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王安石

合集下载

历史名人苏轼的十个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历史名人苏轼的十个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历史名人苏轼的十个故事1、反唇相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2、暗助新郎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3、学无止境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4、寺态炎凉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

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

”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

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

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5、一盏明灯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

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踢破磊桥三块石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

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

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

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

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王安石与苏轼都是著名的诗人,大家之间有哪些联系?关系是如何的?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与苏轼之间的政治交往、私人交往和学术交往三个方面。

在政治关系上,苏轼起先反对王安石变科举,继而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贬。

被贬之后,他又写了不少政治诗来讽刺新政。

而后王安石失势,司马光当权,欲全部废除新法,而苏东坡又主张对新法“较量利害,参用所长”,以致又被―贬再贬,流落岭南海南。

对于王安石―苏东坡是“对立”的,还是“持平‘’的?是政治上的对立,还是个人之间的思想?有人认为,苏轼之于王安石,“不在法而在人”苏轼有一首题为《山村》的诗,其中有两句:“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意思是说,由于王安石的“均输法,食盐买卖由国家统一经营,山村之民,由于供应不上,吃不上盐了,这便是讽刺“均输法”。

邓之诚先生在《中华二千年史》中说:“按均输法,于物价调节最有关系,且为刘晏成法,论者亦攻之不已;以为扰民,其意不在法而在人可知。

其攻击最力者,为苏轼兄弟。

”然而有人综合考察了苏东坡的为人,根据他在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两头挨打的事实,认为苏东坡“非随时上下人也”。

(刘安世《元城语录》这倒是说苏东坡在政治上是以“持平”态度出现的,并不是个人之间的恩怨。

据1962年在湖北对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问题的讨论会看来,少数人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是代表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而“苏轼却替统治阶级说话,反对变法;大部分人则认为,苏王之争是属于“认识和方法上的分歧”。

中国历史故事-苏轼和王安石亦敌亦友的关系

中国历史故事-苏轼和王安石亦敌亦友的关系

中国历史故事-苏轼和王安石亦敌亦友的关系王安石和苏轼,是中国历史名人,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在后世和当时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大多数人熟知二人,应当是在文学方面。

两人才华横溢,文笔出众,特别是苏轼,可以说是北宋文坛文宗级人物。

《庄子·外篇·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苏轼和王安石两人之间的关系,大地就像庄子写的这样。

王安石虽然文学上成就没有苏轼高,但却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对于北宋的政治有着直接而深入的影响。

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就是由王安石主持的,所以这场变革又叫王安石变法。

国家法度不是小事,牵连甚广,一旦确立就少有更改。

这期间也不是没有改革之事,但波动都很大。

熙宁变法,也是一场改革国家各领域的变法,自然受到同等对待,朝内外反对声音无数。

当王安石开始推行变法之后,朝廷官员纷纷作出选择,自发的形成了新党和保守党。

王安石和苏轼,这两位同样才华出众的人,站在了对立阵营。

苏轼一家都是保守派,其父还曾作《辨奸论》,大肆批判过王安石,说他“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

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

毫不客气的指责王安石,“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

受到家庭的影响,苏轼一进入仕途就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成为反对王安石的保守党新秀。

在政治上两人站在对立面,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主张,自然会相互攻讦。

苏轼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他写《议学校贡举状》、《上神宗皇帝书》,主张“结人心、厚风俗、存纲纪”。

苏轼在当时虽然官位不高,但是在文坛上却占据极大地位。

所以苏轼所作的文章,对于王安石的新党和改革都阻碍极大。

后来苏轼当上主考官,出题影射王安石,这就触怒了王安石。

王安石当时深受宋神宗信任,在他的推动下,苏轼最终被贬。

虽然政治上两人不和,但是却并不妨碍两人互相欣赏。

王安石与苏轼的爱恨情仇

王安石与苏轼的爱恨情仇

王安石:与苏轼的恩怨情仇去年12月,本是四六级考试的日子。

但一位1000岁的古人却上了热搜。

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们,不但为他张贴生日快乐启事,还希望这位“考神”能够保佑考试通过。

而这个能够跨越巨大的时间鸿沟,依然被年轻人推崇的古人,就是王安石。

这位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不只有一连串头衔,他的人格和思想魅力是毋庸置疑的。

王安石是名副其实的“考神”。

庆历二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后,仕途便一帆风顺。

他取得这样的成就,靠的并不是论资排辈,而是在地方上扎扎实实干出的政绩。

在鄞县当知县的时候,王安石已经成为东南这个地方自治的典范性人物,整个东南地区都要以他作为模范。

而王安石在文学方面,也很早就崭露头角,名扬文坛,受到许多前辈的称赞。

连欧阳修都专门写诗夸赞他: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你们做佛系青年我来过硬核人生王安石大半生的主题,大概八个字可以概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

你乍一听觉得,这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啊,家长眼中的三好学生,领导眼中的栋梁之材!是的没错,但是为了能把这八个字做到极致;你知道王安石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吗?大概可以这么形容,如果你有一个像王安石一样的孩子,他跑来跟你说:爸妈,读书就是我的一切!吃什么,不重要!穿什么,不重要!谈恋爱,更是不重要!读书的时候好好读书可以理解,王安石是参加了工作后也疯狂读书,甚至常常读到通宵。

他当年在基层当公务员,每天通宵达旦地读书,困了就坐着打个盹。

常常是上班要迟到了,连洗漱都来不及,蓬头垢面地就去了。

他的上司韩琦看他天天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以为他沉迷酒楼夜生活,还劝解道:“年轻人要好好读书,不要自暴自弃啊!”王安石连解释都懒得解释。

他完全专注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

其他事情,能少则少。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了一个王安石的故事,说他脸黑得不像话了,他学生都以为他病了,赶紧找医生来看。

医生把脉问诊看了半天,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不是病,脸太脏了!他完全不在意自己的形象,甚至可以一年不洗澡。

苏东坡与王安石

苏东坡与王安石

苏东坡与王安石苏东坡殡葬完他的父亲,并守了三年的丧,终于在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的二月,从家乡四川回到阔别已久的都城开封。

也是这年,也是这月,王安石被宋神宗赵顼任命为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这就是说,新登基的年轻皇帝决定赋予他足够的权力,来掌控国家,以推行新法。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变法,就在这年,这月,大张旗鼓开展起来。

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改革,不过,成功者少,失败者多。

从商鞅、王安石、张居正,到康梁百日维新的改革失败来看,商鞅败于贵族夺权,张居正败于死后清算,康梁败于保守势力,对立面都是坏蛋;只有王安石的失败,是个异数。

他的支持者,基本上都是声名狼藉之徒,他的反对派,无一不是正直高尚之士。

试想,这样一台戏,王安石再蹦再跳,再吼再叫,能唱得下去吗?苏东坡,就是建议他拉倒吧、歇手吧的众人中的一个。

也许这是巧合,也许这是命运的安排,他回来得一是恰逢其时,一是恰逢对手。

从此,按《宋史》所说,他就"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立于朝廷之上",一直走下坡路。

说句良心话,虽然王安石是他命运中的第一个克星,但王先生只是防着他成为自己的劲敌而已,对他尽管火大,收拾过他,打击过他,倒也并不想置他于死地。

不过,后来,那些尾随王安石而扶摇直上的新贵,则是恨不能将他送上断头台的,民间谚语中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搪",就是这个意思了。

开封的二月天,蔡河尚未解冻,初春的风吹在脸上,确有一点点冷冽。

不过,年年如此,岁岁相同,中原地区总是这样送走寒冬,迎来春天。

也许文人的神经细胞发达,也许他们很容易表现出敏感,事隔三年,苏东坡重又回到这座城市,忽然觉得有一股寒飕飕的气氛,裹挟着他,好一个不自在;王安石呢,也如此,自打上年七月来到东京,居住了大半年光景以后,这位常年生活在金陵的人,还是不能适应北方初春的冷意,背脊有些发冷,一种瑟缩感在压迫着他,与苏相似,同样好个不自在。

如果说,苏东坡的冷,只是因为他注意到一小部分人,那眼神变得严峻起来,甚至有意对他回避;那么,王安石的冷,则是他发现这座城市的大多数人,对他的猜忌,对他的拒绝,一如他刚来到都城那样,依旧寒气袭人,毫无变化。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人生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人生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人生王安石与苏东坡是一对“政敌”,王安石出于政治需要贬谪过苏东坡,也出于道义责任援救过苏东坡。

苏东坡从生命的谷底黄州屹立成伟大文学家后,到南京拜访早已“裸退”的宰相王安石。

伟人相会,飘逸潇洒,友谊超迈,人品风流,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的节点。

公元1084年7月7日,骄阳似火、四野蒸腾,长江从天际流至江宁,就是今天的南京,苏东坡的官船终于顺江而来,靠近江宁码头。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湖北黄州“安置”4年,然后“蒙恩量移”河南汝州,在与其弟苏辙同游了一趟庐山之后,他特地绕道江宁,拜访已于8年前隐居钟山的退休宰相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震古铄今,在完成“天下己任”之后,王安石毅然“裸退”隐居钟山,以一生清白向历史证明了一位政治领袖的完美品格。

民族的两位巅峰伟人,终于在江宁相会了。

王安石穿一身与钟山农民没有多大区别的衣服,骑着一头毛驴到江边迎接苏东坡。

来不及冠带的苏东坡慌忙出船长揖而礼:“轼敢以野服拜见大丞相!”王安石则拱手而笑:“礼岂是为我辈设?!”这一对原来的“政敌”旋即超越政治藩篱,还原成潇洒飘逸、风流千古的“唐宋八大家”———我们民族的精神姿态与风流人品,就这样体现在两位优秀儿子身上。

一42年前,22岁的王安石从江宁出发到汴京参加科举考试,自此走上从政道路。

王安石16岁时随父进京述职认识了曾巩,曾巩把王安石的文章推荐给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得到欧阳修的高度评价。

王安石18岁时其父突然病逝于江宁通判任上,王安石在为父守孝期间,决定放弃恃才傲物的文人生活,据其《忆昨诗》记载,他决心以两位古代圣贤“契”和“稷”为榜样,承担自己的“天下己任”。

王安石以全国第4名的成绩高中进士,他的第一个公务员职务是“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公事”,他一头扎进帝国的基层政权部门,一边积累基层政治经验,一边撰写《淮南杂记》,奠定自己日后改革的思想基础。

第二年,范仲淹和韩琦、富弼等人领导推行“庆历新政”,然而,仅仅1年多便宣告流产失败,韩琦也被贬到扬州,成为王安石的顶头上司。

[经典]苏轼和王安石的菊花落瓣之争

[经典]苏轼和王安石的菊花落瓣之争

苏轼和王安石的菊花落瓣之争王安石和蘇軾是北宋時齊名的文章大家,二人都曾師從歐陽修。

在他們之間曾有這樣一段故事。

苏东坡与王安石的"菊花落瓣之争"作为诗话,见之于多种书籍,为人们所熟知。

学术上的争鸣。

本属常事,但他们之间的根本矛盾则是政见不合。

王安石当宰相,推行新法,苏东坡反对变法。

菊花之争不过是政治斗争在学术领域中的一种反映。

蘇東坡原來是翰林學士,后被貶為潮州刺史,他一直認為是因為揭了王安石的短而遭此報复。

三年刺史任萵滿,蘇東坡四到京城。

一日去拜見王安石,在書房等待時,蘇東坡偶然看見硯石臺底下壓著一首沒有寫完的詩稿,題回叫<<詠菊>>,但只寫了[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兩句。

柬坡心想,按常理秋天才刮西風,菊花開在秋天,老了也只是枯萎,不會落花瓣的,于是揮筆依韻續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聽。

寫完不等見到王安石就走了。

王安石看到蘇軾續的詩,笑了笑,接著寫起奏章,他建議皇上讓蘇東坡到黃州當團練副使,皇帝批准了。

東坡對此很不滿意,到任后心事不在政事,經常游山玩水,飲酒賦詩。

一天,有好友來看他,東坡忽然想起他后園的幾株黃菊,于是,便邀好友一同去玩賞。

前天刮了大風,這時只見滿地鋪金,而菊枝上一朵花也沒有了,蘇東坡警訝不巳,半晌說不出話來。

此時蘇東坡才明白王安石讓他到黃州任職的真意,原來是讓他來看菊花的。

東坡認識到錯改了王安石的[詠菊]詩。

馬上想向太師賠罪。

后來他找機會趕回京城,到相府見了王安石,對錯改詩句一事,拜伏于地,表示謝罪。

王安石笑著說:[你沒看見過菊花落瓣,不怪你。

]這樣,兩大名家,一個知過即改,一個恕以待人,在詩壇上留下一段佳話。

恕以待人,知過即改,是儒家的待人之道。

王安石写了两句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池金。

"苏东坡看过觉得很可笑。

"菊残犹有傲霜枝",怎会风吹落满地?便提笔在诗后面续写一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传中对王安石的评价

苏东坡传中对王安石的评价

苏东坡传中对王安石的评价关于苏东坡对王安石的评价,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

说到苏东坡,他可不是一般的文人,不仅才华横溢,还是个幽默风趣的家伙,简直是个文坛的“老顽童”。

而王安石嘛,大家都知道,他是个改革者,想搞变革,推动社会进步,挺有魄力的。

但是,这两位大咖之间的关系可不简单,既有欣赏,也有争议,简直是一场精彩的“斗智斗勇”。

1. 苏东坡与王安石的初识1.1 先说说背景吧。

苏东坡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时期的伟大人物,但他们的观点和风格大相径庭。

东坡是个潇洒自如的人,爱喝酒,爱写诗;而王安石则是个严谨的改革派,常常一副“我才是对的”表情。

想想看,东坡在喝酒时,王安石却在思考国策,真是有趣的对比。

1.2 苏东坡曾对王安石的《新法》表示过支持,但更多时候,他对王安石的改革是持保留态度的。

苏东坡觉得,王安石虽然有好意,但某些实施起来就像是“水中捞月”,根本无法落到实处。

唉,这不就是常说的“说得好听,做得却不怎么样”吗?2. 二人观点的碰撞2.1 我们来聊聊两人的观点碰撞吧。

苏东坡那种“随性而为”的风格,让他对王安石的严格和严肃有些无奈。

他常常感叹,王安石简直是个“钉子户”,总是固执己见。

东坡开玩笑说,王安石做事就像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但结果却是“刀磨得很好,柴却还没砍”。

这话,听着就觉得搞笑又有道理。

2.2 有趣的是,苏东坡还把王安石比作是“拿着火把的人”,想要照亮前路,但有时候却把人烧得焦头烂额。

他认为,变革固然重要,但方法得当才行。

就像做菜,火候掌握不好,最后只能是“煮熟的鸭子飞了”。

3. 苏东坡的心声3.1 不过,苏东坡对王安石的评价中,也不是全是批评。

他也曾说,王安石是个有勇气的人,敢于面对困难,追求理想。

这种坚持,东坡其实是非常钦佩的。

毕竟,敢于走出舒适区,迎接挑战,这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说到底,东坡和王安石都是在为大宋的未来而努力。

3.2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吧。

苏东坡对王安石的评价,既有赞赏也有调侃。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王安石与苏东坡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王安石与苏东坡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王安石与苏东坡王安石(1021年-1086年)和苏东坡(1037年-1101年)都是中国古代文化领域的重要名人。

他们在文学、政治和改革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本文将从他们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政治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王安石的生平事迹王安石出生于北宋,早年曾经担任过地方官员,在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擅长诗文创作。

在他的创作中,不仅注重个人情感表达,还注重社会生活的描写。

他的作品思想深刻,表达了他对时代变迁的反思和对生活的热爱。

王安石对政治改革有独到的见解,他主张通过改革来解决社会问题。

他提出了“新法”政策,力图改变当时社会秩序的不公和腐败现象。

他的政治改革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军事、法律等多个方面。

他的改革努力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但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

最终,他的改革被撤销,但他对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改革影响深远。

二、苏东坡的生平事迹苏东坡是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中最著名的一位,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他的文学才华出众,他的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而闻名。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多姿多彩,既有抒情咏怀的,也有社会时事的,还有山水田园的描写。

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后人广为传诵。

苏东坡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才华和成就。

他曾担任过多个职位,包括地方官员和朝廷重臣。

他在治理过程中注重人民的利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

他坚持勤政廉洁的原则,并亲自参与农田水利的修复和灌溉工程的建设。

他的政绩得到了人民的广泛认可和赞扬。

三、王安石与苏东坡的共同点尽管王安石和苏东坡在时代背景、政治立场上存在差异,但他们在文学和政治改革方面都有着共同点。

首先,他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他们的作品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他们都在政治改革方面有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反思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最后,他们都注重人民利益,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

王安石评价苏东坡的句子

王安石评价苏东坡的句子

王安石评价苏东坡的句子
嘿,你知道吗?王安石曾经评价过苏东坡呢!
王安石那可是北宋的大名人,他和苏东坡之间的故事可有意思啦!想象一下,这就好像是两位武林高手在过招,只不过他们的武器不是刀剑,而是笔墨和才情。

王安石觉得苏东坡这个人呀,才情是没得说,就像那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星,光芒耀眼得很呐!但有时呢,苏东坡又太过于随性洒脱,就好比一匹脱缰的野马,难以被束缚住。

比如说在一些政见上,苏东坡那叫一个直言不讳,一点也不藏着掖着。

王安石评价苏东坡,不就像是伯乐在审视千里马?可这千里马有时候跑得快得让人惊叹,有时候又跑偏了方向。

你说,这是不是特别有趣?
在我看来呀,王安石对苏东坡的评价,既体现了他对苏东坡才华的认可,又指出了其性格中的特点。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人之间那种复杂而又精彩的交流与碰撞。

苏东坡传感触最深的三件事

苏东坡传感触最深的三件事

苏东坡传感触最深的三件事苏东坡传感触最深的三件事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敬仰的伟大文学家、政治家和美食家。

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作品卓尔不群,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他的一生中,有许多事情触动了他的心灵,并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本文将以苏东坡传感触最深的三件事为题,探讨这些事件对他的影响及所揭示的价值。

第一件事是苏东坡被贬谪黄州。

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他曾历经多次贬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黄州贬谪。

这是由于他对权贵不合时宜的讽刺,引起了朝廷的不满。

在黄州的岁月里,苏东坡面临着严苛的监视和清贫的生活。

然而,他并没有沮丧和消沉,反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以文学创作和办理政务充实自己。

他以坚韧和乐观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天,创作出了大量的杰出作品。

他在这段时间中写下了《黄州寒食诗》和《九日登黄鹤楼》等经典作品,透露出对忍辱负重和不屈不挠精神的强烈赞扬。

第二件事是苏东坡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改革运动,对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苏东坡与王安石有过一段重要的合作关系,他支持并参与了这一变法运动。

苏东坡认为变法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他对这一改革充满了热诚和信心。

然而,这一变法面临了重重困难和挑战,最终以失败告终。

苏东坡对此感到非常失望和挫折,但他并没有因此退缩和灰心,他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并通过文学活动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第三件事是苏东坡的求学经历。

苏东坡从小就显示出对学问的渴望和热爱。

他勤奋学习,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深思熟虑。

他在长期的求学过程中经历了各种挫折和困难,但他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他读书读到深夜,对经典文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历史和哲学进行思考。

他的求学经历塑造了他的人格和思想,培养了他坚韧不拔和勇敢探索的精神。

同时,他还常常将自己的学识融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使之更具深度和思想性。

总结起来,苏东坡的一生经历了许多不同的事件和挑战,但正是这些事情触动了他的内心深处,塑造了他坚韧、乐观并追求进步的品质。

诗人王安石与苏轼什么关系

诗人王安石与苏轼什么关系

诗人王安石与苏轼什么关系王安石是北宋年间著名的诗人,那么王安石与苏轼什么关系?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希望对你有帮助!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王安石和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人物,两人均是大文豪,很有才气,在文学上造诣颇高。

王安石与苏轼可以从两块内容介绍。

第一块就是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第二块指的是一本连环画。

一: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王安石推行新法,深得宋神宗的器重与信任,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

而苏轼呢则任开封府主考官,出题的时候出了一道题,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批判了王安石的引导皇上专断的事实。

王安石看完后心中不悦,从此也就记恨上了苏轼。

苏轼的弟弟苏澈也公然提出青苗法的弊处,兄弟两人可谓是对王安石当头一棒,王安石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推行新法时期党同伐异,他认为苏轼兄弟反对其变法,于是就制定了一些列的章程来针对难为苏轼,双方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不仅如此,苏轼曾多次抨击王安石,不仅是在文学上,在其政治上,两人多有争端,争抢斗胜之事常有,两人常唇枪舌战。

二:《王安石与苏轼》这是一本书,书名就叫做《王安石与苏轼》,作者是于文与冯梦龙,于2011年6月1号由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有64页,主要讲述的是北宋年间大文豪苏轼的传奇故事。

书中的苏轼颇有才气,但是他有点狂妄自大,这种狂妄来自于他的聪明博学。

当朝宰相兼文学家王安石则给苏轼好好的上了一课,王安石给苏轼出了很多难题,通过这种形式来教育苏轼。

苏轼受益一改自己的缺点与性格,最终成为了一个大文豪。

苏轼凭借这自己的才学惜才,爱才,识才,在苏轼的培养下,很多有理想有抱负的文学者均受到了重用,实现了抱负。

北宋王安石是什么家一:政治家1042年,王安石参加科举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先后任职地方官吏,当过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群牧判官,知常州事,知制诰等多个职位,在为官这段期间王安石关注民生,大力兴修水利,扩办学校,注重教育与人才的培养,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历史名人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

历史名人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

历史名人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历史名人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导语:王安石出生于宋代,是政治家家,文学家,改革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名人故事,欢迎查阅。

历史名人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苏东坡与王安石是一对仇敌说到苏东坡的敌人,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

苏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苏东坡本人的政治观念与王安石的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入,忠鲠谠直的他不可能违心地对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势必要成为新党的政敌,也势必要与新党党魁王安石发生冲突。

嘉祐六年(1061年),二十六岁的苏东坡参加制举,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出任考官。

苏东坡在制策中全面地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许多观点正好与王安石两年前向仁宗所上的万言书截然相反。

众考官都欣赏苏东坡的“文义灿然”而置之于高第,王安石却斥责苏东坡之文“全类战国文章”。

王安石随后还在任苏东坡为福昌县主簿的制文中说:“夫士之强学赡辞,必知要然后不违于道。

择尔所闻,而守之以要,则将无施而不称矣,可不勉哉!”虽是代朝廷立言,但也显示了他本人对苏东坡的.不满之意。

苏洵与王安石素不相协,嘉祐年间苏洵以文章名动京师,王安石却未有一言褒奖。

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朝中大臣纷纷前去吊唁,苏洵独不前往。

苏洵还写了《辨奸论》暗刺王安石矫饰反常、不近人情的举止,并预言他必将祸害天下。

七年以后,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说他“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外示朴野,中藏巧诈”,并断言:“误天下苍生者必是人也!”吕诲的话与《辨奸论》如出一辙,可见苏洵事实上是代表旧党发出了攻击王安石的第一声。

苏东坡对其父写《辨奸论》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有些话说得太过分。

苏东坡对王安石的文才也非常赞赏,曾称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为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

王安石三难苏东坡故事及寓意

王安石三难苏东坡故事及寓意

王安石三难苏东坡故事及寓意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人古诗吧,但当两个诗人碰到一起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例如王安石与苏轼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王安石曾经为何要三难苏东坡?我们一起来阅读下文了解。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出自《三言两拍》宋神宗时期,宰相王安石有一个徒弟,是苏轼。

苏轼才高八斗,风华正茂,年轻气盛,有时不给王安石面子,终于有一天,王安石要敲打敲打他了。

这天王安石正在写《字说》这本书,要把每个字的字形字义都分析出来。

分析到“坡”字时,王安石觉得这字简单,有“土”有“皮”,“坡”就是“土的皮”。

苏轼一听这个解释:照您这么说,“滑”字就是“水里有骨头”呗? 王安石:少贫嘴,叫声像婴儿的鱼叫“鲵”,四匹马拉的车叫“驷”,能上天的虫子叫“蚕”,古人造字都是有含义滴~ 苏轼:也对,那“鸠”您知道什么意思吗? 王安石:不知道。

苏轼:《毛诗》里说“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树上一对布谷鸟,养了七只小鸟,加起来正好九个。

王安石不吱声了。

没多久,苏轼收到任免通知:降级!去当地方官吧!3年后,任期已满的苏轼回京城作报告,想起当年得罪王安石的事,便先赶到宰相府,希望“一笑泯恩仇”。

不巧,赶上了王安石午睡,苏轼就来到东书房,一边等一边在屋内瞅来瞅去。

哎?桌上怎么有张叠起来的纸? 苏轼打开纸一看,是一首只写了两句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 苏轼心想,前几年老先生还能一口气写几千字的文章,现在居然一首诗都写不下来了,而且这诗写得什么玩意儿! 苏轼的理由如下:首先,四季的风各自有名,不能乱用——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或者西风),冬天为朔风。

诗中第一句说“西风”,那就是秋天。

然而第二句又说“吹落黄花”,黄花就是菊花,菊花开于深秋,“敢与秋霜鏖战,并不落瓣”。

想到这,苏轼自信地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 写完诗,苏轼也不想再等,和门官打了声招呼就走了。

不一会,相府里的人看到王安石手持诗稿,四处问这诗谁给我续的? “是苏学士。

苏东坡取水骗王安石的故事

苏东坡取水骗王安石的故事

苏东坡取水骗王安石的故事
苏东坡取水骗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这症,虽服药,难以除根。

太医院嘱饮阳羡茶,并须用长江塘峡水煎烹。

因苏东坡是蜀地人,王安石曾相托于他:“倘尊眷往来之便,将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所延也。


不久,苏东坡亲自带水来见王安石。

王安石即命人将水瓮抬进书房,亲以衣袖拂拭,纸封打开。

又命僮儿茶灶中煨火,用银汲水烹之。

先取白定碗一只,投阳羡茶一于内。

等汤如蟹眼,急取倾入碗内。

其茶色半晌方见。

王安石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答:“巫峡”王安石道:“是中峡了。


东坡回:“正是”
王安石笑道:“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东坡大惊,只得据实以告。

原来东坡因鉴赏秀丽的三峡风光,船至下峡时,才记起所托之事。

当时水流湍急,回溯甚难,又自以为一江之水并无不同,只得汲一瓮下峡之水充之。

东坡说:“三峡相连,一般样水,老大师何以辨之?”
王安石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

这塘水性,出自《水经补注》。

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

太医院官乃明医,知老夫中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

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

今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


东坡离席谢罪。

王安石与苏轼的故事

王安石与苏轼的故事

王安石与苏轼的故事在明末学者冯梦龙编撰的《三言两拍》之《警世通言》中有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可以说是演绎北宋著名文人王安石与苏东坡智力大比拼的绝世精彩的经典故事啦。

开篇一首诗说道:“海鳖曾欺井内蛙,大鹏张翅绕天涯。

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这四句诗是奉劝世人“虚已下人,勿得自满”的。

于是有王安石三难苏东坡之故事第一难:菊花究竟何时落?宋神宗时,有一位:吟诗作赋般般会,打诨猜谜件件精。

不是仲尼重出世,定是颜子再投生。

此人就是家喻户晓的苏东坡。

他天资聪明,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风流,曹子建之敏捷。

他一举成名,官拜翰林学士。

苏东坡自恃聪明,常常讥诮宰相王安石。

一日,王安石在书房正写一首《咏菊》诗。

刚写了两句,忽闻家人来说,外任刚回的苏东坡前来拜访。

王安石闻言,知道苏东坡恃傲难改,有意留下后两句嘱咐了家人,就躲进内帐。

苏东坡来到书房,家人告诉他让他在此等候。

家人去给苏东坡倒水。

苏东坡感到自己在书房无聊,就在房里扫了一眼,见书桌上放着未干的墨毫,还有一首未写完的“咏菊”诗。

这两句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暗自说道,写了些什么,胡说八道。

一年四季之花,黄花即菊花,开在深秋,性属火,唯敢和秋霜鏖战,最能耐久,怎么能说吹落黄花满地金?真是错误。

由诗兴所发,不能控制,举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也写完了,也懊悔了,上次被放任就是: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巧弄唇。

欲把此稿丢掉吧,又怕宰相前来找。

正在这时,王安石从屏风后边出来。

互相寒暄,互相落座。

王安石见书稿被人续完,唤家人问说是苏东坡所续。

王安石心想不知天高地厚,恃才无忌。

到了明日早朝,王安石奏过皇帝将苏东坡发放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明知又惹着了宰相王安石,被发放,无奈。

临走时,王安石对苏东坡说:“老夫幼年寒窗灯下日久,染成陈疾。

今觅得一偏方,须用中峡巫峡之水服之。

任满回时,务必给老夫取三峡之中峡之水,用于熬药。

苏东坡悔续菊花诗_300字

苏东坡悔续菊花诗_300字

苏东坡悔续菊花诗_300字
苏东坡与王安石私交甚厚,经常在一起切磋诗词。

有一次,苏东坡去王安石家拜访,恰逢王安石不在家,苏东坡只见书桌上有一首未完成的诗,只有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后,心中好笑,认为菊花怎能像春天里的花一样,在一夜之间落得满地花瓣?于是,他续上「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讥嘲王安石。

王安石回到家看到续诗,心想:「真是少见多怪!」后来,苏东坡被贬到湖北黄州当团练副使。

有一晚,一阵秋风过后,第二天院内菊花被刮得满地金黄。

此时,苏东坡深愧自己妄自续诗,见识短浅。

回到京城后,他即当面向王安石认错。

王安石称赞说:「知错能改,是难能可贵的啊!」从此以后,苏东坡十分谦虚谨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1894年,孙中山在太平洋上的檀香山(现属美国)创建了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

兴中会,顾名思义,就是振兴中华的意思。

孙中山在成立宣言中明确指出,成立本会的目的,专为振兴中华。

后来,他又经常不断地宣传振兴中华的思想。

有一次,他说: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来,是世界上头一等的强国。

到了现在怎么样呢?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中国是世界上顶弱顶贫的国家。

我们中国人要赶快想想法子怎么样来挽救不然中国就会成为一个亡国亡种的地位。

大家要醒!醒!醒!醒!
他还要说过: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运命,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与王安石2009-12-05 10:54近日看于丹心得,感悟颇多,看到写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恩恩怨怨时,以前了解不多,于丹也是稍稍带过:直到晚年两人才尽释前嫌。

以前依稀记得因王安石的缘故,苏东波及一批名人被列元佑党人碑。

一番搜索,转摘如下:王安石与苏东坡都是世人皆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早年苏东坡和王安石同朝为官,因政治见解和主张不同,两人逐渐疏远,曾一度为各自的政见闹得水火不相容,以致于王安石的新法改革每推进一步,苏东坡都要写诗文相讥讽并力加阻碍,弄得王安石十分恼怒,苏东坡也因此备受变法派的打击排挤。

此后,苏东坡在政治生涯上的跌宕起伏也都似乎与王安石联系在一起。

然而,尽管他们在政治上水火不相容,但他们却相互钦服各自的人品和文才,能够为此而冰释前嫌,尤其是晚年双方相处得甚欢,感情相当融洽,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富有兴味的文坛佳话。

实际上,苏东坡和王安石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既是水火不容的政敌又是可以冒死相救的朋友。

而想要详细了解他们的这种关系,则要具体联系相关的历史事件了。

宋神宗时,北宋内有大官僚、大地主的兼并和剥削越来越严重,造成民不聊生,农业凋敝,田赋税收没有保证;外有辽和西夏均要北宋割地献金,财政危机已经威胁到了宋王朝的生存,因而北宋政权内忧外患严重,几乎国无宁日。

幸好当时神宗皇帝英年即位,孜孜以求变法图新,富国强兵。

于是他重用王安石为宰相,在全国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岂料改革命令一出,朝野即刻大哗,反对声四起,就连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神宗皇后也站出来表示支持反对派。

在这种局势下,神宗皇帝变得有些动摇,先后将王安石两次罢相,以平息反对之声。

因此,王安石主持的变法只能以失败告终。

在反对变法的人当中,时任监官诰院(官诰院,指主管颁发官吏凭证文书的机关)的苏东坡曾是最激烈的一个。

1070年夏天,王安石提出要废除诗赋明经考试,而以经义、论策取士,进行科举改革。

神宗当时拿不定主意,只好听取朝臣的意见。

苏东坡呈上《议学校贡举状》,全面论述选拔人才的问题,坚决反对进行科举改革。

他认为根本问题不在于改革考试制度,而在于朝廷用人是否得当。

他说:“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神宗看了东坡的上书,猛然醒悟说:“我本来对此就有些怀疑,如今才算彻底明白了。

”当即召见苏东坡,问他当今政令的得失。

王安石对苏东坡此举极为不满,便让东坡兼任开封府的推官,负责审理京城各种复杂难办的案件,想借此困住他,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过问国家大事。

岂料这不仅没有难倒苏东坡,反而令他的声望越来越高。

原来,苏东坡才智过人,决事断案精明敏捷,短短时间就把开封府整肃一新,面貌焕然。

同年冬天,神宗想要讨得后宫的欢心,采纳王安石减价收购浙灯四千盏的主张。

苏东坡针对这一主张又上《谏买浙灯状》一书,反对朝廷为了元宵节观灯的娱乐,夺去千百卖灯小民必要衣食的做法。

神宗觉得东坡说的在理,马上下令停止收购。

对此事,浙西人民无不拍手称好。

自此,苏东坡认为神宗是个知错必改、从善如流的好皇帝,于是就接连续写了《上神宗皇帝书》和《再上神宗皇帝书》,全面抨击新法。

王安石对苏东坡的言论再也难以容忍,视他为反对派主要人物,开始指使人开始弹劾他。

于是,变法派中有人联名攻击他,有人趁机陷害他。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即将退休的翰林学士范镇,推荐苏东坡做谏官。

此事更引起变法派的惶恐不安。

于是,御史知杂事谢景温(王安石的姻亲)便无中生有,诬告苏东坡兄弟在几年前因父亲去世扶丧返川时,乘机贩运私盐。

王安石闻知此事大喜,即日奏知皇上。

皇上听从王安石的意见,勒令苏东坡停职,接受审查,还下令拷问有关兵丁、船工,搜集罪证。

当时已退休闲居的范镇和辞职蛰居洛阳的司马光,都曾先后入朝面奏皇上,证明苏东坡的清白。

说当年苏东坡父亲死后,英宗皇帝曾赐予银、绢,韩琦、欧阳修曾赠银五百两给苏东坡,但他一概辞而不受。

相信贵重钱物尚且拒绝的苏东坡,绝对不会干贩运私盐的事情。

后来,虽查明苏东坡确无贩运私盐一事,但这种诬告已足令东坡不安于京城任职。

因此,同年三月,苏东坡到杭州任通判一职,之后又颠沛流离于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太守,前后达八年时间。

在湖州任上,东坡又因前几年作诗批评讽刺新法,诱发了“乌台诗案”,被王安石的“朋党”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冠以“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坐牢一百三十多天。

幸得朝廷上下,内自太皇太后曹氏,外至苏辙、王安石,均设法营救,才得以同年十二月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过着一贫如洗、穷困潦倒的生活。

多亏朋友为他申请到五十亩营地,黄州百姓大力帮助他开垦荒地,修建草屋,教他种植庄稼,才使他安然度过四年难关。

今人在评论王安石和苏东坡之间的是非曲直时,很多人都认为,保守派中大都是一些正人君子,如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苏辙、黄庭坚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甚至包括王安石的亲弟弟王安国在内。

他们正值人生事业巅峰之际,却敢与年富力强的皇帝对着干,冒着可能丧失一生政治前途的风险而极力反对变法,他们表现出来的为国为民精神的确为人们所钦佩和推崇。

而王安石当时由于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人才难得,只好从下面越级提拔一些急于上进的新人。

一时间,难免良莠难分,泥沙俱下。

这些新人参与变法动机不纯,纯粹把参与变法当作自己晋升的台阶,而且缺乏从政经验。

因此,变法派中就难免除了王安石之外尽是一些小人。

如王安石的重要支持者与助手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吕嘉向、蔡京、李定、邓绾等都属于奸诈狡猾、人品不正之人,绝大多数被后人写进了《宋史》的奸臣传中,其中蔡京的恶行臭名,几乎无人不晓。

由此看来,王安石重用一些人品不好、胸怀私心的人来进行变法,其结果是必败无疑。

其实,王安石又何尝不希望苏东坡能鼎力相助他主持变法呢?据说当年王安石升任宰相后,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了苏东坡八年前曾写过《进策》二十五篇,力倡改革一事。

心想,如果自己诚心诚意地请他,也许可以与他求存同异,得到他的鼎力相助。

于是王安石抱着一线希望,亲自访问苏东坡。

苏东坡见他来访,不敢怠慢,当即迎进书房热情款待。

那时书房里已有几名青年学者在阅读讨论一书。

当王安石知道他们所读所议的书是自己的大作《字说》后,异常高兴地说:“这是老夫为补救许公(汉代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的不足而写。

例如‘坡’‘笃’两字,明明是会意,许公竟解作形声。

我认为‘坡’者,土之皮也;‘笃’者,以竹鞭马也……” 苏东坡微微一笑,不等他讲完就反问道:“按您老的说法,那么‘滑’字乃水之骨也。

有谁听过水有骨头的呢?还有‘笑’字,岂不成了以竹鞭犬?试问,这又有什么可笑的呢?”。

在座的人听了,都忍不住笑了。

王安石顿时脸色一沉,接着说:“‘鲵’字从鱼从儿,合为鱼子。

四马为驷,天虫为蚕。

古人制字,并非没有意义的。

”苏东坡拱手道:“鸠字九鸟,你老是否知道可有典故?”王安石以为真,欣然请教。

苏东坡得意地笑道:“《诗经》上说:‘鸣鸠在桑,其子七兮’ ……”。

王安石不解地问:“那分明只有七只鸟,怎能说是‘九’‘鸟’呢?”苏东坡不紧不慢地回答道:“七只小鸟加上它们的爹娘,不就是‘九’‘鸟’吗?”众人听了轰然大笑,这时王安石才知道苏东坡有意和他开玩笑,显得十分尷尬,也十分讨厌他的轻薄,于是,就“哼”了一声,拂袖而去。

从此,王安石对苏东坡不再抱任何幻想。

尽管王安石在政治上曾极力排挤和打击苏东坡,但无论从个人操守还是文才来看,王安石都应该属于英才之列。

他不是那种以变法为名博取名利之人,也不是那种“公私兼顾”的改革者。

在大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情况下,他不怕保守派众多官员的反对坚决进行变法,其富民强国的目的是不容置疑的。

奇怪的是,像列宁这样的革命导师都称赞王安石的改革,而一心为国为民的苏东坡却为什么要反对王安石利国利民的改革呢?细究起来,其中原因除了变法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变法措施并非全都是善策,并且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产生了扭曲,导致了变法的动机与效果大不一致。

比如,作为变法之一的保甲法推行时,为了逃避供养军队的高额赋税与被抽去当兵的双重威胁,民间发生了不少自残事件,严重者直至砍下了自己的手臂。

又如,政府把青苗法利率规定为百分之二十,官员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政府要抑制私商,官员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政府要用交钱代替差役,官员就拼命敛钱。

一句话,无论哪种变革措施,执行的地方官员都要打着变法之名来营私舞弊,中饱私囊,变着法儿来扰民。

正因如此,才遭到苏东坡、司马光等众多为国为民者的极力反对。

由此看来,王安石与苏东坡政治上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于他们各自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变法前,苏东坡与王安石一样,也力主改革,只是在具体目标和方法步骤上不相同罢了,王安石主张变法度,从理财入手,增加税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思想比较激进;而苏东坡则主张治“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去“二积”(积贫、积弱),以“择吏任人”为先,做到政治清明,思想较为稳健。

变法后,王安石看到的仅是自己富国强兵的动机,变法后的财政收入明显增加的效果;而苏东坡看到的却是新法执行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及实际社会效果。

这样,两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就必然不同,他们之间的政治矛盾自然无法调和。

事实上,不管苏东坡与王安石在朝廷之上如何激烈争吵,如何坚持各自的政见,但两人都是北宋大文学家,在内心深处都相互敬重各自的人品和文采。

苏东坡对王安石的文章、学问以及超人的见解,办事的果断等是非常佩服的;王安石则一直认为苏东坡是盖世英才,一代忠臣。

他们之间也曾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

如两人经常作诗调侃对方,一次,两人来到一片碑林,发现一处石碑有点倾斜,王安石便说:“此碑东坡想歪!”苏东坡对王安石的讥讽一点也不含糊,当即反唇相讥道:“当初安石不正!”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曾积极写信向王安石推荐秦观,王安石回信说:“得秦君诗,手不能舍,叶致远适见,亦以为清新妩丽,与鲍谢似之”。

东坡被贬海南时,王安石为其饯行,当时赋诗一首,其中有“明月当空叫,五狗卧花心”两句。

东坡则随手改为“明月当空照,五狗卧花阴”。

到海南儋州后,东坡才发现当地有一种叫“明月”的鸟和一种叫“五狗卧”的花,恍然大悟,为自己的无知乱改诗一事后悔不迭。

……在苏东坡与王安石的许多趣事中,其中最值得一提和令人感动的就是“王安石惜才救东坡”的故事。

元丰初年,王安石的“朋党”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以“谤讪朝廷”罪在神宗皇帝面前奏了苏东坡一本。

神宗十分震怒,传旨逮捕苏东坡入狱。

不久,苏东坡定罪候斩,性命危在旦夕,当时满朝官员除了其弟苏辙之外,再无一人敢为苏东坡求情,生怕连累了自己。

这可急坏了苏辙,苏东坡也清楚自己这次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

苏辙说:“如果王安石……”,苏东坡不等他说完便叹了口气:“不要异想天开了,他恨我还嫌来不及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