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清音传承模式探索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

合集下载

四川清音传统传承方式浅析

四川清音传统传承方式浅析
娘 。 这 个行 为 起 源 于 四川 地 区 历 史 悠久 的 一 个 民 间 习俗 无 儿 无女 的夫 妇 希 望能 有 自己 的孩 子 于 是 便 四 处寻 找 台 适 的 人 家 抱 养 或 买 来一 些 贫 苦 人 家的 姑 娘 或者 儿 子 认 作 自 己的 儿 女 来 继 承 香 火 。
色 彩 市 场 也 为艺 人 的 演 出 招 徕 了 观
的功力造诣可见
斑 。 很 多 清 音 的 玩
行 音 乐 高 烧 持 续 不 退 的 局 面形 成 巨大
友和组织为推动四J i清 音 艺 术 的 发 展
的 反 差 ,长 此 以 往 四 JI 音 的 传承 【清
就 岌 岌可 危 了 。 ( ) 对 传 承 人 的 考 验 三 小 部 分 的 四 ,I 音 演 员 因 为 实 力 i清 颇深 名气 又 赶 上 了 良 好 的机 遇 , 唱 出 了 作 为 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的传 承 人
的困境与尴尬 。
先 不 是 艺 人 们 事 业 的追 求而 是 一 门求 生 的 技 能 。 没 有 生 活保 障 无论 是 创
( )社 会 变 草 给 四J『 音 带 来 一 i 清
的 挑 战
味 的 曲 目。 不 同 于 文 字 小 说
没 有
造 者 还 在 演 唱 者 艺人 们 不 能 专 心 从
体 的 关 系上 来 讲 主要 分 为 家 族传 承 传承和社会传承三种形式。


四川清音的象族传承方式
家 族 传 承 方 式是 社 会 选 择 的 结 果 尤 其 是 社会 动 荡 对
于 文 化 的传 承 来 讲缺 乏 一 个 安 定 的局 面 规 模 - 的演 出和 眭 l

浅析四川清音发源与传承以及演唱方法

浅析四川清音发源与传承以及演唱方法

浅析四川清音发源与传承以及演唱方法作者:王春秋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21期【摘要】在论文中自己用了三点来浅析对四川清音的认识和演唱方法:对清音的了解和认识;学习清音的演唱方法——以《布谷鸟儿咕咕叫》为例;以及对怎样拯救清音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清音;唱琵琶;唱月琴;哈哈腔;鲜花调;创新;改革;传承一、什么是清音及清音的来源、盛行与衰落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或“唱月琴”。

四川清音渊源于明、清时的俗曲。

四川清音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很盛行,以泸州、叙府(今宜宾)为中心,遍及城镇和乡村,拥有大量的听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清音的黄金岁月,不少作品堪称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

自清音大师李月秋从莫斯科捧回金质奖章后,喜欢清音和学唱清音的人陡然增多。

在当时,清音可以说是不少成都人的心灵寄托和精神家园。

然而几百年后,曾经的“流行乐”却只能以“遗产”的形式,延续生命的音符。

四川清音也一样面临着中国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尴尬处境。

专业编创人才的流失,“逼”着演员成了多面手。

目前,《思凡》《关王庙》《昭君出塞》《放风筝》《摘海棠》等曲目,都是多年前的老曲。

二、清音的唱法四川清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哈哈腔”独具风格,比如《布谷鸟儿咕咕叫》、《摘海棠》、《赶花卉》等等。

我想,四川清音的特有花腔便是四川清音的一大特点。

清音的艺术表现主要是弹舌音、哈哈腔、绕口令,技巧性很强。

四川清音的唱腔有大调、小调、牌子之分,各类曲牌共100多支,音乐结构有联曲体、板腔体和单曲体三种。

比如说《布谷鸟儿咕咕叫》这首清音,它就是用的清音里的小调唱腔。

所以这首歌是可以单独演唱的曲调,它演唱出了抒情的生活片段和叙述小段故事,结构简单,近似分节歌,就是一个曲调反复演唱很多段唱词。

这首歌的歌词也很简单,主要叙述了生活的片段:“布谷鸟儿咕咕叫(啊),飞出山林往南飘。

这边绕来在那边绕,鼓起眼睛他在到(哇)处(哇)瞧(哇)。

论四川清音传承方式的演变与新模式的探索——以宜宾地区中河派清音为例

论四川清音传承方式的演变与新模式的探索——以宜宾地区中河派清音为例
◎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黄河之声 2019年第20期 总第545期
论四川清音传
钟 迪 杨 悦 婉
(四川轻化工大学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研究中心,四川 自贡 643000)
摘 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国,对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十分重视,并且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这都 来源于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以及灿烂文明的进步。其中,戏曲文化在我国很多地区都发展出独特的表现形式, 四川清音就是四川地区非常重要的曲艺形式,并且自出现至今已经有三百年的历史了。并且在2008年成功入选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因此大家对于四川清音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自其诞生,对于四川清音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对其音乐形态的分析、清音传承人的经历、历史演变过程等层面,在音乐层次上对其演唱方法、演唱 技巧、演唱形式的研究也比较多。而本文将对四川清音在传承方式上的演变以及对新模式的探索进行分析研究, 并以宜宾地区的中河派清音为例作为介绍,望对之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四川清音;传承方式;新模式;宜宾地区;中河派
[参考文献] [1] 李琴.论四川清音传承方式的演变与新模式的探索[D].西南交通大 学,2011. [2] 肖曾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D].湖南师范 大学,2006. [3] 王春秋.浅析四川清音发源与传承以及演唱方法—以《布谷鸟儿咕 咕叫》为例[J].北方音乐,2015,21:18.
一、四川清音概述 四川清音,从名字上来看,我们就可以知道它发源于天府之 国——四川,在这样一个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地方同样孕育着具 有高超水平的音乐艺术,这同样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发祥 地,而四川清音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蕴意成为其中耀眼的一道光芒。 四川清音是四川曲艺中处于重要地位的一支代表,至今它已 经和四川人民携手走过三百年的光阴了,因此也见证了四川这一地 区的发展与变迁。它最早发源于乾隆时期,当时经济繁荣、社会安 定,当时在商船上表演的戏曲艺人大多喜欢唱小调,这就是清音的 前身,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它才被正式更名为“四川清音”。它 是在地方小调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内容上十分贴近 人们的生活,同时和各种传统文化联系也十分紧密,它可以说是四 川人民表达情感的载体以及精神世界的依托。四川清音从概念上来 说其实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融合了音乐、文学以及演绎等方式,它 还有一些十分独特的演唱方法,从唱腔的角度来说,艺人们可以被 分为上河派、中河派和下河派,他们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不同地区语 言的韵味和艺人们的自身修养导致的唱腔不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就是宜宾地区的中河派清音,它唱腔轻盈飘逸且十分细腻光滑,在 众多唱腔中显得独具一格。 二、四川清音的传统传承方式 传统的音乐传承模式十分单一,大多为口传心授,并且传承的 对象大多为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这些传承方式对与四川清音的文 化延续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家族传承也是古代文化遗产传 播的主要方式,这是社会选择的结果,也是持续时间最长,最普遍 的一种方式。除了家族传承,师徒传承方式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主 要趋势,在清朝时期,社会发展比较迅速且经济繁荣稳定,各种私 人戏班也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了,因此训练青年弟子的方式也越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清音”在重庆地区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清音”在重庆地区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清音”在重庆地区的传承与保护“四川清音”由明、清时代的南北俗曲发展而来,是集民歌小调、文学、音乐于一体,集纳了地方语言、文化、地域风貌而形成的川、渝地方说唱艺术形式。

自1930年成立“清音歌曲改进会”进入清音繁荣期以来,先后经历了革新、断层、复苏等不同阶段,随后进入了90年代以来的清音衰微期,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保护已迫在眉睫。

2008年6月,四川省成都艺术剧院申报的“四川清音”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重庆市曲艺团申报的“四川清音(重庆)”入选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5月,重庆市曲艺团申报的“四川清音”入选文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扩展项目)。

对四川清音的研究整理,主要包括两部分文献。

一是曲目整理及创作指导类的书籍。

二是研究论文,在中国知网输入“四川清音”篇名检索仅得到16条结果,其中硕士论文2篇、期刊11篇、报纸3篇。

扩大为主题检索,得到124条结果。

这些成果主要涉及历史渊源、人物介绍、曲牌唱法、改革创新等方面,虽然为四川清音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但不足也很明显:一是深度、厚度不足,一般介绍居多;二是重实践轻理论,经验交流较多;三是重微观轻宏观,对其总体性认识和宏观保护对策论述不足;四是较严重的地域偏向,大多成果主要围绕成都地區而言。

成、渝两地的四川清音能够分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在两地形成了不同特点。

就清音传承而言,重庆清音留下来的史料更多,有重要的改革创新,十分值得重视。

鉴于目前研究集中于成都清音,本文通过对清音传承人的走访,查阅了大量史料,试图理清重庆地區四川清音的传承线索与艺术经验,为当前“四川清音(重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建议。

二、重庆地區四川清音的历史传承四川清音早期并无“清音”之名,而是称为“唱小曲”、“唱小调”,或因其伴奏乐器称为“唱月琴”、“唱琵琶”,又以闯荡江湖的演出形式称为“唱海湖”。

四川清音进课堂的现状

四川清音进课堂的现状

四川清音进课堂的现状四川清音进课堂是指将四川省地方传统美育项目——四川清音融入学校课堂教学的活动。

四川清音是四川省的传统曲艺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融合了歌唱、说唱、舞蹈等元素,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清音进课堂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目前,四川清音进课堂的现状如何呢?接下来将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介绍和分析。

从政策支持角度来看,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视本土文化传承和教育事业。

自然,四川清音进课堂活动也得到了大力支持。

省级和市级文化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要求将清音融入学校教育,开展清音进课堂活动。

这些文件为清音进课堂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支持,使得清音进课堂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从教师角度来看,四川清音进课堂的教学团队逐渐壮大,专业教师的队伍逐渐完善。

一些音乐老师、文化课老师等积极参与到清音进课堂的教学中,他们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艺术修养,能够更好地将清音传承和教育工作与学校课程相结合,使清音进课堂活动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从学生受益角度来看,清音进课堂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和音乐教育。

清音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清音的学习和体验,不仅可以增进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个性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川清音进课堂的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方面,由于清音传承渐行渐远的情况,一些地方学校缺乏清音师资力量和相关教育资源,清音进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一些学校对于清音进课堂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清音进课堂的推广和实施力度不够。

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增加教学资源力度,提高清音进课堂的教学质量和覆盖范围。

四川清音进课堂在政策支持、学校参与、教师队伍、学生受益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难题。

非遗视角下四川清音的发展传承和保护

非遗视角下四川清音的发展传承和保护

非遗视角下四川清音的发展传承和保护摘要:四川清音作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四川省传统曲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四川清音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从非遗视角出发,探讨了四川清音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传承与发展现状、保护与振兴对策等问题,旨在为四川清音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非遗;四川清音;传承;发展;保护四川清音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曲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表现形式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历史价值深厚。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四川清音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传统文化的逐渐淡出和新文化的兴起,都对四川清音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四川清音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从非遗视角出发,探讨其发展传承和保护问题,以期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1.四川清音的历史渊源四川清音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曲艺,其历史渊源尚不明确。

但从其演出形式、曲牌及其结构形式等方面看来,其一,从北宋时期开始,中国就有了一种联曲体的曲艺形式,例如始于北宋盛于南宋的“唱赚”(赚词)、始于北宋盛于金元的“诸宫调”等都是。

因此,虽然不能具体地说“四川清音”起于何时,但是南宋吴自牧《梦梁录》里所记载的“社会有遏云社,女童清音社,豪家子弟绯绿清音社”中的“清音”,或许与此有关。

其二,四川清音与“江南小调”“河南曲子”、“单弦牌子曲”、“湖南绁弦”以及“陕北眉鄠”等曲艺形式很相似,在某些方面几乎完全相同。

它们的曲牌,也大多都是来自南北曲或明清小曲及其他的俗曲等。

所以,以上各曲艺之间必然会有着尚未弄清的姊妹关系。

其三,四川清音的吸收源泉非常广阔,吸收的对象也是多方面的。

在曲本和音乐上,历来曾吸收过许多地方戏曲(主要是川剧)、曲艺以及古今南北的各种民歌小曲等。

四川清音在其流传过程中,由于受地方文化及风俗的影响,不仅演唱风格(曲调、语音等)发生了一些变异,连称谓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四川清音的曲式和调式特征分析

四川清音的曲式和调式特征分析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四川清音的曲式和调式特征分析王婷(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摘要:四川清音是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曲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特殊的艺术魅力,研究四川清音的音乐特征对于保护和传承艺术瑰宝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追溯四川清音的起源,对其曲式结构和调式旋法特征进行了分析。

旨在为四川清音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四川清音;曲式;调式;特征四川清音又名“唱小曲”“唱小调”,因演唱时多用月琴或琵琶伴奏,又叫“唱月琴”“唱琵琶”[1]。

四川清音是文学与说唱高度结合的艺术形式,以美妙的唱腔和独特的哈哈腔艺术著称,表演方式诙谐幽默、生动形象,是中国曲艺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并于2008年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四川清音概述四川清音是流行于四川一带的曲艺说唱艺术,起源于明清时期,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其并非源自四川,它是来自陕西、山西、河南、浙江等地的杂曲、小调、戏腔、调腔与四川本地的川剧、明清俗曲等融合后形成的一种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艺形式,主要流行于四川泸州、宜宾、重庆以及商业较为发达的其他地区[2]。

四川清音唱腔优美、曲调丰富,按照地域风格可分为以成都地区为代表的上河调、以泸州、宜宾为中心的中河调和以重庆为中心的下河调[3]。

其中上河调风格偏向于婉约流畅、细腻华丽,如《尼姑下山》《小放风筝》等;中河调风格简洁明快、爽气质朴,如《秋江》《五节头》等;下河调风格则更加大气磅礴、豪迈刚健,如《昭君出塞》《贵妃醉酒》等。

二、曲式结构特征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其曲式结构十分丰富多样,其中以曲牌体、板腔体最具有代表性。

(一)曲牌体我们通常所说的“曲牌体”,是指以许多曲牌连缀而成一出戏的音乐,它可以是几支不同的曲牌联成一套,也可以是同一支曲牌通过不同长短的重复等方式联成一套,也可以“子母调”。

所谓“调”有大、小调之分,大调又被分为寄生调、荡调、越调、勾调、马头调、反西皮调、滩黄调、背工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一、本文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精神世界。

中国传统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现。

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并以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为案例,分析其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价值出发,阐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而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有效策略。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工作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保护工作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同时,一些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也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为保护工作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许多传统技艺和表演形式的传承人年龄偏大,他们的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影响。

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同质化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挑战。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一些传统文化逐渐被同化,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魅力。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试论四川清音的唱词

试论四川清音的唱词

试论四川清音的唱词四川清音是四川说唱艺术的代表,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上,四川清音有小曲、小调、琵琶等称谓。

作为中国曲艺的一员,四川清音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

它的唱词基本遵循按曲填词,展现老百姓的日常普通生活,在符合大众审美和喜好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

根据笔者对四川清音发展的研究,发现当前对于四川清音的历史沿革、演唱方法、演唱技巧、表演风格、唱腔的介绍、舞台表演的美学分析日益增多。

但在四川清音音乐文学创作这一领域的研究,却非常少见,特别是在唱词的创作方面,还有它带来的传承意义,几乎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路。

本文以四川清音的唱词为切入口进行探究,补充四川清音的新理论新意义,为四川清音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这一曲艺类型向前进步。

四川清音源自明清时期流行于市井的小曲。

此后,在不断的发展和流传过程中,又吸收了南北不同的小调以及流行歌曲,有着丰富的曲牌,包含有8个大调,100多个小调和曲牌。

一般来说,歌词的主题部分是用第三人称来叙述、赞扬或批评。

表演时,通常由女演员一人独唱,运用各类民乐为其伴奏。

在运腔中,有一种风格独具、跳跃式的连续停顿,其唱腔轻盈、细腻圆润,擅长叙事,同时也借物抒情。

创作者在熟悉和理解四川清音曲牌后,对其基本声调和结构形式有了把控后,从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入手,选择相匹配的音乐作为基调,使歌词的文学形象与音乐的音乐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川清音曲牌一般不是一种固定的题材,不能在创作中只往一个方向延续,应从多个角度对音乐进行创作。

在编排过程中,选择一个或多个“适应性”的曲牌后,再根据歌词的走向进行旋律的创作,以达到旋律与歌词相协调的状态。

一般有四种排列方法:一是根据曲牌的声调来确立音乐中的人物形象。

二是需要保持曲牌的基本结构,来为演唱者适应音乐的发展变化。

第三,“突破原调结构,扩大或压缩唱腔”。

第四,“曲调混合”。

旋律的融合又称“合奏”,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乐片段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程永玲四川清音表演的艺术成就及学术意义

程永玲四川清音表演的艺术成就及学术意义

程永玲四川清音表演的艺术成就及学术意义作者:陈爽来源:《艺术评论》 2017年第8期陈爽程永玲是当代著名的四川清音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清音的代表性传承人。

她的清音演唱嗓音清雅,音质纯净,吐字清晰,行腔婉转,润腔细腻,音色甜美;舞台形象温婉秀丽,与伴奏琴师的配合珠联璧合,饱含浓郁的四川风情。

每每观赏她的表演,都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当然,作为一个曲艺大家,她的四川清音演唱,不是简单一般、感性直观和消极被动的音声传达,同时蕴含着她对艺术的审美认知与理性思考。

这些特点与贡献,不只在她擅长演唱的许多传统经典节目及优秀新创节目中可以感受得到,而且在梳理总结她艺术生涯的专著《程永玲:我与四川清音》 [1]一书的谈艺性篇章里,也有比较充分的展示。

在这里,仅从曲唱音乐(曲艺中的说唱音乐)的角度,简要谈谈笔者的一些认识与体会。

程永玲师承四川清音艺术大师李月秋,从艺术传承的角度去看,这种师承名师的渊源关系,奠定了她艺术学习的高起点。

李月秋擅长演唱四川清音的小调类节目,但艺术素养全面,对大调类传统节目的演唱也很专精。

她所唱的《小放风筝》《布谷鸟儿咕咕叫》《断桥》《秋江》《尼姑下山》《小乔哭夫》《西宫词》《悲秋》《赶花会》及《向秀丽》《春天来到川西坝》《山村医疗队》等等传统与新创节目,在四川家喻户晓。

特别是 1957年参加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时,以演唱《小放风筝》《忆我郎》和《青叶》获得了金质奖章,为国争光、红遍大江南北。

1960年,程永玲 13岁时,被李月秋收为徒弟,此时正值李月秋艺术生涯的巅峰期。

美丽善良的李月秋待灵秀俏美的程永玲如亲生女儿,艺术上倾囊相授,生活上关怀照顾,使她在艺术学习和人格养成方面,同时迅速成长,并在日后的艺术实践中,极好地继承了李月秋的艺术优长与专业精神。

程永玲擅长演唱的《小放风筝》是四川清音小调类的代表性节目,她的演唱很好地承传了李月秋唱腔柔媚亲切、清丽细腻的风格特色。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情况,通过对四川省内多个地区的实地调研和访谈,收集了大量一手数据,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以下是本次调研的报告摘要:一、背景介绍四川省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省份,这些文化遗产包括民间传说、传统技艺、舞蹈、音乐等多种形式,是四川省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因此,了解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情况,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等多种方法。

首先,我们编制了一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的问卷,通过网上和实地发放的方式,收集了大量数据。

同时,我们还对多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了解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看法和建议。

此外,我们还前往四川省内的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观察,了解了这些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情况。

三、调研结果1. 民间传说调研结果显示,四川省的民间传说种类繁多,涉及历史、文化、民俗等多个方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民间传说正在逐渐消失。

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大部分传承人认为,应该加强对民间传说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

2. 传统技艺调研结果显示,四川省的传统技艺种类繁多,包括陶瓷、蜀绣、竹编等多个方面。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技艺正在逐渐消失。

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大部分传承人认为,应该加强对传统技艺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这些技艺。

3. 舞蹈和音乐调研结果显示,四川省的舞蹈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然而,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许多舞蹈和音乐正在逐渐消失。

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大部分传承人认为,应该加强对舞蹈和音乐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些艺术形式。

四、问题分析根据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存在以下问题:1. 缺乏资金支持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传承和保护工作,缺乏政府的资金支持。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代代相传并通过各种载体传承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生态和观念价值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存的统称。

其保护与传承对于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省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解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情况,本次调研采取实地走访、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四川省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调研。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整理与分析,旨在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概况1. 调研范围本次调研涵盖了四川省的主要地区,包括成都市、乐山市、雅安市、宜宾市等。

2. 调研方法(1)实地走访:调研团队深入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相关从业者和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访谈,了解其保护与传承现状。

(2)专家访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看法和建议。

(3)问卷调查:向公众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关注程度。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四川省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川剧、川绣、川菜等。

其中,川剧作为四川省的传统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备受关注。

但在保护与传承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 保护与传承呈现两极化趋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化趋势。

一方面,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如川剧的相关展览和演出活动。

另一方面,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仍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困境,如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和传承过程。

3. 保护与传承机构形式多样四川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立了多个相关机构,如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省传统文化研究院等。

四川清音传承方式的演变与新模式探索

四川清音传承方式的演变与新模式探索

四川清音传承方式的演变与新模式探索【摘要】四川清音传承方式经历了从传统模式到现代变迁再到创新探索的演变过程。

传统模式包括口传心授、师徒传承等方式,但在现代社会面临挑战。

现代变迁主要体现在文化市场化和商业化方面,传承方式逐渐趋向多样化。

创新探索包括数字化应用和社区化传承,为清音传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四川清音传承方式有望在数字化技术和社区传承的支持下迎来更好的发展。

结合传统与现代,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展望未来,四川清音传承方式有望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传承范围。

【关键词】四川、清音、传承、演变、新模式、传统、现代、创新、数字化、社区化、未来、发展方向、结论、展望。

1. 引言1.1 四川清音传承方式的演变与新模式探索四川清音传承方式的演变与新模式探索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传承工作。

清音作为四川的传统声乐形式,自古以来一直在民间流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发展,清音传承方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传统的清音传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寻找新的方式来传承和弘扬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四川清音传承方式进行新模式的探索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对清音传承方式的传统模式、现代变迁、创新探索、数字化应用和社区化传承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可以为四川清音传承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促进清音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理念,找到适合当代社会需要的新模式,让清音这一瑰宝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 正文2.1 清音传承方式的传统模式清音传承作为四川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传统模式下,清音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

传统的清音传承分为师传和徒传两种方式。

师传是指由有经验的老师传授给学生,通过师傅的示范和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清音的技艺和传统乐曲。

四川清音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策略

四川清音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策略

四川清音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策略摘要:四川清音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是四川民间音乐文化的代表。

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如何将清音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

探究四川清音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策略,既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也能够促进小学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四川清音;小学音乐;策略当前,随着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传统民间音乐开始进入音乐课堂,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清音曲调丰富、唱腔优美,反映了四川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其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文化价值,对于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对于清音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策略尚未得到深入的研究,将其巧妙地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够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一、四川清音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意义(一)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四川清音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已经被广泛认可。

将四川清音融入小学音乐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四川清音的融入可以让学生接触并了解到四川的传统文化。

通过清音音乐,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四川文化的历史、特点和精髓,对于他们的文化认知和审美素养的培养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人们过分推崇西方音乐文化,地域文化的生存处于弱化状态,传统音乐艺术缺少青年一代的欣赏者和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四川清音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将四川清音融入音乐课堂也可以提高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于非遗文化传承的关注和热情。

同时还可以促进四川清音传承的良性循环,使得更多的学生可以接触到清音音乐,并有机会学习和传承清音文化,从而增强他们对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1]。

(二)活化音乐课堂教学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儿童越来越多的接触并喜欢电子音乐和流行音乐等现代化的音乐形式,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传统音乐时不感到枯燥乏味,成为音乐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浅谈四川清音中弹拨乐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四川清音中弹拨乐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四川清音中弹拨乐的应用与发展张 娅 杜 婕(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10)【摘要】清音这种曲艺的传承,值得考究和推敲的除了唱腔,曲牌之外,伴奏乐器也值得被探讨。

最早“唱月琴”这一称呼足以证明弹拨乐在伴奏乐器中的领导作用。

在此,我们便站在清音中弹拨乐的角度上,整合其发展脉络,为清音更加开拓的发展阶段浅论一面。

【关键词】四川清音;弹拨乐;伴奏流变【中图分类号】J632.3 【文献标识码】A“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这句出自《子夜歌》里的歌谣,这最有可能便是“清音”的出处。

历史的车轮滚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清音”这一四川曲艺的主要品种被时代深深的记住了。

时光回到清乾隆年间,当时的清音还只是初出茅庐,沿长江顺流而来,驻足于岷江汇入口的叙府(今宜宾)和沱江汇入口的泸州的一种时令小调,大概为了满足旅途劳顿的商人和船工消遣,打发寂寞,由歌妓而唱。

时间来到清光绪年,当时懵懂的小调时景,已然演变为“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川东盛况。

“唱月琴”这一清音早期的代号,便正式被历史记住。

到了民国初年,由月琴伴奏的早期清音,已在重庆茶楼里成就了一些叙泸名角,清音的受众也被打开,他的命运不再随波逐流。

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清音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曲艺品种,组成艺人班子深入四川各地,被更多的人所欣赏与接纳。

2008年,四川清音作为本土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被成功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音这种曲艺的传承,值得考究和推敲的除了唱腔,曲牌之外,伴奏乐器也值得被探讨。

最早“唱月琴”这一称呼足以证明弹拨乐在伴奏乐器中的领导作用。

在此,我们便站在清音中弹拨乐的角度上,整合其发展脉络,为清音更加开拓的发展阶段浅论一面。

一、基本伴奏乐器的介绍我们追溯明清时期各类曲艺伴奏特点发现,伴奏乐器集中于小型打击乐器,弦索乐器和弹拨乐器。

沿江如此,流传于内陆也如此。

这必然与曲艺的形成特点有关。

曲艺艺人大多以流动的演出形式出现,而且他们收入相对微薄,演出规模也相对较小,所以,能带着随身走的,也都以简易为主。

四川清音传承模式探索——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

四川清音传承模式探索——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

四川清音传承模式探索——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邓敏;杨小维【摘要】作为一种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行有效保护和传承,才能真正弘扬和光大.而作为四川地区重要的曲艺形式,四川清音于2008年2月被成功入选了\"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探寻四川清音的传承方式,能为开发四川旅游业开发一扇窗.【期刊名称】《北方音乐》【年(卷),期】2019(039)001【总页数】2页(P34-35)【关键词】四川清音;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作者】邓敏;杨小维【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 610021;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四川成都6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5在早期,四川清音又被称为“唱小曲”,最早形成于明末清初,早期称“唱小调”。

四川清音是在四川民间土生土长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

一直以来,四川清音最主要的传承方式,就是传统的“口传心授”。

对于传承四川清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这种传统方式并非尽善尽美。

为此,探索四川清音的现代传承模式,对于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工作,意义非常重大。

一、四川清音的传承现状(一)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首先,是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

四川清音在几百年前,对各地的戏曲、曲艺和小曲充分吸收,形成了自己的源流。

在不断涌入的西方文化和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给四川清音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受众欣赏口味的变化,造成一些民间演出机构濒临破产,传统文化市场需求匮乏,各种技艺更是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在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四川清音面临着被其他音乐形式取代的危险。

其次,是文化艺术环境的变化。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相比于其他有形资料的收藏,四川清音口传心授的方式存在着更大的难度。

为此,对四川清音的保护更加迫在眉睫。

纵观目前普及和传承的现状,在四川地区,四川清音的受重视程度和影响力已明显消退。

(二)传承人的困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了,文化口味开始走向多元化。

四川清音研究综述与展望

四川清音研究综述与展望

四川清音研究综述与展望
张佳明
【期刊名称】《民族音乐》
【年(卷),期】2022()2
【摘要】概述四川清音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具代表的说唱艺术之一,距今有200多年历史。

《中国曲艺集成·四川卷》指出:“清乾隆、嘉庆年间是四川清音的繁荣时期。

20世纪30年代,清音歌曲改进会、清音职业工会等行会组织相继成立,四川清音进入鼎盛时期,也使得‘清音’之名广泛传播。

”自2008年6月,四川清音被批准列
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四川清音为主题的学术研究不断增多。

【总页数】5页(P4-8)
【作者】张佳明
【作者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
【相关文献】
1.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清音与社会变迁
2.四川清音研究综述
3.论四川清音传承方式的演变与新模式的探索——以宜宾地区中河派清音为例
4.曲艺音乐典范之四川
清音音乐研究综述5.四川清音的演唱技巧对四川民歌发声训练之借鉴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音乐课堂教学中开展四川清音教学的有效操作办法

音乐课堂教学中开展四川清音教学的有效操作办法

音乐课堂教学中开展四川清音教学的有效操作办法摘要:四川清音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曲艺,它主要源于明清时候的俗曲和四川民歌,在表演时候用四川方言演唱,曲调比较丰富与婉转,同时配合各种器乐,整个表演充满了音乐性。

通过对四川清音的学习可以了解巴蜀的风土民情与文化特色,可以说它是四川巴蜀文化的传承载体。

我校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特色的传承和推广,学生对于四川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通过四川清音的介入,让学生对于四川传统文化有更多元化的了解与传承。

本文拟讨论形成音乐课堂教学中开展四川清音教学的有效操作办法。

关键词:四川清音;传统文化;音乐课堂引言一个国家的文化,是这个国家的灵魂和根基。

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华民族寻根、固本、筑基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教育项目,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将四川本土的曲艺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中,其优点在于:四川地区的“清音”与当地的“亲近性”、“可接受性”,以及课程资源选择和编排的便利性。

教育部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中华优秀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与时俱进地进行传承和革新,使中华文化焕发永恒的魅力和独特的时代气息。

”《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戏曲入校园的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实现戏曲教育的全面普及。

”这为新一轮课改的实施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同时也给四川清音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一、四川清音的概念四川清音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曲艺,它是由陕西乡村流行的“柳腔”(即“眉鄠(hù)清唱”)作为主要的音乐流派,引入四川,吸收了明清以后的俗曲、川剧、戏曲、江南民歌等,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带有四川语言和语音特点的民间曲艺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四川清音传承模式探索——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邓 敏1 杨小维2(1.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2.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四川 成都 610012)【摘要】作为一种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行有效保护和传承,才能真正弘扬和光大。

而作为四川地区重要的曲艺形式,四川清音于2008年2月被成功入选了“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探寻四川清音的传承方式,能为开发四川旅游业开发一扇窗。

【关键词】四川清音;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在早期,四川清音又被称为“唱小曲”,最早形成于明末清初,早期称“唱小调”。

四川清音是在四川民间土生土长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

一直以来,四川清音最主要的传承方式,就是传统的“口传心授”。

对于传承四川清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这种传统方式并非尽善尽美。

为此,探索四川清音的现代传承模式,对于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工作,意义非常重大。

一、四川清音的传承现状(一)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首先,是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

四川清音在几百年前,对各地的戏曲、曲艺和小曲充分吸收,形成了自己的源流。

在不断涌入的西方文化和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给四川清音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受众欣赏口味的变化,造成一些民间演出机构濒临破产,传统文化市场需求匮乏,各种技艺更是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在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四川清音面临着被其他音乐形式取代的危险。

其次,是文化艺术环境的变化。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相比于其他有形资料的收藏,四川清音口传心授的方式存在着更大的难度。

为此,对四川清音的保护更加迫在眉睫。

纵观目前普及和传承的现状,在四川地区,四川清音的受重视程度和影响力已明显消退。

(二)传承人的困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了,文化口味开始走向多元化。

因为持续上升的消费和演出市场的冷清。

大部分清音艺人,为了营生,将自己喜爱的专业忍痛放弃,艺人们的现状令人担忧。

所以,当前四川清音传承人保护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对清音后备人才积极培养,对其工作和生活环境进行改善。

(一)丢失了受众和传播阵地如今,独具魅力的四川清音正在不断地被现代化的市场化所同化。

日新月异的文化环境,对农业社会传统审美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那些文化内涵丰富、文化意蕴浓郁的艺术作品备受冷落。

相比于流行音乐,四川清音的传播力度和关注程度还很低,年轻一代不在欢迎那些传统审美模式下的表演风格和表演样式。

目前,四川清音在创作和演出上缺乏创新,很难获得人们在文化价值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

如果不思改变,会失去四川清音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使大众很难接受。

二、四川清音的现代传承方式解放以后,四川清音迎来了巨大的发展转机。

广泛运用的现代科技,使四川清音的演出质量大幅提升。

四川清音在传承方式上,除了依靠口传心授,还有了更多的表现。

(一)西方音乐理论对四川清音传承的影响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一些新生代清音艺人,开始广泛吸收现代西方音乐科学理论。

在四川清音传承史上,开始应用记谱方式。

相比于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曲目,以乐谱形式记录下来的曲目具有显著的不同。

因为受制约于人的记忆力,口传心授的方式,主要依靠传授者和学艺者的音乐想象力和业务能力,在传承的过程中,会使音乐的内容发生变化。

采取记谱形式传承下来的清音曲目,往往有更加稳定的曲牌、旋律和音乐结构。

四川清音拥有着非常丰富的曲目,在现当代的清音曲目中,通过介入媒介,采用科学的记谱方法,能降低学习的难度,解决年轻的清音学员记忆难的问题,由此还会激发人们学习四川清音的兴趣。

而凭借直观的说明方式,在参与对外交流的时候,曲谱还实现了无障碍的对外交流,对广泛传播四川清音,发挥了极好的促进作用。

在传承方式上,四川清音从口传心授的曲牌记忆到运用记谱方法,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

(二)学校教育的兴起一是国家办学的形式。

新的历史时期,开始利用国家办学的方式传播。

四川各项文艺教育事业在建国后,得到了飞速发展。

在国家办学力量的支撑下,各种零散的家族乐班个体行为由师徒传承的方式,向更为规范和系统的方式转变。

成都市文化局成立了曲艺专业班,构建了职业化和正规的四川清音的教学体系。

很多优秀的清音人才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担负起向大众传播和表演的任务,并在成都曲坛上崭露头角。

四川清音也开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是社会办学的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人们开始有了充分认识。

而社会办学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四川清音的传承和发展。

四川各地的民34 Northern Music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间机构,作为四川曲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在培训项目中纳入四川清音。

使越来越多的清音爱好者,能与四川清音大家近距离接触,并且能够学习更为专业和系统的曲艺理论,培养对四川清音的情感。

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的同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更好地传承四川清音。

(三)运用科学技术的传播随着广泛普及的大众媒体,四川清音也开始走向千家万户。

网络的发展为普及四川清音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便捷的形式,拥有了广泛的传播渠道。

通过对四川清音曲目的保存和整理,能让学习者细致地观摩和学习,对表演者的技巧和风格准确体现;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为创作曲目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使清音谱写者的作曲手段和思维方式不断创新,进而提高了清音的质量和产量。

四川清音传播速度的加快,缩小了四川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距,真正实现了传统艺术的回归。

(四)研讨会的形式传播作为传承文化艺术的理论阵地,研讨会在传承四川曲艺方面,可谓功不可没。

通过交流研讨会的定期举办,专家学者们畅所欲言,对民族民间艺术面临的现状深入讨论,同时推广和交流保护传承的做法和经验。

由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培训传承、出版制作和项目规划的思路;向领导决策者及时反馈艺术创作过程中公众的态度,对于民间艺术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群众活动四川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群众文化活动蒸蒸日上。

在每一个社区和院坝,都遍及广场音乐会等活动。

在这个平台上,对表演者的专业要求并不严格。

只要是清音的爱好者,都可以参加这个活动,切磋技艺,交流和学习。

目前四川成都的群众文化活动可谓是多姿多彩,如各种“民俗文化节”“社区艺术节”等,这种集体演唱形式,是一种集体性的传承四川清音的方式。

三、四川清音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不同音乐表现形式并用开辟清音传承新局面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进行音乐的再加工。

目前,有一大批优秀的民歌,在国外有着广泛的流传。

包括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康定情歌》等等,这是一批通过大胆尝试、加工和继承的、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

四川清音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现阶段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对前人成功经验和成果的充分借鉴。

例如中央京剧院著名的作曲家孟庆华曾将清音曲目《布谷鸟儿咕咕叫》改编为器乐曲。

作曲家改编的过程中,在器乐曲写作中运用四川清音的音乐素材,运用一种新颖别致的方式,使演奏者和听众,能对四川民间音乐的韵味和个性充分体验。

同时,还可对这一传统品牌宽广的表现力进行挖掘。

通过将四川清音运用到改编后的曲目中,使同一作品能演绎不同的风格。

为了更好地丰富自己,四川清音也可以对不同的曲艺形式进行大胆借鉴和吸收。

通过不断改编不同的音乐艺术门类,运用新的唱腔,改编和加工四川清音曲目,重新呈现新的音响形式和音乐风格,对四川清音音乐形式多样化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繁荣清音曲目的创作为了更好地发展和传承四川清音,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摒弃旧的音乐形式,真正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为了实现与时俱进,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就必须加强清音曲目的创作,并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内容上,使之真正受到群众的喜爱。

四川清音现代曲目的问世,带给广大受众耳目一新的享受,使四川清音的内容更加丰富。

例如五十年代清音创作的一个精品,是《布谷鸟儿咕咕叫》这个曲目,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流传广泛。

该曲有着优美轻快的旋律,针对“哈哈腔”演唱非常适合。

通过运用清音传统单曲体曲牌谱曲,使之更富有时代气息。

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拟人化,对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进行了描述,曲风轻松幽默。

在加上四川清音大师李月秋锦上添花的演唱,对作品的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因而对观众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三)创新演唱方法四川清音以“哈哈腔”为代表,在演唱方法的变化上,有机的结合现代西方科学发声方法和传统发声方法,并以真声的歌唱发声技术为主。

真声,会限制嗓音的音乐表现力。

而通过科学的运用美声唱法,能使清音真声演唱音域的宽广度和持久性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由此也促进了四川清音朝着更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在传统真声演唱的基础上,将西方音乐技术引入,并借鉴传统民歌和戏曲,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现代四川清音演唱技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四、结语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清音具有更加多元化的的传承方式。

研究四川清音的传承方式,是新时期四川清音传承中一项重要的课题。

为此,开拓新的传承方式,不仅利于发扬光大四川清音艺术,同时,还能更好地保护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其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

参考文献[1]戚序,王海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环境的思考——以重庆铜梁扎龙世家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甘小云,周永红.高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刘玉蓉,华明玲.由《茶馆风情》的创作谈四川曲艺的传承与保护[J].四川戏剧,2011(3).[4]田阡.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5]杨林岚.简论川北灯戏主腔音乐《胖筒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赵胜蓉.发展清音演唱艺术的断想[J].四川戏剧,2007(2).作者简介:邓敏(1978—),女,汉族,四川乐山人,研究生,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杨小维(1978—),女,河南南乐人,本科,学士,馆员,研究方向:音乐组织管理、群众文化艺术。

Northern Music 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