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内酰胺类抗生素药学院资料PPT课件
合集下载
β-内酰胺类抗生素PPT课件
2021/7/27
10
半合成青霉素——耐酸青霉素
药物 苯氧青霉素类—青霉素V、非奈西林 等
特点 - 耐酸,不耐酶 - 抗菌谱与青霉素G相似,抗菌作用较弱
2021/7/27
11
半合成青霉素 ——耐酶青霉素
药物:
- 甲氧西林 (methicillin)
- 苯唑青霉素类
苯唑西林(Oxacillin),氯唑西林(cloxaciliin),双氯西林 (dicloxacillin)
特点:
- 抗菌谱:对G+菌作用<第1代头孢菌素,对G菌作用较强,但对绿脓杆菌无效。
- 对β-内酰胺酶稳定,>第1代头孢菌素。
- 肾毒性<第1代头孢菌素。
应用
严重的G-杆菌感染,败血症等
2021/7/27
17
第三代头孢菌素
药物: - 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定、头孢哌酮 特点: - 抗菌谱:对G+菌作用<第2代,G-菌作用强,包括铜绿
药物
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 、替卡西林(ticarcillin) 、呋苄西林 (furbenicillin) 、哌拉西林(piperacillin) 等
特点:
- 不耐酸,不耐酶
- 抗菌谱广,对G+菌、G-菌均有效,包括铜绿假单胞菌。
应用:
主要用于全身性绿脓杆菌感染,亦可用于其他敏感菌引起 的严重感染。
2021/7/27
21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药物 克拉维酸(棒酸), 舒巴坦, 三唑巴坦
抗菌谱广,但抗菌活性低。 抑制多种β-内酰胺酶
保护不耐酶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青霉素类,头孢菌 素类合用有协同作用。 复方制剂: - 奥格门丁(augmentin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 替门汀(timentin ) 克拉维酸+替卡西林 - 舒他西林(unasyn ) 氨苄西林+舒巴坦 - 舒巴哌酮(sulperazone ) 舒巴坦+头孢哌酮
药理学--β-内酰胺类抗生素 ppt课件
PPT课件 8
-
耐药机制
产生水解酶
窄谱酶:仅能水解青霉素或头孢菌素
——青霉素酶
广谱酶:水解青霉素和头孢菌素
——G 菌产生的-内酰胺酶
超广谱酶:水解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内酰胺类
——克雷伯肺炎杆菌和肠杆菌属产生
PPT课件 9
耐药机制
牵制机制
大量 ß - 内酰胺酶与广谱青霉素和第二、三代头 孢菌素迅速牢固结合后,使药物停留于G-菌胞 膜外间隙,不能到达靶点发挥抗菌作用
使细胞壁缺损,水分渗入,菌体膨胀裂解
触发细菌自溶酶,使细菌裂解溶化
与 PBP3 结合,阻碍细菌分裂繁殖,菌体出现形 态、功能异常
PPT课件 7
作用特点
对繁殖活动期细菌杀菌作用强大,故对急性、 严重感染疗效好 人类细胞无细胞壁,故对宿主毒性小,而选择 性杀菌 因G+菌富含细胞壁,故青霉素对G+菌效果好, 对G 几乎无效——窄谱
青霉素——不良反应
二重感染
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G-杆菌 白色念珠菌
PPT课件
25
药物相互作用
PPT课件
26
半合成青霉素——耐酸口服青霉素类
青霉素V(苯氧甲青霉素)
PPT课件 22
青霉素——不良反应
赫氏反应(Herxheimer reaction)
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雅司、鼠咬热、 炭疽病等时,出现症状加剧,表现为全身不适、
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一般发
生于开始治疗6~8 h,12~24 h内消失
机制:形成螺旋体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
螺旋体释放非内毒素致热原 对晚期心血管或神经梅毒患者危及生命
PPT课件 3
第一节
-
耐药机制
产生水解酶
窄谱酶:仅能水解青霉素或头孢菌素
——青霉素酶
广谱酶:水解青霉素和头孢菌素
——G 菌产生的-内酰胺酶
超广谱酶:水解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内酰胺类
——克雷伯肺炎杆菌和肠杆菌属产生
PPT课件 9
耐药机制
牵制机制
大量 ß - 内酰胺酶与广谱青霉素和第二、三代头 孢菌素迅速牢固结合后,使药物停留于G-菌胞 膜外间隙,不能到达靶点发挥抗菌作用
使细胞壁缺损,水分渗入,菌体膨胀裂解
触发细菌自溶酶,使细菌裂解溶化
与 PBP3 结合,阻碍细菌分裂繁殖,菌体出现形 态、功能异常
PPT课件 7
作用特点
对繁殖活动期细菌杀菌作用强大,故对急性、 严重感染疗效好 人类细胞无细胞壁,故对宿主毒性小,而选择 性杀菌 因G+菌富含细胞壁,故青霉素对G+菌效果好, 对G 几乎无效——窄谱
青霉素——不良反应
二重感染
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G-杆菌 白色念珠菌
PPT课件
25
药物相互作用
PPT课件
26
半合成青霉素——耐酸口服青霉素类
青霉素V(苯氧甲青霉素)
PPT课件 22
青霉素——不良反应
赫氏反应(Herxheimer reaction)
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雅司、鼠咬热、 炭疽病等时,出现症状加剧,表现为全身不适、
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一般发
生于开始治疗6~8 h,12~24 h内消失
机制:形成螺旋体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
螺旋体释放非内毒素致热原 对晚期心血管或神经梅毒患者危及生命
PPT课件 3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PPT精选课件
2
Key concept 2
Penicillins G and V are commonly used penicillins, which are highly active against susceptible gram-positive cocci.
The penicillinase-resistant penicillins such as methicillin are effective against penicillinaseproducing staphylococcus aureus; 青霉素G和V是常用的青霉素类抗生素,主要 用于敏感的G+球菌。耐青霉素酶类如甲氧西 林,主要用于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3
Key concept 3
Ampicillin and amoxicillin are broad spectrum with activity against gram positive and negative bacteria.
Ticarcillin and piperacillin are activity agains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是广谱抗生素,对 G+菌和G-菌均有效。替卡西林和哌拉西 林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
5
Key concept 5
The second generation drugs showing somewhat better activity against gramnegative bacteria and anaerobes with less nephrotoxicity. 第二代头孢菌素与第一代头孢菌素相比对 G-菌和厌氧菌有较强抗菌活性,肾毒性 较第一代有所降低
Key concept 2
Penicillins G and V are commonly used penicillins, which are highly active against susceptible gram-positive cocci.
The penicillinase-resistant penicillins such as methicillin are effective against penicillinaseproducing staphylococcus aureus; 青霉素G和V是常用的青霉素类抗生素,主要 用于敏感的G+球菌。耐青霉素酶类如甲氧西 林,主要用于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3
Key concept 3
Ampicillin and amoxicillin are broad spectrum with activity against gram positive and negative bacteria.
Ticarcillin and piperacillin are activity agains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是广谱抗生素,对 G+菌和G-菌均有效。替卡西林和哌拉西 林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
5
Key concept 5
The second generation drugs showing somewhat better activity against gramnegative bacteria and anaerobes with less nephrotoxicity. 第二代头孢菌素与第一代头孢菌素相比对 G-菌和厌氧菌有较强抗菌活性,肾毒性 较第一代有所降低
β-内酰胺类抗生素ppt课件
分类: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第一代头孢菌素
药物: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羟氨苄、
头孢氨苄、头孢匹林、头孢拉定
药理: 1.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
包括肺炎链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对MRSA不敏感 金葡球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性优于二、三代
表皮~;
链球菌:草绿色~(甲型)、
G-球菌
脑膜炎球菌;
溶血性~(乙型)、 肺炎~等
淋球菌等
杆菌
革兰阳性杆菌:白喉~、
炭疽~ 革兰阳性厌氧杆菌:产气荚膜~、
破伤风~等 革兰阴性杆菌:百日咳~、
流感~
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属-如:病原性钩端螺旋体;
疏螺旋体属- 如:回归热螺旋体; 密螺旋体属- 如:梅毒螺旋体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二节 青霉素类
青霉素G 最早应用于临床,杀菌力强、毒性 低、价格低廉。
处理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的首选药物。 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噻唑烷环 A+β-内酰胺环B)
β-内酰胺环B对 抗菌活性起关键作 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青霉素: 1929年,Alexander Fleming 发现青霉
2.对革兰阴性杆菌、肺炎杆菌及异型变型杆菌 敏感
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弱于第二、三代 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
3.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肠杆菌和厌氧菌无效
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 耐酶青霉素 又称异噁唑类青霉素,侧链为 苯基异噁唑。(保护β-内酰氨环)
药物:苯唑西林、
特点:耐酸,
氯唑西林、
耐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第一代头孢菌素
药物: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羟氨苄、
头孢氨苄、头孢匹林、头孢拉定
药理: 1.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
包括肺炎链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对MRSA不敏感 金葡球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性优于二、三代
表皮~;
链球菌:草绿色~(甲型)、
G-球菌
脑膜炎球菌;
溶血性~(乙型)、 肺炎~等
淋球菌等
杆菌
革兰阳性杆菌:白喉~、
炭疽~ 革兰阳性厌氧杆菌:产气荚膜~、
破伤风~等 革兰阴性杆菌:百日咳~、
流感~
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属-如:病原性钩端螺旋体;
疏螺旋体属- 如:回归热螺旋体; 密螺旋体属- 如:梅毒螺旋体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二节 青霉素类
青霉素G 最早应用于临床,杀菌力强、毒性 低、价格低廉。
处理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的首选药物。 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噻唑烷环 A+β-内酰胺环B)
β-内酰胺环B对 抗菌活性起关键作 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青霉素: 1929年,Alexander Fleming 发现青霉
2.对革兰阴性杆菌、肺炎杆菌及异型变型杆菌 敏感
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弱于第二、三代 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
3.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肠杆菌和厌氧菌无效
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 耐酶青霉素 又称异噁唑类青霉素,侧链为 苯基异噁唑。(保护β-内酰氨环)
药物:苯唑西林、
特点:耐酸,
氯唑西林、
耐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PPT课件
Penicillin G经酶解生成6-APA
6-APA与相应的侧链酸缩合
临床上半合成青霉素 衍生物钠盐的制备
(二)头孢菌素及半 合成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C(Cephalosporin C)
Cephalosporin C的结构特点
Cephalosporins的母核是四元的β-内酰胺环与六元的氢化噻嗪环骈合而成。 四元环骈六元环”的稠合体系受到的环张力比青霉素母核的“四元环骈五元环”体系的环张力小。 结构中C-2-C-3的双键可与N-1的未共用电子对共轭,比Penicillins更稳定。
他唑巴坦(Tazobactam)
在Sulbactam的化学结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其2-位甲基被取代后可以得到一系列新结构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活性更强,其中他唑巴坦(Tazobactam)已经正式上市。
3. 碳青霉烯类
沙纳霉素(Thienamycin)是七十年代中期Merck公司的研究人员在筛选能作用于细胞壁生物合成的抑制剂的过程中,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cattleya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的第一个碳青霉烯化合物。
碳青霉烯、青霉烯、氧青霉烷和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通常称为非经典的β-内酰胺抗生素。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也属于非经典β-内酰胺抗生素。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β-内酰胺酶是细菌产生的保护性酶,使某些β-内酰胺抗生素在未到达细菌作用部位之前将其水解失活,这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理。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针对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产生耐药机理而研究发现的一类药物。它们对β-内酰胺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本身又具有抗菌活性。
甲氧西林和苯唑西林 结构比较
Oxacillin在弱酸条件,微量铜离子的催化下,发生分子重排,生成苯唑青霉烯酸。在339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
B内酰胺类抗生素ppt课件
膜蛋白(占1%)
黏肽合成酶功能——青霉素作用靶点
每种菌种不同
PBPs1,2,3——细菌存活、生长繁殖所必需
PBP1A、 PBP1B——与细菌细胞延伸有关 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与其有高亲和力
PBP2——与维持细菌细胞外型有关 美西林、棒酸、亚胺硫霉素等选择性与其结合
PBP3——与PBP1A相同,与中隔形成和细菌分裂有关
• 抗G(-)杆菌:iv美西林 、po匹美西林
ppt课件.
11
一、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
( Penicillin G)
O
R1 C NH
S
BA
N O
CH3
CH3 COOH
天然青霉素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有X、F、 G和K等多个品种,其中以青霉素G的收率最高,而且性 质较稳定。青霉素主核的化学结构是6-氨基青霉烷酸 (6-APA)。其中-内酰胺环是关键结构,此环裂解则 失去抗菌活性,主核6-APA可带有各种不同的侧链,而 侧链决定了不同青霉素的抗菌及药理特性。青霉素G的 R1是一个苄基,故又称为苄ppt青课件.霉素。不耐酸,口服吸收 12 差。
ppt课件.
4
诺卡杀菌类单环衍生物 (1976,日本藤泽公司
克拉维酸(棒酸), 七十年代,英国
硫霉素类,1978年, 美国Merch公司
ppt课件.
5
第一节 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性
ppt课件.
6
一、抗菌作用机制
1. 机制 (1)抑制黏肽合成酶活性,阻碍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合成,使
细菌细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而抗菌。 a. 药物与靶酶——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 b. 抑制黏肽合成酶催化的黏肽交联反应 c. 细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
4.β-内酰胺类抗生素 PPT课件
O R C NH S N O O N O OH S H3 C N O OH SR H3 C N O R C O H N COOH X S N O O R C H N X O COOH R COOH COOH COOH CHCH2OH CH3 CH3
à Ç ¹ Ã é Í
õ Ñ à Ç ¹ Ã é Í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碳青霉烯类
H3CO H 5 R2 R1COHN S RCOHN 2 4 3 6 4 N 8 7N 3 O 1 R3 O CH2A 1 2 Monobactam Oxacephems
头霉素类 单环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的特点
①.分子内有一个四元的β-内酰胺环,除了 单环β-内酰胺外,该四元环通过N原子和邻 近的第三碳原子与另一个五元环或六元环 相稠和,青霉素的稠合环是氢化噻唑环, 头孢菌素是氢化噻嗪环。 ②.除单环β-内酰胺外,与β-内酰胺环稠合 的环上都有一个羧基。 ③.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内酰胺环羰 基α-为碳都有一个酰胺基侧链。
S
1 7 6 2 3 4
N
5
CH2R1
COOH
母核(7-氨基头孢菌烷酸)﹠
CH NH 2
C ONH O
S
N
CH 3 COOH
头孢氨苄
CH NH 2
C ONH O N
S CH 3 COOH
头孢拉啶
HO
CH NH 2
C ONH O N
S
CH 3 COOH
头孢羟氨苄
化学性质
(一)羧基:酸性
酸性
1、与碱金属(Na+、K+)成盐,易溶于水
4 4 6 5 6 5 S 3 3 7 N 7 N O O 1 2 1 2 Carbapenem Penem 青霉烯 碳青霉烯 5 3 7 6 S 2 4 4 8 N N 3 O 1 O 1 2 Monobactam Cefm 头孢烯 单环β-内酰胺
人卫第药理学 β内酰胺类抗生素PPT课件
•
2) 青霉素脑病
•
3) 高血钾、高血钠
• 3.赫氏反应:治疗梅毒、钩体病时出现
• 4. 其他:肌注局部疼痛、红肿、硬结。
赫氏反应中文直译全称为“赫克斯海默尔反应”。最早由奥地利皮肤病学家Jarisch
Adolf Herxheimer、Karl Herxheimer两兄弟在应用汞、砒霜及铋治疗梅毒过程中发现,
青霉素G特点
•
优点:杀菌力强,毒性低。
•
缺点:抗菌谱窄,不耐酸,不耐酶
•
在 其 母 核 6 - A PA 引 入 不 同 侧 链 , 得 到 不 同 半 合 成 青 霉 素 。
30
第30页/共74页
二、半合成青霉素
• 【共同特点】
• 1. 耐酸、耐酶、广谱或抗铜绿假,抗G-菌 • 2. 对同一种敏感菌,抗菌效力 <青霉素G • 3. 与青霉素G之间有完全交叉过敏反应。
15
第15页/共74页
第二节 青霉素类(penicillins)
• 【基本结构】
核: • 母
6-APA(噻唑环 + β-内酰胺环)
• 侧链:R-CO-(R被不同基团取代
•
得到半合成青霉素)
• 【分类】天然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
16
第16页/共74页
一、天然青霉素
• 青霉素 G
• (penicillin G, benzylpenicillin,苄青 霉素)
降低无效部分对敏感g较高稳定重症耐药第50页共74页51抗菌谱对内酰胺酶稳定性肾毒性临床用途第一代噻吩部分稳定较大耐药金葡菌感染第二代厌氧菌稳定敏感g菌耐药g厌氧菌绿脓杆菌较高稳定尿路感染严重感染第四代菌均高效高度稳定用于对第三代耐药g菌感染第51页共74页52头孢菌素类収展趋势菌均高效第52页共74页53药物发展趋势抗菌谱对内酰胺酶稳定性肾毒性临床用途第一代噻吩部分稳定较大耐药金葡菌感染第二代厌氧菌稳定敏感g菌耐药g厌氧菌绿脓杆菌较高稳定尿路感染严重感染第四代菌均高效高度稳定用于对第三代耐药g菌感染第53页共74页54头孢菌素类収展趋势菌均高效第54页共74页55第四节其他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美唑头孢西丁碳青霉烯类
药理学课件第二十八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PPT资料38页
氯西林 特点 耐酸耐酶 可口服,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不易透过血脑屏
障
抗菌谱似青霉素,但抗菌活性不及青霉素以双氯
西 林作用最强,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感染
03.11.2019
药理学
3. 广谱青霉素类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等 特点 : 耐酸——可口服, 不耐酶——对耐药金葡菌感染无效; 对G-杆菌有效,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2)促发自溶酶活性,使细菌溶解。
03.11.2019
药理学
【耐药机制】
① 产生β-内酰胺酶 (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 ------水解酶。
② 缺乏自溶酶,使菌体自溶减少。
③牵制机制---β内酰胺酶与药物结合。使之停 留在胞浆膜外而不能到达作用靶位(PBPs)发 挥抗菌作用。
④ 改变菌膜通透性,使该类抗生素不能进入菌 体内。
03.11.2019
药理学
• 2.革兰阴性球菌感染 如脑膜炎奈瑟菌引 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青霉素 和磺胺嘧啶并列为首选,但需大剂量。
• 3.革兰阳性杆菌感染 如破伤风、白喉、 气性坏疽和流产后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的败 血症的治疗。因青霉素G对细菌产生的外毒 素无效,故必须加用抗毒素血清。
• 4.螺旋体感染 如梅毒、钩端螺旋体病、 回归热等。
• 天然青霉素:从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 即生物 合成,有F、G、K、X 及双氢F 等 成分,其中以青霉素G性质稳定,抗菌作用 强,产量高,用于临床;
• 半合成青霉素:用人工合成的不同基团取 代了天然青霉素母核上的侧链而获得。
03.11.2019
药理学
一、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 G(Penicillin G)
2.革兰阳性杆菌 破伤风梭菌、白喉棒状杆 菌、炭疽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等皆对青霉 素敏感。
障
抗菌谱似青霉素,但抗菌活性不及青霉素以双氯
西 林作用最强,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感染
03.11.2019
药理学
3. 广谱青霉素类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等 特点 : 耐酸——可口服, 不耐酶——对耐药金葡菌感染无效; 对G-杆菌有效,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2)促发自溶酶活性,使细菌溶解。
03.11.2019
药理学
【耐药机制】
① 产生β-内酰胺酶 (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 ------水解酶。
② 缺乏自溶酶,使菌体自溶减少。
③牵制机制---β内酰胺酶与药物结合。使之停 留在胞浆膜外而不能到达作用靶位(PBPs)发 挥抗菌作用。
④ 改变菌膜通透性,使该类抗生素不能进入菌 体内。
03.11.2019
药理学
• 2.革兰阴性球菌感染 如脑膜炎奈瑟菌引 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青霉素 和磺胺嘧啶并列为首选,但需大剂量。
• 3.革兰阳性杆菌感染 如破伤风、白喉、 气性坏疽和流产后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的败 血症的治疗。因青霉素G对细菌产生的外毒 素无效,故必须加用抗毒素血清。
• 4.螺旋体感染 如梅毒、钩端螺旋体病、 回归热等。
• 天然青霉素:从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 即生物 合成,有F、G、K、X 及双氢F 等 成分,其中以青霉素G性质稳定,抗菌作用 强,产量高,用于临床;
• 半合成青霉素:用人工合成的不同基团取 代了天然青霉素母核上的侧链而获得。
03.11.2019
药理学
一、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 G(Penicillin G)
2.革兰阳性杆菌 破伤风梭菌、白喉棒状杆 菌、炭疽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等皆对青霉 素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H 7 O
1
S
6
2
N
3
5 4 R2
COO -
头 孢 菌 素 化 构 和 酶 解 部 位 图
(二) 有交叉过敏反应
完全交叉过敏
天然青霉素
半合成青霉素
头孢菌素类
(三) 抗菌机制相同
(1) 通过抑制细菌的黏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 (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阻碍细胞壁的 黏肽合成,造成细菌细胞壁缺损,大量的水分涌进细菌 体内,使细菌肿胀、破裂、死亡;
延长青霉素有效血浓度的措施
(1)减慢吸收(改进剂型) 普鲁卡因青霉素油剂(溶解度小) 苄星青霉素(长效西林) 1次/15d
--不用于急性或重症感染(血浓度低) (2)减慢排泄:合用丙磺舒(提高血药浓度)
【抗菌作用】
青霉素对繁殖期敏感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敏感菌株包括G+菌、G-球菌及螺旋体,属窄谱抗生素。
5. 缺少自溶酶
有些细菌缺少自溶酶,如金葡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的耐药
青霉素类抗生素
(Penicillin Antibiotics)
青霉素类抗生素为6-氨基青霉烷酸(6-APA)的衍生物, 母核中的_内酰胺环是抗菌活性所必需, 已开发众多侧链各异的人工半合成青霉素。
分类
天然青霉素:从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即生物合成, 有F、G、K、X 及双氢F 等成分,其中 以青霉素G 性质稳定,抗菌作用强,产 量高,用于临床;
头孢菌素和亚胺培南等,不被细胞外酶灭活,但对染色 体突变而改变 PBPS结构者无效;
V 类:对G-球菌胞膜外间隙少量的酶有效,大量酶
时则被水解失活——如羧苄西林、阿洛西林、美洛
西林及一、二代头孢菌素
VI 类:对G-球菌产生大量的酶有效,但对因染色
体突变改变了PBPS结构的细菌则失去抗菌作用 —-如三、四代头孢菌素、氨曲南、亚胺培南等, 对酶十分稳定。
+ -内酰胺酶
2~3代头孢菌素
结合
形成屏障作用
药物滞留膜外间隙
不能与PBPs结合
3. 靶位结构改变
生成
PBP的质: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
PBP2
高度耐药
PBP的量:增加或亲和力降低
低、中度耐药
4. 胞壁或外膜通透性改变
-内酰胺类 铜绿、大 肠
OmpF外膜孔道蛋白
突变 OmpF丢失
进入菌体(杀菌) 耐药
-内酰胺类药物作用六种类型: I 类:窄谱抗生素——如青霉素G及青霉素V,容易透过G+菌的
黏肽层,但不能透过G-菌的外膜屏障,属于仅对G+有效 而对G-杆菌无效的窄谱抗生素;
II 类 : 广 谱 - 内 酰 胺 类 — — 如 氨 苄 西 林 、 羧 苄 西 林 、 阿 洛 西林、哌拉西林、亚胺培南及某些头孢菌素,既能
-内酰胺类抗生素
(-lactam antibiotics)
目的要求
1. 掌握青霉素G的理化性质、体内过程特点、抗菌 作用及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措 施。
2. 熟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制、耐药性; 耐酶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的抗菌 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的主要不良反应。
英国细菌学家 Alexander Fleming
德国-英国生物化学家 Chain,Ernst Boris
澳大利亚病理学家 Howard Florey
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体内过程】
1、吸收:不耐酸,口服吸收少,需肌注或静滴; 2、分布: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广泛分布关节腔、浆膜腔、
间质液、淋巴液、中耳液及各组织,不易透过 血脑屏障,但脑膜发炎时脑脊液可达有效浓度; 3、消除:不被代谢,几乎全部以原形从肾脏排泄,90% 经肾小管分泌。 因此,合用丙磺舒可竞争青霉素的肾小管分泌,减慢青霉素的 消除延长作用时间。
氧头孢烯类及β-内酰胺酶抑制药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
(一)化学结构相似
青霉素类的基本结构 为6-氨基青霉烷酸
头孢菌素的基本结构 为7-氨基头孢烷酸
6 APA
OHH HS
CH3
R1 C N C6
C5 1 2 C
B 4 A 3 CH3
CN
C C O R2
O
HO
酰胺酶 作用点
青霉素酶作用点
R1 C O
适度透过G+菌的黏肽层,又能很好的透过G-菌的外膜, 因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但对G+菌的作用不如青霉素G
Ⅲ 类:对G+产酶菌耐药——如青霉素G,能被G+
球菌细胞外的_内酰胺酶灭活,不能到达PBPS 部位,因此产酶菌株对其产生明显的耐药性;
IV 类:对G+产酶菌有效——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及一、二代
1、G+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 (除产酶金葡菌以外)等
G+杆菌:白喉、破伤风、炭疽杆菌、厌氧破伤风 杆菌、难辨梭菌、产气夹膜杆菌、丙酸 杆菌、真杆菌、乳酸杆菌等
(2)促发自溶酶活性,使细菌溶解。
抑制胞壁黏肽合成酶(PBPS)
N-乙酰葡萄糖胺 N-乙酰胞壁酸
交联
黏肽 黏肽合成酶 +
抑制
其他成分
β-内酰胺类
胞壁
影响-内酰胺类抗菌作用的因素
药物通过G+菌胞壁、G-菌外膜穿透屏障的难易度; 对-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与靶位的亲和力不同。
G+与G-菌的细胞壁、细胞膜、外膜与内膜的结构示意图
(四)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相同
1. 产生水解酶 2. 酶与药物牢固结合(牵制机制) 3. 靶位结构改变 4. 胞壁外膜通透性改变(G-) 5. 自溶酶缺少
1. 产生水解酶 最常见的机制
金葡菌、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
2. 酶与药物牢固结合
青霉素酶
青霉素
头孢菌素酶
头孢菌素 牵制机制(非水解)
广谱青霉素
3. 了解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特点和临 床应用。
主要内容
一、 概述 二、青霉素类抗生素 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四、非典型-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Lactam antibiotics)
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为 临床最为常用的药物:
典型:青霉素类、头孢菌素பைடு நூலகம் 非典型: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内酰胺类、
半合成青霉素:用人工合成的不同基团取代天然青霉素 母核上的侧链而获得。
一、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 G(Penicillin G) 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1940) 结构:侧链为苄基,故又名苄青霉素 性质:不稳定
(1)水溶液易失效并产生致敏物,故用前配制; (2)易被酸、碱、醇、重金属离子破坏,避免合用 特点:不耐酸、不耐酶、窄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