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沉沦向死而生_海德格尔之思的启示
向死而生,反求诸己什么意思
向死而生,反求诸己什么意思向死而生,反求诸已。
这句话中包含了两个哲学家的语论:前半句是来源于“海德格尔”对待生活的看法、后半句则是来源于《孟子·离娄上》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但偏偏就是这表面看上去毫不相关的两句话,连在了一起,就形成了一句非常具有哲理性的语句。
•向死而生:所谓向死而生,其实就是任何事物都有着两面性。
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但也是死亡之路的开始。
死亡自古人人都惧怕。
•谓之:“恶魔”、“死神”。
“牛头马面”、“阎王爷”......但是每个人,无论贫富、无论贵贱。
都摆脱不了这个最终结局。
•海德格尔则是在深思:既然生而向死,命运不可更改。
那么为什么不去把生至死这一过程,看做是一本精彩绝伦的游记,而作者恰恰正是你自己。
•将自己生的这部分扮演的精彩华丽,那不是穿了多少件华贵的衣裳、不是吃了多少山珍海味、那是一场心灵的修行,让心灵平静向死,精彩向生。
•很羡慕悟禅的人,一颗冰珠、一捧泉水、一粒粟米、一朵浮云,都能看了浩瀚天地挥洒的颜色、都能悟出苍茫宇宙运行的乐趣。
•反求诸已:孟子在他的著作中写道:“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这时候就应该问问自己仁爱做到位了?管理治下却治理不好,问问自己是不是管理才智不够?礼貌待人,却得不别人礼貌待已,问问自己是不是哪些地方怠慢了别人?这样慢慢思考改正,人们也会慢慢归服于你的德行.....•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之所以成功,就是一个被我们忽视的、仅仅七个笔划的汉字:“纯”!•向死而生,反求诸己:这两句话联在一起,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真谛,要想认清生命的本质,就需要自己去想一个问题:你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只有想明白了自己真正活的意义,才会在死亡即将到来时,变得从容、变得淡然起来......因为你无悔你的生命、因为你的生命,又可以到一个新的、未知的地方开始新的旅程了。
海德格尔林中路的名言
海德格尔林中路的名言1.向生而死,向死而生的意思据说是犹太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
本人对哲学所知寥寥,也不了解海德格尔,只从字面上来理解这两句话。
向死而生:对于每一个个体的生命,自从它诞生之日起,它都在朝着死亡迈进。
(因为生命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有生就有死。
一旦诞生,就意味着它总要死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是朝向死亡而生存着的。
)向生而死:对于一个生命群体来说,它的死,是为了更好的新生。
(新陈代谢,旧的、老的死去,换来新的、进步的诞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死不是无谓的,而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死,是为了更好的新生的死。
)==================个人理解,不当之处,楼下批评哈。
2.马丁•海德格尔对死亡有怎样的观点海德格尔认为个体的死亡不得不从“他们”那里夺取过来。
“他们”认为死亡是普遍的、冷漠的,但是死亡不是特别发生在某人身上的。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自己的事”,真实的存在需要对某人的死亡作出坚决的预期。
这完全是一种“关心需求”的意识,是让人关注自己的死亡。
问题是“存在”不能被完成直到“存在”不复存在。
当“存在”终结时,存在就不属于具体的个体,而且,个体的死亡就没有意义了。
海德格尔用这一观点来解释被我们经常称为“不存在”一词的意思。
“不存在”是“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用术语“一直凸显”来表示这一本质。
人们一直会对“存在”产生原始焦虑。
海德格尔的意思是我们未来死亡的事实总会让我们非常焦虑。
当然,如果我们的死亡出现了,我们就不会存在了。
所以人类不得不接受我们会死亡这一事实,正如我们不得不接受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活着这一事实。
3.海德格尔对于死亡有什么见解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之中,对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人存在价值的看法。
他认为,“我将要死”并不是世界中的一个外在的和公开的事实,而是我自己存在的一种内在可能性。
我随时都可能要死,因此死就是我现在的可能性,而且我也肯定会死,无论是死于哪种方式,因此死又是我存在的极端性。
“向死而生”的现实意义——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阅读随感
“向死而生”的现实意义——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阅读随感几十天的时间里,每天都面对病毒及死亡的各种信息,心中不免滋生一种疑惑:同样是死亡,为什么有的人恐惧,而有的人坦然?有的人忙于料理后事,而有的人仍在快乐地生活?思来想去,我觉得这可能是与人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和修养的不同所致吧。
死亡无疑是件可怕的事。
特别临死时肉体和精神上处于焦灼中,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心理恐惧和焦虑。
想到此,再次拿起德国著名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想从哲学上探讨一下生死问题。
《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还未完成的一部著作,也是在世界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这一点连海德格尔的敌人都不得不承认。
德国哲学家施奈德巴赫在他的著作中是这样评价这部著作的:《存在与时间》在世界哲学史上,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著作之一。
这部著作,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的192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暴力的方式,将一系列社会问题都暴露在人们面前。
海德格尔用大量篇幅,论证了这种存在的意义,揭示了人们正在经历的危机及其深层次的问题,从哲学上解剖了西方文明的病理,使人们对现代危机的本质有了清醒的认识。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不是一部纯理论的哲学著作,而是一部实践性的哲学著作。
它不是被束之高阁、用以理论推演的工具,而是用来解决人的根本存在,及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实际问题的经典论著。
他在书中用理性的推理,详细地讨论了死的概念,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的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即是“向死而生”。
在当前疫情肆虐、死亡人数剧增的情况下,“向死而生”的哲学思维,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行为上,对于克服人们对新冠病毒的恐惧,有明显的治愈作用。
因而,在疫情高发的情况下,思考死亡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这本书我很久以前曾经读过。
2018年,我的一个朋友,是个肺癌脑转移患者,医生给出的结论是:最多能活两年,最少只能活半年。
但他以顽强的毅力,积极配合大夫的治疗,改善不好的生活习惯,至今还在健康地活着。
感悟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价值取向
感悟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价值取向浮生若梦,世事纷繁,一桩桩人生图景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
目迷五色、歌舞升平,亦可以了此余生;功成名就,光耀门楣,亦是一种追求。
一样的生命初源承担着大相径庭的负载,弹出各异的生命旋律。
在这日渐浮躁的社会之中,不防放开自己背上的包袱,来调剂一下人生。
人到暮年总是感觉到了知天命的时间,开始按照“倒计时”来计算自己剩下的光阴。
“倒计时”从某方面来说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对特定一个东西的按时间限制,从哲学方面来谈确是深刻把握有限事物存在本质的一种思维理路。
这种哲学意义上的“倒计时”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中得到的充分体现就是“向死而生”。
人在这个世界上是有限生存、有限存在的,这个多样性的世界在时间形态上所具备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有限性。
在作为具体的生命存在物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有生就有死。
生命的开始就是有限存在的开始,死就是有限存在的结束。
对于一般人来说,人们更多的是计生不计死的,重视生命的诞生,生命的延续,淡化人生的终结、虚化人生的死亡、麻木人生的危机。
往往在“明日复明日”之中进行着自我安慰,走向人生的尽头。
死作为一个不可抗拒的事实而被人们所忽视着。
我们每个生活在这个星球的人们都应该考虑人生的有限存在到底应该怎么看待?如何从积极的人生意义上把握人生的大限?海德格尔提出的“向死而生”不失为一种大彻大悟的人生心态。
它其实暗示了知死守生、视死如生、轻死重生的哲学理解和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
理解了死才可以更好的理解生,看清了人生的有限,才更能运用好人生的无限。
这就是有限的生命存在于无限之中。
“向死而生”不是人生的悲观解语,更像是人生的理性把握。
人的生命长度是可以延长的,这种延长就是从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开始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的。
在人生“不百满”的有限时间内,通过提高单位时间的生存质量,提高生命自身的效能,加密人生追求的标刻尺度,就像海德格尔所说的人应该诗意的栖居在这个世界上。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名言名句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名言名句1. “向死而生,我们才能真正明白生命的珍贵。
”就像一个人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珍惜活着的每一刻呀!比如当你意识到生命有限时,你难道不会更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更用心地对待身边的人吗?2. “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可不是嘛,我们就像被随意丢下的棋子,在这个世界上闯荡。
想想那些突然面临困境的人,不就是这样毫无准备地开始应对吗?3. “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
”哎呀,这就好像说故事总是关于故事里的人的呀!比如我们讲述一个英雄的故事,其实就是在讲这个英雄的存在呀。
4. “此在在它的存在中总已经和它本身在一起。
”这多像我们自己呀,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和自己紧密相连啊!当你独自面对困难时,不就是你自己在支撑着自己吗?5. “语言是存在之家。
”这就如同房子是我们的家一样呀!我们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存在,来和他人交流,就像我们在房子里生活、休息一样。
6. “烦是此在在世的基本结构。
”可不就是这样,生活中总会有各种烦心事,就像路上的小石子,时不时就会硌到我们的脚。
比如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烦恼,这不都是“烦”吗?7. “先行到死中去,向死而在。
”这就好像我们提前知道终点在哪里,然后更勇敢地向前走。
当我们面对死亡的必然性时,是不是更应该好好地过好现在的生活呢?8. “只有已经理解的人才会倾听。
”这就跟只有懂音乐的人才会真正欣赏音乐一样啊!想想那些能理解你内心的人,他们才会认真倾听你的话呀。
9. “时间性是此在存在的意义。
”这不就像时间是我们生命的刻度一样吗?我们在时间中体验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时间赋予了我们存在的意义呀。
10. “此在本质上就是操心。
”真的呀,我们总是在操心这个操心那个,就像永远停不下来的钟摆。
比如父母总是操心孩子的成长,这不就是一种深深的操心吗?我觉得海德格尔的这些名言名句真的很深刻,让我们对存在和时间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勇敢面对生活。
关于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思考
关于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几点理解一、死海德格尔所指的“死亡”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死亡(海德格尔称为“亡故”),而是“向死亡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
意思是说,你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已经在经历着“死亡”。
只要还没有咽气(亡故),就总是在以“向死存在”的方式死着,也就是以“能死”、“有死”的方式活着。
咽气(亡故)了不是死亡,恰好是“有死”的彻底丧失。
死亡不是一个事件,不是驻守在生命尽头的终结,我们不是一步步走向死亡,而是以“向死存在”的方式存在着。
二、人海德格尔在谈及人时如是说:人是被抛入世界(身不由己来到人间)、能力有限、处于生死之间、对遭遇莫名其妙、在内心深处充满挂念与忧惧而又微不足道的受造之物。
这个受造之物对世界要照料,对问题要照顾,而自己本身则常有烦恼。
他/她处于众人中,孤独生活,失去自我,等待良心召唤,希望由此成为本身的存在。
他认为,人(此在)往往沉沦于“在者”之中,失去了独立的人格,脱离了本真,被一个异己的他人占有了。
他人如何享乐,我们就如何享乐;他人如何判断,我们就如何判断,他人如何获得快乐,我们就照样去做。
当我们混迹于他人之中,就处在这种沉沦的状态。
这种沉沦表现在三个方面:1.“闲谈”没有自己的语言,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沦为公众舆论的传声筒,失去了“本真”。
(在文学戏剧作品中,指那些无意义的对白。
)2.“好奇”不是单纯的好奇心,而是一种猎奇的盲目追新的心理。
比方说互相猜测,躲在角落窥视别人的生活。
因“好奇”而分心,从忽视自己的责任和追求。
3.“踌躇”没有稳定的目标,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稀里糊涂的混日子,得过且过,模棱两可,犹豫不决,都是“踌躇”的体现。
海德格尔认为人要追求本真的意义,而不仅处于生活的表面。
最能显露存在本真的意义的,就是对烦、畏、死这些情绪的体验——1.“烦”可以解释成操劳、忧虑等。
人从出生起就开始操劳,因为人永远处在一种不安定的状态之中,筹划自己,设计自己。
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读后感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读后感Reading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and its central concept of "being-towards-death" was a profound philosophical experience. Heidegger argues that facing one's own finitude is essential to authentic existence. This idea resonated deeply with me, forcing me to reflect on my own mortality and the purpose of my life.The concept of "being-towards-death" is not about dwelling on the negativity of death but rather using it as a lens to view life more authentically. It's about recognizing that every moment is precious and should be lived with intention and meaning. This realization has made me more appreciative of the present and less focused on trivialities.Heidegger's philosophy has also challenged me to question the societal norms and values that often dictate how we should live our lives. By facing death, we are forced to prioritize what truly matters to us, freeing us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conformity and allowing us to pursue our own unique paths.In conclusion, Heidegger's "being-towards-death" has been a transformative philosophical concept for me. It has encouraged me to live more authentically, appreciate the present, and pursue my own individual purpose.中文翻译:阅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及其核心概念“向死而生”是一次深刻的哲学体验。
浅析海德格尔的沉沦思想
浅析海德格尔的沉沦思想海德格尔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对人类存在的本质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思考。
其中,他的“沉沦”思想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了人类生存的本质、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的存在意义等问题。
本文将对海德格尔的沉沦思想进行浅析,并以5个例子来阐释这个思想。
一、海德格尔的沉沦思想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社会是一个被技术所主导的世界,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被仪器、机械和科技所控制,人的存在变得肤浅和空洞。
人们的生命本质被掩盖,无论是死亡还是存在的本身都变得失去了内涵。
而这种掩盖背后的原因在于人们对自身和世界的忘却,对自身的存在没有真正的探究和体验。
人们固守表象,对生命的内在意义毫无感知,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沉沦。
对于这一问题,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对人类存在的剖析和对世界的重新认识。
在他看来,人们需要通过内心的反思来寻找自我,并在自我中彻底地认识自己。
人们需要跳出表象和成见,走向自我的内在深处,找到自我的根源和存在的真正内涵。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更加真实、纯粹地生活和存在,才能逐渐解决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二、例子一:自我变得模糊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大问题是,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和需求被忽略了,人的自我被掩盖了。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享受着大量的物资和精神上的满足,但却忽视了自我意识的培养。
在这种情况下,自我变得模糊,人们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变得毫无目的、容易放纵。
比如,很多人为了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赞,不惜隐私暴露,并且不断迎合他人,使自己的价值和个性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失去了自己的根基。
这种表面的虚荣和空洞背后,是人们内心深处对自我的渴望和缺失的恐惧。
三、例子二:技术控制了人类生活在现代社会下,技术正越来越多地控制着人类的生活。
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科技手段,而这种科技手段却又使人们能力越来越退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逐渐变成了从科技中获取快感,而不是真正体验生命的内在意义。
本真的向死而在
本真的向死而在死亡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生难题,是我们最陌生的同时又最切身的问题,对死亡的超验性思考体现了一种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就是“向死而在”,人只有“先行到死中去”,体验死亡、承受死亡,才能从日常共在的沉沦状态中超拔出来,勇敢地承担起最本己的存在,本真的作为他自己而存在,这才是人的存在的本真性。
标签:海德格尔;死亡;向死而在;畏一、如何向死而在本质上,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的体验过死亡这回事,而恰恰是这种不可经验性让漫无边际的恐惧纷扰着人类的思想。
“死亡之令人畏惧迷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死亡的不可经验性。
”[1]13“一切所谓的濒死或死亡经历的复述,复述人经历的并不是真正的死亡,而充其量是在最大值上接近死亡。
这一点我们谁都明白。
正是这一不可经验性,给死亡笼罩上一层神秘的氛围。
这氛围有时能给人带来希望和安慰,但更多的是恐惧。
”[1]13如果过于看重经验方面很可能有损于死亡的精神启示意义,同时死亡的超验性思考体现了一种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
柏拉图认为哲学不在死亡之外,而在死亡之中,它就是死亡意识本身,哲学家追求真、善、美与追求死亡是一回事。
由于从理念而来的灵魂与身体结合后受到“污染”,灵魂只有通过死亡才能摆脱束缚,返回神圣、永恒的理念世界。
两千多年后,海德格尔提出的“向死而在”命题可以看作是对柏拉图“死亡练习”的生存论回应。
此在只有先行到死,才能在沉沦中认出自身,本真的为他自己而存在——“本真的向死而在”。
唯有通过这种方式,此在才能真正把握自身“存在”之本义。
二、正视死亡问题作为此在的死亡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生命意义上的消亡,只会带来恐惧。
生活上对死亡事件的体会所得到的经验恰恰认为死亡只带来恐惧。
作为一种事件,我们说是可以经验到的,不过对死亡的体验最多也只是“旁观”,“旁观”的看待死亡来代替作为属我性的生存体验。
生存论方法对死亡问题的把握跟一般的经验把握不同:死亡具有本己性,不能通过“旁观”的方式来把握。
海德格尔:生命意义的倒计时——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生命意义的倒计时——向死而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给出了生命的极终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即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
人无法避免死亡,就像人没有权力决定出生一样。
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死,是一个过程,是从出生就开始走向死的边缘,我们度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走向死的过程,生命在此之上的存在,就是向死而生;亡,是亡故,是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消亡,是一个人走向死的过程的全部结束。
当人对现实感到痛苦、迷茫、孤独的时候,便会去思考生命“存在”的问题。
“存在主义”是人们急于解决眼前生存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这些人或许是社会中的大多数,在他们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只关心自己在不同瞬间的生存。
因受其本身的社会地位或思想的限制,他们不想,或根本无法考虑除了现存生活以外的事情。
灾难来袭!高智商玩家不容错过,你能撑多久?广告在这些人的眼里,自己能在此时此刻达到最高的生活境界,就是生命存在的最好状态。
或者说,解决生存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最高问题,其他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或未来的问题,都无关紧要。
所以,研究道德、理想、社会诸类人的“普世价值”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人的存在是没有共性的,人的存在首先是个人的存在。
展开剩余76%加缪说:“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存在主义不会专注于研究如道德、生活目的、理想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都不是决定一个人之所以存在的因素。
世界上有太多人没有所谓的理想,也从来不把道德问题放在眼里,可是他们照样存在着,而且还自我感觉良好。
相反,那些自称以拥有理想的人,其存在时而受到威胁,精神时而感到痛苦。
存在主义要解决的是如何让人活的没有痛苦,更好的“活在当下”,而理想主义则是给予人精神的麻醉剂,为了“远方”而自愿承受痛苦,甚至不惜让他人一起承受痛苦。
柏拉图认为,人的本质是神秘的灵魂,而灵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感情组成的。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向死而生”,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向死而生”,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分享,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
前面我们讲了,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者“此在”有两种存在的状态,一种是“本真的”,一种是“非本真的”。
在默认情况下,此在会默认走向“非本真的”状态,这是一种“消极的自由”,比如人都是好逸恶劳的,通过这些“非本真的,沉沦”的状态,我们可以逃避责任和负担,这样“此在”可以比较轻松。
在之前一本书里面,我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
说的是,为什么地球上的植物存在了几十亿年了,但它们一直没有进化出“大脑”呢?这个问题的第一种解释是,因为植物不需要“思考”,因而没必要进化出“大脑”。
那我们跟进一步,植物为什么不需要“思考”呢?因为植物可以天然地通过光合作用,就可以生存,所以,他们不需要思考。
所以,所有的存在者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趋向于“非本真的”存在,就像植物一样,如果不思考就可以生存,那为什么还需要思考呢,不需要思考当然就不会进化出“大脑”,这也解释为什么在大自然有“用进废退”的法则。
但人这种“此在”和其他的“存在者”不一样,我们有自我的意识,有选择的自由,有“挂念”的本质,所以“此在”可以挣脱出“非本真的状态”,去谋划、设计和选择成为更多可能性。
关于“挂念”,海德格尔引用过一个寓言故事,说明,挂念怎么跟人的本质相关。
有一天,“挂念”过河的时候,看到大地上有一块黏土,就把它拿起来塑造。
他看到了掌管精神世界的天神朱庇特,他就请天神给这块土精神,天神很慷慨地答应他。
挂念把黏土塑造成之后,想要取名字,他本来想取自己的名字,用“挂念”来称呼他,但是天神说:“不行!是我给他的精神!”大地也说:“不行!你拿的是我的黏土!”他们争执不休,就请“时间”来当法官。
时间就宣判:天神既然给了精神,那么在人死后,你取回他的精神;大地既然给了身体,那么在人死后,你取回他的身体;挂念最先塑造,所以就让挂念来掌握。
从汶川大地震看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及其意义(一)
从汶川大地震看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及其意义(一)摘要在海德格尔的视阚中,本真的生存基于对死亡的领悟:在意义的毁灭中将此在带到对“无”的畏中,此在在沉沦中唤醒,向终结存在,使此在先行到死,立足自身而本真地在世。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思为汶川大地震后的中国人民众志成城,重建家因提供了精神食粮。
关键词地震;海德格尔;向死而生2008年5月12日,天灾突然之间降临。
天府陆沉,神州浩劫。
财产的损失,已使人瞠目,而人员的伤亡尤使人断肠。
每一个中国人其实都是灾民,都是这场灾难的幸存者!经历了这场震灾后,人们正重新验悟生存。
我们需要重建那破碎的家园。
我们更需要抚慰那受伤的心灵。
重建不是重复,抚慰不是忘却,我们要做的远不止回到我们以前的生活,因为苦难让我们重新体验着生活的意义!灾难总是反思与革新的契机:当大地忽然摇动时,一个人一辈子对不动产的积攒,一个国家30年来的GDP崇拜,突然似乎显得荒谬。
我们不死,不是因为死者有什么地方不如我们;我们不死,只意味着我们被赋予了振兴这个国家的责任。
如果富起来的人们不懂得什么是幸福,那这场灾难把人拉回到了“生存”的基本面上。
我们重新体验着生存的意义,我们在毁灭中重生,我们在逝者的奠基上重生,我们向死而生:死亡的洗礼使我们变得和过去不一样。
我们知道,死亡领悟,向死而生,正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上的思。
一、向来沉沦的此在海德格尔哲学关注的一直是存在,它通过对存在的提问、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将此在与世界关系的哲思反映出来。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但存在不是任何一种特殊的存在者,也不是对存在者的整体抽象。
然而我们能通过某一特殊存在者来通达存在,在这种存在者那里,存在不是完全被封锁着而是已经以某种方式展开了。
展开意即有所领会。
人,就是这一特殊存在者,人不是现成的存在者,人是一个未定型的始终面对可能性筹划自身的开放的存在者,这样存在才能在此“存在出来”。
在海德格尔哲学里,这样的人被称为“此在”。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海德格尔有句很有名的话,向死而生。
人的本质是挂念克尔凯郭尔说,人的生命状况是焦虑,就是,即使活在世界上什么都有了,但依然会觉得孤单,好像无家可归,有种不安的感受。
焦虑,但又没有恐惧的对象,总觉得生命找不到真实可靠的基础,要选择,又没有把握。
海德格尔说,此在(就是指人或者个人)的本质就是挂念,就是,要替自己设计,要超到目前的自己前面去,针对未来,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
海德格尔用一个拉丁文的寓言来说明挂念。
挂念(拟人式的)捡了块黏土,看到天神朱庇特,请求天神把精神赐给这块黏土,天神答应了。
挂念把黏土塑造成型之后,想取名字就叫挂念。
天神说不行,里面的精神是我给的,大地也跳出来说不行,整个黏土都是我的。
争执不下的他们找到了时间,让时间来做法官。
时间说,这样的话,那等他死后,精神归天神,身体归大地。
既然这是挂念塑造的,活着的时候就由挂念掌管吧。
挂念与时间性挂念使人始终把自己,投射到未来。
过去的我已经过去,未来的我尚未到来,现在的我,就必须动手设计与抉择自己未来的可能性。
这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性,过去是不再,未来是尚未,现在是此时此地。
此时此地,我应该站在我自己的外面,并且努力超出自己。
海德格尔说,人这种存在,无论自觉程度如何,总是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自己。
这个历史也指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在内。
换句话说,时间性就是,以过去为基础,以现在为核心,然后走向未来。
人的挂念,本质上就是要先于自己,以未来为焦点,向着自己的可能性,做一个抉择。
然而,这个作为焦点的未来,到最后,必然是死亡。
所以说,向死而生,或者说,要把此在,当作走向死亡的存在者。
良心与死亡良心,是要求你属于自己。
我们说一个人真诚,就代表他属于自己,而不属于别人或者任何别的东西。
换句话说,良心的呼声,就是挂念的反映。
挂念的终局是指向死亡,这让你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生命最后会结束。
这个呼声在你心里,也在你之上,你害怕死亡,也害怕死亡之后整个生命没有回到根源,所以良心的呼声,是要提醒你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从汶川大地震看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及其意义
从汶川大地震看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及其意义摘要在海德格尔的视阚中,本真的生存基于对死亡的领会:在意义的毁灭中将此在带到对“无”的畏中,此在在沉溺中唤醒,向终结存在,使此在先行到死,立足自身而本真地活着。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思为汶川大地震后的中国人民众志成城,重建家因提供了精神食粮。
关键词地震;海德格尔;向死而生2020年5月12日,天灾突然之间降临。
天府陆沉,神州大难。
财产的损失,已令人瞠目,而人员的伤亡尤令人断肠。
每一个中国人其实都是灾民,都是这场灾难的幸存者!经历了这场震灾后,人们正从头验悟生存。
咱们需要重建那破碎的家园。
咱们更需要安抚那受伤的心灵。
重建不是重复,安抚不是忘却,咱们要做的远不止回到咱们以前的生活,因为苦难让咱们从头体验着生活的意义!灾难老是反思与革新的契机:当大地突然摇动时,一个人一生对不动产的积攒,一个国家30年来的GDP崇拜,突然似乎显得荒唐。
咱们不死,不是因为死者有什么地址不如咱们;咱们不死,只意味着咱们被给予了振兴那个国家的责任。
若是富起来的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幸福,那这场灾难把人拉回到了“生存”的大体面上。
咱们从头体验着生存的意义,咱们在毁灭中重生,咱们在逝者的奠基上重生,咱们向死而生:死亡的洗礼使咱们变得和过去不一样。
咱们明白,死亡领会,向死而生,正是德国闻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上的思。
一、向来沉溺的此在海德格尔哲学关注的一直是存在,它通过对存在的提问、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将此在与世界关系的哲思反映出来。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老是存在者的存在,但存在不是任何一种特殊的存在者,也不是对存在者的整体抽象。
但是咱们能通过某一特殊存在者来通达存在,在这种存在者那里,存在不是完全被封锁着而是已经以某种方式展开了。
展开意即有所领会。
人,确实是这一特殊存在者,人不是现成的存在者,人是一个未定型的始终面对可能性规画自身的开放的存在者,如此存在才能在此“存在出来”。
在海德格尔哲学里,如此的人被称为“此在”。
哲学家海德格尔名言
哲学家海德格尔名言1,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2,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曾经凋谢过。
3,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4,良心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话。
5,我们绝不应该让恐惧或别人的期望划定我们命运的边界。
你无法改变你的命运,但你可以挑战它。
6,如果我能向死而生,承认并且直面死亡,我就能摆脱对死亡的焦虑和生活的琐碎。
只有这样,我才能自由地做自己。
7,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觉到诗意的生活。
8,有担当,才有自由。
9,人生就是学校。
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
因为,生存是在孤独的深渊里。
10,只有已经理解的人才会倾听。
11,人是被抛入到这个世界的,他是能力有限、处于生死之间、对遭遇莫名其妙、在内心深处充满挂念与忧惧而又微不足道的受造之物。
这个受造之物对世界要照料,对问题要照顾,而自己本身则常有烦恼。
处于众人中,孤独生活,失去自我,等待良心召唤,希望由此成为本身的存在。
12,思的任务将是放弃以前的所思,把真正应该思想的事情决定下来。
13,诗人从跃动喧嚣不已的现实中唤出幻境和梦。
14,人是存在的澄明。
15,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
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
16,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
17,精神乃是涌向天空,追逐上帝的狂飙。
18,世界并不是世上诸多可见的存在者的总和,人也并不是世界的唯一组成部分;世界与人之间并不是客体与主体的二元对立关系。
19,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
20,男人的下半身是成人,上半身却是婴孩,他用下半身做些成年男人的事,上半身却像婴儿一样嗷嗷地吮吸女人的乳房,希望获得母性的温暖。
21,唯有词语才让一物作为它所是的物显现出来,并因此让它在场。
22,人道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人作为万物的尺度凌驾于世界万物之上。
处于“存在的遗忘”中,人何以为人的本质也是被遗忘的。
存在沉沦向死而生_海德格尔之思的启示
浮生若梦, 世事纷繁, 一桩桩人 生图景令人眼花缭乱, 应接不暇。 目 迷五 色 , 歌舞升平, 可以了此一世; 功成名就,光耀门楣,亦是一种追 求。一样的生命承担着大相径庭的 负载, 弹出我们人生各异的旋律。 在 这奔波与忙碌之余,不妨把目光暂 时抽离这躁动的世界,来感悟一番 与我们一样生活却不一样思考着的 哲人之识;凝神谛听这宁静幽远的 哲人之思, 或可以使 “ 鸢飞戾天者, 《 存在与时间》 是海德格尔前期
坯。最后,三位天神请农神前来裁 决。农神公正地裁决如下: 你, 朱庇 特, 既然赋予了他灵气, 那就该在他 死后得到他的灵魂; 你, 地神, 既然 为他提供了身体,那就在他死后取 回他的身体; 而你, “ 操心”女神, 既 然第一个造出了他,那就在他活着 的时候占有他吧。至于大家所争的 它的名称, 就叫 “ ’()( ( 人) ” 吧, 因 ( 泥土) ” 造的。 为它是由 “ ’*)*# 于是, 只要人活着, 就无时不在 程中为某个确定的事情操劳,也不 是为某个确定的个人操持,而是为 人生在世的整体本身 “ 操心” 。 在海 德格尔看来,这种操心状态是人生 在世的基本和原始状态,因此是最 实际的状态。对此我们没有任何选 择的权利, 毋宁说我们生来就 “ 被 抛” 入这种状态之中。 并且,作为操心的此在时时蕴 含一种从 “ 无 ”到 “ 有 ”的 冲 动 , 这 是从存在到存在者,从可能性到现 实性的过程,被海德格尔视为下降 的过程以 “ 沉沦” 名之。此所谓 “ 沉 沦” 不是有关道德的价值判断, 而 是此在的在世生存表现出来的方 式, 可以说是人类的本性所致, 是整 个人类都无法避免的 “ 原罪” 。 这种 状态正是此在在世的日常状态。 二、 日常此在—— —沦为 “ 常人” 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的日常 在世是一种沉沦,而沉沦的核心就 在 于 放 弃 自 己 本 身 —沦 —— 为“ 常 人” 。 常人不是确定的某个人,不是 一些人, 也不是一切人的总数, 而只 是一个中性的“ 他人” —任何一 —— 个他人都能代表这些他人。常人以 生活方式,使此在丧失自身的独立 性,暗度陈仓地拿走了此在的自主 存在。 在公共生活的共处之中, 在网 络、 媒体技术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 本己的此在完全消解于他人的存在 方式之中: 常人怎样享乐, 我们就怎
海德格尔的死亡教育:什么是'向死而在'?
海德格尔的死亡教育:什么是'向死而在'?当我们谈到海德格尔时,我们常常会想起流传甚广的'向死而生'。
但'向死而生'这种提法容易让人联想到'置死地而后生'之义,这反而剥去了海德格尔思想的精髓。
实际上《存在与时间》的重心不在于人生哲学,而是古老的'存在'问题:什么是'存在'?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不是不存在?因此更妥当的说法是'向死而在(ist)'。
下面笔者尽量通俗地谈谈什么是'向死而在'。
海德格尔一、存在论的划时代询问要充分理解'向死而在',我们先从海德格尔对存在论的询问(befregan)谈起。
从古希腊开始,形而上学就一直在追问:什么是存在者的'存在'?为什么万物(存在者)存在而不是不存在?为之惊奇的哲人们各自作出一番解答,然而这些解答都隐含了这些前提:①万物的存在具有自明性,万物不存在的'无'的状态,'无'也无需质问。
②我们无需追问万物如何存在、涌现者(physis)如何涌现。
③问题的答案隐藏在那些总是'什么'的具体存在者,而不是存在或涌现本身。
海德格尔的小木屋海德格尔捕捉到这一纵贯哲学史数千年的鬼魅:形而上学口口声声宣称自己在追问什么是'存在',但一开始探讨的却是具体的存在者而非存在本身。
哲学从一开始就从'存在'中跌落,整个哲学史就是'存在'的遗忘史。
而存在本身,恰恰是存在者的否定:存在不是某个具体的'什么',不是某个具体的东西,存在就是'无(Nichts)'。
二、人作为此在(Dasein)既然存在被遗忘和遮蔽,有谁能重拾存在之问,向存在者整体询问存在本身?有谁能让存在展开,并置身于存在的展开之中?只有人。
因此在海德格尔的行文中,语义上人和此在可以互换。
海德格尔最经典的十句话
海德格尔最经典的十句话
1. “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 就好比你站在悬崖边,那种对生命的珍视感会一下子涌上来,不是吗?
2. “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
” 想想看啊,我们用语言表达自己,就像住在一个温暖的家里一样自在,多神奇呀!
3. “人生就是学校。
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
” 这不就像我们在学校学习,遇到困难反而让我们成长得更快嘛!
4. “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
” 哎呀,就好像说苹果的存在是因为有具体的苹果这个存在者呀,是不是很好理解!
5. “良心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话。
” 这就如同有时候朋友间的默契,一个眼神就懂了,无需多言呢!
6. “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
” 你想想,道路一直都在那,见证着时间的流逝,多像能长久存在的思考呀!
7. “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曾经凋谢过。
” 这不就和人一样嘛,经历过挫折才更有韵味呀!
8. “自由存在于爱之中。
” 就像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让孩子能自由自在地成长,多温暖呀!
9. “我们绝不应该让恐惧或别人的期望划定我们命运的边界。
你无法改变你的命运,但你可以挑战它。
” 这就好像跑步比赛,不能因为别人跑得快就害怕呀,要勇敢挑战呢!
10. “诗人从跃动、喧嚣不已的现实中唤出幻境和梦。
” 就像画家能画出美丽的画,诗人也能用文字创造出奇妙的世界呀,多有意思!。
海德格尔:生而即苦的命运,向死而生的人生
海德格尔:生而即苦的命运,向死而生的人生人生是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战斗。
我们奔跑在生命的竞技场上,为了生存而终日忙碌,而死亡最终剥夺了我们拥有的一切,不由自主地出生,满怀希望地活着,最后又无可奈何地死去,这便是每个生命所经历的三部曲。
死亡宣告了生命的结束,同时也让人摆脱了世俗,摆脱了活着的痛苦,让一切重新回归到生前的虚无。
存在和虚无,是每一个人都应当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必须要生活,而生活却是实际存在而又艰难的。
人生,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这个过程犹如一所学校,在那里,与其说是幸福的成长,毋宁说人生的不幸才是最好的老师。
每个人都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的,没有任何选择出生的余地,生命的存在,不仅是一个无法脱离的肉体,也是一个能够预知最终的结局,却又无法逃避的残酷现实。
然而,很少人愿意正视这一切,反而逃避这个现实。
很多人都带些绝望生活,只有少数人才经由绝望达成精神上的自我。
每个人在成长之中,都不应该让对世界的恐惧、别人的期望来划定自己的命运边界,虽然我们都无法改变命运,但却应该尝试挑战它。
世界有多少繁华,心灵便有多少痛苦。
陌上绽放的花朵,之所以美丽,在于即将迎来的凋谢;划破天际的流星,之所以璀璨夺目,在于刹那即逝的光芒;而感受更为深刻生命的意义,是在于那无限接近的死亡。
如果人能向死而生,承认并且能够直面死亡,那就能摆脱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跳出生活的麻木,活出真正的自我。
死亡是無,存在是有,对死的领悟,亦是对生的理解。
存在,作为生命的起源和归宿,死亡则向存在显露出生命所面临的黑暗与恐怖。
没有死亡,就没有爱和激情,没有冒险和悲剧,没有欢乐和痛苦,没有生命的魅力,没有生的意义。
死亡赋予了生之意义,最终又将其剥夺,这便是“欲取先予”。
死亡比存在更有意义,失去比拥有更有价值。
因为死亡的痛苦,更能让人明白生的意义;失去的忧愁,更能让人珍惜拥有的幸福。
生命的死亡和虚无,虽然充满了痛苦的泪水,却更能阐明现实人生的困惑。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你无法改变你的命运,但你可以挑战它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你无法改变你的命运,但你可以挑战它1、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2、如果我能向死而生,承认并且直面死亡,我就能摆脱对死亡的焦虑和生活的琐碎。
只有这样,我才能自由地做自己。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3、我们绝不应该让恐惧或别人的期望划定我们命运的边界。
你无法改变你的命运,但你可以挑战它。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4、有担当,才有自由。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5、只有已经理解的人才会听。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6、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7、平均状态是常人的一种生存论性质,常人本质上就是为这种平均状态而存在。
因此常人实际上保持在下列种种平均状态之中:本分之事的平均状态,人们认可之事和不认可之事的平均状态,人们允许他成功之事和不允许他成功之事的平均状态,等等。
平均状态先行描绘出了什么是可能而且容许去冒险尝试的东西,他看守着任何挤上前来的例外。
任何优越状态都被不声不响地压住,一切源始的东西都在一夜之间被磨平为早已众所周知之事,一切奋斗得来的东西都变成唾手可得之事,任何秘密都失去了他的力量。
为平均状态操心又揭开了此在的一种本质性的倾向,我们称之为对一切存在可能性的平整。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8、自由空闲的好奇操劳于看,却不是为了领会所见的东西。
也就是说,不是为了进入一种向着所见之物的存在,而仅止为了看。
它贪新骛奇,仅止为了从这一新奇重新跳到另一新奇上去。
这种看之操心不是为了把捉,不是为了有所知地在真相中存在,而只是为了能放纵自己于世界。
所以,好奇的特征恰恰是不逗留于切近的事情。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9、世界并不是世上诸多可见的存在者的总和,人也并不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与人之间并不是客体与主体的二元对立关系。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10、我意识到我与我的时间不可分离,于是我决定与时间融为一体,尽心竭力于一无所是或者成为任何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吴 倩
法塑造成形。这时, 朱庇特神走了过 “ 公众意见” 的独裁主宰着人们的
!"#$% &’$(’#)
!"#$% &’$(’#)
品
定什么东西在真实的领会中展 开 了 而什么东西却不曾,两可 状 态 正 是 这样遮蔽着真知。 闲言为此在拓展出他的世界, 然 而却是以一种无根基的漂游无 据 的 样式;好奇巨细无遗地展 现 出 一 切 来, 然而却使人 “ 到处都在而无一处 在” ;两 可 对 此 在 之 领 会 不 隐 藏 什 么, 但只是为了在无根的 “ 到处而又 无一处” 中压抑真知和在世。此在在 这样的沉沦之中消散于常人, 既不必 选择, 也没有责任, 因而也就无所谓 自由, 这种丧失了自身的在世状态被 海德格尔称为 “ 非本真的存在” 。 与上述的状态相对应的就是 自由, 即是跳出沉沦的苦海, 达到存 在的澄明境界。那么是否还 有 可 能 进入本真的在世生存?又是 什 么 力 量使这种返本归真成为可能 呢 ?在 海德格尔看来,是对本真 的 死 亡 的 领会。 三、 超越 “ 沉沦” —— “ 向死而生” “ 日常生活就是生和死 ‘ 之间’ 的存在。 ” 此在沉沦着消散于常人之 逃脱人生之大限—— —死。 海德格尔意义 上 的 死 亡 并 不 是 停留在人生旅程的末端,即 将 来 临 又尚未来临的 “ 终点” , 而是 完 完 全 全的此在之不可能的可能性 。在 这 种最本己的、 无所关联的、 不可逾越 的可能性面前, 一切 “ 现实的东西”
品
味
!"#$% &’$(’#)
存 在! ! ! 沉" # 沦$ % & 向’ ( 死) * 而 生 ・ ・
浮生若梦, 世事纷繁, 一桩桩人 生图景令人眼花缭乱, 应接不暇。 目 迷五 色 , 歌舞升平, 可以了此一世; 功成名就,光耀门楣,亦是一种追 求。一样的生命承担着大相径庭的 负载, 弹出我们人生各异的旋律。 在 这奔波与忙碌之余,不妨把目光暂 时抽离这躁动的世界,来感悟一番 与我们一样生活却不一样思考着的 哲人之识;凝神谛听这宁静幽远的 哲人之思, 或可以使 “ 鸢飞戾天者, 《 存在与时间》 是海德格尔前期
坯。最后,三位天神请农神前来裁 决。农神公正地裁决如下: 你, 朱庇 特, 既然赋予了他灵气, 那就该在他 死后得到他的灵魂; 你, 地神, 既然 为他提供了身体,那就在他死后取 回他的身体; 而你, “ 操心”女神, 既 然第一个造出了他,那就在他活着 的时候占有他吧。至于大家所争的 它的名称, 就叫 “ ’()( ( 人) ” 吧, 因 ( 泥土) ” 造的。 为它是由 “ ’*)*# 于是, 只要人活着, 就无时不在 程中为某个确定的事情操劳,也不 是为某个确定的个人操持,而是为 人生在世的整体本身 “ 操心” 。 在海 德格尔看来,这种操心状态是人生 在世的基本和原始状态,因此是最 实际的状态。对此我们没有任何选 择的权利, 毋宁说我们生来就 “ 被 抛” 入这种状态之中。 并且,作为操心的此在时时蕴 含一种从 “ 无 ”到 “ 有 ”的 冲 动 , 这 是从存在到存在者,从可能性到现 实性的过程,被海德格尔视为下降 的过程以 “ 沉沦” 名之。此所谓 “ 沉 沦” 不是有关道德的价值判断, 而 是此在的在世生存表现出来的方 式, 可以说是人类的本性所致, 是整 个人类都无法避免的 “ 原罪” 。 这种 状态正是此在在世的日常状态。 二、 日常此在—— —沦为 “ 常人” 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的日常 在世是一种沉沦,而沉沦的核心就 在 于 放 弃 自 己 本 身 —沦 —— 为“ 常 人” 。 常人不是确定的某个人,不是 一些人, 也不是一切人的总数, 而只 是一个中性的“ 他人” —任何一 —— 个他人都能代表这些他人。常人以 生活方式,使此在丧失自身的独立 性,暗度陈仓地拿走了此在的自主 存在。 在公共生活的共处之中, 在网 络、 媒体技术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 本己的此在完全消解于他人的存在 方式之中: 常人怎样享乐, 我们就怎
的顽强统治。此在 “ 沉沦” 着消散于 “ 本真的”在世状态, 这种状态就是
中逃避其本真的生存,却 终 究 难 以 “ 被抛” 的同时也奠定 了 超 越 的 可
!"#$% &’$(’#)
!"
都失去了原先的意义,变 得 消 隐 不 现。这时不再有任何可以 逃 避 的 地 方:死亡向来就是无可 逃 脱 的 我 自 己的死, 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 且每 时每刻都可能发生。在死 亡 的 震 撼 逼近之际,人们方能反 观 洞 见 到 本 真的 生 存—立 —— 足 于 自 身 ,承 担 起 责任—— — “ 向死而生” 。 此在的死亡 作 为 不 再 能 存 在 的 可能性 “ 悬临”于我们面前, 把此在 充分地指引向其最本真的生存。 并且 在海德格尔看来, 这是人之为人的此 在刚一存在就必然承担起来 的 去 在 的方式: 只要此在存在, 他就始终 已 经是他的 “ 尚未” ; 同样, 他也总已经 是他的终结。正如前文所说, 死所意 指的结束意味着的不是此在 的 存 在 到头, 而是这一存在者的一种向终结 存在。只要此在生存着, 他就已经被 抛入了这种可能性, 他的存在委托给 了他的死亡, 并因之而唤醒此在的在 世, 一向本己的此在在这种向死存在 中实现着本真的生存。 四、 结语 此在之在, 始于 “ 被抛” , 然而 能性。命运之神所给予的 不 仅 仅 是 命定沉沦的必然,敬畏 之 余 得 到 展 开的, 便是我们向死而生的勇气。人 生的美丽正在于这种虔敬之 下 的 勉 力而为。怵惕警醒着担当 起 生 命 责 任的那一刻,也就为我 们 此 在 的 生 存点亮了永远的希望之灯。!
味
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 样 阅 读 怎样判断,我们就怎样阅读 怎 样 判 断; 甚至常人怎样从 “ 大 众 ”抽 身 , 我们也就怎样抽身;常人对 什 么 东 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 怒—— —就 是 这 个 “ 常 人 ”指 定 着 我 们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他 不 是 任 何确定的人,任何人倒都是 这 个 常 人。常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他能够最容易地负一切责任 ,又 可 以说是 “ 从无其人” 。 常人如此这般地 卸 除 了 人 之 为 人的此在在其日常生活中的责任, 以此来迎合每一此在( 使之免于独 自决断的烦恼) 进而保持并巩固他 常人之中, 具体体现为闲言、 好奇和 两可。 闲言就是无需把 真 相 据 为 己 有 就懂得了一切的可能性。在闲 言 之 中, 言谈之所及不必经过深思, 也并 不深究与所谈及事物的真正联系, 而只是以人云亦云、鹦鹉学 舌 的 方 式传达自身。话语之所云本身 越 传 越广,并承担起权威性: “ 事情是这 样, 因为有人说是这样。”开始时已 经立足不稳, 经过鹦鹉学舌、 人云亦 云, 就变本加厉, 全然失去了根基。 谁都可以振振闲言,使自己 和 他 人 免于真实领会的任务。 好奇是常人的一种寻视、张望, 不是为了领会所见的东西, 而仅止于 一种追逐。 “ 他贪新鹜奇, 仅止为了 从这一新奇跳到那一新奇上去。 …… 不是为了有所知地在真相中存在, 而 只是为了能放纵自己于世界。” 没有什么对 好 奇 封 闭 着 ,没 有 什么是闲言不曾领会了的;它 们 自 担自保—— —满以为自己( 亦即如此 这般存在着的此在) 在过一种真实 而生动的生活。然而, 正是这种自以 为是显现出日常此在的第三种状 态—— —两 可 :一 切 看 上 去 都 似 乎 被 真实地领会了、把握到 了 、说 出 来 了; 关于它们, 人人都可以随便说些 什么。既然如此, 人们很快就无法断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返” 。 “ 操心” , 不是在人生在世的具体过
文
思想的代表作, 在此书中, 致力于探 讨存在问题的海德格尔把大部分笔 墨花存在的可能性 并思其所是的存在者,海德格尔将 之命名为 “ 此在” ( !"#$%& ) 。 — “ 操心” 一、 此在之在—— “ 此在” 并非仅是芸芸存在者的 群集中庸庸碌碌的普通一员, 而是就 其自身生存领会着存在的真谛, 存在 的意义就通过此在的生存和追问得 以展开, 这也正是人之为人的此在特 异于世间一切其他在者的地方。并 且, 此在之为此在并非一个已然现成 存在的存在者, 而是本身蕴含着无尽 的可能性, 他不断面向未来 “ 筹划” 着自身, 去 “ 是” 他的 “ 此” 。此在的 在世不是近世高扬的理性主体的孤 立存在, 而恰恰就是人生在世, 就是 “ 在世界之中” ,主要体现为海德格 尔所谓 “ 操心” , 他在书中引述了这 样一则古老的寓言: 很久以前的一天, “ 操心”女神 在渡河之际看见了一片胶土。她若 有所思,取出一块胶泥按照她的想 来, “ 请赐予他灵气吧” “ , 操心”女 神请求道, 朱庇特欣然从命。然而, 当他们要给这被塑造成形并赋予灵 气的东西命名时,两位天神却为命 名权发生了争执。不久, 地神台鲁斯 也加入了争执,因为是他贡献了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