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地分类进展及编目体系

合集下载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三种立地类型梭梭土壤种子库研究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三种立地类型梭梭土壤种子库研究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三种立地类型梭梭土壤种子库研究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又称煤矿地区)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鄂尔多斯沙漠南缘沙漠之一。

沙漠是一片荒凉、干旱、贫瘠的土地,植被覆盖稀少,土壤条件恶劣。

然而,在这片看似荒无人烟的沙漠中,梭梭(又称苏打)却以其独特的生态适应能力,成为这片沙漠的主导植物。

本文旨在探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的三种立地类型梭梭土壤种子库情况及其对植物生态适应的意义。

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梭梭土壤种子库梭梭土壤种子库是沙漠中植被更新与恢复的重要基础。

通过分析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三种不同立地类型的梭梭土壤样品,可以了解到不同土壤环境下的植物种子组成及其数量分布情况。

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三种立地类型(沙丘顶、沙丘侧坡和沙丘底部)的土壤种子库存在着差异。

沙丘顶的土壤种子库较为丰富,种子数量较多;沙丘侧坡的土壤种子库相对较少,种子数量较低;而沙丘底部的土壤种子库最为贫瘠,种子数量极少。

二、梭梭土壤种子库对植物生态适应的意义梭梭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能够生存和繁衍,与其独特的生态适应能力密不可分。

梭梭通过其种子库中的种子适应沙漠环境,实现了植物的更新和繁殖。

首先,沙丘顶的土壤种子库丰富,为梭梭提供了更多的繁殖机会。

这是因为沙丘顶处地面相对较平坦,土壤湿度相对较高,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生长。

梭梭通过生长出来的新株提供更多的种子来增加土壤种子库的数量。

其次,沙丘侧坡的土壤种子库相对较少,限制了梭梭的进一步扩散。

沙丘侧坡土壤较为贫瘠,水分供应不足,使得梭梭的生长比较困难。

缺乏新植株的产生,也就限制了种子的增加。

最后,沙丘底部的土壤种子库最为贫瘠,几乎没有梭梭的生存条件。

沙丘底部处于沙漠最低的地方,土壤质量差,水分更加稀缺。

因此,梭梭难以在这样的环境中繁殖和生长,导致土壤种子库非常贫乏。

三、结论通过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三种不同立地类型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沙丘的不同立地类型对土壤种子库的质量和数量有明显影响。

中国防沙治沙区划(十一五)

中国防沙治沙区划(十一五)
Ⅳ.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湿润沙地类型区
该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光照和水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450—800mm。地下水含量丰富,埋藏较浅,开垦历史悠久,天然植被仅分布于残丘、沙荒、河滩、洼地、湖区等,是我国粮棉重点产区之一,人口密度大,劳动力资源丰富。
局部地区风沙活动仍强烈,冬春季节风沙危害仍很严重。本区以田、渠、路、林、网和林粮间作建设为重点,全面治理沙化土地。
Ⅱ2科尔沁沙地治理区
海拔仅130—400米,由于地处大兴安岭以东,离海洋较近,且河流纵横,湖沼星布,水热条件较好,呈现以半固定、固定沙丘为主,流沙为辅的自然景观。
降低草场载畜量,实行退耕退牧还林还草,采用封、飞、造,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营造防风固沙林,同时通过草地围栏等措施改良退化草场,提高植被盖度,减少风沙危害。
Ⅱ半干旱沙地类型区
干旱多风,植被稀疏,但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年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之间,其中沿中蒙边界在200毫米以下。本区天然与人工植被均可在自然降水条件下生长和恢复。
过牧、过垦、过樵行为十分突出,造成植被衰败,草场退化、沙化。本区以保护、恢复林草植被,减少地表扬沙起尘为重点。
加强天然植被的保护和封禁,严格控制开垦、采矿和放牧,在绿洲、工矿、城镇、居民点外围营造防护林体系,保护工矿业的正常生产、改善城镇居民的生存环境。
Ⅲ2共和盆地及江河源区沙化土地治理区
长江、黄河等河流的发源地,除共和盆地外,海拔一般在4000米以上,气候高寒干旱、半湿润,无霜期短,河源区湖泊众多,植被主要有高寒草原、高寒灌丛、高山草甸等,是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地区。
Ⅲ1柴达木沙漠周边及绿洲区
Ⅲ2共和盆地及江河源区沙化土地治理区
Ⅲ3西藏河谷沙化土地治理区
Ⅳ.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湿润沙地类型区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共6级分类单元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共6级分类单元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共6级分类单元一、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国的土壤系统分类(Chinese Soil System Classification,简称CSSC)是根据我国土壤的不同特征,采用科学的分类方法,将全国各地的土壤统一地划分分类系统,目前有6个等级,包括:大类、定类、亚类、子类、小类和纲类。

1. 大类:大类是最高等级的分类单元,总共有8个大类:主要属于商、肥、酸类贫瘠地、季节性水位上下波动的阔叶草甸草原、湿地、酸性地质构造型滑坡背景地、用酸性化肥易碱可长期用肥的森林土、植物根系主导土、矿物质丰富的土壤、受垂直温度差影响的综合受限土、沉淀盐分较高的土壤等。

2. 定类:定类是按照土壤结构、营养特性、功能特性及地形地貌特征等考查结果,按照几种土壤特征组合划分出的定类,下设子类、小类和纲。

总共有100多个定类,包括类、砂类、膏类、泥类、败脱水类、腐殖质类等。

3. 亚类:亚类也称作“小定类”,是对特定定类进行更细化的分类,总共有60多个亚类,其中有砂败脱水类、砂膏类、砂泥类、膏败脱水类等。

4. 子类:子类是细化到更小的分类单元,其特征更加详细,一般由黏性土、分选土、具有颗粒结构的土壤等组成,总共有上百个子类,主要有黄色黏性土、红壤、红黏土、紫黏土、黑钙质壤等。

5.小类:小类是在子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更细致的划分,是在形态、结构、质地等方面进行分类的。

总共有二百多个小类,其中有红壤黏土、细砂膏土、黑钙质塬黏粉土、细砂膏粉土等,它们可以根据主要特征属于一个子类,或者混合这几个子类,混合分类也称作复合体类。

6. 纲类:纲类是最细致的分类单元,它把小类进一步细化,主要是把小类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功能及特征相似的类,总共有八十多个纲类,其中有黄色粘土质壤、黑钙质细砂败脱土,砂黏壤、砂膏壤等,它们在小类中都可以分别单以一个类表示出来。

综上所述,中国的土壤系统分类共有6个等级,分别是:大类、定类、亚类、子类、小类和纲类,总共有100多个定类,60多个亚类,上百个子类,二百多个小类和八十多个纲类,综合特性分类全面,形成完整可操作的土壤系统分类体系。

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规定090415

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规定090415

目录1 总则 (1)2 技术标准 (3)2.1土地沙化分类系统 (3)2.2沙化程度分级 (4)2.3土地荒漠化分类系统 (4)2.4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6)2.5荒漠化程度评价 (8)2.6环境调查因子 (13)2.7土地利用变化原因 (14)2.8防治荒漠化(沙化)及社会经济状况调查指标 (15)3 监测方法 (18)3.1技术路线 (18)3.2技术准备 (19)3.3遥感数据处理 (21)3.4遥感图像的图斑区划 (21)3.5遥感图像区划图斑的现地调查核实 (24)3.6地面图斑的调查及区划 (24)3.7 监测因子调查 (25)3.8面积求算、数据统计及荒漠化(沙化)土地分布图编制 (25)4 监测成果 (27)5 检查验收 (29)5.1监测查验收制度 (29)5.2检查验收方法 (29)5.3 检查内容及合格标准 (29)5.4质量评定 (30)6 附则 (32)附件一调查与统计表 (33)附件二调查(解译)因子代码表 (55)附件三属性数据结构 (61)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规定(修订稿)1 总则1.1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履行《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以下简称《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体系,统一和规范监测的内容、任务、周期、技术标准、方法和成果要求,保证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规定。

1.2监测的目的意义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的目的是定期掌握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为国家和地方制定防沙治沙与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长远发展规划,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资料。

1.3监测的主要任务1.3.1定期提供全国各级行政单位的各类型沙化土地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分布、面积和动态变化情况;1.3.2定期提供全国各级行政单位的不同类型及程度的荒漠化土地的分布、面积和动态变化情况;1.3.3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荒漠化和沙化过程的影响,对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危害及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提出防沙治沙和防治荒漠化的对策与建议,为国家决策提供服务。

恢复生态学9研究生院

恢复生态学9研究生院
- 沙丘形态复杂,在邻近山脊线一带多为金字塔沙丘,稍远为“之” 字形的,两侧具有分叉低沙丘的沙垄;而在山前地带的沙垄,和 前者又不相同,系受东北风的作用,作东北西南方向,顺山坡向 上延伸。而在沙垄之间为一些沙埂所分割,从而造成特殊的羽毛 状沙丘;本沙漠虽为流动沙丘,有显著的风沙活动
9.2 中国八大沙漠及其分布 (7)
9.1 中国四大沙地及其分布 (5)
4) 毛乌素沙地
- 位于内蒙古伊克昭盟的南部,陕西的北部, 大部系沙化土地。其特色 是:
- 具有比较优越的水分条件(年降水量200mm-400mm),植被生长条件 良好,沙丘都以固定、半固定为主(当地称为巴拉)。但因历史时期以 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的结果,破坏草原植被,遂使流沙面积不断扩 大,以致形成流沙(新月形沙丘链为主)和固定、半固定沙丘(似梁窝 状沙丘及抛物线沙丘等为主)相互交错分布的特色。因此在毛乌素沙 地,保护现有天然植被,合理开发利用沙漠资源,是治理毛乌素沙 地防止土地沙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9.2 中国八大沙漠及其分布 (8)
7)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 从上述风沙地貌的特征,结合沙漠治理的要求来看:a)大部为固定 半固定沙丘,植被覆盖度在固定沙丘上可达40%-50%,半固定沙 丘上也在15%-25%,植物资源丰富,是优良的冬季牧场。b)沙漠 中部大致作南北走向的沙垄和垄间低地,为沟通南北方向通行的 道路选择提供了有利条件。c)虽以固定年固定沙丘为主,但若植 被破坏仍会导致沙化土地的发展
1 科尔沁沙地 - 分布于西辽河下游干支流沿岸的冲积平原,也有一部分是位于冲积
洪积阶地。其特色是:1) 坨(沙丘)甸地形相间特别是在通辽余粮堡 至库伦瓦房一线以东,坨甸作东西走向,呈有规律的相间平行排列 ;2) 固定半固定的梁窝状沙丘占绝对优势,两者合计占整个沙地总 面积的90%。流动的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仅占10%,它们的分布也 呈现出东西变化的明显的规律,总的来说,自西向东沙丘逐渐由流 动沙丘为主

中国沙漠公路自然区划分区指标体系

中国沙漠公路自然区划分区指标体系

J o u r nal of Cha n g πan U n iver s it y ( N at u ral Science Editio n )2009 年 5 月May 2009文章编号 :167128879 ( 2009) 0320043205中国沙漠公路自然区划分区指标体系王富春 ,毛雪松(长安大学 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064)摘 要 :确定分区的指标体系是沙漠公路区划的核心问题 。

在进行中国沙漠公路自然区划研究的 过程中 ,选取地貌 、气候和生态等自然条件作为反映沙漠地区公路工程的环境影响因素 ,根据公度 理论建立各要素对公路工程综合影响的定量参数 ———沙漠综合状态指数 。

最终建立了以沙漠综合 状态指数为主导指标 ,以沙丘高度 、风沙强度 、植被覆盖度和气温年较差为辅助指标的中国沙漠公 路自然区划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的建立为中国沙漠公路建设奠定了基础 。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沙漠公路 ;自然区划 ;主导指标 ;辅助指标 ;沙漠综合状态指数 中图分类号 : U 412 . 13文献标志码 : AIndex system of natural region division f or desert high w a y in ChinaWA N G Fu 2ch u n , MA O Xue 2so n g( Key L a b o r ato r y fo r S p e cial A r ea High way Engineering of Mini s t r y of Educatio n ,Cha n g πa n U n iver s it y , Xi πa n 710064 , Shaa n xi , China )Abstract : It i s a key p ro b le m to defi n e t h e i n de x syst e m of t h e regio n divi s io n fo r de s er t hi g hway. Duri ng t he nat ural re gio n divi sio n of t he de ser t hi ghwa y i n Chi na , t he topo grap hy , cli m at e a n d ecolo gy of de se r t were select ed a s t he ref lectio n of t he i mp act of e nvi ro nme nt al p a ra m et e r s fo r hi ghwa y p roject s. Ba sed o n t h e co mme n s ura ble t h eo r y , t h e de ser t co mp re he n s ive st at e i n de x w hich co mbi ne s t h e eff ect s of t h e e nvi ro n me nt al p a ra met e r s wa s e st a bli s hed . Re ga r ded t h e de s er t co mp re he n sive st at e i nde x a s t he do mi na nt i nde x , a nd re ga r ded t he sa ndba n k hei g ht , t h e sa n d a nd wi nd st re ngt h , t he veget atio n o verlay a nd t he a nnual t e mp erat ure va riet y a s t he a u xili a r y i n de x , t h e i n de x syst e m of nat u ral divi s io n fo r de s e r t hi g hwa y i n Chi n a a r e f i n all y ma d e . 3 t a b s , 5 f i g s , 8 ref s.K ey w ords : roa d e ngi neeri ng ; de ser t hi ghway ; nat ural regio n divi sio n ; do mi na nt i nde x ; a u xili a r y i n de x ; de s er t co m p r e h e n s ive st a t e i n de x区域分异规律 ,并反映自然环境要素 (地貌 、气候 、水 文等) 对沙漠公路工程各类构造物 ( 路基 、路面防护 工程等) 的安全性 、经济性和耐久性等方面的重大影 响和作用 。

中国沙地分类进展及编目体系

中国沙地分类进展及编目体系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 第34卷第3期2015年3月V ol.34,No.3March,2015中国沙地分类进展及编目体系闫峰,丛日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北京100091)摘要:中国历来重视沙地研究但至今尚未形成较公认的分类体系,详细的沙地资源数据库建设亦未开展。

全面总结了中国沙地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沙地分类进展和编目体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①已有的沙地分类主要根据沙地流动性、荒漠化程度、荒漠化过程、空间位置等方法进行,表现出研究区域不全面、分类指标定量程度低、空间信息表达能力差、分类指标体系混乱以及沙地分类的系统性和分类结果的可比性相对较差等问题。

②沙地分类编目体系全面涵盖了中国沙地分布范围,突出了沙地的温度、干湿度、流动性、荒漠化程度、面积和土地利用属性等信息,能综合全面地反映沙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沙地;分类;编目体系;中国DOI:10.11821/dlyj2015030051引言沙地作为独特的地貌类型在中国广为分布。

在中国早期的沙地研究中,沙地被定义为分布在荒漠地带以外的半干旱、半湿润草原地区的地表被沙丘覆盖的土地,因沙地性质(尤其在地貌上)与沙漠相类似一般习惯上也泛称为沙漠[1]。

随着沙地研究的不断深入,朱震达等指出中国南方也存在着以海滨沙质平原和湖滨及河流下游冲积平原以沙质阶地为基础的风成沙地;川滇间的干热河谷及川西干旱河谷中亦分布有风成沙地[2]。

此外,青藏地区的荒漠化研究也表明藏南河谷湖盆区和藏东南三江河谷区存在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现象[3,4]。

因此,中国沙地在空间分布上除了北方半干旱、半湿润的草原地区外,还应包括青藏高原以及濒海(河、湖)的沿岸的广大地区。

中国作为世界上沙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历来重视沙地理论和技术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展了多次的沙漠(沙地)科学考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5,6]。

中国沙漠、沙地分析

中国沙漠、沙地分析

中国沙漠、沙地分析中国的沙漠、沙地广泛分布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有季节性干旱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以及部分沿海地区。

以沙漠化为主的荒漠化问题是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目前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发生和发展往往处于或围绕在荒漠土地周围。

因此为适应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必要清楚准确认识我国沙漠、沙地的分布、程度的状况。

遥感和GIS技术集成为沙漠、沙地的动态监测和定量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利用遥感方法获取荒漠地区荒漠现状和动态变化的环境信息,而后在GIS中形成多层次、综合、动态的环境数据库,是为沙漠、沙地治理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准确数据的有效途径。

1沙漠沙地的遥感宏观调查针对我国沙漠、沙地的地理分布情况,利用TM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覆盖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多年的野外调查和相关资料,完成了中国的沙漠、沙地遥感宏观调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1:100万沙漠、沙地数据库。

数据库以沙漠、沙地数据为主包括戈壁和盐碱地数据,其中沙漠、沙地是指地表为沙质土壤覆盖的土地,但不包括水系中的沙滩;戈壁为地表以碎砾石为主、植被覆盖度在5%以下的土地,也称砾质荒漠;盐碱地主要是地表盐碱聚集、植被稀少,只能生长强耐盐碱植物的土地。

这其中沙地又具体分为流动、半流动、半固定和固定四类。

其中沙漠、沙地又进一步划分为四个二级分类: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

表1沙地等级和分级指标Tab.1 The grade and sign of desert沙地类型沙粒(1-0.05mm)含量/% 有机质含量(%)植被覆盖度(%)景观特征流动沙地98-99 0.065 <5 密集的流动沙丘占绝对优势,仅有一年生沙生植物半流动沙地93-98 0.267 5-20 流沙作大面积的区域分布,灌丛沙堆密集,吹扬强烈半固定沙地91-93 0.359 21-50 片状流沙、吹扬灌丛沙堆及风蚀相结合固定沙地79-89 0.975 >50 大部分土地尚未出现流沙,偶见有流沙斑点,原生植被结构未被破坏。

中国沙漠化研究的进展

中国沙漠化研究的进展

中国沙漠化研究的进展朱震达【期刊名称】《中国沙漠》【年(卷),期】1989()1【摘要】中国沙质、砾质荒漠和沙漠化土地的面积达149万km^2,占国土面积15%。

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到今天的沙漠所,经历了卅个春秋。

沙漠科学的研究也从空白发展成一个新学科的成长过程。

为我国沙漠科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培养了一支有着丰富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科技队伍。

具有独立解决经济建设中提出的沙漠及沙漠化治理问题的能力,并为全球沙漠化研究工作和治理实践,作出应有的贡献。

198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为全球先进单位称誉。

我国沙漠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可归纳为四个阶段: 1959—1965年,查明沙漠情况,探索沙漠治理方法阶段。

对我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土地进行综合考察究沙区自然条件与资源,沙丘特征与风沙运动规律。

1966—1977年,以沙害治理为中心,根据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开展专题研究阶段。

如沙区铁路修建的有关问题和沙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开发后自然条件的变化等。

1978—1983年,以土地沙漠化问题为中心开展综合研究。

干旱、半干旱地带土地沙漠化现状、发生发展过程,变化趋势与预测,整治措施等。

1984年以后,主要是加强对土地沙漠化变化趋势与预测,以及整治措施的研究,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走向世界。

1)建设不同自然地带沙漠化(风沙化)【总页数】13页(P4-16)【关键词】沙漠化土地;半湿润地带;沙漠治理;世界环境日;沙障;流沙固定;土地恢复;铁路修建;风沙化土地;半干旱地带【作者】朱震达【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41.73【相关文献】1.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的新进展 [J], 王涛;陈广庭;赵哈林;董治宝;张小曳;郑晓静;王乃昂2.向沙漠化作斗争,为人类造福——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沙漠化科学研究纪实 [J], 寿传权3.中国沙漠化过程中人文作用研究进展 [J], 董朝阳;樊胜岳;钟方雷;马永欢4.中国沙漠化研究进展 [J], 王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沙漠(沙地)类型编码

中国沙漠(沙地)类型编码

中国沙漠(沙地)类型编码
文件格式:全国、分省及县级沙漠图的数据类型为矢量型ARC/INFO的coverage。

文件命名:基于国家基本资源与环境遥感动态信息服务系统数据组织在Windows NT的文件管理层面上进行,文件和目录名采用英文字和数字的复合名称,分省沙漠图以省、区名拼音+SM构成,如甘肃省沙漠分布图即为GSSM。

旗、县沙漠图为省区名拼音+xxxx,xxxx为旗、县代码后四位数值,如兰州沙漠图命名为GS0101。

省、区和旗、县的分幅切割以国家级基本资源与环境遥感动态信息服务运行系统中的行政区划数据文件为据。

沙地:指地表为沙质土壤覆盖的土地,包括沙漠,不包括水系中的沙滩。

共分为四个类别:
戈壁:指地表以碎砾石为主、植被覆盖度在5%以下的土地。

盐碱地:地表盐碱聚集、植被稀少,只能生长强耐盐碱植物的土地。

沙漠图斑面状地物属性的属性项见下表:
坐标系及投影:
坐标系:大地坐标系
投影:Albers正轴等面积双标准纬线圆锥投影
南标准纬线:25°N
北标准纬线:47°N
中央经线:105°E
坐标原点:105°E与赤道的交点。

纬向偏移:0,经向偏移:0。

课程设计沙地

课程设计沙地

课程设计沙地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沙地的形成、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沙地进行分类和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课程目标的具体化需要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将知识目标具体化为了解沙地的形成原因、掌握沙地的生态环境特点;技能目标具体化为能够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沙地进行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体化为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我们选择和了以下教学内容:第一章沙地形成与分布,介绍沙地的形成原因、分布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地理分布;第二章沙地生态环境,讲解沙地的植被、动物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第三章沙地评价与保护,阐述沙地评价的方法、标准及其保护措施。

教学大纲的制定依据课程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

本课程共计12课时,每周2课时,共计6周完成。

具体安排如下:第1-2周:学习沙地的形成与分布,了解沙地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地理分布;第3-4周:学习沙地生态环境,掌握沙地植被、动物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第5-6周:学习沙地评价与保护,学会沙地评价方法及其保护措施。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在讲授沙地形成与分布时,采用讲授法结合地图分析,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沙地的分布特点;在讲解沙地生态环境时,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参与讨论沙地生态环境问题;在沙地评价与保护环节,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掌握沙地评价方法。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教材选用《中学地理教材》及相关辅导资料,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参考书包括《中国沙漠志》等,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多媒体资料包括沙地生态环境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实验设备包括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实验仪器等,便于学生进行沙地评价实验。

我国四大沙地适生水土保持植物资源

我国四大沙地适生水土保持植物资源

我国四大沙地适生水土保持植物资源
胡建忠
【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
【年(卷),期】2023()2
【摘要】在半干旱地区,受自然与人为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类似沙漠的地貌类型,被称为沙地。

我国北方中西部干旱地区分布着八大沙漠,与此对应,在北方中东部半干旱地区则分布着四大沙地,从西至东(北)依次为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

这些沙地曾被人们分别称作毛乌素沙漠、浑善达克沙漠、科尔沁草原、呼伦贝尔草原。

据考证,这些地区古时候多为水草肥美的牧场,后来由于气候变迁、战乱、不合理的樵采、开基及草场超载等原因,地面植被丧失殆尽,沙土层逐渐活化,就地起沙,就形成了后来的沙地。

【总页数】6页(PI0006)
【作者】胡建忠
【作者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
【相关文献】
1.雅鲁藏布江高寒河谷流动沙地适生植物种筛选和恢复效果
2.基于GIS的水土保持植物金发草的适生区与生境分析
3.我国主要石漠化区水土保持植物资源的配置与开发Ⅰ: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与开发情况
4.我国主要石漠化区水土保持植物
资源的配置与开发Ⅱ: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与开发特点5.我国主要石漠化区水土保持植物资源的配置与开发Ⅲ: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与开发建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砂质新成土的系统分类

中国砂质新成土的系统分类

中国砂质新成土的系统分类李福兴;陈隆亨;邸醒民;齐善忠【期刊名称】《中国沙漠》【年(卷),期】2001()z1【摘要】以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依据 ,以土壤发生学作指导 ,阐述了我国砂质新成土的系统分类。

砂质新成土是新成土纲中具有砂质沉积物岩性的土壤 ,相当于我国过去土壤分类中的“风砂土” ,是指风成砂性母质上发育的土壤 ,其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 :流沙上的成土阶段、半固定沙上的成土阶段和固定沙上的成土阶段 ;具有细土累积、结皮形成和有机质聚集三个成土特点。

砂质新成土的控制层段的深度标准规定为 1~ 2m。

砂质新成土亚纲可以划分为 :寒冻砂质新成土、潮湿砂质新成土、干旱砂质新成土、干润砂质新成土和湿润砂质新成土等 5个土类 ,在土类之下 ,又可主要根据是否偏离中心概念、是否具有附加过程的特征和是否具有母质残留的特征 ,进一步划分为永冻寒冻砂质新成土等 2 2个亚类 ,并列有检索系统。

最后 ,以砂质新成土的土类为单元 ,论述了其土壤分布、特征及其改造利用方向。

【总页数】8页(P30-37)【关键词】土壤系统分类;砂质新成土;分类检索【作者】李福兴;陈隆亨;邸醒民;齐善忠【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5.3【相关文献】1.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盐成土及其相关土壤诊断标准的修订建议 [J], 张凤荣;王秀丽;王数;郑重;吴昊2.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干旱砂质新成土形成特点和利用保护 [J], 季方;雷加强3.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发育土壤的成土特点与系统分类 [J], 章明奎;姚玉才;邱志腾;毛霞丽;杨良觎4.有机物料输入对干润砂质新成土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J], 沈玉芳;陶武辉;李世清5.新疆典型干旱土和盐成土的系统分类归属 [J], 郝士横;吴克宁;鞠兵;杜凯闯;武红旗;杨淇钧;李晓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沙漠的同位素分区特征

中国沙漠的同位素分区特征

中国沙漠的同位素分区特征中国沙漠的同位素分区特征系统采集了中国10个主要沙漠或沙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沙漠、毛乌素沙漠、库布齐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样品,并在黄土高原西峰、环县和洛川剖面采集了马兰黄土(L1)样品.通过选择合适的粒级和样品处理方法,对样品酸不溶物进行了Nd和Sr同位素组成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中国10个沙漠或沙地的Nd同位素组成ε8Nd(0)的变化范围大,为-1.2~-17.2.根据Nd同位素组成范围,10个沙漠或沙地的εNd(0)从高到低可以分为4个区域:A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呼伦贝尔沙地(-1.2~-4.0);A2: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4.4~-7.0);B:塔克拉玛干沙漠、柴达木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7.4~-11.7);C:毛乌素沙漠和库布齐沙漠(-11.8~-17.2).中国沙漠Nd同位素组成的分区性与中国北方的大地构造和山脉分布密切相关,并表明中国沙漠具有近源性,即沙漠物质主要来源于其邻近周围的山脉和基底岩石的风化侵蚀.通过对比,黄土高原黄土Nd和sr同位素组成与柴达木沙漠和阿拉善高原的沙漠(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相同,而与其他沙漠不同.塔克拉玛干沙漠碳同位素组成为0.19‰~0.62‰;柴达木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黄土高原马兰黄土碳同位素组成都落在1.20‰~2.40‰之内.黄土高原马兰黄土碳同位素组成与柴达木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相类似,而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不同.本次研究为Liu et al.(1996)的推论,即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最终来源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同位素证据.作者:杨杰东陈骏饶文波李高军季峻峰 YANG Jie-dong CHEN Jun RAO Wen-bo LI Gao-jun JI Jun-feng 作者单位:刊名:地球化学ISTIC PKU英文刊名:GEOCHIMICA 年,卷(期):2007 36(5) 分类号:P597 关键词:沙漠黄土 Nd同位素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沙地植被的分类和排序

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沙地植被的分类和排序

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沙地植被的分类和排序
沈渭寿
【期刊名称】《中国沙漠》
【年(卷),期】1997(17)3
【摘要】选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利用群落组种的相对盖度作为优势度指标,将该区沙地植被划分为22个群系,群系下又划分出了不同的群丛。

同时,采用主分量分析(PCA)模型,对10个常见的群落类型进行了二维排序,比较直观和真实地反映了不同群落类型在土壤砾石化程度和土壤潜在肥力2个环境梯度上的分布情况。

【总页数】5页(P269-273)
【关键词】雅鲁藏布江;沙地植被;模糊聚类;PCA排序
【作者】沈渭寿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8.152
【相关文献】
1.西藏中部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数量分类和排序 [J], 拉琼;许敏;扎西次仁
2.滹沱河流域湿地植被的数量分类和排序 [J], 吴东丽;上官铁梁;张金屯;薛红喜
3.茅洲河流域湿地植被数量分类与排序 [J], 李慧;李斌;吴基昌;陈勇;杨美;杨东
4.雅鲁藏布江河谷风沙地貌分类与发育问题 [J], 李森;王跃;哈斯;杨萍;靳鹤龄
5.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下段沙地植被研究 [J], 赵文智;李森;刘玉璋;申建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东部沙地物源示踪及地质意义的开题报告

中国东部沙地物源示踪及地质意义的开题报告

中国东部沙地物源示踪及地质意义的开题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中国东部沙地的形成原因以及古气候环境演化,对沙地物源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研究拟以中国东部沙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沙地中沉积物中的矿物组成、元素组成进行分析,以及对古土壤和风成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研究,探究中国东部沙地的物源特征、形成机制和演化历史,旨在为东部干旱区域的环境变化研究提供新的参考和基础。

本研究计划采用以下方法:
1.样品采集:在中国东部沙漠地区进行采样,分别在沙丘、冲沟、峡谷沟壑等不同地貌单元中采集种植土样品、沙土样品和暴露岩石样品,并根据实地地貌解译情况,对各样品进行汇总;
2.矿物学分析:运用XRD、SEM等仪器对样品中的矿物组成进行分析,以了解不同区域的矿物组成及其变化;
3.元素分析:运用ICP-MS等仪器对样品中的元素含量分析,以获得样品中的元素组成和岩石源区的特征;
4.磁性矿物学分析:运用磁化率、饱和磁化强度、剩磁、顺磁性等指标,对古土壤和风成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进行研究;
5.地质意义分析:结合已有的区域地质背景和环境参数,对样品中物质组成特征、元素组成特征和磁性特征进行分析,以探讨其环境响应机理和演化历史。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对中国东部沙地地貌单元及其物源的探讨,揭示该区沙漠化及环境变化的演化历史,为该区域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操作的依据。

中国沙漠粒度分析研究综述_宋洁

中国沙漠粒度分析研究综述_宋洁
中国沙漠科 学 的 建 立 始 于 1959 年 中 国 科 学 院 治 沙 队 的 成 立[7],粒 度 分 析 也 随 之 被 引 入 了 中 国 沙 漠的研究中 。 [8] 作为沙漠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和 风 沙地貌形成和发育 的 指 代 性 物 质,沙 漠 沉 积 物 及 其 粒度研究是风沙地 貌 研 究 的 基 础,沙 漠 沉 积 物 粒 度 参数具有重要的 环 境 指 代 意 义。 首 先,沙 漠 沉 积 物
海拔 /m
地理 位置
主要组 成物质
丘间地表沙粒度特征
平均粒 分选 径/mm 系数
偏度
峰度
计算 方法
参考 文献
塔克拉玛干沙漠 33.78 840~1 200 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
极细沙 0.121 1.14 -0.42 1.37 图解法 [17]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4.88 300~600
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 细沙和极细沙 0.095 1.48 0.35 1.48 图解法 [19]
收 稿 日 期 :2015-04-20;改 回 日 期 :2015-06-04 资 助 项 目 :国 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发 展 计 划 项 目 (2012CB426508);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41261008);内 蒙 古 草 原 英 才 项 目 (CYYC2013103) 作 者 简 介 :宋 洁 (1989— ),女 ,山 西 太 谷 人 ,硕 士 研 究 生 ,主 要 从 事 环 境 变 化 与 环 境 管 理 研 究 。E-mail:545967926@qq.com 通 信 作 者 :春 喜 (E-mail:chunxi@imnu.edu.cn)
库姆塔格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
2.28 1 000~1 200 新疆东南、甘肃西部 4.92 1 200~1 700 内蒙古阿拉善高原西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 第34卷第3期2015年3月V ol.34,No.3March,2015中国沙地分类进展及编目体系闫峰,丛日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北京100091)摘要:中国历来重视沙地研究但至今尚未形成较公认的分类体系,详细的沙地资源数据库建设亦未开展。

全面总结了中国沙地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沙地分类进展和编目体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①已有的沙地分类主要根据沙地流动性、荒漠化程度、荒漠化过程、空间位置等方法进行,表现出研究区域不全面、分类指标定量程度低、空间信息表达能力差、分类指标体系混乱以及沙地分类的系统性和分类结果的可比性相对较差等问题。

②沙地分类编目体系全面涵盖了中国沙地分布范围,突出了沙地的温度、干湿度、流动性、荒漠化程度、面积和土地利用属性等信息,能综合全面地反映沙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沙地;分类;编目体系;中国DOI:10.11821/dlyj2015030051引言沙地作为独特的地貌类型在中国广为分布。

在中国早期的沙地研究中,沙地被定义为分布在荒漠地带以外的半干旱、半湿润草原地区的地表被沙丘覆盖的土地,因沙地性质(尤其在地貌上)与沙漠相类似一般习惯上也泛称为沙漠[1]。

随着沙地研究的不断深入,朱震达等指出中国南方也存在着以海滨沙质平原和湖滨及河流下游冲积平原以沙质阶地为基础的风成沙地;川滇间的干热河谷及川西干旱河谷中亦分布有风成沙地[2]。

此外,青藏地区的荒漠化研究也表明藏南河谷湖盆区和藏东南三江河谷区存在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现象[3,4]。

因此,中国沙地在空间分布上除了北方半干旱、半湿润的草原地区外,还应包括青藏高原以及濒海(河、湖)的沿岸的广大地区。

中国作为世界上沙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历来重视沙地理论和技术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展了多次的沙漠(沙地)科学考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5,6]。

学者对沙地也开展了大量研究,形成了众多的分类方法[7-11],但由于受沙地分类方法繁多和缺乏对沙地资源环境资料系统整理等因素的影响,至今尚未形成较公认的沙地分类体系,详细的沙地资源数据库建设亦处于空白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制约了国家政府部门在宏观层面上对中国沙地资源的准确把握以及沙地生态治理决策的正确实施。

因此,全面分析中国已有的沙地调查和研究成果,系统总结沙地分类进展和编目体系研究,对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决策部门开展和完善中国沙地资源数据库建设、准确掌握沙地发生发展状况、收稿日期:2014-10-20;修订日期:2014-12-25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4059)作者简介:闫峰(1973-),男,江苏连云港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遥感与灾害学研究。

E-mail:njuyf@通讯作者:丛日春(1963-),男,内蒙古赤峰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沙漠治理研究。

E-mail:congrichun@455-465页地理研究34卷系统采取沙地治理措施以及科学实现沙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沙地分类在沙地研究中,赵松乔较早分析了中国沙漠(沙地)和戈壁的概况,对沙漠(沙地)和戈壁的特征、分布和改造利用进行了系统和科学的总结,为中国沙地研究和治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7]。

马世威对沙漠和沙地的相同性和相异性进行了研究,为沙漠和沙地划分提供了参考[12]。

在沙地分类研究方面,中国学者基于不同的分类指标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沙地流动性分类、荒漠化程度分类和荒漠化过程以及空间位置分类等。

2.1沙地流动性分类沙地流动性分类根据沙地地表风沙活动情况和沙丘稳定程度将沙地分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这是中国当前沙地分类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1957-1958年中国科学院与前苏联科学院合作组织了沙漠综合考察,考察中根据沙地的流动性把沙丘分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等类型[5]。

1959年5-6月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对内蒙古小腾格里沙地综合考察中仍采用沙地流动性分类法对小腾格里沙地自然景观进行了分类[13]。

1960年赵松乔对中国的沙漠(沙地)和戈壁的分布、形成和改造利用等进行了总结,把中国沙漠(沙地)划分为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地,并按沙丘形态进一步划分为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等类型[7]。

朱震达认为沙丘形态定性分析从裸露的流动沙丘和具有植被覆盖的半固定及固定沙丘两大类的划分方法对沙漠治理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4]。

此后的广大学者也多采用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地等类型进行沙地研究。

在流动沙丘定性描述和根据植被盖度进行沙地类型划分方面,朱震达认为流动沙丘是指沙丘表面植被稀疏,一般覆盖度<15%,风沙流的活动极其显著;半固定沙丘(地)系指丘表植被覆盖度15%~35%,流沙呈斑点状分布,有风沙活动现象但不很严重;固定沙丘的植被覆盖度在35%以上,丘表风沙流活动并不很显著。

吴正等和国家林业局对沙地流动性分类分别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植被盖度指标[1,15,16](表1)。

20世纪70年代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宏观性、经济性和动态性等优势使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沙地分类和监测中,但目前仍主要停留在目视解译和半定量遥感分类研究阶段。

在沙地流动性分类方面,吴波和王晓青等以航片和TM 影像等为数据源,采用目视解译方式对毛乌素沙地进行沙地流动性分类和景观动态变化研究[17,18]。

刘海江等利用TM/ETM+及中巴资源卫星CCD 数据,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对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进行了研究[19]。

李健英等目视解译了MSS/TM 影像,分析了科尔沁沙地景观结构的动态变化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20]。

闫峰等采用MSS/TM/ETM+影像,通过决策树和非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对近40年毛乌素沙地的荒漠化过程进行了研究[21]。

在根据沙地流动性特征将沙地分为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的基础上,部分学者对二者之间的沙地类型进一步细分为半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

如常学礼等在对科尔沁沙地景观格局研究中,把自然类型分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半流动沙丘和流动沙丘四类,表1不同流动性沙地对应的植被盖度等级(%)Tab.1Vegetation coverage levels for different mobility of sandy land (%)沙地类型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植被盖度朱震达[14]<1515~35≥35吴正等[1,15]<1515~40≥40国家林业局[16]<1010~30≥304563期闫峰等:中国沙地分类进展及编目体系分别对应植被盖度为>50%、30%~40%、20%~30%和<10%[22]。

李森等在西藏高原荒漠化土地分类分级体系中,把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对应的植被盖度分别定义为30%~50%、10%~30%、5%~10%和<5%[23]。

除了根据沙地流动性特征对沙地分类细化外,也存在沙地分类简化的现象,如王文丽等对若尔盖高原沙地面积变化进行了监测中所指沙地仅为流动沙地[24]。

沙地流动性分类可以较好地表现出沙丘的地表形态(流动性)和发展变化趋势,但是在沙丘流动性定义方面,固定沙地与流动沙地的中间类型(半固定沙地和半流动沙地)划分方法的复杂化容易导致半固定沙地的监测调查结果的横向可比性较差的问题;此外,众多学者在采用植被盖度实现沙地类型划分中存在较多的指标量化标准不一致的现象;尤为重要的是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在利用遥感目视解译技术实现沙地形态特征的分类识别中,由于受到遥感图像解译者沙地认知水平的差异以及解译主观性等因素的制约,不同研究区沙地分类结果往往存在定量化程度差和可比性差等问题。

因此,沙地流动性分类应本着宁简勿繁的原则,简化固定沙地与流动沙地的中间类型划分,根据气候区设定不同流动性沙地的植被盖度指标,发挥遥感技术优势,采用定量反演沙地分类参数以减少图像目视解译中的人为误差将是沙地流动性分类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2.2荒漠化程度分类荒漠化程度作为衡量荒漠化发生强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沙地的分类评价。

朱震达等把中国土地荒漠化按其程度划分为轻度、中度和强度三类[25]。

以辅助指征植被盖度指标为例,不同外力作用下的植被盖度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

风力作用下土地荒漠化轻度、中度和强度的植被盖度指标分别为31%~50%、11%~30%和≤10%,流水侵蚀作用下土地荒漠化轻度、中度和强度的植被盖度分别为51%~70%、31%~50%和≤30%[26]。

高尚武等采用TM影像提取沙质荒漠化的植被盖度、裸沙占地百分比和土壤质地指标,按指标权重建立沙质荒漠化现状综合评价模型,把沙质荒漠化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强度和极强四个级别[27]。

在沙地荒漠化程度的“四分”法研究中,不同荒漠化程度沙地对应的植被盖度指标存在较大的差异,如王涛等、赵哈林等和国家林业局在沙地荒漠化程度划分方面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植被盖度指标(表2)。

曹军等和李爱敏等则采用目视解译Landsat影像的方法,按荒漠化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类,对科尔沁沙地土地荒漠化等特征进行了研究[28,29]。

杨婷婷等将沙地荒漠化等级分为未荒漠化、轻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和重度荒漠化四类,对镶黄旗北部沙地荒漠化进行了研究,植被盖度分别为≥60%、30%~60%、10%~30%和<10%[30]。

刘树林等借助TM/ETM+影像,则按轻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重度荒漠化、严重荒漠化和非荒漠化五类对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过程进行了研究[31]。

荒漠化程度作为沙地分类指标可以较好反映沙地的荒漠化等级,但是荒漠化程度作为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地区由于受到人口分布和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依赖程度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单纯采用荒漠化程度分类容易造成大范围内沙地分类结果的可比性较表2不同荒漠化程度沙地的植被盖度等级(%)Tab.2Vegetation coverage levels for different desertification degrees of sandy land(%)沙地类型轻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重度荒漠化植被盖度王涛等[10]>6060~3030~10赵哈林等[11]>5050~3030~10国家林业局[16]>4040~2525~10457地理研究34卷458差等问题。

其次,依荒漠化程度划分的“三分”、“四分”和“五分”等分类方法容易造成了不同地区甚至是同一地区荒漠化严重程度的可比性较差的问题。

利用植被盖度可以定量实现沙地荒漠化程度的划分,但是不同的研究者对荒漠化程度(尤其是轻度和中度)划分采用的植被盖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主要与研究者对荒漠化程度的理解和对研究区范围大小的综合考量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