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财税法规专题》形成性作业及答案1-4

《财税法规专题》综合作业(一)答案一、名词解释1、税法:国家立法机构制定的关于调整和确认在税务活动中征税主体与纳税人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税收法律关系:通过税法确认和调整的在税务关系中征税主体与纳税人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3、税收转嫁:是指纳税人将自己应缴纳的税款通过一些方法或手段转嫁给他人负担的行为。
4、税收法律事实:能够引起税收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事件和行为。
二、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由(C)制定A国务院B国家税务总局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D财政部2、税法的效力包括(ACD)A对人效力B对物效力C时间效力D空间效力3、下列机关中,具有征税权职能的是(ABCD)A国家税务总局B上海市地税局C深圳海关D恭城县财政局4、税收基本原则包括(ABC)A税收法定原则B税法公平原则C税法效益原则D税法简化原则5、反映征税对象广度的要素是(A)A税目B征税对象C税率D计税依据6、反映征税对象深度的要素是(C)A税目B征税对象C税率D纳税人7、一般情况下,纳税地点为纳税人的(AB)A住所地B生产经营所在C财产所在地D营业行为地8、按照(A)标准税法可以分为实体税法和程序税法A税法功能B征税对象C能否转嫁D适用主体9、下列商品中,适用增值税零税率的是(B)A化肥B出口的棉花C粮食D自来水10、在我国,下列商品中,属于消费税的征税范围的有:(234)A 牙膏B 香烟C化妆品D石油三、判断题1、关于税法的对人效力,我国采取的是属人原则(错)2、税收中性原则又叫做税收适度原则(对)3、按照征税对象的不同,税法可以划分为涉内税法和涉外税法(错)4、按照课税目的,关税可以分为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对)5、综合所得税制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税制模式(错)四、简答1、征税主体的具体权力有哪些?答:(1)税务管理权(2)税款征收权(3)税务检查权(4)税务违法处理权2、纳税主体的具体权利有哪些?(1)税法适用的公正权(2)法定最低限额纳税权(3)获取信息权(4)保护隐私权(5)忠诚推定权(6)享受专业和礼貌服务的权利(7)税务行政复议和诉讼权3、税法具体原则有哪些?答:(1)社会政策原则(2)税率适度原则(3)税法简化原则(4)实质征税原则五、分析计算题李某(中国公民)系某高校教师,2006年9月份取得收入情况如下:(1)工资1800元。
改革开放三十年大事记

改革开放三十年大事记作者:来源:《西部大开发》2008年第12期编者按:那些决定中国命运的大事,注定要载入史册。
改革开放30年,有太多值得铭记的大事件。
本期特选出改革开放30年经济领域的一些大事件,与读者一起回顾30年经济发展的辉煌之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18日~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中国由此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正式将“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
设立经济特区为国内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扩大对外经济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91年11月25日~29日举行的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决定》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不断充实完善。
随着承包制的推行,个人付出与收入挂钩,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
十二大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我国税收管理体制

我国税收管理体制一、税收管理体制的概念税收管理体制是在各级国家机构之间划分税权的制度或制度体系。
税权的划分有纵向划分和横向划分的区别。
纵向划分是指税权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之间的划分;横向划分是指税权在同级立法、司法、行政等国家机构之间的划分。
我国的税收管理体制,是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税收管理权限,包括税收立法权、税收法律法规的解释权、税种的开征或停征权、税目和税率的调整权、税收的加征和减免权等。
如果按大类划分,可以简单地将税收管理权限划分为税收立法权和税收执法权两类。
二、税收立法权的划分(一)税收立法权划分的种类税收立法权是制定、修改、解释或废止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权力。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什么机关有税收立法权;二是各级机关的税收立法权是如何划分的。
税收立法权的明确有利于保证国家税法的统一制定和贯彻执行,充分、准确地发挥各级有权机关管理税收的职能作用,防止各种越权自定章法、随意减免税收现象的发生。
税收立法权的划分可按以下不同的方式进行:第一,可以按照税种类型的不同来划分,如按流转税类、所得税类、地方税类来划分。
有关特定税收领域的税收立法权通常全部给予特定一级的政府。
第二,可以根据任何税种的基本要素来划分。
任何税种的结构都由几个要素构成:纳税人、征税对象、税基、税率、税目、纳税环节等。
理论上,可以将税种的某一要素如税基和税率的立法权,授予某级政府。
但在实践中,这种做法并不多见。
第三,可以根据税收执法的级次来划分。
立法权可以给予某级政府,行政上的执行权给予另一级,这是一种传统的划分方法,能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立法权。
根据这种模式,有关纳税主体、税基和税率的基本法规的立法权放在中央政府,更具体的税收实施规定的立法权给予较低级政府。
因此,需要指定某级政府制定不同级次的法律。
我国的税收立法权的划分就是属于此种类型。
(二)我国税收立法权划分的现状第一,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以及全国统一实行的地方税的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以保证中央政令统一,维护全国统一市场和企业平等竞争。
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试点的通知

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试点的通知自1980年以来,国家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三次较大的改革。
这几次改革对调动地方增收节支的乐观性,保证财政收入增长,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进展,起了乐观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动改革,经国务院同意,在"八五'期间,中心对部分地区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试点。
"分税制'方法如下:一、收入的划分。
分税制体制将各种收入划分为中心财政固定收入、地方财政固定收入、中心和地方财政共享收入。
(一)中心财政固定收入,包括关税和海关代征的产品税、增值税、工商统一税,烧油特殊税,特殊消费税,专项调整税,外资、合资海洋石油企业的工商统一税、所得税,烟酒提价专项收入,中心基建贷款归还本息收入,中心所属国营企业所得税、调整税、上缴利润和政策性亏损补贴,中心部门所属的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和保险总公司的营业税,债务收入以及其他应属于中心的收入(详见附表)。
转变原来石油部、原电力部、石化总公司、有色金属总公司所属企业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70%部分作为中心财政固定收入的方法,将其并入一般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中,实行新的中心和地方分成方法。
(二)地方财政固定收入,包括农牧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集市交易税,契税,奖金税,印花税,筵席税,农林特产税,地方国营企业所得税、调整税、上缴利润和政策性亏损补贴,集体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和地方部门所属的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营业税、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整税,国营企业工资调整税,地方基建贷款归还的本息收入,盐税,工商税收税款滞纳金、补税罚款收入以及其他收入(详见附表)。
(三)中心和地方财政共享收入,包括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工商统一税,资源税。
共享比例分为两档,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中心和地方"二八'共享,其他地区一律实行"五五'共享。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大政发[1994]115号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大政发[1994]115号](https://img.taocdn.com/s3/m/c6ad66d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d.png)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正文:----------------------------------------------------------------------------------------------------------------------------------------------------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1994年12月31日大政发〔1994〕115号)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国发〔1993〕85号),为加快我市配套改革,确保新财税体制顺利实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市政府研究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对各区、市、县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我市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落实国家改革方案,基本保证区、市、县的既得利益,并区分不同情况,适当集中一部分,以增强市本级的调控能力;正确处理市与区、市、县的分配关系,合理划分税种,将一些适宜区、市、县征收的税种下放,调动两个积极性,促进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进一步明晰市与区、市、县财政收入范围,防止收入流失和级次混淆;完善结算办法,对现行的补助、上解和结算事项继续按原体制运转,力求规范化。
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具体内容1、市与区、市、县事权和支出的划分根据目前市与区、市、县政府事权的划分,市本级财政主要承担市级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和对全市实施宏观调控、能源交通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大自然灾害补助以及市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
包括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支农支出、民兵事业费、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和科技三项费支出、城市维护费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费、价格补贴和其他支出。
区、市、县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及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包括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支农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和科技三项费支出、城市维护费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费、价格补贴和其他支出。
经济法——论述题

三、分析论述题1、从经济法角度分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经济法的视野中,国家的角色定位永远都是为维护市场经济的效率和秩序服务的。
当市场的自身缺陷需要国家权力的介入时,国家就通过市场秩序强有力维护者、市场经济活动直接参与者、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制定者的身份保证市场经济的效率和秩序;当国家调解存在失灵可能时,经济法又通过经其定位为市场经济规则避守者的方式限制公权力的行使,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和效率。
一、经济法的定义: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的总称。
简而言之,经济法是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的总称。
二、国家通过经济法维护市场经济的效率与秩序1、市场经济的效率与秩序强有力的维护者2、通过经济法国家的角色体现为市场秩序强有力的维护者3、通过经济法,国家的角色体现为市场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4、通过经济法国家的角色体现为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者三、经济法上的国家干预:主要是指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是尊重市场经济机制的干预。
1、市场机制是国家干预的前提2、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效率运转是国家干预所要达到的目的3、国家干预自身也要接受市场的干预国家干预分为公权干预和私权干预。
1、公权干预是国家依法凭借自己的权力,以强制的方式,调整经济关系。
2、私权干预是国家为了引导市场、稳定市场或者克服市场的缺陷,以民事主体的身份参与市场活动的干预方式。
“需要国家干预”应当是一种“双向”选择的结果,即某种法律关系的形成,一方面要取决于市场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又要取决于国家经济职能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到国家干预能力的实际状况。
四、经济法涉及的市场主体调控关系包括两个层面:1、国家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在对市场主体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或其他管理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2、国家对经济个体的部的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调控。
五、市场秩序经济关系市场秩序经济关系指国家在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过程中,为了维护国家、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对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进行必要干预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方案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方案的决
定
背景:
为了深化改革,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国务院决定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方案。
方案内容:
1. 分税制的基本原则是统一规范、分级管理、市县共享、补偿合理。
2. 分税制实行税权和预算分离原则,将税收归税机关管理,预算归财政部门管理。
3. 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非税收入纳入地方财政收入范围,由各级政府合理开征。
4.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要体现合理的分配原则,确保中央和地方财力平衡。
5. 地方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财政管理,保持财政稳定。
效果评估:
1. 分税制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提高税收征管
效率。
2. 分税制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地方政府履行责任,
增强地方自主权。
3. 分税制可以促进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合作,加强财力协调。
实施步骤:
1. 中央财政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税收和预算的分工。
2. 各级地方政府要做好财政制度改革的准备工作,提高财政管
理水平。
3. 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分税制的顺利运行。
结论:
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方案是深化改革、完善财政管理的重要举措。
此方案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提高财政效益,加强中
央和地方的合作与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 制改革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 有限公司分别于2004年8月26日和9月21日成 立。两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国家 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2004年 保护私有财产入宪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 犯”、“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等内容写入宪法。它 适应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客观需要,扩大了私有财产的 保护范围,进一步完善了私有财产保护制度。加强对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的保护,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 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公 民权利的实现,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 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982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 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 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 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 任制;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 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 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91年11月25日—29日举行 的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 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决定》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 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 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 完善。
1993年 进行分税制改革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实行分税制 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我国于1994年进行了分 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从1995年开始又对政府间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了改革,逐步建立了较为 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加之2002年 的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我国基本上建立起了适 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框架。这是 我国建国以来政府间财政关系方面涉及范围最广、 调整力度最强、影响最为深远的重大制度创新。
我国税收管理体制

我国税收管理体制一、税收管理体制的概念税收管理体制是在各级国家机构之间划分税权的制度或制度体系。
税权的划分有纵向划分和横向划分的区别。
纵向划分是指税权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之间的划分;横向划分是指税权在同级立法、司法、行政等国家机构之间的划分。
我国的税收管理体制,是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税收管理权限,包括税收立法权、税收法律法规的解释权、税种的开征或停征权、税目和税率的调整权、税收的加征和减免权等。
如果按大类划分,可以简单地将税收管理权限划分为税收立法权和税收执法权两类。
二、税收xx的划分(一)税收xx划分的种类税收立法权是制定、修改、解释或废止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权力。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什么机关有税收立法权;二是各级机关的税收立法权是如何划分的。
税收立法权的明确有利于保证国家税法的统一制定和贯彻执行,充分、准确地发挥各级有权机关管理税收的职能作用,防止各种越权自定章法、随意减免税收现象的发生。
税收立法权的划分可按以下不同的方式进行:第一,可以按照税种类型的不同来划分,如按流转税类、所得税类、地方税类来划分。
有关特定税收领域的税收立法权通常全部给予特定一级的政府。
第二,可以根据任何税种的基本要素来划分。
任何税种的结构都由几个要素构成:纳税人、征税对象、税基、税率、税目、纳税环节等。
理论上,可以将税种的某一要素如税基和税率的立法权,授予某级政府。
但在实践中,这种做法并不多见。
第三,可以根据税收执法的级次来划分。
立法权可以给予某级政府,行政上的执行权给予另一级,这是一种传统的划分方法,能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立法权。
根据这种模式,有关纳税主体、税基和税率的基本法规的立法权放在中央政府,更具体的税收实施规定的立法权给予较低级政府。
因此,需要指定某级政府制定不同级次的法律。
我国的税收立法权的划分就是属于此种类型。
(二)我国税收xx划分的现状第一,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以及全国统一实行的地方税的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以保证中央政令统一,维护全国统一市场和企业平等竞争。
改革开放重大事件(11)

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2、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1979年7月15日,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8月1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内容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办好出口特区。
1980年5月16日,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正式将“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之初,在缺少对外经济交往经验、国内法律体系不健全的形势下,设立经济特区为国内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扩大对外经济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1982年1月1日,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91年11月25日―29日举行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高中政治《国家财政》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大事记 文字素材7 新人教版必修1

《国家财政》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大事记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成立。
10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薄一波为财政部部长。
10月:戎子和、王绍鏊任财政部副部长。
12月2日:财政部部长薄一波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的第四次会议上,作了新中国第一个财政收支概算的报告。
会议同时决定1950年发行一批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1950年1月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正式成立。
1月31日:政务院发布《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定》,从而奠定了全国统一税收制度的建立。
3月3日:政务院通过《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随后国家财政收支实现全国统一。
10月27日:财政部召开全国预算、会计、金库制度会议,确立了新中国预算及金库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
11月15日:经政务院批准,财政部设置财政检查机构,财政监察制度建立。
1951年2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通过财政部提出的方案,确定1951年度实行中央、大行政区、省(市)三级财政体制,1952年建立县一级财政。
3月23日: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暂行海关法》,其中的第十一章《关税的征免》对进出口货物的征税、减税、免税和退税做了详细规定,标志着新中国关税制度的建立。
5月4日:政务院就划分中央与地方在财政经济工作上的管理职权作出具体规定。
11月:财政部对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进行重大调整,为普遍实行经济核算制打下了基础。
1952年8月14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对预算基本建设拨款办法作出具体规定。
8月:陈国栋、范醒之、吴波任财政部副部长。
10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知戎子和代理财政部部长。
1953年1月1日:经政务院批准,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决定对新中国税制进行第二次重大调整。
9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政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兼任财政部部长。
9月:金明、方毅任财政部副部长。
12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从1958年开始发行总额为6亿元人民币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1954年1月13日:财政部部长邓小平提出财政工作六条方针。
中央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是如何划分的?

中央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是如何划分的?2017-11-06 16:26 来源:天津地税12366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我国的税收收入分为中央政府固定收入、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
一、中央政府固定收入包括消费税(含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的部分)、车辆购置税、关税、船舶吨税、海关代征的进口环节增值税等。
二、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契税、烟叶税。
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主要包括:(一)增值税:国内增值税中央政府分享50%,地方政府分享50%。
进口环节由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铁路建设基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为中央收入。
(二)企业所得税:国有邮政企业(包括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及其控股公司和直属单位)、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包括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包括滞纳金、罚款)为中央收入,其余部分中央政府分享60%,地方政府分享40%。
(三)个人所得税:分享比例与企业所得税相同。
(四)资源税: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部分为中央收入,其余部分为地方收入。
2016年7月1日起,在河北省开展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工作。
水资源税中央政府分享10%,地方政府分享90%,河北省在缴纳南水北调工程基金期间,水资源税收入全部留给该省。
(五)城市维护建设税: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为中央收入,其余部分为地方收入。
(六)印花税: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为中央收入,其他印花税收入为地方收入。
1+5考试税收征管类学习资料(1)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改革地方包干体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我国的税收收入也就分为中央政府固定收入、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
中央税包括: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船舶吨税4个地方税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契税,烟叶税。
7个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7个共18种税1个基金: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1个费:文化事业费2. 国税征收(1)增值税;(2)消费税;(3)车购税(4)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的营业税;(5)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营业税的城维税(6)银行、保险、信用社等金融企业所得税;中央企业、海洋石油企业、外国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2002—2008年新办企业所得税;2009年1月1日以后缴纳增值税企业的企业所得税(7)海洋石油企业资源税;(8)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9)证券交易征收的印花税(10)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文化事业费3.征管模式第一阶段,专管员管户模式。
第二阶段,三分离模式。
1997年提出“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
(30字模式)2003年总局提出以“科学化加信息化”为指导,实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和纳税评估,增加了“强化管理”。
(34字模式)第三阶段改革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构建以明晰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为前提,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以重点税源管理为着力点,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
改革的提出或经历:我国在2002年的《2002-2006年中国税收征管战略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按照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努力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2008年底的全国税收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思路2009年全国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会议上,阐述了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和方法2011全国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会议上,确定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专业化管理模式2012年全国税务系统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会议上,明确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工作流程和建立“统一分析、分类应对”的风险管理体系。
改革开放重大事件(11)

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2、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1979年7月15日,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8月1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内容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办好出口特区。
1980年5月16日,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正式将“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之初,在缺少对外经济交往经验、国内法律体系不健全的形势下,设立经济特区为国内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扩大对外经济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1982年1月1日,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91年11月25日―29日举行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皖政〔1994〕45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1994年7月18日皖政〔1994〕45号)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国发(1993)85号),中央对地方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为与中央对我省的财政体制改革相衔接,进一步理顺省与地市的财政分配关系,调动地市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省政府决定,从1994的1月1日起,改革省对地市的财政管理体制。
一、改革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根据中央对我省实行的分税制方案,省对地市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一)与中央对省的财政体制改革相衔接,以保证中央对我省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保证各地既得利益,省对地市财力存量部分不作调整。
(三)省级财政适当集中增量财力,以增强省级宏观调控能力。
(四)省对地市财政体制管理只到地市一级。
进一步健全分级决策、分级负责、自求平衡的财政约束机制。
二、改革财政管理体制的具体内容(一)省与地市支出的划分。
根据现在省与地市事权的划分,省财政主要承担省级党政机关运转所需经费;省本级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调整全省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
具体包括:省统筹基本建设支出,省属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省本级行政管理费、公检法司支出,部分武警经费和民兵事业费;由省本级负担的农林水利等部门事业费,工业、交通等部门事业费,商业部门事业费,文教卫生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其他部门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价格补贴支出和其他支出,以及由省财政安排的科技三项费用,支农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等。
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1993.12.15•【文号】•【施行日期】1994.01.01•【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政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1993年12月15日发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为了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职能作用,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国务院决定,从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改革现行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一、分税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现行财政包干体制,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弊端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税收调节功能弱化,影响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产业结构优化;国家财力偏于分散,制约财政收入合理增长,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弱化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财政分配体制类型过多,不够规范。
从总体上看,现行财政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尽快改革。
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并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要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必须进行分税制改革。
分税制改革的原则和主要内容是: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
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一)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两个积级性,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
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政策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政策的决定目标本决定的目标是推动分税制财政管理政策的实施,以实现财政管理的有效性和透明度,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全国财政的稳定。
背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需求的多样化,我国决定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政策。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将税收收入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以确保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地方财政自主权的发挥。
内容1. 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政策的原则是公平、合理、透明。
各级政府应确保税收收入按照《税法》规定进行分类和分配,并定期公布相关数据。
2. 中央政府应制定具体的税收分配方案,确保合理的财政收入分配比例,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和财政需求进行相应调整。
3. 地方政府应合理利用分配到的税收收入,加强财政管理能力,提高财政使用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4. 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税收收入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并严厉打击各类财政违法行为。
5. 分税制财政管理政策的实施应与财政体制改革和财政制度建设相结合,相互协调、相互支持。
基本原则本决定重点推动以下基本原则的落实:1. 财政管理公平原则:确保税收收入公平分配,促进各地区贫富差距的缩小。
2. 财政管理合理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和财政需求,合理设计税收分配方案。
3. 财政管理透明原则:公开税收收入和分配数据,提高财政管理透明度和社会监督能力。
结论国务院决定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政策,努力促进财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地方财政的发展。
各级政府应按照本决定的要求,积极配合并全面推进分税制财政管理政策的实施。
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为全国财政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Note: This document is a creative work of fict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ny real government decisions or policies.。
政府间收支划分的法律依据

政府间收支划分的法律依据「正文」一、什么是财政收支划分法?财政收支划分法的地位及其变动依据是什么?财政收支划分法的概念财政收支划分法是调整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在财政收支权限划分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政府间收支划分的法律依据。
财政收支划分法的地位财政收支划分法是财政法中的重要部门法。
财政法由财政收支法和财政管理法两大部门法所组成,其中,财政收支法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是财政法的核心内容。
财政收支划分法是财政收支法中的组成部分,是财政收支法的基础性部门法,因为财政收支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财政收支的权限如何在各级政府之间合理划分的问题,而规范这一划分问题的法律规范就是财政收支划分法。
财政收支划分法关系到各级政府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关系到各级政府所承担的事权范围的大小和能否充分发挥其职能。
财政收支划分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立法体制的直接反映,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国政治、经济和立法体制的未来走向。
因此,财政收支划分法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财政收支划分法的变动依据财政收支划分法的变动依据即财政收支划分法的基本原则,包括适度分权原则、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
适度分权原则,是指在财政收支权的划分上应兼顾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在保证中央财政收支权的前提下,适度下放给地方一定财政收支权。
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划分财政收支权时必须以各级政府的事权为基础,根据事权的大小来划分财政收支权。
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是指在财政收支划分时不能一味强调效率,也不能一味强调公平,而应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达到效率与公平的完美结合。
以上三个基本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
因此财政收支法的变动中必须综合把握三个基本原则,以切实发挥各基本原则对财政收支划分法制运行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2」二、本次改革前我国财政收支划分的基本制度是什么?国务院变动财政收支范围是否具备合法性与合理性?本次改革前我国财政收支划分的基本制度财政收支划分法由财政级次划分法、财政收入划分法和财政支出划分法所组成,因此,财政收支划分基本法律制度也相应地由财政级次划分制度、财政收入划分制度和财政支出划分制度所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法规类别】财政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国发[1993]85号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1993.12.15
【实施日期】1994.01.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1993年12月15日发布国发[1993]8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为了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职能作用,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国务院决定,从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改革现行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一、分税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现行财政包干体制,在过去的经济发展
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弊端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税收调节功能弱化,影响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产业结构优化;国家财力偏于分散,制约财政收入合理增长,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弱化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财政分配体制类型过多,不够规范。
从总体上看,现行财政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尽快改革。
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并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要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必须进行分税制改革。
分税制改革的原则和主要内容是: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
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两个积级性,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
既要考虑地方利益,调动地方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又要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适当增加中央财力,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为此,中央要从今后财政收入的增量中适当多得一些,以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
既要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又要通过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
同时,促使地方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约束。
(三)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划分税种不仅要考虑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分配,还必须考虑税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分配的调节作用。
中央税、共享税以及地方税的立法权都要集中在中央,以保证中央政令统一,维护全国统一市场和企业平等竞争。
税收实行分级征管,中央税和共享税由中央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共享税中地方分享的部分,由中央税务机构直接划入地方金库,地方税由地方税务机构负责征收。
(四)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分税制改革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在明确改革目标的基础上,办法力求规范化,但必须抓住重点,分步实施,逐步完善。
当前,要针对收入流失比较严重的状况,通过划分税种和分别征管堵塞漏洞,保证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要先把主要税种划分好,其他收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