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中的主体

合集下载

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与机制建设

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与机制建设

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与机制建设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农村社会治理显得越来越重要。

良好的农村社会治理是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从主体和机制两个方面来探讨农村社会治理的建设。

一、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建设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主要是指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各方主体,包括政府、村委会、农民自身以及社会组织等。

这些主体应承担起不同的责任和角色,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发展。

1. 政府角色的重要性政府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政府应发挥政策制定者、规划者和监督者的作用,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

政府还应加强与农村社区的联系,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渠道,充分了解农民需求,形成科学、灵活的政策措施,促进农村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

2. 村委会的作用和责任作为基层组织,村委会在农村社会治理中承担重要的角色。

村委会应积极履行组织、协调、服务等职责,发挥好农村社会治理的桥梁纽带作用。

村委会应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基层治理水平,确保农民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3. 农民自身的参与与共建农民作为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应该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过程。

农民应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形成自己的利益表达渠道,并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农民还应注重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推动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4. 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社会组织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

各类社会组织应加强与政府、村委会以及农民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建设。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农村社会治理的机制建设除了主体建设,农村社会治理的机制也是农村社会治理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农村社会治理的机制应具备务实高效、灵活举措和持续改进的特点。

1. 健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健全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是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工作的基础。

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应具备规范的运行程序和顺畅的信息流通渠道,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治理效能。

准确认识农民主体实现农民自我组织

准确认识农民主体实现农民自我组织

准确认识农民主体实现农民自我组织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已成为乡村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力量。

在当前背景下,如何准确认识农民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实现农民的自我组织,是关系到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准确认识农民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力。

农民的地位和作用不断被提升,成为推进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基础。

农民是农村各种社会资源的持有者和农村社会生产力的主体,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导者和执行者,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正确认识农民主体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农村社会管理的完善和稳步发展,有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

二、实现农民自我组织的必要性农民自我组织是农民利益自我保护和集体发展的重要手段。

当前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农民自身的力量发挥作用,才能够保障农村社会的整体稳定和持续发展。

只有让农民自己动手,形成自己的组织,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民利益的实现。

农民自我组织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力、协作力和控制力,使之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三、几点建议1. 鼓励农民自我组织,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

政府应该主导农民组织的建设,为农民组织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加强组织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和自我服务,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

2. 支持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民自我组织的重要形式,具有自我组织性强、组织方式灵活、资金使用透明等优点,已成为农民组织的主要形式。

政府应加强农民合作社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政策保障,提高其组织管理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3. 建立农民权益保障机制。

政府应该制定并完善保障农民权益的政策,建立相应的法律机制,严格落实相关政策和措施,使农民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尊重。

4. 加强法治建设。

政府应积极开展法律宣传,提高农民对法律的了解,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加强对非法组织的打击力度,维护农民组织的合法权益。

总之,准确认识农民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实现农民自我组织,是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农村社会工作及其主体角色定位

农村社会工作及其主体角色定位

农村社会工作及其主体角色定位陈涛【摘要】农村社会工作包括传统的扶贫,专业社会组织开展的较主流的服务,绿耕、青红培力等团队组织所做的探索等几种主要的范式,其角色对农民而言分别为“教育者”和“领路人”,“服务提供者”或“福利照顾者”,“协作者”和“陪伴同行者”.农村社会工作机构的基本功能定位是作为农村社会服务事业的组织和执行者,核心是承担与农村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相关的组织执行与服务任务,促进农民社会发展.目前农村社会工作者的主体角色定位是“照顾者”角色与“陪伴同行者”角色.其中, “陪伴同行者”角色的基本路径即“三步走”:为农民服务,和农民一起服务,支持农民们自我服务.在具体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农村社会工作者需依据不同理论与现实依据进行角色选择:社会照顾者或社会服务者;冲突调解者与社会调谐者;(另类)发展的促进者;农村居民自治(农村公民社会)的践行者与推动者.【期刊名称】《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15)003【总页数】4页(P6-9)【关键词】农村社会工作;功能定位;角色选择【作者】陈涛【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82近几年来,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其中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及相关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也受到高度重视。

2012年中组部、民政部等中央19部门颁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社工规划》),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政策。

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计划以及服务新农村建设计划,支持培养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广大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人才。

”在《社工规划》确定的十项重点工程中,与农村社会工作有关的就有两项,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计划”。

关于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的思考

关于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的思考
关于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主体的思考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困
难和问题 • 促进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主体
的对策建议 • 结论
01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
农民是农村生产力的主要载体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
02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负责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
应。
农业技术的推广者
农民通过实践和经验,积极推广和 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
农业经营的创新者
随着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民 逐渐成为农业经营的主体,通过创 新经营模式、发展特色农业等方式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01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02 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补 贴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03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民 全面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3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困 难和问题
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农业比较效益低
01
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
导致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农村劳动力过剩
02
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余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收入水
平难以提高。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03
部分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经营,制约了农民收

第3讲 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及其生活状况

第3讲 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及其生活状况

• 恰亚诺夫和舒尔茨的理论都没有回答一个 问题:为什么工业发展能够走分工协作的 工场手工业发展道路,形成资本主义的现 代企业生产方式,而农业不能。
从实践上看,世界各国在改造传统农业的方 式上基本由三种方式: • 1.资本主义资本对传统农业的强行改造; • 2.保留农民私有制,发展产前、产中、产后 的各种合作社模式; • 3.社会主义国家广泛实行的集体农庄(有两 条途径:一是在小农私有制基础上,引导 农民走向集体所有制;另一条是在土地国 有化的基础上,国家将土地转交给国家领 导下独立经营的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制途 径。)
——秦晖,《历史与现实中的中国农民问题》, /shownews.asp?newsid=4062
概念:农民、农村人口、农业人口
• 农村居民,是一个地理或地域划分上的人口学概念,是指 居住和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一切人,是按行政建制划分的县 辖乡人口,相当于人口统计上的“农村人口”,其中包括 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是指按照现行的农村管 理制度拥有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村民,相当于户籍制度划分 中的“农民”,而农业人口(农民)现在已经分化为非农 业劳动者和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者主要是指承包集体所 有的耕地进行家庭经营,以农(林、牧、渔)业为唯一或 主要职业、并以农(林、牧、渔)业为唯一或主要收入来 源的农民,是具有农村户口身份特征并从事农业生产的职 业群体。
• 三是马克思主义传统,强调农民受剥削的 阶级地位,认为小农是消极地在租佃、雇 佣和赋税的剥削之下求生的。 黄宗智本人的研究及其“内卷化”模式, 认为小农经济(如家庭农场)既是生产单 位又是消费单位,其生产是为了满足消费 而不是为了利润。
参考文献
• 恰亚诺夫:1996,《农民经济组织》,北京:中央编译出 版社 • 舒尔茨:1987,《改造传统农业》,北京;商务印书馆。 • Popkin, Samuel. 1979. The Rational Peasa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 University of Califorlia Press. • Little,Daniel.1989 Understanding Peasant China: Case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乡村振兴中的农民主体地位与作用

乡村振兴中的农民主体地位与作用

乡村振兴中的农民主体地位与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民在乡村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

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民权益、推进乡村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作用。

一、农民在乡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以农民为主体,农民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首先,农民是国家农业发展的基石。

农业对于国家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农民作为农业的从业者和受益者承担着农业生产的重要责任。

其次,农民是广大农村居民的代表。

农村是农民的家园,农民对于乡村发展的愿景、理念和需求了如指掌,他们是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和实施的重要参与者。

最后,农民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中的传承与发展中,农民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地位。

二、农民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农民在乡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首先,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他们舍小家,为大家,通过艰辛的劳动,为国家提供粮食和农产品,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其次,农民是乡村旅游业的推动力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休闲度假需求的增加,农村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而农民作为乡村旅游的主要经营者,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再次,农民是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

在乡村振兴中,发展农村产业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农民作为农村产业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持续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在维护农民权益中的作用乡村振兴要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保障农民的权益。

农民在维护农民权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他们是维权行动的主体。

在土地流转、农产品销售、劳动权益等方面,农民需要积极参与维权行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其次,农民是政府政策制定的重要参与者。

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即民主决策要更多地反映农民的利益。

最后,农民是社会组织的重要成员。

第一讲 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

第一讲 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

• 现阶段在我国如果给“农民”一词下个定 现阶段在我国如果给“农民” 那就是“ 义,那就是“户口登记在农村并为农业户 口的农村人” 口的农村人”。 • 在取消二元户籍制度,统一为“居民”后, 实际上在我国已经不存在农民问题了,已 经把三农问题演变成“农村问题、农业问 题”。农民会逐渐被“农业从业者”或者 “农业劳动者”所取代。
第一讲
• •
农村社会的主体_农民 农村社会的主体_
一、何为农民? 二、农民“理性”问题的探 讨 • 三、农民“集体意识”的探 讨
一、何为农民?如何界定农民?
•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armer” and “peasant”?
(一)农民的内涵
• peasant----farmer peasant-------farmer • 1、Farmer:农民(farmer)完全是个职业概念,指的 农民(farmer)完全是个职业概念 完全是个职业概念,
(二)几点探讨<农民权益保护法> 几点探讨<农民权益保护法>
• 问题一:农民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还是静态的概念, 是终身制吗? • 众所周知,农民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它不是静态的不变
的概念,农民不是终身制。 • 关于农民界定问题的第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按照身份来界定农民,具 体地说,也就是根据户口本上的户籍划分农民和非农民。但实践证明这 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
• 其二,公安部正在全国推广的进一步户改方案,消除城乡户 籍差别是大势所趋,尤其是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 来,一些省份明显加快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广东就借鉴 湖北经验,加快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农业人口比例较低 的珠三角地区,今年或明年将首先消除城乡户籍差别。陕西、 山东、辽宁、福建等省份,也开始着手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 记管理制度,农村人口正在逐步享受国民待遇,这已是大势 所趋。 • 其三、户籍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户口迁移必定会变为户口 登记制。从试点地区看,目前,“合法固定的住所”与“稳 登记制。从试点地区看,目前,“合法固定的住所”与“稳 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是户改过程中对户口迁移的两个普遍 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是户改过程中对户口迁移的两个普遍 应用的基本落户条件。那些进城务工、在城市长期居住、今 后也不打算回农村居住的人,能给界定为农民吗?如果给他 们再在户籍上写着是农民,他们享受的教育、医疗、公共服 务等如何解决?这又等于制造了新的农民工问题,他们在城 市中又成为弱势群体,不能享受和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福利。

2020年7月国开电大本科《农村社会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7月国开电大本科《农村社会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7月国开电大本科《农村社会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704一、单项选择题1. 农村社会成员的主体是(B)。

A. 农村居民 B . 农民C. 小商人D. 乡镇企业工人2. 一个人同时担任了几种角色,而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被称之为(C)。

A. 角色扮演 B . 角色中断C. 角色冲突 D . 角色失败3. 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A)A. 初级社会群体B. 次级社会群体C. 社会群体D. 社会组织4. 目前在我国农村干扰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最主要的是(B)。

A. 家庭B. 家族C. 宗教组织D. 民间会社5. 关于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方式是(D)。

A. 家长制B. 泰罗制C.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D. 科层制6. 中央在全国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间是(D)。

A. 1977年B. 1979年C. 1981年 D . 1983年7.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达到了(C)。

A. 温饱型B. 小康型C. 富裕型D. 豪华型8. 社会分化的原因是(A)。

A. 劳动分工B. 私有制的产生C. 阶级的产生D. 国家的出现9. 农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因是(A)。

A. 生产力的发展B. 城镇化速度加快C. 市场经济的确立 D . 城乡差别10. 社会控制的最主要实施者是(C)。

A. 初级社会群体B.次级社会群体C. 国家政权组织 D . 宗教组织11. 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乃至对于不同行为的社会控制具有各自的特点,这高社会控制的(B)。

A. 普遍性B. 特殊性C. 多重性D. 差异性12. 社会保障的实质是(B)。

A. 政治保障 B . 经济保障C. 思想保障 D . 制度保障13.取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时间是(B)。

A. 2005年B. 2006年C. 2007年D. 2008年14.社会各组成部分及社会系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指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是指(C)。

关于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的思考

关于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的思考

关于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的思考农民是农村社会的基础和主体,是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农民的地位角色、农民的素质提升、农民的组织发展以及农民的利益保障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首先,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角色。

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

而农民作为农村社会的基础和主体,担负着农田耕作、粮食生产以及农产品供应等重要任务。

只有农民的发展和农村的繁荣,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其次,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提升农民的素质。

在过去的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民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进行生产,缺乏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需要学习和掌握新的农业技术,提高自己的科学农业知识水平。

此外,农村也需要发展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居民素养和文化自觉,以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

第三,农民的组织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我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形式,能够促进资源的整合和农业经济的规模化经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

此外,农民组织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农民的共同发展,增加他们的话语权和参与决策的能力,真正实现农民的主体地位。

最后,农民的利益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关注的问题。

农村社会改革需要保障农民的权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同时,要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保护体系,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只有通过保障农民的利益,才能真正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综上所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主体。

通过提升农民的素质和组织发展,依法保障农民的利益,我们能够建设出符合现代农村发展需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同时,农民的地位和角色也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和关注,通过政策和制度的支持,真正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

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

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是农村经济的主体,是发展乡村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

他们的积极性、创造力和农业知识,对于乡村振兴起着关键的作用。

首先,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农民是农村社会的基础,他们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掌握着丰富的农业知识和技术。

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种植粮食、果蔬、养殖牲畜等,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

他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在乡村振兴中,农民要积极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农业现代化。

他们应当学会运用新的农业机械、种植科学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模式,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其次,农民是乡村经济的创造者。

农民不仅仅是生产者,还是创造者和经营者。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开辟出新的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在乡村振兴中,农民要发挥创业精神,积极开发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产业。

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土地资源和农产品,建设乡村民宿、食品加工厂、农特产品超市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

通过发展乡村经济,农民不仅能增加自己的收入,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乡村的繁荣和发展。

此外,农民还是乡村社会建设的推动者。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还包括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提升。

农民应当积极参与乡村社区的建设,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

他们可以组织农民合作社,共同经营农业生产和乡村旅游项目。

他们可以参与乡村公益事业,如修建道路、图书馆、健身设施等,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农民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传承和发扬农村文化,保护和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和历史遗迹,形成独特的乡村文化品牌,吸引更多的人来乡村旅游、观光、学习,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然而,农民在乡村振兴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农民的农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和运营能力。

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通讯等方面的问题对农民的生产、销售和生活造成了影响。

论农民主体地位与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

论农民主体地位与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

论农民主体地位与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和基础,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农民主体地位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加以重视和处理。

本文将从农民主体地位和乡村振兴的关系入手,探讨其辩证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农民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和基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农民的地位体现在多个方面:1. 农民是农村的生产者和劳动者。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村经济的基础。

他们通过耕种、种植、养殖等劳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农民是农村社会的基石。

农民不仅是生产者,还是农村社会的建设者和参与者。

他们在农村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3. 农民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

农村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在,而农民是这一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

他们通过日常生活、节日习俗等传统方式,使得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农民主体地位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农民的地位和作用。

乡村振兴是为了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建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政策和行动。

乡村振兴也对农民主体地位有着一定的影响:1. 经济发展带来利益。

乡村振兴的推进,将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发展等途径,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实惠和利益。

2. 社会发展带来机会。

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将推动社会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事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社会保障。

3. 生态建设带来环境改善。

乡村振兴也将加强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乡村振兴对农民主体地位的影响是积极的,有利于提升农民的地位和生活水平。

农民主体地位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既有相辅相成的一面,也有相互制约的一面。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和处理好农民主体地位与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

农村社会建设的多元主体职责

农村社会建设的多元主体职责

农村社会建设的多元主体职责作者:蒋健熊丽英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6年第02期[摘要]农村社会建设领域存在着社会组织发展不良、农民自身主体性体现不足、政府成为事实上的唯一主体和各建设主体的权责不清协同不够等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我们要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指导下,明确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会建设事业、发挥农民作为农村社会建设的主体性和主人翁精神,协同配合、勇于担当,才能开创农村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关键词]农村;社会建设;主体社会建设在农村的开展形成农村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

农村社会建设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维度。

其一,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关系国计民生社会事业的推进和发展;其二,农村社会各类风险矛盾的预防和化解机制的确立。

农村社会建设关系到广大基层农民的切身利益,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农村各类社会事业的良性发展是先头,能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其共享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农村社会各类风险矛盾的预防和化解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进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以确保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

上述两方面的各项任务的推进,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具体的组织群体去的。

农村基层政府、各类农村社会组织、农民本身三大农村社会建设事业的建设主体缺一不可。

就像企业是市场经济建设主体一样,农村社会建设也应该有相对明确的主体,但当今,社会建设主要是由政府在操作和实施,真正的社会主体缺位。

长期以来,农村社会事业的兴办、社会风险矛盾的预防化解存在着政府一揽子包办处理且实效欠佳,农村社会组织及农民本身参与不足,已然不能够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的农村社会发展要求。

毫无疑问,建立多元的农村社会建设事业参与主体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一、农村社会建设首先应以人为本人是社会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是社会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

关于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的思考

关于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的思考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提升他 们的主体地位,有助于保障国家的 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02
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的实践与贡献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创新与提升
农业科技应用
农民积极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确保 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农田水利建设
农民主体地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深化与拓展
主体地位明确
在未来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应更加明确,其权益应得 到更全面的保障,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参与者与受益者。
拓展参与渠道
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如农民合作社、农村社区组织等,拓展农 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渠道,使其能够更广泛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 来。
本地知识与经验
农民拥有深厚的本地知识和经验 ,这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成功至关 重要。他们的参与能够确保项目 的可持续性和实用性。
农民主体地位的政策体现与理论支持
政策体现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扶持 农村发展、提高农民地位的政策措施,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 度改革等。
• 生态修复与保护:农民投身生态修复工程,如退耕还林、水 土保持等,维护农村生态系统健康。
• 低碳农业生产:农民采用低碳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 肥的使用,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助力应对气候变化。
• 总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作为主体发挥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他们在农业生产、农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与 生态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提升和参与,为新农村的建设和 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激发农民的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创业政策扶持
出台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为农民提供创业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激 发他们的创业热情。

农村发展必须注重农民主体地位

农村发展必须注重农民主体地位

农村发展必须注重农民主体地位一、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农村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经济的进步。

作为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的地位至关重要。

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发展,农村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尊重农民的知识和经验农民具有丰富的农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这些宝贵的资源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

政府和农村社区应该激发并充分利用农民的知识和经验,为他们提供资源和支持,让他们参与到农村发展的决策和实施中。

三、加强农民的组织力量农民的个体力量有限,通过组织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利用。

政府应该支持和鼓励农民组建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四、提供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村提供优质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工作环境。

五、促进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

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力度开展农民的职业培训,提供农村就业的技能培训机会,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

六、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单一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已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要注重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多元化,鼓励农民开展农村旅游、乡村产业、农产品加工等多元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七、加强农民权益保护农民的权益保护是确保农村发展可持续的重要基础。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资金补贴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为农民创造公平竞争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八、增强农村与城市的联通推动农村与城市的联通是实现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

政府应优化城乡发展规划,提供良好的农村交通和物流条件,便利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民与城市消费市场的对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九、加强农民意识形态建设农民意识形态建设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农民的文化教育,培养农民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思想觉悟,为农村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持。

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农民主体性

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农民主体性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
其中,政治学中的民主理论、治理理论等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
社会学中的社区理论、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方法等也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 的启示。
农民主体性在乡村治理中的权利和义务
要点一
权利
要点二
义务
农民应享有参与乡村治理、表达意见和获得收益等基 本权利。
农民应承担参与乡村治理、维护乡村秩序和保护乡村 环境等基本义务。
农民主体性在乡村治理中的实现途径
增强农民主体意识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通过教育和培训,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和 责任感,提高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农民主体性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乡村治理中,农 民作为人民群众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主体性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性正是这一理论的具体体现。
05
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农 民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民主体性的影响
农民收入水平
农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到他们在乡村 治理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一般情况 下,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更容易参与到 乡村治理中,更关注乡村的发展和建设 。
VS
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提升乡村治理的效果 ,同时也对农民主体性产生积极影响。经 济发展可以带动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从而增强他们在乡村治理中的话语权。

农村社会学课件 第二章农村社会的主体..

农村社会学课件 第二章农村社会的主体..
在当代发达国家,农民一 般称为farmer,这是一个 完全的职业概念,指经营 farm(农场、农业)的人。
在不发达国家,农民通常被 称为peasant。
无论在研究中还是在日常生 活的语境中, Peasant都包 含多重含义,既是一种职业, 也是一种社会等级,一种身 份或准身份,一种生存状态, 一种社区乃至社会的组织方 式,一种文化模式乃至心理 结构。
(三)农民的经济理性与生存理性
什么是理性? 理性就是人类选择与调节自我行为的能力,
其中包括目的的选择和确认,调整达到目的 的手段以及建立相应的价值体系等。
人们普遍认为传统小农的行为不理性,他们 自私、保守、落后、缺乏理性。
经济理性
施坚雅 关于农民行为特点的理论假设强调了农
民的“经济理性”,认为农民的行为符 合理性选择原则,农民也是具有经济理 性的人。
“农民是一个特殊阶级:作为劳 动者,他们是资本主义剥削的 敌人,但同时他们又是私有者。 农民几百年来受到的熏染就是, 粮食是他的,他可以随便出卖。 他认为,这是我的权利,因为 这是我的劳动,我的血汗。”
——列宁
毛泽东对农民属性的分析:
农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 优缺点并存。
在农民身上,既体现出极强的 革命性、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互 助合作性,又有资产阶级民主 性和封建小生产性。
费孝通 农民的特性: 1.乡土性 2.聚村而居,流动性小 3.自我主义
“差序格局”理论
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 熟悉关系
中心势力
H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蒙德拉斯
农民是“高尚的法国人”,但这些杰出的公 民“在国家中没有得到他应有的地位”。难 道他们不是代表着1/3的人口吗?难道不是他 们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养活了整个国家吗? 但很遗憾的是:国家并不太感激他们;他们 的收入是其他生产者的收入的一半,而“他 们与其他人一样聪明”。因此,肯定是由于 制度上有毛病或农业政策失当。

农业的农村社会与农民问题

农业的农村社会与农民问题

农业的农村社会与农民问题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而农村社会与农民问题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农业与农民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从农村社会结构、农民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农业发展中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结构是指农村中的不同社会群体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地位。

在农村社会结构中,主要包括农民、农村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农业企业家等。

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他们是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村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则是为农民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的重要角色。

农业企业家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他们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农民的生产经营状况农民的生产经营状况是农村社会与农民问题的核心内容。

农民的生产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目前,我国农民的生产经营状况相对较好,农业技术水平提升,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待提高,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农业生产力减弱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以及加强农村人才培养等。

三、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农业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与农民问题的解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农业生产方式需要转变。

传统的大规模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因此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其次,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农产品形象,政府需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和检测。

此外,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农村环境以及实施农村综合改革等都是促进农业发展和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措施。

总结农业的农村社会与农民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通过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研究和改善,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优化农村环境等多方面的措施,可以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社会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社会中的主体——农民
在中共中央十六大的报告中写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说到农民,看过样板戏的人对里面的工农兵想必是有很深刻的印象吧,在那时候人的眼里农民的形象就是那样的。

在罗杰斯的定义中,说农民是农产品的生产者,传统取向的乡下人,他们一般比较谦卑,大多是自己自足的,就是说他们生产的粮食和其他东西,大部分都是自己消费的。

因此,农民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这是一个意思。

农民与农村居民不同,农村民主要指以农村为居住地并参与当地社会活动的人,农村居民是农村产生和存在的前提,他们是农村社会的主体。

至于农民,他们是在农业产生后衍生出来的。

那么农民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左传》、《礼记》等文献记载,远古时,有一位“烈山氏”,他的儿子叫“柱”,又叫“农”,是被人供奉最早的农神——后稷。

春天后稷把种子播撒在松软的土地里,秋天收获了许多瓜果谷物,人们很惊讶,都学着他的样子耕地播种庄稼。

这样开始产生了农业。

随着自然产生的社会化分工,先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奴隶和被剥削者就作为阶级的“农民”;然后第二次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农业获得了正式意义,农民也就具有了相应的内涵;城市分工后,农民的身份被强化,农村与城市的界限明显,农民与市民的界限也日渐凸显;现代化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通知,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从而,农民的身份就确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