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纳译学的海德格尔渊源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1)理解即是翻译:领悟一种意义便是翻译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就其实际过程来看,任何一个交流 行为都隐含着翻译活动,他的“理解即翻译”论断的阐释 学意义在于指出了阐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理解和阐释问 题即是译者最关注的根本问题。 (2)翻译的四个步骤 乔治·斯坦纳指出,翻译并不是“意义”简单复制的 过程,而是有“人”这一主体参与的过程,即译者的主体 性。
2.海德格尔阐释学翻译观
1)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反对一字一译,对号入座的 译法,认为翻译的关键在于表达词语后的“道说”,而“道说” 是无法通过字面的直译传达的。 2)区分了“翻译translation”和“转渡transfer”。 3)他认为每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解释是翻译。他把 “解释”与“翻译”等同起来。 4)他认为,理解受到历史和语言的双重影响。 5)准确的翻译还受缚于母语的前结构。 6)他倡导在翻译中以本意在先、审视词语的源流、重视被遮 蔽的思想。
二、理论特点
1、将阐释概念扩大,认为翻译,乃至语言研究都是阐 释过程。强调原文理解的普遍性与历史性。 2、广阔的研究视野,翻译研究涉及功能学、文化学、 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研究对象涉及口译与笔译、 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 3、将翻译视为一门艺术,而非科学。
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理论内容提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1)中世纪的古典阐释学: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 宗教、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 2)认识论和方法论阐释学(18世纪):阐释所有文本,以 语法阐释、心理阐释为方法,强调阐释的客观性、能动性 和辩证法的一门特殊学科。
3)本体论(现代)阐释学:人类自身的历史的哲学阐释, 揭示了理解的相对性与历史性,批评了传统的阐释存在的 非历史性主义倾向,提高了人们对理解的自觉地反思水平。
从海德格尔哲学看翻译理论探索
海德格尔哲学对翻译 理论未来发展的启示 :关注语言、文化和 存在之间的互动,拓 展翻译理论的研究领 域
未来翻译理论的发展趋 势:在海德格尔哲学的 基础上,探索翻译理论 的多元性和跨学科性
未来翻译理论的实践应用与海德格尔哲学的关系
海德格尔哲学对翻译理论的影响:强调语言、 存在和理解的相互关系,为翻译理论提供了 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海德格尔的“解释学”思想对翻译理论中的解释和理解问题产生了影响,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 解释应以文本为基础,同时考虑语境和文化因素。
翻译理论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的体现
海德格尔哲学强调 存在与语言的关系, 认为语言是存在之 家,翻译是对语言
的解读和重构。
海德格尔认为翻译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 换,更是对原作意 义的追寻和再创造, 体现了翻译者的主
海德格尔哲学视角下的翻译理论创新实践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对翻译 理论的影响
海德格尔哲学视角下翻译理论创新 的实践案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在翻译理论 中的应用
海德格尔哲学视角下翻译理论创新 的未来展望海德格尔哲学视角来自的翻译理论创新意义添加标题
深化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海德格尔哲学强调存在与语言的紧密关系,认为翻译是对存在之真 理的探索和传达,从而深化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未来翻译理论的创新发展与海德格尔哲学的关系
海德格尔哲学对 翻译理论的影响: 强调翻译的本质 和意义,推动翻 译理论向更深层
次发展。
未来翻译理论的 创新方向:结合 海德格尔哲学, 探索翻译的内在 规律和价值,推 动翻译理论不断
创新。
海德格尔哲学对 翻译理论发展的 启示:从海德格 尔哲学中汲取智 慧,为翻译理论 的发展提供新的
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基本观念(精)
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基本观念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是本世纪西方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该书1927年问世以来,一版再版,译成多种文字,现已有英、法、意、西、日、朝、汉等翻译本,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此著作影响之大。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乔治·斯坦纳在《海德格尔》一书中写道:“撇开历史的和个人的状况不谈,我们仍旧可以公正地说,在西方思想史上,《存在与时间》是一部绝无仅有的著作”。
(注:乔治·斯坦纳:《海德格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8 年版,第119页。
)《存在与时间》在哲学上独树一帜,思想深邃,是我们了解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和基本特征不可多得的、不可不读的著作。
但是该书语言晦涩、生僻,不易读懂,难于把握其中心问题,读者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理不出一个头绪,无法领会和理解它的思想真谛。
笔者认为本书中提出的“可能性高于现实性”的论断,是贯穿于全书的一个基本观点,以此为主线同书中论述的各个问题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也许能够给读者揭开此书被遮蔽的意义,领略其要旨提供一种方法与线索。
一、从本体论研究“存在”(Sein)是要追问存在何以“能在”,解决存在的可能性问题。
《存在与时间》一书开宗明义写道:“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具体地探讨‘存在’意义的问题,而其初步目标则是把时间阐释为使对‘存在’任何一种一般性领悟得以可能的领域”。
(注:《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页。
以下引文凡出自本书的,只注明页码。
)海氏认为他之所以要重新提出“存在”问题,是由于以往哲学家把存在“遗忘了”,原因是这些哲学家把存在(Sein)与存在者(Seiende)混淆起来,并以存在者代替存在。
那么,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何在?这就涉及到海德格尔如何理解“存在”的一个最基本观点。
海氏理解的存在,不同于传统哲学意义上的存在。
他说:“存在与存在的结构超出一切存在者之外,超出存在者的一切可能的具有存在者方式的规定性之外。
海德格尔 基础概念
海德格尔基础概念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认为
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并对现象学、形而上学和技术哲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哲学思想强调对存在的独特性和个体经验的关注,旨在寻求对人类存在的原始根源和本质的理解。
以下是海德格尔的一些基础概念。
1. 存在(Dasein):海德格尔的哲学基于对人类存在的研究,
他将存在定义为个体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
存在被视为一个独特的现象,具有独立于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特征。
2. 他说(Being-in-the-world):存在的本质是与世界的一体化。
他认为人的存在绝不是被关在自己内心的,而是与其他存在和周围环境相互联系和影响。
3. 存在性(Existentiality):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性是人的固
有属性,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方式和意义的体验。
存在性涉及个体的责任、自由和选择。
4. 技术(Technology):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思考是他的重要贡
献之一。
他认为,技术对人的存在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将人物化为纯粹的工具。
他担心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人们对自然和自身的失去联系。
5. 存在解放(Existential liberation):海德格尔主张通过对存
在性的理解和重新连接自然的方式来实现存在的解放。
他认为这种解放需要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性,并积极地生活在当下
的世界之中。
这些基本概念构成了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于理解他的存在主义和对现代哲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马丁·海德格尔(德语:Martin Heidegger,1889年9月26日—1976年5月26日),德国哲学家。
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
马丁·海德格尔生平年表1889年9月26日出生于德国巴登的梅斯基尔希。
神父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不,约翰娜,娘家姓是肯普夫。
父亲不信仰天主教。
1903年-1906年在康斯坦茨人文中学读书。
1906年-1909年在弗莱堡人文中学读书。
读到奥地利哲学家布伦塔诺的博士论文《论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存在”的多种含义》,生发对存在问题的兴趣。
1909年-1911年在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
1911年-1913年在弗莱堡大学学习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1913年在施奈德、李凯尔特指导下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
1916年获弗莱堡大学讲师资格,讲师资格论文题为《邓·司各特的范畴和意义学说》。
《历史科学中的时间概念》在《哲学和哲学批判杂志》第161期上发表。
胡塞尔任弗莱堡大学哲学教授。
海德格尔与胡塞尔首次见面。
1917年与埃弗雷特·佩特里结婚。
1919年《评雅斯贝斯的世界观心理学》发表长子约尔克出生。
结识雅斯贝尔斯。
担任胡塞尔讨论班助教。
1920年次子海尔曼出生。
1922年担任马堡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在马堡工作至1928年。
建成托特瑙堡小屋。
《那托普手稿》发表1923年应马克斯·舍勒之邀在科隆康德协会上作题为《此在与真在》的演讲。
《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发表1924年马堡神学家协会上的演讲《时间概念》1926年十二月四日在马堡哲学小型聚会上作题为《现象学研究的概念和发展》的演讲。
1927年《存在与时间》在胡塞尔主编的《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第八期上首次发表。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 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
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
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
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简介
建议合并海德格尔的思想到本条目或章节。
(讨论)全名马丁·海德格尔出生学派 / 流派现象学、存在主义、诠释学主要领域形而上学、本体论、艺术、语言、著名思想此在(Dasein)、座架(Gestell)显示▼受影响于显示▼施影响于目录[隐藏]∙ 1 简介∙ 2 生平∙ 3 哲学o 3.1 真诚性(Authenticity)o 3.2 牵挂(Care)o 3.3 死亡(Death)o 3.4 差距性(distantiality)o 3.5 平均性(averageness)o 3.6 平均的日常状态(Average Everydayness)o 3.7 周围世界(Environment)o 3.8 在之中(Being-in)o 3.9 人人(They),人人自我(they-self)o 3.10 早期现象学:事实性的诠释学(Hermeneutik der Faktizität)o 3.11 《存在与时间》时期▪ 3.11.1 存在问题▪ 3.11.1.1 对于传统的存在学说的批判▪ 3.11.1.2 存有论的差异(Ontologische Differenz)▪ 3.11.2 语言上的困难▪ 3.11.3 解释学的现象学▪ 3.11.3.1 诠释学的循环▪ 3.11.4 基础存有论▪ 3.11.4.1 走向一种新的存有论▪ 3.11.4.2 时间性(Zeitlichkeit)和此有o 3.12 对《存在与时间》的抛弃(Abkehr)o 3.13 晚期著作∙ 4 影响o 4.1 对中国的影响∙ 5 他与纳粹德国∙ 6 著作∙7 电影∙8 相关条目∙9 参考文献∙10 外部链接[编辑]简介海德格尔指出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便误解存在的意思,去研究个别存在的问题而不去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
换句话说,海德格尔相信所有对存在的探讨焦点放在个别存在物/实体及其性质。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一个对存在更可信的分析是查探已经了解的存在物的基础或者促成存在物如实体展现的背后基础。
浅析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
治 ・ 坦 纳 ( og tie ) 阐 释 学 翻 译 理 论 为 翻 译 理 斯 Ge r eSen r 的
论 的 发 展 作 出 了 巨 大 贡 献 本 文 围 绕 斯 坦 纳 的 阐 释 学 翻 译理 论 。 乔治 ・ 坦 纳本人 、 对 斯 阐释 学 理 论 的 发 展 过 程 、
与 翻 译 面 面 观 》(fe a e : p eso a g a ea d A rB b lAse t fL n u g n t
T a sain) 阐 述 了 语 言 研 究 与 翻 译 的 本 质 Biblioteka 及 翻 译 rn lto 中 以
主观 能 动性 和创 造性 提 高 到 前 所 未有 的高 度 。乔 治 ・ 斯 坦 纳 正 是 以 海 德 格 尔 的 翻 译 思 想 为 基 础 。 哲 学 、 言 将 语
乔 治 ・ 坦 纳 阐释 学 翻 译 理 论 的 依 据 、 乔 治 ・ 坦 纳 的 阐 斯 斯 释 学 翻 译 理 论 的 四 步 骤 进 行 了介 绍 与 分 析 . 重 点 阐释 了 斯 坦纳 翻译 理 论 四步 骤 的 内涵与 外延 , 即信 赖 ( u t 、 t s) 侵 r ( g r s in 、 收 ( o 和 补 偿 ( o e s t n 。 a ges ) 吸 o i n) mp c mp n ai ) o 关 键 词 : 治 ・ 坦 纳 阐释 学翻 译 理 论 乔 斯
阐 释 学 ( r n uis 的 基 本 定 义 是 进 行 解 释 的 科 Heme e t ) c
学 或 理 论 。是 一 种 关 于 理 解 和 理 解 文 本 意 义 的 理 论 和 哲
乔治斯坦纳及其对翻译的阐释学解读
乔治斯坦纳及其对翻译的阐释学解读George Steiner was born in 1929 in Paris, France. As a prolific author, essayist, literacy critic, and philosopher, he has written extensivel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society, particularly in light of modern history, and the impact of the Holocaust with his field primarily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his work as critic has tended toward exploring cultural and philosophical issues, particularly dealing with translation and the nature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乔治斯坦纳1929年⽣于法国巴黎,著作等⾝,在⽂学创造、语⾔评论和哲学⽅⾯均有很深造诣。
他主要的研究领域为⽐较⽂学,写了⼤量关于在现代历史背景下语⾔、⽂学和社会关系,以及是⼤屠杀的社会影响⽅⾯的⽂章。
在⽂学批评上,他的视⾓延伸向了⽂化与哲学,在翻译,语⾔和⽂学的本质问题上的观点独树⼀帜。
The word “hermeneutics” originates in old Greek and its Latin spelling is “hermeneuein”, meaning to understand. In the Middle Ages, it developed into hermeneutics of theology, as it applied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crees of God and records of antiquity. Through the reform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hermeneutics, applied for semantic explanations in rhetoric and poetics, evolved into a methodology contributed by the German Romantics, Schleiermacher (1786-1834) and Dilthey (1833-1911) who interpreted various texts of historical records in their work.Hermeneutics⼀词来源于古希腊,拉丁语的拼法为hermeneuein,意义为理解。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5、安托瓦纳·贝尔曼
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 1942-1991)当代法国著名理 论家,拉美文学及德国哲学的翻译家,以其一贯的哲学立场而 闻名译学界。
主张摒弃翻译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反对通过变形、改编等方式 对译本进行“本土化”。
秉承了德国古典阐释学奠基人施莱尔马赫的将译本读者引向作 者的异化观,但又把自己的翻译批评理论建立在现代阐释学的 基础上。
他推崇直译,即依附于字面的翻译。这里的字面指目标语中多 种指示可能性的范围(not word for word, literally)。
阐释学翻译观的几点启示:
阐释学使得翻译的观念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们对翻译的 认识更加丰富。但翻译概念的持续扩展有可能导致学科界 限的消失,并最终威胁到学科本体的生存;
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和视阈融合观在带来理论积极面 的同时也潜藏了很多问题,如过分提倡译者主体性导致翻 译实践的乱译之风;相对主义盛行导致以行为目的来衡量 手段的正当性,而这些翻译实践如女性主义翻译实践就存 在相互之间怎样交流的问题,偏离了翻译实践的正轨。
四、意义及影响
创造性地将理解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反思了主题 对客体的认识的理解过程,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此外,阐释学派通过探讨理解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 阐明了翻译的文化内涵,开创了翻译学向文化转向的 先河。
二、理论特点
1、将阐释概念扩大,认为翻译,乃至语言研究都是阐 释过程。强调原文理解的普遍性与历史性。
2、广阔的研究视野,翻译研究涉及功能学、文化学、 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研究对象涉及口译与笔译、 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
3、将翻译视为一门艺术,而非科学。
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理论内容提要
1.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翻译观
海德格尔去远名词解释
海德格尔去远名词解释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和人文科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思想核心是对存在的探索,他试图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他认为存在不仅是一种存在于世界中的存在,而且还具有主体性和自我意识。
海德格尔强调人类存在的根本特征是“存在者存在”,即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存在。
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前提”(Dasein)的概念,用于描述人类存在的方式和特征。
他认为存在前提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决定能力的存在,它不仅与世界相互作用,而且还具有对自身的反思和理解能力。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前提通过与他人和世界的交互作用来实现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海德格尔还关注语言和存在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基础,通过语言,人类能够理解和表达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强调语言的重要性,认为语言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更是一种揭示存在的方式。
此外,海德格尔的思想还涉及到技术、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
他对技术的思考主要集中在现代技术对人类存在的影响上,他认为
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类与自然、他人和自身的疏离。
海德格尔对历
史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存在的历史性的思考上,他认为人类存在的
历史性决定了人类的现状和未来。
在艺术方面,海德格尔强调艺术
作为一种揭示存在的方式,通过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
和体验存在的意义。
总的来说,海德格尔的思想涉及到存在、存在前提、语言、技术、历史和艺术等多个领域,他试图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对现代哲学和人文科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阐释学的翻译观
阐释学(Hermeneutics)源自德国,基本意义是“解释的艺术”,是一种探究如何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理论。
现代阐释学由海德格尔(Heidegger)在20世纪开创。
海德格尔将阐释学由传统的人文科学的方法论进一步升华为哲学解释学,并提出著名的“解释学循环”,被认为是奠定了现代阐释学的基础。
解释学循环认为,在对文本的解释中存在这样一种过程:解释者首先是利用被解释文本的各种细节来理解整体,而后解释者又会通过对整体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对细节的理解,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虽然阐释不一定非经过翻译, 不过翻译却不可避免地会借助阐释。
翻译者是原著的读者、阐释者, 而且还是至关重要的阐释者。
由于翻译中的阐释主要是心理上的、是溶汇于公认的“理解—表达”这两个环节之中的,译者不会经常自觉地感觉到其存在。
直观地看,阐释过程的确是不易同理解和表达过程截然分开的。
翻译中的阐释即是译者对出发语本文在理解基础之上做出的评判、解释, 是他在用归宿语诉诸书面表达之前所经历的心理历程, 是附着于理解和表达这两个环节的。
理解( +阐释)——( 阐释+ ) 表达。
美国著名学者乔治·斯坦纳于1975年发表代表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书中斯坦纳认为“解释即翻译”,语言永远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语言的产生及理解都是翻译的过程。
他的阐释学翻译理论最为核心的观点在于将翻译过程按顺序分为四个步骤,分别为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
它们分别代表了在全部翻译过程中译者从选择翻译对象、理解翻译文本、输出翻译信息再到完善翻译成果四个必不可少的步骤,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这四个步骤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信任是翻译活动中的第一步,是译者对原作的表达方式和表达质量的信赖。
在选择文本的过程中,译者会根据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外部条件来进行选择,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得以显现。
译者认为所选文本本身具有价值且值得翻译,相信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理解将原文本阐释出来,于是信任便建立起来了。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1)理解即是翻译:领悟一种意义便是翻译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就其实际过程来看,任何一个交流 行为都隐含着翻译活动,他的“理解即翻译”论断的阐释 学意义在于指出了阐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理解和阐释问 题即是译者最关注的根本问题。 (2)翻译的四个步骤 乔治·斯坦纳指出,翻译并不是“意义”简单复制的 过程,而是有“人”这一主体参与的过程,即译者的主体 性。
阐释学的四个翻译步骤: ①信赖trust: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读者相信原文是严肃的作品, 言之有物,有翻译的价值。 ②侵入aggression:就是侵占与发掘,可理解为译者知觉中两 种语言之间,两种思想形式之间的冲突。 ③吸收incorporation:是指译者对原文意思进行吸收,给译 文注入新的活力。 ④补偿restitution:是指对翻译过程中的走失进行补偿,即把 原有的东西归还到原来的地方。 斯坦纳的四个翻译步骤,具有深奥的哲理性,贯穿着这样 的观点: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将个人的生活经 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原文,使翻译变成了对原文的再创 造。并且重视通过词源的研究来解释作品,同时将历时与共时 的概念引入语言研究中,这样翻译便始终贯穿于历时与共时的 语言现象中,而语言交流正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人类的交流 都等同于翻译。
施莱尔马赫的四点创新之处 (1)他是西方第一个把笔译和口译活动明确区分并加以 阐述的人; (2)他区分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前者是指文学 作品和自然科学的翻译,后者指的是实用性的翻译; (3)他看到了人类在语言自由和语言制约之间的辨证关 系:一方面,每个人的思想概念的形成、说话人的智能和 想象等都受到所说语言的制约,另一方面,凡是思想自由、 智能独立的人都能创造语言; (4)他从阐释学的观点切入了翻译和翻译中的诸多问题。
翻译的阐释学派
阐释学理解观 与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
一、西方现代阐释学代表任务海德格尔和伽达 默尔的哲学解释学
1、翻译是对原文本的阐释与理解,阐释的过程极 富主观性。 2、翻译研究必须寻回译者这一主体,赋予译者对 理解和阐释文本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二、海德格尔从哲学和阐释学的角度阐述的翻 译思想
1、他这种注意翻译的普遍性与将理解视为人的存 在的本质特点的观点联系起来,体现了阐释学的 广泛适用性。
2、反对一字一译,对号入座的译法,认为翻译的 关键在于表达词语后的“道说”,而“道说”是 无法通过字面的直译传达的。
3、区分了“翻译”和“转渡” 1)认为“转渡”一词与“翻译”一词是“同一 者”,但不是“相同者”; 2)他推崇“意义转渡”代替“字面翻译”; 3)明确指出了翻译的困难——时间的迁移,语言 的畸变,理解的误差以及原意的消隐; 4)语言的本质不是“在场”,在于“缺席”。
新之处); 最后一章讨论有关文化的各种类型学。
2、主要目的:
阐明翻译乃是语言的基本因素,翻译和语言理 解不可分割的观点。
3、主要观点:
1)理解即是翻译
①翻译包括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②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实际上乃是翻译过程;
③在传统框架中,语言文学或话语行为造成的理解 困难有三个:作品的“节奏”,词汇,“个人语 汇”;
3)“完美”的翻译就是与原文完全平衡的译作, 即既无不及,又不超越,这应是译者自始自至终追 求的目标。
4)斯坦纳的四个翻译步骤,具有深奥的哲理性, 贯穿着这样的观点: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 避免地将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 原文,使翻译变成了对原文的再创造。
4、斯坦纳的贡献:
斯坦纳对翻译与理解的关系,造成理解的困难, 译者应追求的目标以及四个翻译模式的论述不乏新 意,对于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马丁·海德格尔
马丁·海德格尔所属分类:人物哲学德国编辑∙埃德蒙·胡塞尔马丁·海德格尔目录[隐藏]∙ 1 著作∙ 2 履历∙ 3 《存在与时间》∙ 4 基础存在论∙ 5 对中国的影响∙ 6 与纳粹德国马丁·海德格尔-著作Sein und Zeit (1927) 《存在与时间》Kant und das Problem der Metaphysik (1929) 《康德与形而上学的问题》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1935, 1953年出版) 《形而上学入门》Erläuterungen zu Hölderlins Dichtung (1936-38)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 (1936-1938, 1989年出版) 《对哲学的贡献》Holzwege (1950) 《林中路》Was heißt Denken? (1951-52) 《什么被称为思考?》Der Satz vom Grund (1955-56) 《理性的原则》Identität und Differenz (1955-57) 《身分与分别》Gelassenheit (1959) 《思考的展示》Unterwegs zur Sprache (1959) 《通向语言的道路》Die Frage nach der Technik 《关于科技的问题》Wissenschaft und Besinnung 《社会与反省》Überwindung der Metaphysik 《克服形而上学》Wer ist Nietzsches Zarathustra 《谁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Bauen Wohnen Denken 《筑居思》Wegmarken 《路标》相关电影The Ister(2004年),故事内容根据海德格尔1942年的讲课Being There(1979年),题材触及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和被人久遗了自己的存在。
20世纪德国海德格尔传记
20世纪德国海德格尔传记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德国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他以独创性的思想和对存在的深刻思考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向读者介绍海德格尔的生平、学术成就以及他对哲学界的重要贡献。
一、早年经历海德格尔于1889年9月26日出生在德国梅辛根的一个小村庄。
他的父亲是一个铲车司机,母亲是一名厨师。
尽管来自一个普通家庭,海德格尔展示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海德格尔在神学方面表现出了出色的天赋,因此他决定在弗赖堡大学攻读神学。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他逐渐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导致他在转向哲学领域,并成为爱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学生。
二、学术成就作为胡塞尔的学生,海德格尔对现象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独特的存在论观点,强调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被动观察者,而是通过参与世界和与其他人的互动来建构自我的。
他将这种观点称为“存在分析”。
海德格尔的代表作之一是《存在与时间》,这本书详细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不仅仅是理性的,还包括情感、意愿和身体等方面。
这本书对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使海德格尔声名鹊起。
三、思想与影响海德格尔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学科领域,尤其是哲学、文学和艺术。
他提出的存在主义理论对后来的哲学家和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的影响尤为明显。
海德格尔强调存在的个体化和真实性,鼓励人们主动承担自己的存在,并追求真实自我的实现。
他的思想挑战了传统的哲学观念,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考问题和认知方式,为后来的学者和思想家提供了启示。
四、晚年及遗产尽管海德格尔的思想受到广泛的赞誉和争议,但在晚年他也被批评为与纳粹德国合作过。
他曾任教于弗赖堡大学,并加入了纳粹党。
这段历史使得他的思想和个人选择备受质疑。
然而,海德格尔的学术成就不可否认。
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哲学界,并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探索存在本质的新思路。
从海德格尔哲学看翻译理论探索
从海德格尔哲学看翻译理论探索海德格尔哲学为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其思想精髓为语言学、翻译学等学科深入研究开拓了视野,指明了方向,尤其为语言本质的探寻、译者主体间性的研究以及语言文化对比等提供了重要启示。
标签:海德格尔海学语言本质译者主体间性“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人诗意地栖居”。
这是马丁·海德格尔脍炙人口的两句名言。
这位德国哲学家为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其思想和言论开拓了哲学、美学、语言学及翻译理论等领域的研究视野。
一、引言海德格尔留给人们的启示和警醒有很多,其中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以下简称“海学”)对翻译理论研究最具价值的主要有: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对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以及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二、海学对语言本质的新启示语言是什么?这一看似简单却很难给出确切定义的概念,引起了海德格尔的关注和思考。
其实在他之前,语言学家已经对语言做了各种各样的分析和解释。
应当说,他们的这种探讨具有学术价值和启发意义,但似乎都未能跳出静止、孤立地看待语言的窠臼。
而海学认为,语言使人接近自然,语言就是语言,因为“语言言说着”。
传统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维持人际关系的工具和媒介。
而海德格尔则提出语言需要从本体来认识和探索,人类区别于动物,不仅仅是因为人类会使用语言,而是因为语言在言说:与其说是人使用语言,不如说是“语言说人”。
海德格尔第一次集中批评“主—客体”二元关系模式,也是对传统哲学中旧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野和对立的基础性证伪(张一兵,2010)。
海学揭示了语言的状态,标志着人类的生存状态,激发了人们对语言本体的研究与思考。
语言是存在的家,只有通过这种“诗的语言”,我们才能体会事物的本质所在,才能够理解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达到存在的家。
正如格奥尔格所言,“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不是人在说语言,而是语言自己言说。
西方语言学界一直有着“普遍语言”和“人工语言”之辩,认为上帝的语言是普遍语言,揭示世界的真理和永恒的逻辑。
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的象论
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的象论【摘要】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的象论是哲学领域内的重要讨论话题。
维特根斯坦的象征观念强调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强调语言的限制性和描述性。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则强调世界的存在性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两位哲学家在象征观念上存在一些异同,维特根斯坦更侧重于逻辑语言的分析,海德格尔则更注重存在的哲学。
两位哲学家的象论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了许多哲学家关于语言、存在和意义的思考。
尽管象论在历史地位上不如逻辑实证主义等流派突出,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的象论的意义在于启迪了后人对于语言、存在和哲学的思考,也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展望未来,象论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哲学思想探索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象论、象征观念、存在哲学、对象论、影响、历史地位、意义、未来、展望、结语。
1. 引言1.1 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的象论简介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是20世纪哲学领域里的两位重要思想家,他们都对象征和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维特根斯坦主要关注语言的象征性,他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而事物的意义通过语言的使用得以表达和理解。
海德格尔则更注重存在和存在意义的探究,他认为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象征,存在的意义和人类的存在方式密切相关。
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在象征观念上虽有一定的分歧,但却都强调了人类对于意义的需求和寻求。
两位思想家对于象论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在于对人类思维和存在方式的影响。
他们的象论不仅影响了哲学领域,也对其他领域的人文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的象论,既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又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
通过深入研究和比较两位思想家的象论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象征和意义在人类思维和存在中的作用,同时也能为后续研究提供启示。
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的象论,是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2. 正文2.1 维特根斯坦的象征观念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象征观念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批 判 的探 索 活动 。4 J J
收稿 日期 :0 8—1 0 20 2— 4 基 金项 目:0 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研 究规 划资金项 目( 8A 4 0 8 20 0 J 7 00 ) 作 者简介 : 徐朝友 (9 6~) 男, 16 , 安徽 巢湖人 , 巢湖 学院外语 系副教授.
海氏此说 , 贯穿于整部《 通天塔》 通天塔》 。《 开卷扉页 , 劈头就引用了海德格尔一大段语言论 : 事实上 , 是语 言在 说话 。人 开始 说话 , 仅仅 是在 这 样 的 程度 上 , 他 对语 言作 出呼 应 , 即, 而且 仅
仅 是在 这样 的程度 上 , 他 听到 的是 语 言在说 话 , 即, 听到语 言 不 断地 在 他 身 内回应 。语 言 属于 人 类 永 远 无法仅 仅 以 自己的方 式能说 清楚 的最高 的、 前位 的实体 。 最 《 天塔 》 通 仙风 道骨 般 的语 言论 ( 主要 地 集 中于 “ 言 与灵 知 ” 章 ) 即本 于 此 。诸 如 : 人 的 实质 语 一 , “ 是 与语 言绑在 一起 的 ; 言 的神秘 也就 是人 存在 的特 征 。 _ “ 言 有赋 予生命 、 定生 命 的力量 ” [8 语 ”2 语 决 。 ] 26
格 尔异化译学的吸收 , 主要表 现在 对海氏的反语 言交 际观和词语溯 源译法等 的吸收 。
关 键 词 : 坦 纳 ; 德 格 尔 ; 交 际观 ; 语 溯 源 斯 海 反 词
中图 分 类 号 : 0 9 H 5 来自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0 9 2 0 0 06 0 10 —5 1 (09)3— 0 6— 5
斯坦纳《 通天塔之后 : 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下称《 ( 通天塔》 目光犀利 、 ) 笔锋辛辣 , 为一本不可多得 的译学专著。然而 , 学界一般都把《 通天塔》 直译/ 异化论误解成意译/ 归化论 。实际上 , 从斯坦纳异化 译学的海德格尔渊源上可以看出《 通天塔》 是力主异化译学的。
一
、
《 通天塔》 吸收海氏语 言本体论 , 自然也 少不 了取道海 氏反语言交 际观 。实际上 , 这样 看更恰 当: 《 通天塔》 强烈 的反语言交际观 , 总不能是空穴来风 , 它需要立脚点 , 立脚点之一就是海德格尔的语言本 体论 。 《 通天塔》 从语言“ 私人性/ 公共性” 二分角度切人 , 力反语言交际观 。《 通天塔 》 帜鲜明地宣称 : 旗 我们 把一 种 主 要 是 交 际 的 、 脆 就 是 交 际 的 动 机 归 之 于话 语 的 发 展 , 许 我 们 一 开 始 就 步 人 了误 干 也 区。 2' 用 斯坦 纳 自己早 年 的话来 讲 就是 , 有 在 堕落 的语 言 中 , 言 的 交 际性 才 大 显 神 通 。 ]《 ]。 只 语 [2 通 6 天塔》 展开其反语言交际观 , 可谓是双管齐下。一是力主创作的“ 非交际性 ” 。所谓语 言的非交际功能 、 私人性 以及诗学性 , 是人类语言的创造性特质 [3 ; 41 只有借助创作的“ 1 非交际性” nncm ui tn , ( o— m n ao ) o ci “ 我们 才可 以进 入新 的情 感世 界 ” l 1二是 力 主 翻译 的“ 交 际性 ” 区别 在 于 , 。49 12 非 。 提倡 创 作 的 非交 际 性 ,
20 0 9年 5月 第3 3卷 第 3期
安徽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un l f nu nvr t P ispya dSc l c ne ) o ra o h i i sy( hl oh n oi i cs A U ei o aSe
M a 00 v2 9 Vo . 133 No. 3
“ 沉默” sec/ecnesl es 。在《 (iner i c/tl s) l te i n 存在与时间》 海 氏从“ 中, 谈话 ” 言谈” s i ) 区别的角 和“ (a n 之 yg 度, 大加责难“ 谈话” 。斯坦纳在《 海德格尔》 就海氏相关见解如是说 : 中, 热衷“ 谈话 ” 是对本来私下的 , 东西 的抵触 。“ 谈话 ” 促成 一种 理解 的幻 觉 , 使人 感 到 似乎 真 的把 握 到 了什 么 东西 , 它阻 碍 或遮 蔽着 真
斯 坦纳 译 学 的海 德格 尔 渊源
徐 朝 友
( 巢湖学 院 外语 系 , 安徽 巢湖 28 0 ) 3 00
摘
要: 斯坦 纳《 通天塔之后 : 言与翻 译 面面观 》 是 一部难得 的译 学力作 。可是 , 通 天塔》 独 语 , 《 之
到的“ 异化 ” 论却被误 解成“ 归化” 。实际上 , 通天塔》 异化 ” 学之锋芒 , 大程度 上得之 于对海德 观 《 “ 译 很
反 语 言 交 际 观
( ) 言本体 论 一 语
海 德格 尔从早 期存 在 的语言 性 、 中期真 理 的语言 性 到 晚期 对语 言 本性 的根本 探 求 , 始终 都 是在 “ 走
向语 言 之途 ” 即所 谓语 言 是 存 在 之 家 , 言是 真 理 持 存 , 言是 诗 。 就 人 与语 言 的关 系 而言 , 氏认 , 语 语 海 为, 人不 可凌 驾 于语言 之上 。语 言不是 一种 表达 工具 , 是 某种 符 号 和 密码 。语 言 不 是 人 的对 象 , 为 不 因
人 总是 在语 言 中 , 而不是 在语 言之 外 。语言 并不 效力 于思 想 , 而是作 为 响应 的思想 效力 于语 言 。海 氏甚 至认 为 , 不是 我们 在摆 布语 言 , 是语 言本 质在 玩 弄 我们 。l 因此 , 氏连用 “ 言 ” 命名 语 言 都深 而 _1 J 海 语 来 感缺 憾 , 而要 以 “ 说 ” 道 取而 代之 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