术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 训练、紧急事件应激昭谈等。心理危机干预 的最佳时间是遭遇创伤性事件后的24小时到 72小时。24小时内一般不进行危机干预。若 是72小时后才进行危机干预,效果有所下降。
鉴别诊断
2、心境障碍 患者意识清晰,无明显生活事件, 主要表现以情绪高涨或低落为特点,病程 漫长,易于反复发作,大部分在春秋季节 发作。
治疗
总的原则:早预防、早识别、早干预、防止 发展为PTSD。 今天着重讲一下危机干预: 危机是指个体面临一些突然出现的、非经常 发生的、超出个人正常应对能力的事件时的 一种反应状态,又称危机反应。 在面对这些危机时首要的是自助,依靠个人 与生俱来的寻求帮助的动机和潜力自我修复。 1)、一部分人在这种危机对抗的自我修复中 成长,提高了应对危机的能力。
第一节 概述
应激源: 1、职业(学业)问题 现代社会中,职业稳定性越来越差,转换职业 越来越频繁,这本身就可以构成应激来源。此 外,在职业(学业)的环境中,与上下级(老 师)或同事(同学)的人际关系长期紧张,晋 升、晋级受挫、职业(学业)负担过重。主观 愿望或现实要求超出了本人的实际能力,对职 业(学业)不满意但无法改变、工作频繁调动、 受到处分、对从事的职业(学业)毫无兴趣等, 都可以成为应激源。
变态心理学整理——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癔症发展的历史:希波克拉底和柏拉图:认为此病是妇女特有的一种疾病,是子宫在腹腔内游走,游到某部位或器官,产生的某种癔症发作。
弗洛伊德:认为本病是创伤引起,特别是婴儿期的性本能受到压抑。
受到创伤的性本能通过转化机制产生出各种身体症状。
巴甫洛夫:提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较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的艺术型和弱型相结合的人,易患癔症。
ICD-9把癔症列于神经症范畴内,包括癔症性立行不能症、转换性反应、分离性反应或状态、癔症性Ganser氏综合征、多重人格等类型。
DSM-Ⅲ则取消了癔症一词,而将本病归入以下三项:(1)身体形式障碍;(2)分离障碍;(3)伪装障碍。
癔症的临床描述:一种以解离症状(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和转换症状(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CCMD-3中癔症的诊断标准:症状标准:1)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并至少下列1项综合征:①癔症性遗忘;②癔症性漫游;③癔症性多重人格;④癔症性精神病;⑤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⑥其他癔症形式;2)没有可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起病与应激事件之间有明确联系,病程多反复迁延。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如癫痫所致精神障碍)、诈病。
癔症的起病原因社会心理因素性格特征:具有癔症个性的个体,在相同性质的精神因素作用下,较其他类型性格的个体易于发病。
这些性格特点为患者情感丰富,情感反应强烈鲜明,体验肤浅,且极不稳;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具有丰富的幻想,常以想象丰富、生动的幻想代替现实。
精神因素:以心理创伤居多,约占40.3%。
心理创伤所引起的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常为癔症第一次发病的诱因。
生理因素遗传因素:癔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关系。
然而,现有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身体因素:某些患者可因身体因素,如发热、疼痛、不适等引起精神紧张和疑惧,为癔症的发生提供自我暗示的基础。
应激、人格障碍、癔症
有这样才能和丈夫沟通。问及其自言自语的情 况时,患者说:“我总觉得要和丈夫说清楚, 我总觉得丈夫能够和我对话的,所以我自言 自语,但我知道他现在是听不见的”。至于 工作和孩子的培养问题,患者认为这些已经 不重要了,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自丈夫去世 后,已经和绝大多数朋友没有任何交往了, 也从来不外出,甚至自己的衣物也是家人帮 助买的。
案例一:张某某 女 38岁 商人
• 病前性格:内向,不善言语,有烟酒嗜好
• 现病史:1997年10月其夫发生车祸,车碰坏, 脚伤,肇事车主逃跑,此事一直未解决,病 人生气,遇“记者”给100元辛苦费,受骗, 更加气愤,98年5月24日,病人卖鱼少了钱和 鱼,误认为是和她做生意的人偷的,并与之 争吵,那人称“要掐死她”,回家后,急性 起病,不停抽烟,心烦意乱,以致用刀割破 手腕,失眠,紧张,恐惧。
(一)急性应激障碍:
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 内发病
数分钟或数小时
精神运动性兴奋
表现: 精神运动性抑制 木僵
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史短暂,一 般持续数小时至1周,通常在1月内缓解,预 后良好,缓解完全。
• [案例] 赵某,女,50岁,中学教师,大学文化。
3天前,赵某的儿子与女朋友驾车旅游时, 遭遇车祸死亡,当晚病人获知僵耗后,赶往 公安机关。在其子及未婚媳妇尸体旁,病人 当即晕厥,数分钟后醒来,出现言语不连贯, 意识清晰度下降,拒绝承认尸体是自己的孩 子。反复念叨:“我儿子和媳妇到往外面去玩 了,她们去旅行结婚了,很快就会回来的”, “他们不会死的,他们是和妈妈开玩笑,想吓 唬妈妈的”。
异乎寻常的威胁性 或灾难性心理创伤。
延迟出现和 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多数患者在创伤事件后的数天至半年内发病,
一般在1年内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持续多年, 甚至终生不愈。
癔症护考知识点总结
癔症护考知识点总结癔症的特征癔症患者通常体现出以下特征:1. 突发性的症状癔症患者的症状通常具有突然发作的特点,而非渐进性的。
这些症状可能在受到触发后迅速发作,或在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
2. 不符合生物医学知识癔症患者的症状通常难以用已知的生物医学知识来解释,比如视力突然恶化、癔症性癫痫发作等。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需要通过排除其他可能性,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癔症。
3. 情感和认知异常癔症患者可能表现出异常的情感和认知,比如过度焦虑、过度兴奋、模糊的生活目标等。
这些异常可能与患者的症状密切相关,需要医生进行综合评估。
癔症的诊断和治疗癔症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经过系统的评估和综合治疗。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身体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这些检查包括但不限于血液和尿液检查、脑电图、头部CT或MRI等。
一旦确定患者患有癔症,医生通常会给予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
1. 药物治疗在癔症患者中,药物治疗通常用于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
这包括镇静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这些药物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剂量和使用方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癔症的治疗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疗法、行为疗法等。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疾病,克服心理障碍,并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3. 康复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症状的患者,康复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康复治疗通常包括康复训练、职业治疗、家庭治疗等,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功能。
另外,癔症患者的家人和社会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家人需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在患者康复的过程中给予帮助和理解。
社会支持可以帮助患者走出心理困境,重新融入社会,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总的来说,癔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医生、家人和社会的综合治疗。
通过系统的诊断和综合治疗,癔症患者通常可以得到有效的帮助,逐渐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的心理素质、应对方式、当时躯体健康
状态等密切相关。
ASD(三)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的初期为“茫然”阶段:
– 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 的刺激为特点;
• 随后,患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
– 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 – 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 红等。
• 是指一种以解离症状或转换症状为主要表 现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 质性病变基础; • 该障碍有癔症性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 社会因素影响; • 该类障碍有的亚型没有自知力,大多数类 型的自知力基本保持完整; • 病程多反复迁延; • 青春期和更年期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癔症(二)病因与机制
• • • • • (一)疾病描述 (二)病因与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 (五)治疗
ASD(一)症状描述
• 急性应激障碍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 打击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小时之内)发病, – 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 性,
应激相关障碍
• 分类
– 1)急性应激障碍 – 2)创伤后应激障碍 – 3)适应障碍
• 流行病学资料
– 1982年我国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总体患病率0.68%,现患病率0.08%, – 以青壮年多见,男女差异不明显。
I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
应激相关障碍
• 概念:
– 应激相关障碍(stress-related disorder)是指一组 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所导致的精神 障碍。
• 共同特点:
– 1)精神症状与心理应激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 关系; – 2)个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水平、 生活态度与信念等因素对疾病发生具有一定的影响; – 3)严重程度达不到焦虑障碍和抑郁症的标准。
1、美国诊断标准(DSM-IV-TR)的ASD诊断
• 1. 1 患者曾暴露于创伤性事件,存在以下二者: (1)患者亲自体验、目睹、或遭遇某一或数件涉及到真正的(或几乎会招致)死亡或严重损伤, 或者涉及到自己或他人躯体的完整性会遭到威胁的事件。 (2)患者有强烈的害怕、失助、或恐惧反应。 21. 2 在体验这种令人痛苦事件之时或之后,患者会表现出下列3项以上分离性症状: (1)麻木、脱离、或没有情感反应的主观感觉; (2)对他(或她)周围的认识能力有所减低(如,“发呆”); (3)现实解体;(自发地诉说外部世界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因而显得不真实,如感到现实世界 疏远、缺乏生气、似乎是假的或者像舞台,人们在上面表演着规定的角色。而不是自己的精神活动或 身体的性质改变。病人一般知道这种改变是不真实的,否则为现实解体妄想。) (4)人格解体; (一种知觉障碍,特征为自我关注增强,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 实、遥远或虚假的;这种改变发生时,感觉正常而且情感表达能力完整。觉得身体某部变大、变小、 分离、嵌合、空虚。自知力一般能保留,否则为人格解体妄想。) (5)分离性遗忘(即,不能回忆该创伤的重要方面)。 2. 3 以下列I种以上的方式,持续地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伤事件:反复的印象、思想、梦、错觉、闪 回发作、或这种体验的生动再现感;或者是回忆到上述创伤事件时的痛苦烦恼。 2. 4 对于能引起创伤回忆的刺激,作明显的回避(例如:思想、感受、谈话、活动、地点、人 物)。 2. 5 明显的焦虑或警觉增高症状(例如,难以人睡、激惹、注意不集中、警觉过高、过分的惊吓 反应、坐之不安)。 2. 6 此障碍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或者 影响了患者继续其必需 7 此障碍至少持续2天,最多不超过4周;并发生于创伤事件之后4周之内。 2. 8 此障碍并非由于某种物质(例如,某种滥用药物、治疗药品)或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所致之直 接生理性效应,也不可能归于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而且也不只是已有的轴I或轴II障碍的恶化加重。
– 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 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 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仅有的个别研究指出:
– 严重交通事故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3%-14%;
– 暴力伤害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9% – 集体性大屠杀后的幸存者中发生率为33%。
ASD(二)病因与机制
4.
• 1. 2. 3.
癔症(四)诊断标准
• 症状标准
– (在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的前提下,有前述 癔症综合征之一) – 没有可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
• 严重标准
– 社会功能受损
• 病程标准
– 起病与应激事件有明确关系,症状至少有两次 以上的发作或持续存在3个月。
癔症(五)治疗
• 心理治疗
– 消除症状和揭示无意识中的创伤
1. 2. 3. Persistent or recurrent feelings of being detached from one’s mental processes or body; as if an observer During depersonalization, reality testing is intact Depersonalization causes significant distress, and impairment in social, occupational, or other functioning Depersonalization is not the result of another disorder, substance use, or general medical condition The DSM-IV-TR specifically recognizes three possible manifestations of 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Derealization, experiencing the external world as strange or unreal. Macropsia or micropsia, an alteration in the perception of object size or shape. A sense that other people seem unfamiliar or mechanical.
– 体验到同自己的躯体或精 神分离,感情平淡、虚幻, 像在梦中或电影里,观察。 (见后)。
• (5)情感爆发
– 在精神刺激之后突然发 作,有明显的发泄情绪 特征.人多时,表现更明 显,内容更丰富.历时数 十分钟,可自行缓解,多 伴有选择性遗忘.
• (6)癔症性痴呆
– 假性痴呆的一种: – Ganser综合症:表现为 对简单的问题给予回答 ; – 童样痴呆:表现为明显 的幼稚行为
• •
癔症(三)临床表现
• I 躯体障碍(癔症性转 换障碍)
– (1)癔症性运动障碍 – (2)癔症性感觉障碍 – (3)癔症性抽动障碍
• II 分离障碍
– (1)癔症性遗忘 – (2)癔症性漫游 – (3)癔症性身份识别 障碍 – (4)人格解体障碍
癔症性转换障碍(躯体障碍)
• (1)癔症性运动障碍:以各种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如瘫痪、 站立不能、行走不能、失音等);有社会心理因素作为诱因; 临床表现缺乏神经病理损害基础。 • (2)癔症性感觉障碍:以躯体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如失明、 耳聋、躯体浅、深感觉的部分或完全缺失或感觉的异常等); 临床缺乏相应的神经病理基础;有社会心理因素作为诱因。 • (3)癔症性抽搐发作:抽搐发作突然发生;没有意识丧失、没 有大小便失禁、没有严重的跌伤等情况。 • (4)其它类型的癔症(如混合性癔症躯体—精神障碍、Ganser 综合征 • 鉴别:躯体形式障碍、癫痫、其它
• 1.精神因素:
•
• • • •
以心理创伤居多,文化水平、社会经历、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生活习 惯、民族特点等均会产生影响。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发病的精神因素并不明显。
2.遗传因素: 可能具有一定的关系,有待于深入研究。 3.性格特征: 具有癔症性人格的个体,在相同精神因素作用下,较其他类型的个体易 于发病。癔症患者病前具有癔症人格者约占49.8%。(情感、暗示性、自我 中心、幻想) 4.身体因素: 某些患者可因身体因素,如发热、头痛、不适等引起精神紧张和疑惧, 提供自我暗示的基础。另外,身体疾病可能削弱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同样 有利于癔症的发生。
• 有时,患者不能回忆应激性事件。 • 这些症状往往在24-48小时后开始减轻,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3 天。 • 如果症状存在时间超过4周,影响考虑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 碍”。
ASD(四)诊断标准
• 1、美国诊断标准(DSM-IV-TR)的ASD诊断 • 2、国际诊断标准(ICD-10-E)的ASD诊断 • 3、中国诊断标准(CCMD-3)的ASD诊断
癔症性分离障碍
• (1)癔症性遗忘: – 对于曾经是或者仍然是 创伤性事件的部分或完 全遗忘;多表现为阶段 性遗忘。 • (2)癔症性漫游: – 突然开始和结束;无计 划无目的地漫游;漫游 中有身份识别障碍;与 人保持简单的交流;事 后有遗忘。
• (3)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
– 丧失自我的同一感;以自 我身份识别障碍为主要表 现;具体可表现为双重人 格、多重人格等。 • (4)人格解体障碍 (DHD):
第六章 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变态心理学之6
本章结构
• 第一部分:癔症 • I 转换障碍 • II 分离障碍 • 第二部分:应激相关障碍 • I 急性应激障碍 • II 创伤后应激障碍 • III 适应障碍
第一部分:癔症
一.症状描述 二.发病原因及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五.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