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

合集下载

【2017年整理】农大网校农村社会学在线作业ABCDE

【2017年整理】农大网校农村社会学在线作业ABCDE

第1 题【选择题】社会学的发源地是()。

• A.美国• B.法国• C.德国• D.日本正确答案: B您的答案: B知识点:绪论—社会学的来龙去脉第2 题【选择题】在社会学的经典作家中,社会有机论的提出者是()。

• A.孔德• B.迪尔凯姆• C.马克思• D.斯宾塞正确答案: B|D您的答案: A|D知识点:绪论—社会学的来龙去脉第3 题【选择题】农民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

• A.教导生活和生产技能• B.教导社会行为规范• C.培养社会角色• D.传递社会文化• E.学习耕作技能正确答案: A|B|C|D您的答案: A|B|C|D知识点:中国农村的村落文化第4 题【选择题】日本农协规定农民必须具备4项条件。

下列哪些条件属于这4项条件之一。

()• A.在城镇打工• B.有田间劳动• C.在农村有长期稳定住所• D.有农业户口正确答案: C您的答案: C知识点: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第5 题【选择题】传统农民具有普遍的特殊主义倾向,是指()。

• A.人们“安土重迁”的观念• B.熟人社会特征• C.诚信• D.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标准正确答案: D您的答案: D知识点: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第6 题【选择题】农民是改革开放的推动力量,其中()作为农民的创造,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 A.家庭承包经营• B.生产发展• C.乡风文明• D.为工业提供积累正确答案: A您的答案: A知识点: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第7 题【选择题】社会学主要是研究中层的社会制度,下面哪个不属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 A.经济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家庭制度• D.宗教制度正确答案: B您的答案: A知识点:农村社会组织与制度第8 题【选择题】构成农村社区的要素是指():• A.人口、互动、文化与地域• B.制度、法律与社会结构• C.民俗、习惯和村规民约正确答案: A您的答案: A知识点:农村社区第9 题【选择题】文化维系力在维持社区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民的社会化与现代化

农民的社会化与现代化

• 我们认为:现代化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及 其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推动下,在经济发展的 基础上,实现社会组织、社会文化、生活方
式、人口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
• 现代化的特征:
• 第一,在经济上,社会的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发生根 本性的变化,经济增长的内容由以农业为主转变到以 工业为主,社会日益工业化,经济活动多样化。
• 2.政治社会化——增强政治观念
• 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现有的政治制度 ,形成政治信念、思想观点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 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人培养和训练成有政治意 识的社会成员。
• 当前中国农民的政治意识如何?
• 3.文化社会化——学习社会规范
• 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
• 农民是指具有农村户口,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 ,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简单的手工劳动为 主,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的一 个阶层。
• (二)农民的特征 • 第一,数量多,流动性强
时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农村人口(亿)
第二章 农民的社会化与现代化
一、农民的含义及其特征 二、农民的社会化 三、农民的现代化
一、农民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农民的含义 1、什么是“农民”?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
• (1)M·罗吉斯、拉尔伯·J·伯德格的定义:
• 农民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和传统的乡下人,他们一 般比较谦卑,大多是自给自足的。就是说,他们 生产的粮食和其他东西,大部分都是自己消费的 。因此,农民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者是一个意 思。农民并不是完全自给自足型的,他们至少是 部分市场定向的,他们要购买一些消费品和生产 资料,需要社会的服务。尽管他们要卖出部分农 产品,但他们并不是像商业农场主那样把农业作 为一种企业。——《乡村社会变迁》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2、择偶标准
主要是指人们在择偶时会着重考虑的因素和条件,实 际上考察的是哪些人会选择哪些人的问题。关于择偶标准的 理论解释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社会交换理论。它认为社会 交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成员的许多行为,都是期待交 往对方某种回报或者是回报对方的,并且在实施交换的过程 中使参加交换的每一方都感到平等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择偶 中的“郎才女貌”,或者是用较高的经济地位去交换某种显 益的社会地位等等。第二种是需要互补理论。它强调在择偶 时人们的主要考虑是各种需要的相辅相成,如支配欲强的男 性往往选择依赖性强的女性为偶。第三种是价值理论,它认 为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化的作用已逐渐将某种价值观 内化于个性之中,这种价值观即成为其择偶的依据,而同一 种社会阶层内部类似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比较容易形成 相同的价值观,如常见的“门当户对”之说。
21/29
维护主干家庭保持稳定和发展的力量表现为:①农村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在农户自主经营土地的条件下,家 庭成员分工合作可增强经济效益,从而使主干家庭更具有存在 的基础;②广大农村地区不可能很快地全面推广退休保险制度, 大多数农民仍将依赖其子女养老; ③中国传统的父母与子女之 间的养育责任是双向的,这种“反哺模式”在农村有深厚的社 会基础,并且与我国的法律制度是一致的,如我国的婚姻法和 宪法都明确规定,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随着中国人口 的老化,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主干家庭有可能与农村人口老龄 化同步发展:④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农村育龄妇女 的总和生育率正不断下降,这将导致子女数的日益减少从而使 新建的核心家庭数也越来越少,相反主干家庭的比例有可能呈 上升趋势。 未来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就取决于这两种作用力相反 因素的此消彼长和相互平衡。
三、农民社会化过程的特点

农村社会中的主体

农村社会中的主体

农村社会中的主体——农民
在中共中央十六大的报告中写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说到农民,看过样板戏的人对里面的工农兵想必是有很深刻的印象吧,在那时候人的眼里农民的形象就是那样的。

在罗杰斯的定义中,说农民是农产品的生产者,传统取向的乡下人,他们一般比较谦卑,大多是自己自足的,就是说他们生产的粮食和其他东西,大部分都是自己消费的。

因此,农民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这是一个意思。

农民与农村居民不同,农村民主要指以农村为居住地并参与当地社会活动的人,农村居民是农村产生和存在的前提,他们是农村社会的主体。

至于农民,他们是在农业产生后衍生出来的。

那么农民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左传》、《礼记》等文献记载,远古时,有一位“烈山氏”,他的儿子叫“柱”,又叫“农”,是被人供奉最早的农神——后稷。

春天后稷把种子播撒在松软的土地里,秋天收获了许多瓜果谷物,人们很惊讶,都学着他的样子耕地播种庄稼。

这样开始产生了农业。

随着自然产生的社会化分工,先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奴隶和被剥削者就作为阶级的“农民”;然后第二次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农业获得了正式意义,农民也就具有了相应的内涵;城市分工后,农民的身份被强化,农村与城市的界限明显,农民与市民的界限也日渐凸显;现代化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通知,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从而,农民的身份就确定了。

农村社会学教案

农村社会学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教案首页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第一节农村教育的历史
一、农村教育的含义
二、解放前的农村教育
(一)乡村教育
(二)革命根据地的农村教育实践
三、解放后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教育沿革
(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三)农村教育的成就
四、扫盲运动、“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
(一)扫盲运动
(二)希望工程
(三)“春蕾计划”
第二节农村教育的地位和意义
第三节农村教育的问题与未来发展
一、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农村教育的未来发展
(一)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农村教育的近期目标和举措
1农村教育目标
2农村教育举措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乡土中国》各章段意概括(1—6)的主旨

《乡土中国》各章段意概括(1—6)的主旨

《乡土中国》各章段意概括(1—6)的主旨第一章:社会发展与中国乡村该章主要探讨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整体情况,以及乡村社会的特点和问题。

作者认为,乡村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农民的低收入、人口流失、土地问题等。

第二章:中国农民与土地该章探讨了土地在中国农村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作者指出,土地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中具有文化和经济重要性,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土地面临着私有化、集体化以及流转等问题。

第三章:乡村发展与经济转型该章主要研究了乡村发展与经济转型之间的关系。

作者认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既需要依靠农村资源和劳动力,也需要与城市经济相互衔接。

当前乡村经济转型面临着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等难题。

第四章:乡村社会与家庭变迁该章探讨了乡村社会与家庭变迁之间的相互影响。

作者指出,乡村社会的变迁对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婚姻模式的变化、家庭关系的松散化等。

同时,家庭的变迁也会对乡村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第五章:乡村社会与社会组织该章主要研究了乡村社会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作者认为,乡村社会组织是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如组织建设不完善、发展不均衡等。

第六章:农民工与乡村社会该章探讨了农民工与乡村社会之间的联系。

作者指出,农民工作为涉农劳动力在城市工作,其福利与权益成为关注的焦点。

同时,农民工的工作经历也会对乡村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以上是对《乡土中国》各章段的主旨概括,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和问题。

农村社会学考点

农村社会学考点

农村社会学考点整理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国,首先由法国古典社会学家孔德《实证哲学教程》提出,由涂尔干发展到顶峰。

二、社会学:从变化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三、农村社会学:研究农村社会整体与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学科。

通过农村社会整体与格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农村社会的本质与其变迁规律,促进农村社会系统地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章农村社会学的简要历史一、农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标志是190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下令成立农村生活委员会。

二、改良主义者的农村社会学实践—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主持的“定县实验”。

(1930-1936年)1、1923年与陶行知、朱其慧、蔡元培等成立“平教会”2、“平教会”认为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是广大农村人口的“愚”、贫、弱、私。

3、采取的措施:a)以文艺教育治“愚”。

扫除农村青年文盲,开展乡村文艺活动;b)以生计教育治“贫”。

传授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组织农村合作社;c)以卫生教育救“弱”。

建立一整套医疗保障制度;d)以公民教育救“私”。

农村公民训练等。

4、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政富教合一”、“生活教育”第三章农村社会是主体—农民一、农民的定义:1、作为职业的农民:传统“士农工商”的延续,农民也可称为农业生产者、农业劳动力或农业劳动者。

2、体现居住空间的农民:从城乡地域分布来界定,农村人口,包括了居住在农村的所有人。

3、作为社会身份的农民:采取户籍意义上的划分,具有农业户口的都是农民。

4、从国情上看,单独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认识农民都是不全面的,当前中国农XX要是一种社会身份。

二、当代中国农民的特征:1、从人口数量看,农民依然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2、从文化素质看,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内部仍存在一个庞大的文盲、半文盲群体;3、从职业结构看,农民已经突破单纯的农业生产界限,几乎在社会各个生产、服务与管理部门都有农民就业;4、从生活状况看,农民生活水平由较大提高,但相对水平有下降趋势;5、从价值观念看,农民的价值观点正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仍深深影响着农民的言行;6、从经济生产地位看,农业仍然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变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农民的经济生产地位不容忽视;7、社会地位上看,农民的实际地位与其应获得的社会地位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农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1)-0002-浙江电大辅导资料

农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1)-0002-浙江电大辅导资料

请认真阅读完再下载:预览的题目顺序完全和您自己的试题顺序完全相同再下载!农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1)-0002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形成性测评系统课程代码:3305824 参考资料试卷总分:100判断题(共5题,共5分)1.(1分)基本社会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生物体(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物体(社会人)的过程。

√×参考答案:√2.(1分)“三农”是指农业、农民和农村。

√×参考答案:√3.(1分)中国经济“新常态”表现为中国经济必然从高速增长专项中高速增长,从结构不合理专项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渠道,从隐含风险转向面临多种挑战。

√×参考答案:√4.(1分)社会的构成要素包括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社会活动、一定的区域、设施设备和文化。

√×参考答案:×5.(1分)费孝通在《小城镇大问题》一文中提出“无信息不发展”的命题。

√×参考答案:×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6.(2分)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我们称之为( )。

A、基本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再社会化D、终身社会化参考答案:A7.(2分)一个人同时担任了几种角色,而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

A、角色混淆B、角色紧张C、角色冲突D、角色失败参考答案:C8.(2分)社会学在我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恢复的时间是( )。

A、1977年B、1978年C、1979年D、1980年参考答案:C9.(2分)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我国最有名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其领导者分别为( )。

A、杨开道李景汉B、李景汉吴文藻C、梁漱溟晏阳初D、吴文藻费孝通参考答案:C10.(2分)被认为是首创的、合乎科学的、系统的农村社会学研究报告——《一个农业社区的解剖》的作者是( )。

第二章:农民、农业和农村 农村社会学 华中师范大学 备考

第二章:农民、农业和农村 农村社会学 华中师范大学 备考



第二节:农业

三、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成就与缺憾

传统与现代食品系统之比较(Beardsworth & Keil,1997:33) 活动
生产
传统系统
小规模;地方化生产;大 规模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现代系统
大范围;高度专业化;工 业化;去地方化;全球化
分配
在地方边界内进行;交换 被亲属和其它社会网络支 配
第一节:农民


一、农民的内涵
(三)当代中国学者对农民定义的角度
1.作为职业的农民; 2.体现居住空间的农民; 3.作为社会身份的农民。 【思考】:农民工还是农民吗?




第一节:农一)从人口数量上来看,农民依然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 据统计,截至2009年,农村人口为71288万人,占总人口的 53.4%。虽然农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在逐年减少,但当前它仍然 是中国中国人口的主体。 (二)从文化素质看,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内部仍然 存在着一个庞大的文盲、半文盲群体。
第二节:农业

呼唤中国农业的第三次革命(即农产品的品质与安 全革命)
【讨论】:如何采取切实措施,促成中国农业的第三次革命? 西方的思路:替代性食品系统(alternative food system);食 品系统地方化(local food system);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CSA)。


第二节:农业

三、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成就与缺憾
黄宗智认为,中国的食物消费正从传统的8:1:1,八成 粮食、一成肉(一禽一鱼)食、一成蔬菜(一水果)快 速转化,当前的比例可能约5:2:3。 ‚中国的这个‘隐性农业革命’的动力则主要先来自农 业之外,来自消费者需求转化所导致的农业结构转化以 及其所附带的产值变化,而后导致农业本身的一系列变 化,与农传统的农业革命很不一样。因此更容易忽视。‛ (第132页)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名词解释农民:指在农村地缘基础上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联系而组成的农民社会各类的群体和社会集团以及农村社会群体组织的农村居民。

社会关系:人们在共同的社会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思想关系以及其他各种关系的组成。

社会资源: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利用的社会关系,并通过这些关系,人们能够获得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和帮助。

社会资本:行为主体所能动员的,并且有回报利息的社会接触资源,有助于实现目的性行为的工具和行为。

社会问题:指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失调影响到社会部分成员或全体成员的社会生活,破坏社会运行,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

社会控制:(广义)指社会组织体系利用社会规范与之相适应的手段或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以及约束,对社会关系进行调解和制约的行为。

(狭义)对社会越轨者施以惩罚或重新教育的手段。

自然差别: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

社会差别: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境况差别。

社会分化: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为一身的社会地位发展为单一功能的多种社会地位。

社会分层:指由于社会分化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有序和等级不同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流动: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由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流动,可以表现为社会角色转变,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农村社会保障:指由民政部门组织实施情况下,以地方政府为主,一基层社区为依托,由国家社区公民群体以及个人合作兴办,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和个人消费支出集中资金,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向农村社会成员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力者、遭受自然灾害者、经济收入低于贫困县者等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基本生活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利于农村社会安定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社会制度。

社会变迁:指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人的环境以及道德、法律、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社会风尚等一切社会现象的突发,急剧的变化或者严谨的缓慢的变化,特别指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和结构的范畴。

第二章农村社会的主体

第二章农村社会的主体


5.农民的观念得到更新
观念中的现代化成分增加, 但传统观念仍然 普遍存在。

创新与进取、时间与效率、竞争与风险意识在 一些农民身上得到了体现 封闭保守意识、安于现状的守常观念、依赖心 理和宿命观、宗派思想和家族观念等在相当的 范围内存在着。

3.农民职业出现分化

传统农村就业结构单一,劳动、生活等方面差异 很小。现在农村出现职业分化,这种职业分化既
表现为横向的职业类型增多,也表现为农业纵向
的分工增加。农民群体出现分化。
4. 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文化素质:

文盲、半文盲达2亿多


15—40岁文盲7200万,每年增加近200万。
学龄儿童的失学率高。
4、我国对农民的界定标准

我国目前界定农民主要是“社会身份”的标准, 统统把农村户口的人称为“农民”。如“我国有
13亿人口,农民占了80%”,“农民工”、“农
民企业家”等概念就反映了这一界定标准。

这一界定标准也是产生身份歧视的主要原因。
5、我们认为

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依托 土地等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
第二章 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
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没有农民的 现代化,中国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化
第一节 农民的特征
一、农民的含义
在英文中农民有两种表述:Farmer 和Peasant。前者主要指农场经营人 员;后者主要指小农和一种“身 份”。
1、学者关于农民的定义
农民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和传统的乡下人,他们一

雷德菲尔德在《民俗社会》一书中描述过这种封闭
社会: “老人们可以察觉到,年轻人所干的事也 正是他们在同样的年龄所干的事,而且也是他们认 为正当和适当的东西,换句话说,这样一个社会几 乎是永远不变的。

第一讲 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

第一讲 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

• 现阶段在我国如果给“农民”一词下个定 现阶段在我国如果给“农民” 那就是“ 义,那就是“户口登记在农村并为农业户 口的农村人” 口的农村人”。 • 在取消二元户籍制度,统一为“居民”后, 实际上在我国已经不存在农民问题了,已 经把三农问题演变成“农村问题、农业问 题”。农民会逐渐被“农业从业者”或者 “农业劳动者”所取代。
第一讲
• •
农村社会的主体_农民 农村社会的主体_
一、何为农民? 二、农民“理性”问题的探 讨 • 三、农民“集体意识”的探 讨
一、何为农民?如何界定农民?
•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armer” and “peasant”?
(一)农民的内涵
• peasant----farmer peasant-------farmer • 1、Farmer:农民(farmer)完全是个职业概念,指的 农民(farmer)完全是个职业概念 完全是个职业概念,
(二)几点探讨<农民权益保护法> 几点探讨<农民权益保护法>
• 问题一:农民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还是静态的概念, 是终身制吗? • 众所周知,农民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它不是静态的不变
的概念,农民不是终身制。 • 关于农民界定问题的第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按照身份来界定农民,具 体地说,也就是根据户口本上的户籍划分农民和非农民。但实践证明这 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
• 其二,公安部正在全国推广的进一步户改方案,消除城乡户 籍差别是大势所趋,尤其是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 来,一些省份明显加快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广东就借鉴 湖北经验,加快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农业人口比例较低 的珠三角地区,今年或明年将首先消除城乡户籍差别。陕西、 山东、辽宁、福建等省份,也开始着手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 记管理制度,农村人口正在逐步享受国民待遇,这已是大势 所趋。 • 其三、户籍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户口迁移必定会变为户口 登记制。从试点地区看,目前,“合法固定的住所”与“稳 登记制。从试点地区看,目前,“合法固定的住所”与“稳 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是户改过程中对户口迁移的两个普遍 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是户改过程中对户口迁移的两个普遍 应用的基本落户条件。那些进城务工、在城市长期居住、今 后也不打算回农村居住的人,能给界定为农民吗?如果给他 们再在户籍上写着是农民,他们享受的教育、医疗、公共服 务等如何解决?这又等于制造了新的农民工问题,他们在城 市中又成为弱势群体,不能享受和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福利。

2020年7月国开电大本科《农村社会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7月国开电大本科《农村社会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7月国开电大本科《农村社会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704一、单项选择题1. 农村社会成员的主体是(B)。

A. 农村居民 B . 农民C. 小商人D. 乡镇企业工人2. 一个人同时担任了几种角色,而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被称之为(C)。

A. 角色扮演 B . 角色中断C. 角色冲突 D . 角色失败3. 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A)A. 初级社会群体B. 次级社会群体C. 社会群体D. 社会组织4. 目前在我国农村干扰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最主要的是(B)。

A. 家庭B. 家族C. 宗教组织D. 民间会社5. 关于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方式是(D)。

A. 家长制B. 泰罗制C.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D. 科层制6. 中央在全国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间是(D)。

A. 1977年B. 1979年C. 1981年 D . 1983年7.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达到了(C)。

A. 温饱型B. 小康型C. 富裕型D. 豪华型8. 社会分化的原因是(A)。

A. 劳动分工B. 私有制的产生C. 阶级的产生D. 国家的出现9. 农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因是(A)。

A. 生产力的发展B. 城镇化速度加快C. 市场经济的确立 D . 城乡差别10. 社会控制的最主要实施者是(C)。

A. 初级社会群体B.次级社会群体C. 国家政权组织 D . 宗教组织11. 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乃至对于不同行为的社会控制具有各自的特点,这高社会控制的(B)。

A. 普遍性B. 特殊性C. 多重性D. 差异性12. 社会保障的实质是(B)。

A. 政治保障 B . 经济保障C. 思想保障 D . 制度保障13.取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时间是(B)。

A. 2005年B. 2006年C. 2007年D. 2008年14.社会各组成部分及社会系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指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是指(C)。

农村社会学教学大纲

农村社会学教学大纲

农村社会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3113009105课程名称:农村社会学总学分:3总学时:48课程英文名称:Rural Sociology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A、社会调查研究方法A适用专业: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农村社会学A是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是学生深入了解农村社会现象及背后运行逻辑的基础。

主要学习任务是认识中国农村发展中面临的的主要问题,了解农民行为方式与观念特征及其所处的社会结构,理解中国农村重要的制度安排及其实际运作方式,把握中国农村社会变化趋势。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1.了解农民、农村的基本特征。

2.理解中国农村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3.掌握农村社会运行机制。

4.运用社会学基本理论、方法认识与理解农村社会。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章绪论(2课时)知识点:本章包括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重点讲授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

难点: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农村社会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一节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第二节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农村社会学的简要历史(3课时)知识点:本章包括国内外农村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本章重难点:重点是历史知识的识记,难点是从《农村社会学》的历史发展中找出规律。

第一节国外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农村社会学第三节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学第三章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4课时)知识点:本章包括农民的产生和历史地位、农民的社会属性与特征、中国农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重点是农民的界定和农民的地位与社会属性。

难点是正确认识中国“农民”。

第一节农民的内涵与特征第二节农民的社会化第三节农民的历史地位与中国农民问题第四章农村土地(4课时)知识点:本章包括传统的农村经济与土地占有、土地革命纲领与土地改革实践、新中国农村土地政策演变。

《农村社会学》学习指南

《农村社会学》学习指南

农村社会学网络课程学习指导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1 课程定位 (1)2 课程介绍 (1)2.1 学习目标 (1)2.2 课程内容介绍 (1)3 课程学时安排 (1)4 学习日程安排 (2)5 课程考核说明 (4)5.1 课程考核综合成绩组成 (4)5.2 形成性考核的形式及要求 (4)5.3 终结性考核的形式及要求 (5)5.4 课程考核时间安排 (5)6 学习方法建议 (5)7 理论学习指导 (7)8 实践学习指导 (12)9 互动教学指导 (13)10 移动学习指导 (13)11 其他可利用的学习资源 (13)12 课程栏目介绍 (14)12.1 课程介绍 (14)12.2 理论学习 (14)12.3 实践学习 (14)12.4 案例集锦 (15)12.5 模拟试题 (15)12.6 相关资源 (15)12.7 课程评价 (16)12.8 课程地图 (16)13 学习支持服务 (16)网络课程学习指导1课程定位农村社会学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课程,不仅为农业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农业推广提供方法论依据,同时也是分析影响农业推广社会因素的重要工具。

2课程介绍2.1学习目标本课程属于应用社会学范畴,强调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特别是在分析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区发展条件、农村家庭与农村组织、农村社会问题等方面与农业推广关系密切,集中体现了农村社会学的应用价值。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学科基本理论框架,熟练掌握农村社会结构要素及其分析方法。

能够运用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原理解释农村社会现象,运用农村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具体社会问题,为农业推广实践提供符合农村社会实际的理论与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原理解释农村社会现象,灵活运用农村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具体社会问题。

2.2课程内容介绍农村社会学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课程,它对农村社会进行了综合、整体的分析。

既有社会结构分析和社会功能分析,也有社会过程和社会行为分析,课程涵盖了绪论、农村社会成员、农村社区、农村家庭与家族、农村社会组织、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农村文化、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保障11章的内容,它们相互交叉、密切联系。

农村社会学课件 第二章农村社会的主体..

农村社会学课件 第二章农村社会的主体..
在当代发达国家,农民一 般称为farmer,这是一个 完全的职业概念,指经营 farm(农场、农业)的人。
在不发达国家,农民通常被 称为peasant。
无论在研究中还是在日常生 活的语境中, Peasant都包 含多重含义,既是一种职业, 也是一种社会等级,一种身 份或准身份,一种生存状态, 一种社区乃至社会的组织方 式,一种文化模式乃至心理 结构。
(三)农民的经济理性与生存理性
什么是理性? 理性就是人类选择与调节自我行为的能力,
其中包括目的的选择和确认,调整达到目的 的手段以及建立相应的价值体系等。
人们普遍认为传统小农的行为不理性,他们 自私、保守、落后、缺乏理性。
经济理性
施坚雅 关于农民行为特点的理论假设强调了农
民的“经济理性”,认为农民的行为符 合理性选择原则,农民也是具有经济理 性的人。
“农民是一个特殊阶级:作为劳 动者,他们是资本主义剥削的 敌人,但同时他们又是私有者。 农民几百年来受到的熏染就是, 粮食是他的,他可以随便出卖。 他认为,这是我的权利,因为 这是我的劳动,我的血汗。”
——列宁
毛泽东对农民属性的分析:
农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 优缺点并存。
在农民身上,既体现出极强的 革命性、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互 助合作性,又有资产阶级民主 性和封建小生产性。
费孝通 农民的特性: 1.乡土性 2.聚村而居,流动性小 3.自我主义
“差序格局”理论
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 熟悉关系
中心势力
H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蒙德拉斯
农民是“高尚的法国人”,但这些杰出的公 民“在国家中没有得到他应有的地位”。难 道他们不是代表着1/3的人口吗?难道不是他 们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养活了整个国家吗? 但很遗憾的是:国家并不太感激他们;他们 的收入是其他生产者的收入的一半,而“他 们与其他人一样聪明”。因此,肯定是由于 制度上有毛病或农业政策失当。

农村社会学课件 第二三章

农村社会学课件 第二三章
• 实体主义(代表人物:斯科特):农民作为具有自身 特点的群体,其行动选择会有别于一般经济人的理性 选择,他们不会总是追逐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二)小农经营
Ø 小农经营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生产规模较小,另一 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因而生产与 家庭生活是合为一体的。
Ø 作为一种生产经营方式,小农经营主要由以下几个要 素构成:
• 第一,以家庭为单位占有和使用农业生产资料; • 第二,农业生产劳动是由家庭组织和管理的; • 第三,生产经营的成果在家庭生活过程中自然分配; • 第四,生产经营过程中分工与合作依托于家庭内的亲
Ø农民及其家庭农业维续的基本条件:
• 第一,农民及其家庭在一定时期内还生存和生活在农 业环境之中,因此小农家庭及其生产方式仍有维续的 基础。
• 第二,农民及其家庭农业有着自身的再生产机制,即 便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小农家庭仍会在相当长时期 内以一定的规模再生产着。
• 第三,工业化和城镇化无论以何种速度推进,都无法 完全吞噬所有的乡村和农民及其家庭农业。
Ø农村经济对农民生活方式及其特征的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农民的社会生活水平,经济 越发达,农户的收入水平越高,农民生活中的消费支 出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其次,经济结构及转变影响着农民生活方式的结构特征。 最后,经济活动的内容影响着农民生活方式的内容。
(二)“两栖”生活
Ø 乡—城之间大量流动人口的出现,反映出了当前 农民生活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两栖”生 活,即农民生活的社会空间实际有两个:一是农 村的家庭所在地,另一个是城市的劳动工作地。
总计
频数 43 255 553
1 416
447 2 714
百分比(%) 1.58 9.40 20.38 52.17

农村社会学重点

农村社会学重点

农村社会学的特点:整体性、实用性、本土性。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一)农村社会的构成要素研究1.按照由个体到群体,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分类:农村社会的个人,农村的社会群体,农村的社会组织,农村环境。

2.按照经济、社会、文化的标准,可以对农村社会结构要素作横向分类:农村产业,农村人口,乡村文化。

(二)农村社会变迁研究1.农村社会流动2.农村社会分化3.农村社会问题(三)农村社会发展与管理研究1.农村社会制度2.农村社会保障3.农村社会控制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的意义:一、农村社会学丰富了人类理论认识的内容1.农村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2.农村社会学有助于帮助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3.农村社会学拓展了社会学研究认识空间二、农村社会学为农村发展的科学决策做出贡献第二章农民特征与新型农民培养农民:就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农民的内涵:1.农民是一种职业 2.农民生活在农村中国农民的特征:1.农民人口数量多,就业不充分.2农民的职业分化简单,具有较高的同质性3.农民的文化素质比较低4.传统观念浓厚5.农民问题突出农民生活方式:是指农民在农村社会客观条件制约和农民已经形成的主观意识支配下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活动的方式,它包括农民的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婚丧嫁娶生活方式、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等。

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1.农业是其生活体系的基础 2家庭是其生活格局的基本单元3.居民生活同质程度高,个体差异小 4生活节奏比城市缓5.生活的自给性强,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影响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1.生产方式2.地理环境3.民族传统4.科学技术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一、农民的劳动方式二、农民的消费方式三、农民的交往方式四、农民的婚丧嫁娶方式五、农民的文化娱乐方式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项选择题
1. 目前学术界对“农民”界定的主要观点有()
A.作为阶级的农民
B.作为职业的农民
C.体现居住空间的农民
D.作为社会身份的农民
E.作为社会稳定基础的农民
2. 西方学者有关农业产生的主要假说有()
A.绿洲说
B.原生地说
C.新气候变化说
D.人口压力
E.宴享说
3. 对“农民”的产生研究说明()
A.农业的产生是农民产生的首要前提
B.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农民”获得了“阶级”内涵
C.第二次大分工从“工业”和“农业”相对的意义上,使“农民”获得了职业内涵
D.城乡分工强化了“农民”身份的社区内涵
E.现代化进程强化了“农民”身份社会结构内涵
4. 对农民地位的认识,可以从作为主体的农民、农业、农村三个层面认识,其中农业是()
A.人类文明的起点
B.国民经济的基础
C.在国民经济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地位
D.贡献具有多功能性
E.农民谋生的唯一手段
5. 农村居民社会化过程的施教者是()
A.家庭与邻里
B.学校
C.同辈群体
D.大众宣传工具
E.劳动群体
6.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的发生在东大陆原始社会后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是()
A.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
B.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C.商人阶级的出现
D.男人和女人的分工
E.城市与乡村的分工
名词解释题
农民农村居民农村居民的社会化
简答题
1. 简述农民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2. 简述农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

3. 简述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民属性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