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相关特点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克服了包干制、分成制的缺陷,是一种较理想的财政管理体制,符合我国政治体 制和经济体制的要求。
1.分税制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范围,具有合理性和稳定性。 2.分税制划 分税种的方法比较科学。在税种划分的依据上,改变按企业行政隶属关系划分税收收入的办法,依据税的特征、 受益和便利原则划分税源。在税收划分的方法上,以划分税源为主,改变总额分成的办法。这种分税办法有利于 地方政府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和对市场的封锁。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1)各级政府都有独立的税种,独立征税,不设共享税;
(2)各级财政在法定收支范围内自求平衡,各级财政之间不存在转移支付或转移支付的规模很小;
(3)中央财政立法权和地方财政立法权划分明确,地方财政权独立。
完全的分税制模式与不完全的分税制模式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分界限和衡量标准。将分税制区分为两种模式, 目的在于说明财政管理体制法的分税、分权不是越彻底越好,要根据相关因素确定合理的分权程度。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管理学术语
01 主要内容
03 存在问题 05 展望未来
目录
02 相关特点 04 指导思想 06 观点看法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简称分税制,是指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主要按税收来划分各级政 府的预算收入,各级政府预算相对独立,负有明确的平衡责任,各级政府间的财力差别通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 或上一级地方政府向下一级地方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我国自1994年1月1日起实行分税制预算管理体 制,主要内容有:(1)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的划分。(2)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划分。(3)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 度。
3.对中央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由中央税务机构负责征收管理,对地方税由地方税务机构负责征收管理,有 利于提高征收管理效率,防止为地方利益随意减免中央税、共享税。
财政与金融课程(第一至第八章)客观题答案
课堂练习习题与答案第一章一、单选题1、财政处于再生产中的( B )。
A.生产环节B. 分配环节C. 交换环节D. 消费环节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D )。
A.维持政权的需要B. 人民生活的需要C. 经济建设的需要D. 社会公共的需要二、多选题1、财政是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存在的,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有(ABCDF)。
A.公共产品B. 外部效应C. 收入分配不公D. 经济波动失衡E. 竞争F. 垄断2、财政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含义主要是指(ABCD)。
A.物价稳定B. 经济适度增长C. 充分就业D. 国际收支平衡E. 居民收入提高F. 企业利润增加第三章一、单选题1、在我国财政收入形式中,居第一位的是(A)。
A.税收收入B. 国有资产经营收入C. 债券收入D. 其他收入2、国家依据信用原则而取得的收入是(B)。
A.国有资产经营收入B. 债务收入C. 规费收入D. 其他收入二、多选题1、财政分配活动包括(AC )两个过程。
A.收入B. 征收C. 支出D. 缴纳2、下列(ABC )项目属于规费收入内容。
A.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收取的工本费B. 民政部门替公民办理结婚登记收取的工本费C. 公安部门办理户口迁移收取的户口证书费D. 税务部门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三、判断题1、组织财政收入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有收才有支,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
(√)2、当国民收入一定时,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越多,企业单位和公民个人可支配的收入也越多。
(×)第四章和第五章一、填空题1、税收的特征通常也称为税收的“三性”,即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现代税收原则主要包括效率原则、公平原则和经济稳定和增长原则。
3、我国现行税种,按课税对象的性质,习惯上分为五大类:所得课税、流转课税、财产课税、资源课税和行为课税。
二、单选题1、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关键所在是( D )。
A.征收的主体是国家B. 税收具有无偿性C.税收具有强制性D. 税收同时具备三性2、全国性税种的立法权属于( A )。
国家预算及其管理体制
*原则*
国家在各级政府之间划分预算收支,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使用财政资源,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促进各 级地方政府理财的积极性,促进各地 经济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必须承认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及效益差别,明确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社会公 平的要求。
规定着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从形式上看,国家预算就是按一定的 标准将财政收入和支出分门别类地排 列,可以使人们清楚地了解政府的财 政收支活动的特定表格。 从内容看,国家预算的编制是政府对 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国家预算的执 行是财政资金的筹措和使用过程。
*分类*
它是将国家的全部财政收支汇集编 单式 入一个总预算之内,形成一个收支 预算 项目安排对照表。 是将国家的全部财政收支按其经济 复式 性质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 预算 算,从而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 支对照表。
*执行*
预算执行是整个预算工作程
序的重要环节。收入入库、支 出拨付以及预算调整,都必须 按照法律和有关规定的程序进 行。各级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 执行,具体工作由本级财政部 门负责。
*调整*
预算调整 是预算执行的一项 重要程序。预算调整是指经过批 准的国家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 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 使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使举借债 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改变。预算 调整必须经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
1.
2.
科学地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 权和财权 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 移支付制度
*改革与完善*
3.
4.
5.
进一步完善省以下国家预算 管理体制 税费改革--规范预算外资 金(详见第6章) 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 -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
*改革与完善*
最新分税制
分税制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简称分税制,是指将国家的全部税种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划分,借以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入范围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其实质是根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确定其相应的财权,通过税种的划分形成中央与地方的收入体系。
它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模式。
原来实行的分级包干体制下,财政收入向地方倾斜,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弱化了中央财政的调控能力;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带来地方政府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各地包干方法各异,分配关系不够规范。
故,分级包干已经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尽快改革。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充分考虑了我国当时的国情和可能,并借鉴国际通行的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有益经验,是一种符合我国当前实际的预算管理体制。
一、分税制的基本架构: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
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支出,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
具体包括:国防费,武警经费,外交和援外经费,中央级行政管理费,中央统管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央直属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由中央财政安排的支农支出,由中央负担的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以及中央本级负担的公检法支出和文化、教育、卫生、科学等各项事业费支出。
地方财政主要承担地方各级政权机关运转所需经费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具体包括:地方行政管理费,公捡法经费,民兵事业费,地方统筹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地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试制经费,支农支出、城市维护和建设经费,地方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费,价格补贴以及其他支出。
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主要遵循市场经济国家一般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即:维护国家权益、涉及全国性资源配置、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归中央,中央收入占全国收入的大头。
2019年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word版本 (1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篇一:我国分级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我国分级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1]李奕宏.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X.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
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调整和理顺,事关国家的稳定与动乱、统一与分裂、兴盛与衰亡。
只有解决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问题,才能较好地解决其他经济和政治问题。
因而,深化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论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论文首先阐述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内涵及规律,即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涵义和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一个国家需具有健全的政府预算管理体制,需要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来实现什么功能等。
其后以公共产品理论、财政分权理论、政府间支出划分理论、政府间收入划分理论、政府间财政竞争理论、政府间财政协调理论为基础,来探寻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运行机理。
接着总结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各阶段的改革内容、体制运行效果和存在的历史局限性,从制度层面分析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和特征。
并选择美国、德国、日本等国际上典型国家,对其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构建及好的经验做法作了重点介绍,以期为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在上述基础上,以政治经济全球化为大背景,从战略层面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国际国内形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深化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路和对策措施,并作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
纵观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建立、发展与改革的变迁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建国前、建国初至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后至1994年前、1994年至今四个大的阶段。
自奴隶社会始、经封建社会和民国时期发展,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逐渐形成,在划分中央地方收支范围,协调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尝试。
[知识]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
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是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各级预算管理的职责权限和预算收支范围的一项根本制度,它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事业行政财务管理体制、以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体制等。
财政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体制等;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仅指预算管理体制。
在实际工作中,讲财政体制时,一般是指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之间的收支划分。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改革,总体上是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由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到逐步实行多种形式的分级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是1994年起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由于国家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预算管理体制所进行的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的划分,对国家财政以至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占有重要地位。
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的编制、审查批准、执行和监督。
我国有关预算管理的法律主要有宪法、地方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预算法、审计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等。
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行使编制和执行国家预算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审查批准国家预算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审查批准预算调整方案和监督国家预算执行的职权。
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在预算审查监督中的职责、审查方法和程序。
预算法明确了人大、政府、财政部门以及各有关部门、单位在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决算审查中的职责、作用和操作程序。
审计法规定了进行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的对象、内容以及职权和程序。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对中央预算的审查监督,并将有关人大进行预算审查监督的条文具体化,明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在预算审查监督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任务和有关工作程序。
财政学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第二章:混合经济:市场经济和公共经济的“混合”体。
即是指既有市场调节,又有政府干预的经济。
整个经济制度中的信息传递同时通过价格和计划来进行。
混合经济体制:就是以社会目标补充私人目标,以政府经济决策补充个人经济决策,以政府调节补充市场调节的一种经济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国家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和私人通过分工与合作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帕累托状态:如果改变这种状态,不可能使这种状态下一个人的利益变好而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这种状态就叫做帕累托状态。
效率市场:能使资源配置达到效率状态的市场经济。
公共物品:由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混合物品:一种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只具有公共物品部分特征的物品。
外部效应:指某一个体的经济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了他人福利的情形。
分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
庇古税: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排污者生产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相等。
市场失效:是指在充分尊重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市场仍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正常发挥作用的现象。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洛伦茨(Lorenz)曲线和基尼(Gini)系数是用来测量收入差异程度的方法。
洛伦茨曲线反映的是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基尼系数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政府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决定提供某种消费品(包括劳务)的职责和功能。
克服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缺陷,使整个社会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社会公平采用非市场机制对市场经济中形成的收入分配结果进行再分配的职责和功能。
政府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具有通过财政收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职责和功能。
经济波动一直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现象。
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指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的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
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教案
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教案第一章: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理解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施意义和作用。
1.2 教学内容介绍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定义和基本构成。
解释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特点和优势。
探讨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施背景和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施意义和作用。
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施意义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原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
让学生理解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中的税收分配原则和预算编制原则。
2.2 教学内容介绍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
解释税收分配原则和预算编制原则的含义和应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税收分配原则和预算编制原则的应用。
2.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的理解程度。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税收分配原则和预算编制原则的应用程度。
第三章: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施流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施流程和关键环节。
让学生理解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中的税收征收、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等环节。
3.2 教学内容介绍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施流程和关键环节。
解释税收征收、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等环节的具体操作和流程。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施流程和关键环节。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税收征收、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等环节的具体操作和流程。
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中央
地方
中央高度集权
1953~1978年
逐步下放财权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整理课件
(二)高度集中财政体制的特点
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 了历史性的贡献。
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 下。
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 积极性,运行失灵, 管理失范。
公社食堂大锅饭
整理课件
二、转轨初期的财政体制:“分 灶吃饭”的预算包干制体制
林毅夫说,1994年进行的分税 制改革,有效地提高了中央财政 进行转移支付的力量。不过,伴 随着分税制改革的成功,也出现 了一些问题。
林毅夫
整理课件
一、分税制的功效
有效淡化各级政府对企业的“条块分割”式的行政隶 属关系控制,实现由“行政性分权”向“经济性分权” 的转变。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化,加大对农业与第三产业 的支持力度。
非银行金融 199年 3 非银行 199年 4 非银行 企业所得税未 金融企业 金融企业所得 达基数扣减所 数得税基数税完成数
整理课件
(二)税收返还计算的具体操作办法: 1994
"未 两"收 达 税入 基 1 "两 9年 数 "9税 3 "1 两 9年 "考 9 税 41 "两 9年 "9税 3 "两 19 "实 年 税 9 4际 减 核免 定 税 的 扣减考 数核核 基完 数 考 成核 数 基 完数 成复 数征 收
是一种年年 都有的经常 性收入返还。
1994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1994年后税收返还额在1994年基数上实 行逐年递增返还的方法。
整理课件
(二)税收返还计算的具体操作办法:1994 计算1994年税收返还基数
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 (ppt 46页)
1994年以前的财政收入,中央占3成,地方拿7成
两个比重”变动情况
年度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的比重 (%)
1978 31.1 15.5 1980 25.5 24.5 1985 22.2 38.4 1989 15.7 30.9 1990 15.7 33.8 1991 14.5 29.8 1992 12.9 28.1 1993 12.3 22.0
财权的划分
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
特征:
地方1993年应得的财力不变(以1993年为基期) 中央拿大头(税源稳定、税基广、易征收的税种大部
分划归中央),地方拿小头,地方缺口由转移支付 弥补 只限于中央和各省之间,不涉及到省以下
征收机关
征收税种
国税局系统
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铁路、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
1994 10.8 55.7 1995 10.3 52.2 1996 10.4 49.4 1997 11.0 48.9 1998 11.7 49.5 1999 12.8 51.1 2000 13.5 52.2 2001 14.9 52.4 2002 15.7 55.0 2003 16.0 54.6 2004 16.5 54.9 2005 17.2 52.3 2006 18.5 52.8
地方政府进行财政政策实验的成本远低于中央政府,多样化 得实验方案有助于推动公共政策的创新和“技术进步”。
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村税费改革、增值税转型、燃油税、房 产税
另外:政治人才的输送地
财政三大职能在政府间的划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税收返还的特点
采取基数法, 采取基数法,保护 地方既得利益的分 配方法。 配方法。 地方在增量分配中 所占比重下降速度 过快。 过快。
三、保留原体制上解与补助办法, 并对民族地区实行特殊照顾政策
分税制保留原体制的 上解与补助办法, 上解与补助办法,延续 了对民族 地区以往的 照顾政策, 照顾政策,实行新旧 制度双轨并行, 制度双轨并行,并1995 年建立了过渡期转移 支付制度。 支付制度。
1978年 1978年 后吴波历任财 政部顾问,财 政部顾问, 政部部长、 政部部长、党 组书记, 组书记,财政 部顾问、 部顾问、党组 成员。 成员。 20世纪50年代初吴波在财政部大楼前 20世纪50年代初吴波在财政部大楼前 世纪50
(三)财政包干体制存在的问题
束缚企业活力的发挥。 束缚企业活力的发挥。 强化地方“ 强化地方“诸侯经济 中央调控能力弱化。 中央调控能力弱化。 打破“统收” 打破“统收” 却未打破 “统支 分配方法缺乏规范性和稳 定性。 定性。 地方控制权扭曲 降低中央发挥调节地区收 入分配的作用
第八章
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本章内容 •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我国预算体制的改革历程 我国分税财政体制的框架 我国分税分级财政体制的效果 所得税分享改革 地方税体系的建设
第一节 我国预算体制的改革历程
实行高度 集权的计 划型财政 体制 实行“ 实行“分 灶吃饭” 灶吃饭” 的预算包 干制体制
(三)资金调度比例的具体操作办法
各地区省级国库在编制预算收入日报表时,按 各地区省级国库在编制预算收入日报表时, 本地区省级国库《中央预算收入日报表》 本地区省级国库《中央预算收入日报表》中本 一般消费税” 日收入的“一般增值税” 日收入的“一般增值税” 和“一般消费税” 数额乘以核定的资金调度比例 核定的资金调度比例, 数额乘以核定的资金调度比例,从《中央预算 收入日报表》 预抵税收返还支出” 收入日报表》的“预抵税收返还支出”科目中 划出,转入《省级预算收入日报表》中的“ 划出,转入《省级预算收入日报表》中的“预 抵税收返还收入”科目。 抵税收返还收入”科目。
地方 地方税
一、分税: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
• 分税的基本原则 • 中央固定收入 :关税、消费税等 关税、 • 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 :增值税(中 增值税( 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 75%,地方分享25%)等 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等 • 地方税 :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 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等
确定采用的“两税”收入任务数。 确定采用的“两税”收入任务数。 确定1997年中央税收返还数。 1997年中央税收返还数 确定1997年中央税收返还数。 确定1997年中央税收返还净额。 1997年中央税收返还净额 确定1997年中央税收返还净额。 计算1997年各地区资金调度比例。 1997年各地区资金调度比例 计算1997年各地区资金调度比例。
第三节 我国分税分级财政体制的效果
林毅夫提出,从1994年进行分税 林毅夫提出, 1994年进行分税 制改革以来已经走过了12 12年 制改革以来已经走过了12年,目 前有必要根据分税制改革的实践 结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需要,来进行新一轮的税制 制的需要, 改革。 改革。 林毅夫说,1994年进行的分税制 林毅夫说,1994年进行的分税制 改革, 改革,有效地提高了中央财政进 行转移支付的力量。不过, 行转移支付的力量。不过,伴随 着分税制改革的成功, 着分税制改革的成功,也出现了 一些问题。 一些问题。
四 、中央对地方资金调度比例的核定
(一)核定各地区资金调度比例的原则 高效率。 高效率。 科学性。 科学性。 制度化。 制度化。
(二)资金调度比例的确定
中央对该省 该省原 − 某省资金 税收返还额 体制上解数 = × 100% 调度比例 该省上划中央" 两税"收入任务数
核定资金调度比例具体步骤 :
1994年
1993年 1993年 1994年 " 两税" = " 两税" 实际 − " 两税" ÷ " 两税" × 100% 增长率 完成额 考核基数 考核基数 注:增长率为负数的视源自零增长。 增长率为负数的视为零增长。
(二)税收返还计算的具体操作办法:1994 (二)税收返还计算的具体操作办法:1994 确定超增长目标奖励数
实行分税 制财政体 制
1980年 年
1994年 年
时间
一、高度集权的计划型财政体制
计划经济时 代,排队是 一道不绝的 风景。
(一)统收统支体制的调整历程
支出
1949~1952年 1949~1952年 中央高度集权 1953~1978年 1953~1978年
中央
地方 收入
逐步下放财权 统一领导、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1994年当年税收 1994年" 两税" 1993年" 两税" = 增长目标数 − 考核基数 × 0.7 返还扣减数
(二)税收返还计算的具体操作办法:1994 (二)税收返还计算的具体操作办法:1994
[例8-1]假设:某省1993年税收返还基数为90亿元,考 1]假设:某省1993年税收返还基数为90亿元,考 核基数为100亿元,增长目标为115亿元;核定的减免税恢复征 核基数为100亿元,增长目标为115亿元;核定的减免税恢复征 收数5 收数5亿元。 • • • • (1)若1994年该省“两税”收入实际完成130亿元,计算 (1)若1994年该省“两税”收入实际完成130亿元,计算 当年税收返还基数和奖励数 (2)若1994年该省“两税”收入实际完成99亿元,计算当 (2)若1994年该省“两税”收入实际完成99亿元,计算当 年税收返还基数和扣减数 (3)若该省1994年 两税”完成115亿元,计算当年税收 (3)若该省1994年“两税”完成115亿元,计算当年税收 返还扣减数
1980年 1980年 1985年 1985年 干 1988年 1988年 划分收入、分级包干 划分收入、 划分税种、核定收支、 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 6种形式的财政包干。 种形式的财政包干。
(二)财政包干体制的历史功效
打破了长期以来财政统 收统支的局面 支出安排以“块块” 支出安排以“块块”为 主,较好地处理了中央 与地方的关系。 与地方的关系。 分成比例和补助额由一 年一变,改为一定5 年一变,改为一定5年 不变 支持其他领域的体制改 革。
1994年当年税收 1994年"两税" 1993年"两税" = 考核完成数 − 增长目标 × 0.3 返还奖励数
(二)税收返还计算的具体操作办 (二)税收返还计算的具体操作办法:1994 确定未完成增长目标当年扣减数
(1)凡未完成中央下达的“两税”增长目标, 凡未完成中央下达的“两税”增长目标, 但超过1993年考核基数的, 1993年考核基数的 但超过1993年考核基数的,只扣减当年税 收 返还数,不扣减税收返还基数。公式如下: 返还数,不扣减税收返还基数。公式如下: 1994年当年税收 1994年" 两税" " 两税" 考核 = 增长目标数 − 完成数 × 0.7 返还扣减数
三、1994年后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三、1994年后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 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 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 制改革的内容 • 1995年的过渡期转移 1995年的过渡期转移 支付 • 2002年所得税分享改 2002年所得税分享改 革
第二节 我国分税财政体制的框架
中央税(国税) 中央税(国税) 国家 地方中央地方共享税 企业和个人 缴纳各项税收
(四)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确定两税收入指标数 。 核定开发区资金调度比例问题。 核定开发区资金调度比例问题。 资金调度比例运行过程中可能与实际执 行情况有出入。 行情况有出入。
五、税务机构分设实现税收的分 征分管:利弊共存
(一)税务机构分设的有利效果
(二)税务机构分设的弊端
征管权限和事务划分存在交叉。 征管权限和事务划分存在交叉。 国税与地税征管范围互有交叉。 国税与地税征管范围互有交叉。 共享税征收上存在矛盾。 共享税征收上存在矛盾。 机构分设使国税系统的纵向管理体 同财政体制上的“分级管理” 制,同财政体制上的“分级管理” 原则不协调。 原则不协调。 层层下达税收指标,形成“买税” 层层下达税收指标,形成“买税” 现象。 现象。 乡镇一级的机构分设带来的问题更 为突出。 为突出。
(二)高度集中财政体制的特点
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 了历史性的贡献。 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 下。 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 积极性,运行失灵, 管理失范。
公社食堂大锅饭
二、转轨初期的财政体制:“ 二、转轨初期的财政体制:“分 灶吃饭” 灶吃饭”的预算包干制体制
(一)“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一)“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财政体制的的调整历程
非银行金融 企业所得税未 达基数扣减数
1993 年非银行 1994 年非银行 = 金融企业 − 金融企业所得 所得税基数 税完成数
(二)税收返还计算的具体操作办法:1994 (二)税收返还计算的具体操作办法:1994
1994 年 年 核定的 年 1993 年 1994 "两税 收入 1993 " 未达基数 = "两税 − "两税 考 = "两税 − "两税 实际− 减免税恢 " " " " 扣减数 考核基数 核完成数 考核基数 完成数 复征收数
(二)税收返还计算的具体操作办 (二)税收返还计算的具体操作办法:1994
(2)凡未完成中央下达的“两税”增长 凡未完成中央下达的“两税” 目标,也没有达到1993年考核基数的, 1993年考核基数的 目标,也没有达到1993年考核基数的,除 按公式三扣减基数外, 按公式三扣减基数外,当年还要扣减未达 到增长目标影响中央的数额。公式如下: 到增长目标影响中央的数额。公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