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居住文化的思考

合集下载

试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当代价值

试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当代价值

试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是一种关于人类居住环境的理论体系,它包含了中国古代对于居住环境的观念、规范、方法和经验。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当代价值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理论内涵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试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当代价值。

一、历史渊源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典著作,比如《易经》、《论语》、《孟子》等。

这些古代著作中包含了关于居住环境的思想和观念,揭示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居住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居住环境应当符合自然规律,以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为中心进行布局和设计。

在建筑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地形地势、气候环境和水资源等因素,以便创造出适宜居住的环境。

古代中国人还注重居住环境与精神文化的结合,通过建筑、园林、家具等方面的设计和装饰来体现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古代的建筑、城市规划、园林艺术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

这为当代的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二、理论内涵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在理论内涵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 强调人文关怀。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注重人文关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社会关系。

在园林设计中,要营造出宜人的景致和愉悦的氛围,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交活动。

3. 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通过建筑、园林、装饰等方面的设计和布置来体现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为人们提供了富有文化内涵的居住环境。

4. 崇尚和谐平衡。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认为,居住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应当追求和谐平衡,既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又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

以上特点构成了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理论内涵,为当代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三、实践应用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在当代的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艺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古代中国的居住文化与家庭风俗

古代中国的居住文化与家庭风俗

古代中国的居住文化与家庭风俗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中,不仅发生了很多战争政治事件,也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文化。

而在这些文化之中,居住文化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同时,与之相伴的还有传统的家庭风俗习惯。

本文将会从古代中国的居住文化和家庭风俗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居住文化古代中国的居住文化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百姓不断迁徙,居住方式也随之改变。

早期的中国人居住在自然洞穴之中,也有人居住在简单的棚屋之中。

而在商代时期,古人开始尝试修建地下宅第,用土木材料打造地下屋宇。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下居所被不断改善,终于形成了像是西安铜雀台、洛阳东汉墓等奢华的地下宫殿。

古代居住环境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那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诞生与古代文化有很大的关联,它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建筑,是以中心对称线为轴,四面围合而成,尤其流行于北京一代。

它建造简单、绿化植树、环境卫生习惯严谨等,这些特点都表达出当时中国人的居住文化。

家庭风俗古代中国的家庭风俗是多样的,而在习俗之中,最明显的就是传统宴席。

其实古代的人们对于饮食十分重视,不仅在宴席上,连平常日子也会有一些特定的规矩。

例如,古代几乎没有人喝枸杞茶,因为人们认为枸杞是阴性的,会引起肾虚。

同时,古代的人们认为清爽的碗碟是最好的盛器,很少用银器等。

除了饮食方面之外,古代中国的家庭风俗还涉及到衣着习惯。

在古代的中国,在节日等特殊场合,人们会着华丽的服装,这些服装不仅价格昂贵,还寓意着丰收的喜悦。

但是在平常日子里,古人们穿的则都是非常朴素,许多人都只穿一件粗布衫。

此外,在中国民间文化当中有一项“祭祀祖先”的传统。

在祭祀仪式中,先民们会在院落中摆上祭品,包括食物、酒水、蜡烛等。

而在祭祖仪式中,古人会对先人的历史背景进行梳理,整理谱系、祭拜先贤等。

总结以上是古代中国的居住文化与家庭风俗的浅谈,可以看到,在古代中国,人们的生活远离现代的方便,但是他们却十分注重生活的美好和品质。

“家”作为民居研究的独特视角

“家”作为民居研究的独特视角

“家”作为民居研究的独特视角——解读《家屋、家居、家庭:中国人的中国式居住》赵继龙*摘要:《家屋、家居、家庭:中国人的中国式居住》是西方学者以“家”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观念为出发点,跨学科研究中国传统民居的精粹之作,它抓住中国传统家屋、家居、家庭之间的复杂而动态的关系,从各个角度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形成与含义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本文对该书的研究角度、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粗略的分析与评价,认为该书独到的研究视角能够给我们诸多的启示。

关键词:民居;家;整合研究;社会文化;书评在中国社会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家庭一直扮演着社会生活核心和社会制度基础的角色,构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石、社会制度的原型、社会秩序的要素。

即便是对社会组织结构高度复杂的当今中国而言,家庭作为社会的超稳定细胞对社会方方面面仍有着强大的影响,完整地浓缩着社会的生活模式,这是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显著区别。

作为承载家庭日常生活的居住建筑,在前现代社会中也始终构成着传统建筑的绝大部分内容,是构成城市形态背景和空间肌理的基本细胞。

民居建筑的形式特征背后,潜藏着以“家”为典型表征的巨大的社会人文力量,以“家”为着力点,将其与物质载体、连同二者背后广阔深邃的社会文化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对于深化传统民居建筑研究、准确把握传统建筑内在规律有着巨大的学术价值。

中国民居与家庭、家居观念之间的密切关系,正是《家屋,家居,家庭:中国人的中国式居住》(House, Home, Family: Living and Being Chinese,汉语书名为笔者自译)一书的切入点。

该书是夏威夷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一个学术论文集,堪称海外中国传统民居研究的精粹之作。

它突破了对中国家屋、家居、家庭各领域一般性的独立阐述,整合人类学、建筑学、艺术史、地理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先进成就,深入地探讨和分析了中国住宅的功能、社会和象征属性,其独到的研究视角能够给我们诸多的启示。

一背景与概况深厚的历史文化、多变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遗产的博大精*赵继龙副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50101 济南市临港开发区凤鸣路;Email:zlll-w@深,具有其他国家和地区难以企及的多样性和大量性,吸引着大量西方学者的目光。

中国传统房屋建筑与居住文化

中国传统房屋建筑与居住文化

中国传统房屋建筑与居住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而传统房屋建筑与居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传统房屋建筑中,融合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

本文将从房屋建筑的特点、居住文化的体现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房屋建筑与居住文化。

中国传统房屋建筑以木材和砖石为主要材料,建筑形式多样,有宫殿、庙宇、园林、民居等。

其中,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

木结构建筑以榫卯结构为主,不使用钉子或螺丝等金属连接件,完全依靠木材本身的力学性能来支撑整个建筑。

这种建筑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木材的利用。

木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符合中国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此外,木结构建筑还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更好地保护居民的安全。

传统房屋建筑中的居住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传统房屋建筑通常由多个庭院组成,每个庭院都有特定的功能,如前院用于迎接客人,中院用于家庭活动,后院用于种植蔬菜等。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生活的重视和对私密空间的需求。

同时,庭院也是家庭成员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场所,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

在传统房屋建筑中,还有一种重要的元素是“风水”。

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门学问,认为环境的布局和气场的流动会影响人的运势和福祉。

因此,在房屋建筑中,中国人会注重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布局和装饰,以达到良好的风水效果。

这种风水观念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

中国传统房屋建筑与居住文化对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房屋建筑逐渐被现代化的建筑所取代,但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理念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传统房屋建筑的庭院布局和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的思想,促使现代人们在城市中寻找更多与自然和家庭的联系。

古代中国的房屋建筑与居住文化

古代中国的房屋建筑与居住文化

古代中国的房屋建筑与居住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家,其房屋建筑与居住文化亦有着独特的特点。

从远古时代至今,中国人民的居住环境一直在不断演变,但其核心文化价值却始终保持不变。

本文将聚焦于古代中国的房屋建筑与居住文化,探索其特点与意义。

古代中国的房屋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民就开始采用简单的竹木结构和黏土墙体来搭建住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房屋建筑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对于有经济实力的人来说,他们可以在房屋中享受到更高的品质。

譬如,在商周时期,一些贵族和富商的住宅已经出现了石质建筑,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奢侈。

这个时期的建筑多以方形和矩形为主,讲究居住的舒适性和土地的利用率。

古代中国的居住文化深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人民崇尚家庭和睦、世代相传的美德。

因此,房屋建筑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座古代中国的传统家庭住宅通常由多个建筑物组成,中间围合着一个庭院,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这个布局不仅为家庭成员提供了隐私,还鼓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下,家庭成员可以共同生活、持续传承家族的良好传统。

中国传统建筑也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中国古代人民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将自然界的规律与人类居住环境结合起来。

传统建筑采用的斗拱、歇山式屋顶等特殊形态,都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模拟和尊重。

此外,在房屋建设中,中国人民也注重选址和布局设计,以获得最佳的自然景观和气候条件。

比如,许多传统建筑都会依山傍水,在山水的映衬下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美感。

古代中国的房屋建筑与居住文化还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房屋建筑是一种符号,代表着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譬如,在明清时期,一些建筑的屋顶檐口上会雕刻有吉祥的动物造型或寓意深远的图案,这是一种展示家族荣耀和财富的方式。

另外,房屋建筑也会用红色来装饰,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着喜庆和吉祥。

总之,古代中国的房屋建筑与居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居住文化

中国居住文化

中国居住文化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其居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远古的穴居、到古代的庭院,再到现代的公寓、别墅,中国的居住文化在不断演变中,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展现出时代的变迁。

一、穴居文化:远古的智慧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在山洞中居住。

这种穴居的生活方式,虽然简陋,但却蕴含着先人的智慧。

他们利用天然的山洞,或挖掘土洞,创造出最初的居住环境。

这种居住方式,既能够抵御野兽的侵袭,又能提供一个相对温暖的住所。

如今,尽管我们已经远离穴居的生活,但我们仍可以从一些民俗活动中窥见穴居文化的影子,例如陕北的窑洞。

二、庭院文化:古典之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不满足于穴居的生活方式,于是出现了庭院。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庭院中,有假山、有池塘、有花木,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也能够享受到生活的宁静。

庭院文化还体现在风水学说上,它关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

在庭院中,每一个物件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和讲究,这正是中国居住文化的独特之处。

三、公寓文化:现代的产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庭院逐渐被现代化的公寓所取代。

公寓的出现,使得人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不再是私人定制的空间,而是具有公共性质的居住区域。

在公寓中,人们共享电梯、走廊等公共设施,形成了一种新的邻里关系。

与此同时,公寓文化也催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人们更加注重居住的舒适度和便捷性,对于室内装修和家居摆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也促使了家居设计和装修行业的蓬勃发展。

四、别墅文化:豪华与自然共存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别墅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居住方式。

别墅通常位于郊区或风景名胜区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别墅的设计风格多样,既有古典的中式风格,也有现代简约风格。

别墅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定制,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居住环境。

中国古代的人居环境与居住方式

中国古代的人居环境与居住方式

中国古代的人居环境与居住方式中国古代的人居环境与居住方式是一个多样而丰富的话题。

随着年代的推移和地域的差异,中国古代人们的住房形式和居住环境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以一个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特点和居住方式的变迁。

一、古代人居环境:自然与人文共存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特点之一是自然与人文共存。

古代中国人重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讲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在选择住址时,人们常常选择山水秀美、气候宜人的地方。

例如,南方的水乡地区,人们喜欢建造水上民居,利用水道进行交通和生活。

而北方的平原地带,则多以平整开阔的地势为基础,修建宽敞明亮的房屋。

此外,中国古代人居环境还与人文要素紧密相连。

宫廷、寺庙、园林等建筑,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文化与宗教的象征。

古代名人的府邸也常常成为文化盛地,吸引着文人雅士聚集其中,相互交流,共同研究艺术与文学。

二、居住方式的变迁:从洞穴到宫殿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变迁与时代的演进密不可分。

在早期的时候,人们通常居住在山洞或洞穴中。

这是因为洞穴具有遮风挡雨、避暑避寒的功能,对于远古人类来说是理想的住所。

然而,随着农业的兴起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转向农耕,在平原上修建房屋。

这标志着古代人类居住方式的重要变迁。

房屋的建造逐渐从简陋的木屋发展成为砖瓦结构,更加坚固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政权的更迭,中国古代的居住方式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时期,宫殿成为统治者和贵族阶层的标志。

宫殿的建筑规模宏大,内部装饰华丽,体现了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力。

例如,明代的紫禁城和清代的颐和园,都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出代表。

三、不同时期的人居环境:城市和农村的差异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时代的变迁上,还表现在城市和农村的差异中。

在城市中,人们居住的地方通常是集中在一起的,街巷错综复杂,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古代城市的建筑以府第为主,既有豪宅也有一般居民的住所。

一些城市还有特定的行业区域,如书斋街、绣坊、药店等。

住房习俗了解中 国人的居住理念

住房习俗了解中 国人的居住理念

住房习俗了解中国人的居住理念《住房习俗了解中国人的居住理念》房子,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它承载着太多的情感、梦想和文化内涵。

从古老的四合院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中国人的住房习俗在不断演变,但其中蕴含的居住理念却始终如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至关重要。

房子是家庭的象征,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场所。

因此,在选择住房时,往往会优先考虑家庭的需求和成员之间的关系。

比如,四合院的布局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四合院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

正房一般是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则分给子女,这种布局既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家庭伦理,又方便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照顾。

在住房的选址方面,中国人也有着独特的讲究。

古人认为,风水对于居住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谓风水,并非单纯的迷信,而是包含了对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观察和理解。

例如,房子要背山面水,这样既能阻挡北方的寒风,又能获得充足的阳光和水源。

此外,房屋的朝向也很重要,朝南的房子采光好,冬暖夏凉,符合人们对舒适居住环境的追求。

在房屋的建筑风格上,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对称和平衡。

无论是宫殿还是民宅,都有着严谨的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的布局。

这种设计不仅美观大方,还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和谐、稳定的心理。

同时,建筑的装饰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

比如,门口的石狮象征着守护和威严,屋檐上的雕花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中国人的居住理念也在发生变化。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高楼大厦。

虽然居住形式发生了改变,但人们对居住品质的追求从未改变。

如今,人们更加注重房屋的功能性和舒适性。

宽敞明亮的客厅、温馨舒适的卧室、设备齐全的厨房和卫生间,成为了衡量住房质量的重要标准。

同时,社区环境也成为了人们选择住房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一个良好的社区应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场等,还要有优美的绿化和安全的治安。

人们希望在工作之余,能够在社区里放松身心,享受便捷的生活服务。

4居住文化(民俗学)

4居住文化(民俗学)




原始农业阶段先民的居住采取“冬窟夏庐”的 形式。 春夏两季,人们主要在田野里活动,为了生产 劳动的方便,于是便在田地边上用树枝、树叶、 树皮、茅草结成简易的棚屋。今天的农民在夏 季看守庄稼、瓜地的时候也还搭一个临时的 “窝棚”。 秋冬两季,人们把粮食收回营地,进入“猫冬” 时期,为了保暖,营地便采取地穴或半地穴的 土木建筑。



从家庭结构的次序规定扩展到社会,社会地位的高下 在房屋建造上也有标志。唐代《营令缮规》规定:三 品以上的官舍可造五间九架(梁),三品以下的官舍 只许造五间七架(梁)。 在传统的上栋下宇大屋顶房屋和木架构中,有一种斗 拱的形式,即把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方形的供重叠装 配,用于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与外檐支撑出檐的重 量。这本来是一种实用的工程形式,却被加以社会化 的利用。他们以斗拱的层数多少表示建筑的等级,甚 至只许 宫殿、寺庙和其他高级建筑才允许 斗拱。 另外,除了建筑的布局、规模、形式、用料的规定, 建筑物颜色还可反映等级。最明显的是黄色琉璃屋顶 只许皇宫、庙宇使用;绿色琉璃屋顶供王侯使用,其 他身份的人家只许用灰色瓦顶。

农业社会的居住地同时还是生产基地。 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是家庭规模的男耕 女织。男子的工作场所是在田野,妇女的工作 场所是在家中。养蚕、纺线、织布都在住居之 中。住居的院落则是家畜业的基地,居住地有 猪才为“家”,猪圈、鸡窝、牲口厩都分布于 院落内外,房前屋后还可以种菜、种树。

这种居住就是孟子所 描述的农业社会理想 国的蓝图:“五亩之宅, 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 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 母鸡,二母彘 ,无失其 时,老者足以无失肉 矣.”(《孟子•梁惠王 上》)

住居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的无声的语言,代 代相传的房屋及其使用不断地向新生的一代揭示上所 期望于他们的生活和态度。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住居与人事、社会和世界息息相 通,并且可以合为一体,人事、社会和整个世界可以 反映在任何尺度的住居中。“家”(房子)可以代表 “夫”,“室”(房间)可以代表“妻”,“家室” 之合为“夫妻”。“室人”、“内人”的称呼都来源 于住居。“高堂”(高刚的堂屋)可以代表父母, “廷”(院子)可以代表中央政权。“宇”(屋子的 边缘)、“宙”(出入于屋宇),合起来就可以代表 整个世界。

文化传承视角下青州古城的生存与发展思考

文化传承视角下青州古城的生存与发展思考

文化传承视角下青州古城的生存与发展思考历史文化名称保护和发展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事业,古城的发展不能是以牺牲古城的长远利益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为代价。

以青州古城为例,实地考察,分析了青州古城的现状问题以及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探讨青州古城发展所出现的问题。

就科学合理规划、发展本地特色文化、加强宣传推介和建设人才队伍四方面提出了一些应对建议。

标签:青州古城;文化传承;发展;地方文化特色引言我国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此后,又增补了几批,截止2018年5月2日,总计13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这些名城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更具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等新的研究价值。

本文基于青州古城的调查,重点考察青州古城的保护发展所遇困境及其原因所在,进而提供一些对策建议,希望为地方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为历史名城保护发展拓展新的思路,彰显区域发展特色。

一、青州古城的旅游开发现状自青州古城被列为历史名城以来,经过多年投资开发,青州古城发生了很多变化。

如青州的交通相比过去更便利和畅通,街巷的道路得到修缮,使得古城的历史韵味得到留存。

古镇的设施也变得完善和现代化,以及周围酒店的设施现在也开始采用智能化,既方便了游客,也提高了游客的体验感和舒适感。

而且青州古城的景观和建筑外的小景观做的很出色,区别于其他的古城,青州古城主干道的店鋪面前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还有各个展馆的景观有各自的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然而由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引进资金和商家不足,使得开发并不完整,规划也不完善。

因为急于发展,导致盲目建设和急进更新,古城大部分商店,尤其是主干道上的商店多是全国的连锁店,例如:正新鸡排、潼关肉夹馍、酸辣粉等。

古城里面没有太多属于应有的本地文化特色商铺和小吃。

还有古城内很多建筑闲置,没能引入更多的商家和特色商家入城,与印象中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一定的出入。

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居住建筑是中国古代人们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

它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和美学内涵。

从建筑的风格、结构、布局等方面,都能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本文探讨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文化内涵。

1. 居住建筑与地理环境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大都采用膜拜构造,墙体大多为土墙,房屋的基础大多采用夯土桩,墙体使用稻草、木条等材料填充,由于使用了天然的建材,所以房屋在周围环境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布局和建筑朝向与山、水、地势等自然条件息息相关。

通过考虑环境因素,房屋具有良好的通风、保温、遮阳和抗震能力。

同时,居住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相处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念。

2. 居住建筑与社会制度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形式、布局和空间利用方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

例如,在封建社会,官王、商贾居住的府第,采用了围墙、厅堂、住宅、后苑等布局形式,体现了权威和身份的等级关系。

在城市与农村社会中,房屋和院落的大小、层次、位置等也与社会地位有关。

居住建筑的布局和设计还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和追求。

例如,中国的传统四合院设计中,以前厅为核心,分开两侧室的布局,象征着人们期望着团结一家人,共同生活、互相关怀。

3. 居住建筑与文化信仰中国传统居住建筑也受到文化信仰的影响,它反映了人们对宇宙万物和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缘分、吉祥、吉利等观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传统居住建筑中出现了许多象征吉祥、富贵的装饰元素,如蝙蝠、龙凤、瑞兽等。

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颜色也与文化信仰相关。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

传统的中国居住建筑常使用红色作为默认的色调,如角楼、门框、门扇等。

4. 居住建筑与生活方式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布局、装饰和设计,也充分考虑到当时的生活方式。

例如,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方式,建筑中常设置集中的厨房和饮水设施,同时结构上也保证了私密性和亲密性的平衡。

中国古代的宅基地与居住文化

中国古代的宅基地与居住文化
度与居住权益: 中国古代政府对 宅基地的管理有
严格的法律制度, 居民的居住权益 受到法律保护, 这也影响了居住 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
居住文化对宅基地的影响
居住文化决定了宅基地的 选址和布局
居住文化影响了宅基地的 建筑风格和装饰特点
居住文化传承了宅基地的 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
居住文化推动了宅基地的 现代化发展与改造
宅基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
宅基地所有权:指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 和处分的权利,是土地制度的核心。
宅基地使用权: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在一定期限内对土地享有的占有、 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内容。
宅基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随着土地制度的改革,宅基地所有 权与使用权逐渐分离,土地使用者享有更加独立的权利。
形态特点:以家族为中心,呈团块状分布,规模较小
法律地位:不受法律保护,仅依靠家族传统和习惯法调整 演变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导致宅基地 逐渐形成并发展
封建社会的宅基地制度
起源:西周时期,分封制下的土地制度 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化 确立:汉朝时期,编户齐民制度,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演变:唐朝时期,均田制,限制土地兼并;明朝时期,一条鞭法,土地税费简化
传统居住文化的价值与启示
传统居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传统居住文化中的宅基地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城乡规划理念,对现代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传统居住文化中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对现代建筑设计和社 会文化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传统居住文化中的居住理念和居住方式,对现代人提高居住品质和居住环境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国住宅概说》读后感

《中国住宅概说》读后感

《中国住宅概说》读后感中国住宅概说是一本关于中国住宅发展历程和现状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中国住宅建筑的发展演变、设计理念以及住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中国住宅概说从古代住宅出发,一直到现代城市住宅的发展,全面论述了中国住宅建筑的历史变迁。

书中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以及实地考察,展现了不同时期住宅建筑的特征和演变。

我非常欣赏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探索和准确呈现。

在古代住宅部分,书中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住宅的重视和注重。

中国古人讲究“居”与“食”,住宅被视为重要的生活场所,而不仅仅是居住的空间。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住宅的构造和布局,如四合院的宅基格局和南北方住宅的差异。

通过对这些住宅形式的介绍,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住宅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随后,书中讨论了近现代住宅的发展。

在此之前,我对中国近现代住宅的发展并不了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住宅在近百年的演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从早期的洋楼和公寓到现代化的高层住宅,书中逐一介绍了不同时期住宅建筑的特点和变化。

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对建筑师在住宅设计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这让我对住宅设计的专业性和影响力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书中还探讨了住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住宅作为人们生活的场所,不仅仅是提供居住的功能,还需满足人们对生活的需求。

在这方面,书中提到了住宅的功能划分、布局设计以及社区环境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我从中了解到,好的住宅设计需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需求,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便利的居住环境。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住宅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住宅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住宅建筑的历史变迁和设计理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更加明确了住宅与生活方式的密切关系。

总的来说,中国住宅概说是一本富有深度和广度的书籍。

通过对中国住宅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全面论述,作者让我对中国住宅建筑有了全新的认识。

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文化与环境

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文化与环境

2009年93期(总第166期)安徽建筑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文化与环境CultureandEnvironmentofChineseTraditionalLivingSpace张红环,陈丽华(1.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公用事业发展公司,安徽合肥230001;2.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09)接耍: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居住空阃的分析,探讨了居住空阈的构成形式与生活习惯的关系,分析了传统居住空阎中所蕴合的文化观念和伦理观,以及传统文化思想、环境空间与居住空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关键词:居住空间;传统文化;空间;环境中图分类号:TU—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359(2009)03-0023-03ZhangHonghUalletal(PublicUtilityDevelopmentCo.ofHETDA,Hefei230001,China)Abstract:ThroughtheanalysisofChinesetraditionallivingspace,thepaperapproachestherelationbetweenspace-composingformsandpeople’slivinghabits,studiestheculturalconceptsandmoralphilosophiesexpressedbythetraditionallivingspaceandfinallyelaboratesontheinter-actionoftraditionalculturalphilosophywithlivingspaceandenvironment.Keywords:livingspace;traditionalculture;space;environment0前言人类的一切建筑活动都由居住建筑开始。

早期人类只是为寻求一种能够栖息、遮掩防御的空间,之后才渐渐开始了对建筑内部空间及其与周围景况形成的外部空间环境之间关系的探索。

传统居住文化八讲

传统居住文化八讲

传统居住文化八讲首先,传统居住文化注重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与“人”是密不可分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一个核心思想。

传统居住文化中的建筑、布局和装饰都是以此为基础。

比如,传统居室的布局是以中轴线为中心的,以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同时,传统居室的建筑形式造型也常常取材于自然中的山水,以突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传统居住文化注重家庭和睦。

在古代中国,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被视为至高的美德。

传统居住文化中,房屋的建筑结构和布局都强调了各个房间之间的独立性,同时又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共享和互助。

第三,传统居住文化强调礼仪和秩序。

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表现。

在传统居住文化中,人们注重居住环境的整洁和有序,并且养成了一些礼仪习惯,比如进门要脱鞋,用餐时要有座次,对长辈要行礼等。

这些礼仪习惯不仅是居住文化的表现,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传统居住文化注重隐私与安全。

在古代中国,人们非常注重隐私和安全。

传统居住文化中,布局上更注重各个居室的私密性和保护性。

古代的高墙、院子和庭院门,都是为了保护家庭的安全和隐私。

第六,传统居住文化重视家具和装饰。

家具和装饰是传统居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家具以其独特的工艺和风格而闻名,多以实木和手工雕刻为主。

古代家具的造型和装饰图案往往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审美观念。

第七,传统居住文化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传统中国人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非常先进的。

传统建筑的构造和材料选择往往注重使用环保材料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比如,传统的窗户上常常安装雕花纱窗,既起到了隔绝风雨的作用,又保障了室内通风和光线的透射。

最后,传统居住文化注重传承和发扬。

传统居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当代社会,虽然受到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冲击,但传统居住文化的精髓依然传承并发扬着。

人们在居住环境中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但传统文化的底蕴依然深植于其中。

新中国观后感

新中国观后感

新中国观后感一、引言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者,我有幸参观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展览。

这次观展,让我深刻感受到新中国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我对新中国的观后感。

二、社会经济发展新中国建国初期,面对战争的废墟和经济的落后,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观展中展示的数据和图片清楚地展示了中国的崛起和腾飞。

在展览中,我了解到中国在工业、农业、科技和教育等各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创造了更多机会。

中国经济的增长不仅惠及中国广大人民,也对整个世界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观展中,我看到了一系列关于民生的展示,包括医疗卫生、教育、居住条件和养老保障等方面的进步。

这些成就令我感到欣慰和骄傲。

医疗卫生方面,中国不仅建立了全面的医疗保障体系,还积极推进了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教育方面,中国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普及率,使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在居住条件方面,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人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此外,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也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保障。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观展中,我被展出的丰富文化遗产所震撼。

从黄河流域的文明到丝绸之路的交流,中国的古文化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同时,中国也注重文化创新。

观展中,我看到了许多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如人工智能、航天技术和高铁等。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五、外交与国际贡献新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了国内人民,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观展中,我了解到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倡导和平与合作的国际秩序。

传统农耕文明背景下居住文化探析

传统农耕文明背景下居住文化探析

传统农耕文明背景下居住文化探析传统农耕文明背景下对居住文化的分析有助于对社会发展进行探析,本文从传统农耕文明背景下居住文化的历史流变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统农耕文明背景下居住文化呈现的特点,并对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进行了阐述。

标签:传统农耕文明;居住文化;探析人类生存的根本离不开衣食住行,这是生存的基本需求。

其中住代表的是住有所居,在今天用经济学上讲表述为“刚需”。

居住文化就是指人类在长期生存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居住方式、居住习惯以及居住观念等,这些统称为居住文化。

中国社会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其经历最为长久的就是传统的农耕文明,而在这个背景下所形成的居住文化也呈现出一系列的特点。

一、传统农耕文明背景下居住文化的历史流变在传统农耕文明历史时期,最早出现的居住文化是以安居乐业为基本要求的定居文化。

农业生产以前人类食物的获取是通过采摘和狩猎完成的,随着种植文化的发展,人类开始学会种植,使其生存得到了稳定的保障。

在农业生产使其这时候人们尊崇的是安居乐业的居住文化,通过定居进行农业种植而实现生存。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渐形成,形成了“士农工商“四个阶层”,这时候的居住文化逐渐呈现出依据社会分工不同而对区域进行划分居住的居住文化,这种居住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同一行业间的交流,也推动统治者的社会管理。

商鞅变法推动了居住文化的又一次变革,使居住文化又回归到定居文化中来,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思想,推动额定居文化从形成、发展到积重难返,推动我国特色居住文化的形成,这种特色居住文化分为三点,一是族居文化,自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三纲五常深入人心,以血缘为基础的大家族观念推动族居文化的发展;二是世居文化,商鞅变法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在后世广为延续,推动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生活,农耕文明带动了稳定、延续的世居文化形成;三是故居文化,族居、世居文化的延续使得人们在思想上形成故土难离的思想观念,人们不愿意离开自己长久居住的土地,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推动了故居文化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中国居住文化的思考
居住文化的基本概念
过去,人们把住宅单纯地说成是居住和休憩的建筑物,属于生活消费品性质。

其实,住宅是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生活于自然界的产物,它的功能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目前,住宅不仅具有居住休憩这一主要功能,而且具有学习功能、工作功能和娱乐交往等功能。

因此,住宅既是生活资料,又是享受资料,还是发展资料,是一种生产要素。

由于依赖住宅居住、休憩、学习、工作、娱乐、交往,使得人们一生中相当多的时间在住宅中度过,也就自然而然地把人们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情操、风俗习惯,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民族观念、地域观念、宗教伦理观念以及世界观,以不同形式的居住文化,在住宅、住区及其周边环境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形成特有的居住文化。

居住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居住方面的有机结合和体现,住宅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居住文化发展的历史。

居住文化是人们追求幸福居住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不断向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居住文化也不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

居住文化必然首先通过住宅予以体现。

中国封建社会的住宅中,普通老百姓住的四合院,达官贵人和皇帝住的府邸和宫殿,就反映了不同经济政治地位的人们,在居住水平和居住文化上的差异。

在居住理念上,有的人追求朴实无华,有的人追求豪华和艺术享受。

至于中国住宅刻画在门、柱上的楹联,许多既是独具匠心的文学作品,又是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反映了相当高的文化水平。

驰名世界的中国苏州园林,把住宅和园林做了高水平的艺术处理,园中的住宅、亭台楼阁、画廊小桥、春池秋水、楹联石刻、树木花草和婀娜多姿的太湖石,都是美不胜收的“艺术品”。

而且经过精心布置,使之成为浑然一体的住宅园林艺术。

人们站在不同的地位从不同的视角看出去,都能看到一幅不同的、美丽的图画。

可以这样说,苏州园林达到了一个住宅艺术和居住文化的高峰。

中国古代的人们也已注意到住宅与其周围环境的密切关系,并把它作为居住文化的一部分来看待。

唐朝诗人笔下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用渲染的诗句,反映了诗人对住宅依山傍水的赞美及其文化关联。

明朝文人则把晋唐名家的名句巧妙结合成一副住区对联:“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士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系指一套很深奥的古书,久已失传)。

这副对联不仅反映了作者对住区周围自然环境的高要求,而且要求住在住区内的人要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其对住区文化及其与人的关系的高要求“跃然纸上”。

居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居住文化凝聚着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晶,并在不断地继承、扬弃、创新、发展之中。

住宅首先是一种建筑物,而建筑物总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当人类能够大规模生产价格适当的钢材和水泥后,才有条件大量建设高层住宅;当人类能够大规模生产电梯以后,建成的高层住宅才有人住。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会促进住宅建设的发展和变化,不仅影响建筑造型,还会波及到人们的生活起居、社会交往和居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例如,大量建设多层和高层住宅后,我国长期传承的四合院和四合院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

又如,中国古代崇尚大家庭,而今我国城市居民主要是两代同堂,三代同堂正在日益减少,也就不宜按大家庭的要求来安排住宅建设。

既要发展现代化的住宅建设,又要继承优良的居住文化,必须建立科学的继承观,即对优良而仍然适用的加以继承和发展,对于不适用的加以扬弃。

第一,在城市的改造和发展建设中,要注意保护住区文化遗产。

适当地把一批具有历史价值的、居住文化有特色的住宅和住区予以保留和保护,使其在继承传统住宅和居住文化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在住宅建筑的造型上,注意把继承传统的住宅建筑风格与现代化的建筑技术结合起来,并在继承和发展优良传统上狠下工夫,使之既是现代化建筑,又能适度地继承传统的“文脉”。

第三,在住区的规划设计上,要十分注意现代化住区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坚持环境净化。

在住区内,要善于利用有限的空间,安排建筑物与绿化环境的巧妙结合,做到“满窗美景如画图”。

同时,要善于利用住区周围的环境和景观。

虽然每个住区周围不可能都有湖光山色的环境和景观,但只要巧于观察构思,就能利用周边环境做出各有特点并有一定美感的景观。

第四,人是住区文化的创造者,又是住区文化的享受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因此要对人的素质发展提出要求,即不断地提高人的文化和道德等综合水平,并有意识地把人的聪明才智溶于发展住区文化之中,充分发挥人在保护、继承和发展住区文化中的主导作用。

第五,倡导建设亲情住宅和住区。

大力发扬家庭亲情、邻里亲情和社会亲情,并把它有机地溶入住宅和住区的规划、建设、管理以及居民的生活与交往之中,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得到发扬,为住区文化添彩。

第六,加强研究工作,对居住文化在住宅、住区以及周边环境上的历史、传承和现实体现,予以收集、整理和分析,提出保护、继承和发展的建议。

学习外国居住文化的反思
学习和汲取外国的居住文化,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以我为主。

中国的居住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在住宅、住区及其周边环境上的体现。

它传承了我国的悠久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为广大人民所爱好。

为此,必须以继承和发展我国的居住文化传统为
主。

第二,善于取长补短。

世界各国的住宅和住区,在规划设计、建设技术以及体现居住文化等方面,都有其长处和短处。

只有善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加快前进步伐。

但要注意,外国的长处,是适应该国一定条件下的“天时、地利、人和”特点的长处,只有取其精华,并与我国现有条件下的“天时、地利、人和”的特点相结合,加以融会贯通,才能很好地为我所用。

第三,正确对待“拿来主义”。

近些年来,在我国的住宅建设中,出现了一些照抄照搬外国的西式建筑,甚至有的住宅小区还取了一个外国名字。

虽然在我国每年5亿多平方米的城镇住宅建设中,不应对建设少量的西式建筑加以反对,但要善于正确引导。

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在发展住宅建设和住区文化中,学习借鉴或“拿来”外国的,只能处于为辅的地位;二是,要善于把外来的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使之溶入我国居住文化之中。

这样做,才能保证我国的居住文化博采众长,健康发展。

(本文为作者在日本奈良举行的中日韩国际居住文化问题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包宗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