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误用形成因素研究
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临床合理用药 2013 年 1 月第 6 卷第 1C 期
·149·
·护理研究·
发热学生心理问题的护理体会
刘英英
【关键词】 发热; 学生;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 441. 3 【文献标识码】 B
·148·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January 2013,Vol. 6 理
农红群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及治疗。方法 我科自 2004 年 1 月—2011 年 12 月共收 治脑卒中偏瘫患者 380 例,其中并发下肢静脉栓塞患者 22 例。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治疗与护理效果。结果 本 组患者 22 例经治疗和护理,痊愈 17 例,显效 2 例,有效 1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为 90. 1% 。结论 早期积极诊断、 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加强护理能够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效果,并能够预防致命性肺栓塞。
作者单位: 532800 广西崇左市天等县人民医院内一科
色,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说明有发生股血肿的可 能。应立即通知医生紧急处理。 3. 2 用药观察 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 操作。用药剂量必须准确,在使用过程中应现配现用,以免效 价降低。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的进入体内,有利于保 持有效血 药 浓 度[4] , 严 密 观 察 病 情 变 化, 随 时 作 相 关 的 化 验 并做好记录。 3. 3 并发症的护理 3. 3. 1 出血的观察 出血是抗凝、溶栓治疗的常见并发症[5], 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 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 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时 间。 3. 3. 2 肺栓塞的观察 84. 6% 的肺栓塞是下肢血栓性静脉炎 引起[6],肺动脉栓塞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急、死亡率高, 因此是护理的重中之重。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 嗽、恐惧感等症状时,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 生,并予支持 性 护 理,如 生 命 体 征 监 护、高 流 量 氧 气 吸 入 ( 5L / min) 、建立静脉通路等,同时安慰患者,让患者绝对卧 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 3. 4 健康教育 向患者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 告知患者早期功能锻练的意义。教会家属如何正确进行被动肢 体活动及相关注意事项。待患者急性期结束后,可在家属、护 士的配合下采用被动活动的方式帮助患者在床上运动并鼓励患 者下床活动。以发挥腓肠肌泵的作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 少血栓的复发。告知患者尽量少吃肥肉、动物内脏、蛋黄等高 油脂、高胆固醇的食物,宜进食低脂易消化的食物,以降低血 液黏稠度。做好出院后药物服用指导及注意事项的宣教,嘱患 者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4 讨论
brunnstrom技术结合步态训练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
brunnstrom技术结合步态训练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
由于出血或缺血导致肢体的活动受限,特别是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自理能力。
方法:将济南市某三甲医院康复医学科符合标准的80位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人)。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接受常规常规训练加上brunnstrom技术和步态训练,研究时间从2022年7月至11月。
治疗8周后对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Brunnstrom评分,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分,Berg平衡和Holden步行能力进行对比剖析。
结果:两个组之间的Brunnstrom分期评分和其他评估在治疗前没有显著差异(P>0.05)。
治疗后,实验组的Brunnstrom分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项评定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应用Brunnstrom技术结合步态训练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康复训练疗效,促进下肢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值得在临床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Brunnstrom技术步态训练偏瘫附录1 前言1.1 研究背景在世界各地,造成严重残疾的最大因素是脑卒中。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脑卒中给中国国民造成的伤害越来越突出,因此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寻找一种高效科学的康复治疗方法很重要[1]。
脑卒中康复治疗通常具有缓解病人在功能方面伤残,减少潜在危险的作用。
若在发病初期,康复治疗能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若在临床恢复期,康复治疗可以使用综合措施,发挥其自身的潜力,进而进行病残功能练习,有助于患者回归家庭及社会[2]。
对于偏瘫患者来说,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需求相较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需求更为强烈,且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由于脑卒中导致下肢运动功能减弱或丧失的患者其生活质量较差,因此,有必要对现有体系下肢运动功能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H反射的特征表现
结论 : H反射来评价脑卒 中后偏瘫 患者患侧痉挛 的存在 和严 重程度 , S量 表更客观 、 用 比C I 量化 。其 中Hm xMm x a/ a
WW r h b .o c 1 5 W.e a i n. n 0 1 c
C i sJ un lf eait in dc e o 2 1,V12, o hn e o ra R h b i t i n,N v 01 o 6 N.1 e o la o Me i . 1
~~ ~一 一一 一一~ . 一~ ~ 一 ~一 一一 一㈣ ~ _ 一 i ~. l = Ⅲ 一
bewe n CS a t e t e I nd h H r fe l tnc o Hm a / m a r to n fe td o r xr m iis e x ae y r l xM x a i i af c e l we e te te .
Re u t H r f x o l b e s y l i t d fo s l: e e c u d e a i e i t e r m GS n e v t d y i i l e v o o h i e a d h ei i t n l l ca i n r ae b t a n r e f b t s s n t e l t i b d c ao
h m i l i pa m n s o t t o . e p eg e t t p s —s r ke
M e h d:F r e p e i n ai n s n p s— to e c n a e c n e sa e w r n v ro s e e i e f l y f n — to o y h mi lg c i p t t t e i o t sr k o v l s e c tg e e i a i u s v r is o i — t mb d su c —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
步态不稳、抬腿困难、摆动幅度 减小、速度减慢等,可能出现足 下垂、内翻等异常姿势。
偏瘫步态的成因与影响
成因
脑卒中导致大脑运动中枢受损,影响 对侧肢体的运动控制能力,同时可能 伴随感觉、平衡等功能的障碍。
影响
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行 走、上下楼梯等,降低生活质量,增 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与训 练
目录
• 脑卒中偏瘫步态概述 •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 脑卒中偏瘫步态训练 • 脑卒中偏瘫步态康复策略 • 脑卒中偏瘫步态研究展望
01
脑卒中偏瘫步态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脑卒中偏瘫步态是指脑卒中患者 因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一侧肢体 功能障碍,进而影响行走姿势和 步态的异常表现。
关节活动度训练
通过关节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增 加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关节僵硬和 肌肉萎缩。
步态姿势调整
通过姿势控制和步态调整训练,纠 正异常步态姿势,改善步行稳定性。
平衡训练
静态平衡训练
通过单脚站立、闭眼站立等训练,提高静态平衡能力。
动态平衡训练
通过重心转移、步态调整等训练,提高动态平衡能力。
平衡板和平衡垫训练
05
脑卒中偏瘫步态研究展望
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运动捕捉技术
利用先进的运动捕捉技术,对患者的步态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 析,为康复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虚拟现实与模拟现实技术
利用虚拟现实和模拟现实技术,创建仿真的训练环境,提高患者步 态训练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神经影像学技术
结合神经影像学技术,深入了解脑卒中后偏瘫步态的神经机制,为 康复治疗提供更精确的定位。
心理支持
03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期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预防
瘫患者在使用站立床( 长时间站力时 , 架) 由于患侧 肌肉的肌力下降 , 血液失去肌肉泵作用 , 流向下 使 肢的静脉血回心速度更加缓慢 , 更易促使静脉血栓 形成。() 3动脉粥样硬化 、 患侧静脉穿刺、 留置静脉
通道、 使用血管刺激性药物等, 使血管壁损伤 , 内膜 下 层胶 原裸 露 , 激活 血小 板 释放多 种具 有生 物学 活 性物质 ,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 导致血小板聚集 、 粘
脑卒中后 , 可能使 用大量脱水剂 降颅 内压 , 使血液 浓缩 , 是形成静脉血栓 的原 因之一[ 。而长期 卧床 3 ] 患者血小板聚集 , 动脉血流速度降低 , 下肢血流阻 力增加 , 血液粘稠度增高 , 增加 了静脉血栓形成的 危险性 。() 2 偏瘫导致肌力减退使肢体的血液失去 肌 肉泵的挤压作用 , 造成血流缓慢 , 在静脉 内形成 涡流 , 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 4 引起静脉血栓形成 ; ] 直立位时血液流向下肢 , 是血管静压 的结果L , 5 偏 ]
附 , 成血栓 。 形
4 预 防
次 4  ̄6mi、 0 0 n 偏瘫侧肢体 主被动综合 训练、 电脑 中频电治疗等 , 其余 3 例后遗症患者入院后进行综 合康复训练、 站立床 ( 站立 每次 4 - 6mi、 架) 0  ̄ 0 n 电 - 脑中频电治疗 , 口服给药无静脉用药。2 只 例有患 肢静脉输液史 , 例无患侧静脉输液史 , 6 所有 患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脑卒 中后 的常见并发症 , 对于脑卒 中偏瘫后的患者 , 瘫痪侧下肢静脉血栓形 成发生率 高达 5 [ 。我科 2 0 年 3月~2 0 0 1 ] 07 08 年3 , 月 进行综合康 复训练 14 2 例患者 中, 8例患 者发生 了偏瘫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 现报告如下 。 1 临床 资料 本组 8 中, 例 男性 5 , 例 女性 3 , 例 年龄 3 ~ 5 7岁, 1 平均 5 8岁。其 中脑梗塞 4 , 出血后遗 例 脑
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及运动再学习技术的研究现状
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及运动再学习技术的研究现状摘要:下肢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下肢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给患者个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健康负担。
文章阐释了国内外关于脑卒中失下肢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并对运动再学习技术的临床有效性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探讨,以探求运动再学习技术做为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一线治疗手段的可行性。
关键词: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运动再学习技术脑卒中疾病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然而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是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下肢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医院常见的康复手法有很多,但是很多康复治疗患者并不积极配合,对治疗缺乏信心,通过让患者对治疗有信心,需要增加治疗的疗效。
本课题将研究运动再学习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让患者在学习-训练-再学习-再训练中加强改善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为脑卒中患者寻求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1.国内研究现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等疾病特点是患有脑卒中疾病的病人最主要的特点。
在中国,每年大约有高达200万左右患者首次发生脑卒中疾病,其中70%-80%的脑卒中患者由于各种功能障碍导致不能独自生活,需要家庭成员扶助,甚至完全照顾[1]。
例如:偏瘫、言语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这些功能障碍均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不便,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动,特别是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双下肢严重的功能障碍带来的障碍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心理障碍,也严重影响着家庭的生活、经济负担[2]。
有效的康复治疗训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脑卒中病人患病偏瘫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然而康复治疗训练又有专业度高、训练时间长等特点,因而大多数的病人没有医学相关专业知识,缺乏训练的意识,大部分病人回到家中,从不注重康复治疗训练的过程,导致康复治疗的效果极差,因此提升病人及家人的康复治疗意识才是重中之重。
关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肌肉功能障碍的研究综述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67期33投稿邮箱:zuixinyixue@·综述·关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肌肉功能障碍的研究综述马宇飞1,2,云阳1,甄希成1(1.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5;2.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5)0 引言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或称急性脑血管病事件,脑卒中是世界第二大致残原因。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后遗症是偏瘫,偏瘫侧肢体常因中枢神经功能的异常,发生肌肉力量下降或肌张力增高等异常肌肉功能障碍,从而影响下肢肌肉功能,出现运动功能障碍[1]。
本文主要针对肌力、肌张力和神经控制三个方面对于偏瘫患者下肢肌肉功能的影响综述如下。
1 下肢肌肉肌力量变化对下肢肌功能的影响肌力是反映人体运动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
脑卒中后受影响最严重的肌群是髋关节伸展肌、踝关节背屈肌以及髋关节内收肌。
肌力的下降被认为是决定脑卒中后下肢功能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脑卒中急性期,大多数患者肌力处于低下的状态,严重影响患者下肢肌肉功能,从而影响患者的运动能力。
所以,改善患侧下肢的肌肉力量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是脑卒中后康复训练的重要目标之一。
1.1 影响脑卒中患者肌力的结构性因素。
脑卒中后偏瘫侧下肢肌肉体积降低24%。
导致脑卒中后患者肌肉力量降低的因素之一就是肌肉横截面积的减小。
横截面积的减小会导致绝对力量产生的减小。
一项研究通过对横断面扫描估算了肌肉体积,报告称与非偏瘫侧相比,偏瘫侧股四头肌体积减少了24%。
同时,有研究证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的肌纤维长度明显短于健侧。
肌纤维长度是反映肌肉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肌纤维的长度与肌肉收缩力量、速度和爆发力等方面有关。
1.2 影响脑卒中患者肌力的“运动”因素。
脑卒中后,肢体的不运动或制动也是造成肌力下降的重要因素,因为肌肉放松会产生多种适应性反应,引起废用性肌萎缩。
有报道称,住院患者发病急性期时,每天的运动量不足40分钟。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现状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现状脑卒中偏瘫患者约80%~90%有某种程度的痉挛,国外报道为65 %。
虽然痉挛有助于某些患者的站立和转移,或使某些患者的静脉回流增加,从而减轻水肿,但痉挛妨碍大多数患者的功能恢复,如不积极治疗可导致患肢永久性的高肌张力、关节挛缩和运动模式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Barthel指数明显降低。
1 机理研究目前对脑卒中后的痉挛状态的机制还不十分确定。
一般认为,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反射活动增高引起,以速度依赖性牵张反射增强为特征的肌肉张力异常,是以牵张反射亢进为核心的运动控制紊乱所致。
脑卒中后由于中枢性运动抑制系统失调,使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失衡,造成γ运动神经元占优势,使中枢性运动抑制系统作用减弱,致使低级中枢的原始功能释放,导致运动环路的兴奋性增强,使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呈痉挛状态。
临床上,多出现上肢屈肌群和下肢伸肌群肌张力增高,形成所谓的Wernicke-Mann体位。
也就是说,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主要是脊髓中枢兴奋性增加,特别是α2γ环路活动性增强而引起的。
因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切断神经根,阻断Ⅰa 类神经冲动传入治疗脑瘫性肌痉挛。
诱发肌电图是对外周神经进行刺激时而产生的诱发性肌肉放电活动。
其中,H波成分是指外周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的神经冲动沿Ⅰa类传入神经纤维传至脊髓,诱发脊髓α运动神经元产生的单突出性反射电位。
H波的最大振幅值可以反映脊髓α运动神经元被动员的总量,是判定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客观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脊髓机能评定等相关的临床医学研究领域之中。
另外,当外周神经产生的神经冲动沿运动传出神经纤维传至骨骼肌时,会引起骨骼肌纤维细胞兴奋而产生骨骼肌复合反应电位M 波。
由于M 波容易对H 波振幅变值的大小产生影响,所以一些研究者认为,H/Mmax的变化更能反映痉挛状态下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
缝隙连接蛋白(Cx32) 是由一对6 个连接蛋白形成的细胞间两个连接子组成的中空亲水性电突触。
脑卒中后偏瘫病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
脑卒中后偏瘫病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发表时间:2011-12-26T15:52:59.9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7期供稿作者:孔结球张薇平[导读] 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加而导致的下肢静脉回流受阻,便秘时使用开塞露塞肛或口服缓泻药。
孔结球张薇平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 528000)【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7-0207-02【摘要】统计我科2009年12月—2010年3月,收治脑卒中后肌力为0—3的偏瘫患者243例,偏瘫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6例,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实施了一系列的护理干预,2010年5月—2011年8月,收治脑卒中后肌力同为0—3级的偏瘫患者259例,偏瘫下肢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关键词】偏瘫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中风患者瘫痪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3%),明显高于无瘫痪者(7%)[1]。
近年来我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病人因卧床时间较长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常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栓子脱落,可引起死亡率极高的肺栓塞,有报道显示,84.6%的肺栓塞是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引起[2],因此,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本科病人的特点,必须对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以预防病人瘫痪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 临床资料统计我科2009年12月—2010年3月,收治脑卒中后肌力为0—3的偏瘫患者243例,缺血性204例,出血性39例;男150例,女93例,年龄41—78岁;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男4例,女2例;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疼痛和压痛。
实施护理干预后,2010年5月—2011年8月,收治脑卒中后肌力同为0—3级的偏瘫患者259例,缺血性211例,出血性48例;男153例,女106例,年龄39—76岁,偏瘫下肢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不正确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General Stomatology2019年12月 第6卷/第36期V ol.6, No.36 Dec. 20194·综 述·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不正确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刘 颖(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上海 200060)【摘要】脑卒中是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障碍疾病[1]。
良肢位摆放对预防和减轻偏瘫等并发症,以抑制痉挛的一种临时性体位[2]。
然而患者良肢位摆放的依从率和正确率不高,是目前临床护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3]。
为了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实施良肢位摆放,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本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不正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文献回顾。
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良肢位【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7882.2019.36.4.021 开始时间的影响因素郭荟骅[4]根据中国脑卒中护理指导规范2015版指出: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48 h 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版推荐意见: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对轻到中度神经功能障碍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在发病后24小时进行床边康复、早期离床期的康复训练,包括坐、站、走等活动。
卧床者病情允许时应注意良肢位摆放。
2 摆放标准的影响因素摆放标准不一是造成摆放不正确的常见因素。
房秋燕[5]等的方法艰涩难懂,护士不容易操作。
孟庆莲[6]等的具体方法(1)仰卧位:在患侧下肢髋、腰部放置软垫,使大腿稍向內旋,使两侧足尖对称;在患肢膝关节下方放置毛巾卷,使膝关节保持稍屈曲状;踝关节背曲,足尖向上,防止足下垂;患侧上肢腕关节略背屈,手心向上,手指自然轻度屈曲伸展;用软垫把患侧肩部和上肢垫高,使患侧肩胛骨尽量上抬前伸,肩关节外展、外旋;枕头高度适宜,头部稍偏向患侧;被子不可太重,避免压迫患足造成足尖外旋。
脑中风“误用综合征”皆因康复治疗不当
龙源期刊网 脑中风“误用综合征”皆因康复治疗不当作者:贾源隆来源:《家庭医学》2018年第01期脑中风后不少患者遗留有关节挛缩、肌肉挛缩等症。
常表现为患侧肢体活动不协调,不能进行随意活动;有的患者上肢呈“挎篮”屈曲痉挛或下肢呈“棒状划圈”步态,降低了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这些“误用综合征”都是在康复治疗中因治疗方法不当而引起的医源性继发性损害。
造成损害的原因常与患者家属急于求成或治疗方法不当有关。
中风患者偏瘫肢体早期,各关节被动活动是早期康复治疗措施之一。
但其原则是活动范围不能超越关节本身的活动范围。
因此时患者肢体感觉迟钝,肌无力,若不注意使活动范围过度,不仅会引起疼痛,而且易引起关节损伤、韧带撕裂甚至出血,为日后关节恢复带来困难。
一般各关节活动3~5次,每日2~3次。
这样既可达到康复治疗,又可防止关节挛缩。
患者家属为使患者早日行走,常在患者不能独自坐起站立的情况下强行让患者下地练习行走。
这样过早的锻炼常易引起膝关节过伸,形成棒状划圈步态,为日后行走造成困难。
脑中风是中枢性瘫痪,是复杂的运动控制、协调及精细技巧等功能的丧失。
这是一群肌肉功能的障碍,而非瘫痪肢体一块或几块肌肉受累。
患者家属常只注意患侧肌力训练,而不注意整体运动控制和协调能力的训练,这样反而促进原存的异常模式加强,阻碍运动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及精细技巧能力的恢复。
患者在偏瘫肢体某个阶段呈联动现象,上肢屈曲,手无力,下肢不随和。
此时若强行进行上肢牵拉、直腿抬高、手屈曲训练,会抑制伸肌肌力而影响偏瘫肢体的恢复,甚至出现“挎篮”屈曲痉挛。
在脑中风恢复阶段还可出现肌张力增高,在此阶段若再给以刺激,会使肌张力过度增高。
如此时针刺、电刺激或按摩等刺激,而不是给予抑制,对肢体恢复有害无益。
因此,对脑中风患者,一定要按病程的不同阶段进行恰当的肢体康复恢复训练,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强行进行锻炼。
而且要循序渐进,使患者逐渐恢复其日常自我生活能力,减少家属及社会负担。
脑卒中为什么会失用
脑卒中为什么会失用脑卒中后失用症即运用不能,是在无运动或感觉障碍时,在做出有目的或精细动作时表现无能为力的状况,有时也意味着不能在全身动作的配合下,正确地使用一部分肢体去做已形成习惯的动作。
失用症发生于优势半球顶下小叶、缘上回损伤。
优势半球缘上回发出联合纤维经胼胝体到达并支配对侧半球的缘上回,所以,优势半球缘上回皮质或皮质下的病变引起两侧肢体的失用症。
病灶扩大到中央前回时,表现为优势半球支配侧上、下肢瘫和对侧肢体失用症。
胼胝体内产生病灶,因联合纤维中断,使对侧缘上回脱离优势半球影响,引起支配侧失用症。
因两侧缘上回之间的相互影响,临床极少出现单侧失用症。
肢体-运动性或神经支配性失用症的运用障碍作为由大脑病变引起轻偏瘫的部分表现。
企图使用的受累肢体表现有运用障碍,但不能简单地用肢体无力来解释。
因为企图动作是杂乱无章的,要求完成诸如书写或使用器皿等任务时,患者似乎很笨拙或不熟悉这种动作。
这种类型的运用障碍被认为是大脑表面的病变或紧密邻近白质的病变所引起的。
累及内囊或下位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则未见到失用症。
观念性失用症是一种不同类型的疾病症状的总称。
机体受累部分的动作似乎缺乏基本的计划。
这种障碍性疾病,应认为是与感觉性失语相雷同,病变破坏了含有动作计划链的某个动作的脑区,这些动作涉及复杂的行为,例如吃饭、穿衣或洗澡。
对观察者来说,患者仿佛对下一步做什么不知所措,可能被错误地诊断为意识模糊。
观念性失用症的病变部位通常为双侧性,大多数病例为双侧顶叶的局限性或广泛性病变所引起的,也可以由左顶叶的广泛性损害所引起,常累及顶-颞区后部尤其是缘上回。
引起观念性失用症的病变通常位于优势半球的后半部。
与感觉性失语共存时,常误导诊断的注意力远离失用症,它同神经支配性失用症一样,只是在极少的情况下才足以达到分别进行临床确认的程度。
观念运动性失用症可经常碰到,常表明含有"观念"的脑区和涉及动作执行的区域之间的联系遭到病变的破坏。
试析神经内科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试析神经内科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目的:本研究的课题在于探讨神经内科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方法:先根据随机数字法对112例本院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分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再对研究组56例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56例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
结果:研究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通过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显著提高,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能够得到明显降低。
标签:神经内科;脑卒中偏瘫;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效果脑卒中偏瘫为临床常见类型的疾病,近些年发病率呈持续增高的趋势,大部分患者容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
本次择取11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展开研究,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与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希望能够为临床患者的护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的112例脑卒中偏瘫的病例资料来自于本院神经内科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患者,而且在研究当中依据随机数字法的分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56例患者,女患者19例,男患者37例;患者年龄54~83岁,平均(62.8±3.6)岁。
56例研究组患者中男35例,女21例;患者年龄在55~84岁,平均(62.6±3.4)岁。
对照组基本资料与研究组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保护患者血管,将其下肢抬高,避免对下肢与患肢穿刺。
同时帮助患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若发现吞咽障碍应及时实施鼻饲,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
研究组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1)心理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准确的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宣教,帮助其掌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后果与治疗方法,提高其护理依从性。
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摘要】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的急症,患者如果在恢复期未能得到理想的护理以及治疗,容易发生肢体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良影响,这就需要早期进行康复治疗。
本文重点介绍镜像疗法以及补阳还五汤的相关内容,从而为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干预提供参考。
【关键词】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康复;镜像疗法;补阳还五汤【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7-0359-02众所周知,脑卒中也称为脑血管意外,而且它还分为了两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
这种病会导致患者有中枢性偏瘫和一些认知、语言、心理等这方面的障碍,其中还是以中枢性偏瘫为主。
这种病的临床表现就是患者的头部会有轻度旋转而且面向健侧,患者的上肢会有屈肌痉挛和躯干肌痉挛两种,患者的下肢会有伸肌痉挛,从而导致患者在迈步时的步态呈踮脚而且向外摆动。
这种类型的病通常具有四大特点,分别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我院使用了一系列的康复手段来治疗这一障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
1.康复治疗概述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就是,因为脑卒中患者虽然其中枢神经遭到了损坏,但这一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其组织具有重组能力和可塑性,而且在适宜的条件下某部分神经可以再生。
我们所选用的康复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感觉输入刺激和反复记忆强化等一系列途径使得出现运动反应。
这种方法就是在中枢神经里开通一天新的神经通路,即从运动皮层到前角细胞。
于此同时,再通过重复运动,定型训练,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有效的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肢体痉挛的发病率,使这个康复更加具有疗效[2]。
2.西医治疗2.1 体位治疗与肌力功能脑卒中患者在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当中,脱离生命危险之后越早进行越好,根据患者的障碍程度,进行完善的康复治疗,1次/d,90min/次,治疗内容一方面是体位治疗:以合理姿势或者是保护措施,避免患肢关节出现变形,例如仰卧位、患侧卧位或者是健侧卧位抗痉挛体位、起立床训练等。
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静脉血栓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静脉血栓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徐惠丽;黄志红;越丽霞【摘要】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诊断、护理干预进行阐述,帮助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静脉血栓知识有深入了解,为护理人员预防和护理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静脉血栓提供依据.【期刊名称】《全科护理》【年(卷),期】2018(016)011【总页数】3页(P1321-1323)【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作者】徐惠丽;黄志红;越丽霞【作者单位】475004,河南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475004,河南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4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为老年病人,主要特点是“三高”,而偏瘫是脑卒中病人最常见后遗症。
脑卒中偏瘫病人因长时间卧床、缺乏运动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1]。
如果未及时给予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病人DVT发生率明显增高,国内研究数据为50%以上[2]。
而对于已经形成DVT的病人来说,如果不给予干预会使栓子脱落发生肺栓塞,有数据显示,肺栓塞的80%是因为下肢静脉血栓栓子脱落[3]。
脑卒中偏瘫病人合并下肢静脉血栓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也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因此,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静脉血栓进行早诊断、早预防、早干预很有必要[4]。
1 DVT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单独的血液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不能引起DVT,是由血液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3种因素以及病人自身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5]。
1.1 血液流变学下肢静脉的回流依赖于正常的静脉瓣、胸腔负压、骨骼肌的收缩,形成血液循环。
下肢DVT的发生80%来源于盆腔静脉,由于盆腔静脉分布密集,较身体其他部位的静脉壁薄,缺乏四肢静脉所具有的由筋膜组成的外鞘和固有的弹性,而容易扩张和形成众多弯曲的静脉丛,从而导致静脉回流缓慢,血液瘀滞。
偏瘫患者异常步态的原因分析(1)
怎样进行步态分析
• 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 • 常用的基础知识
常用的术语
•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双腿支撑,单腿支撑,摆动 腿迈步。(或者支撑相、摆动相)
•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频、步速、 步行周期、步行时相,其中步长、步频和步速是步态分析 中最常用的3大要素,其内涵是有关行走的生物力学分析 所涉及的最基本知识,进行步态分析者应当熟练掌握。
步行时矢状位的关节活动
摆动相:下肢所有关节均缩短以离开地面
功能性行走
有功能的行走应符合以下标准: ①安全:独立行走时稳定,没有跌倒的忧虑,不需要他人
的帮助;
②步态:行走姿势基本正常,站立时双手能游离作其他活 动,不用步行框架等笨重的助行器;
③能耗:心脏有足够的能力,表现为步行效率即步行速度 (m/min)/步行3min后的心率大于30%,即步行速度/步行 3min后的心率×100%>30% ;
母爱是伞,为你遮风挡雨。 母爱是衣,为你送去温暖。 母爱是灯,为你送去光明。 母爱是光,照亮你的心灵。 在寒冷的年代里,母爱是温暖。 在温暖的年代里,母爱是关怀。 在文明的年代里,母爱是道德。 在欢乐的年代里,母爱是幸福。
4、重心转移的主动性和转移程度。
承重中期
• 现象:足内翻,髋外旋,伸髋不足,躯干前屈…..
• 原因:1、患侧平衡能力及平衡对策 2、重心向患侧转移程度及方式 3、患侧骨盆向前旋转程度 4、患侧抗重力肌的离心性收缩能力 5、患侧各关节活动度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母爱
摆动中期
• 现象:画圈步态,骨盆上提、后旋,躯干后仰,足内翻、 下垂。
• 原因:1、健侧平衡能力及平衡对策 2、重心向健侧转移程度 3、患侧骨盆向前旋转程度 4、患侧抗重力肌的离心性收缩能力 5、患侧各关节活动度
偏瘫治疗中误用综合征探析
偏瘫治疗中误用综合征探析
史长青;程翠萍
【期刊名称】《长治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6(10)1
【摘要】误用综合征是指不正确的治疗所造成的人为的症候群,是偏瘫治疗中常见的合并症之一。
我们总结了40例偏瘫病例,比较了其中28例常规治疗和12例现代康复医学治疗的差别、分析了产生误用综合征的原因,并提出我们治疗偏瘫的方法。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史长青;程翠萍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2.220.5
【相关文献】
1.早期综合护理在治疗脑梗死后偏瘫失语中的应用效果探析 [J], 赵芸溪
2.针对性护理在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偏侧惊厥-偏瘫-癫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J], 马静
3.偏瘫误用综合征的康复治疗(1例报告) [J], 刘凤珍
4.二甲双胍与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联用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探析 [J], 苏朝晖
5.二甲双胍与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联用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探析 [J], 李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研究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研究摘要]目的:观察脑卒中后伴有下肢运动性功能障碍治疗中经改良后强制性的运动疗法运用价值。
方法:把在2019年2月-2020年3月来本院接受临床治疗脑卒中后伴有下肢运动性功能障碍100例病人纳入到本次试验研究对象范围,借助随机分组处理方法,将病人平分两组,即基础组实行常规运动疗法,研究组实行经改良后强制性的运动疗法,观察分析两组的应用情况。
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并无显著的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下肢部位Berg的平衡功能、Fugl—M eyer1的运动功能层面,对比基础组,研究组获取显著的改善效果,P<0.05;针对于两组的疗效情况,与基础组比较,实验组可获取突出疗效,差异显著,P<0.05。
结论:脑卒中后伴有下肢运动性功能障碍治疗中,经改良后强制性的运动疗法实际运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脑卒中;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下肢;运动功能;障碍鉴于此,本文为深入研究关于脑卒中后伴有下肢运动性功能障碍治疗中经改良后强制性的运动疗法运用价值,把在2019年2月-2020年3月来本院接受临床治疗脑卒中后伴有下肢运动性功能障碍100例病人纳入到本次试验研究对象范围,证实经改良后强制性的运动疗法实际运用效果,详细的结果如下:1.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把在2019年2月-2020年3月来本院接受临床治疗脑卒中后伴有下肢运动性功能障碍100例病人纳入到本次试验研究对象范围。
实验组:病人的男女占比是36/14例,年龄区间是58-73岁,平均的年龄则是(63.44±2.77)岁;基础组:病人的男女占比是37/13例,年龄范围是57-71岁,平均的年龄则是(62.66±2.56)岁;以上病人家属自愿参与本次试验,同意书全部签订完成,所纳入病人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尚无意义,有一定的可比性,P>0.05。
1.2 方法基础组实行常规运动疗法:主要包含着关节被动运动,髋关节、膝关节、躯干肌肉等控制训练,踝被屈的诱发训练,还有坐位与站位平衡训练、步态训练、日常生活各项活动训练等,每次进行2h运动治疗,每日确保运动治疗两次,且每周应当坚持5次,维持8周运动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3 统计 学方法 : 用统 计软 件 S S 1 . . 采 P S 3 0进 行单 因
素方差和 直 线相关 数据分析 。
2 结 果
形成 因素进 行调 查研 究 , 出相 关流行 因素 , 出防 找 提
范措施 , 应用 于社 区临床 , 能够有 效避 免下肢 误用 的发
关 键 调 : 脑 卒 中 ; 下肢 误 用 ; 健 康咨 询
文 献标 识 码 : B d i1 . 9 9 j i n 1 0 —6 3 . 0 0 1 . 3 o : 0 3 6 .s . 0 6 2 3 2 1 . 2 0 2 / s
脑 卒 中是 一种 发病 率 、 残 率和 死 亡率 较 高 的疾 致
脑 卒 中 后 偏 瘫 患 者 下 肢 误 用 形 成 因 素 研 究
甄 敏 哲 张 瑞 红 白 江 来 赵 建 红 , , ,
( . 北 省 定 州 市 人 民 医 院 神 经 内科 , 河 北 定 州 1河 2 河 北 省 第 七 人 民 医 院 神 经 内 科 , 河 北 定 州 . 03 0 700 030 ) 7 0 0
准, 筛选 出下肢误 用 与非误用 病例 , 误用病 例进行 统 就
障碍 ¨ 。尽 管脑 血 管病 诊 疗技 术 不 断提 高 , 死 亡 率 】 ] 使
明显下 降, 但存 活 的患者仍 留有不 同程度 的 障碍 , 且 并
计 学研 究, 出误 用 因素。本 次研 究分 6次 完成 , 电 找 共
第1 6卷 第 l 2期 21 0 0年 l 2月
河 北 医 学
HEB IM ED C NE E II
Vo。1 No 1 J 6. . 2 De ., 1 c 20 0
文 章 编 号 :0 6 6 3 (0 0 l —1 8 - 0 10 - 2 3 2 1 2 4 3 3 J
生, 降低偏 瘫病 人 的致 残 率 , 高病 人 生 活质 量 , 轻 提 减 社会 和 家庭 的负担 。 1 资 料和方 法 1 1 一般 资料 : . 择定州 市人 民 医院收治 的病例 8 O例 , 均 系首次 发 病 , 4 男 8例 , 龄 5 . ±1 . 年 O8 3 8岁 ; 3 女 2 例 , 龄 5. 年 0 4±1 . 4 2岁 , 下肢 功 能均达 到 bu n t m r n sr o Ⅱ期 以上( 括 Ⅱ期 ) 出院前 均给 予下肢康 复训 练健 包 。 康 指 导 。 其 中 脑 出 血 3 例 ,脑 梗 赛 4 例 。 2 8
摘 要 : 目的 : 对脑 卒 中后 偏瘫病 人 下肢 误 用形成 因素进 行分析研 究。方法 : 用对卒 中病人 定 采
期 回 访 、 康 咨 询 的 的 形 式 进 行 。 并 将 病 人 分 为 康 复 训 练 组 和 非 康 复 训 练 组 进 行 观 察 , 对 康 复 时 间 健 并
的 长 短 , 域 的 不 同 以 及 有 无 陪 护 做 了 相 关 研 究 。 结 果 : 持 康 复 训 练 组 误 用 比 例 明 显 小 于 非 康 复 训 地 坚
练 组 ; 持 康 复 -I 的 时 问 越 长 , 用 的 比 例 越 小 ; 离 城 镇 康 复 医 疗 点 越 远 发 生 误 用 的 比 例 越 大 ; 坚  ̄. l 练 误 距 有 专 人 陪 护 组 误 用 比 例 明 显 小 于 无 专 人 陪 护 组 。 结 论 : 卒 中 患 者 迫 切 需 要 全 面 持 续 的 康 复 训 练 , 大 脑 加 康 复 医疗 范 围 , 加 康 复 治 疗 人 员 的 培 养 , 大康 复 治 疗 的 宣 教 力度 迫 在 眉 睫 。 增 加
话 回访患者 1 0人 , 康 咨询 及 评价 病 人 9 0 健 O人 , 符合 参选标 准病人 共计 8 O人 。
相 当一部分 偏瘫 病人 与正 确康 复 训 练脱 节 , 生不 同 发
程度 的误用 , 尤其 是下肢 的误 用更容 易发 生 , 这将 直接 影响 到病人 的行走 和 步 态 , 现就 偏 瘫 病人 下 肢 误 用这
病, 据估 计 , 国脑 卒 中每 年 发 病 率为 10万人 , 活 我 5 存 者有 7 %遗 留有 功能 障碍 ,O 以上 的 留有 肢体 功 能 5 4
人 的训 练方 法, 并评 价是 否 符合 中国康 复 研 究 中心 方 定 华编 写 的《 血 管 临床 与康 复 》2下 肢康 复 训 练 标 脑 _
b u n to 二期 的 4 r n sr m 8例 , r n sr m 三 期 的 3 b u n to 2例。
所选 患者 均符合 第 障碍者 。将 病人 分为 两组 , 复 排 康
训练 组 , 与非康 复训练 组 , 进行 对 照。并对康 复训练 组 训练 时间的长短对 误用 的影 响进行 了统 计。 同时将地 域及 陪护 的影 响进 行 了调查 。 1 2 方法 : . 本研 究采 用 电话 回访 的形 式 , 出院 三个 对
结果 见表 1 。 —4
表 1 坚 持康 复训 练 组 与 非 坚 持 康 复 训 练 组误 用 比率 比 较
坚 持康 复训 练 组 误 用 比例 明显 小 于 非康 复 训 练
组 。两 组 比较有 明显差 异( <O 0 ) P .5 。
表 2 康 复 训 练 组 训 练 时 间长 短 与 误 用 比 率 的 较
月 以上的病 人进行追 踪 , 患者 来院进 行复诊 , 使 由康 复
治疗 师评价 患者 下肢 功 能, 以健康 咨询 的形 式询 问病
坚持康 复训 练 的时 间越 长 , 用 的 比例 越 小( < 误 P
・
1 83 ・ 4
第l 6卷 第 l 2期 21 0 0年 l 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