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生活化”思考与对策论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生活化”思考与对策(1)

合集下载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生活化”思考与对策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生活化”思考与对策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生活化”思考与对策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

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江总书记曾说过:“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最重要”。

小学思品课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学科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品德知识和规范要求,懂得道德思维方式方法,更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规范行为,即学会做人,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即促进人的社会化,将自然人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今,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干扰,学校教育工作出现“重智轻德”的现象。

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还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未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小学思想品德课,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家庭,重于“说教”,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甚至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背离的现象,造成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

综观当今的思品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

因为学校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但就现状而言并不乐观。

学校教育学生,同学之间的小磨擦应文明解决,以理服人,而有些家长则对子女讲,要以牙还牙,不能吃亏。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直接影响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

(2)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行为的矛盾。

思想品德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必须讲理。

但教育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说教的弊病。

学生从本性上不能接受“赤裸裸”的教育形式。

这就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

他们在思想上知道该怎么做,但实际行为却有很大反差。

如学生知道乘车要让座的道理,但在实际乘车过程中,有几名学生能真正做到让座的。

(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矛盾。

这一问题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红灯停,绿灯行”。

当小学生在路口碰到红灯时,他是听学校课堂上说的“停”呢?还是随人流“行”呢?不论是“停”还是“行”都对学生是一个疑问,“为什么学校里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上人的行为是不一致的?”这些问题,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脱离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的原因,也有学校生活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说到底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就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问题进行思考与对策。

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思考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提高其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存在,并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一、生活化教学的意义生活化教学可以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更加深入地认识道德与法治。

具体来说,生活化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接受。

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引入生活场景中,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更好地落实到生活中。

2.增强学生体验感。

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与法治的存在和作用,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

4.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其理论水平,还可以提升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生活化教学的实现方式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式。

1.游戏法。

游戏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和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比如通过模拟法庭、法官等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和法律程序。

2.故事法。

故事是一种非常直观和生动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故事了解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并学习如何正确处理道德和法律问题。

比如讲述一些经典的寓言故事或警示故事,引导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道德和法律意义。

3.观察法。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法律场景和道德事件,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人物,让他们意识到道德与法治的存在和必要性。

比如观察交通信号灯、红绿灯等交通规则,让学生了解交通法律的重要性和规范,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

4.体验法。

让学生亲身参与某些活动或角色扮演,以此来体验道德与法治的存在和作用。

比如让学生扮演商家和消费者,体验公平合理的交易,让他们认识到商务合作的基本道德和法律规定。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思考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思考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思考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涵盖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养,更关乎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和遵守。

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这些教育,不仅需要课堂上的灌输,更需要将其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经验中,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并领悟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实践中总结一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思考和做法。

生活化教育一:校园环境的营造校园环境是小学生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场所,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文明有序的校园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在校园中,可以通过校规校纪的宣传,以及校园文明行为的引导,让学生充分了解和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在校园中放置标语或海报,宣传爱护环境、讲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内容,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规范。

并且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道德实践活动,如环保志愿劳动、帮助他人等,让学生亲身参与从实践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生活化教育二:组织主题班会和社区活动在学校的主题班会和社区活动中,可以设置一些专题讨论和讲座,使学生们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组织关于交通安全、网络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讲座,让学生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

还可以组织一些走访活动,参观社区警务站、法院等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权威和公正,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和法制思维。

生活化教育三:组织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法制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法律和道德。

组织学生社区义务劳动,让他们亲自感受社会责任和义务。

通过社区义务劳动,学生们可以了解到身边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懂得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又如,组织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角色,进行法庭辩论,使他们了解司法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程序规定,增强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

生活化教育四:家庭作业和日常评价在家庭作业和日常评价中,可以适当融入一些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

家庭作业可以设计些道德故事、法治案例的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道德准则和法治精神。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的运用建议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的运用建议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的运用建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愈发受到重视。

品德与社会课堂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真正理解与融入其中。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积极的品德和良好的社会行为。

本文将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探讨如何运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更好地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小学生正处在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学生观察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地考察、实地体验等活动,让学生真实地感知社会、了解生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还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或者道德困境,让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思考并给出自己的观点,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情感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

教师应该注重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识,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在生活化教学中,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区服务,走进社会弱势群体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感和公益精神。

可以组织学生去陪伴孤寡老人、或者做志愿者等活动。

通过实际参与,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他人的困难与需要,培养学生的关爱他人的情感。

生活化教学也应该注重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护能力和自我安全意识。

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学习安全知识、学习预防溺水、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

在生活化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模拟演练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安全知识,并且能够有效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健康。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生在学校中重要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意识。

然而,在教学中,往往存在着理论性强、教学难以接地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

为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教师可
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

以下是一些探讨与建议:
一、注重生活情境,防止枯燥无味的讲解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将课程内容与生活场景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

例如,当教学影响一家的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家庭中的成员,让他们了解
如何影响一家的每个成员,以及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二、贴近学生生活,提高教学互动
学生喜欢感性的表达,注重学生的主体,让他们体验和感知生活中的点滴。

例如,在
教学做人的课程时,可以让学生分组,每组必须制定一份团队规则。

在活动的过程中,学
生需要互相协作,找到适合每个小组成员的角色来完成任务,从而增强合作意识。

三、举例讲解,生动形象
很多时候,学生都是通过实例或案例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也更加深刻。

例如教学家庭责任时,可以举例说明家长有哪些责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扮演什
么样的角色,那些经验告诉我们可以在家庭中营造良好氛围。

四、强化互动加强指导
在教学中引入师生互动,可以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
提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公共秩序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周围环境中存
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解决方案,让学生直接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体现课程的
实用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意识的重要课程。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生活化、情境化地学习,是教师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社会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生活化的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课程内容。

生活化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其更具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

生活化的教学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一)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在品德教育中可以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或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在社会意识教育中可以选取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或社会问题,让学生了解并思考这些问题对他们的意义和影响。

(二)利用情境化教学法通过设计情境化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团体合作等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实际操作,体验并理解正确的品德行为;在进行社会意识教育时,可以设计一些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和态度。

(三)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通过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能够更好地让他们理解课程内容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在品德教育中,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意义;在社会意识教育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社会机构或企业,让他们了解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三、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实现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养。

教师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和观察力,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品德修养、情感态度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课程。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知识生动化、形象化地呈现给学生,是每个品德与社会科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就如何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展开探讨。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小学生是处在成长阶段的儿童,他们的生活经验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

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感受和思考。

在教学社会识别与交往礼仪时,可以从学生日常的交往行为和互动情境出发,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亲身体验和感悟。

只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道德准则的意义,才能使道德观念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二、利用故事和实例进行情境引导故事和实例是教学中最常用的生活化教学手段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展示视频、讲述真实案例等方式,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在教学“诚实守信”的内容时,可以讲述一些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讲述自己或身边人的生活情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到故事和实例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感悟,并引发他们的共鸣与思考。

三、开展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游戏和角色扮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也是非常适合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手段。

通过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准则和社会规则,并在体验中形成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尊老爱幼”的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些与尊老爱幼相关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尊老爱幼的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美好品格和良好行为习惯。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课堂生活化教学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亲近自然、参观博物馆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感受社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探索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探索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探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更涉及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成长。

教育者们需要通过生活化的探索,将品德与社会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文将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探索,以期为教育者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生活化教学是指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感受和体验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生动性,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尤为重要,因为小学生正处于品德和社会意识的形成阶段,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和理解有限,需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1. 教育引导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育引导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教育引导教学是通过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学习,体验和感悟到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在教授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教育时,可以设计一些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的案例中学习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感受到诚实守信的积极影响和利益。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讲案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讨论。

2. 课外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课外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参观社会机构、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调查等方式,亲身感受和体验到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课外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者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活动、调研社会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提高他们的社会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的运用建议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的运用建议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的运用建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行为习惯的重要课程。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知识,真正理解并运用到生活中去,是每位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生活化教学的概念、实施策略和建议入手,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的运用建议。

一、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生活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日常生活为教学载体,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抓住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产生需求,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探究,从而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学生的生活经历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通过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发现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和需求,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生活中的活动,如参观社会机构、走访社区、参与志愿活动等,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增强学生的体验和实践能力。

3、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游戏、实验、讨论、角色扮演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乐趣,提升教学效果。

1、以身边的事物为教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应该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教材,如家庭、学校、社区等,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和环境中获取知识,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2、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可以选择一些社会热点话题作为教学内容,如环保、安全教育、民族团结等,让学生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3、组织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观察周围环境、走访社区机构、参与社会志愿活动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运用亲子教育资源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家庭教育资源,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一些教育活动,如家长开放日、家庭作业、家访等,促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家校合作的良好氛围。

小学思品教学生活化策略的思考

小学思品教学生活化策略的思考

小学思品教学生活化策略的思考小学思品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

而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融入思品教学,成为了教师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传统的思品教学往往通过讲解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来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我们需要进行教学生活化策略的思考,让思品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

下面就是一些关于小学思品教学生活化策略的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小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阶段,他们喜欢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观察来学习新知识。

在思品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实际生活和学习场景,设计富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与社区义工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做好事的快乐和成就感;或者邀请社会公益组织的志愿者来校园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感受到思品教育的魅力,增强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利用故事和情境教学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而故事是传递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有效手段。

在思品教学中,可以结合一些优秀的道德故事,通过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行为举止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还可以利用一些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规范意识。

三、开展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剧,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讨论并解决其中的道德问题。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领悟道德情感,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小组讨论也是一种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有效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而开阔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四、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思品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更好地进行生活化教学,教师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品德与社会的重要性。

生活化教学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也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故事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在教育孩子诚实为美德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结合他们的亲身经历来讨论诚实的重要性。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品德与社会的教育。

生活化教学需要注重实践操作。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离不开实践,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才能让他们深刻地明白社会责任和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教育孩子关心他人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福利院、老年人社区等地方,让他们与受帮助的人面对面接触,感受到关爱他人的快乐和幸福。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的现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生活化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让他们懂得尊重、友爱、包容等品质。

在教育孩子尊重他人时,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来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不应该因为外貌、性别、种族等方面的差异而歧视别人。

通过情感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加主动地接纳并理解品德与社会的内涵。

生活化教学还需要关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能只是教师的单向灌输,而是应该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班级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会,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

教师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品德与社会的教育。

生活化教学还需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1. 引言1.1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这种教学方法对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尤为重要。

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和社会现象。

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和社会规则的作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

通过在课堂上模拟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场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友谊、互助等价值观念。

生活化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小学生天生好奇,喜欢探索和实践,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下,他们会更积极地参与学习。

通过实践操作、角色扮演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动力。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素养水平。

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还能够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1.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特点首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意识。

在这门课程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此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游戏化教学等方式,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总的来说,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品德修养。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助学方法101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张娅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以及思想性的课程,不但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对学生的道德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强对社会的认知,教师要带领学生融入生活中进行感受与体验,用观察与感知到的人或事为学生带来有益的影响。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师要在课堂上运用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师指导下思考问题、交流经验。

通过熟悉的学习环境,学生能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而教师则根据主题活动指导学生观察并参与到生活中的品德发展。

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体验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同时也在学习中获得了快乐,提高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率。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掌握丰富的知识。

教师要改变以往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采取情境创设法,让学生有更多展示自身才能的机会,这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简单的生搬硬套,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课堂教学也会更加高效。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 “我做小小普法员”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模拟法庭这一情境,为学生提供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法庭工作人员及其职责,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都踊跃参与、积极发言,通过自己的理解说出关于法律的认知。

在采取模拟法庭形式的方法下,学生逐步走进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也接触了大量的课外知识,不仅懂得了法庭审判人员的分工和审理程序等,自身的法律意识也得到了增强,充分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今后能自觉规范自身的各种行为。

小学思品教学生活化策略的思考

小学思品教学生活化策略的思考

小学思品教学生活化策略的思考1. 引言1.1 小学思品教学的重要性小学思品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修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思品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灌输,更是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态度。

通过思品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正确思考问题,如何拥有正确的品德修养,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这些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素质。

在当今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情况下,小学思品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深入的思品教育,才能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小学思品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教师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品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够在这样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1.2 生活化教学的意义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在于将抽象的思品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思品知识的应用场景,从而增强他们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生活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和学习过程。

生活化教学也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使他们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时能够灵活应对。

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发展个人素质和价值观。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思品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打开学生的学习之窗,促进其全面发展。

2. 正文2.1 设计生活化教学案例生活化教学案例的设计需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使抽象的思品教材与实际生活场景相联系。

在教学《诚实守信》这一思品主题时,可以设计一个生活化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形式下,模拟商店营业员的角色,体验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每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是顾客,有的是营业员,通过互动和角色扮演,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诚实守信,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设计生活化教学案例还可以结合实际的社会问题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品素养。

浅议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议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议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在这一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小学教师,如何将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与挑战新课改的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倡生活化、体验性、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现实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往往陷入了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式呆板和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的困境。

学生们长时间坐在教室里听讲、填写抄写,难以真正理解和体验道德规范与人生哲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缺乏。

急需从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成长的引导。

二、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与方法论生活化教学是指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实践来感悟和学习,使知识更有意义、更易被理解和吸收。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具体可操作的路径包括:1.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以道德说教或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对学生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引导。

我们需要摒弃这种教学方式,而是尝试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体验社会中的风情民情来感悟和学习。

2. 以生活案例为教学依托生活案例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去感知和思考,会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他们思考并参与议论,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道德选择和价值取向。

3. 过程性评价的引入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注重结果,这样容易使学生心存侥幸的心态,只注重对结果的评价。

我们可以引入过程性评价的概念,充分肯定学生在过程中的努力和尝试,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责任心。

三、实践案例分析笔者曾在小学进行过一次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活动内容为“走近社区义工”,让学生参与到社会义工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让学生深入了解社区中的义工,感悟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探索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探索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探索导言小学阶段是孩子性格、思想道德和社会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品德与社会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

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通常停留在纸上谈兵和抽象概念的灌输,很难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和引发他们对品德与社会的深入思考。

本文将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探索,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品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一、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生活化教学是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案例、真实的事例和身边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同样需要生活化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受到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激发其主动探索和学习的动力。

1.注重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的生活情景中,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和社会责任,并借此引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深入思考。

通过模拟家庭、社区等情境让学生体验与他人相处、尊重他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利用真实案例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社会热点事件或者名人事迹,让学生了解到真实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在其中所体现的品德。

通过这些真实案例,学生可以更直观地认识到品德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且从中得到启发和教益。

3.组织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教学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增长品德和培养社会责任感。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义工活动、环保活动等,让孩子们在实际行动中体验与他人合作、奉献爱心的快乐,从而懂得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教师在生活化教学中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比如乐观向上、诚实守信、勇于承担责任等。

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向上品质,从而让其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人格品质。

2.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生活化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教师可以借助实例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独立思考问题、热爱劳动等,让学生形成健康的成长观念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浅议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议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议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备受关注。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将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落地并取得实效成为了教师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结合我自身的实践经验,对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新课程改革对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改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而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作为基础。

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需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品质和生活技能,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需要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

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正在逐步发展,因此在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中,需要注重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不仅要强调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操和实践能力。

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需要营造积极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资源,让学生参与到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中来。

可以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加入思想品德教育元素,用故事、游戏等方式来教育学生,营造一个积极阳光的班级教学氛围。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需要注重与家庭的配合。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家庭是孩子品德养成的第一课堂。

教师在开展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时,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互动,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在我自己的实践中,我尝试了一些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学生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抽象的品德知识和社会常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和运用,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生活化教学的角度,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策略。

生活化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内容主要涵盖品德教育、国情教育、法治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

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具备的,因此生活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在教学生活中,可以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从中引导学生理解品德和社会知识,学会正确的做人做事。

生活化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尚未成熟,如果教学中只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学生兴趣难以激发,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如游戏、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从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生活化教学是促进学生品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的有效手段。

小学生正处于品德养成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在实际生活和社会环境中不断接受道德熏陶和社会实践,才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品德行为,引导他们把课堂所学的品德知识和社会责任转化为实际行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进行班级或校园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品德经验,提升社会责任感。

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呢?教师应该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到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中,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感悟品德和社会知识。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学习。

在生活化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沟通,注重对学生心灵的温暖和启发,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接受并理解品德和社会知识。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如何生活化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如何生活化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建设存在不完善、不合理的现象,相关步骤以及评价标准存在问题,评价相关操作监督力度不足。

特别在对应届毕业生的德育工作的开展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没有对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进行科学的评价,出于主观因素对毕业生的德育综合素质评价进行美化处理,导致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德育综合素质无法进行客观的分析,无法有效开展人才选拔。

2.评价主体单一,导致学生自我评价不被重视大部分高等学校对于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相对比较固定,通常是由学生的教师或者是班级管理者进行评价,这就导致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存在主观性,缺乏比较客观的评价[1]。

并且,大部分德育综合素质评价都是由教师作为主体开展的,没有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使得德育综合素质自我评价形式化,无法成为就业单位选拔人才的依据。

3.评价标准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大部分高等学校在进行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时,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导致学生对于此没有统一的认识,并且导致了评价结果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

大部分高等学校将学生在思政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成绩作为德育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没有重视学生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对相关规范的遵守情况,也没有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以及企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中专业素质以及道德思想方面的评价。

“重理论轻实践”容易导致高等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出现偏离,导致学生不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工作经验的积累[2]。

4.评价结果反馈渠道存在问题,影响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对学生德育水平的总结以及评价者对学生的反馈意见,其通常与学生评奖评优存在一定的关联,导致了学生对德育工作产生偏见,甚至弱化了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对推动学生管理的积极作用,影响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提高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建设的相关意见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参与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善学生德育工作的建设。

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并且需要保持一定的客观性。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品德教育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小学生正处于品德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

针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至关重要。

而与此社会生活化教学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将社会生活和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品德教育。

本文将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够对小学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有所帮助。

一、品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塑造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学校和家庭的品德教育至关重要。

品德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品德、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品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小学生在品德教育中需要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勤俭节约等。

这些品德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在品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应该懂得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尊重师长、热爱集体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方面。

社会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将社会生活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生活中的社会活动来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

社会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生活化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生对于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对于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向往和探索的欲望。

通过社会生活化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主动、更积极。

社会生活化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际的社会活动中,学生们需要主动思考、合作实践、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学“生活化”思考与对策论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生活化”思考与对策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

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江总书记曾说过:“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最重要”。

小学思品课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学科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品德知识和规范要求,懂得道德思维方式方法,更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规范行为,即学会做人,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即促进人的社会化,将自然人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今,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干扰,学校教育工作出现“重智轻德”的现象。

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还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未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小学思想品德课,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家庭,重于“说教”,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甚至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背离的现象,造成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

综观当今的思品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

因为学校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但就现状而言并不乐观。

学校教育学生,同学之间的小磨擦应文明解决,以理服人,而有些家长则对子女讲,要以牙还牙,不能吃亏。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直接影响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

(2)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行为的矛盾。

思想品德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必须讲理。

但教育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说教的弊病。

学生从本性上不能接受“赤裸裸”的教育形式。

这就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

他们在思想上知道该怎么做,但实际行为却有很大反差。

如学生知道乘车要让座的道理,但在实际乘车过程中,有几名学生能真正做到让座的。

(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矛盾。

这一问题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红灯停,绿灯行”。

当小学生在路口碰到红灯时,他是听学校课堂上说的“停”呢?还是随人流“行”呢?不论是“停”还是“行”都对学生是一个疑问,“为什么学校里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上人的行为是不一致的?”这些问题,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脱离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的原因,也有学校生活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说到底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就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问题进行思考与对策。

我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实践探索建立起生活化的小学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方式,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指导功能,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构建起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也就是在小学思品课课堂教学中,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丰富学生生活知识,提高其适应与创造生活能力,确立其积极生活态度,形成其健康人格为宗旨,通过教师的组织、参与、指导、帮助,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真正使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确立起健康向上、合理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生活理念,优化其生活过程,提高其生活质量,构建起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高,让小学思品课教学成为回归生活的教学,让小学思品教育成为回归生活的教育。

在日常教学中,从我校学生生源和教学现状来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我们偏远山区的农村学生的孩子这种状况尤甚。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家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

如何才能使当前我们偏远山区的农村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通过参加国培培训后我更加了解思想品德,更加认识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

通过边培训边教学实践,并根据针对偏远山区的农村学生,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切实提高认识,思想上教育要重视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

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教育要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过程中,我针对偏远山区的农村学生注重了以下几点:1.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

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说:“我长大了,我学习了很多知识。

”有的说:“我长大了,我给爸爸、妈妈倒水。

”有的说:“我长大了,我给爷爷、奶奶捶背。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

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

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1.让学生体验、实践生活。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

我们的教育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

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2.结合实际,道德教育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必须面向偏远山区农村,紧密结合偏远山区农村学生实际,突出偏远山区农村学生的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的教育。

据我所知,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偏远山区农村的孩子而不爱村、也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找一份工作,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

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

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

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我在教学中,我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一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热爱人民。

劳动是最光荣,是任何一种成功,都与勤奋分不开的。

“天才出自勤奋”,这句俗语不仅揭示了一个朴实的真理,还要求我们要脚踏实地、立足本职、发奋努力。

只有勤奋开拓、敢于进取,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

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还有《春天来了》一课,先让学生观察校园的春天,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所见所闻。

再来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8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在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

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3.课堂教学,多角度地展开我们偏远山区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

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

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再加上这次国培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对策。

3.1明理激情导行对策。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

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

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

不过本次培训专家专题讲座中,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这样过程性评价。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

选用这种教学对策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我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太阳》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老师像太阳,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3.2“问题--讨论”思考。

这种教学思考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资源开发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

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思考最受学生欢迎。

3.3角色扮演。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

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

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之所以说,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

老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地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需要、道德困惑、思想难题及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添、改,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资源,科学地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使教学内容与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教材资源,而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为“社会”进入课堂奠定基础。

小学思品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

学习教科书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的交际。

及时把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都吸收到课程内容中,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换而言之,老师在实施课程的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开发者的角色。

浅层次的综合是将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生活、劳动等课程的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成为一门综合学科。

如运用信息技术,大量的音像资料不光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背景,而且让学生置身于宽松、优美的学习环境,学习充满美感;然后从这个意义上看,思品教育是一门综合课,必须回归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