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5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师用书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5讲 含答案
线索1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线索2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4)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25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探索失误(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急于求成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发展的高速度.(3)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3.政策调整(1)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2)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3)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1.统购统销政策新中国初期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用油.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变得僵化,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改革之后,该项政策被取消.2.新中国的城市化问题(1)1950~1957年:伴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2)1958~1960年: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常规畸形发展.(3)1961~1965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两千多万城市人口下放回乡,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4)1966~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及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考点一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一五”计划的特点(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4)渐进性和长期性.(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2.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是“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3)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要求:从党的方针、政策、理论中找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工业化建设的设想.材料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论十大关系》与八大中得出关于工业化建设的设想是:由较长的时间实现工业化到迅速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带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吸取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教训.(2017·课标全国Ⅱ,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审题思路1.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2.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1)特点(2)意义参考答案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考点二探索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倾错误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2.失误的原因(1)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3.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验教训(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国情不照搬外国模式.(2)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4)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5)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要求:阅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宣传画,论证人民公社时期体现的政治理想和“左”倾思想.——宣传画《人民公社好》(芮光庭作) 提示:从宣传画中的文字信息和画面信息等方面分析.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画中出现公共食堂、图书馆、医院、幸福院等机构.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民公社重视社员生活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过于将公社生活理想化.(2)画中出现很多小高炉土法炼钢,反映了“大跃进”运动中全民炼钢的景象.不仅造成经济结构失衡,还破坏了生态环境.(3)画中出现粮食满仓,庄稼种植很密集.反映了人们急于求成的“左”倾情绪,但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4)画中出现全副武装的民兵站岗.一方面说明当时两极格局下国际形势的紧张;另一方面受到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等“左”倾思想的影响.1.“大跃进”运动的悲剧性探索“大跃进”运动是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悲剧性探索.这次探索从理性的认识出发,最终滑向非理性的歧途.其中的复杂原因和深刻教训包括:工作重点的转移受到了“政治统帅经济”的干扰;“以苏为鉴”误入回归革命经验的歧途;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为唯意志论所扭曲;赶超战略走向极端等.——李付安《“大跃进”运动悲剧命运探源》发现问题“大跃进”运动开展的政治、思想方面的原因.命题角度“大跃进”运动的原因与教训;冷战环境下的国际关系.2.人民公社体制的优势“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无疑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有效的针对农村社会的治理方式,“它单靠人力就使中国的面貌大为改观,全国建起了上万座水库、几千座小型水电站、几百英里的铁路线,在大江大河上建起了一座座桥梁,开拓隧道,修筑马路,开发了更多的矿藏,灌溉了更多的土地……”但从国家行政管理的角度看,人民公社只是一种国家财政不负担的、靠集体自己养活自己的、一切听命于国家计划的劳动组织.——费正清《传统与变迁》发现问题材料信息表明人民公社体制在历史上曾经起过主要作用,与教材观点有出入.命题角度人民公社体制的性质;人民公社体制的是非功过.3.实事求是历来就是中共的优良传统“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在不影响集体劳动的情况下,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猪、羊和家禽……有引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1960年11月发现问题针对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针”纠正农村工作的失误.命题角度“八字方针”的实质;纠“左”的暂时性与不彻底性;实事求是的思想.4.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生育思想理论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苏联影响,妇女争当“英雄母亲”,1953年全国人口达到6亿多人.1956年周恩来在关于“二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生育方面要加以适当节制”.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认为国民收入被人口吃掉了一大部分,只剩下小部分用于积累,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受到影响,反对多子多福的思想,主张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1958年马寅初被扣上“经济学界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1979年《光明日报》指出“实践证明马寅初先生当年认为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也是正确的”、过去“错批一人,误增三亿(人口)”.——摘编自《马寅初传》发现问题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已逐渐显现,这一热点备受高考关注.命题角度人口过多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对马寅初人口问题主张的评价发生的变化;学术领域政策方针的变化.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1.命题点:“一五”计划期间基本建设投资比重的变化(2016·课标全国Ⅱ,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答案 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点发展重工业,努力为工业建设提供条件,于是出现住宅建设投资减少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受到抑制的现象,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一五”计划时期的史实,排除;C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表面解读,不能反映其实质,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2.命题点:“一五”计划期间中西方工业化建设的比较(2015·课标全国Ⅰ,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答案 A解析图表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英、美两国,实际反映了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急需改变落后工业面貌的愿望,也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特点的体现,故A项正确.冷战格局下,为对抗苏联,美国大力发展工业,英国努力恢复发展工业,B项错误;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是正确的,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只是增速放缓,但规模仍然很大并没有衰落,D项错误.3.命题点:“一五”计划与粮食供应政策的关系(2014·课标全国Ⅰ,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 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的粮食计划供应问题.粮食供应不涉及工商业改造,排除A项;“一五”计划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底已基本完成,排除D项.4.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2014·课标全国Ⅱ,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答案 C解析“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于A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农村的政权建设”、D项“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不会起到促进作用.粮食的统购统销本身就是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据此判断C项正确.1.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户籍制度的确立(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四,30)1958 年1 月9 日,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出现这种状况的背景是()A.三大改造的完成B.国民经济的恢复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答案 A解析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52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 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11月以后开展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只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D 项错误.2.命题点:“一五”计划期间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三,30)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年均积累率为25%左右,而1958年我国积累率猛增至33.9%,1959年、1960年进一步增至43.8%和39.6%.这表明,当时我国()A.工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B.经济调整措施发挥成效C.开始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D.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答案 D解析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958年至1960年间”,这期间正是我国的“大跃进”运动时期,“大跃进”运动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急剧膨胀,积累率突然猛增可以得出1958年至1960年间,我国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故D项正确.3.命题点:苏联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影响(2018·湖南高考考前演练一,31)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促进这一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应当是()A.苏联模式的影响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西方国家的封锁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看出苏联模式对中国经济建设影响很大,故A项正确.4.命题点:十年探索时期对经济建设问题的应对措施(2017·济南二模,31)1962年2月,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措施,包括:压缩基本建设规模,降低工业发展速度,精简职工人数,压缩教育事业规模等.这些措施()A.确立了“八字方针”B.清除了“左”倾错误C.反思了“三面红旗”D.阻碍了城市化进程答案 C解析因为“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的“三面红旗”造成了1959~1961年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1962年的七千人会议是反思“三面红旗”的,故C项正确.5.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2018·河南高考适应性测试,30)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据此说明当时国家()A.提出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B.注重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C.解决了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D.看中内地、西部工业发展的优势答案 B解析内地,不仅仅指代西部地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工业布局逐步平衡”,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差距,故B项正确;有利于解决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非“解决了”,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利于备战”,得出是出于工业布局平衡和备战考虑,故D项错误.6.命题点:农村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2018·宁夏高考模拟一,34)1962年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支持实行包产到户等多种农业生产责任制.这样做主要是为了()A.增强小农经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B.消除农村中存在的剥削现象C.克服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弊端D.克服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答案 D解析1962年刘少奇等主张实行包产到户等多种农业生产责任制,目的是为了克服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故D项正确.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7·大连二模,31)20 世纪50 年代中期,我国学术期刊中有很多“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市场规律”等词语.这一学术动态反映了()A.社会主义改造成就显著B.经济领域出现了极“左”思潮C.市场经济理论得到认可D.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答案 D解析从材料中“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市场规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学术界研究社会主义与商品、市场的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研究探索,故D项正确.2.(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考模拟二,31)据统计,到1965年,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人员由1957年的522.2万人减少到302万人,减少42.1%.这一变化表明()A.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B.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完善C.国家财政困难有所缓解D.国民经济结构走向平衡答案 A解析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一变化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结果,有利于减少开支,故A项正确. 3.(2017·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四,31)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幅宣传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在苏联伟大的援助下,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逐步地实现国家工业化A.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B.“一五”计划中农轻重全面发展C.苏联的援助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化D.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和热情答案 D解析材料宣传画中并没有提及美国,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非农轻重全面发展,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早在19世纪后期的洋务运动之时就已经开启,故C 项错误.4.(2017·莱芜二模,30)下图反映了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优先发展重工业B.计划经济体制确立C.五年计划的推动D.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答案 D解析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1950~1953年,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5.(2018·河南高三质检,30)1958年12月7日,毛泽东写道:“张鲁(三国人物)在道路上设饭铺吃。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通关
• (2)主张
• ①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 ②呼吁“伸民权”“_设_议_院_____”,实行君主立宪制 度。
• ③改革__科__举_制_度____,培养有用人才。
• ④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 (3)影响:大力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 2.谭嗣同:1897年初,发表《_仁_学______》,提出
• 答案: B
• 3.19世纪末,湖南成为京、津、沪以外维新变法活 动最活跃的省区,当时湖南的维新报刊和团体主要 有( )
• A.《万国公报》、强学会 B.《湘报》、时务学 堂
• C.《时务报》、时务学堂 D.《国闻报》、保国 会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再认再现能力。“湘” 是湖南的简称,因而《湘报》是湖南的维新报刊。 同时,湖南巡抚陈宝箴在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为 维新变法培养人才,推动了湖南维新变法运动的蓬 勃开展。
• ③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 的和进步的。
• (2)区别:
• ①早期维新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 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 出具体的改革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 史根据,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
• ②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行动。康、梁将维新思想 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迅速发展为救亡图存的 政治运动。
练 高分跨栏
• 1.19世纪70年代,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形成 了早期改良思潮,早期改良思潮形成的条件是( )
• ①民族危机 ②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 ③西 学的传播 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
• A.①②③
B.②③④
•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
年)
设社会主义时期;1966 年,“文化大革命”时,也出现了重大失误和挫折,成功与失
的内乱导致国民经济的困难
误并存
中国现代化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发
设道路的探索 改革;20 世纪 80 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 展深化,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
(1978 年至今) 革也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 会主义建设道路
A.体现了平衡稳定的经济建设方针 B.直接导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严重损害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D.在后来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解析】从题干中“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当 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可以看出陈云的经济主 张是既反冒进又反保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故 A 项正确;后来,在 “左”倾错误的影响下,发生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陈云 这一符合经济建设规律的方针未能贯彻下来,严重损害了群众建设社会 主义的积极性,故 B、C、D 三项错误。
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B.计划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商品交易 C.节俭与奉献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 D.“文化大革命”动乱导致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
【解析】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于 1965 年,材料不能体现, 故 A 项错误;从“凭此每周才能买到……”中可以看出计划经济体制下 仍然存在商品交易,故 B 项正确;计划经济时期之所以节俭是因为物资短 缺,故 C 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制度受到很大冲击,各大院校 不会招收研究生,故 D 项错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三教合一”为宋明理学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使儒学体系 得到丰富和更新,三教合一严重“阻碍了儒学的复兴”是错误的解读,故 排除含①的选项,D 项符合题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核心素养提升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把握“主题·主线”——41题考什么·怎么考中国梦的基石——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中国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自己的物质技术基础,使机器大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取得优势地位,使社会主义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使中国尽快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工业化建设。
总结各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坚定地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并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道路的实质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如何处理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三者的关系。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无论对于当时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还是今天走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典例感悟——怎样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即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
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材料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
1956年,又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考纲要求】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6、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O【课程标准】1>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开始了三大改造。
2、以后在探索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如1956年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I960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也有曲折失误,如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
3、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拉开帷幕。
4、我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更是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对外则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
O【知识整合】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时间:1949 年一1952 年。
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
3、意义:使新中国常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㈠、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主要内容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选。
㈡、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专题八 中国现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原卷版)
专题八中国现代史:选择性必修(贯穿部分)考试范围:第25讲;考试时间:75分钟;留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洁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这部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对民法典表述正确的是()A.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基础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C.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D.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2.1982年宪法在序言中规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进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A.法制建设历程的开启B.宪法修订的与时俱进C.法治建设理念的提升D.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3.新中国成立后的几部宪法的结构都是四章。
1982年以前的宪法的结构挨次都是“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
宪法结构的这一变动表明我国()A.更加重视保障公民权利B.法制体系日趋完善C.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D.依法治国稳步推动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打算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此后,各地纷纷响应。
至1959年,全国兴修了5200多座烈士陵园、公墓等纪念性设施。
此外,还乐观进行纪念仪式、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并制定烈士褒扬抚恤的政策法规。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5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人民版
【特别提醒】 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转变
(1)从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2)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平均分配到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知识归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三“步”曲
第一步: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出了改革开放 的伟大决策。 第二步: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步:2001 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特点 ①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 会主义制度。 ②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 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 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图解历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别提醒】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 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 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使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 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改革 (1)开端:1978 年 12 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 产到户。 (2)推广:1980 年 9 月,中共中央发出文件,推动了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的推广。 (3)意义:是中国农村__经__济__体__制__的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史料实证——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一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人民公社体制的自身弊端使它难 以为继,由农民创造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 村经济体制改革更加速了它的瓦解。1983 年,存在 25 年的公社 制度被正式废除。公社政治上的作用转移到新成立的乡镇政 府。……有些地区在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由于缺 乏正确引导,集体财产被哄抢……党的方针政策不能顺利贯彻,
2013年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八2013高考导航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的
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分别展开,逐步建 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内 容都是历年高考考查的热点内容 4.联系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建立,掌握和理解我国由社会主 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的必然性,并从中总结经验பைடு நூலகம்训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探索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13高考导航
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
训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决
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
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江苏最新考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考向瞭望
1.结合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经验 教训 2.分析如何从三大改造和“大跃进”以 及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吸收教训,促进 经济的发展
概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
改革的重要内容,认识改革和社会发
展的关系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的
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意义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
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特区和开发
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
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专题八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
3. “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资本主义工商业 进行社会主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________________
义改造。 (2)国家工业化 ①到 1957 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 成。 ②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 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专题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5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
土地改革 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的___________
2.路线方针 (1)提出路线:1953 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 (2)指导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________________
【精巧点拨】 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全面整顿的突破口是铁路运输业;全面整顿的实质是系统地 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专题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 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随后我国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 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吃、穿、住和风俗习惯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与人民地位变化、民族独立 的实现、改革开放紧密相关。
4.三大改造
集体化 道路。 (1)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_________
(2)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的高潮。 (3)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____________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练课件: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1956-1976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时期,这一探索阶段,成就与失误并存;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是我 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的失误阶段。 3.1978年至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 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 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探索。
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的道路
内容索引
析 考纲考情·明方向 建 思维导图·知特征
【知识导图】
【专题概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探索,主要经历三个时期: 1.1949-1956年: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与社 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整合提升课件
结
果
业建设曾起到积 极作用,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但
放了生产力,工业得
到发展,成就举世瞩 目
它超越了历史发
展阶段,使企业 失去了活力
跃局面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对苏联经济体制的借鉴、 创新与失误
借鉴
创新
失误
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过渡时 “多快好省”的全
社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期的总路线,变 面建设社会主义总 经济 进行社会主义改 革生产关系与发 路线,忽视客观经 制度 造,逐步消灭私 展生产力并举, 济规律;“文革” 建立 有制,确立社会 首创公私合营的 时期,严重偏离了
专题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专题整合提升
第一板块
自主学习知识课——主干整合· 知识再储备
个核心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大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 时期。 个时期 过渡时期 (1949- 1956 年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1956- 1976 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年至今)。
原
因
核心内容
意
义
农业合
作化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 把土地等生产资 以满足国民经济发 料变为公有制, 展需要 实行集体经营
进观地认为农业合作 提高公有化程度 化规模越大、公有 和扩大公有化规 化程度越高,越能 模 促进生产力发展
挫伤了生产者 的积极性,阻
社化
碍了生产力发
大重点 “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 化运动与“八字方针”;经济体制改革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原
因
高三历史教案-第二十五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最
单元十基本特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基本线索:(1)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1991年,是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逐步展开的阶段。
第二阶段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2)三大内容:第一,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正确评价毛泽东,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第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创造有利条件;第三,走自己的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1.背景:在徘徊中前进徘徊原因:(1)客观:“文革”时期积累的政治、社会等问题亟待解决;(2)主观:党的主要领导人仍犯“左”的错误,指导思想未变——“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前进原因:(1)邓小平复出,大力整顿科教文化事业(2)党和政府在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整顿(3)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在全国掀起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据此回答1~3题。
1.这里的“解放”是指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B.使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的根本错误D.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2.这次讨论所否定的错误观点是A.“两个凡是”论B.“党内新生资产阶级”论C.“以阶级斗争为纲”论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3.这次讨论与1942年整风运动的主要相似之处是①党的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批判党内“左”倾错误,打破教条主义束缚③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④为革命或建设进入新时期奠定思想基础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这次讨论的根本意义在于A.开始冲破“左”倾思想的禁锢B.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C.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D.开始全面纠正“文革”错误2.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内容:(1)思想上:重新确立实事就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政治上:重新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3)组织上:拔乱反正,审查解决重大冤假错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工作重心的三次转移1927年“八七”会议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整合课件
执政C.模开式创、了摆适脱合了中“左国”倾国错情误的的发束展缚之只路是成就之一,但不能说是最大成就,
故BD项.彻错底误摆;根脱据了材“料左“”而倾是错在误实的践束与缚试错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
与问题不断进行的政策调整”得出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故C
项正确;“彻底摆脱”说法太过绝对,故D项错误。
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了绝境,而摆脱这一绝境的办法,并不
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
在实践与试错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不断进行的政
策调整。“调整”的最大成就是( )
A.成功选择了西方式市场经济模式
关闭
我国B.实建行立的了是依社法会治主国义的市新场的经执济模政式模,式故A项错误;建立了依法治国的新的
对点训练 2.1961—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 2 600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964年的14.6%,中 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度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反映了
()
A.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过于超前
20 世 纪 90 年代 以来
具体表现
原因
向社会主义市场 党中央对国情的
经济体制转变,由 充分认识和对社
粗放式经营向集 会主义建设经验
约式经营转变 教训的深刻总结
核心内容 结果
把企业推向 进一步
市场,充分发 解放和
挥市场的调 发展了
节作用
生产力
对点训练
1.(2018河南豫南豫北名校精英联赛,20)萧功秦指出,极“左”思潮
文化:人类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又 跃上一个新的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师用书[把握·历史脉络]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主要包括四条知识主线: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1956—1976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建设,党和国家有着许多正确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就。
但是“左”倾思想发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危害。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随后我国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吃、穿、住和风俗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与人民地位变化、民族独立的实现、改革开放紧密相关。
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路线方针(1)提出路线: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2)指导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1)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国家工业化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②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三大改造(1)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2)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5.历史意义(1)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6.存在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成功的探索(1)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十大关系,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1956年中共八大①内容a.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即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提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意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3)八字方针:1960年冬,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探索中的失误(1)原因: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
(2)表现①事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③危害: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十年建设成就(1)工业: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
(3)能源:石油实现自给。
4.“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表现:在“全面夺权”的狂潮中,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整顿①周恩来调整和整顿经济,使国民经济有所恢复。
②邓小平的整顿使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
(3)危害①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②“文革”使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概念阐释】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
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这一时期内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精巧点拨】图示“一五”计划【轻巧识记】“一、二、三、四”归纳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个创举:和平“赎买”。
二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建设与改造并举。
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单一公有制确立。
四项准备: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建交。
【名师指津】中共八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端的原因中共八大分析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国情及经济建设状况的总路线。
【易错易混】注意区分“文革”与“文革”时期“文革”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而“文革”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不是“文革”的成就。
【精巧点拨】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全面整顿的突破口是铁路运输业;全面整顿的实质是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轻巧识记】“一、二、三、四、五”记忆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的20年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二个探索问题:阶级斗争问题和经济建设的规模与速度问题。
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四项内容: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业;重视规模和速度。
五大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结合国情不照搬外国模式。
[答题术语]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建立。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这一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4.“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一个极其惨痛的教训。
1.“一五”计划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早在1951年春开始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简称中财委)着手试编。
“一五”计划(1953—1957年)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2.“二五”计划(1958年-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发展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简称“二五”计划。
在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由于实施过程中的巨大波动,“二五”计划实际上分成“大跃进”和调整时期两个阶段。
当然在“二五”计划时期也出现了对“左”倾错误的纠正,如“八字方针”的提出和“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3.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
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4.统购统销就是指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让农民把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部由国家供应,农民的口粮和种子也得由国家批准后才能留下,城镇家庭凭粮本供应粮食,国家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是国家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
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
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
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
统购统销期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严重牺牲了农民利益,为工业建设提供了原始积累。
5.新中国的城市化问题(1)1950-1957年:伴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2)1958-1960年: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常规畸形发展。
(3)1961-1965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两千多万城市人口下放回乡,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
(4)1966-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及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
提升点一单列视点——“一五”计划的背景、内容及特点史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选集》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展的?其制定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说明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重工业尤其落后。
[提示] 背景: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经济命脉。
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史料二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
……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史料三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探究:(2)根据上述史料,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并分析这一特点的成因。
[教你读史] 史料二中“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可以看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史料三中“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主要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目标和道路选择。
[提示]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因: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借鉴苏联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