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巩固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及土地制度的演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及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及土地制度的演变【知识梳理】一、农耕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农业的起源)(1)起源:距今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农耕逐渐取代采集(2)农作物:北方旱地(黄河流域)——粟、麦;南方水田(长江流域)——水稻(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4)生产工具: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等(5)特点:①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②生产力水平低下;③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影响:①使人们生活开始走向定居;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演变(1)形成:春秋时期(2)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小农经济(规模),自然经济(属性)。

(3)生产工具的发展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使用直辕犁)。

②汉朝:发明犁壁、藕犁(直辕犁);铁犁牛耕广泛推广,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隋唐: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步犁就是使用畜力的曲辕犁)(2)耕作方式的发展①商周:集体农耕(即千耦其耘或十千维耦;工具太简陋,单个家庭难以完成稼穑)。

②春秋战国:出现个体农耕(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延续到三大改造时期。

(3)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①春秋:芍陂(楚国,淮河流域)②战国:都江堰(秦,长江流域)、郑国渠(秦,黄河流域)③秦朝:灵渠(解决军粮运输问题,广西,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④汉朝:a.汉武帝时修建了漕渠、白渠及大规模治理黄河;b.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c.西域(今新疆)修建了具有地方色彩的坎儿井。

⑤灌溉工具:三国时曹魏的马钧改制的翻车(人力);唐朝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水力)。

二、小农经济1.出现:春秋时期2.形式:自耕农经济(主体);佃农经济;均田农户经济。

(中等及以上的地主自留土地的生产属于小规模集体生产;小地主生产也属于小农经济)3.条件:①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推广使用,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019年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考点14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考点14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含解析

一、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1.耕作方式的进步(1)原始社会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主要的生产工具有石刀、石斧、耒耜。

(2)商周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得灌溉、除草、沤制绿肥、治虫等技术。

(3)春秋战国铁犁和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这是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农业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时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农业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的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二、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原因1.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

②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主要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地主经营,土地兼并是获得土地的主要方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②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数量,限制土地买卖。

③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

(2)鲁国按亩纳税,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3)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推动各国变法。

(4)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5)生产力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土地演变的根本因素。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选编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至尊解析版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选编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至尊解析版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选编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至尊解析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以下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 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B. 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C. 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D. 该田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现象C此题考查古代土地制度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以判断出这一土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土地制度是均田制,均田制是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制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因此C项说法是均田制的实施的意义,BD项说法错误;均田制始于北魏,并不是隋唐时期开始实施的,A项说法可以排除。

应选C。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这种〝自治的社会〞形成的根源是〔〕A. 地方制度的不完善B.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C.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D. 中央集权的削弱C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中国农村,自治的社会〞、〝根源〞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的地方制度是完善的,故A项表述错误.宗法制的深远影响不能表达〝根源〞,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具有很大的封闭性、落后性、自给自足性、保守性、分散性等特征,〝自治的社会〞形成的根源正是这些特征造成的,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一直都在加强,故D项错误.应选C、此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考查中国古代农村〝自治的社会〞形成的根源.需要掌握小农经济分散性的特点及其影响.小农经济的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少有交换.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脆弱性: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以下图示中所示的生产技术产生的先后顺序是A. ①②③④B. ②①③④C. ③④①②D. ④③①②D略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编文档-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农业课件(共23张PPT)-精品文档

新编文档-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农业课件(共23张PPT)-精品文档
BC2500 BC5000 BC3000 不详 BC7000
考点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2、商周农业: (1)生产工具:木石为主,青铜为辅。(耒耜,石犁) (2)耕作技术:田间管理。(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 制肥料,治虫灭害) (3)主要作物:西周更丰富,粟、稻、黍、稷、麦、桑、麻。 (4)生产形式:奴隶制集体耕作(千耦其耘)。 (5)主要特点:①独立发展,自成体系②种植为主,畜 牧为辅③地域差异明显。
考点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3、评价: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为手 工业和商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是封建政府的主要税收 来源,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2)积极:小农经济下,农民有一定生产资料,具有生 产积极性;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3)弊端:①经济规模小,但需要负担沉重徭役,小农 经济十分脆弱,抵御风险能力差。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社 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
2.(2017·湖南益阳模拟)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
程10 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 980处。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
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
耧车





考点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5、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
①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②汉代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2)灌溉工具: ①曹魏改制翻车 ②唐代创制筒车 ③宋代高转筒车 ④明清水利风车

2019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14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2019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14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和人民负担
主题一
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发展演变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①宗庙之牺为畎亩 之勤。 ——《国语· 晋语》 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出现了牛耕技术。解读史料 时注意对“宗庙之牺”与“畎亩之勤”的解读。①处“宗庙之 牺”是指用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意为用作耕地的动 力。说明当时已经用牛耕地。
史料二 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 题,内容涉及②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 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一一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 识。 ——李群《农业科技史》 解读 史料二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农业技术状况。②处说明 农业技术非常细致,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
史料三
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 解读 史料三反映了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状况。 解读图片 信息时,注意从图中提取关键信息,如该图中郑国渠、白渠等。
史料四 《尚书· 禹贡》据称是夏朝的古文献,这一先秦文 献将当时认识到的黄河与长江流域分为九个大的区域即“九 州”,该文献根据适合农业与否,③将各地土壤分为上上至下 下九个等级,称以渭河平原为中心的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 惟上上”。 解读 史料四反映了先秦时期关中地区的农业灌溉水平。 ③处说明农业灌溉水平高。
2.影响小农经济成长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 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 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形态。 ②历代封建王朝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 小农经济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共21张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共21张PPT)
………… 1485年,明政府进行改革,允许轮班匠出银代役。1562年 ,规定轮班匠一律以银代役。工匠制度的败坏,是明代官手工 业走上衰落的重要表现。
——摘编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三、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官手工业工匠的处境恶劣。有匠籍的工匠不能自由经营和迁
徙,定期为官府服役。轮班服役期间,工匠得不到报酬,而且
的进步是分不开的。它使明清时代的中国长期处于外贸出超地位。一直到英国 工业革命的发生,西方的手工业生产才全面超过中国。
——徐晓望《论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三、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和丝织业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 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达到很高水平 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紧密
三、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人口增长的影响 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的数量、扩大了商 品销售市场。 ②人口的膨胀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③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明清手工业技术的进步,表现在多方面: 其一,开拓了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 其二,冶金技术的领先; 其三,机械运用的进步; 其四,分工的细化与设备的大型化。 应当说,明清时期,中国成为世界上出口最多的经济强国,与明清手工业
清乾 隆银 地青 花缠 枝莲 双凤 纹双 耳扁 瓶
清乾 隆黄 地青 花釉 里红 福寿 双全 花卉 纹贯 耳尊
外 商 订 货 的 瓷 盘
明代花楼机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清 代缎地彩绣 Nhomakorabea衣”三、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的经济2.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的经济2.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课件

3.思考: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有什么? 试答:
提示:(1)主观: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 弱;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严重阻碍
(2)客观: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撬法·命题法 解题法
[考法综述] 本考点在历年高考命题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必须充分重 个角度命题:一是农业工具的发明和演进,特别是西汉的耧车、唐朝的曲辕犁;二 溉工具的发明,特别是曹魏的翻车、唐朝的筒车;三是小农经济的含义、形成条件 重心的南移也经常命题,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明确江南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
深化拓展 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进行细致的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色,也是中国古 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推广应用现代科技是发展优质、高产、
3.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土地归 国家 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小农经济(个体农耕) ①原因:铁农具和 牛耕 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 土地私有制 确立。 ②特点:以 一家一户 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 基本方式 。
3.要语背诵 (1)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 耕作方式。 (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 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 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4)古代中国的农业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以铁犁牛耕为基本耕作方式,精耕细 农经济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5)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 家财政收入导致租佃关系日趋普遍的。

2019届高考历史A版一轮复习课件:考点5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共23张PPT)

2019届高考历史A版一轮复习课件:考点5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共23张PPT)
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并出现了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5)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逐渐普及
全国。
(6)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并为后世沿用。

耕作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已经使用。西汉时,
赵过推广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耕耙耱
技术形成,并沿用至今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兼并的发展,汉代出现了豪强地主的田
庄,根据图片中人物的动作可知反映的
D
是劳动者在大地主的田庄内进行集体劳
作的场面,故选D项。
例题2 [海南单科2016·6]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 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 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 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 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 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 )
(3)地位 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 农业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4)评价 ①积极性: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生活较为稳定,也 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成 为历朝历代的主要财源,有利于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小农经济促使经验型、实用型科技长期领先,是古代中 国取得辉煌的农业文明成就的基础。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 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 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小农经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考部分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考部分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手工业对农业的促进作用
提供生产工具
手工业制造的农具、耕作机械等,为 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生产工具,提 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农业商业化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产 品被加工成商品进入市场流通,推动 了农业商业化的进程。
加工农产品
手工业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如碾米、 磨面、榨油等,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 和用途,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古代农业发展阶段
经历了夏商周时期的奴隶制农业、春 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封建制农业、魏 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庄园制农业以 及元明清时期的租佃制农业等阶段。
耕作技术与农具演变
耕作技术
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到耜耕、犁耕,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同时,还出现了代田法 、区田法等先进的耕作方法。
农具演变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具也不断改进和完善。出现了石斧、石锄、骨耜、木耒等 原始农具,后来演变为铁制农具,如铁犁、铁铧、铁锄等。
产品种类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产品种类繁多,既有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纺织品、陶瓷器皿等,也有满足统治者奢侈需求 的金银珠宝、玉器翡翠等。
市场需求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同时,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 手工业产品的出口,使得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主要手工业部门及特点
主要手工业部门
古代中国的Leabharlann 工业部门繁多,主要包括 纺织、陶瓷、冶金、造船、建筑等。
VS
特点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以家庭作坊和官营手工 业为主,民营手工业在宋代以后逐渐发展 壮大。手工业产品种类繁多,工艺精湛, 技术水平高超。同时,手工业的发展也推 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
手工业生产技术与工艺水平

高三历史高频考点总复习课件:考点5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高三历史高频考点总复习课件:考点5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以上材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特征?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一:产业结构:以种植 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自主梳理,尝试默写)
1、农耕工具 木、石、 骨 质耒(lěi)耜(sì ____ ____ )等 原始 ____ 青铜农具 出现 商周 木、石、骨、蚌为主, 春秋 铁 ___农具(重大事件) 牛 耕(___ 铁 犁) 战国 出现___ 西汉 牛 ___耕推广 唐朝 耕作技术
• 请回答: •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 生活方式?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
生活方式:“男耕女织”。 特点:①自给自足。②以家庭为单位。 ③封闭性。④分散性。
• (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 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材料二
主要观点:①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 ②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③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第 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 基本特点
废井田、开阡陌
--贵族土地所有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过渡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下
特点:
氏族公有 集体耕种 平均分配
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变革时期 在政治上表现为分封制的崩溃,在经济上表现为?
构建知识结构
中 国 古 代 农 业 经 济 的 特 点 生产结构: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
农耕技术: 精耕细作
农业的起源 生产工具
水利工程
生产形式:“男耕女织” (经营方式) 农业与家庭 手工业相结合
耕作方式
1.(2013· 江苏单科· 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 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 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 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D)

江苏省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9.15+农业和手工业+(1)

江苏省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9.15+农业和手工业+(1)

受封者要向国王_________ 交纳贡赋 。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的封地上集体耕种,受到剥削和奴 役。
②瓦解。 生产力的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成_____。 私田 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_________关系进一步发展。 土地转让 诸侯视自己封地为私产,加上劳动力不断减少,_______ 井田制 遭到破坏。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官营手工业: (1)历程。 ①商周时期:以_________为代表的手工业,全部由官府 青铜铸造 垄断。 ②春秋战国:___________继续发展。 ③西汉时期: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官营手工业
(2)特点。 ①经营方式: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_______生 大作坊 产。 ②产品质量: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生产_______ 不计成 ___,产品大多精美。
清的_______、彩瓷、珐琅彩。 青花瓷
③丝织:商朝已有织机,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唐朝吸 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宋代吸收了_______中写实风 花鸟画 格;明清在苏杭等地设_______;清代的缎成为丝织品的 织造局 代表。
2.民间手工业: (1)生产特点。 ①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 _________,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家庭消费 ②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_________ 的产品。
【知识脉图】
考向一 【论从史出】 材料一
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与特点
材料二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
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甲兵大足。 ——《国语·齐语》
【探究1】以上材料围绕什么主题选取?能证明这一主 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
(2)灌溉技术。 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_______,汉代的漕渠、白渠 都江堰 和龙首渠等。 ②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的_____、宋朝时利用 筒车 水力的_________、明清时期的风力水车等。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鲁国:初税亩
战国 时期
各国变法运动:
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 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 肯定,最终确立起土地 私有制
秦国商鞅变法等 “除井田,民得买卖” “依军功行田宅”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五十分。
阅读教材思考:
•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是什么? • (大小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封建政府
和皇帝还掌握部分土地;广大农民少有 土地或没有土地,受国家和地主的残酷 剥削) • 2、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哪几种形式?
第一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 式和土地制度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五十分。
第一部分
• 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变—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五十分。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 生产工具的改进:
刀耕火种-----耜耕-----铁犁牛耕
• 生产技术的进步: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由人的因素即
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即生产资料构成。其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随着社会的
发展,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对生产力的作用与日俱增;但它们不是独立的 实体,只有通过人和物才能对生产力发挥影响。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
决定力量。
• 井田制解体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铁 农具的大量使用;
• “初税亩”的实现,在实际上承认了土地所有的 合法性。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五十分。
思考:
• 1、井田制的特点是什么? • (所有权:一切土地属于国王。使用权:
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并支配所有劳动产品) • 2、井田制虽然名义上是国家公有,但是 实质上应该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 • (奴隶主阶级的) • 3、由井田制的特点和性质可以看出井田 制和当时西周的哪项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 (分封制)

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课件】(66张)

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课件】(66张)

(1)2018·全国Ⅰ卷,26:从北宋四川井研县井主与雇
工的关系考查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2)2018·全国Ⅲ卷,24:从战国以前铁器的分布考查 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手工业 的发展 手工业 的发展 (3)2016·全国Ⅲ卷,27:从明清时期手工业者地位上 升考查市镇经济及手工业发展 (4)2016·海南卷,1:从物种交流角度考查古代手工业 发展带来的经济交流 (5)2014·海南卷,6:从中外文化交流互动考查唐中后 期丝绸之路
1.高频考点:本考点是高 考命题非常集中的部分, 主要集中在土地制度、 经济重心南移、精耕细 作的小农经济和手工业 的发展上。 2.教材空白点:(1)古代 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的 主要措施。(2)中国古代 庄园经济。
经济重心 的南移 农业 的主 要耕 作方 式和 土地 制度 土地制度
(1)2018•海南卷,3:从唐宋时期南方山田的发展考查南方开发 (2)2017•全国Ⅱ卷,26:从北方城市的喝茶习俗考查唐中期南方 经济发展的影响 (3)2016•海南卷,8:从人口的南迁考查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 (4)2015•全国Ⅱ卷,26:考查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 (5)2015•全国Ⅰ卷,27: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
耧车
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
主要耕作方式 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 后世沿用
隋唐
江东地区出现 曲辕犁
.
2.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 垄作法 。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赵过推行 代田法 。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 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 (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见资料P107归纳概括“耕作方式的演进” 灌溉工具:戽斗、翻车、南方的高转筒车
(2)耕作组织形式: 集体劳作 “千藕其耕” 《诗经》
个体农耕(男耕女织)
2、土地制度
(1).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性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特点:①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②井田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③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4)隋唐:隋朝大运河 (5)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
(三)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实行精耕细作。 3.经营方式:以小农个体分散经营为主,耕织 结合。(小农经济) 4.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5.土地制度: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1、(15年天津)“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 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 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拓展阅读:生肖纪年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关系
中国古人用动物与农历纪年相配,以 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12 年为一轮回。生肖中的动物依次为鼠、牛、 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 猪,都是和古代农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 物。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知识结构】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试大纲对该专题考试范围的表述是: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
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 禁”政策。
考点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复习依据】 1.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考试大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识结构: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及其地位(原始农业) 1.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传 说中的神农氏是农业的始祖。 2.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 模,并呈现出“南稻北粟”的地域差异。 3.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4.古代农业的地位:“无农不稳”,是最基本的经 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

第5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某某某某模拟)荆襄地区的水利兴修早在春秋时已经开始了,而两晋南朝时期水利的兴修更多。

X宋时,X绍为雍州刺史,在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

这折射出当时荆襄地区( )A.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解析:B 材料中不同时期的荆襄地区都重视兴修水利,折射出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B项正确。

“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C两项错误;兴修水利不属于耕作技术,D项错误。

2.(2018·某某某某模拟)北齐均田令中,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为桑田,其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五根”的条文。

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

据此可知( )A.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B.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D.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解析:B 据材料可知,政府规定农民种桑、榆、枣,是通过发展农民必要的农副产品实现自给自足,来维持和稳定小农经济,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农民的负担和农产品商品化问题,A、C两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永业田的种植,并没有体现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D项错误。

3.(2018·某某某某二模)以下是唐宋时期我国南北主要地区公共水利工程项目统计表,它主要反映了( )北方南方A.唐朝时期北方经济更为发达B.政府忽视北方水利兴修C.政府政策促进经济重心南移D.南方水利技术领先北方解析:C 材料中唐宋时期南方修建的水利设施大大超过了北方,表明当时南方农业发展受到政府重视。

这促成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唐以后,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逐渐超过了北方,故A项错误;由于北宋始终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而南宋更是偏安一隅,所以北方修建的水利设施数量必然不及南方,但这并不是政府不加重视的结果,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南北方水利设施技术,D 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课件

解析:从题干中商鞅破除田界,并把土地授给农民, 说明土地私有制已经存在,实际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 制,故选 A 项。
答案:A
►双项选择题
5.(2017·汕头学考模拟)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以下农作物最早由中国培植的是( )来自A.粟B.小麦
C.玉米 D.水稻
解析:水稻和粟是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3 世纪),秦国李冰父子 率领民众兴修了都江堰。
答案:B
2.(2013 年 6 月·广东学考·单选Ⅰ)曲辕犁的出现是中 国古代农具改进的一大突破。曲辕犁最早出现在(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答案:C
答案:AD
编后语
听课不仅要动脑,还要动口。这样,上课就能够主动接受和吸收知识,把被动的听课变成了一种积极、互动的活动。这对提高我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口头 表达能力,以及考试时回答主观题很有帮助的。实践证明,凡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学习进步特别快。上课的动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式:
第一,复述。 课本上和老师讲的内容,有些往往非常专业和生硬,不好理解和记忆,我们听课时要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些知识说一说。有时用自己的话可能要啰嗦
3.(2013 年 6 月·广东学考·单选Ⅱ)宋代出现了“贫富 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财产平均分配 B.禁止土地买卖 C.实行土地国有化 D.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解析:由“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可知宋代人们
自由地对土地所有权进行买卖,也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竞
争与垄断更加激烈,故选 D 项。
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
答案:B
►单项选择题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7·北京东城区期末)《诗经》《楚辞》既是中华文学宝库的瑰宝,也可以作为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的第一手材料。

《诗经》中出现了135种植物,《楚辞》中出现了100种植物。

其中“稻”“黍”等作物两者都有记录。

由此可以推论出( )A.经济重心已移至长江流域B.“稻”“黍”等作物已经广泛种植C.外来高产农作物大量引入D.《楚辞》成书时间略早于《诗经》解析:B 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A 项错误;《诗经》《楚辞》都提及“稻”“黍”,说明周代这两种作物广泛种植,故B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外来农作物,故C 项错误;《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楚辞》成书于战国时期,故D 项错误。

2.(2018·广东惠州摸底)如图为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便民图纂》的插图,插图中竹枝词为:“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

”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C.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D.家庭经营模式仍未打破解析:D材料反映的是小农经营,不涉及雇佣劳动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依旧属于耕织结构的范畴,故B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实施力度,故C项排除;材料“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只是没有男耕女织那么明确的分工界限,故答案为D项。

3.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材料反映了()A.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得到巩固B.男子是家庭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C.小农经济没有绝对的性别分工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解析:C材料中指出在纺织和农作物种植方面,男女都可以胜任,展示出男女在小农经济上没有绝对的性别分工。

4.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析:C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体现在雇佣关系方面,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故C项正确;本题易错选D项,农民“或纳税完官”,未涉及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封闭性是自然经济的最基本特征,但是自然经济不等于其本身完全是封闭的,封闭的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开放性的史实存在,比如家庭手工业剩余产品投入市场,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等史实。

5.均田制下授田并承担赋役的起始年龄逐渐从15岁调整到18岁,还田除役的年龄逐渐从71岁调整到56岁,与此同时女性逐渐不负担赋役也不授予土地。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A.儒家思想的民本理念受到重视B.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缩小C.土地占有不均衡的现象加重D.农业的生产方式出现重大调整解析:C材料反映均田制授田对象范围缩小,与儒家民本思想无关,故排除A项;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增多,故排除B项;土地兼并严重造成国家控制的土地减少,所以国家要减少授田对象,故答案为C项;此时中国农业实行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生产方式未出现重大变化,故排除D项。

6.(2017·内蒙古包头一模)南宋政府曾三令五申禁止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围湖造田之风,但这些政令如一纸空文。

太湖流域“涝则水增溢不已,旱则无灌溉之利”。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湖田垦种成本低且收益大B.吏治败坏使政府职能降低C.赋税的繁重加重民众负担D.人口压力使人地矛盾尖锐解析:D随着南宋政权的建立,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彻底南移,加之人口的不断南迁和自然增长,日益严峻的人口压力使得人们不得不向田要粮,因而围湖造田的现象屡禁不止,也给自然环境带来空前的压力,故D项正确。

7.中国古代的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豪富的事情,涉及几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

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A.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法律保障B.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C.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D.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解析:A据材料中“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等信息可得出在封建社会,官僚地主无论拥有多少土地,面对封建政权,都没有任何的保障,因为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皇帝的诏令即是法,大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实质上是没有法律保障的,故A项正确;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是允许自由买卖的,故B项排除;“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完全自主”的表述在材料中无涉及,故D项排除。

8.(2017·北京东城区期末)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

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

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A.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B.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C.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D.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解析:B商朝被称作中国的青铜时代,已出现青铜农具,但未推广,故A项错误;材料“该墓共出土礼器……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说明商朝青铜铸造业发达,品种繁多,故B项正确;材料中有青铜武器,但不能表明武器均用青铜铸造,故C项错误;妇好为商朝王室人,其墓葬出土青铜制品并非普通人能享用,故D项错误。

9.(2018·山西太原月考)汉代各地都市中的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且离产地较远。

这说明汉代()A.跨区域长途贩运已经有明显发展B.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C.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D.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向解析:C跨区域长途贩运发展较快是在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民间手工业,故B项错误;平民墓葬中出土的漆、陶器上有“市”“亭”等戳记,表明市场上出售的产品部分出自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作坊和商业机构,说明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故C项正确;贵族和平民在汉代不可能破除身份等级,故D项错误。

10.(2018·福建厦门模拟)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

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解析:D汉武帝时期实行铁业官营政策后,大大促进了冶炼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优质铁制兵器的发展,最终取代了青铜兵器,选D项。

A项中“铸币铜料紧缺”与史实不符,排除;铁农具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故B项表述不当,排除;火药在唐末才开始应用于军事,故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11.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

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B.突破了政府管理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D.部门间联系减弱解析:C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行会只是起到协调和配合作用,不能说明在隋唐时期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故A项错误;根据“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受到政府的监管,没有突破政府的管理,故B项错误;题干中“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说明行会注重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有利于部门间联系,故C项正确,D项错误。

【新知生成】行会:在封建社会,随着城市的兴起和手工业生产的繁荣,一种手工业的同业团体兴起,由同一行业的工人组成,订有行规,调解行会内纠纷,对外办交涉。

行会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行会后期的规定,限制了自由竞争、从业人员数量、商品的大量生产和新生产工具的应用。

12.(2017·湖北天门月考)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

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

……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这有利于()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C.手工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解析:B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A项错误;“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多以丝织为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民间手工业发展受到压制,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限制,而不是繁盛,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2017·江苏南京学情调研)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

”以赵过为搜粟都尉。

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

岁代处,故曰代田。

……用耦犁,二牛三人。

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壖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

……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

——《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

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

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

其勤极矣。

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

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

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

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 材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

……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

……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

……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

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部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可知汉武帝末年在农业生产上采用先进的代田法;耦犁的广泛推广有助于农业产量的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