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第九版知识点
中医知识点重点总结电子档
中医知识点总结:上篇第一章导论: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古医籍。
2.《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4.中医的认知与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援物比类、心法和顿悟、试探和反证。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1.元气,即原气。
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
2.气的基本特征:a,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b,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c,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3.所谓气化,泛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
4.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的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5.阴阳的基本特征:水与火的基本特性,可代表各种事物阴阳属性的基本特征。
水性寒凉、下行、湿润和阴暗,故水属阴;火性温热、升腾、燥热和光亮,故火属阳。
6.阴阳属性的特点:a,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b,阴阳的普遍性c,阴阳的相对性7.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a,阴阳相互对立b,阴阳相互依存c,阴阳相互消长d,阴阳的相互转化8.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9.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10.人体五行属性归类: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
11.五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a,相生关系的传变b,相克关系的传变第三章藏象学说1.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病理为研究目标的理论体系。
2.藏象学说主要内容: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3.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主神志。
心的系统连属: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心在窍为舌、心在液为汗。
4.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和肃降;肺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的系统连属:肺在志为悲忧、肺在体合皮、肺在窍为鼻、肺在液为涕。
5.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气主升;脾主统血。
脾的系统连属:脾在志为思、脾在体合肌肉、脾在窍为口、脾在液为涎。
中医学(第9版)PPT课件 上篇 第六章 辨证
辨证要点:干咳或痰少而黏,口唇鼻咽舌干 + 表热证
中医学(第9版)
(六) 痰热壅肺证
定义:痰热壅肺证,是指热邪夹痰内壅于肺所表现出的实热证候 证候:咳嗽喘促,甚则鼻翼煽动,咯痰黄稠或痰中带血,或咯脓血痰有腥臭味,发热,胸痛,烦
躁不安,口渴,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学(第9版)
(四) 风热犯肺证
定义:风热犯肺证,是指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咳嗽,咯吐黄稠痰而不爽,恶风发热,口渴咽干痛,目赤头痛,鼻流黄涕,舌尖红,苔薄
黄,脉浮数
辨证要点:咳嗽痰稠+ 风热表证
(五) 燥邪犯肺证
定义:燥邪犯肺证,是指燥邪侵犯肺卫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唇、舌、口、鼻、咽干燥,或身热恶寒,头痛或胸痛咯血,
(六) 痰火扰心证
定义:痰火扰心证,是指火热痰浊之邪侵扰心神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证候:面赤,发热,气粗,口苦,喉间痰鸣,咯痰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失眠心烦,或神志
错乱,哭笑无常,狂躁谵语,甚则打人骂人
辨证要点
外感热病是以高热、痰盛、神志不清为辨证要点 内伤杂病中,轻者见失眠心烦,重者以神志狂乱为其辨证要点
心血虚证:心的共有症状+血虚证 心阴虚证:心的共有症状+阴虚证
中医学(第9版)
(三)心火亢盛
定义:指心火炽盛所表现出来的实热证候 证候:心烦,失眠,面赤口渴,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涩痛,
大便干结,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甚则可见吐血、衄血,狂躁谵语
辨证要点
心、舌、脉实火内炽的症状
中医学(第9版)
(四)心血瘀阻
滑数
辨证要点 :腹痛腹泻,下痢+ 湿热见症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必考考点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必考考点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1.症、证、病的区别: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嗳气等。
病,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如感冒、咳嗽、胸痹、消渴、厌食等。
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外感风寒、肝胃不和、气虚血瘀等。
主藏血。
肾(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主纳气。
7.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生成,宗气在胸中集聚之处,称作“气海”,亦称“膻中”,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气血。
卫气:水谷精气所化生,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8.气的功能:推动作用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防御作用(一是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入;二是与侵入体内的各种邪气进行斗争);固摄作用;气化作用(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9.任脉的基本功能: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主持妊养胞胎。
脉微欲绝18.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湿邪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19.气行失常指气的升降出入发生变化,而引起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20.未病先防的原则方法:(1)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包括重视精神调养、加强身体锻炼、注意生活起居、人工免疫;(2)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包括药物杀灭病邪、讲究卫生、避免病邪侵害、防范各种外伤。
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1.神志痴呆,表情淡漠,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多为痰气郁结,蒙蔽心神的癫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多属痰火扰乱心神的狂病;猝然昏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属肝风内动,痰迷心窍的痫病。
考研中医综合 九版 中内重点小结归纳精编版
九版《中医内科学》重点小姐肺系病证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羌活胜湿汤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病机: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口渴欲饮,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病机: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心烦口渴,或口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便或溏,小便短赤,苔薄黄腻,脉濡数。
附:体虚感冒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表虚自汗—————玉屏风散病机:气虚卫弱,风寒袭表,气虚无力达邪短,苔白脉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病机: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病机:力。
二、咳嗽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
《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病机:风寒袭肺,宣肺止咳证见:咳,肢体头痛,咽痒,痰稀薄白,常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或浮紧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病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浮滑。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证见:连声作呛咳,咽痒干痛,鼻唇干燥,舌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
脉浮数或小数附:杏苏散证见:恶寒发热,心烦口渴,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苔薄白而干内伤咳嗽4.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或合杏苏二陈丸)症状平稳后——————————六君子丸病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证见:因痰反复咳黏块白灰痰,痰出平,晨起食后,食甘厚加重,胸闷脘疲,呕恶食少,苔白腻,脉濡滑5.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病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证见:咳黏黄痰,胸胁胀满,面赤,口干而黏欲饮水,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五脏:肝、心、脾、肺、肾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形体:皮、肉、筋、骨、脉辨证论治1)病、症、证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
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
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
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举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子和邪正干系,归纳综合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成效,确定相宜的医治办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阳阴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峙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偏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
互用——阴阳相互促进消长均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均衡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偏向转化。
条件:“极”、“重”“甚”.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医治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举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
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XXX。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酷热向上的特点。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一、中医学基础概念1.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和自然环境相互关联,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受到自然界的影响。
3. 中医学的辩证施治中医学强调辩证施治,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和病情表现,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学基本理论1. 阴阳五行理论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阐述了世界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 五脏六腑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3. 经络与气血经络与气血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调理气血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中医诊断方法1. 望闻问切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观察、听诊、询问和脉诊等手段了解患者的病情。
2. 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等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
3. 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来判断其体质和病情。
四、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选用具有药理作用的药物来调理患者的气血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特色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施针或灸灼来调整患者的气血,从而治疗疾病。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按摩特定部位和穴位来调整气血,促进疾病康复。
五、中医药文化与传统医学1. 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
2. 传统医学的价值传统医学在治疗慢性病、康复保健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3. 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药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空间。
总结回顾: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中医药文化等方面。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泄泻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泄泻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泄泻【定义】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
泄者,泄漏之意,大便稀溏,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大便如水倾注而直下,病势较急。
故前贤以大便溏薄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
本病证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西医学中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结核等肠道疾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其他疾病伴见泄泻者,除治疗原发疾病外,在辨治方面亦可与本节联系互参。
【病因病机】病因感受外邪六淫之邪伤人,皆能使人发生泄泻,但其中以湿为主,常夹寒、热、暑等病邪。
其他寒邪或暑热之邪,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也能直接影响于脾胃,但仍多与湿那有关。
饮食所伤脾胃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府,故饮食不当常可导致泄泻。
凡饱食过量,或过食肥甘,或恣啖生冷,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均可发生泄泻。
临床上,饮食不当与外感湿邪常相互影响,共同为患。
情志失调郁怒或忧思均可致泄泻。
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若素体脾虚湿盛,复因情志刺激、精神紧张,或于怒时进食者,更易形成泄泻。
劳倦伤脾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或素体脾胃虚弱,均可成泄泻。
久病年老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命门火衰,而为泄泻。
病机泄泻病因虽然复杂,但其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
泄泻的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小肠,病变主脏在脾,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司泌浊、传导;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运,腐熟水谷。
若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混合而下,则发生泄泻。
病理因素主要是湿,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受湿困,则运化不健。
中医学(第9版)PPT课件 中篇 第二章 方剂
中医学(第9版)
二、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二)组成变化
2. 增减药量
➢ 方剂的药物组成虽然相同,但其用量各异,致使方剂的配伍关系及功用、
主治亦不相同。
中医学(第9版)
二、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二)组成变化
3. 剂型变化
➢ 同一方剂,若剂型不同,其作用亦有大小与缓峻之别,在主治病情上亦有
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称为和解剂。
➢ 分类及适应证
和解少阳剂——邪在少阳 调和肝脾剂——肝气郁结,肝脾失调 调和脾胃剂——肠胃气和失调
中医学(第9版)
五、和解剂
主治 辨证要点
病机
小柴胡汤、逍遥散
小柴胡汤
逍遥散
少阳证
肝气郁结,血虚脾弱之月经不调证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两胁作痛,目弦,食少体倦,舌淡, 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 脉弦细而虚 薄白,脉弦
白芍 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经要药
佐:白术、茯苓 健脾益气,资营血生化又
佐:半夏、生姜 和胃降逆止呕
实土以御木乘
人参、大枣 益气健脾,扶正祛邪
薄荷 疏达肝气,助柴胡以解肝郁
使:炙甘草 助参、枣扶正,并调和诸药
烧生姜 温胃和中
使:炙甘草 配白芍以养阴缓急止痛;益气
和中调药
中医学(第9版)
六、消导剂
➢ 概念: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
中医学(第9版)
三、祛湿剂
➢ 概念: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方
剂,称祛湿剂。
➢ 分类及适应证
芳香化湿剂——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 苦温燥湿剂——湿困脾胃之证 淡渗利湿剂——水湿停留水肿等证 清热化湿剂——湿热俱盛或湿从热化之证 温阳化湿剂——湿从寒化,阳不化水之证
中医学学生外科学第九版总结
中医学学生外科学第九版总结1.风寒束表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膝理闭塞,肺气不宜一辛温解表一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用药:荆芥穗5防风5美独活各5柴胡6花苓6甘草3积壳6桔梗5川芍5党参6薄荷3两方均为辛温解表剂,前方疏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后方辛温发汗,疏风祛湿,用于时行感冒,风寒夹湿证。
2.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表,热郁肌膜,卫表失和,肺失清肃一辛凉解表一银翘散用药:连翘15银花15苦桔梗6薄荷6竹叶4生甘草5荆齐穗4淡豆鼓5牛劳子6(用于风热表证热毒重者)3.暑湿伤表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一清暑祛湿解表一新加香崔饮加减用药:金银花30连翘15香蕾10扁豆10厚朴10(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虚体感冒4.气虚感冒:表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一益气解表一参苏饮加减用药:人参6紫苏叶6葛根6半夏6前胡6获苓6木香4积壳4桔梗4陈皮4炙甘草4(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憎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气短,脉弱等)5.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寒,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一滋阴解表一加减藏囊汤化裁用药:生藏蔡9生葱白6桔梗5东白薇3淡豆鼓9苏薄荷5炙甘草1.5红枣2枚(适用于体虚感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咳嗽咽干,舌红,脉数)二、咳嗽外感咳嗽1.风寒装肺证:风寒袭表,肺气失宜一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一三捌汤合止咳散加减三扬汤:麻黄杏仁甘草(宣肺散寒为主,用于风寒闭肺)止咳散:桔梗9荆芥9紫苑9百部9白前9甘草3陈皮6(疏风润肺为主,用于咳嗽迁延不愈或愈而复发者)2.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一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一桑菊饮加减用药:桑叶7.5菊花3杏仁6连翘5薄荷2.5桔梗6甘草2.5节根6(用于咳嗽痰黏,咽干,微有身热者)3.风燥伤肺证:风燥伤肺,肺失清肃一疏风清肺、润肺止咳一桑杏汤加减用药:桑叶3杏仁5象贝3沙参6柜皮3香鼓3梨皮3(清宜凉剂,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
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九版)--各论部分笔记--lxj
肺系疾病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肺气上逆则病为咳嗽痨虫噬肺则为痨病痰邪阻肺、肺失宣降则为哮或为喘肺热生疮则成痈久病伤肺、肺气不能敛降则为肺胀肺叶痿而不用则为肺痿感冒感受触冒风邪、邪犯肺卫、卫表不和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鼻塞、流涕、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风寒束表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暑湿伤表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卫表不固、风邪乘袭···益气解表···参苏饮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咳嗽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咳嗽的病位在肺咳嗽不只限于肺、也不离乎肺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喀吐痰液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清肺泄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肺阴亏耗···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哮证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脏腑功能失调至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哮病日久,肺虚及肾,摄纳失常,每可使病情发作加重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发作期·寒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发作期·热哮···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发作期·寒包热哮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汤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发作期·风痰哮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发作期·虚哮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缓解期·肺脾气虚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缓解期·肺肾两虚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喘证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症实喘·风寒壅肺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实喘·表寒肺热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减实喘·痰热郁肺证···邪热蕴肺、蒸液为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加减实喘·痰浊阻肺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实喘·肺气郁痹证···肝气郁结、气逆犯肺、肺失宣降···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虚喘·肺气虚耗证···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亦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虚喘·肾虚不纳证···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虚喘·正虚喘脱···肺气欲绝、心肾阳衰···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肺胀因久病肺虚,痰浊潴留,而致肺不敛降,气还肺间,肺气胀满,每因复感外邪诱使病情发作或加剧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内经首载病名《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
中医内科学 第九版 痢疾
痢疾【定义】由于邪蕴肠腑,气血凝滞,大肠脂膜血络损伤,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称为痢疾。
是一类或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多发于夏秋季节。
西医学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及一些结肠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参考本病。
【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感时疫邪毒夏秋季节,暑湿秽浊、疫毒易于滋生。
湿热或暑湿之邪内侵肠道,湿热郁蒸,气血与之搏结于肠之脂膜,化为脓血而成湿热痢;疫毒之邪侵及阳明气分,进而内窜营血,那么进迫下焦厥阴、少阴,而致急重之疫毒痢。
2.内伤饮食假设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酿生湿热,湿热毒邪,直趋肠道,那么成湿热痢或疫毒痢。
假设其人平素恣食生冷瓜果,伤及脾胃,中阳缺乏,寒湿内蕴,如再贪凉饮冷或食不洁之物,寒湿食积壅塞肠中,而成寒湿痢。
上述病因虽有外感时疫邪毒与内伤饮食之分,但两者常相互影响,往往内外交感而发病。
二、病机痢疾的根本病机为邪蕴肠脏,气血凝滞,传导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而成痢。
湿热、疫毒、寒湿、食积等内蕴肠腑,与肠中气血相搏结,大肠传导功能失司,通降不利,气血滞,肠络受损,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故见腹痛,里急后重。
本病的病位在肠,与脾胃关系密切,可涉及肾。
痢疾根本病变在肠,因肠与胃密切相连,肠病及胃,故常曰在肠胃。
病理性质有虚、实、寒、热之不同,且演变多端。
暴痢多属实证。
外感湿热或湿热内生,壅滞腑气,或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或湿热、疫毒之气上攻于胃,胃气逆而不降,噤口不纳者,皆属实证、热证寒湿阴邪所致者为寒证。
下痢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寒热并见。
如疫毒热盛伤津,或湿热内郁不清,日久那么伤气、伤阴,或素体阴虚邪恋,而成阴虚痢者;久痢伤正,胃虚气逆,胃不纳食者,而成噤口痢虚证;脾胃素虚而感寒湿患痢,或湿热痢过服寒凉药物致脾虚中寒,日久化源缺乏,累及肾阳,关门不固,下痢滑脱,形成虚寒痢;如痢疾迁延,邪恋正衰,脾气更虚,或治疗不当,收涩过早,关门留寇,那么成久痢,或时愈时发的休息痢。
中医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学知识点总结1、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2、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3、病、证、症的概念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即症状和体征。
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发病的原因、病变的部位、疾病的性质和邪正关系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4、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论治的结果又可以检验辨证是否正确。
5、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因而就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6、中医学摄生及预防医学思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7、中医学理论体系四大代表著作《黄帝内经》:确立中医理论体系《难经》:补充发展《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神农本草经》:中药学理论体系8、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属性的概括。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①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
②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通过相互抑制约束对方而达到统一,从而维持事物的动态平衡。
③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中医学(全)
1.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队里双方属性的概况。
3.阴阳的基本特征:阴:凝聚、滋润、抑制;阳:推动、温煦、亢奋。
(就生命状态而言)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暖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是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阴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是阴。
4.阴阳具有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5.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消长平衡④阴阳的相互转化。
6.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作用:①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②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③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④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7.五行的定义:木、火、土、金、水五中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8.五行的特征:①木:生长、生发、条达、舒畅②火:温煦、升腾③土:生化、承载、受纳特性④金:肃杀、潜降。
消洁、收敛⑤水:寒凉、滋润、向下、静藏9.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是:母子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10.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祖孙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1.相乘:乘即乘虚侵袭,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同。
12.相悔:悔即欺悔,有恃强凌弱之意,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反。
13.相生关心的传变:母病及子(顺传),子病犯母(逆传)14.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相悔15.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①解释生理现象②解释病理传变③指导诊断疾病④指导临床治疗16.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角;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7.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①心主血脉:②心主神志18. 心的系统连属①心在志为喜②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③心开窍于舌④心在液为汗1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主肃降③通调水道④通调水道,朝百脉20.肺的系统连属⑴肺在志为悲忧⑵肺在液为涕⑶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⑷肺开窍于鼻2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④.主统血。
九版中医内科学精心整理笔记
感冒概念:感冒: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历史沿革:感冒一词始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朱丹溪《丹溪心法》“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发病特点:①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动为多;②感受当时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③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④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病因:感触风邪或时行疫毒病机:肺失宣肃,表卫失和辨风寒风热:风寒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虚体质,冬季为多,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痛不肿,咽痒,苔白,脉浮紧。
风热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盛之体,春季易发,以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黄涕,口渴,咽痛,苔白少津或薄黄,脉浮数为特征。
7咳嗽病名: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疾患。
历史沿革:有声无痰谓之咳,无声有痰谓之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
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张仲景创治虚火咳逆的麦门冬汤,提出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疗原则清代喻昌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
病因:六淫侵袭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多是新病,常突然发生,病程短,初起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卫症状,属于邪实。
内伤咳嗽,多是宿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已,常兼他脏病证,多属邪实正虚。
治疗原则:外感咳嗽以宣肺散邪为主。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当祛邪扶正,标本兼哮病病名: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历史沿革:张仲景“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朱丹溪《丹溪心法》首创“哮喘”病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司外揣内:外,指因疾病而表现出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由于“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所以《灵枢·论疾诊尺》说“从外知内”,就是说通过诊查其外部的象征,便有可能策之内在的变化情况。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阴病治阳:指治疗原则。
阴分偏盛偏衰的病证,用调整阳分的方法使阴阳恢复平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培土生金:即补脾益肺。
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
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的证候。
也称补脾益肺。
培土制(治)水:温润脾阳,温肾保脾,治疗脾虚,脾肾两虚,水肿等病症的方法,因为肾属水,脾属土。
肾不纳气:肾气虚而不能摄纳肺气的病证。
症见气短,气喘,动则喘甚而汗出,呼多吸少等吸气困难表现,面虚浮,脉细无力或虚浮无根。
多见于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疾患。
肝肾同源:①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生,故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
②肝和肾均内藏相火,相火源于命门。
③肝和肾虚实密切相关,相互制约,治疗上多兼顾二脏。
《医宗必读》:“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汗同源:由于汗为津液所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都来于水谷精气。
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
心肾不交:是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态。
心居上焦,肾居下焦。
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
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关系。
壮热:是指病人自觉热甚,或恶热,喜弃衣被,扪之肌肤烙手,测其体温39℃以上者,多因外邪入里,邪正相搏,阳热内盛,蒸达于外所致。
常见于外感温热病气分阶段,属里实热证,多兼面赤、汗多、烦渴饮冷、舌红苔黄等热盛之症。
潮热:又名潮红,常见于更年期或者更年前期,常伴出汗及心悸而出现的燥热症状,多数情况下,由面部或者胸部开始,蔓延至全身,有人发作时可见到面部明显潮红。
每次发作可持续20~30分钟,发作次数不定,可一周出现几次,也可一天出现几次,甚至每个小时都出现。
天气和环境温度可加重潮热的发作。
中医一般认为病机为阴虚、湿热、胃肠实热而引起。
虚证:是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临床上以出现虚弱、衰退、不足为主的证候。
实证: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邪正斗争剧烈,临床上出现一系列剧烈、有余的证候。
畏寒:自觉怕冷,加衣取暖可缓解。
恶寒:自觉怕冷,加衣取暖不可以缓解。
气虚: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
阴阳失调:是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胜、偏衰的病理状态。
同时又是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失调的概括。
是疾病产生的内在根据。
气滞:是指机体局部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的十分活跃的微细物质,具有物质属性和功能属性,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藏象:“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治病求本:本,是指疾病的根本、本质。
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三焦:六腑之一,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阴阳五行疗法是中国古代唯物哲学朴素的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有先天阴阳五行与后天阴阳五行之分,它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孪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条件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属性。
这五种特性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藏象概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生理功能及脏腑关系)藏象概述: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脏是指胸腹腔内组织充实致密,并能贮存、分泌或制造精气的脏器六腑: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其生理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
奇恒之腑生理功能: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脏腑关系: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一脏一腑通过经脉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决定了其生理功能上的密切联系。
它们是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及心包与三焦相为表里,构成脏腑相合的功能单位。
浮脉:特征: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意义:外邪侵袭,人体正气趋向于表,故脉浮。
久病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沉脉: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其脉搏显现的部位较深,可以理解为"深脉"意义:沉脉为里证的主脉。
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有力,属于实证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不能升举,则脉沉无力。
迟脉:特征:迟脉是指每一息脉跳动不足四次,即每分钟脉跳在60次以下。
意义:迟脉多见于寒证。
有力为冷积,无力为阳虚。
常见疾病有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黄疸、呕吐、神经官能症、疼痛等,治疗酌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或西医针对引起迟脉的原发病治疗。
数脉:特征:脉搏来去快速,脉率在每分钟100~139次(一息五至七至),脉律规整的脉象。
意义:数脉多指主热证但也见于里寒证、表寒证。
因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数而有力为实热内盛;若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血行加速,脉数而无力,为虚热证。
虚脉:特征:指寸关尺三部举、按均感觉无力的脉象,为无力脉的总称。
虚脉主虚证,多为气血不足或脏腑虚证。
意义:虚脉主虚证,多为气血不足或脏腑虚证。
气血不足,气不足以推行血脉,则脉来无力;血不足以充于脉,故脉按之空虚。
脏腑功能低下,精血津液亏损,即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常可见虚脉。
实脉:特征: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
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意义: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或为阳毒或伤食。
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当关脾热中官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滑脉:特征:指号脉者感觉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
意义: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等证,又主妊娠。
妇女无病而见滑脉,可判断为妊娠(妊娠2~9月)。
正常人脉滑而缓和(稍有滑象),是营卫调和、气血充盈的征象。
在病理情况下,滑脉可见于贫血、风湿病、急性感染发热后期、急慢性胃肠炎、肝硬化腹水(弦滑脉)等。
涩脉:特征:脉来参伍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意义:脉涩而无力,主精亏血少,脉道不充,血流不畅,所以脉气往来艰涩。
脉涩而有力,主气滞血瘀,脉道受阻,血行不流利,故显涩象。
结脉:特征:中医指慢而间歇的脉。
意义:阴盛气结,寒痰血瘀,气郁不调,症瘕积聚。
代脉:特征: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歇止,即止有定数,如每跳五次停一次;或每跳三次停一次,甚至有每跳二次停一次的。
意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
对应结脉。
脉结者生,代者死。
气的生理功能:1、推动作用: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生长发育,血液的循环,津液的输布,都依靠气的激发和推动,方能维持正常。
2、温煦作用:人的体温恒定,主要靠气的温煦和调节。
3、防御作用:气能卫护肌表,防御外邪之入侵。
4、固摄作用:固摄,就是控制,统摄的意思。
5、气化作用:“气化”,是气的功能之一,即体内各种物质的化生和相互转化。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指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化生。
二是指脏腑的某种功能活动。
血的生理功能:1、濡养。
血液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含有人体所需的丰富的营养物质。
血在脉中循行,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不断地对全身各腑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发挥生理功能,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难经·二十二难》将血液的这一重要功能概括为“血主濡之”。
《素问·五藏生成》具体指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说明全身各个部分的生理功能无一不是在血液的濡养作用下才得以正常发挥的。
2、化神。
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说明人体的精神活动必须得到血液的营养,只有物质基础的充盛,才能产生充沛而舒畅的精神情志活动。
津液的生理功能:1.滋润和濡养作用。
津液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所以对人体各组织器官,具有滋润和濡养作用。
与血液的功能比较而言,津液尤以滋润作用为主。
在经脉外的津液,遍布于各组织器官之中,外而肌肤、孔窍,内而脏腑、脑髓等,起着重要的滋润和濡养作用。
相对而言,则输布于肌肤、孔窍者,多为津,以滋润作用为主;输布于脏腑、脑髓者,多为液,以濡养作用为主。
2.化生血液,调节血液浓度。
津液在营气的作用下,共同渗注进入脉中,化生为血液,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津液还有调节血液浓度的作用,以保持滑利血脉,循运周身。
由于血液和津液均由水谷精微所化生,两者之间又可相互渗透转化,故有“津血同源”之说。
3.运输废物。
津液在代谢过程中,能把机体各部的代谢废物收集起来,通过脉内(血液)或脉外的途径,运输到有关排泄器官,不断地排出于体外,以保证各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如经皮肤汗孔排出的汗和经肾与膀胱排出的尿,其中除大量的水分外,即包含有许多代谢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