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原则的文化局限性

合集下载

礼貌原则在汉语中的应用

礼貌原则在汉语中的应用

礼貌原则在汉语中的应用摘要:礼貌原则是一套规约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礼貌原则也是语用能力的一种。

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可以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语用能力。

该文章就是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礼貌原则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语用学礼貌原则礼貌原则在汉语里有什么体现呢,可以从积极礼貌语言、消极礼貌语言和隐性礼貌语言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积极礼貌语言积极礼貌就是讲话人在表达难以避免的有损面子的话语时,采取补偿行动,对受话人的积极面子(即希望受到恭维和赞扬)加以保护。

在语言交际活动中,批评、埋怨、取笑、反驳、挑战等都有可能损害受话人的积极面子,道歉、认错等则有可能损害说话人的积极面子。

这时候往往要采用积极礼貌语言手段对受话人的面子加以保护。

通常一下几种体现:1、赞扬:对受话人的某些方面例如服饰、物品、兴趣、爱好等表示特别赞赏,使之感到脸面光彩,从而乐于为你效劳。

例如向人借东西时这样说:“哟,你做的这个新发型真好看!……能把你的自行车借我一下吗?”这样就比较容易奏效。

2、体贴:对受话人的愿望、需要等表示特别的关心和体贴,使之感到十分亲切,从而愉快地接受邀请或建议。

例如邀请别人进餐时说:“哎,你不是挺喜欢吃酸菜鱼的吗?前面有一家川味馆,咱们去尝尝吧。

”3、暄叙:通过尽情叙谈的方法表示非常乐意与对方交谈,使之感到你将其视为亲密的朋友。

例如,对初次来访的客人说:“来来,你看我家,客厅乱成了什么样子!椅子没放好,沙发上全是书,小孩子的玩具到处乱丢,先到书房坐坐吧。

”这样很容易消除客人的拘束感。

4、昵称:用比较亲密的称呼来拉近距离,打动对方,使之满足自己的请求或按照自己的希望去做。

例如,向年长者问路,称对方为“同志”肯定不如称“老大爷”、“老大娘”的效果好。

不过要注意,对文化层次和地位较高的人这种方法不太适宜。

5、重复:对对方的话语或者话语中的核心词语进行重复,以表示赞成、同情、感慨等。

例如:甲:刚才进校门时摔了一跤,真倒霉!乙:刚才摔跤了?没伤着吧?这场雨真够呛!6、善意谎言:为使对方面子上过得去或不使对方为难撒一些善意的小谎,说一些言不由衷或违背事实的话。

浅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

浅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

浅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语言是我们的思维工具,根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那就不难论证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了。

不同语言所传递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虽然中西方语言在社会交际中都会使用礼貌原则来更好地表情达意,但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社会风俗、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表现在实际交际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双方对礼貌原则理解的差异,而这个问题如不能得到恰当解决,就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一不可逾越的阻碍。

1.语言学上的礼貌原则1983年,英国学者利奇(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是对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Grice)合作原则的补充、解释和完善。

格莱斯指出会话的言语含义是一种现象,即字面意思之后都会隐含某种言外之意。

而合作原则的目的就在于解释会话含义,是使说出的话语更加趋近于交际的双方共同目的。

其中会话有四种准则:一是质准则,即说话要真实,不能说没有充分根据的话,不能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二是量的准则,即说出的话要包括理解它所需要的足够信息,既不过,又不及;三是关联原则,即说话应该有关联,包括目标、语境、交际双方的关联;四是方式准则,即言语交际要明晰、有层次,不能晦涩,不能有歧义。

美国分析学家赛尔(Searle)发展了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人际间的交流是一种合作,而语言是一种施为行为。

利奇认为人们不用直接的言语行为,而用间接地言语行为,就是因为礼貌原则的存在。

2.中西方的礼貌原则2.1中国的礼貌原则汉文化中的“礼貌”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古代的“礼”,即礼制。

中国古代社会所遵循的“礼”,即上尊下卑,君臣父子,长幼有序。

每个人都有其固定的身份及与其身份相配的权和义务,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表现方式是人际交流、互通有无,而只有遵守“礼”节,社会才会变得更加有序、和谐。

礼貌原则及相关背景

礼貌原则及相关背景
目录
• 礼貌原则的相关背景介绍
• Leech的礼貌原则 • Brown&Levinson——面子观 • 礼貌原则的不足及发展
一、礼貌原则相关背景介绍
(一)早期礼貌原则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礼貌”的界定 (三)Leech “礼貌原则”提出的背景
礼貌原则相关背景介绍
• 礼貌原则的研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 直受到各领域学者的关注。早期礼貌的研 究学者如Lakoff, Brown & Levinson和 Leech主要在语用学范围内研究礼貌现象, 寻找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礼貌原则。他们以 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注重说话人的意图, 从普通说话人归纳出具有理性和面子的 “典型人”。后人针对早期的礼貌原则中 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诸多实验性研究,以 图突破前人的研究框架,寻求更具活力﹑ 更有普遍性适用性的礼貌原则。
• 不同的交际目的对礼貌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有的交际功能对礼貌的要求高些,有的则 可低些。根据语言的言外功能和在言语活 动中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一社会目标之 间的相互关系,Leech又把言外行为分为四 大类:
– 竞争类(competitive) – 和谐类(convivial) – 合作类(collaborative) – 冲突类(conflictive)


面子维护观(face-management view)。 主要以莱可夫(Lakoff,1973)、布朗和列 文森(Brown & Levinson,1978)提出的 面子论为代表。 会话准则观(conversational-maxim view)。主要以利奇的礼貌原则为代表, 他的礼貌原则比其他的礼貌观对人际交往 产生的影响更大,后面将详细介绍。
• 礼貌通常被理解为说话人为了实现某一目 的而采取的策略,比如建立、维护或提升 交际双方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常规性的 礼貌策略、间接性言语行为的使用等。因 此,围绕语言交际,人们不断探询礼貌的 语言表现与礼貌等级,及其对语言选择的 影响,也提出了相应的礼貌原则。 • “礼貌原则”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的一种社 会学原则。

中西礼貌原则中体现文化差异

中西礼貌原则中体现文化差异

中西礼貌原则中体现文化差异摘要:礼貌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礼貌是一种社会规约,对任何社会成员都会产生制约作用,语言也同样受到这条准则的约束。

礼貌既有普遍性,又有文化差异性,在不同文化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概述了中西礼貌原则,对比分析了两者的差异及其成因,并提出了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对这种差异现象。

关键词:礼貌原则;文化差异;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167-01一、中西礼貌原则概述Brown和Levinson(1990)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礼貌是一种保全面子的做法,而面子是交际双方通过对对方假定自己所表现出的行为,为自己有效求得的社会价值,面子是礼貌概念的核心。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说一些有利于己而不利于他人的话语,这些话语被称为“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 因此,所谓礼貌就是要最大程度的降低这些“威胁面子的行为”,体现处对面子的尊重。

顾曰国(1990)在研究了中国礼貌的历史渊源后,总结出了汉语文化的四个基本礼貌特征:尊敬他人(respectfulness)、谦虚(modesty)、热诚(attitudinal warmth)和文雅(refinement)。

他认为,尊敬他人是对他人的肯定、欣赏、顾及他人的面子、社会地位等;温文尔雅是指自己对他人的言行要符合某种标准。

通过对礼貌准则的进一步研究,顾曰国(1992)归纳了与汉语文化有关的五条礼貌准则:(1)“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3)“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4)“脸”“面子”与求同准则;(5)“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

礼貌作为一种标示人类文明的社会现象,既具有普遍性,又存在着差异性。

是普遍性与差异性的辨证统一。

不同的文化对礼貌行为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文化赋予了礼貌不同的内涵。

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篇一:礼貌原则面子理论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人们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伦理学呵文化学等诸多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从70年代开始,不少学者首次从语用的角度来研究礼貌现象,提出了与合作原则相互补益的礼貌理论,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解释语义和语力之间的关系,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

但是他无法解释清楚现实生活中人们有时故意违背合作原则的现象。

对此Leech认为,出于对礼貌的考虑,人们才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因此他提出了礼貌原则,其中包括六条准则:1. 策略准则(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2. 宽宏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3.赞扬准则(尽量减少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4.谦虚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5.赞同准则(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6.同情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礼貌原则无疑是对语用研究的一种贡献,但对于礼貌的得体性没有予以充分考虑,其礼貌准则的“最大”“最小”“尽量”等提法显得比较极端。

于是有了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theory)。

他们认为,所有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1987:61)。

面子有以下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 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 对自身公开形象得到赞许的需求。

他们又认为,人们言谈中的言语行为都是一些所谓的“威胁面子的行为”。

也就是说,他们的话语总会不同程度地使对方或自己一方的积极和消极面子受损。

因此,在交际中,人们就会采取相应的正面礼貌策略,负面礼貌策略和间接礼貌策略来保全对方和自己的面子。

Brown和Levinson也认为“面子”具有普遍性,但在特定环境下他又应该受到该文化规则的制约。

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1课题来源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

这类失误主要归因于说话的方式不妥,或者不符合表达习惯,或者说的不合时宜。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地球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重要。

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便需要用到礼貌用语。

但各民族的礼貌用语存在着众多的个性差异,因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在母语文化的影响下,在使用礼貌用语时,常常令对方认为自己是不礼貌的,或误解了对方的礼貌,交际中产生了语用失误,从而严重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为了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取得成功,我们有必要对礼貌用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有一个清晰、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克服因礼貌用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而给交际带来的消极影响。

2研究目的和意义自信息化与全球化以来,各国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

在交际过程中,双方总是不可避免地使用礼貌用语。

交际双方在社会交往时用礼貌用语来确立、维护、调节和发展双方关系,以保障交际顺利进行。

礼貌用语是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各民族的礼貌用语存在着众多的个性差异,正是这些个性差异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在母语影响下,使用礼貌用语时,产生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失败。

因此,我们在用英语同英语本族人交际时,应使自己使用的“礼貌用语”不仅符合英语语言规则,还要符合英语文化规则,从而避免“伤害”对方,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中国作为英语的二语学习者,由于对其语言规则不是十分了解,在讲英语时产生语法错误,英语本族人听了虽然会感到不快,但这类错误毕竟是表层结构的错误,听话人很容易发现,而且他们知道对方是“外国人”后也能原谅。

但如果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而由于不注意结合语境,不准确、恰当地使用英语,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粗鲁的,从而破坏了整个交际的气氛。

从礼貌原则看中国文化中的“贬己尊人”现象

从礼貌原则看中国文化中的“贬己尊人”现象

从礼貌原则看中国文化中的“贬己尊人”现象【摘要】礼貌原则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所应遵循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礼貌有不同的理解及表达。

本文以Leech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为理论依据,分析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贬己尊人”现象的语用特征。

【关键词】礼貌原则中国文化贬己尊人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中国人历来好“礼”、重“礼”、讲“礼”。

“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自古以来,礼被看作是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左传·隐公十一年》)同时礼也是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

《诗经》言:“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尧日篇第二十》)到了近现代,“礼”主要被看作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道德标准。

礼貌是人们普遍推崇的一种社会美德,是人们言语交际中应该遵循的普遍原则。

中国人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崇尚谦虚,贬己尊人,因而礼貌更多的被看作是道德修养而非简单的交际策略。

一、Leech的礼貌原则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Leech,1983) 根据英国文化的特点归纳出六条礼貌准则[1]:(1)得体准则(Tact Maxim):尽量少让别人受损,尽量多使别人受益;(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少使自己受益,尽量多让自己受损;(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4)谦虚准则(Modest Maxim):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5)同意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减少对别人的反感,尽量增大对别人的同情。

利奇的礼貌原则虽是根据英国文化的特点而提出的,但它在较大程度上对礼貌现象进行概括,包含了不同民族文化中的礼貌共性,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普遍性,是人们在交际中一般都遵守的礼貌原则。

英汉礼貌原则的文化差异_论英汉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

英汉礼貌原则的文化差异_论英汉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

《英汉礼貌原则的文化差异_论英汉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摘要: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Grice)在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会话中共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在中国,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重视礼貌语言的研究,语言学家们兼顾了不同文化中礼貌的共同特点和汉文化中的个体特征,对礼貌行为所遵循的准则及礼貌的文化特征也做了深入的探讨,礼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原则礼貌原则体现了社会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制约和影响,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礼貌原则既有共同点也有相异点,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某些差异也在发生变化。

这就需要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中灵活运用两种语言中的礼貌原则,遵循各自的礼貌准则,方能达到交际的目的。

礼貌原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的社会现象及准则,它体现了社会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制约和影响。

礼貌是交际的重要手段,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语言是其借助表达的方式之一。

在使用不同语言的国家,人们有各自的礼貌方式,而人们在语言的礼貌表达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掌握了许多外语单词和句型,也能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却仍然会出现交际失败的原因。

这些句子可能符合语法原则,但不一定得体或符合语用原则。

在外国人看来,语用错误比语法错误更难理解。

所以为了能够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就有必要了解英汉礼貌原则的语用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

一、英语中的礼貌原则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Grice)在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会话中共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

但在实际交际中,人们经常违反这些准则使用含蓄间接的表达,合作原则无法解释某些交际行为。

在语用学中,为补充格莱斯合作原则的不足,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Leech)从“损惠”的角度提出一系列礼貌原则。

这样礼貌原则就可以和合作原则结合起来,共同规约人们的会话活动。

礼貌原则的文化局限性ppt课件

礼貌原则的文化局限性ppt课件

二、Leech的礼貌原则



1、内容: 1)得体准则:尽量少让他人受损;尽量多让他人得益。 2)宽宏准则: 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受损。 3)赞扬准则:尽量少贬低他人,尽量多赞誉他人。 4)谦虚准则: 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 5)赞同准则:尽量减少自己与他人的不一致,尽量 增加自己与他人的一致。 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自己与他人的不和,尽量增 加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同情。(译文见许力生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 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 者有关联的事物要“抬”,要“尊”。 第二是称呼准则:指人们出自礼貌,在相互称呼 时仍接“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 体现人际关系中的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 意味看人际关系的改变;而出自礼貌,人们的不 同的语言行为和所处的不同的环境又会影响 称呼语的改变。


贾玉新(1997:288-291)认为:中国的“礼 貌”可以追溯到古书中所说之“礼”。 如《论语》中便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 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而“正 名”就是要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 间的等级关系。又如《竹子· 五辅》中亦有 “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 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这种上下、贵 贱、长幼、贫富之别是礼的根本。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中的“礼”是建立在等 级差异基础上的。为了体现等级、差距,中 国人的礼貌用语使用“贬己尊人”的原则。



2、学者的评价 在利奇看来,尽管礼貌原则的各准则(除了 量的差异)在不同文化所处的地位不同,他 们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如:徐盛桓(1992) (徐盛桓.礼貌原则新拟[J]. 外语学刊,1992,(2):10-16.)在他的礼貌原则 中修正了Leech的礼貌原则,用“通常倾向于” 等字眼替代“最大”(Maximize)和“最 小”(Minimize)等词,也就是说提法过于绝对, 不具备他所期望的普遍适用性。

言语礼貌原则的制约因素

言语礼貌原则的制约因素

言语礼貌原则的制约因素摘要:礼貌用语在交际中会面对很多来自于社会和文化的制约,我们对于礼貌的理解不能仅限于现有的单一认识中,本文将从交际对象、时间、学习背景等制约因素方面探讨礼貌用语。

希望能深入的了解礼貌的本质,有效的完成交际任务。

关键词:礼貌交际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社会的沟通工具。

礼貌用语最直观的一个表现形式就是对人的称呼。

相对于西方人的洒脱和随性,中国人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语言和肢体表达出来。

有一位老师说,留学生见到她之后总是喊她的姓,却不叫老师,对此十分不舒服。

在中国,老师就是被尊称为“某老师”,没有一位中国学生在老师的面前直呼其姓。

这是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留学生在中国学会了汉字和发音,但是却忽视了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应该遵循的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的简述:●赞扬原则,尽量减少对别人的贬损,夸大对别人的赞许。

●谦虚原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夸奖,对自身贬损。

●一致原则,尽量减少与别人的分歧,加大与他人的一致。

●同情原则,尽量减少对别人的厌恶,加大自己对他人的怜悯。

赞扬原则在与外国人的交际中有一定的阻力,表扬对于每个民族来说都是很盛行,但是对自己贬损的做法,却不为其他民族认同。

在留学生中,非洲裔的留学生爱表现、自我感觉良好,他们几乎不允许别人的指责,更不会理解通过贬低自己来得到别人认可的交际方式。

这样的案例,在交际中要注重他人的本土文化,通过语境和对话让他了解,语言的贬损不是真正的贬低,让他能够在中国人的文化氛围中了解,其实这样的文化氛围跟自己民族的肯定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将在以下不同因素中探讨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的制约性因素在以上的原则中,要注意言语表达一定是要在适宜场合下,一般,人们是喜欢被人赞誉的,但是,过多的赞誉会引起反感。

所以,礼貌原则不仅仅是停留在词语层面上的礼貌用语,而是涉及特定的语境因素而设定的礼貌原则。

这种结合特定语境因素的礼貌受到时间、情景、文化等多方面的制约1.时间制约能对语言产生影响的各种时间因素统称为时间的制约性。

论导游跨文化交际失误与中西礼貌原则文化差异

论导游跨文化交际失误与中西礼貌原则文化差异

论导游跨文化交际失误与中西礼貌原则文化差异旨在帮助导游增强对礼貌原则的文化差异敏感度,避免礼貌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标签:礼貌原则;语用失误;差异;跨文化交际1 礼貌原则Levinson将礼貌行为划分为:(1)积极礼貌,即满足对方面子上的正面要求,如表扬对方的地位,成就等;(2)消极礼貌:即满足对方面子的反面要求,如尽量不侵犯对方的人身,财产,自由等。

Leech的“礼貌原则”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Levinson的理论,为礼貌行为在交际中的实现提供了方法论。

得体准则或策略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受益;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己受益,尽量多使自己吃亏;赞扬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赞同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自20世纪80年代Leech的礼貌原则被引入国内以来,许多专家学者纷纷以其为框架对礼貌问题进行探究,追溯了现代汉语中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总结了一些制约汉语交际的礼貌原则,即:贬已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其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称呼准则:指人们出自礼貌,在相互称呼时仍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

文雅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要求“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少用直言。

”求同准则:注意人的身分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德,言,行准则:在言行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2 礼貌语用失误及英汉礼貌语用文化价值差异在言语交际中导致交际者未能取得交际效果的差别统称为语用失误。

礼貌原则在世界范围内有其普遍性,但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它在跨文化交际中又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实际上,言语行为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所属的语言与文化。

英语导游受中西文化价值差异的干扰和影响,常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礼貌语用失误的情况,导致言语冒犯或交际中断。

中外社会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

中外社会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

尊重长辈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礼 貌原则之一
尊重长辈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 言行举止中
尊重长辈包括尊重他们的意见 和建议
尊重长辈也包括尊重他们的生 活习惯和兴趣爱好
面子是中国社会礼貌原则的核心 面子代表着一个人的尊严和地位 面子的维护和维护他人的面子是中国社会礼貌原则的重要表现 面子的维护和维护他人的面子是中国社会礼貌原则的重要表现
中国社会结构:强调集体主义和团结合 作
西方社会结构: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精 神
中国社会结构:注重礼仪和礼节,强调 尊卑有序
西方社会结构:注重平等和尊重,强调 个人权利和自由
中国:注重礼仪,讲究礼节 和礼貌
西方:注重个人主义,强调 自由与独立
中国:注重集体主义,强调 和谐与团结
西方:注重平等,强调尊重 和平等
尊重文化差异: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 礼仪规范
语言表达:使用礼貌、得体的语言表达 方式
肢体语言:注意肢体语言的使用,避免 误解
礼物赠送:了解不同文化的礼物赠送习 惯,避免冒犯
餐桌礼仪:了解不同文化的餐桌礼仪, 避免失礼
社交场合:了解不同文化的社交场合礼 仪,避免尴尬
尊重文化差异:了解并尊 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行 为规范
礼貌原则包括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避免冒犯他人等。 礼貌原则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 礼貌原则的遵守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礼貌原则逐渐演变为现代社会 的礼仪规范
起源:礼貌原则起源于古代社 会,是人们在交往中逐渐形成 的一种行为规范
影响:礼貌原则对人们的行为 和交往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尊重他人:尊 重他人的权利 和尊严,避免
冒犯他人
谦逊有礼:谦 虚谨慎,不张

礼貌原则研究的评述

礼貌原则研究的评述

礼貌原则研究的评述礼貌原则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照顾他人感受的一种行为准则。

礼貌原则的研究在社会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学科领域都有涉及,并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礼貌原则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

礼貌的表达方式可以增强与他人之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持。

对于个人而言,懂得礼貌的表达方式可以使自己更受他人欢迎,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对于组织而言,礼貌的交往方式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和谐合作,提高整体绩效。

其次,礼貌原则的研究能够揭示文化差异和语言特点对交际行为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会导致人们对礼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通过研究礼貌原则,可以深入了解各种文化和语言下人际交往的特点和规律。

这对于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非常重要,有助于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此外,礼貌原则的研究还有助于揭示人类社会的演化和发展。

礼貌作为一种道德行为,是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的产物。

通过研究礼貌原则,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和社会进化的规律。

这种研究有助于人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有更深入的认识。

然而,礼貌原则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礼貌原则的定义和具体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主观性。

不同的学者和文化对于礼貌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难以达成一致的标准。

其次,礼貌行为的表达受到情境和个体差异的影响,难以建立一套普适的理论模型。

再者,礼貌行为的研究往往依赖于实验和调查等方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综上所述,礼貌原则的研究在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揭示文化差异和语言特点的影响,研究人类社会的演化和发展。

然而,礼貌原则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礼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建立更为科学和准确的研究模型,以推动礼貌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浅析国内关于“礼貌原则”及不礼貌现象的研究

浅析国内关于“礼貌原则”及不礼貌现象的研究

浅析国内关于“礼貌原则”及不礼貌现象的研究摘要:对于人们言语交流,“礼貌原则”一直都是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

“礼貌原则”的提出,指导人们更好地进行沟通与交流。

同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于“礼貌原则”的违反现象也大量存在。

文章考察了近年来国内对礼貌和不礼貌言语的研究情况,对相关理论和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后发现,目前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对“礼貌原则”不足的探讨和“礼貌原则”的违反、不礼貌产生的原因研究上。

文章通过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避免交际失误。

关键词:言语;礼貌;礼貌原则;不礼貌一、引言在Brown&Levinson的礼貌模式和“礼貌原则”提出后的许多年内,语言学家一直在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跨文化等各个角度在讨论着“礼貌原则”。

而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Leech的“礼貌原则”进行研究补充的同时,也有学者开始关注“礼貌原则”的违反的研究。

他们不仅发现了Brown&Levinson的礼貌模式,或者是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及准则、礼貌层级存在着让人质疑之处,还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二、礼貌和“礼貌原则”礼貌针对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现象,Leech提出了一套各社会、各群体共享的普遍性的“礼貌原则”;Brown和Levinson则提出了面子理论。

这两个理论的共同点是旨在对礼貌这一普遍现象做出解释。

在社会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学者们一般把面子定义为:“交际实践中的参加者所相互给与的、相互协同的公共意象。

”。

Levinson把礼貌又分成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

在社会语言学领域,交际者相互间关于关系的推测以及关于面子的协同的研究,就是面子的研究,也被称之为礼貌理论的研究。

“礼貌原则”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E.Goffman最早从社会学角度谈“面子行为理论”,提出了礼貌模式。

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及其4准则,从而大大推动了“会话含义”理论的向前发展。

可以说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是言语交际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如果在交谈时人人都能严格遵循这4条准则,他们便可以进行效率最高、最合理的交际。

礼貌原则的文化局限性

礼貌原则的文化局限性



而西方人恰好相反,在他们眼中‚人们生来 便是平等的‛, 并无贵贱,长幼之别。为了体 现平等,西方人的礼貌用语多采用一致性 (solidarity)原则,拉近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关系 因此,中国人的礼貌系统侧重于尊敬礼貌系 统(deference system)和等级礼貌系统 ((hierarchy system) 。而西方人则侧重一致性 礼貌系统(solidarity system)。

这是因为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和‚礼‛。强调辈 份、贵贱、尊卑的等级差别,构成了中国人的 人际关系的准则。这种非对等式称呼表现出 了一种权势倾向,是垂直式社会关系的标志, 即我们属于‚高权力距离的差序格局‛社会, 而西方社会正好相反,他们属于‚低权力距 离的平行格局‛社会。


此外,中国文化重视人与社会和谐统一,属于‚他 人取向的集体主义‛。这种取向使得中国人不惜迎 合别人,对待别人态度热情,习惯于将他人的积极 面子(即对积极公众形象的追求)看得比消极面子(不 被对方强加的愿望)更为重要,而采用关联方略 (involvement strategies) 。 而西方人恰好相反,重视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 自我个性的发展,把自己看作自主、独立的实体, 追求差异、追求自由。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独立发展 的要求,使消极面子比积极面子更加重要。为了避 免干涉对方的自由,西方人多采用独立方略 (independence strategies)。
二、Leech的礼貌原则



1、内容: 1)得体准则:尽量少让他人受损;尽量多让他人得益。 2)宽宏准则: 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受损。 3)赞扬准则:尽量少贬低他人,尽量多赞誉他人。 4)谦虚准则: 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 5)赞同准则:尽量减少自己与他人的不一致,尽量 增加自己与他人的一致。 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自己与他人的不和,尽量增 加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同情。(译文见许力生,2006: 96)

礼貌原则研究评述

礼貌原则研究评述

礼貌原则研究评述摘要:在本文中作者论述了两个问题。

其一,语用学领域里礼貌原则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讨论礼貌原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其二,。

Leech认为人们在会话中常常在违反合作原则的同时遵守礼貌原则。

本文作者通过自身收集的生活实例 ,证明人们违反合作原则并非都是出于礼貌的心理。

关键词:礼貌原则面子普遍适用性早期礼貌的研究学者如Lakoff, Brown & Levinson和Leech主要在语用学范围内研究礼貌现象,寻找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礼貌原则。

他们以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注重说话人的意图,从普通说话人归纳出具有理性和面子的“典型人”。

他们认为不同文化至少在本质上都是统一的,都对什么是礼貌有着共同的理解。

因此这些学者尝试从接触到的语料中归纳礼貌原则。

后人针对早期的礼貌原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文化制约性﹑静态化﹑理想化等问题做了诸多实验性研究,以图突破前人的研究框架,寻求更具活力﹑更有普遍性适用性的礼貌原则。

一、早期的礼貌原则研究评述(一)早期的礼貌原则研究概述礼貌的概念源于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 关于“面子”的著作《礼仪的相互作用:面对面的行为论集》。

Goffman 在书中说到面子是一个人在交往中按照能被其他人接受的方式有效地为自己确立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并通过自身社会属性的认可实现自我形象。

它是人类行为和自我体现的指导,是一种在社会中自我保护的内在的情感支持。

人们在日常交际活动中,为了使自己的行为有面子会去做“面子工作”。

“面子工作” 是相互的,即一个人要想保全自己的面子首先必须努力保全他人的面子。

Goffman认为,这解释了人们在交际中为何礼貌行事。

Goffman对面子的研究激起了礼貌原则的研究浪潮。

1973年,早期研究礼貌原则的学者Robin Lakoff提出了三个关于礼貌的基本条件:1.不要强加于人。

2.给他人与选择。

3.与对方友善,使对方感觉良好。

后人对这三个条件不断地进行质疑﹑验证和修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称呼方面的差异 称呼涉及礼貌是汉语言文化的特征。中国人习惯于 非对等式的称呼类型,而英语国家倾向于对等式。因 此某一种称呼方式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热情得体, 但在西方文化里却是唐突无礼的;相反,另一种称呼 方式在中国文化中可能唐突无礼,但在英语文化里 又会十分真诚亲切。 例如,我们总不能把常说的‚小李‛、‚老张‛ 用 英语说成Little Brown,Old Jones吧? 同样,西方人 不分尊卑、长幼,直呼长辈名字(如学生对教授直呼 其名)所表示的‚亲切‛,我们恐怕就体会不出来, 反而认为那是唐突无礼,不能容忍。


贾玉新(1997:288-291)认为:中国的‚礼 貌‛可以追溯到古书中所说之‚礼‛。 如《论语》中便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 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而‚正 名‛就是要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 间的等级关系。又如《竹子· 五辅》中亦有 ‚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 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这种上下、贵 贱、长幼、贫富之别是礼的根本。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中的‚礼‛是建立在等 级差异基础上的。为了体现等级、差距,中 国人的礼貌用语使用‚贬己尊人‛的原则。
二、Leech的礼貌原则



1、内容: 1)得体准则:尽量少让他人受损;尽量多让他人得益。 2)宽宏准则: 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受损。 3)赞扬准则:尽量少贬低他人,尽量多赞誉他人。 4)谦虚准则: 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 5)赞同准则:尽量减少自己与他人的不一致,尽量 增加自己与他人的一致。 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自己与他人的不和,尽量增 加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同情。(译文见许力生,2006: 96)



在这一例子中,中国人在接受他人称赞时按照 中国的礼貌习惯,谦虚地否定对方的赞扬,结果 使这位美国人大为迷惑,闹出了笑话。 我们在日常交际中还经常能听到下面的对话: ‚你家的客厅真气派呀。‛——“不怎么样。‛ ‚你这几年混得不错呀。‛——“不不,你也不 错。‛ ‚你老婆真漂亮。‛——“不不不,过得去吧。‛ 当来自英语文化的人听到中国人一口否定别 人对自己的赞扬,或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 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钱不值时感到惊讶,因 为他们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美可以避免损 害对方的积极面子,因而是礼貌的。



2、学者的评价 在利奇看来,尽管礼貌原则的各准则(除了 量的差异)在不同文化所处的地位不同,他 们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如:徐盛桓(1992) (徐盛桓.礼貌原则新拟[J]. 外语学刊,1992,(2):10-16.)在他的礼貌原则 中修正了Leech的礼貌原则,用‚通常倾向于‛ 等字眼替代‚最大‛(Maximize)和‚最 小‛(Minimize)等词,也就是说提法过于绝对, 不具备他所期望的普遍适用 Nhomakorabea。

此外,中国文化重视人与社会和谐统一,属于‚他 人取向的集体主义‛。这种取向使得中国人不惜迎 合别人,对待别人态度热情,习惯于将他人的积极 面子(即对积极公众形象的追求)看得比消极面子(不 被对方强加的愿望)更为重要,而采用关联方略 (involvement strategies) 。 而西方人恰好相反,重视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 自我个性的发展,把自己看作自主、独立的实体, 追求差异、追求自由。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独立发展 的要求,使消极面子比积极面子更加重要。为了避 免干涉对方的自由,西方人多采用独立方略 (independence strategies)。
一、礼貌的定义

1、‚礼貌‛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 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 的人际关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何兆 熊,1999:225) 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 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此外,礼貌还是人 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语言成分(包括词、 短语、语句和语篇)都具有程度不同的礼貌特 征。


许力生(2006:95-97)认为:礼貌原则是 对合作原则的弥补和拯救,但是其具有‚西 方文化中心主义‛之嫌。 顾曰国(1992) (顾曰国.礼貌、语用和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10-17.)根据汉文化 的德、言、行的礼貌要求, 吸收和借鉴利奇的 六条礼貌准则,并追溯了现代礼貌概念的历史 渊源,提出了不同于西方学者的礼貌准则:



第三是文雅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 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文雅准则的重要内 容仍然是‚先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 少用直言‛。 第四是求同准则:这与‚脸‛、‚面子‛有关, 所谓求同,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 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第五是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 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 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 自己付出的代价。


而西方人恰好相反,在他们眼中‚人们生来 便是平等的‛, 并无贵贱,长幼之别。为了体 现平等,西方人的礼貌用语多采用一致性 (solidarity)原则,拉近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关系 因此,中国人的礼貌系统侧重于尊敬礼貌系 统(deference system)和等级礼貌系统 ((hierarchy system) 。而西方人则侧重一致性 礼貌系统(solidarity system)。
礼貌原则的文化局限性

跨文化语用学者Kesckes (2005) 举了一个例子: 一个日本学生到教授(Kesckes)办公室,进 去以后,教授自己坐下了,学生却一直站着, 教授感到很奇怪,按西方人的想法,学生可 以自己找个位子坐下来,可是在东亚文化圈 内,‘师道尊严’‘尊师重道’,老师不让 学生坐,学生是不敢坐的。

2、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 维系人们正常有效交往的重要前提,但世界 上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原则或准则,各有各的 讲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往,各自按各 自的礼貌原则行事,往往会产生误解或冲突。 因此,“各社会各群体所遵循的礼貌原则在多大 程度上有共同之处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贾玉新:1997:287)尤其对跨文化交际 研究者来说, 我们更要重视礼貌的文化特性和 民族差异性, 即重视对其差异的探索。


第一是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 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 者有关联的事物要‚抬‛,要‚尊‛。 第二是称呼准则:指人们出自礼貌,在相互称呼 时仍接‚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 体现人际关系中的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 意味看人际关系的改变;而出自礼貌,人们的不 同的语言行为和所处的不同的环境又会影响 称呼语的改变。



相关文章: 中西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论礼貌原则的制约因素 言语礼貌· 认知期待· 语境文化规约


二、礼貌原则的侧重点 贾玉新(1997:293)认为:不同社会对不 同准则的侧重是由文化取向、价值观之差异 而引起的。对西方来说,‚得体准则‛是人 们交际时最经常用的准则,而中国人在日常 交际时所强调的礼貌准则是‚贬己尊人‛的 ‚谦虚‛准则。


“贬已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是 汉文化中礼貌的核心部分,汉民族对于夸奖往往会自 贬一番,加以谢绝,以表谦虚。这与Leech的‚贬己尊 人‛是有着本质的差异的。以下这个例子就能很好 地说明这一点。 ‚《南方日报》登载了这一例子:有个西方人被邀 请参加一对中国人的婚礼,他很有礼貌地赞扬新娘 长得漂亮,一旁的新郎谦虚到‚哪里,哪里!‛不 料这位西方朋友听了大吃一惊,想不到笼统的赞美 中国人还不过瘾,还需要举例说明。于是,他用生 硬的中国话说道‚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 嘴巴都漂亮!‛结果引起哄堂大笑。‚(引自贾玉 新,1997:296)

这是因为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和‚礼‛。强调辈 份、贵贱、尊卑的等级差别,构成了中国人的 人际关系的准则。这种非对等式称呼表现出 了一种权势倾向,是垂直式社会关系的标志, 即我们属于‚高权力距离的差序格局‛社会, 而西方社会正好相反,他们属于‚低权力距 离的平行格局‛社会。


三、差异 我们将从中西礼貌原则差异的根源,即对 ‚礼貌‛的内涵理解、礼貌原则的侧重点、 以及最能体现‚礼貌‛行为的称呼等角度来 分析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
(一)、中西礼貌原则差异之根源——“礼貌‛内涵



根据Hofstede(1994) 的‚价值维度‛理论和 费孝通(1947)的‚差序格局‛理论,我国 属于‚高权利距离的差序格局‛和‚他人取 向的集体主义‛社会,与此相反以英美为主 体的西方社会属于‚低权力距离的平行格局‛ 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主义‛社会。 (Hofstede, G.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 intercultural. London: Harper Collins. 1994) (费孝通,1947,《乡土中国》,北京:生 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