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中相遇问题的教学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相遇问题详解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相遇问题详解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中比较典型且基础的问题之一。
这个问题的解法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时间、速度和距离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的教学设计过程。
一、教学目标通过相遇问题的探讨,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1.时间、速度和距离之间的关系;2.如何利用表格、图表等方式来解决问题;3.逻辑思维和推理的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1.初步了解时间、速度和距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遇问题,先要从最基本的时间、速度和距离开始讲解,使学生对这些概念有了大致的了解。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入,例如:有两个人要走近似的路程,都是10公里,但他们的速度不同,一个人的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一个人速度是每小时6公里,那么谁会先到达终点呢?考量时间、速度和距离的关系,学生可以得出结论:速度越快,用的时间就越短。
2.学习具体相遇问题了解完基础的概念后,接下来可以进入到具体的相遇问题的讲解。
通过图表和表格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和了解。
例如:两个人从两个不同的地方同时出发,一个人的速度是每小时3公里,另一人的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那么这两个人什么时候在同一个地方相遇?通过时间、速度和距离的分析,学生可以得出一个关键的结论:两个人相遇的时间和他们走过的距离是相等的。
然后教师可以通过练习,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并让学生自行计算解决。
3.巩固实践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后,可以做一些练习巩固实践。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例题,例如:A和B两个人从相距120公里的相向而行的两个地方同时出发,A的速度比B慢10公里每小时。
中间相遇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通过做练习,学生会更加自信掌握和应用相遇问题的解法。
三、教学方法1.教学案例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分析数学问题,可以更好地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2.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演示相遇问题的解法,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各参数之间的关系,理解问题的本质。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学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学教案三篇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学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解答已知两个物体的运行的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的应用题.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解答.教学准备:自制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经常可以看见马路上汽车来来往往的情景,请你们以两辆汽车为例,说一说两车行驶的方向有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如果两车一直相对而行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相遇的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二.新授1.请看大屏幕,认真观察两车相遇的过程.(电脑演示两车相遇的过程)你能简单的有条理的把刚才两车相遇的情景描述一下吗?刚才同学们看到两车相遇的过程有几个物体在运动?(出示:两个物体在运动) 这两个物体是怎样运动的,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总结.(出示:①出发的地点②出发的时间③运动的方向④最后的结果)根据学生回答一一出示答案.①出发的地点两地②出发的时间同时③运动的方向相对④最后的结果相遇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再描述一次两车相遇的过程.[评:通过大屏幕演示,由学生概括行程问题中〝两地〞〝同时〞〝相对〞〝相遇〞等概念,加深了对两车相遇的全过程认识.]2.教学例题(出示例题)两辆汽车从甲乙两地同时开出,相对而行,小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大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3小时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1)齐读题.(2)同学们想一想,试一试,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做完后与同学交流列式的理由.(3)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的理由.板书50 3+40 3= _0+_0= 270 (千米)(50+40) 3= 90 3= 270(千米)(4)这两种解法同学们都说得很有道理,下面我们请电脑老师一起再来验证一下. 先看第一种解法:50 3是什么意思?(电脑演示)板书:小汽车行的路程40 3呢?(电脑演示)板书:大货车行的路程为什么要相加?(电脑演示)板书:总路程再看第二种解法:邓老师对于50+40是什么意思,不太明白,谁能告诉我?两个速度相加之和(手势)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速度和(电脑演示)3表示什么?经过3小时两车怎样了?这个时间又可以叫什么时间?板书:相遇时间为什么要用速度和 3 ?说明有几个速度和?(电脑演示)用速度和相遇时间求出的是什么?板书:总路程(5)比较这两种解法,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虽然两种解法不同,但都求出了什么?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6)质疑.对于解答这种求总路程的问题,还有什么疑问吗?邓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教你们:小汽车行了几小时?大货车行了几小时?为什么相遇时间不是3+3等于6小时呢?[评:让学生尝试完成两种解法,突出〝速度和〞概念,该环节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演示的功能,完成了〝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的认知过程.为后面的实践变式教学作好了铺垫,所以后面的基本练习中把相遇问题求总路程的数量关系迁移到工程问题的求总工作量问题,开放发展题中迁移到实际问题,迁移过程都是水道渠成.三.基本练习.1.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6分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只列式不解答)2.师徒两人合做一批机器零件,师傅每天做78个,徒弟每天做56个,经8天完成任务.这批机器零件共多少个?(只列式不解答)指名列式,出示两个算式78 8+56 8 (78+56) 8问:78+56能不能也像速度和一样起个三个字的名字?(在78+56上面出示工效和)四.开放发展题.1.(电脑演示)长沙火车站到五一广场的五一大道长3300米,一辆的士和一辆公共汽车同时从五一广场和火车站相对开出,的士平均每分钟行驶650米,公共汽车平均每分钟行驶450米.经过2分钟.3分钟.4分钟,两车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评:五一大道是湖南省会长沙市最美最宽的路,沿途高楼林立,老师巧妙地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感知紧密结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你们是怎样判断出经过2分钟两车没有相遇?两车相距多少米?你们又是怎样判断出经过3分钟两车相遇了呢?经过4分钟两车相距多少米?怎么想到的?2.问:在现实生活中,经过3分钟两车一定会相遇吗?为什么?3.请看下面两种情况.(电脑演示)(一).长沙火车站到五一广场的五一大道长3300米,一辆的士和一辆公共汽车同时从五一广场和火车站相对开出,的士平均每分钟行驶650米,公共汽车平均每分钟行驶450米.的士开出2分钟后,遇到红灯停了一分钟,经过3分钟,两车一共行驶多少米?(二).长沙火车站到五一广场的五一大道长3300米,一辆的士和一辆公共汽车同时从五一广场和火车站相对开出,的士平均每分钟行驶650米,公共汽车平均每分钟行驶450米.的士因上客,等公共汽车开出后1分钟,的士才开出,再过2分钟,两车一共行驶多少米?要求:只列式不计算.男同学解答第一题,女同学解答第二题,做完了可做对方的题,比一比哪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五.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六.改编应用题.今天同学们学会了解答相对而行求总路程的各种应用题.(出示例题)如果要将例题改成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怎样改?如果要改成求速度,求小汽车的速度或大货车的速度,又要怎样改?分小组互相说一说.指名改编.这几种应用题怎样解答,留给同学们回家思考.评:教学进入〝开放发展题〞环节,课堂气氛热烈起来.这时,由于老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余地,儿童的思维也明显活跃.邓老师设计的有关五一大道的实际问题,辅以电脑场景演示,一下子就建立了〝问题情景〞.邓老师问:〝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的开放式提问,使学生欲言不止又问〝在现实生活中,经过3分钟两车一定能相遇吗?〞学生回答了好几种可能:如汽车有可能遇到红灯;可能出车祸;公共汽车要停站;堵车;的士要接客;两车出发的时间不一定同时等等,体现了学生思维创新开放的特点.老师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变式题与改编问题的策略评价教学.构建了〝问题情景数学建模成评价与运用〞教学过程.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学教案模板二教学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3.能够熟练解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教学难点: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教学关键: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及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学生,每人回答一题)1.一辆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4小时能走多少千米?40 4=240(千米) 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答: 4小时能行_0千米.2.一辆小轿车4小时行240千米,每小时能走多少千米?240 4=60(千米) 关系式: 路程时间=速度答:每小时能行60千米.3.小轿车每小时行60千米,走_0千米要多少小时?_0 60=3(小时) 关系式: 路程速度=时间答:行_0千米要3小时.(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师:从刚才的题目中了解到同学们掌握得真不错.今天我们研究较为复杂的行程问题,接着在黑板出示课题《相遇》)二.模拟表演,探索新知(一)模拟表演1.课件播放相遇视频,同一张幻灯片出示模仿表演要求:①表演的同学要认真;②观看的同学边看边思考,从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2.找两组同学,每组两人参加游戏第一组走直线,第二组走曲线(师: 刚才模仿的同学真有表演天赋)3.(师:游戏中,两个同学经历的过程就叫相遇.)(二)探索新知课件出示从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相遇四要素:两个运动物体.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出示板书)师:像这样有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直到相遇,有关这样的问题叫〝相遇问题〞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了类似相遇的问题三.出示例题,合作探究1.出示例题: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张叔叔的小轿车每小时走60千米.(1)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2)出发后几时相遇?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2.全班读题,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张叔叔和王阿姨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和天桥的距离是50千米.生:王阿姨乘坐面包车,面包车的速度是每时40千米.张叔叔乘坐小轿车,小轿车的速度是每时60千米.师:再次强调相遇四要素:两个移动物体.两地.同时.相向而行3.提问一位同学,解决问题(1)生:我发现,面包车行驶的慢,小轿车行使的快,所以小轿车行驶的路程比面包车行驶的路程要多,所以相遇的时候不是在中间,而是偏向遗址公园.4.教师讲解题目,解决问题(2)①教师演示线段图后,提问:你能用等式表示各部分路程之间的关系吗?学生说:面包车所行路程 + 小轿车所行路程 = 50千米50千米-面包车所行路程 = 小轿车所行路程50千米-小轿车所行路程 = 面包车所行路程教师分析等量关系式面包车所行路程 + 小轿车所行路程 = 50千米面包车的速度相遇时间+小轿车的速度相遇时间=50千米40 相遇时间+60 相遇时间=50千米②学生独立完成例题解:设经过_时两车相遇,那么,面包车行驶40_千米,小轿车行驶60_千米. 面包车所行路程 + 小轿车所行路程 = 50千米40 相遇时间+60 相遇时间=50千米60_+40_=50100_=50 问题:0.5小时,20千米是正确答案吗?_=0.540 =40 0.5=20(千米) 做完之后要检验还可以这样解(60+40)_=50 (60+40)就是速度和,所以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_=0.5 (出板书:全班把这个关系式读一遍)或这样解50 (40+60)=50 100=0.5(小时)40 0.5=20(千米)5.刚才我们用方程解答了这道应用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步骤①弄清题意,找等量关系;②设未知数,列方程;③解方程,并检验;④写答案.四.练习巩固,训练提升1.巩固练习:志明和小花家相距530米,俩人约定见面后一起去书城(见面方式如图).他俩几分钟后相遇?(两种方法)解:设他俩分钟后相遇.54_+52_=5301__=530_=5或者530 (54+52)=530 1_=5(分钟)答:他俩5分钟后相遇.2.训练提升1:挖一条长_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向前挖6米,乙队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这条隧道要用多少天?用方程解:解:挖通这条隧道要用天.6 +5 =_5_ =_5=_算术方法:_5 (6+5)=_5 _=_ (天)答:挖通这条隧道要用_天.3.训练提升2:在900米的环行跑道上,小丽和小刚同时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小丽平均每分跑200米,小刚平均每分跑250米, 经过几分他们会相遇?解:设经过分他们会相遇.(200+250) = 900450 = 900= 2答:经过2分他们会相遇.4.拓展训练:两列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1.学习相遇知识相遇四要素:两个运动物体.两地.同时.相向而行2.关系式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六.课后作业作业:书上68页第2.3.4题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学教案模板三设计思路:本册书的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初步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数量关系以及会解答某一单个物体运动的问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本教学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教材上只介绍了其中一种,即〞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结果相遇〝的情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以及理解速度和,同时也为后继学习更复杂的应用题做好准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简析我的设计思路如下(1)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时要通过学生们认真的观察思考,以及自己动手尝试去做理解相遇问题提中所提概念和掌握求路程的方法.(2)大量使用多媒体,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 通过演示使学生直观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并真正理解:两人.两地.同时.相向.相遇.速度和等难以理解的概念.(3)另外本此设计还以图表.图文结合及线段图等多种呈现方式,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生动.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演示,理解〝相向运动〞〝相遇〞及〝速度和〞.2.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速度和时间=路程.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会解决与此有关的含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速度和〞.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亮亮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口答)?师问:为什么这样求?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2.芳芳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_____________?由学生补充问题并进行计算.二.新知探索1.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学习的是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板书:两人2.对〝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相遇〞含义的领会师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人行走这段路程有什么特点?提示(1)出发地点(2)出发时间(3)运动方向(4)运动结果板书:两地.同时.相向.相遇.师说:正像我们观察到的,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它为相遇问题.现在我们就学习解答相遇求路程的方法.板书课题:相遇问题3.出示例题A.集体读题,补充问题.B.指明提取数学信息板书:相遇时间C.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试做.得出两种不同的解法,板演.D.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师: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追问:速度指的是什么速度,时间又指的是什么时间?4.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认识相互间的联系.从数量关系上看,思路不同第一种解法是用亮亮和芳芳的速度分别乘以所用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行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得到芳芳家到亮亮家的路程.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行走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所行路程的和,再乘以时间,得到两地间的路程.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联系算式之间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三.巩固练习.1.看图填空.ppt甲.乙两人同时由A.B两地相向而行.出发1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65+70)米;出发2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2个( )米;出发3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3个( )米;出发4分钟,两人相遇了.这时,两人共走( )个(65+70)米,A.B两地相距( )米.A.独立理解〝相向而行〞.板书相向B.指名回答,集体反馈.2.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行45千米,经过4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3.用两种方法解答下题.甲轧路机每小时碾压路面36平方米,乙轧路机每小时碾压路面44平方米.两台轧路机同时工作8小时,一共碾压路面多少平方米?4.列式是( )A.80 3+65 3B.80+65 3C.(80+65) 6D.(80-65) 35.思考题救护车和小轿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救护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_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一元二次方程优秀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重要地位.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小学四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一堂好的数学课,当然应当生动.有趣,课堂活跃,吸引学生的参与也是重要的.但这仅仅关于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合集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一起看看。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遇问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遇问题北师大版教案:相遇问题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五章《图形与几何》中的相遇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相遇问题的定义、相遇问题的图示、相遇问题的解法以及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相遇问题的解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相遇问题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练习本、笔、量角器、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甲、乙两地相距100公里,甲地出发的车辆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乙地行驶,乙地出发的车辆以8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甲地行驶。
问这两辆车多久后会在路上相遇?2. 讲解相遇问题的定义: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运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在某一时刻或某一地点相遇的问题。
3. 图示相遇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遇问题的图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遇问题。
4. 讲解相遇问题的解法:相遇问题的解法主要包括公式法和解图法。
公式法是指利用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解图法是指利用图示直观地找出两物体相遇的时间或地点。
5. 例题讲解:以实践情景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公式法和解图法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设置一些类似的相遇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7. 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相遇问题的变形——追及问题,以及如何利用相遇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相遇问题的定义、相遇问题的解法(公式法、解图法)以及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甲、乙两地相距120公里,甲地出发的车辆以5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乙地行驶,乙地出发的车辆以8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甲地行驶。
《相遇问题》教学方案
《相遇问题》教学方案《相遇问题》教学方案(通用10篇)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
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遇问题》教学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相遇问题》教学方案篇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一、优选教法,注重学法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
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
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
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优化程序,突出主体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创设情境1. 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2. 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实践探究1、理解意义(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3)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4)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5)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篇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数学中的相遇问题,了解相关概念和公式;2.通过实际例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了解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基本公式;2.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3.相遇问题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利用实际例子,引入相遇问题并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教师讲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基本公式。
并在黑板上解答相应的例题。
3.练习:教师布置相遇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自行解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深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并让学生探索和研究这些应用。
四、教学方法:1.案例引入法:通过实际例子来引入相遇问题,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法:通过讲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基本公式,让学生掌握问题解法。
3.练习法:布置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索相遇问题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
五、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教学、练习和深化等环节的组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动力;3.通过教学评价手段,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反馈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课本教材;2.多媒体课件;3.练习题集。
以上是一份小学数学教案,通过案例引入法,讲解法,练习法和探究法对相遇问题进行深入解析。
让学生通过实例和练习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这样做既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相遇时间、路程和速度等概念,是一种实际应用数学问题。
相遇问题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数学实际运用能力,这一教案以小学数学相遇问题为主要内容,通过探究实例和引导学生做习题的方式来具体讲解。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2.通过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解决相遇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多种算法的引导,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各种解法。
4.在学习相遇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活动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公交车和地铁的相遇、两个人在操场上相遇等,转化为数学相遇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环节通过图形、文字和数据三方面对相遇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物理意义和各种解法。
①图形分析先通过示意图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思路。
两个运动员在相向而行的环形跑道上绕圈,相遇在某个点,如图所示。
计算两个人的运动路程,设小A跑了m圈,小B跑了n圈,转化成数学中的概念,设小A的行进路程为D1,小B的行进路程为D2。
D1 = 2πRmD2 = 2πRn其中R为圆的半径,假设为10m,m和n为圆的周长上的圈数。
②文字分析通过文字描述解决相遇问题。
例如:假设一个人每小时跑10圈,另外一个人每小时跑8圈,两人在同向环形跑道上跑步,相遇需要跑多长时间?在相遇点时,两人的位置都在什么位置上?③数据分析通过相应的数据分析,让学生用加减乘除的方法求解相遇问题。
例如:两个人在直线上相向而行,速度分别为10米/秒和16米/秒,两人之间的距离为500米,问两人相遇需要多长时间?3.练习环节由浅入深,分步讲解、分级训练,引导学生完成习题。
从基础的数据算法到变量代数解法,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解法。
4.巩固环节教师提供一个相遇问题,要求学生几组人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地方出发,相遇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学生自行发挥解决问题方法。
《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15篇
《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15篇《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相等关系,含用方程分析解答相遇时求其中一个速度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解下列方程(0、9+x)×3=3、60、32×5+5x=4、62、出示准备题(1)全体学生审题后列式解答(用两种方法解答)(2)解题后口述解题思路:(58+54)×1、5 (先算速度和,在求两地路程)58×1、5+54×1、5 (先分别算出两车相遇时行的路程,再求总路程)二、学习例6:1、审题:(1)与准备题比较不同在哪里?(2)如果设乙车每小时行X千米,列方程解你会么?2、解答后反馈:(1)你是如何解答的?(58+x)×1、5=168(2)还能列出怎样的方程?58×1、5+1、5x=1681、5x=168-87(2)比较这两个方程在思路上有什么不同?3、与这两种方程相应的算术解法是怎样的?4、师小结:用方程解这类应用题一般根据速度和×相遇的时间=两地的路程这个等量关系来列出方程。
三、巩固学习1、独立练习:练1练第1、2两题。
全体学生解答后同坐两人互相说说解答的方法步骤。
2、出示试一试。
(1)弄清问题和要求要求。
(怎样解方便就怎样解(2)解答后讨论:与例6有比较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解答的?能否求速度和?(3)你能列出与这两个方程相应的算术解法吗?1、独立作业。
(1)练一练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2)反馈:与例6比较有什么不同?解题方法呢?师指出:运动物体行驶的方向不同,行驶的结果也不同,一种是相遇,而另一种则是相离,但计算方法相同。
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用方程解什么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有有哪几种情况?列方程解这类应用题应注意什么?五、布置作业《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互动演练: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互动演练: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设计引言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互动演练的方式,设计一节小学数学课程——相遇问题。
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相遇问题。
2.了解相遇问题的解法。
3.通过互动演练,体验相遇问题的求解过程。
二、课前导学学生在课前阅读相关知识,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定义和相关概念,对于数学思维的培养有良好的启发作用。
同时,教师可通过板书或幻灯片向学生介绍相遇问题的基础概念,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问题。
三、教学内容1.概述相遇问题教师将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呈现给学生。
在相遇问题中,有两个移动体在相互接近的过程中相遇,问题的关键是要求解它们的运动速度和距离。
2.解决相遇问题接下来,教师将引导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要求学生将问题抽象化,解答问题时需要建立运动方程:设两个物体的初始位置分别为X1和X2,它们的速度为V1和V2,两者相遇时所行走路程(时间)应该相同,因此可以根据该原则套用公式解答问题。
3.互动演练教师将采用互动演练的方式,让学生实际体验相遇问题的求解过程。
具体操作如下:(1)准备活动道具:根据教学手册提供的运动,对程序进行调整,设置不同的起点和终点,并修改运动速度和运动时间;(2)分配组别: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台运动,对其进行操作;(3)运动实践:根据教师的提示,每个小组开始调整的运动参数,让在相遇时停止,并记录下数字解答交给教师;(4)讲解结果:教师对每个小组的结果进行评估,通过讲解答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正确解题方法和相关概念。
四、课后展示在互动演练结束后,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成果给出相遇问题的标准解答。
同时,还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后习题,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强化数学思维能力。
五、总结本文旨在通过互动演练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在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答方法的基础上,实践模拟相遇问题的求解过程。
相信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对数学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培养出更强的数学思维能力。
相遇小学数学教案
相遇小学数学教案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相遇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一、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与计算2. 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3. 分数、小数的运算4. 长度、面积、体积的计算5. 综合应用题二、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趣味问题或实际例子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逐步讲解每个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和技能。
3. 练习:提供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
4. 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拓展性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生需要继续巩固和提高的地方。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理解并记忆知识点。
2.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相互学习和交流,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演绎法: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用一个实际例子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觉得数学很有趣。
2. 教学:逐步讲解数的认识与计算、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等知识点,让学生掌握技能。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
4. 拓展: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五、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思维活跃度、问题解决能力等。
2. 留作业让学生继续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批改和反馈。
3. 进行小测验或测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教案编写人:XXX 教师时间:XXXX年XX月XX日以上是一个相遇小学数学教案范本,希最对您有所帮助。
浅谈小学数学中相遇问题的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中相遇问题的教学摘要: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相遇问题的教学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相遇思维教材教法学情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下面我就相遇问题的教学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情教材中把相遇问题的内容放在了两个章节内。
一是在应用题教学中有两个例题,例题一是求总路程;例题二是求相遇时间。
二是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已知运动物体甲的速度,求运动物体乙的速度。
练习中还出现了与例题二完全相同的题型,只是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为了教好这部分知识,我认为,首先要弄清相遇问题的特点,物体有两个,开始运动的时间分同时和不同时,开始运动的地点有同地和不同地。
运动的方向有相同、同向、背向三种。
运动的结果是相同、相遇或相距,也是三种。
题型通常有三类,一类是求总路程;二类是求相遇时间;三类是求其中一个运动物体的速度。
其次要懂得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可以用在工作、工程问题上。
教师还要明白,小学生学习教学的特点之一是模仿。
所以,我认为不能只重视例题的教学,而要采取有效方法利用课堂上有限的40分钟时间,使学生清楚地认识相遇问题的各种数量关系,灵活解答各类有关的应用题,提高教学效率。
二、探索教法,提高效率相遇问题是两个物体的运动,要在数学的解题式上反映出两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因此,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运动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及特点,这就要充分运用直观性原则,用多媒体或幻灯或投影等,演示出两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特点,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由此产生的各种数量关系。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运用画图法和算术法解决相遇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练习题3.小组讨论材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课件展示一幅小明和小红在公园相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哪里相遇?(二)新课讲解1.讲解相遇问题的概念2.讲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方法一:画图法a.画图表示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
b.观察图形,找出相遇点。
c.根据相遇点计算相遇时间或距离。
方法二:算术法a.确定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b.根据运动方向和速度计算相遇时间或距离。
3.举例讲解例1:小明和小红在公园相距100米,他们同时出发,小明向东走,速度为每分钟20米,小红向西走,速度为每分钟30米。
请问他们多久后相遇?解:采用画图法,画出小明和小红的运动过程,找出相遇点。
根据图形,计算相遇时间为:100÷(20+30)=2分钟。
例2:甲车和乙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
甲车的速度为每小时60公里,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40公里。
两地相距240公里。
请问他们多久后相遇?解:采用算术法,计算相遇时间为:240÷(60+40)=2小时。
(三)课堂练习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道练习题进行讨论。
2.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解题过程和答案。
练习题:1.小华和小李在操场上相距200米,他们同时出发,小华向东走,速度为每分钟30米,小李向西走,速度为每分钟20米。
请问他们多久后相遇?2.甲、乙两车从相距360公里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甲车的速度为每小时80公里,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60公里。
请问他们多久后相遇?(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
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学目标:1. 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能够运用画图、公式等方法解决相遇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相遇问题的引入1. 教师通过实际情境引入相遇问题,例如两个人从不同的地方出发,相向而行,问他们何时相遇?2. 学生讨论并尝试解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关键词“”、“相向而行”等。
第二章: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例如画图、列出方程等。
2. 教师讲解画图解题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表示两个人的行进路线和相遇点。
3. 教师讲解公式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来列出方程。
第三章: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1. 教师给出一个实际的相遇问题,让学生运用画图或公式的方法来解决。
2.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相遇问题的拓展1. 教师提出一个拓展问题,例如两个人相遇后继续前行,问他们何时相遇?2. 学生讨论并尝试解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变化和解决方法的创新。
第五章:相遇问题的总结与练习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完成一份相遇问题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选择,评估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资源:1. 相遇问题的实际情境图片或视频。
2. 相遇问题的练习题和答案。
3. 画图工具,如纸张、彩笔等。
第六章: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 教师通过出示生活中的实例,如相遇问题的实际情境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讨论并思考如何将相遇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在出行、运动等方面的应用。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7.2《相遇问题》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7.2《相遇问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相遇问题》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的一章内容,主要讲述了相遇问题的相关知识和解决方法。
相遇问题是一种典型的应用题,它涉及到两个或多个物体在同一时间从不同地点出发,最终在某一点相遇的问题。
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将通过学习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解题方法和步骤,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五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已经学过了平面图形的认识、长度和面积的计算等知识,这些都为学习相遇问题打下了基础。
然而,学生在解决相遇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能够独立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和解决相遇问题,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2.难点: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能够灵活运用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相遇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
2.基本概念:介绍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定义和特点。
3.解题方法:讲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列式等方式解决相遇问题。
4.实践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一些相遇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提升:通过总结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1教学内容:相遇问题(教材第71、72页)教学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3、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要找出题中的什么?,再根据找出的什么列出方程。
二、探索新知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的情境图。
从图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淘气的`步行速度为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50米/分。
生2: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
生3: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第二个问题: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
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840米第三个问题: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那么淘气走的路程表示为:70x米,笑笑走的路程表示50x米。
则方程为70x+50x=840学生独立解答。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场景。
2. 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
2. 学生掌握相遇问题中的逻辑推理过程。
教具准备:1. 白板、黑板、彩色粉笔。
2. 相关实际问题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步骤:1. 引入相遇问题(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相遇问题,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 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10分钟)介绍相遇问题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如何确定两个物体相遇的时间和地点。
3. 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15分钟)教授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包括建立等速运动的方程、绘制图像、通过代数方程求解等步骤。
4. 实例分析和练习(20分钟)通过给出一些实例问题,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解决,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
5. 拓展练习和讨论(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一些较难的相遇问题,然后进行讨论和解答。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评价学生对相遇问题的掌握情况,提出下节课的学习要点。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练习中未解决的问题。
2. 自行寻找一些相关的相遇问题,并尝试解决。
3. 总结课堂内容,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注重实际问题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评价学生时,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看结果。
通过相遇问题学习小学数学教案
通过相遇问题学习小学数学教案。
一、相遇问题的分析与应用相遇问题,简单说来就是两个或多个移动物体同时或相互迎面而过,然后继续向前行驶。
在这个过程中,多个物体之间的距离、速度和时间都是变化的,而相遇问题所考虑的正是这些变化。
对于这种问题,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距离、速度和时间等基本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进行分析和计算。
一般来说,相遇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何处相遇?例如:“小明和小刚同时离开同一地点,小明沿着A到B的直线路程,小刚沿着B到A的直线路程,都以相同的速度前进,那么两人应该在哪里相遇?”这类问题考察的是学生对基本几何图形的认识和计算能力,考虑到两个人同时离开,所以到达交点的时间应该是一样的,而两个人的速度相同,所以他们到达交点时的距离也应该是相等的。
2.两个物体同时出发,朝同一方向前进,在何时相遇?例如:“小明和小刚同时从同一地点开始沿着同一直线同时向同一方向移动,其中小明的速度是8km/h,小刚的速度是10km/h,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能相遇?”这个问题考察的是学生对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分析和计算能力,需要学生首先求出两个人进行了相同的时间以后,他们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然后再用小明的速度减去小刚的速度得出每小时两者之间的距离缩短了2km,就可以算出他们相遇的时间。
3.两个物体分别在不同的时间从A点到达B点和C点,互相迎面相遇,要求求出两个物体的速度。
例如:“小明和小刚分别在8:00和10:00从A点出发,小明每小时走20km,小刚每小时走15km,在相距320km的B、C两点相遇,求两人的速度。
”这类问题不但考察了学生对距离、时间和速度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还要求学生掌握“反向思考”的方法,因为小刚的速度小于小明,它到达C点的时间将比小明晚,而小明行进的距离比小刚多,这样就在小明到达C点之前产生了相遇,最终通过解方程可以求出两者的速度。
4.两个物体往来于相同的路线上,以不同的速度前进,在何时他们第一次相遇?例如:“小明沿着某段直线路程爬上山顶上的房顶,另一道路上的小刚离开山顶朝小明的方向前进,两者均以相同的速度前进,怎么样才能使他们第一次相遇?”这个问题虽然相对较为简单,但依旧考察了学生对时间、速度和距离的计算能力。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画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结构,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相遇场景,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讲解例题出示一道相遇问题的例题,让学生尝试自己解答。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3.探究规律通过多个例题的讲解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相遇问题的规律,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4.练习巩固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5.课堂小结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2.教学难点:通过画图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运动过程。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教学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1.教学反思: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出成功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教学改进: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与技术支持1.教学资源:提供一些相遇问题的例题和练习题,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技术支持:提供一些相关的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过程。
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数学软件或应用程序,进行模拟演示或动态演示,提高教学效果。
七、结语与作业布置1.结语: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参考。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之相遇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及新一代教师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案设计问题得到了有效地完善与创新。
其中,相遇问题作为小学数学中既有趣又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也是经典的教育案例之一。
本文就小学数学教案设计之相遇问题做一番探究。
一、相遇问题概述在小学数学领域中,相遇问题是一个比较基本但也比较复杂的题型。
其实,相遇问题又分为两种情况,即两物体之间距离等人物相交、相遇问题,以及两物体之间距离不等的相遇问题。
其中,第一种情况较为简单,难度不算太高,主要还是考察学生加减法的应用。
而第二种情况则较为复杂,一般需要提请学生思考的时间较长,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计算能力及概念理解能力都提出了极大的要求。
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针对小学数学的相遇问题这一知识点,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1、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设计前,我们应该先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基础。
因为这个问题牵涉到很多知识点,并且有约定俗称的一些解法方法,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固化的思维方式而忽略掉其它的解法。
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拓宽思路、挖掘思维潜能。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该适时地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能力是解决相遇问题的重要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示例,让学生多思考、多总结,注重选择和运用方法的灵活性,以达到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3、教学技巧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运用到一些教学技巧。
例如,通过一些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接触、探索、研究、学习遇问题,同时还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上好这一堂小学数学课。
4、注重知识的联通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还应该注重知识的联通与综合运用,启发学生拓展思维深度,并将之与现实生活和其它学科联系起来,培养出学习与探究问题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相遇问题的习题教学完成后,我们可以通过习题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中相遇问题的教学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我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以小学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谈谈数学教学理论在实践中如何应用的。
相遇问题是冀教版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二)的第一课时,这是在学生四年级第一次接触行程问题的后,再次对行程类问题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的第二次教学。
相遇问题是一个经典的行程问题,而行程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教学的难点,行程问题变化多端、数量关系复杂。
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相遇问题的教学对于研究解决问题教学有典型意义。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这就形成二者之间的差异。
因此,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总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形象问题过于抽象,正处于过渡时期的他们思想很不成熟,所以思考问题就会产生各样的不足,常常不能把相遇时间、地点及方向正确直观的表述出来。
本节课设计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解决方法。
如何辨析清楚行程问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将以前所学分裂状态的知识进行整合?我认为探讨这类课型的教学时,不妨放慢脚步,采用整体规划,分层推进,单元建模的方式,让学生细细品味行程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对行程问题的整体建构,以及对类似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进行建模。
一、整体规划问题教学,初步建构学生头脑的知识结构。
在小学阶段,行程问题是相当复杂的,有相向、同向、背向、有相遇、相离问题的形式,学生很容易混淆,错误频发,即使反复讲解,效果甚微。
因此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先以一类问题为突破点,重点研讨,进而发散到其他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共性,区别差异,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会学习方法,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是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可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以相遇这节课为例,以同时相向而行问题的研究范畴,我采用整体规划的策略,首先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
先以老师家离学校有多远?这个话题,告诉学生老师的速度和时间,那么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样学生很快想到路程=速度×时间。
从学生头脑调出有关行程问题的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要研究有关行程的相遇问题。
在后面老师教学设计要不断丰富孩子头脑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去建构,扩从头脑的知识结构,以达到整体把握相遇问题。
二、分层推进,重视数量关系的理解。
建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同时,把社会性的互动看作促进学习的源泉。
建构学习是以学习这为参照中心的自身思维构造、主动活动、积极创建的过程,最终所建构的意义来源于亲身经历的活动背景,溯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经验,扎根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
知识不是简单的传递,让学生真正理解,必须回到它的经验状态,即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才能实现知识的转化,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去组织学生,并协助他们,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考、发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在进行教学的设计中,就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探索问题的内涵,挖掘出其本质。
相遇问题是很复杂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会一步步渐进式的深入,会展示不同的相遇问题,有同时相向到相遇,同时相向到相离,同时相对到相离等等,当然这一节只能展示相遇问题一小部分。
我主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相遇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条件变化;二是感知不同情况下的等量关系;三是感知数量关系中条件变化发生后的对应策略;四是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各种相遇问题存在相似的结构关系,所以在教学中,主要拿出一类问题主要研究它的结构关系,再采用拓展变换模型予以建构,学生可采用迁移类比和运用策略研究类似相遇问题的其它模型。
具体设计如下:
1、现场演示,生动再现模型。
在相遇问题的提出,就是两个学生上学路上在学校门口相遇,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问题。
问题出示后,并不是急于让学生去解决,而是给学生充足时间去分析问题的机会。
引导学生认识同时、相对、相遇、相距这几个词的意义,通过让学生表演,借助直观表达相遇问题的过程,不但可以使学生理解这几个词的意义,更能通过直观展示发现相遇问题内在规律。
同时还得让学生体了解现在研究的相遇问题和以往简单的行程问题的不同之处。
不过最重要是
学生能够利用学生已知的路程、速度、时间三量关系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这个新的行程问题。
即让学生发现:总路程=两车行驶的路程和。
2、几何抽象,直观呈现模型。
学生理解题意,同桌通过自己两支笔代表两个人,课桌代表相距距离,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一下,并引导学生弄清几个问题。
一是先确定相遇点,二是理解速度和,三是相遇距离和两人的路程的关系。
弄清这些关系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选出两组代表给大家讲讲自己的思路和理解,重点通过课件帮组学生理解速度和。
一旦难点突破,学生自然就可以总结出总路程=速度和×时间。
这个过程是用生动具体的模型将现实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能够让学生把新的问题转化成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去解决。
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真正目的。
3、初步整体感知相遇数量关系
学生根据数量关系,主动进行变式。
根据问题情境中的条件和求解问题,类比前面学过的路程、速度和时间的三量关系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形成了整体认识,也就很快的得出总路程、速度和和时间的三量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条件和问题的变化,学生选择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时就会面临这代数思想和原有算数思想的碰撞,而这种碰撞为建立方程意识作了有效的铺垫。
4、二次整体感知,模型思想的渗透。
以建立相遇问题的整体感知后,教师放开思路,再学生头脑中建立模型。
先让学生自主研究相遇问题的其它情况的数量关系。
进而提出工作总量、效率和时间的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两中问题是一类数学模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算术思想和代数思想的碰撞,在反复碰撞中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且新课标指出:模型思想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三、单元建构模型思想。
对于行程问题中的相向问题进行研究时,上面只是单元建模的一课时。
在后面的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在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把握局部,能够熟练解决简单的相向问题和变式问题。
通过层次化的练习设计,帮助学生对相向而行问题的不同情况形成结构化的把握,进而将类似相向问题模型同化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这样就完成小单元的建模。
随着学生年级上升,相关学习的内容会不断的提升,对于行程问题的研究我们还可以建立起“大单元”模型,为学生的研究设计递进式的目标:以相遇问题整体感知为重点引导教学,再扩充到探讨同向和背向问题、相遇相离问题、还有相遇再相离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变
式研究,最后用过对这些问题的系统整理,把握各种情况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内在规律,让学生对行程问题形成系统的认识。
在小学阶段,对于数量关系的研究时一个长期的、连续的系统的工程,同时有随着学生的成长不断发展的阶段性的工程。
从简单的数量关系到复杂的结构关系,再到特殊数量关系的教学,应是一个层层递进、相辅相成的整体综合性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对数量关系的整体把握,才能培养学生在面对各种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形成自觉判断、灵活运用与主动学习的思维品质。
学习数学就应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整体结构,首先教学内容应该是与现实密切联系的数学,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的数学,即“现实的数学”。
因此,还要把生活化与数学化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教学角度来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加强反思,才能巩固所学,所以在行程问题中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及时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反馈,师生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
当然,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养成反思习惯,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和不断的训练。
同时也要求教师和学生多交流,学生和教师的数学观念的理解肯定有一定的差异,只有在交流和协作相互启发,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