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基础 2 人的美感

合集下载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美的概念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觉和认识的本质特征。

美的本质是主观的,即它是由人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因为不同的人对于美的认识和感受是不同的。

另外,美的本质也是客观的,因为美并不是人们随意臆想出来的,而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

2.美的特征美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的客观性,即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个人的意识和情感;二是美的相对性,即美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偏好;三是美的历史性,即美是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四是美的统一性,即美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一定的统一性。

二、艺术的概念1.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人类根据自身的审美需求和创造力,通过某种形式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情感、思想和观点的活动。

艺术可以通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形式来实现。

2.艺术的分类艺术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不同类型的艺术;按照功能可以分为舞蹈、戏剧、建筑等不同形式的应用艺术和纯粹艺术等。

三、审美的概念1.审美的定义审美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的活动。

它是一种主观的、情感性的、理性的、综合性的活动,包括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等方面。

2.审美的功能审美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一是满足审美需要,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欣赏的需求;二是提高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升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三是拓展审美视野,即通过审美活动来开阔人们的视野和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四是提高审美修养,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品质。

四、美学的基本理论1.美的产生和作用美的产生和作用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美的产生主要是通过物质形态、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三个层面来实现的。

美的作用主要包括美的教育作用、美的情感作用和美的审美作用。

2.美的标准和规律美的标准和规律是美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美学基础——美感

美学基础——美感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

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的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美感可以分为狭义的美感和广义的美感。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

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主观反映,而且是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神上的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就我们通常说的一个人的外表美不美,一栋建筑是否漂亮,一幅画是否令人赏心悦目。

一件物品是否具有对称性,是否具有完美的结构,各个部分的比例是否恰当,都是我们评判美的标准。

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当我们注意到一件事物的时候,我们本能的会产生对它的评价。

比如说我们在公交车上看到偷窃的行为,我们本能地会对小偷产生一种鄙视、厌恶的感情,也就是说他的行为激起了我们的丑恶感,而与之相对的便是美感。

广义的美感和正义、公正、善良、真实密不可分。

美感,也就是令人愉悦的感觉。

这种感觉或是兴奋,或是激动,是人心理上的一种反应。

美感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因为美感是人的一种美好的感觉,离开人的因素,就没有什么感觉可言,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美的存在。

美感是相对的,并且是相对于个人的。

所有人认为美的东西,如果引不起这个人的好感,引不起他的兴奋,那这东西对他来说就不美。

美具有双重性,即个体的自然属性,亦有群体的社会性,美感也同样具有双重属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泛指一个群体的行为,即大多数人的感觉,也即美感的群体社会性。

艺术作品正是这种共同感觉的集中体现。

名作之所以为名作,是因为它在表现上更突出,更典型,更深刻,更具代表性,因此,也就更容易打动大多数的观者,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体味到作者创作时的激动与兴奋,并留下深刻印象。

美学基础理论

美学基础理论

美学基础理论美学是一个涉及文化、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学科,涉及到了人类文化和生命中的感知、思考和情感等多个方面。

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分支,美学对于传统哲学和现代艺术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以下将从美的基础理论、美学的对象和创造、审美情感的本质等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一、美的基础理论\n美的基础理论是美学的基础,它是对美的本质和特征进行分析和探究的理论。

在美学领域中,美的定义和解释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困难的问题,因为美涉及到的人类感知和认知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然而,从历史和传统的角度来看,美学理论可以归纳为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和认知主义三种基本类型。

经验主义是指美感的产生和美的取悦是因为感官的刺激而产生的。

它将美看作是感性刺激的结果,美的根源在于我们肉体中的感觉和情绪。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赫胥黎和德国的弗洛姆。

形式主义认为美是在感觉表面的整体性和和谐性中形成的,以形式的美或者纯粹的美作为理论主张,它们认为艺术是一种纯粹的审美经验。

代表人物有俄国的舍甫琴科和德国的康德。

当然,也存在知识的真理、价值的道德等更深层次的美学。

二、美学的对象和创造\n作为一个学科,美学不仅研究美的基础理论,同时也研究艺术和自然等领域中的审美对象。

这些对象包括绘画、音乐、文学、舞蹈、建筑等多个艺术领域和大自然中的山水风光、天空云彩、植物花卉等。

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作品的创造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艺术作品的创造包括了很多方面,但是最主要的是创作者自己的灵感和创意。

灵感和创意是创作者创作过程中最特别的一部分,在这一部分,创作者将自己的内心体验外化成为艺术作品,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因此,灵感和创意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

三、审美情感的本质\n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审美情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审美情感是一种强烈的美感体验,是美学的核心之一。

它主要指个体对审美对象的美感体验,这种体验反映了个体对美的认知和感受。

美学简答题——精选推荐

美学简答题——精选推荐

美学简答题第三章美感论一、什么是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和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二、为什么说美感产生的前提是人类的诞生?1、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1、人源于动物,人的美感也是从动物快感中发展起来的,同时他又超越了动物,从兽性发展到人性。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通过制造工具,人对内具有了自我意识,确立了主体的世界,对外发现了客观规律,确立了客体的世界,与此同时,人也通过使用工具的劳动实践创造了美。

3、美感是在劳动实践中把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而产生的。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人从观照和欣赏对象到自我的创造,都感到了自我不同于动物并超越于动物的本质力量,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于是美感就产生了。

三、美感产生的历程是怎样的?1、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这个过程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是同步的。

2、早期的原始人,与动物还相去不远,缺乏独立的审美能力,只对某些生理性刺激具有强烈的敏感,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模仿动物为美,二是有“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三是有模糊性、朦胧性特征,包含着超自然的神秘观念。

3、原始人的美感是初级美感,受到各种束缚,随着人类制造工具的进一步发展,人从自然的必然中解放出来,美感才走向成熟。

四、从逻辑上来说美感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另外还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五、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的特征是什么?美感是人的一种感觉,它的基本特点是:1、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构成的。

2、美感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等形式因素。

美学基本原理.doc12121【精选】

美学基本原理.doc12121【精选】

美学,就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他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美学就是研究美、美感以及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1.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历来的美学家有哪些不同的看法?答:研究对象: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美、美感)以及美的创造。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或者是:<P>在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中国当代美学界的四种主要观点:<P>1.美学研究对象应当是美比及美的规律。

其理中在于:(1) 有助于划清美学与各门艺术理论的界限(2) 人类审美活动并不限于艺术,以美为对象不会排斥艺术,但如美学仅仅以艺术学对象则会排斥自然美和社会美(3) 从方法论上看,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深入研究生活美有助更好理解艺术美。

</P><P>2.美学研究对象是艺术。

美学即艺术哲学。

(1) 以往美学史上,大多数美学家都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 艺术在质、量和社会作用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实际生活中的美。

(3) 从方法论上看,理解了高级的艺术美有助于理解低级的生活美。

</P><P>3.美学研究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

这种观点试图从美感经验出发综合前面两种观点。

<P>4.美学研究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的自由创造。

(2) 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

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7篇

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7篇

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7篇在没有上美学这门课时就感觉到这门课程不是那么的简单去懂,虽然说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是和美有关的事物,但是当自己真正来体会是却很难。

就像有一句话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几乎全部的人都说过,我也常说,但也就是一说,从来没有深究过为什么人皆有爱美之心。

生活中也很少有人来想这些,而美学这门课就带我们深入的了解为什么是美。

上之前自己在网上搜寻一些关于美学这方面的内容,做了初步的入门。

教师的讲解中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美学这方面的书籍,就拿《美学原理》来讲,虽然不是太深入的去读这本书。

但通过阅读自己也学习到了不少东西。

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一、美的本质及特征。

人们在自由制造活动中和看到表达人的自由制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

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制造。

自由制造是人类宝贵的特性自由制造是指人们在熟悉客观必定性、规律性的根底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

自由制造能够成为美的根源,是由于人能在他所制造的对象和产品中直观自身,看到自身力气、才智和才能以及目的和抱负的实现,可以感到自由制造的巨大喜悦,产生美感。

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二、美的产生。

美具有有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有用价值是指事物能满意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

审美价值是指事物能够通过使人产生美感而带来精神喜悦的价值。

人们对有用价值的熟悉先于对审美价值的熟悉,审美价值是在有用价值的根底上产生的。

人们早期的审美价值观和产品的有用价值是亲密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价值与有用价值直接联系才渐渐进展和完善起来。

美是怎样产生的呢?1、美产生于劳动。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有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从有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4、在制造美的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一种辩证关系。

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美学重点

美学重点

美感的共同性体现了美感的共性特征。

在审美主体的个性特征中,蕴涵着时代、民族、阶级、人类社会的共性。

其表现为:时代共同性。

生活在相同时代的人的美感,具有这一时代人所共有的美感特征。

民族共同性。

属于同一民族的人的美感,具有这一民族所共有的美感特征。

阶级共同性。

属于同一阶级的人的美感,具有这一阶级所共有的美感特征。

美感的差异性是由审美主体的个性特征决定的。

个人的境遇、性格、职业、文化修养、实践等千差万别,他们的不同,造成了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的差异性表现为:时代差异性。

受时代的物质条件、社会关系以及一定的政治、哲学、文化等思想的制约,形成的各个时代不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以及爱好等,表现为不同时代的美感差异性。

如唐代人认为妇女丰腴为美,而宋代人则不以为然。

民族差异性。

由于各民族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地域、性格、趣味、爱好等的不同,这种不同又渗透到美感中,形成不同民族的美感差异性。

如对人体皮肤的欣赏,非洲西海岸的黑人认为皮肤黝黑为美,印第安人赞美扁头,而另一民族的人则认为那扁头象是白痴的头。

阶级差异性。

不同阶级的人的经济地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的不同,形成了美感差异性。

如饥区的灾民总不去种兰花,象阔人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

个人差异性。

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道路、命运和遭遇以及文化修养与心境的不同,形成不同的个人的美感。

面对同一个审美对象,由于以上的不同,所引起的美感是不同的。

个人的心境、情绪的不同,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社会分工的实践的不同,都会影响到美感,表现为美感的差异性。

人类的美感共同性。

人类所共有的不同于动物的人性特征,在美感中表现为美感的共同性。

如对于真诚、挚热的爱情的赞美。

对无私母爱的赞美等等。

后人对前人优秀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使不同时代的人具有美感上的共性特征。

不同民族和地域的相互联系和交往,文化的相互融合,使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的美感具有了共同性。

美感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美感的个性必然表现出社会的普遍性——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则表现共性,二者辨证统一在一起,互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

美学重要基础知识点

美学重要基础知识点

美学重要基础知识点1. 审美观念:美学研究的核心是对审美观念的探讨。

审美观念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评价和理解的主观想法和认识。

它涉及到美的定义、特征以及美的价值等方面。

2. 美学范畴:美学研究的范畴很广泛,包括艺术美学、自然美学、社会美学等。

艺术美学研究艺术作品的美,自然美学研究大自然中的美,社会美学研究与社会文化相关的美。

3. 客观美与主观美:美学研究中存在客观美和主观美的对立。

客观美指的是客观存在的美,它与人的主体意识无关;而主观美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个体主观意识中的美。

4. 审美经验与创造: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感知和欣赏美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灵体验。

创造则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表达个体情感和思想的过程。

5. 美的价值:美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关于美的价值的讨论。

美的价值可以是道德的、精神的、审美的等等,不同文化和时代对于美的价值观可能存在差异。

6. 形式美与内容美:形式美强调作品形式上的美感和表达方式,如色彩、线条等;而内容美强调作品所传递的意义、思想和情感。

7. 风格与表现形式:艺术作品存在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传递的美感和意义也不同。

风格是一种共性的艺术表现方式,而表现形式则是艺术作品的具体形态。

8. 价值判断与审美标准:美学研究中也涉及到对于美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标准的讨论。

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喜好存在差异,不同的审美标准会影响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

这些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基础知识点,通过对这些概念的了解和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美学研究中。

美学的三个基本范畴

美学的三个基本范畴

美学的三个基本范畴
美学的三个基本范畴是:美、美感和艺术。

1. 美:美是美学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它是指事物的一种属性或特征,能够引起人们的愉悦和赞赏。

美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感受和评价却是主观的。

美的范畴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它们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价值。

2. 美感:美感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体验,它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美感是主观的,它受到个体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情感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美感的产生源于人们对美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受到美的刺激和引导。

3. 艺术:艺术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指人类通过创造和表现来传达美的一种形式。

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多种形式,它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还能够反映社会生活、传递文化价值。

这三个基本范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美学的基本框架。

通过对美学三个基本范畴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的存在,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美是人的末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表现说:西方18、19世纪浪漫广义思潮,标榜“自我表现”,冲破了“模仿说”的罗网,表现说于是兴起。表现说批评模仿说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感情为主

有意味的形式:本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它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丑:审美范畴之一,与美相对,具有与美相反的内涵性质的事物的属性。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它使人厌恶、鄙弃、反感。当人的本质力量受到窒息和排斥,而非人的本质力量却以堂皇的外观闯进了我们审美的领域,它在对象中显现出来的就是丑。在现实生活中,丑总是具体的、形象的,是对人而言的。丑的事物往往是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于人生的,其外在的组合形式是凌乱的,不能怡人的。丑的审美意义就在于可以以丑衬美,而且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转化成艺术中的美。

美学基础2

美学基础2

1.美是什么?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根据数的原理来解释美。

2。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研究美的论著.3.孔子是中国最早提倡美学教育的思想家。

4。

道家美学观特点:①强调美在自然②美的相对论和辩证法③道家美学观的虚无主义色彩5.从总体来看,美可以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

特征:①社会性,一般显示出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特征.②功利性,侧重于6。

社会美内容。

(情感方面、精神方面) ③具有实在性、明确性和稳定性表现:①劳动美②生活美③人之美7.意境的审美特征:①情景交融,韵味悠长,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比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就是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创造意境的典范.词的阕记今游重在写景,景中有情;下阕记往事重在抒情,情中见景。

②含蓄蕴藉,意蕴深厚.我国古典艺术中一向重视含蓄美,这一特点在意境中体现最为突出。

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境外有境,虽有而又飘渺难寻的。

这样的意境如雾里看花,更能让人回味,引发人的无限审美想象空间。

③虚实相生,象外有象,是我国传统艺术中最常见的艺术手法。

如《陌上桑》,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

8.典型形象的艺术特征:①鲜明、突出的艺术表现②深刻、集中的共性9。

形式美:形式美概念:指美的对象在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规律,它是从无数具体的感性的美的事物形式中所抽象概括出来的,包括构成事物外形的自然物质属性(形、色、声)以及他们之间的组合原则(如平衡、对称、比例、节奏等)。

10。

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主要有两部分组成,①是审美对象自身的物质属性,自然物质因素是构成形式美的物质基础,包括形状、色彩和声音等.②是审美对象物质材料的组合规律,其组合规律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看,包括整齐一律,平衡对称,比例、节奏,对比,主从等;从整体来看,主要是多样统一。

11.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

美学概论(美感的本质)

美学概论(美感的本质)

2、深层的心理结构体现在:
(1)心理的与生理的;(2)具象的与抽象 的;(3)个性的与社会的;(4)功利性与愉 悦性。 十一、形式美的欣赏:
(一)什么是形式美:
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的因素的有规律 的组合。 举例:视觉形象图
举例:(1)马克思:“忧心忡忡的穷人对 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
(2)荀子:“心忧恐,则口衔刍豢而不知 其味,耳听钟鼓而不知其声,目视黼黻而不 知其状,轻暖平簟而不知其安。”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咏柳词”林黛玉:“漂泊一如人命薄, 空缱绻,说风流。” 薛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举例:(1)中国戏曲的欣赏——虚拟的原则 用细碎的台步和飘舞的水袖表现织女 的凌空驾云;用连续的筋斗表现孙悟空来去自 如;喂鸡没有鸡,做鞋没有针线等。
(2)《红楼梦》中:宝钗扑蝶
3、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不同 举例:(1)同是菊花,陶渊明:“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怡然自得,田园牧 歌 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 瘦。” ——苦闷、忧郁、多愁 (2)同是明月,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 问青天。”——飞进神话的浪漫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思乡情怀
(3)对比联想:由对某事物的感受引起和它 相反特点的事物的联想。艺术中,形象的反衬 就是对比联想的运用。
举例: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二)审美想象
1、想象的内涵: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指 人在反映客观事物时,不仅感知当时直接作用 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 形象。
2、想象的形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审美感知与审美主体的生理快感有一定 关系,但并不是纯感性的,而是渗透着理性 和思维的。

美学基本原理

美学基本原理

绪论一一既古老又年轻的美学1.美学发展大致经历了哪些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美学发展史上有何重大意义?阶段: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阶段;独立学科阶段;学派林立阶段。

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美学研究出现了革命性变化,对于科学地进行美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新的美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考点提示:2004 你是如何认识美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的?2.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历来的美学家有哪些不同的看法?研究对象: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美、美感以及美的创造不同看法:古代:难以界定;近代:艺术(黑格尔)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等等。

三美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3.美学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艺术理论、自然科学等的关系如何?1)与哲学的关系极为密切:曾长期是哲学的附庸;哲学对美学研究起指导的作用(美学是一门哲学性学科)。

一门独立学科(不是哲学的附庸,有自己的研究对象)。

2)与伦理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不能把美学与伦理学截然分开(美与善的关系密切)。

伦理学与美学有严格区别(美善分属不同范畴;伦理学和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

3)与心理学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美学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学的发展(人类的审美活动从其意识活动的心理形式来说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近代西方美学家。

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不能简单的把美学等同于心理学(审美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心理活动,而美学研究范围又不仅仅限于审美心理)。

4)美学与艺术理论的关系尤为密切:美学和艺术理论都研究艺术美的本质和特征、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艺术美的欣赏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美学与各门艺术理论的关系是总论与分论的关系(各门艺术理论的基本内容属于艺术领域的美学问题;美学在特定艺术部门的具体化;总体美学和部门美学)。

不赞成把美学和艺术理论混而为一(美学的研究范围不止艺术美,现实美以及人对美的欣赏和创造等,占有重要地位;美对艺术的研究围绕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个中心的)。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两种美感――“错采镂金”之美与“芙蓉出水”之美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两种美感――“错采镂金”之美与“芙蓉出水”之美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两种美感――“错采镂金”之美与“芙蓉出水”之美论文关键词:错采镂金;芙蓉出水;研究论文摘要:在中国的美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着“错采镂金”和“芙蓉出水”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感.这两种美感贯穿了中国整个美学史,相反相成、相济互补地推动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

本文从美感溯源、美的呈现、美学观的互补三个角度展开对这两种美感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两者在哲学思想上体现出儒道互补精神.在美学观上则反映为功利论美学观和超功利论美学观的互补。

在中国的美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学趣味:“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错采镂金、雕绩满眼’的美。

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

”本文从对这两种美感的比较和分析人手.认为这两种美感贯穿了整个美学史,相反相成、相济互补地推动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

一美感溯源哲学是构成美学和艺术的灵魂,任何一种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的产生都不是突如其来,横空出世的.而是根植于一定的哲学土壤,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就说:“文艺从它的右邻‘哲学’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宇宙观念。

”‘错采镂金”和“芙蓉出水”的美的最初产生也不例外,它们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先秦儒道哲学。

儒家提倡人世,注重主观努力,推崇人为的雕饰之美。

孔子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点,他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在《论语・宪问》中孔子说:“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论语・八佾》中又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因而他把繁华作为一种文明的象征。

孔子的继承者苟子又说:“性无伪则不能自美。

”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文艺家,也就大都比较偏重这种人为雕饰之美。

汉代经学昌盛,汉赋的创作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这种雕饰之美。

美学

美学

1为什么说人的感觉是美感产生的基础⑴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

他们不仅不完全沉湎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旁观者的态度对对象进行关照和欣赏。

感觉的自由性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原因。

⑵人的感觉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所以能既是认识的器官,又是审美的器官。

由理性协调的感觉,超越了动物的感觉,成为产生出美感的感觉。

⑶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

人的感觉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它能把错综复杂而又混乱的世界,整合、创造成富有诗意的画面。

因此,人的感觉才不同于动物的感觉,而能够产生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

⑷与此相联系的,人的感觉还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从而把有限的感觉能力推向无限丰富的体验。

⑸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训练和锻炼,从社会实践中获得了丰富性和多亲友性的感觉,并且使得器官变得灵敏,为人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第二题,服饰美名词解释服饰美是人类表现人体美的一种手段。

服饰与人结合最核心的内容在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同时是服装表现的对象。

人的服饰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文化观念和人体形式。

它体现了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美在形式说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美仅在于事物的形式特征,即事物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和谐,忽视了事物内容的审美价值。

如毕达哥拉斯学派。

审美知觉审美知觉是当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通过感官直接遭遇时,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进行的综合、整体的把握活动。

审美知觉是实际审美活动的基础,整个审美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审美知觉的基础上。

喜剧性审美范畴之一,与悲剧性相对。

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属性。

喜剧性所引起的效果是美,是笑,但并不是生活中所有的可笑的现象都具有喜剧性。

对象以倒错、自相矛盾、背理等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引起人们发笑,喜剧性的笑不但是生理性的反映,更是一种心理反应,从中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因此,从本质上说,喜剧性就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

美学美学的基本概念与审美体验解析

美学美学的基本概念与审美体验解析

美学美学的基本概念与审美体验解析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美学作为对美的研究和审美体验的探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

美学源于希腊古典哲学,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美的本质以及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美学的基本概念,并对审美体验的一些关键要素进行解析。

一、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活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美的本质、美的起源、美的规律以及审美的过程和价值。

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美的本质:美学研究追求揭示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是指那种使人感到愉悦、舒适和满足的特性。

美的本质是主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喜好。

同时,美的本质也是客观的,因为它存在于自然界和人造物中。

2. 美的起源:美学探讨美的起源和形成的过程。

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本能和进化过程中,与我们生存和繁衍息息相关。

美的起源也与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也有所不同。

3. 美的规律:美学研究探究美的规律和原则。

美的规律涉及到作品的构成、形式的美感、色彩和比例的运用等方面。

这些规律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它们为人们在创作和欣赏美的作品中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4. 审美的过程:美学研究审美的过程和方法。

审美活动是指人们在欣赏美的作品时所进行的心理和感知活动。

审美的过程包括感知、认知、情感和思维等层面,其中感知是基础,情感是核心。

二、审美体验的解析审美体验是人们在欣赏美的作品时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审美体验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表面形式的感知,更是对作者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的感受。

下面对审美体验的一些关键要素进行解析。

1. 感知:感知是审美体验的基础,它包括对作品的形式、色彩、音响等感官元素进行感知和触觉。

感知是我们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和直观的感受,它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认知:认知是指对作品的意义、表达和内涵进行理解和解读。

通过对作品背后的故事、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作者的用意,从而增加我们的感知和认知的深度。

第一章 美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   美学基础知识

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及其活动 及其规律的科学
以叶郎,蒋培坤为代表的美 学家的观点
这样可以突破以往种种观点的狭隘性, 把美学研究的天地得以拓展。
美学是对生命的最高阐述
以杨春பைடு நூலகம்,潘知常为代表的美学 家的观点。
生命及审美,审美及生命。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进而叶郎将美学研究范围定为审 美形态学、审美艺术学、审美心 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教育学、 审美设计学、审美发生学、审美 哲学八个分支学科构建了现代美 学体系。
(1)新生力量的悲剧。
如 戊戌变法
(2)源于“小人物”的命运悲剧。 如《红楼梦》
(3)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如 《孔乙己》
(1)悲剧性的崇高感是矛盾冲突中的美;
(2)悲剧性的崇高感是情感升华的理性美;
(3)悲剧性的崇高感是人类尊严的体现。
喜剧:
不同于作为戏剧 种类之一的喜剧,泛指 社会生活中和各种艺术 形式中一切滑稽的因素, 即一切荒谬背离、显得 可笑的现象。当然,作 为戏剧种类之一的喜剧 是滑稽最集中的表现形 态。
悲剧不是单纯的悲,而是充满了强烈的伦理追求 或者积极的真理探索。
一方面,在悲剧冲突中,伦理的因素占有非常突出 的地位,它把善恶、美丑的尖锐冲突直接呈现,当 正义的力量受到摧残的时候,反而激起人们对于善 的同情、热爱和崇敬,对丑恶的憎恨。
另一方面,悲剧发人深思。为什么会造成悲剧?为 什么会失败?引起人们的反思。 这两方面使得悲剧具有“净化”作用,所以悲剧一 直被视为具有崇高地位的美学范畴。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 因此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个体的人提升为 一个为普遍性的精神存在。” ——黑格尔(德国)
第一、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美学基础知识

美学基础知识

美学基础知识美是什么什么是美美是人从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上获得的一种快乐感觉.美是怎样产生的人在主观上认为某种客观事物能够满足自己的某种主观需求,该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就会使人感觉到某种美.也就是说,美是人针对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产生出的主观感觉.美的本质,就是客观事物外部形态所反映出的客观事物对人的主观需求所具有的功利价值.客观事物在客观上并没有美、丑之分.一定的客观事物能够使人产生美感,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观念.人具有了一定形态的观念,就会针对一定的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主观需求.当人在主观上需要某种客观事物时,该种客观事物就会以其特有的客观形态使人产生美感.当人在主观上不需要某种客观事物时, 该种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就不能够使人感觉到美.当人对于某种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不能够及时满足时,人在主观上就会针对该客观事物产生缺憾感.人对某一客观事物的缺憾感越是强烈,该客观事物的形态特征使人产生的美感就会越是强烈.不同人的观念形态是不同的,并且每个人的观念形态总是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的. 人的观念改变了,主观需求就会随之改变,一定的客观事物给人的美感就会改变.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人们过去认为美的事物现在却认为不美的根本原因.这就是发生美感现象的基本原理.这个原理,应该是能够说清楚任何美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变化规律.正确理解“好感”与“美感”的本质区别和正确区分客观事物的“好感”与“美感”,对于正确理解美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好感”是功利价值的本质体现,“美感”是功利价值的外观反映.要善于把握相同的客观事物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功利价值.一片山花,一片彩霞,普通人感觉到的只是视觉的愉悦,再没有其他的功利价值.而对于摄影和绘画爱好者,就有了产生作品的功利价值.所以,山花和彩霞,带给普通人的只是好感,带给摄影和绘画爱好者的还有美感.只有造诣较深的劳动者和善于总结生活经验的人,才能够很好地感受到“均衡”“对称”“规整”给人的美感.对于色彩亮丽的事物,人们往往爱说“真美呀”,这是因为以前人们并没有在意区分事物给人的“好感”与“美感”的不同的.大自然馈赠给我们形形色色的美,人类文明给我们创造了缤纷多彩的美,我们日益生活在一个高度审美化了的世界中.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各样的美,如果我们凝思发问:美到底是什么想必是极其自然、也是极其合理的.伴随着对历史上各种美的定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教训的反思和现代科学思想从确定走向不确定,从求真走向求效的转变,近代以来,西方美学从形而上走向形而下,从本质主义走向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出现了一种美学取消主义和艺术解构主义的声浪.如狄德罗说:“我和一切对美有过着作的作家一样,首先注意到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东西,每每注定是人们知道得很少的东面,而美的性质则是其中之一……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有美,并且只要哪儿有美,就会有许多人强烈感觉到它,而知道什么是美的人竟如此之少.”韦兹说:关于艺术,“一切美学理论试图建立一个正确的理论,便在原则上犯了错误……它们以为‘艺术'能有一个真正的或任何真实的定义,这是错误的.”“我们所要开始的问题不是‘艺术是什么',而是‘艺术究竟是何种概念’……在美学中,首先的问题便是对艺术概念的实际运用的说明,给予这个概念的实际功能一个逻辑的描述.”应当说,取消主义美学认识到美的本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打破了传统美学乐观主义的梦想,也给传统美学的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当头一棒,这是美学的进步.然而,它对自己所信奉的否定主义美本质观过于偏执,以致嘲笑、剥夺别人思考美之为美的权利,从而把自己推进了荒谬可笑的绝境.美学取消主义一方面认为美不可界定,另一方面又在对美作界定,这个定义即“无”.而肯定自己否定主义的美学见解事实上也是一种“有”.正如大乘佛教所勘破的那样:执物为有故是有,执物为空也是有,只有把"色即是空"的见解也空掉"空空",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美学取消主义应当什么也不说.它既然要有所言说,并竭力要人们放弃其他美的定义,信奉它的否定主义美学定义,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美学取消主义取消美本质的研究转而走向美的具体形态的描述与分析,事实上,在对某一门类的美学资料进行选择、分析时,在对某种美学形态、审美文化加以取舍、评价时,又必然暗含、体现了自己的某种对美的看法.这种对美的看法恰恰是与否定主义的美本质观直接对立的.事实上我们看到,在“美学史”一类的形而下的描述性研究着作中,如果编着者缺少对美的一以贯之的思考,就会在评述中出现自打嘴巴的情况和“看人挑担不知重”的不负责任的现象.因为美之难解,于是干脆放弃思考,这也是美学研究中的鸵鸟行为.事实上“美是什么的问题”是回避不了的基本问题.搞美学研究不回答“美是什么”,正如搞经济学拒绝回答“商品是什么”、搞伦理学拒绝回答“什么是善”、搞哲学拒绝回答“什么是真”一样荒唐可笑.一个美本质缺席的美学理论体系是残缺不全的,一个对美本质毫无已见的美学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人类对于事物本质的从识,始于不知,中于知,终于不知.自然科学尚且如此,社会科学更复如此.在社会科学领域,没有绝对真理,有的只是包含的绝对真理颗粒多一点的相对真理.对于“美是什么”的思考和回答也只能以此相求.取消主义美学一方面从思维的开放性否定过去种种自我封闭的美学定义,一方面又将自己否定主义的美本质观封闭起来,要别人把它当作绝对真理而放弃美本质的思考,体现了"当局者迷"式的愚蠢,任其扩散,只会阻碍美学研究的进步.其实,只要我们不过于求全,认识到任何学说建构只是相对真理的探索,人们顺着"美是什么"的思路作些新的思考又何妨呢题:美的合理定义美的合理定义应是:美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其中的“愉快”,是人的舒服、满足、高兴、欢乐、愉快之类心情的缩略称,它包括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快慰在内.此定义表明,美之所指,是事物中的部分;事物中的任何部分,就其本身而言,无论怎么说都不可以称之为美,但是,当事物中的部分被人感受并使人产生愉快时,它就成为感受者的美了;美具有当时性,只存在于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是与感受者的愉快共存亡的:随愉快的产生而产生,随愉快的消失而消失.一、美应指事物中的部分而言.“美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定义明确地表明,美之所指,是“事物中……的部分”.这里所说的事物,与一般的用法一样,含义为世间可被无依附地指称的东西,如地球、山、水、花、理论和想法等等.当人们感到这样的事物美时,这美就是指其中的部分而言的,如张三说一朵花美,美就指花的部分如使张三产生愉快的花的颜色.在这里面,事物是花,事物中的部分是花的颜色.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还有一种做法是把这里的“花的颜色”当作事物看待,显然,此事物已非同一般即已不再是可被无依附地指称的东西了,因指称时必须依附于“花”.应当看到,即使把不是可被无依附地指称的“花的颜色”当作事物看待,美也依然是事物中的部分,只不过这“部分”已处于极端的状态即已达极限,已等同于“整体”了.显而易见,不管我们怎样看待“事物”, 美之所指无例外地都是事物中的部分.把美之所指,也就是把定义中的属概念,说为事物中的部分,这是从事实中来并且完全符合于事实的表述.请看看世上所有的美吧,有哪一个不是指着事物中的部分而言的我们不妨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谈谈.例一是,当许多人看一幅画美时,各人心中的美之所指,大凡都不是画的全部,比如通常是不涉及画料的化学组成方面的东西的,也不包括画中未被看到或者根本看不到的其他一些东西,而只是指眼睛所及的画中的某部分,如有的指画之色彩,有的指画之布局,有的指画之神态,有的指画之作者名字等等,所有这些所指即画之色彩、画之布局、画之神态和画之作者名字等等,都只是整幅画中的部分.例二是,一些人说山美,就可能有因山的形态而言的,有因山的轮廓而言的,有因山中的瀑布而言的,有因山腰的草木而言的,有因山体的颜色而言的,如此等等,山芯的岩石泥土和山间的飞蝇爬虫之类东西一般都与之无缘,其中山的形态、山的轮廓、山中的瀑布、山腰的草木和山体的颜色等等,也都只是山中的部分.例三是,人们说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美,就可能甲因计策的结构而生,乙因谋略的脉络而生,丙因孔明的运筹而生,丁因述计的语言而生……其中计策的结构、谋略的脉络、孔明的运筹和述计的语言等,无不为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这一事物中的部分.关于事物中的部分,还须作一点说明,那就是所说的“部分”只有在“事物中”的限制,而却无大小之分.当我们说山中的瀑布、山腰的草木和山体的颜色三者各为山中的部分时,并不意味着它们两者或三者合起来就不能作为山中的部分.在不同的情形中,“部分”这一表述虽同,但其所包含的东西却有别.于是就很明显,不论一个事物中的多少东西或什么样的东西使人产生愉快,都可说成是事物中的部分使人产生愉快.关于美之所指,历史上有过很多说法,如有说是“东西”的,有说是“物质”的,有说是“外物”的,有说是“事物的形式”的,也有说是事物的“属性”的,还有说是事物的“那种特质”的,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这些说法虽各有一定的道理,分别符合一些事实情况,但却全都不确切.举例说,“东西”有过于含糊之嫌, “物质”用以指“计策的结构、谋略的脉络、孔明的运筹和述计的语言”等等显然不妥,“属性”和“那种特质”则不能准确地指说“画之作者名字”、“山中的瀑布”和“山腰的草木”.——很明显,除了“事物中的部分”,再也找不出什么说法能把美之所指准确明白地表达出来了.我们知道,“部分”是相对于“整体”而言的,事物中的部分,是事物整体中的一块,可大可小,可此可彼,可实可虚,既能包含人们曾经使用过的所有说法中的合理内容,又能包含被它们遗漏的任何有用成份,完全可把美之所指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二事物中的任何部分,就其本身而言,无论怎么说都不可以称之为美,但是,当事物中的部分被人感受并使人产生愉快时,它就成为感受者的美了.在这里应加说明的是,使美与愉快联系,不是我的发现,而是从人们已有的见解中筛选出来的.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美学着作中,把美与愉快联系起来的陈述已多到恐怕谁也说不清有多少的地步.我把愉快与美的联系筛选出来并在定义中使用,当然也是根据事实情况审慎确定的,在使用时,我还给“愉快”到底应指什么作了明确的说明.如上面已经提到过的,定义中的“愉快”是由事物引起的人的舒服、满足、高兴、欢乐、愉快之类心情的缩略称,它包括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快慰在内.我以前还曾说过,人的生理快感的产生,由人的生物学特性决定,而影响到精神上愉悦快慰的因素却很复杂,有生理方面的因素,更有世界观、社会经历、文化素养以及当时的环境、心境等等诸多其他主客观方面的因素.愉快,是上述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些因素方面的原因,使得不同的人感受同一对象时有些会产生出愉快来而有些却不会,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对象也可能有时会产生愉快而有时却不会,于是就会出现美的因人而异和因时而异现象.这些现象正是这里说到的诸多因素的不同及其变化所造成的.当然,美也会因物而异,而其原因则在于事物或者说“事物中的部分”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美的因人、因时、因物而异诸现象的出现,都能在“美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定义中得到很好的说明.应当指出,“愉快”是个谁都能明白的东西.人们在感受任何事物的过程中,是不是产生了“愉快”,单靠直觉就能明白,而无需去考虑即无需通过其他的描述或者说明去确定,大人如此,小孩如此,甚至连婴儿也不例外.襁褓中的婴儿,一吮到奶头,愉快之情就溢于眉眼,而当受到针刺时,马上就哇哇大哭,一脸的不愉快即呈人前.连襁褓中的婴儿都能明白的“愉快”,恐怕是没有人会搞不清楚的了.愉快与美联系着,应是大家都亲历过的事情.在人类的活动中,当事物通过人的感官作用于人时,就会引起人的一些反应,此时,事物要是使人产生了愉快,那么人就会觉得这事物中有美:事物的哪个部分使人产生愉快,它的哪个部分就是美.世间所有的美都是这样形成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美是“事物中的部分”与“感受者的愉快”两者结合的产物.这里的问题还可以这样来理解:美不是固定地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而是一种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的东西;美要是出现了,就一定出现于事物之中,同时能被人真实地感受到;事物中的部分之所以会成为美,显然是因为它使感受到它的人产生了愉快.在美与愉快关系的问题上,不但先前的一些研究者们已经明白,而且当今的许多人也是很清楚的.不过从网上的讨论看,仍不乏有持异议者在,较为典型的是,有人曾以现实中有悲剧美而对定义提出质疑,也有人因它不分美感与快感而觉得其不妥.下面分别就这两方面的问题谈点意见.1.有许多人认为悲剧美中的美不与愉快合拍,而却是与悲或痛苦等等联系的.应当指出,这样地看问题是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悲剧美是“剧”美而非“悲”美,即不是悲苦所产生的美,而却是“悲剧”艺术的令人满意或者舒服而形成的美.当然,这种满意或者舒服有时会有一定的悲伴随着,但这悲显然不是美之缘起.事实上,悲是无论如何悲不出美来的,只有“愉快”在这里是满意或舒服才能“愉快”出美来.要是悲能悲出美来,那么,痛苦、木讷、呆滞、哀怨、恸哭等等就都可和美联系上了,于是,美就既对应着愉快,又对应着愉快负面的东西,天下还会有不美的东西在吗请想想,现实中会有这种所触皆美的事吗很明显,对于感到一个“悲剧”中有美的人来说,美一定不在使人伤心流泪之“悲”,而却在使感受者感到满意或者舒服的映悲之“剧”.要是悲剧美中的悲能悲出美来,那么悲剧美就不宜叫做“悲剧美”而却应改名为“悲美”了应当指出,“悲剧美”不指世上所有的“悲剧”都会产生美,也不指一个“悲剧”对所有的人都会产生出美来.一个“悲剧”能不能对感受者产生美,要看这“悲剧”能不能使感受者产生“愉快”即产生满意或者舒服等等.显然,有关悲剧美的正确认识,可有力地支持“美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定义.2.有朋友认为,定义美时必须区分美感与快感并有所取舍,不然的话,美的范围就被扩大了.在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看来,美只与美感联系,而却不与快感联系;与美感联系的美即“美学研究的美”才叫美,而与快感联系的美即“生活之美”尽管也可被人们称为美,如“美食”、“美味”、“美事”中的美,但却不是真美;不是真美的“美”只是美的“非标准用法”或“不正常用法”.这是非常小气非常偏狭的观点,既让人莫名其妙,又完全站不住脚.首先,只把“美学研究的美”当作美,而把“生活之美”排除于美的行列之外,不但有违事实,而且也找不出任何正当的理由.美食、美味和美事中的美是人们一直都说为美的一些美,这是铁打的事实,请问有什么理由可任意地把它们不当成美事物的美不美怎么可以按是不是已被美学研究过这种事来区分其次,把愉快分为美感与快感,这是历史形成的美学研究的需要.应当看到,这种划分是人为的并且仅仅是大致上可行的.须知美感与快感互相交融着,想在彼此之间划出明确的分界,永远不可能实现.着意于把与美感联系的所谓“美学研究的美”当成美,而把与快感联系的“生活之美”当作“不正常”的或“非标准”的美从而认为它们应从美的行列中被剔除出去,如此捏成的美连界限都难以搞清,怎么可能是个合理的东西呢“美学研究的美”的范围究竟应划到哪里为止,又有谁能确定得了如果认为“美”只指“美学研究的美”,那么这“美”就会因寻求不到确切的范围而走上不能被准确认识的绝路.实际上,对于美的定义即对于说明美是怎样的东西而言,只有包括着美感和快感的“愉快”才适用.愉快是个很清晰的概念,是不是愉快,人人清楚,与愉快联系的美,也界限分明,谁都不会感到含糊.显然,把愉快与美联系在一起,丝毫不存在任何形式上的毛病.其实,这种联系还是存在了不知多少时间的事实了呢.生活之美涉及到人们每一天的生活,从量上要远远大于“美学研究的美”.其实,艺术之美要以生活之美作为基础,没有生活之美的“美”是无根之美,是跛足之美,认为只有艺术之美才叫美的做法散发着让人感到沉闷的学究气,也明显地反映出了主张者在相应见解上的幼稚.其实,美如同浩瀚的大海,其中既有鲜亮的生活之美,又有更高的艺术之美也即“美学研究的美”.美学着重于研究艺术之美而少顾和不顾此外的美,这是现行美学的个性,其出现和存在都很正常.应当明白,美学看重艺术之美根本无碍于生活之美之为美.请问凭什么要把现行的美学研究未及之美驱逐出美的行列只有包括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在内的美才是完整的美.我们给美下定义,目的在于把语言中的美是怎样的东西说清楚,无疑应让所下的定义适合于天下所有的美.定义美不应让美只局限于某些人想当然的圈子,如果给出的定义只适合于某些人不知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喜好的一部分美,那么应认为这种定义不能成立才对,怎么可以反倒认为能适合所有美的定义不妥呢因而就很明显,认为在定义美的过程中要对“愉快”作美感与快感上的区分,实不可取.以上所说的这些表明,美与不论指美感还是指快感的“愉快”联系,既能在道理上通顺,又能与客观事实符合.看来,“美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定义应是一个合理的定义.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所有的美都必定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而所有的“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也都可称为美.请朋友们看看,对之能不能举出反例来哪怕只是一个要是举不出,就说明这一定义是与事实完全符合的,即是合理的或者说是正确的.美感的形成原理美感是怎样形成的美是对人的主观需求有功利价值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使人产生出的一种快乐感觉.也就是说:人认为能够满足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会使人感觉到美;人认为不能够满足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不会使人感觉到美;人认为对自己的主观需求会造成利益上的损害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会使人感觉到丑.美又称为人对客观事物的美感.人的主观感觉的产生,是以人的观念形态为根据的.不同的人,观念形态是不同的,不同的观念形态构成了不同人特有的“自我”形态,并且每个人的观念形态又总是在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人们过去认为美的事物现在却认为不美的根本原因.教育人们形成合理的观念形态,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合理的主观愿望和主观需求,正是观念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正是社会美育的基本课题.美学,不应该属于哲学的范畴.美学的基本任务,应该是根据人们已经确定的处于主流地位或先进地位的社会观念文化,创造出相应的造美技术,为人们确立的社会生活形态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强烈美感的文化事物,在促进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为人们创造出更多的生活愉悦.美感好感缺憾感观念形态什么是美,美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的客观事物能够使人感觉到美,有的客观事物不能够使人感觉到美为什么有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为什么过去人们认为美的一些事物,现在又认为不美了对于这些关于美学现象的最普通的问题,从来都是那些善于思考问题的人们非常关注的.从古到今,曾有许多人用超人的智慧和努力来试图圆满地解答这个问题.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个看似非常普通的问题仍然没有被任何人真正解决.三,主观感觉人以主观需求为根据,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感觉行为现象,称为人的主观感觉.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主要有两种形态,这就是“快乐感觉”和与其相对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美感
美学基础
导入
近代美学所侧重的 问题是:
“在美感经验中我们 的心理活动是什样?” 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 “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 是美”的问题还在其次。
——朱光潜《文艺 心理学》
对美的本质的探求

美感经验的研究
美感
在风和日暖的时节,眼前尽是娇红嫩绿,面对这灿烂浓郁的世界,心旷神怡,忘怀一切, 时而觉得某一株花在向阳带笑,时而觉得某一个鸟的声音特别清脆,心中恍然有所悟。
一、美感的形成与发展
美感的含义
• 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它是人
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并不 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 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具体包括审美能力、审美 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 受等; 2、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 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 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
18世纪德国美学家——康德 审美不涉利害——审美与功
利、欲念无关。 区分了美感和快感 一般快感都要涉及到利害计
较,都只是欲念的满足 。
“如果危险或痛苦太紧迫, 它们就不能产生任何愉快, 而只是恐怖。 但是如果在某种距离之外, 或只受到了某种缓和, 危险和痛苦也可以变成愉快。”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使用了“距离”这个术语。



秋 山 明 净 而 如 妆
冬 山 惨 淡 而 如 睡
结束语
把我们的胸襟像一朵花似地展开,接 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义,体 味它深沉的境地。
二、美感的心理学理论
距离说
距离说简介
●距离说的提出 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 ●距离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
的分离。
距离产生美
假设一位商人,一位植物学家和一 位诗人同时在看一朵樱花。








岸上绚丽的风光与水中美丽的倒影
始近十侬 舟
知日二家 还
家忽珠家 长
在 画
从 江
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要保持距离
●不即不离
距离不及——实用功利 距离太过——不能欣赏和理解 对象
移情说
移情说简介
用简单的话说,移情就是人在观察 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 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 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 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 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 共鸣。
致和深入,使审美意识发生了显著变化; 3、20世纪,文化领域的反传统倾向,即刷新了人类的
审美趣味、审美感受,又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了人们 的审美能力;
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 美感的差异性: a、美感的时代性 b、美感的民族性 c、美感的个性 • 美感的共同性: a、人类的生理结构和机制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大致相同; b、人类社会相对普遍的心理结构; c、形式美感的共同性最有代表性。
帘 夕
住 两
郭 六

图上阳湖芳
中望红东
。,。,
云烟中苍翠的群山
细雨下葱翠欲滴的嫩叶
薄雾中宁静的村庄
夕阳下薄雾笼罩的湖面
醉花阴
宋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审美不涉及利害理论
• 创始人物:韦特墨、考夫卡、库洛 • 最主要的代表:阿恩海姆
主要观点
如果外物中展示的力的式样和人的心 理中展示的力的式样相类似,即外部事物 运动和形状同人的心理同形同构,那么外 物能引起人相应的感情活动。外物本身就 能表现人的感情。
人内在的感 情活动也受 到力的支配











美感的形成与发展
• 美感的形成是整个世界史的产物 1、原始劳动为美感的生成提供了现实基础; 2、原始艺术使审美走向了自觉; 3、美感的形成是社会实践和自然界人化的结果。
美感的形成与发展
• 美感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丰富 1、人类早期的审美理想; 2、审美领域的扩大、审美观念的丰富和审美感受的细
子非我,安之 我不知鱼之乐?
子非鱼, 安知鱼之
乐?
移情和物我同一
移情说最著名的代表是合,物我同一
由我及物—把我的感情移注于物 由物及我—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美感,其实不过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 往复回流而已
格式塔同形同构说
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 诞生:20世纪初发源于德国,针对构 造主义心理学提出。格式塔是德语 Gestalt的音译,含有“完形”、“整 体”、“全境”的意思,所以格式塔 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