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为例
西北大学年暑期本科重点立项团队名单支
西北大学年暑期社会实践本科重点立项团队名单(支)
西北大学年暑期社会实践本、专科一般立项团队名单第一组:精准扶贫(支)
西北大学年暑期社会实践本、专科一般立项团队名单第二组:精准扶贫一带一路(支)
西北大学年暑期社会实践本、专科一般立项团队名单第三组:助力乡村振兴(支)
西北大学年暑期社会实践本、专科一般立项团队名单第四组:助力乡村振兴追赶超越(支)
西北大学年暑期社会实践本、专科一般立项团队名单第五组:红色寻访政策宣讲非遗保护(支)
西北大学年暑期社会实践本、专科一般立项团队名单第六组:创新创业西大寻访公益志愿服务(支)
西北大学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研究生校级团队信息汇总表(支)
西北大学年暑期社会实践院(系)自主支持团队名单
(支)。
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近年来,西安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一方面,西安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西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修复和保护古建筑、壁画、陵墓等文物遗址,弘扬了陕北文化、关中文化等传统文化。
此外,西安还举办各种文化节庆活动,如西安秋季音乐节、灞桥灯会等,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另一方面,西安加大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西安建立了一批文化创意园区,如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临潼大唐芙蓉园等,吸引了大量文化创意企业入驻。
同时,西安还加快了数字内容产业和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创意企业和品牌。
这些文化创意企业不仅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推动了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此外,西安还注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西安是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西安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条条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如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线路、陕西历史文化游线路等,推动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同时,西安注重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如西安古城墙、秦始皇兵马俑等,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尽管西安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比如,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创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
因此,西安应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总体而言,西安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未来,随着西安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将为西安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提升起到更大的作用。
西安长安常宁新区纪实
天人和谐促持续发展实干兴邦建新型城区-----西安长安常宁新区建设发展纪实长安抢抓高校扩招机遇,规划建设西部大学城,设立长安区西部大学城管委会。
大学城分为北、西、南3个园区,规划面积25.1平方公里,引进全国重点大学以及具有较强实力、较好声誉的民办院校共计35所,入驻师生30多万人,成为陕西乃至中国西部的高等文化教育中心。
2004年9月,区委、区政府根据高校建设需要适时成立长安区高校建设协调服务办公室,主要负责入区高校遗留问题及建设协调服务等工作,期间完成财经学院、陕西教育学院、西安培华学院、陕西电子专修学院等4所高校建设并完善大学城南区的水、电路等基础配套建设。
2008年5月6日,国务院批复《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
按照规划,西安将进一步优化主城区布局,凸显“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布局特色,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其中“多心”指4个组团:六村堡、常宁、新筑、洪庆。
常宁组团,即被定位为西安城市外围组团之一,承担中心市区疏散产业、人口及城市延伸功能。
2009年2月,长安区委、区政府在常宁组团的基础上成立西安长安常宁新区,同时设立西安长安常宁新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新区项目引进和项目管理、规划管理、市政建设维护管理、土地管理、市容环卫管理、税收管理、机构编制和人事管理、财政管理等。
新区实行封闭式管理。
常宁新区规划面积17.3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13.39平方公里,公园绿地约3.99平方公里。
新区北临生机勃发的长安新城,南依峰峦叠嶂、巍峨青翠的终南山,子午大道环抱西境,神禾原俯瞰其东。
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必将孕育出西安历史上最宜人居的常宁新城。
新规划的常宁新区有着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新城开发优势。
常宁新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的开发建设目标,新区整体规划布局结构清晰,用地配置合理,功能分区明确,生活配套完善。
园区发展必备的黑河供水、天然气管网、电力、通讯等全部到位,南北主干道、东西主干道、神禾大道、培华北路、培华西路路业已建成。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陕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陕西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陕西的文化产业种类多样,涵盖了文化旅游、传统工艺、演艺表演、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
陕西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建设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如兵马俑、华清宫等。
这些景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陕西还重视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挖掘和推广了陕西的传统工艺如剪纸、陶瓷等,使其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陕西的演艺表演也很有特色,著名的陕北民歌、秦腔等艺术形式吸引着许多观众。
其次,陕西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
例如,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提供财政资金支持、降低税收负担等方式,给予文化产业以金融和税收上的优惠政策。
此外,政府还组织了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提升陕西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些政策和活动的推动,促进了陕西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再次,陕西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陕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逐年增长,文化产业的占比也在逐渐提高。
尤其是在文化旅游领域,陕西的文化旅游收入也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
同时,一大批文化创意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在陕西兴起,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条件。
然而,陕西的文化产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和消费水平有限,文化产品的创新和推广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还有待加强,缺乏良好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
此外,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也面临一定的难题。
总的来说,陕西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希望政府能够继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动陕西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农学专业方向毕业论文题目
农学专业方向毕业论文题目不管是导师还是读者,评判论文的第一感是先审核题目,选题是撰写论文的奠基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论文的优劣。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农学专业方向毕业论文题目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农业生态学论文题目1、《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与当地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探讨2、基于问题导向和区域特色的农业生态学课程实践教学探索3、植物化感作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4、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研究——以湖南省为例5、绿色发展视角下的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机制优化研究6、基于多中心治理与分类补偿的政府与市场机制协调——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新思路7、基于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及面板Tobit模型对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实证分析——以陕甘宁青四地区为例8、基于DEA-ESDA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及时空分异研究9、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0、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研究11、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省际差异和影响因素——基于1996~2015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12、海南农业生态旅游的移动电子商务策略13、基于民族生态学视角的哈尼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水资源管理14、东北旱作区农业生态系统协同发展与权衡分析15、教学效果层次分析与模糊数学评价探索——以农业生态学教学为例16、设施农业生态环境物理控制关键技术应用示范与探索17、中国现代农业生态化发展历程与政策导向18、产业扶贫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以贵州省P县农村“三变”改革实施情况为例19、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创新20、城市化进程区农业生态系统正负服务测算——以长安区为例21、中国湿地科学研究进展与展望——纪念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建所60周年22、气候变暖对西北雨养农业及农业生态影响研究进展23、基于DEA-SBM模型的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生态效率评价24、辽宁省农业界限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25、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的面板分位数回归26、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同性研究——以安塞县为例27、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回顾与展望——献给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成立60周年28、人文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庆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成立60周年29、构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30、基于DEA模型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以西安市蓝田县某村落整治项目为例31、湿地型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实践——以上海市奉贤区“态生活”农业生态园为例32、农业生态补偿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33、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34、低碳视角下农业生态补偿的激励有效性35、基于MOLA方法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分区研究——以神农架林区为例36、河南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37、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时空特征及改善路径研究38、中国农业生态化发展的综合评价与系统诊断39、《农业生态学》教学改革与实践40、数学在农业、生态学领域中的应用浅析41、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生态学导向型、营养敏感型农业保障粮食与营养安全42、农业生态学的开拓与大学使命的担当——骆世明教授访谈录43、蒲松龄《农桑经》中的农业生态学思想44、基于文献计量的国际草地农业生态学研究发展态势分析45、农业院校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农业生态学》课程为例46、农业生态学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研究47、《农业生态学》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创新48、《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49、注重课堂互动和过程考核的农业生态学教学模式探索50、试论高校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与《农作学》的关系农林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1、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企业综合效益评价2、广西蚕业经济管理研究3、我国渔业发展供求分析及趋势研究4、基于沼气资源开发的西部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5、城市环境下银杏蒸腾耗水特性及其调节机制6、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7、甘肃省正宁县烤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8、农村饮用水取水模式及其保障措施研究9、机翼形量水槽标准化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10、水生植物在景观水体提高自净能力的应用研究11、渔业权视角下舟山沿岸渔场管理改革研究12、橡胶园砖红壤中氮、磷、钾一经济管理学院地表径流流失特征初步研究13、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经济分析14、国有森工企业资本运营研究15、浙江临安市森林景观生态环境评价研究16、油松侧柏元宝枫蒸腾耗水的空穴栓塞和水容调节机制17、河北林业科技型企业建设与发展研究18、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监督体系研究19、森林资源产权市场建设研究20、中国近海生物资源保护性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21、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研究22、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政府间合作管理模式构建研究23、定南县林业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24、帽儿山林场林地评估方法与应用研究25、中国与马来西亚海洋渔业合作机制研究26、山西省夹马口灌区建管模式的社会学研究27、我国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28、我国渔业品牌价值评估及提升研究29、虹吸式波涌管灌试验系统研究30、我国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问题研究31、黑龙江省林业市场化与民营资本投资机制研究32、小麦质量等级标准的比较研究33、广西水牛奶科技产业发展研究34、成都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农田系统运行效益研究35、旱作小麦产量形成及其对不同覆盖与耕作措施的响应36、中国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模式案例研究37、基于遥感和GIS的棉花面积提取和产量估测研究38、新时期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研究39、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地方性法规立法研究40、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管理系统研究农业经济学论文题目1、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方法研究2、甘肃省耕地资源保护问题研究3、面源污染防治视角下农村土地经营方式选择的博弈分析4、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自主管理问题分析5、凌源市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研究6、云南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政策实施情况及成效7、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8、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河南省方城县农户的调查9、城镇化率与农机化程度的关系研究10、贵州山区公路沿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11、我国环境污染源中废气的监测方法分析12、中小农业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13、土地征用的农户收入效应14、大数据环境下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研究15、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逻辑及动力16、大力提升粮食产业经营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17、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制度创新18、对我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评述与建议19、我国肉鸡养殖户建立免疫档案行为及影响因素20、中国东西部地区蔬菜流通效率差异的比较研究21、农地流转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需求及约束研究--基于陕西杨凌农业示范区的调查分析22、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农户出资意愿影响因素研究23、城镇化进程中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新动向与对策建议---以江苏省为例24、外部价值链视角下农业上市公司绩效指标分析25、探析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26、心理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以湖南省为例27、周口市川汇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现状分析与评价28、范县现代林业建设总体布局及重点工程29、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成效及后续发展探讨30、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1、肥东县农业机械年检现状及对策32、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研究--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武功古镇为例33、交易费用理论视野下重庆市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创新34、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35、福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6、甘孜州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37、建湖县高作镇大成家庭农场发展经验38、经济新常态下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基于宿迁市农村电商的调查分析39、航空摄影在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中的应用探讨40、南陵县特色水果与中药材栽培现状及发展优势41、南郑县茶产业提质增效的主要做法及建议42、秀山县农村耕地撂荒现状及对策43、黑龙江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44、基于资源保护理论和生态类比的干旱灾害应对分析45、基于城市总规的基本农田空间优化调整研究46、农民农地转出意愿及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47、农业机械化、非农就业与农民的承包地退出意愿48、农地产权变迁呈现出结构细分特征的原因分析49、农村产权抵押物变现的现实困境与解决对策50、我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路径51、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金融创新研究--福建屏南小额信贷促进会个案分析52、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3、对石台县现代生态茶产业化发展的思考54、西藏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55、贺州市八步区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56、宁夏葡萄产业发展现状与开展确权的重要性分析57、临沂市蒙山区中幼林抚育经营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58、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建议59、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收入增长探析60、葫芦岛市设施创新农业发展成效探析。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调研报告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调研报告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调研报告陕西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省份,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陕西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以下是对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调研报告。
一、历史文化陕西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首先是兵马俑,兵马俑是秦始皇陵陪葬的制陶工艺精美、数量众多的陶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我国古代艺术的杰作。
其次是秦始皇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此外,陕西还有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二、建筑文化陕西的建筑文化以古代建筑为主,具有独特的风格。
首先是古城墙,位于西安城内的古城墙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城墙,被誉为中国古代城垣工程中的杰出代表。
其次是大雁塔,大雁塔是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珍品之一,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为了收藏文物而修建的,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址。
此外,陕西还有华清宫、陕西历史博物馆等重要的建筑文化景点。
三、民俗文化陕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首先是皮影戏,陕西皮影戏是中国三大皮影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次是莜麦文化,莜麦是陕西的传统农作物,它不仅是当地人民的重要食品,也是陕西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陕西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和传统手工艺品,如关中彩灯、西安刺绣等。
四、风俗习惯陕西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首先是陕北的坨子宴,坨子宴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风俗,是一种由土豆制成的面点,口感独特,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其次是陕西的脑白菜宴,脑白菜是一种在陕西特产,被当地人民视为富贵之物,而举办脑白菜宴则被看作是一种独特的风俗习惯。
此外,陕西的人们还会在正月初一吃酸辣豆腐羹,这是陕西的传统风俗。
总结起来,陕西地域文化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建筑文化独特,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风俗习惯引人注目。
这些特色使陕西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也为陕西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西安市长安区城市化分析
二·建国后城镇化发展 1.顺利起步阶段(1949——1957年) ◆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长安区城市化 水平不到10%,全国城城市人口也只有 10.6%,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已达到 16%,发达国 家城市化平均水平超过50%。 ◆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看到了与其 他国家的差距,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开始恢复国民经济,制定了“一化三改” 的目标计划。 ◆ 国家对西北地区的大规模投资和重点 项目建设,在陕西安排了50个大中型工业 项目。1957年与1952年相比较,陕西的燃 料工业增长了26.7%,电力工业增长了 99.2%,机器制造工业增长了79.1%, 化工工业增长的幅度最高达到248.1%。 陕西重工业化结构的初步形成,不仅为发 展国民经济奠定了初步基础,也为西北工 业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 在这种发展的大形势下,长安区的经 济呈现明显发展趋势,城镇人口增加,城 镇化顺利起步。
14
15
四、长安区的城市化特征
长安区的城市化特征,既有全国城市化的共性, 也有其特性。 1、政府主导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1949年以来,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城市化 进程具有重大影响。长安区的城市化自然能 也离不开这个特征。例如:1958年,国家开 始实施“大跃进”,长安县普遍成立人民公 社,在此期间,重工业畸形超速发展,城镇 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扩大,长安区的城 镇化水平提高了2%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约 18%。
9
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发展阶段(1840——1949年)
1840年以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封 闭的大门被打开,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城市 化进程在曲折中发展。长安区作为一个历史发 展悠久的县城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浪潮的影响。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下,长安区的发展呈现 出和中国大部分城市相同的形态——二元畸形 的结构。但由于西安市地处中国内陆地区,离 西方殖民者活动的租借地较远,虽有一定的工 ◆ 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合璧式别墅 商业发展,但和东部沿海其他地区相比发展数 量少,规模小,城镇化进程缓慢,畸形状态没 东部地区严重。 ◆ 1912年清政府倒台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 展,在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 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落后,长安区城 镇化发展处于举步维艰之中,城市化水平很低。 除此之外十年内战和八年抗日战争也影响着长 安区城市发展。
西安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西安地域文化调查报告摘要:本报告通过对西安地域文化的调查研究,从多个维度揭示了西安的独特文化特色。
通过对西安的历史、宗教、风俗、艺术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西安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现状。
报告的研究结果对于促进西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作为陕西省的省会,西安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西安的地域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威胁。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西安的地域文化,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西安的文化现状和当地人民对于文化的态度和认知。
一、历史文化西安作为中国古代十三朝都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从秦朝始,西安就成为了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大雁塔、城墙、兵马俑等历史遗迹成为了西安文化的重要代表。
本调查发现,西安的历史文化对于当地人民而言,既是自豪的象征,也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西安人民对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热情是可观的。
二、宗教文化西安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宗教文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信仰在西安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本次调查发现,虽然西安的宗教信仰相对开放和包容,但仍存在一些现代社会与传统宗教文化的冲突。
西安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采取措施,在保护宗教文化的同时,也注重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矛盾。
三、风俗文化西安的风俗文化根植于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传统。
从传统的婚礼习俗、饮食文化到节庆活动等,都体现了西安人民的独特风貌。
本次调查发现,西安的风俗文化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当地居民非常重视传统的风俗节日,把这些文化传统作为维系社会凝聚力的纽带。
四、艺术文化西安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文化而闻名于世。
陕剧、秦腔、古筝等传统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西安也成为了现代艺术的创作中心,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在这里涌现。
本次调查发现,西安的艺术文化对于当地人民而言,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
西安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西安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作为国内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对西安文化旅游产业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西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西安作为长期的中国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著名的兵马俑、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这些文化景点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和文化,也体现了古代工艺、建筑、雕塑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二、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截至2021年,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已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
近年来,西安市政府加大了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提供了积极的环境和机会。
三、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尽管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文化旅游产业的特殊性,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很高,但目前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
二是文化旅游产品创新不足。
目前西安的文化旅游产品相对单一,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
三是旅游基础设施有待提升。
虽然西安旅游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但仍存在交通拥堵、酒店配套不足等问题。
四、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西安作为中国古文化之都,具有独特的文化优势和旅游资源。
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需求的增加,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和西安国内外交通的便利,西安将迎来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增长。
五、西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为了进一步推动西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和提升人员素质。
通过开设专业培训课程和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二是加大对文化旅游产品创新的支持力度。
鼓励企业创新,推出更具特色和个性化的文化旅游产品。
三是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加快交通、酒店、旅游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提高游客的出行体验。
长安区文化产业规划
西安市长安区文化发展规划(2010-2025)西安市社会科学院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政府2010年3月课题组名单课题组顾问:吕健(长安区委书记)汪文展(长安区委副书记、区长)孙杏娟(长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钱虎威(长安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刘明军(长安区政府副区长)夏泽民(西安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颖科(西安日报社总编、教授、博导)李骊明(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东新(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博士)课题组组长:朱利民(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聂小林(长安区文体广电局局长)薛随亚(长安区政府办公室主任)常宣文(长安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课题组副组长:程圩(西安市旅游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博士)高永涛(长安区文体广电局副局长)梁引乾(长安区文体广电局副调研员)课题组成员:周荣(西安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唐穆君(西安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王天航(西安旅游设计研究院、硕士)靳慧芳(陕西教育学院助教、硕士)刘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王帅(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博士)张抒(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博士)孙伟刚(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徐挺(长安区政府办公室干部)杨芳贤(长安区文体广电局办公室主任)辛晓黎(长安区文体广电局办公室干部)骆毅(长安区文体广电局办公室干部)目录规划总则.................................................................................................. - 1 -第一章长安区文化发展规划编制的依据 .................................................... - 2 -一、规划性质与目的............................................................................................. - 2 -二、规划指导思想 ................................................................................................ - 2 -三、规划原则........................................................................................................ - 4 -四、规划依据........................................................................................................ - 5 - 第二章长安区文化发展环境分析 ........................................................... - 7 -一、创建文化强区的紧迫性.................................................................................. - 7 -二、区位条件分析 .............................................................................................. - 11 -三、自然环境分析 .............................................................................................. - 12 -四、人文环境分析 .............................................................................................. - 12 -五、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14 -第三章文化资源分析评价 ................................................................... - 20 -一、文化资源及其分类....................................................................................... - 20 -二、资源开发潜力评估....................................................................................... - 22 -第四章长安区文化发展战略与目标...................................................... - 24 -一、发展思路...................................................................................................... - 24 -二、发展战略...................................................................................................... - 25 -三、发展目标...................................................................................................... - 27 -第五章文化产业发展结构布局与区域功能分析 .................................... - 32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布局理念............................................................................ - 32 -二、培育和打造文化发展的五大“龙头”............................................................... - 33 -三、发展七大文化功能区 ................................................................................... - 35 -第六章文化强区重点建设项目............................................................. - 40 -一、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 40 -二、文化事业发展重点....................................................................................... - 53 -第七章文化资源推介与文化产品促销 .................................................. - 64 -一、文化资源推介 ............................................................................................ - 64 -二、文化产品促销 .............................................................................................. - 65 -三、节庆活动促销 .............................................................................................. - 66 -第八章创建文化强区的保障措施........................................................... - 68 -一、组织领导保障措施....................................................................................... - 68 -二、繁荣文化事业的保障措施............................................................................ - 70 -三、着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保障措施.................................... - 72 -规划总则西安市长安区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西汉高祖五年取长治久安之意置县至今已2200多年。
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西安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近年来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西安的文化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文化旅游、文化创意设计、演艺表演等领域。
首先,西安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猛。
西安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众多富有历史文化遗产的景点。
包括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城墙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同时,西安也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例如,开展夜间城墙灯光秀、古城夜市等活动,让游客在欣赏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代都市的魅力。
其次,西安的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呈现出活力与创新。
西安有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培养了大量的设计创意人才。
这些人才在本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融合,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例如,以丝绸之路文化为创意源泉的服装设计、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家居饰品设计等,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西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
最后,西安的演艺表演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西安拥有许多专业的剧院和表演场所,举办了各类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为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演艺体验。
不仅有传统剧种的演出,如皮影戏、步行街上的川剧变脸等,还有现代音乐会、舞蹈表演、话剧演出等多样化的节目。
这些演艺活动的丰富多样,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欣赏和参与。
总的来说,西安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但同时也
面临一些挑战,比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文创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
未来,西安应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合作交流,形成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格局。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The so-called fate actually depends on oneself.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最新农业经济学论文题目1、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方法研究2、甘肃省耕地资源保护问题研究3、面源污染防治视角下农村土地经营方式选择的博弈分析4、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自主管理问题分析5、凌源市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研究6、云南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政策实施情况及成效7、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8、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河南省方城县农户的调查9、城镇化率与农机化程度的关系研究10、贵州山区公路沿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11、我国环境污染源中废气的监测方法分析12、中小农业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13、土地征用的农户收入效应14、大数据环境下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研究15、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逻辑及动力16、大力提升粮食产业经营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17、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制度创新18、对我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评述与建议19、我国肉鸡养殖户建立免疫档案行为及影响因素20、中国东西部地区蔬菜流通效率差异的比较研究21、农地流转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需求及约束研究--基于陕西杨凌农业示范区的调查分析22、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农户出资意愿影响因素研究23、城镇化进程中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新动向与对策建议---以江苏省为例24、外部价值链视角下农业上市公司绩效指标分析25、探析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26、心理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以湖南省为例27、周口市川汇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现状分析与评价28、范县现代林业建设总体布局及重点工程29、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成效及后续发展探讨30、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1、肥东县农业机械年检现状及对策32、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研究--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武功古镇为例33、交易费用理论视野下重庆市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创新34、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35、福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6、甘孜州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37、建湖县高作镇大成家庭农场发展经验38、经济新常态下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基于宿迁市农村电商的调查分析39、航空摄影在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中的应用探讨40、南陵县特色水果与中药材栽培现状及发展优势41、南郑县茶产业提质增效的主要做法及建议42、秀山县农村耕地撂荒现状及对策43、黑龙江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44、基于资源保护理论和生态类比的干旱灾害应对分析45、基于城市总规的基本农田空间优化调整研究46、农民农地转出意愿及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47、农业机械化、非农就业与农民的承包地退出意愿48、农地产权变迁呈现出结构细分特征的原因分析49、农村产权抵押物变现的现实困境与解决对策50、我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路径51、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金融创新研究--福建屏南小额信贷促进会个案分析52、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3、对石台县现代生态茶产业化发展的思考54、西藏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55、贺州市八步区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56、宁夏葡萄产业发展现状与开展确权的重要性分析57、临沂市蒙山区中幼林抚育经营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58、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建议59、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收入增长探析60、葫芦岛市设施创新农业发展成效探析农业生态学论文题目1、《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与当地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探讨2、基于问题导向和区域特色的农业生态学课程实践教学探索3、植物化感作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4、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研究——以湖南省为例5、绿色发展视角下的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机制优化研究6、基于多中心治理与分类补偿的政府与市场机制协调——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新思路7、基于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及面板Tobit模型对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实证分析——以陕甘宁青四地区为例8、基于DEA-ESDA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及时空分异研究9、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0、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研究11、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省际差异和影响因素——基于1996~20XX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12、海南农业生态旅游的移动电子商务策略13、基于民族生态学视角的哈尼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水资源管理14、东北旱作区农业生态系统协同发展与权衡分析15、教学效果层次分析与模糊数学评价探索——以农业生态学教学为例16、设施农业生态环境物理控制关键技术应用示范与探索17、中国现代农业生态化发展历程与政策导向18、产业扶贫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以贵州省P 县农村“三变”改革实施情况为例19、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创新20、城市化进程区农业生态系统正负服务测算——以长安区为例21、中国湿地科学研究进展与展望——纪念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建所60周年22、气候变暖对西北雨养农业及农业生态影响研究进展23、基于DEA-SBM模型的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生态效率评价24、辽宁省农业界限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25、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的面板分位数回归26、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同性研究——以安塞县为例27、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回顾与展望——献给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成立60周年28、人文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庆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成立60周年29、构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30、基于DEA模型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以西安市蓝田县某村落整治项目为例31、湿地型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实践——以上海市奉贤区“态生活”农业生态园为例32、农业生态补偿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33、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34、低碳视角下农业生态补偿的激励有效性35、基于MOLA方法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分区研究——以神农架林区为例36、河南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37、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时空特征及改善路径研究38、中国农业生态化发展的综合评价与系统诊断39、《农业生态学》教学改革与实践40、数学在农业、生态学领域中的应用浅析41、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生态学导向型、营养敏感型农业保障粮食与营养安全42、农业生态学的开拓与大学使命的担当——骆世明教授访谈录43、蒲松龄《农桑经》中的农业生态学思想44、基于文献计量的国际草地农业生态学研究发展态势分析45、农业院校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农业生态学》课程为例46、农业生态学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研究47、《农业生态学》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创新48、《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49、注重课堂互动和过程考核的农业生态学教学模式探索50、试论高校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与《农作学》的关系农业信息化论文题目1、基于DEA的吉林省农业信息化投入产出效率测度2、农业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研究探讨3、烟草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对策探究4、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5、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6、基于多地实践的新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应用7、丽水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8、关于达州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思考9、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模式与路径——一个综述10、我国农业信息化生产效率测算及其提升策略分析11、农民说:我是农业信息化的火种12、云南省农业信息化工作传佳音13、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应用文献综述14、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以昭通市永丰镇为例15、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思考16、基于AHP-FCE的农业信息化水平影响因素评价分析——以河南省为例17、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农业发展18、云计算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探讨19、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分析20、基于Citespace软件的我国农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的可视化分析21、我国农业信息化贡献率测算方法实证研究22、农业高等院校图书馆在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和有效途径23、关于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探析24、大数据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机制与价值创造25、浅谈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影响26、农业信息化“互联网+”交流应用平台27、基于“互联网+科技管理”的科研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与实践——以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例28、云计算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及发展29、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30、建设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之浅见31、数据挖掘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进展32、基于农业科技创新视角的农业信息化水平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33、烟草农业信息化现状与拓展途径34、镇江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35、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36、网络环境下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探讨37、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探讨38、大数据时代下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39、关于加快县域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40、基于农业信息化的农民增收路径的优化41、农业信息化的衍变过程与发展策略42、大数据时代下农业信息化研究43、沈阳市苏家屯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分析与对策44、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对策45、浅析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与对策46、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7、农业信息化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策略分析48、积极引进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信息化发展49、浅谈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50、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思考与对策研究51、“互联网+”背景下滁州市农业信息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52、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53、农业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途径分析54、农用无人机为现代农业插上高科技的翅膀——农业信息化·农用无人机特刊卷首语55、农业信息化管理应用及发展56、农业信息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与影响57、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构建分析58、徐州农业信息化建设探新路59、物联网视域下辽宁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60、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助力脱贫攻坚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
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文化创意产业在当今社会经济中具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了深入了解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研究选题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旨在通过调查与研究,为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建议。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将会对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进行大量深入的调研,并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对行业发展背景、现有发展模式和存在问题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最终旨在探讨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提出操作性较强的发展策略和措施。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一)一般研究方法1.文献法:系统查阅已有的相关资料,包括各种专业书籍、学术期刊、官方报告等等,对历史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2.实证法: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深入地了解当下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际现状,包括企业经营情况、行业竞争状况以及市场需求情况等等,从而提供完整的数据支持。
(二)研究步骤1.问题分析和规划:明确研究目标,并整理资料、分析文献、明确调研方向,制定有效的调研计划。
2.文献资料收集和整理:收集、筛选和整理相关文献、数据等素材,获取有关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信息。
3.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进行实证研究,深入了解当下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际现状。
4.数据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出核心问题和影响因素,制定策略和措施。
5.撰写研究报告:在深入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措施,最终完成本研究。
四、预计成果和贡献本研究预计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明确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和措施,为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的稳步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以及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贡献。
西安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研究
西安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研究作者:李楠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6期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空闲时间的增多,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而休闲农业也越来越得到城市人的青睐。
近几年来,休闲农业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正在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因此,本文在简要介绍课题写作背景后,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深入分析了当前西安长安区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由点及面,提出了优化整个西安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若干策略,以促进西安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前言休闲农业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后,便演变成为一个热门词汇,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休闲娱乐方式,风行中国大地。
而且,自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行业经过三十年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规模迅猛发展,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
为此,怎样在当前经济严峻形势下,结合古城西安的实际情况,政府部门如何合理规划,使得西安市休闲农业发展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成为本文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当前西安市长安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近年来,长安区委、区政府以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力,促进改革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当前,长安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之举是全力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目前,长安区新建成的秦岭花世界销售中心占地12万平方米,已经成为西安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然而,近年来,西安市长安区休闲农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府对休闲农业认识不深入政府对休闲农业行业的认识不深入表现为:对本地资源状况分析不够;对休闲农业市场认识不足;对休闲农业的基本功能定位不准。
纵观长安区现有的休闲农业景观,可以发现,大部分景区、景点的同质性高,建设内容趋同,没有自己的鲜明的特色,发展仍然以小规模、低档次、单一品牌的散户经营为主,接待能力小,品位高、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多的休闲园区较少。
西安文化调研报告
西安文化调研报告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本次调研主要是对西安的文化进行研究和探索,通过实地考察和收集资料,了解西安的文化传统、历史文物和现代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西安是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曾是13个朝代的都城。
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形成了独特的西安文化。
西安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融入了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秦文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陕北民歌和秦腔等艺术形式。
陕北民歌歌颂了陕北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是西安文化的瑰宝之一。
而秦腔则是中国戏曲中的代表之一,以其沉稳豪迈、铿锵有力的唱腔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西安,遍布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如兵马俑、大雁塔和钟鼓楼等。
这些历史文物见证了西安作为古代重要的都城的辉煌,也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和工艺的精湛技艺。
其中,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陶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大雁塔是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传颂的主题,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高度受到了人们的赞誉。
钟鼓楼则见证了古老的时间概念和古代中国的官制。
除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外,西安还拥有活力四溢的现代艺术文化。
在市区的艺术区集中了大量的艺术家和创意企业,形成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创意文化产业。
西安的年轻人对艺术和时尚充满热情,有很多的艺术展览和音乐会以及时尚文化节等活动在这里举行,为西安的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总而言之,西安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瑰宝。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西安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了西安文化的现代表现和新的发展方向。
相信在未来,西安将会继续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为世界展示更多独特的魅力。
西安文创产业发展趋势
西安文创产业发展趋势西安文创产业发展趋势引言:西安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创意资源。
近年来,随着文创产业的兴起,西安积极推动文创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本文将探讨西安文创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机遇。
一、西安文创产业的现状1.1 文创产业的定义和范围文创产业是指以文化创意为核心,融合了创新、设计、艺术等产业要素的产业形态。
它涵盖了艺术、设计、影视、音乐、动漫、游戏、传媒等多个领域。
1.2 西安文创产业的发展现状西安的文创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但近年来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目前,西安的文创产业主要集中在文化衍生品设计制作、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方面。
一些知名的文创企业,如华商文化、华灿艺术、盒子文化等,逐渐崭露头角。
二、西安文创产业发展趋势2.1 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核心竞争力西安的文创产业目前还较为分散,未形成明显的集群效应。
未来,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文创企业的整合,形成以设计、创意、艺术为核心,涵盖了动漫、影视、音乐、传媒等多个领域的创意产业集群。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核心企业的培育和支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2.2 加强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是文创产业的核心驱动力。
未来,西安的文创产业需要加强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文化产品,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文化创意市场调研,将科技与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2.3 挖掘文化资源,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西安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传统,这为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文创产业应该注重挖掘西安的文化资源,推出更多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文化产品。
例如,将古代故事改编为动漫、游戏或电影作品,公益性的文化科普教育活动等。
2.4 培养人才,促进人力资源的集聚文创产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西安的高校和艺术学校应该加大对文创人才的培养,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
同时,政府还应该出台有利于文创人才吸引和留住的政策,吸引更多有创意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到西安创业和就业。
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特征研究——以西安长安区“农家乐”为例
种旅游形式 ( 吴章文 等 , 0 ) 2 4 。经过 2 0 0多年 的发展 ,农家乐” “ 旅游休闲活动已经成为我 国城市居民
选择 短途 出游 的主要休 闲娱乐方 式之 一 , 大众化 消 费的市 场 品牌形 象 已基 本 得到 消 费者 的认可 和 接 其
受。据统计 , 0 年我国“ 2 3 0 农家乐 ” 旅游休闲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地 区——成都 , 其辖区内“ 农家乐” 旅
境 进行 塑 造 , 品牌个 性 也 可以通过 营销 的力 量 和 消费 者 的体 验 去 改变 。品 牌个 性 研 究 的开 创者 A kr ae 认 为 品牌个 性是 指 当我 们 回想 某 个 品牌 时 , 系列 连接 与此 品 牌有关 的人 格特 征 ( ae,97 。K lr 一 A kr19 ) el e (9 3 则认 为 , 19 ) 品牌个 性是 将 品牌 与人类 特 质联 想 在一起 的组合 , 相对 于 产 品给 人 的属 性 , 即产 品希望 传 达 实用 的功 能 给消费 者 , 品牌个 性更 应 传 达 符 号 上或 表 达 自我 的 功 能 。Pu m r 18 ) 出品 牌个 lm e(95 提
农家乐旅游休闲活动在我国兴起于 2 世纪 8 O O年代( 刘盛和 等 , 0 ) 它是 以乡村旅游空间环境 2 4, 0
和农业 资 源为依托 , 以三农 ( 农村 、 民和农 业 ) 特 的生 产形 态 、 农 独 民俗 风情 、 活 形式 、 村 风光 、 村 生 乡 乡 居所 和乡村 文化 为对象 , 利用城 乡差异 来规 划设计 和组合 产 品 , 观光 、 集 游览 、 娱乐 和休 闲等为一体 的一
一
I4 — 1
将 某 一产 品个 性看 作是 其 吸引或 产 品 区分 度 的汇集 , 也就 是 消费 者 对某 一 产 品个 性 特 征 直接 或 间 接 的
西安最大牡丹园建成
对提升当地形象的作用
01
02
03
提升城市形象
牡丹园的建设将提升西安 作为旅游城市的形象,使 西安更加宜居和具有吸引 力。
增强城市竞争力
牡丹园的建成将增强西安 的旅游竞争力,使其在与 其他城市的竞争中更具优 势。
塑造城市品牌
牡丹园的建设将进一步塑 造西安的城市品牌,使其 成为更多游客向往的旅游 目的地。
05
西安最大牡丹园的参观建议
最佳参观时间
春季最佳
西安牡丹园内种植了大量牡丹,最佳的参观时间为春季,特 别是4月中旬至5月初,此时牡丹处于盛开期,观赏价值最高 。
天气因素
最好选择晴朗的天气前往参观,以确保您能够更好地欣赏到 牡丹的美丽。
参观路线建议
从大门进入
参观者可以从牡丹园的大门进入,沿着园内的游览路线一路前行,沿途可以 欣赏到不同品种和颜色的牡丹。
市民休闲
牡丹园的建设还为市民提供了一个 优美的休闲场所,市民可以在这里 观赏牡丹、放松身心,提高生活质 量。
建设规模和投资
建设规模
西安牡丹园总占地面积达到1000余亩,其中核心景区面积约为500亩。
投资情况
牡丹园的建设共投入了约2亿元人民币,其中市政府拨款8000万元,企业和社 会各界捐款约1.2亿元。
园内牡丹文化活动介绍
文化展览
园内定期举办牡丹文化展览,介绍牡丹的历史、传说、诗词等方面的知识,使游 客更深入地了解牡丹的文化内涵。
节庆活动
为增加游客的游览乐趣,园内会举办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如牡丹花摄影比赛、 写生比赛、民间艺术表演等。同时,还会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牡丹花茶艺表演、插 花艺术展示等活动,使游客领略到更多关于牡丹的文化魅力。
媒介可供性视域下西安市长安区休闲农业形象传播研究
媒介可供性视域下西安市长安区休闲农业形象传播研究作者:邓博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1期摘要:休闲农业是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贯彻落实休闲农业发展,有利于为城乡居民提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
通过媒介可供性的分析框架,揭示了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休闲农业在生态恢复中的形象传播机制,为地方农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深刻的理论洞察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媒介可供性;休闲农业;乡村传播;产业模型一、可供性的概念与生态引申“可供性”(affordance)概念由美国生态心理学家詹姆斯·杰尔姆·吉布森(James Jerome Gibson)提出,用以界定“环境对于动物提供行动的可能”。
这种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被动物所感知,并产生交互行动。
可供性同时被定义为有着双重属性,即客观物质属性和关系属性。
客观物质属性表明可供性是一种独立于主体感知和经验的行动可能;关系属性表明动物对环境的理解是由环境的客观条件和由环境提供的促成行动的可能性来共同决定的。
2017年,学者潘忠党首次将“媒介可供性”概念引入我国传播学界,并提出了初步的研究框架,即“媒介可供性”包括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移动可供性三个要素。
随后,学者景义新、沈静进一步探讨了该框架,并初步阐释了框架内可供性的内涵及具体情景应用。
可供性理论是一种系统的媒介研究框架,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新的媒介现象,也能对新的媒介技术、形态、结构的发展潜力进行评估。
在媒体研究领域,生产可供性是一个涉及媒体资源调动灵活性和用户信息生产能动性的关键概念。
媒体资源的高度灵活性使其能够有效调动各类资源,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从而提高信息生产的可供性。
同时,用户信息生产能动性强调用户参与内容创作的能力和程度,通过赋予用户更多权力和广泛的参与度,提高其深度参与信息生产的能力,进而提高信息生产的可供性。
用户参与的深入程度和广度在此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决定了信息生产的范围,同时也增强了媒体的发展潜力。
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西安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西安市为例的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和
传承。
西安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民间剪纸、民间歌谣、秦腔、陕北民俗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
史和文化价值,也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
加速和现代化思维的冲击,西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
战和威胁。
如何保护和传承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前西安市文化
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研究内容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通过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分析
目前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和意义。
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
和意义,分析其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和方法。
结合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的经验,提出适合西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和方法,包括政策
法规、资金支持、社区参与等方面。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案例。
以西安市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分析其保护和传承的情况,总结经验和做法,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提供指导和借鉴。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对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也有助于推动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对于促进城市文化建设和保护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摘 要】 针对长安区特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以 “ 长安区天然历史博物馆”的挖掘与保护 为例 ,深入 了解长安区
特 色文化产 业的基本构成 ,并分析 当前产业发展 的模 式 。 探 索 区域特 色文化发展 的有效途径 。
【 关键词】 区域特色文化 点面联动 “ 长安区天然历史博物馆” 【 中豳分类号】 G 1 2 7
神 风貌 ,以文化 的力量 凝聚 起 城市 的发 展 共识 ,发挥 出 城 市的增长动态 … 。 2 0 1 5年 3月,习近 平 总书 记在 陕西 视察 时就 扎 实加
址和遗迹 因无入 修缮 而 自毁 ,更有 甚 者 ,遭 到人 为 的拆
除与破环 ;同时 ,在城区开发建 设中 ,“ 干城 一面 ,干村
P P P 模式
On Re g i o n a l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Cu l t u r e I n d u s t r y De v e l o p me n t :A Ca s e S t u d y o f Ch a n g’ 8 1 1 Di s t r i c t o f Ⅺ ’ 帆 Ci t y i n S h a a t  ̄ P r o v i n c e Ta n Bo Li b r a r y o fⅪ ’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Xi ’ 柚 7 1 0 0 5 4
Wa 嘴 J i n Ch a n g’ a n Di s t r i c t Li b r a r y,Xi ’ 8 n 7 1 01 1 8
Ab s t ac r t :Ai mi n g a t t h e e x i s t i n g p r o b l e ms o f Ch a n g’ n a Di s t i r c t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c u l t u r e c o n s t uc r t i o n ,t h e a u t h o r t a k e s t h e e x c a v a t i o n nd a p r o t e c t i o n o f“ C h ng a ’ a n Di s t ic r t Na t u r a l Hi s t o r y Mu s e u m” a 8 n a e x a mp l e.d e e p l y e x p o u n d s t h e b a s i c s t r u c t u r e o f C h a n g’ a n D i s t i r c t c u l t u r l a i n d u s t r y a n d a n a l y z e s t h e mo d e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a t p r e s e n t ,S O a s t o f o r m a n e f e c t i v e mo de l o f eg r i o n a l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c u l t u r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 Ke y Wo r d s :R e g i o n l a C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C u l t u r e ;C o n n e c t i v i t y f r o m P o i n t t o Ar e a;Ch a n g’a n Di s t ic r t N a t u r l Hi a s t o y r Mu s e u m; P P P Mo de
C o n t e mp o r a r y L i b r a r y N o . 4 . 2 0 1 7( D e c . 1 3 2 )
区 域 特 色 文 化 产 业 发 展 研 夯
以陕 西 省 西 安 市 长 安 区为 例
谭学图书馆 ,西安 7 1 0 0 5 4
“ 天然 历史博 物馆 ” 。要保 护好 文物 ,让 人们 通 过文 物承
文化产业发展最急需解决的 。
在 此背景 下 ,本文 以 “ 长 安区 天然历 史博 物 馆” 的 挖掘和保 护为例 ,在调 研 过程 中 ,探 究 了以 家庭 联动 构 建旅 游新模 式 ,应用 “ 互联 网 + ” 与 传统 文化 相 结合 的 模式 ,以及解 决地 方资金 短缺 的 P P P等多 种模 式 ,并 对 该地 区历史文化 深度 进行 阐述 界定 ,理清 当前历 史 文化
1 前 言
随着经 济 的迅 速 发展 ,我们 发现 ,很 多有 着 优越 的
地理位置 、资源 禀 赋和 人 文历 史 的区域 。大量 的 历史 遗
追溯历史 ,每一 段时 期 ,都 以 “ 文 化营 造 ” 为传 承 主线 ,塑造 一种富 有吸 引力 的城 市品格 ,树 立 一种 开放 积极的城市精 神 ,从 而在 城 市 中形成 一 种和 谐 向上 的精
一
面 ” 的现状 仍难 以摆 脱 ;拆 旧建 新 ,乱 搭乱 建 的现 象
也层 出不 穷。由此可 见 ,除 了 建设 产 品模 式单 一 ,区 域
文化产 业的保护 措施 、开发 的力度 及 解 决资 金 的需 求等 存在很大 的问题 外 ,文化 产业 发 展模 式 的 问题 才 是 当前
强文化建设 作 出重要 指 示 。他 指 出 ,陕 西作 为 中华 民族 和 华夏文化 的重 要发 祥 地之 一 ,文 化积 淀 十分 深厚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